2023年读古诗有感(热门20篇)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工作和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和学习的规划与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
读古诗有感篇一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读古诗有感篇二
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满心的喜悦。随手翻阅,四下里都透着智慧与灵气。充斥着佛家的思考、觉悟。作者林清玄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我经历“挫折”的时候,捧起他的书时,顿时有了一种思考。接着是清心。对着面前的书,我只想用陈之藩先生的一句话来说:“我每读此书时,并不落泪,而是想为自己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和这样广阔的胸襟。”这同样是何等的开阔,大仁大义之人。这本书对我或者我们来说很实用,我们现在是在桥上看风景的少年,会经历挫折、风雨、失败。走向另一段骄傲,是在楼上看风景,视野更加开阔,到老来,还会站在山上、云上、天上,接着欣赏风景。这风景是不同的,那是因为我们愈来愈高,看的愈来愈远,愈来愈辽阔。
在当我们还年轻,还是在桥上看风景时,有挫折,而我们所看见的风景告诉我们,生命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智慧。我们的心要往更高的地方走。这些成败不过尔尔。有人会追求境界。但境界却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要回归自己的内心,我们内心在呼唤着什么,我在想什么,这样在追求的过程中,就能更欢喜自在些。这世界可以是美丽的、善良的,但它也可以是阴晦多变、暴躁的。没有超人全盘掌控着所有。我们要静下心来,静观其变。仍坚定的走自己的路。风雨来临,请记住,告诉自己,这算得了什么!
我们还要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呢。纵然,从容百倍。这本书可能没有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可能没有诗歌的浪漫舒适。但睿智深沉,为读者敞开胸怀,点燃心灯就是它独有的美丽。我将它推荐给所有的人。无论你在哪,桥上,楼上,山上,云上。
读古诗有感篇三
1、涨得手舞足蹈时是卖股的时机,跌得惊恐万状时是买股的时机。上升的时候不买股,下跌的时候不卖股,卖要卖在下跌前,买要买在上升前。
2、听说明天去春游,同学们立即手舞足蹈。
3、听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
4、听到自己考了100分的消息,小东高兴得手舞足蹈。
5、姐姐考上了重点大学,乐得她手舞足蹈的。
6、弟弟睁开双眼,一边“唱歌”一边还手舞足蹈。一会儿甩甩手,一会儿踢踢腿,又一会儿手脚并用,在床上“滚来滚去”,别提有多惬意了。
7、他抱着妈妈为他买的大熊猫玩具,兴奋得手舞足蹈。
8、知识犹如海洋,那些在海面上手舞足蹈和拍击作响的人,往往要比默默无闻鉴入未经考查的海底去探寻宝藏的采珠者更加名噪一时,并更引人注目。
9、大家一听说阎王老师今天的考试取消了,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10、当连续假被确定后,全办公室的人都兴奋得手舞足蹈。
11、这个好消息使同学们高兴得欢蹦乱跳,手舞足蹈。
13、我高兴的手舞足蹈,活脱脱像个小松鼠。
14、当你看到一位手舞足蹈的健谈的人,就会微笑着停下来看着他,这也是激发了另一个人的镜像反应。
15、她拿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立刻手忙脚乱地换好衣服去找同学共同分享喜悦。
16、他得到高考榜上有名的消息,欢喜得手舞足蹈。
17、当小华接受了小强的求婚时,小强不由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
18、他听到高考榜上有名,欢喜得手舞足蹈。
19、小明听到妈妈说要带他去国外的消息高兴地手舞足蹈,接着又手忙脚乱地收拾起了行李。
读古诗有感篇四
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小编收集了有感情意境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古诗有感篇五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百度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读古诗有感篇六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月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
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民国时期某书局出版的竖排书——《千家诗释注》,读到卷下时,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诗映入眼帘,诗名曰《清明》,在古朴的书页映衬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赏心悦目,那繁体的诗句仿佛也有了灵性,读来也令我荡气回肠了。
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左右,以清明为题写就的。清明节气在我国是个重要节气,这时的气候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已进入到春和景明之时:万物生发,草长莺飞,人们穿着的衣物也逐渐单薄起来。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设定的。清明节的前三天,人们在吃饭中不动火,就吃些寒凉的食物,顾名思义“寒食”是也。清明节又是民间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坟上摆些祭品,烧些纸钱,以示祭拜。
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只有在这几天里,阴间才向我们阳间敞开了大门;假若你想给先人送些东西,或者交流一下,这几天里这可能是可以的。也许是高先生在清明这一天也带了些祭品和纸钱,到他家的先人坟上凭吊了一下,晚上归来,回到了家中,妻子置办了几个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两小酒,开始了反思。这时,堂中烛明,儿女欢笑,其乐融融。
二两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抚育之恩,不免悲从中来,感怀下涕,哭出了声来。在悲泣中,诗意也在他的心头开始萌发,草长莺飞了!
