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精选16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再次犯错。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一
1.“教”的内容与建筑设计相脱节。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对“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了解结构体系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专业进行合作的内容;掌握常用结构体系在各种作用力影响下的受力状况及主要结构构造要求;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有能力对常用结构构件的尺寸进行估算,以满足方案设计的要求。[2]这些要求都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知识的传授与建筑设计和实践严重脱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讲授“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师很少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无法将结构课程与建筑设计及建筑物实体结合起来,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的需求和兴趣点也把握不够准确,建筑结构课程就显得僵化、呆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师自身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认识也多被定位为辅助的、配套的、边缘的地位,所以对于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的教学和研究也缺乏动力。
2.“学”的过程中,学生“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根深蒂固。
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学教育,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学生在学校里主要进行方案能力的培养,空间、构图、立面、色彩几乎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全部内容。一个形式丰富的方案,一手漂亮的徒手画,一张完美的表现图,就是建筑学优秀毕业生的标签,顺理成章,形式成了建筑学教育的重头戏,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在建筑学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自己设计出有文化、有思想的建筑方案,自然就会有学结构的专业人员主动配合实现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但凡能成为优秀建筑师的人,对结构的知识往往都是非常丰富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建筑结构知识,才在约翰逊制腊公司行政楼中创造出无梁楼盖的奇特景观,而同样是他设计的东京帝国饭店在经历大地震之后却依旧岿然不动。学生们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的指导思想下学习建筑学,其结果导致学生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艺术才思的同时,却丧失了严谨求实的技术头脑。
二、“建筑结构”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教”和“学”两个方向同时开展。
1.引入建筑学专业背景的建筑结构教师,增加形象思维的内容。
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的建筑结构教师对于“建筑结构”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们在掌握建筑结构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熟悉建筑设计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能够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实践。在“建筑结构”教学中,尽量引入形象思维和建筑艺术实体,例如在框架结构的讲授当中,引入中国古代木构的原理和形象。中国古代木构的代表构件斗拱,从受力原理上来讲,与框架结构基本相同。从斗拱的构建和逻辑来讲述框架结构的悬挑原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由于建筑学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以及斗拱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印象,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引入该形象,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其次,从木构及斗拱的受力与框架结构的受力逻辑的对比也使得学生对于抽象的框架结构逻辑的学习,增加了形象思维的内容。同样,在讲授拱结构的受力特点时,课堂上用万神庙和路易斯康的印度经管学院进行对比。万神庙(图2)的穹顶结构侧推力是用连续的墙体来抵抗的,同时,为了减轻墙体的自重,将墙体局部挖空,形成壁龛,所以建筑形象也是相对完整和封闭的。而同样是抵抗拱结构的侧推力,路易斯康的印度经管学院(图3),无论是解决跨度的拱结构,还是砌筑在墙体中的拱结构,都利用起拉结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来抵抗拱结构的侧推力。由于抵抗拱的.侧推力时,钢筋混凝土梁主要处于受拉状态,所以梁截面尺寸较小,建筑形象与万神庙也大相径庭。学生在进行建筑结构专业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建筑形象,使得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之间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
2.增加建筑结构学习的连续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虽然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于只有48学时或者64学时的“建筑结构”课程,一个学期的内容,如果不能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不能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建筑结构”的学习,留给学生的可能只是一次考试或者一个成绩。为了增加建筑结构学习的连续性,将“建筑结构”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建筑结构的教师参与到每一个设计题目当中。让学生从结构理性的角度对自己创作的建筑方案进行结构合理性评估。在以往的教学中,结构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中并非没有先例,很多学校也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据对学生调研的结果来看,以往结构教师临时性的参与,对于学生建筑结构知识的理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结构教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全程参与建筑设计的教学,所以这个作用就更是大打折扣。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建筑结构的相关内容,尝试用一种启发性的自我评价的学习方法。实际操作是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学生做出结构思考的尝试并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结构教师再具体介入,根据学生对自己方案结构的自我评价,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和干预。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建筑结构的学习,也让学生对于自己方案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甚至还能起到开阔思路,启发创作灵感的作用。自我评价的方法要求结构教师课前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针对不同的年级和设计内容,提出具体的建筑结构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分别是针对《专家工作室》和《大学生活动中心》两个方案的结构评价指标。上述两个表格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相对较少,表1的设定,主要是提醒学生注意,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建筑方案的结构可能性,并从老师那里学习建立最基本的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框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建筑结构知识和对建筑整体把握越来越强,表2中增加了两项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到结构合理性,同时也应从建筑结构的制约和启示中开拓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完成结构评价指标这项任务,会主动去关注和学习相关的结构知识,这种情况下适时引入结构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明显提高。
三、“建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建筑学专业目前很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脱节、重复等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课程看似很成体系,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是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情况是知识结构不完整,尤其缺少严谨求实的技术头脑。[3]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现手段主要就是以“建筑设计”这门专业课为核心展开各门建筑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学习。[4]本文探讨将建“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尝试将建筑结构知识至始至终地在建筑设计课中得以应用,而且尽量做到知识结构与学生能力相结合,循序渐进,让学生感觉到相关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改革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入手,解决结构知识源头过于专业和单一的问题。从课程融合入手,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间断应用来增加其对“建筑结构”课程的重视和兴趣,使“建筑结构”知识能够至始至终、循序渐进地应用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不同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有其特殊性,但是,“建筑结构”教学中,这种实实在在的学科融合尝试给建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二
随着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全国各地的中专院校都加强了对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组织全校体育锻炼,带动青少年于教职工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发展到如今,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雨后春笋般出现,中专院校的田径运动已然成为冷门运动。所以,着手探讨中专院校田径运动的创新发展,吸引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关注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将以提高中专在读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带动青少年全面综合发展为目的依据以往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所遇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中专的体育教学在现如今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大环境下,其教学目的与授课内容也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改进。