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墓园之情景。首联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颔联吟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酒过三巡,夜过五更,碟中残豆几粒,壶中几许省酒,高先生宽带薄衣,其间昏昏,伏案睡去,醒来后,不觉身感寒凉。他把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掩卷沉思,前段时间我也看到一个醉的,那毕氏竟然在某国大使馆设立的酒宴上买醉,不知道是真醉还是假醉,在清明期间,公然辱没我们共和国的先人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当今的保护者——人民解放军,公然对地主阶级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5月9日,我们高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阅兵式,欧洲部分国家在5月8日也举行了相应的仪式。举办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纪念我们的胜利,纪念那些为夺取胜利死去的将士。死者长已矣,再隆重的仪式他们都不会知道了,那些祭祀的美酒,正如高菊磵先生所说,一滴也不会到九泉了。
我想,纪念的真正的目的:一是对今人的安慰;二是对未来的恐惧。
读古诗有感篇七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古诗有感篇八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写作背景】。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诗意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程朱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从题目看,这《观书有感》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作为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诗人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评诗】。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读古诗有感篇九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读古诗有感篇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提到清明,嘴上不由得就说出这句经典诗句。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除了扫墓,还有很多民俗习惯。下面这八首清明古诗词,带大家了解古人是怎么过清明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读古诗有感篇十一
我爱读古诗,因为它诗句优美高雅,富有哲理;我爱读古诗,因为它意境深邃,无处不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爱读古诗,因为它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束娇艳的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么美丽的诗句呀!每当我读到这句感人肺腑的诗句时,就会想起小时候读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读,背古诗的情景,读后感《读古诗有感300字作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背诵了越来越多的古诗,我开始学会去领悟古诗的意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联想到农民伯伯在强烈的阳光下辛勤耕耘,挥汗如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激励着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我联想到瀑布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落自九天。
从此,我和古诗成了不分不离的好朋友,因为我爱古诗,更爱读古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古诗的魅力吧!
读古诗有感篇十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今河南郑州巩义市。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这首诗的.意思是,泰山现在是什么样的面貌,从齐地到鲁地青翠连绵,一望无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判若早晨和黄昏,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遍群山的矮小。
读完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也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写出了从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古诗有感篇十三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编辑。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字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编辑。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庆元六年(12)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读古诗有感篇十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日狸渡道中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古诗有感篇十五
读古诗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一件事情,古诗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思考的空间。在我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学到了古人的智慧,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哲理。通过阅读古诗,我欣赏到了其中的艺术与哲学的结合,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古诗不仅是文学的精品,也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享受。通过读古诗,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与哲理的内涵,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首先,读古诗给了我对生活的美好展望。古诗中常常描述自然风景、人生百态等,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人生的多样。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景色和女子的美丽动人,让我感到了秋天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道出了大自然的恢弘之美:“长天无雨不加尘,夜月才明有露花。河冰未破山巅雪,梦想逐人寒食花。”这幅宏大的自然景象让我神往,也让我想要体验大自然的壮阔和宽广。读古诗让我修身养性,见识到生活的各种美好。
其次,读古诗让我思考生活的意义。古诗中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让人思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告诉我们,人生的路途漫长而辽阔,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就。又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让我想起了人生的坎坷和沧桑,也让我明白困境并不是永恒的,春风必将吹起绿意盎然的生机。通过读古诗,我不仅领悟到了哲理的真谛,也对自己的生活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再次,读古诗让我体验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古诗中描述了人生的各种情感和境遇,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多彩与变幻。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进的决心与毅力,带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还有李清照的《怨情》中写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瞬。”她笔下的世态炎凉和生活的变幻让我深感人生的无常和痛楚。通过读古诗,我不仅感受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脆弱与宝贵。
最后,读古诗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古诗中常常传递出珍视现在的生活和时刻的信息,让我更加懂得享受和感恩。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幅壮阔景象告诉我,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过去的一切都将随时间而逝去。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倾诉着对美好时光的思念:“白鸟江南春,青山过野桥……但愿长醉不复醒,此后常无聚散依稀记。”这首诗让我明白,时光荏苒,珍惜每一刻才能不留遗憾。通过读古诗,我懂得了感恩现在的幸福,并且积极面对未来。