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改革里更是改革的首要对象。在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有体育教育新思想新理念被提出,但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教育盲区以及授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尤其是中专院校的田径运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受新兴的其他运动和其田径教学本身的单调乏味的诸多因素影响日渐冷落,近乎淘汰。
所以,中专院校田径运动的教育创新、模式改进,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出来,使田径运动教育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获得更好地发展。
1.田径运动教学在中专院校发展现状。
1.1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虽然我国的田径运动多年发展下来已经与世界接轨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当下我国各个地区的中专院校内的田径运动教学并不理想,就其课程安排来看,课时过少、内容单调且重视程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只安排专业课、理论课,田径课等均不闻不问,对于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甚至部分院校出现田径课没学生上的严重现象,这种种问题和现在都表明田径课存在很大的教学弊端。在素质教育被不断提倡的大环境下,多数学院仍然沿用着“挤牙膏”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处于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
1.2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指导不足。中专院校在实际教学中,田径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田径运动的理论传授过于简单,多数体育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将最基本最初始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后便不再教授任何相关知识,简单讲课后就开始各项田径运动项目,项目进行中不做理论讲解,对学生在执行的各个田径运动项目中的身体动作、运动规范、注意事项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训练方法、健身知识缺少足够专业的指导,师生之间只单纯的将上课当做任务完成,没有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掌握部分技术和要领,而消化、理解、提高的过程在田径课堂上无法达到。另外,诸如田径运动中科学的健身观念;如何利用田径运动锻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如何利用科学地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涉及甚少。
1.3体育教育方法呆板、模式陈旧。中专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深受竞技体育的观念与训练模式影响,因此中专院校的田径课教学便将竞技当做主要目标,老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当做运动员进行训练、授课,往往是教授竞技技术,在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方面却被忽视。课堂教授中,单一讲理论或直接开始运动项目,理论与实际运动没有有机结合,存在局限性、缺乏合理性。这并不是田径教育的初衷与目标所在,也与创新教育的理念相悖。老师讲的没激情,学生听的没兴趣。
加上每次上课都是繁重而乏味的运动训练项目,学生对田径课失去兴趣也是情理之中,这便需要学校和老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更需要将教学的目标从竞技或完成任务改变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专学院田径教学的创新改革存在很多难题,与创新教育理念的相悖也将促使田径运动教学与当代教学观念产生矛盾,并不能良好的顺应当代教学的发展,也无法顺利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样只会加快田径运动教学的下滑。因此,将老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来逐步更新、提高;学院以提高在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初衷制定出新的合理的科学的新的课程安排,将专业课、理论课、田径课一手抓。
2.创新教育背景下改进田径教学模式的建议。
从现如今中专学院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来分析,显而易见,实际的教课过程之中,对田径课教学质量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学主导老师和教学主体学生之间的交流。教课方法是教学的主要实行方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性的教课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在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如今,中专院校田径运动课程因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的教学方法深刻影响,在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于阻碍,学生厌学,老师犯难,如此的恶性循环必须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改善与取缔。由此得出,在中专田径运动的.教学过程之中学院与老师必须将上课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上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尽全力营造出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将提高在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的,引领在读学生形成健康运动的自觉意识培养在读学生良好、健康的运动理念为教学目标。
创新授课模式,适当、合理、科学的利用教学手段践行施教对于在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改善在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提升在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课方法展现出的教学效果将大大不同。
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具有趣味性且同样能达到健身效果的活动,学生在大量的专业课、理论课结束后,已是身心疲惫,在田径课上通过参与趣味活动获得一定的放松将,对其自身状态起到良好缓解作用的同时也能减少学生对田径课的抵触感并慢慢提升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一举多得的事情。
健身体育才是中专院校田径运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本,而竞技体育则应该作为院校的精英教育被单独提出来,进行另外的更加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这一方面是对专业人才的合理教育,另一方面对学院的综合实力起到提升和拔高的作用。
健身体育教学以及竞技体育教学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辅佐、共同发展的。此外,后者更是发展田径运动的强有力的催化剂。田径运动教育将是现如今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的新起点,通过充分发挥田径运动教育的带动性、引领性,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运动价值进行充分的体现。
结语:综上所述,如今全球田径体育教育向着一体化发展,田径运动中的跳高、跳远、短跑等主流田径项目在体育世界里不断升温,与此同时曾经体育世界的主流项目中长跑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中专院校作为我国未来的国家栋梁的孵化室,不断提升我国田径运动的教育实力,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在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将是永远的责任和义务。
田径运动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达到预计目标,就务必将目标定的详细而准确。依据详细而准确的目标,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乱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改善中专院校田径教育的教学模式,使田径运动在中专院校体育运动中能够良好发展,不被冷落。将学校田径运动教育带上新的高度,努力的提升中专院校在读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为国家输送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三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作为从教界出发的一名老师,我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投入了很多的心血进行教改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和认识,也获取了很多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段:教改是必须的选择。
教育改革是必须的选择,是适应时代潮流和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关注其具体发展的需求,包括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为此,教育改革需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教育模式的探索、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经验、加大教师培训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第二段: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她的具体目标与实现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从学校实际出发,我们可以逐步的了解到学生与学校发展的具体需求,如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实用性、教育管理的科学性等方面可以寻求改进,从而增加其对学生效益的加强。因此,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具有基本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创新型人才,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和专业性的需求。我们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进行适当改进,如增加新的教育科技、实施在线教育等等。
第三段:教改论文研究与怎样撰写一篇教改论文。
撰写一篇教改论文是我们能够把我们研究与思考的结果反映出来,让改革时教师们有一个公平的发言机会,进行心得交流与互相学习。教改论文的撰写和研究必须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撰写教改论文时,需要先要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包括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份好的教改论文,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所助益。
第四段:教育改革的推行与认识与关注。
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泛的认识和关注。其推行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和资源的支持。目前,教育改革正在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但这并不代表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可逆转的胜利。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更加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以达到更多的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匹配。
第五段:总结。
教育改革是多层面的一项工作,需要涉及教育模式、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教育改革的推行需要广泛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教育工作者、政府、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携手合作。只有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我们应毫不松懈地去推进教育改革的实现,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四
建筑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大的专业跨度、较为丰富的边缘效应,这也就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必定需要具备系统性、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专业人才。例如:知识面无论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决策判断方面需要有多元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动态格局的能力等,都应当成为我们判断人才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可以相信,在经过三年至五年的缓冲期之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必将慢慢融入国际建筑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于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的素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眼界开阔,具有国际性的战略视野;(2)擅长紧密结合具体目标与远见战略;(3)可以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4)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且有比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拥有管理不同人才与资源的技能;(6)拥有不断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等技能;(7)拥有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基本训练等技能;(8)明白决策过程,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9)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培养人才、引导改革;(10)明白事理、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勇于挑战、心态稳定平和。以上十个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拥有丰富且广泛知识面,拥有探究治学能力的建筑管理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管理高职生应该是对建筑相关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具备运用多门类知识处理本行业实际难题的技能,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拥有系统性的建筑管理理论知识,运用相应的方法,具有预先识别,且有效规避建筑管理风险;该专业的高职生应当拥有较为开拓的思维,敢于探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优良的洞察能力,并可以采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或观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职生还应当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开阔的眼界,可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建筑相关信息、把握对策。上面我们所讲到的从建筑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衍生的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不但较为具体,而且还相当必要。而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并得到有效的理想延伸。所以,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充分重视。
2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主讲课教学。以往的主讲课讲学往往是在高职生没有充分做好预习准备的情况之下进行,为了可以确保学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板书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前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假设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的课堂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讨论探究课程的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仅需结合问题开展提问式教学。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习题课的教学。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时,可以安排部分习题课程,对于所选定的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仅需要进行解体思路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求解过程则应简单化,具体计算结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强调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建筑工程实际这个培养主线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交流式、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手法,构建既活泼又生动的学习、教学气氛。(3)认真做好课程的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4)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好,并及时掌握与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
2.2强化实践教学手段。
(1)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大企业界的参与力度。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实习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分。学校在学制、学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和安排。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为企业服务,并在导师安排、设计或论文完成时间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2)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经实践教学证明,建在校内的实验室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3)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时间长、要求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安排学生到土木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以小组形式,在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应尽量与生产实践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持续发展前进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才,实际教学应当为市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业务扎实、理念超群的优秀管理人才。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当成为高职专业教师付诸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期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的教学改革,必然能不负使命地开创建筑行业的新局面。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五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可能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一堂,可能10个老师听课,有10种看法,看了这个案例,我感触很深,在听课的老师,包括罗吉老师本人看来,是一堂失败的课,原因正如罗吉老师说的那样:“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在这堂课中,罗老师该做的实验也都做了,但学生的思维不跟着她走,让她教学过程中有些心慌,其实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验与实验冲突、罗吉老师已经四十多岁,对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个概念,也那个年代在求学时,老师强行灌输的,老师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些概念在老师的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不但是40多岁的,课改前的罗老师,就抱括我们这些30多岁的年轻教师,在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那有实验可做,所谓的结论都老师强行灌输的,在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无法站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立场上去恩考问题,这应该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这是一堂好课,丝毫没有为上课为上课,虽然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但我们看到了一堂最为真实的'课,让我们感受了小学生的思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这在很多课堂中很难见到的。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用他们仅有的,也许是错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正如博士所说的:“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上好一堂课,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重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上了一堂课,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一堂课,罗老师下次再上这堂课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些异外的情况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改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上法,但无论你怎样上,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课改中,教师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学生释疑解惑。
一堂好课,既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要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在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认真听取来自课堂的声音,这是一堂好课最起码的要求。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六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对中国经济发展电力功不可没。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既有运行层面的,也有经营层面的;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质量层面的。从用户的角度看,较为突出地表现在运营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电价高昂、垄断现象严重。例如,根据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电力公司对以来的电力价格进行检查,从2637个单位查出价格违法金额27.4亿元,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垄断现象又是其他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与电信、民航一样,中国电力部门的垄断近年来广受非议,如案例所说的催款单的问题。
但是可以彻底取消一切垄断吗?