总结起来,读古诗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通过阅读古诗,我欣赏到了其中的艺术与哲理的结合,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读古诗不仅让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也让我体验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最重要的是,读古诗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懂得感恩和享受现在。读古诗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读诗都能让我通过文字感受到美好和智慧。我会继续坚持读古诗,让其成为我生活中的指南和底蕴,让我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读古诗有感篇十六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读到最后2句,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清秀的她做事细心,勤勤恳恳,无微不至爱护我们,对教学认真负责。今天,我发现林老师放学前不时地咳嗽,但她还是不停地说话,那声音十分沙哑,比平时小声了点,但远比平时吃力,还一个一个点名叫那些作业做错的同学的名字,请他们上到讲台,辅导他们补做和订正。
林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总是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上课时,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我们,爱护关怀着我们。
我喜欢蜜蜂,读着这首诗,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读古诗有感篇十七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树山郭酒旗风。我有背起了这首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在我小时候朗诵大赛还获过奖呢,所以这首诗我还记忆犹新。
正在背的时候,突然妈妈打断了我。问:你说这首诗好,你知道她好在哪里吗?描写了什么呢?我一下被这个突然来的问题问的哑口无言。我急忙翻阅书籍,哈哈终于明白了,这首诗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下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读古诗有感篇十八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的长河,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读古诗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智慧和情感,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迪。在读古诗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分享一些我在读古诗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领略古人的智慧。
读古诗不仅仅是欣赏诗歌之美,更是在深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古人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却能写出如水墨画般的山水诗、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让我深感古人的聪明才智。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象,却又穿插着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第二段:感受古人的情感。
古诗歌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读古诗让我更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国情怀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在《白日依山尽》一诗中,李白豪放的情怀让我感同身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意和追求卓越的理念。这种情感,让我深感古人的伟大和不可替代。
第三段:寻找生活的意义。
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让我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道:“战争和灾难让人疲惫,但我们仍需珍爱生命。人生苦短,我们应该怀揣希望与勇气。”这句诗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宝贵和可贵,同时也让我思考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段: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
读古诗让我发现了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这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可以与古人共游百花园,与他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丽;我可以与他们一起观赏秋天的丰收,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这些诗歌作品启发了我的创造力,让我在现实世界中也愿意大胆地去想象和创造。
第五段:在诗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寄托。
读古诗不仅仅是赏析,更是发现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宣泄。有时,当我被现实中的压力和矛盾所困扰时,读一首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或许就能让我找到心灵的平静。正如作者:"坐云雨观朝夕",并没有寻见隐士的足迹,但这些字句却能给我带来安慰和宁静。
通过读古诗,我受益匪浅,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从中获得了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启发。读古诗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旅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希望能继续通过读古诗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宽慰和开放。
读古诗有感篇十九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夏日题老将林亭。
唐代: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淮上渔者。
唐代: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浦浦风一和:浦江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馆娃宫怀古。
唐代:皮日休。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五代:李煜。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襄阳歌。
唐代: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古诗有感篇二十
当我还是幼儿的时候,爷爷就给我读一些最简单、最容易记的古诗句,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使我开始对古诗有了些了解,并且慢慢地喜欢上了它。以后上了学,语文课上老师生动的讲解,把我引进了古诗词的殿堂。
尤其是这学期,我们石梅小学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让我大开眼界。我国的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想,我一定要好好诵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学期我一共背诵了16首古诗。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我仿佛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读着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我想,友谊竟比潭水还深千尺,我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真比海还深呢!
读着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使我对古诗的含义有了更多的理解。我能熟练地背出16首古诗,主要原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懂得它的意思后水到渠成。只有喜欢上了它,懂得了它的含义后,才能使自己读得流畅,背得熟练。
我诵读古诗还只是刚开始,仅仅唐时就有“三百首”,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些,加上历代诗人的作品,就是一辈子也读不完,今后我还要努力呀!
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