首先我们应该先区分两个概念:垄断行为和垄断结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即垄断行为既可以由垄断结构产生,也可以由竞争结构产生。垄断行为自古以来就有,而垄断结构只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反垄断不是针对垄断结构。垄断行为是指厂商通过控制市场供给而控制价格进而损害客户和消费者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这种行为有百害而无一利,导致资源误配。所以世界各国的反垄断一般都是针对垄断行为而言的。因此,垄断结构本身不是过错,垄断经营体制与反垄断行为不是一回事。至于电力工业中的大量垄断行为,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垄断结构的结果,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政企不分。我国电力垄断结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经济集中型垄断,而是行政割据型垄断,即仰赖行政的力量,对市场进行条块分割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一些垄断行业的性质或特点等不甚了解以及日常接触的垄断行业普遍存在着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低下、服务态度差、员工工资福利水平高等问题,不少人出于“高尚的义愤”,认为垄断行业“腐朽透顶”,必须彻底取消一切垄断行业。其实无论竞争还是垄断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客观条件还没有消失的情况下,企图凭借人为的力量取消它,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令不少民众义愤填膺的垄断行业的种种弊病,并不是仅仅由垄断结构引起的,涉及到垄断企业产权制度、政府监管能力、收入分配制度等方方面面,单凭取消垄断行业并不能取消这些弊病,反而他们会在“竞争行业”中顽强地表现出来。
如上所述,电力工业的特性和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垄断经营体制仍将是电力工业的主导产业组织形式。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力工业具有非常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不可任意分割性,要求厂商的产出规模必需足够大,才能把由于巨额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大的产出上,从而降低单位产出的固定成本,进而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从而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范围经济来源于成本的次可加性,要求厂商将密切关联的上中下游业务整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分散行业风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正是由于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电力工业都采取了垄断经营体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垄断经营体制仍将是电力工业的主导产业组织形式。
怎样破除垄断行为?
1、引入竞争机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垄断最怕的就是竞争。因为在竞争条件下,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小心翼翼,改善服务,降低价格,防止客户被竞争对手挖走。所以,对付垄断的重要办法之一是通过替代性产品引入竞争机制。
2、实行价格管制。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并不是一反垄断就能解决垄断问题的,因为很多行业是“自然垄断”,比如电力的问题上,供电网就是“自然垄断”,一个地区不可能有太多的供电网。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这些行业在高额利润的掩盖下,也很有可能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对这些行业来说,正确的做法是要进一步加强规制的有效性,另外还应增加消费者知情权,广泛实行价格听证制度。
3、分开厂网。在电力经营里,有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大环节。过去人们把整个电力工业统称为自然垄断行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范围的扩大,早期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电源(即发电)部分,今天已经被公认不在自然垄断之列,可以进行自由竞争。而作为电网特别是输电网,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中仍然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因为它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非常重大。
正因为如此,破除电力行业的垄断应该是分离国家电力公司网厂不分的垄断状态,也就是采取“纵向分切”的方式,先把厂网彻底分开,并组建新的售电公司,今后待时机成熟时,再把输电和配电分开,放开配电,仅留下输电网由国家电网公司实行自然垄断经营,同时开拓其相当强大的电力电讯能力参与其它相关领域的市场竞争。国家电力公司实现全国联网,事实上是构造一个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而各个独立发电商正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竞价上网。这个市场平台本身是自然垄断的,这也是被世界各发达国家所公认的事实。
我国怎样破除这种垄断?
1、厂网分开。“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明确方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说通俗点,中国电力管理体制就是要“两头放开、中间垄断”——放开发电和用电的竞争;送配电全国联网、集中管理。
实际上,电力是中国较早向垄断开刀的行业,从早年电力部独家办电,到如今集资办电、多家办电,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猛增,现已超过三亿千瓦,居世界第二。
脱胎于电力部的国家电力公司经过两年多双轨运行,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按公司化运作。去年名列世界五百强之列。
国家电力公司决心推进厂网分开,准备将其掌握的一点四亿千瓦的电厂组成几个发电公司,推向市场,与独资、合资、地方电厂公平竞争;国家电力公司控股的龙电、大唐等上市公司,下一步将考虑减持国有股。另外还将试行向用电大户直接供电。
竞价上网试点已先在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六省市展开。这些省每年有百分之十的用电实行竞价上网,电网调度看谁家电厂电价便宜就上谁的'电。电价形成机制也要改变,变目前一地一价、一厂一价为分省统一电价,最终实现随行就市。
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前提是全国联网,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形成全国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电网已迫在眉睫。
2、加强监管机制。,以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为标志,中国全面启动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改变原来政府部门对电力行业多头、分级、分散管理的状况,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电监会统一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使原来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审批和行政协调力量实施行业管理转变为主要依据公开透明的法律、法规实施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最终形成“政府部门适时调控,监管机构独立监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中介机构自律服务”的新的电力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确立“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应由市场解决”的观念和依法监管、文明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许可证监管和规则监管相结合的新的监管制度,增强监管的可预见性和透明度,使投资者在建立合理稳定预期的基础上衡量和规避风险;要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各方面加快电力发展的积极性,处理好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不干预企业正当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代替企业决策和经营;要适应新要求,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存在问题:
1、现在来看,电。
监会所具备的职责已经基本具备了的成功管制框架的重要因素——与政府职责分离,在这一情况下,电监会将在政府政策的框架内进行管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有效的监管是解决市场失灵、保护消费利益、维护广义的国家目标的手段。这一过程必须要遵循公正、透明、专业、独立、诚信的原则,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2、由于中国电力企业大多国有独资,领导人更多是任命制,而电监会管理和监管的职责更多的可能是利用政治影响力,在电力领域里,只要有了行政管理的权限,就可以更好的行使它本来的市场职责。深层次的考虑,在未来的几年内,这种行政管理多于市场职责的相互交叉影响和使用的情况,可能会继续存在,而这不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七
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政府不断推出教育改革计划,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求职市场的需求。在中国,教育改革同样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教改论文。近期,我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刚刚完成了一篇关于教改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教育改革背景的重要性。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教育改革背景的重要性。了解背景信息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目的、影响和挑战。例如,我研究的是高校教学改革,我首先了解了高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文件,进而分析其意义和实际效果。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和挑战,也更好地指导了我的研究。
第二段:学术方法和理论分析。
在研究中,采用学术方法和理论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术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础概念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同时,理论分析也同样重要,可以将学术方法的结果和实际情况结合运用,来更好地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证明我的观点和理论。例如,我通过对某大学教学改革中实施课程定期评估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这让我更好地展示了高校教学评估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第四段: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在完成这篇论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选题和撰写过程的重要性。论文选题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贴合时代要求,更要符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同时,论文撰写过程也要认真总结反思,力求达到科学、准确、可读的要求。当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要不断与导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
第五段: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教育改革视作一个长期的进程。无论在哪个领域,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成果,而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我的未来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希望能够探索更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才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做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教改论文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在履行学术职责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一定能够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英语教学的日益重要,人们对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多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说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学校里大力推行说课活动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理论的发展,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优势,同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改,说课,理性反思。
本文针对英语教改环境下的说课进行分析,让大家对说课进行了解,同时通过对英语教改环境下对说课的理性反思,从而对说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创新,最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说课评估体系来促进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的老师或者是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大家评论,从而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英语教改环境下对说课的理性反思。
(一)对说课的优化创新。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包含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优化,最后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对英语教学理念的优化指的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英语理论知识,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践生活中熟练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授课不仅仅知识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优化是指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同时也是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熟练运用。教学策略的优化是指老师在进行英语讲课的时候要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最后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的优化,老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发挥最佳的说课效果,如何才能符合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程度以及如何对学习计划进行一个合理的划分。教学资源的优化是指老师获得教学资源不再只是从课本上获得,而是从多种渠道来获得英语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其次是对说课形式的创新。传统的说课形式有示范型说课、评比型说课、考核型说课,随着英语教学的实施,说课的形式也应该顺应潮流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创新。由示范性说课转向互动性说课,增加教师与听着之间的互动,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思维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评比型说课向反思型说课进行创新,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同行的不同的设计思路来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反思活动。最后是由考核型说课向研修型说课进行创新,是指说课不再是为了考核老师而进行的活动,而是为了对教学进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研讨效果的活动。这也是英语改革对说课形式的要求。
(二)制定符合英语教改环境的说课评估体系。
说课评估是说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相应的说课评估体系对说的的内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对说课活动起到调控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说课效果的过程。随着英语教改的实施,说课评估体系也应该顺应教改的要求而进行优化创新,以先进的英语理论为基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说课评估,从而达到深化说课活动的目的,同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现教改目标。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说课评估体系,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制定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英语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以及一定的英语理论基础来制定说课评估体系。其次是创新性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最后是活跃性原则,就是在英语课堂上要是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带动学生去主动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其次是要对评估的方法进行创新。评估的主要方法有调查评估法,就是通过与说课教师的谈话,以及对其他人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说课教师的自我汇报、收集资料等方法来对说课活动进行评估。然后是量化评估法,就是把评估的说课的全部内容分为不同的项目进行评估,每个项目都有其评估标准,然后再对所有的项目进行依次评估,最后结合所有的评估结果对说课活动进行整体评价。最后是质性评估法,以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老师的说课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说课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
最后是对评估的内容进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英语教材的选择,通过对教师选择的英语教材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看教师对英语教材的分析是否合乎逻辑。其次是对教师说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看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是否符合英语教改的要求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然后是对教师说课中的教学步骤安排进行评估,看教师的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进度,以及在这样的教学步骤安排下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是对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进行评估,因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教师如何快速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对说课的评估内容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改的环境下对说课进行理性反思,可以更好的开展说课活动,使说课活动符合英语教改的发展要求,同时达到应有的说课效果。在英语教改的环境下对说课活动进行反思,可以对说课活动进行优化创新,加强老师对英语教学的研究,同时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对说课评估体系进行创新,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方式、内容等进行了解,同时对学校的整体教师质量进行了解,通过对教师的说课活动进行评估,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九
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生命载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缺失,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半人”。而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相应层次的人文素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同时顾及“职业人”和“社会人”,才能真正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目前,高职语文课的主干课程一般为“应用文写作”,笔者在校内外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需求,并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对症下药。为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目的,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形成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干课程,以选修课程―――文学鉴赏、中华古诗词鉴赏、与人交流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硬笔书法等为辅助课程的高职语文课程群,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对高职语文的主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我校目前采用的是“打包”教学的方式。“打包”教学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重新进行整合,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打包教学”围绕培养现代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来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特长的.发挥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问题,统筹安排,打成一个“教学包”来进行实施、检查、评估和考核,它也能合理的把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重建应用写作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行教考分离,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考试、组织阅卷,及格率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依据,并制定针对相关任课教师的奖惩措施。
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情况,考虑高职学生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应用写作实训教材,内容上应注重面向企业和实用,强化范文分析和写作训练,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加大实训内容的量,既要有单项训练,也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训练,突出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除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外,还应通过编入“病文诊断”和“病文修改”训练题,让学生明确“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更好的掌握“应该怎样写”,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而应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打破常规,努力寻求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文体写作,比如模拟公关协会活动来应用礼仪类文书,以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巩固行政公文常识,主办就业求职演练活动来实践求职文书等等。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能将动口与动手,实战与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如,结合各专业特点虚拟筹备成立相关公司、企业、集团等,学生在组织中虚拟担任不同职务,根据工作需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设置情景来分别拟写各应用文体,教学效果突出。整合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大幅提高,开展的学生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参加校外竞赛也连连获奖,参加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大赛分获省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在全省高职高专组中名列前茅。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
——南川区举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市级课题开题论证会。
12月23日,南川中学、南川一中承担的市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南川中学举行。
市教科院中教所所长万礼修、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杨昌弋等专家莅临开题会指导,区教委、区教科所、质量监测中心、两所课题学校的校长、业务副校长及课题组成员共30人参会。
会上,两校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代表本校课题组从课题选题背景依据、课题目标、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织管理和课题成果等方面作了开题报告。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学校的领导重视、选题意义等工作,并从选点更精准、理解更到位、背景更宽泛、目标更科学、过程更扎实、文献更充实、成果更丰富、文本更规范等方面作了细致指导。专家组指出,课题学校要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区项目研究有机结合,争取多方智力支持、形成共研机制,捆绑推进,力争通过项目研究来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突破课改瓶颈,解决课改难题,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加快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20,南川区选送的南川中学《国家课程资源校本化转化研究》和南川一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研究》、精品课程《我爱科技》成功获市教委批准,两校分获市区两级经费补助。
【课改行动】。
以校本特色推动课程改革。
——全区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研究。
年秋期以来,全区学校积极修订课程方案,并认真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扎实推进我区课改工作,努力培育学校特色。
合理布局隆化一小在108个课程辅助活动小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将每个相类似或有关联的项目整合,一至六年级贯通,分为15个大组,组织研讨活动,每个研讨组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各抒己见,紧紧围绕“一至六年级如何做到有序规划,更有连贯性?”“相应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规划与教学方法的研讨,遇到的困惑”等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书院中学以拓展型课程为依托,着眼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四大品质(知书达礼、学识渊博、身体健康、一技之长)的提升,开设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超市。以“国学经典”、“书法”、“体健”、“艺术”为方向,调研学生需求,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教科室审定的程序开设了“书法”、“阅读”、“社团”与“体健”等四类24门课程。实施“走班制”和“选班制”,学生自主选择,在“课程超市”中,每期选定2门课程进行学习。宁江小学丰富艺术体育课程内容,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合唱、书法、科技小制作等课程。根据师资和学生需求,打造滚铁环、象棋、刺绣等特色项目。开发实施好《水江美》、《过去历史,永恒的精神》等特色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活动助推隆化四小认真实施《学校课程方案》,落实校本课程,打造以球润德、以球健身、以球启智、以球育美的足球特色学校,在1-6年级中开设了足球课程,3-6年级中开设了口风琴课程,组建了足球、口风琴俱乐部、篮球兴趣小组。本期举办了“国旗下班级风采展示活动、班级足球联赛活动、班级篮球联赛以及口风琴比赛活动”等一系列的特色展示活动。木凉镇中心校全校师生进行了“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暨少年宫展示活动。电子琴、象棋、校园足球、七彩阅读、篮球、葫芦丝、趣味英语、鼓号队、车船航建模、趣味数学、机器人等14个活动小组进行了现场展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美术、少儿绘画、七彩阅读、手工剪纸等6个小组进行了成果展示。区特教中心认真开展康复训练,“生活小能手”培养以及举办残障儿童社会实践活动。
纵深推进隆化三小积极打造书法特色,认真审定校本教材,将《好习惯好人生》《山石果林赋》《水果初识》和《果林护理》等校本教材,从细微处入手修改,校本教材更加规范、准确。民主中心校形成了以“粘出精彩,贴出人生,怡情益智”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将课程内容分为1-2年级彩纸粘贴画,3-4年级树叶粘贴画,5-6年级蛋壳、种子粘贴画,7-9年级毛线粘贴画、竹蔑粘贴画。在教材形式的编排上分为“材料的收集”(体验),“看同龄人作品”(欣赏)、“谁的本领大”(动手)、“说说我的画”(表达、评价)。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风景类、卡通类等。南川三中的美术课程,金山小学的.陶笛课程,冷水关乡中心校的楹联课程,马嘴小学的小小李时珍课程等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课改佳音]。
我区家庭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喜获佳绩。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15年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审,经过网上公示,检索查新,最终审核,南川中学周子淇《激发班级家委会效能四策略》和隆化二小雷祥华《城郊小学生成长的特点、现状及家庭教育指导对策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初探》获得一等奖;教科所唐道全和隆化四小赵正兰《故事——架起共育之桥》,石溪乡中心小学校皮祖奎和周小梅《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获二等奖;教科所卓野《陪你长大——谈谈父母对子女的爱》,北固初级中学皮道义和郑小娟《浅谈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的关系》,马嘴小学校杨应希《留住山水乡愁,充实精神家园——浅谈留守儿童的家校教育》,冷水小学陈永红《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获三等奖。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一
所谓语文素质,是指学生听说读写、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基础之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量数据表明,当前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差,语文素质较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教不得法。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认为语文认真学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学也差不了多少,没必要在语文上下功夫,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其次是不了解学生,只管教不管学。如作文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命题作文过多,作文要求统一模式,甚至统一内容。久而久之,抄袭现象普遍。文章的意思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对学生自己来说却都是假话或套话,这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弊端,也是教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二是学生厌学。学生讨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法宝,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学生处在高压的环境中,扼杀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考试仅是片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只是考查学生某一部分的能力,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这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
制约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因素很多,这里重点谈学生学好语文的策略问题。
1.建立语文教学档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然后通过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建立语文学习档案。比如,训练学生普通话素质,可以在新学期伊始,要求每个学生对着录音机说一段话,制成录音带,作为学生发音的原始档案。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常讲话中,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并做到口齿清楚,态度自然。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要求说话时先想后说,边想边说,能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语得体。
学期末,指导每个学生再说一段话,录制成录音带,通过比较,检测学生讲话素质的提高状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还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学中,如果只凭教师讲,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而运用电教手段,则能创造出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感目、感耳、感心的气氛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教《燕子》一课时,运用制作的课件,表现出燕子的活泼可爱,配合幽雅悦耳的乐曲,让学生陶醉在光彩夺目的春天之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制订学习语文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学期开始,逐个找学生谈心,根据个体的差异,帮助他们制订近期学习目标和远期学习目标。近期目标要制订得具体可操作,做到梯度渐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如对于作文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差距和差的原因,指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他知道为什么而写。要求他们写短文,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慢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
远期目标可适当增加难度。如对作文好的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出不足,防止他们骄傲自满,要求他们写出精品,向校报、市报投稿,争取发表。对于差生来说,教师不应该厚此薄彼,应认识到差生也存在着优点和特长。有的学生朗诵虽然不好,但字写得不错,组织他们参加学校或市里的书法比赛,展现他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总之,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坚持正面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粗暴地对待学生。对差生不能缺乏信心,要和风细雨地教育。对考试成绩差的同学,不要讽刺、挖苦、训斥或体罚,应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正面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好语文极为重要。
素质教育是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语文教师应以正确的观念,摆正小学生语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运用恰当的策略,促进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二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一个过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沟通与交流过程,它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互动模式,关键在互动。教学期间,学生、教师、课本完成积极三方互动。同样,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学生和教材、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影响。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实现自主创新学习。在承认学生和老师是教学模式中双主体前提下,改变应试教学和传统教学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学理念,创建师生平等互助教学氛围。使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达成多次参与,形成基本美术观念。
1、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美术课堂中,很多老师主要是以学生作业画得像不像为准,没有将学生想象力和个性联系起来,忽略了学生个体意识。目前,小学美术教育仍然在封闭空间中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学生完全失去学习美术兴趣,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2、形式化问题严重。
小学美术教学期间,教师基本都是在讲课,学生动手机会很少,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课内外作业,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并不多。另外,小学美术教师也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基本没有给学生留下时间思考,过于追求良好课堂纪律,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经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
3、师资力量不足。
统计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美术老师并非专业老师,老师也不是很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由于老师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不足,阻碍了师生之间交流,没能构建良好互动式教学模式。另外,有些小学美术教师是其他课程代课教师,导致教师专业性很差,教给学生知识也非常有限。
1、构建互动式教学环境。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社会常识和各自性格特点,积极地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优化。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加强对信息技术利用,采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加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在学习外国美术作品时,通过播放与艺术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理解,领会美术作品艺术性和蕴含思想。
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老师尽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观察物,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探讨;尽可能为美术教学提供多条线索,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激发学生思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给老师和学生营造了良好教学氛围。
1、激发了学生兴趣。
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最好老师,互动式教学模式走进学生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激发了学生想象力。
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答一个问题困难得多,尤其是在美术这种需要创造力学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自己心目中作品,不断激发学生活跃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孩子想象力,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提高学生素质。
总体来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应用后,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教学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美术这门学科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拥有独特教学特点,互动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反映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师生交流模式一种创新。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给我国教学改革指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方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的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传播和创造为手段,实施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改革实验是比较典型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通过实验,他们提出了以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充分发展为目的的和谐发展的操作体系,即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两个过程的和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三者的协同发展,培养、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湖南怀化市实验小学正在进行“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实验。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他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1)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2)加强学科间的渗透;(3)因材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4)建立活动体系,把相关的活动列入课表。这些措施的提出,对探索学科素质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总结各地开展“素质教育”实验的情况,小学教学“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三点,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会不断提高;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鼓舞;重视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后,小学数学教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2)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学习;(3)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4)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5)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
关于“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东北师大教科院马云鹏在《数学教育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福建教育》1994年第10期)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要提倡活动式、后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
趋势之二:强调学生参与。
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过去说学生是教师教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如果学生不愿参与,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枉然。
基于此,上海市进行了“学会参与”与“参与教学法”实验,摸索总结出了“参与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要素。基本原则包括主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操作要素有四点,即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及时反馈调整,强化学生参与;采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他们还尝试构建了“参与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
广东饶平师范附小进行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以“主体参与”为突破口,设计了教与学的四自式框架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课堂结构新形式:自看课本——自想问题——小组学习——自练习题——自我小结。
他们的这些实验成果,无疑能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趋势之三:注重整体优化。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它不光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要素,还涉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结构的决策等诸多方面。各种要素和各个方面的局部优化问题,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已作了较多的探索。然而,教学不能单纯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哪种要素或某一方面上,更重要的是使各要素、方面形成一个最优整体。
华中师大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验,就是一种寻求教学整体优化的实验。其改革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以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即‘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的启发式教学体系。”华中师大教科所何雄智副教授正在进行“小学数学——目标、教学、评价与管理一体化”的实验。不少专家指出:这是一项着眼整体、注重优化、充满活力的教改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主持指导的“系统化教学”实验,是比较典型的整体优化实验。他们拟定了“系统化教学”四阶段19个环节的操作程序。
至于是否实现了整体优化,总结近几年的实验研究成果,可用这样3个标准来衡量,即是否体现了“五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思想;是否做到了“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实现了“八个和谐统一”(教与学关系的和谐统一、师与生关系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讲与练的和谐统一、课堂上动与静的和谐统一、讲授内容与所花时间的和谐统一)。
趋势之四:突出思维训练。
突出思维训练,一方面是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时代需要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因此,数学教学就远不止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数学知识伴随着相关的数学思维,这必将使数学教学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数学教学自身的需要。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所以说,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
注入式教学,往往忽视结论所产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认识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所以,数学教改响亮地提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的口号。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为此,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突出思维训练的实验与讨论。
广西玉林市古定小学的“导思——点拨教学法”实验,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环节:(1)激学导思。激学,就是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导思,就是启发学生思考。(2)引议释疑。引议,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所“思”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释疑,就是通过讨论,使疑问得到解决。(3)点拨提高。点,是指点醒、点破;拨,是挑明、拨通、拨引。(4)精练强化。教师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思考性、实践性、技巧性、创造性的习题。这四个环节强调以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思”为核心,组成一个“思”的交流、“思”的反馈、“思”的深化、“思”的发展的多维结构。
江苏省海门县实验小学,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改实验。实验班按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分项采取了实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案。
有的实验是从改编教材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静和编写的《现代小学数学》实验课本、华中师大姜乐仁编写的《实验数学》课本,就都有这个特点:教学内容的编排反映教学过程、思维过程,从按步思维逐步过渡到灵活思维、辩证思维。
关于思维训练的意义、数学思维的含义与结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等,实验总结文章相对较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四
审美理想和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普及。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戏曲票友社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看来,学会表演也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n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文化认识的统合。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增加了“互动”因素。它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时间、扩大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
1、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人类语言生活的历程中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以声音为材料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使听觉活动扩大为听觉和视觉的联合活动(这是课本剧的基本特点)。第二次飞跃,即由单语言生活发展为双语言生活(将方言转化为民族共同语言是演练课本剧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飞跃,即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突飞猛进(是编、演课本剧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这对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再从改编课本剧的可利用资源来看,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这表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有利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的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演课本剧的心理学意义。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投影,而对于戏剧来说,这种生命活动的投影就是一种生命仪式。人类通过这种仪式而获得成长。这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开发功能,即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信息源。二是促进功能,即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演课本剧正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仪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从而完善艺术心理结构。由模仿走向创造,由审美走向创美,由审美期待转化为成就美感。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1][2][3][4]。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五
摘要:当前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一、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为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又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方面,也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当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1.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有的领导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只是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由政治课教师上上课就行了,等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再去学习怎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迟。在这种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自然就不会落到实处,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好。
2.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波及校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不平等不断暴露。比如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导致了人们交往行为的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传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实效性。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内容。像其他的德育课一样,学校通常采用课堂教学的手段,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且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有很大的出入,他们总是能举出很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反面事例,这样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被学生接受。
二、加强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中职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除了要提高重视程度以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渗透到德育的第一课堂。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要合理设置德育课程,改革政治课教学,切实有效地发挥这一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该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以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打破以学期为期限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职业特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系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关注就业前景,从形成职业概念,具有职业意识,到培养职业理想、职业态度,掌握职业技能,从而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就业方而的热点、疑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通过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还可以采取德育系列讲座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总之,要把德育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
此外,其他学科教学也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等等。
2.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开展诚信教育时,我们必须针对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一要注意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学校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开展学生诚信宣誓,签署主题为“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的学生信用档案联名书,为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等教育活动,搭建一条校园与社会之间信息通道。还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进行诚信教育。二要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针对中职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所遇到问题,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诚信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以诚实守信为学习、生活、交友的准绳。这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做耐心细微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减轻各种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三要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社会实践即是在社会活动中去锻炼、陶冶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商业诚信、法律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诚信、体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观“信得过”商店、“讲信誉”种子店,以及讲诚信促发展的企业,访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中学习讲诚信的好思想、好作风;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不守信用害人不利己的案例,从中借鉴不守信用给他人、企业、社会与个人带来的危害,等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要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践履诚信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六
虽然我国已经在不断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整体还没有落实到位,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之处仍然是存在的。如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来,甚至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也是很淡漠。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制约,并未在思想上重视创业教育,而只把职业教育作为单纯的就业教育来对待。从管理制度的角度看,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富有弹性的工作制度环境来支撑,只有充分接触社会,把握住市场需求动向,才能打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而现在的中职院校大多是“关起门来办学”,学生除了书本上的学习内容以外,很少接触社会,这也就丧失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土壤。中职院校的教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从内心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往往从事第二职业,这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失去了“领头羊”。
二、创业教育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对初级、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培养和输出。多以“从业教育”为出发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束缚。而创业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思维,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灌输和培育,提升和鼓励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更容易使那些强烈渴望实现自身价的学生,领悟到这是一个通过努力有望达成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从而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更自主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勇敢的竞争精神。进而有利于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国家为社会输出具有积极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当今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中职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组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大多数的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较为模糊,或者干脆是盲点,基本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为了使创业教育能顺利进行,组建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该团队可以专门为创业教育搜集相关等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并总结对教育工作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该团队还可以做一些详细的市场调研,使创业教育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积累,进而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开设创业教育培训班。
举办创业教育培训班,不但可以验证教师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劳动成果,还为今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做好扎实的铺垫。学生可以通过培训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创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短期培训,还可聘请企业专技人才或名企成功人士等授课,进行专题讲座、专技培训,又能增强创业教育可信度。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1.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按教学任务、目标等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教学,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
2.以专业课为依托,让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创业意识,让学生在学专业理论、练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创业理念。
(四)组建学生创业社团。
学生社团能够将志同道合的学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来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以创业社团为基本单位,组织成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市场信息,集思广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创业教育的根本意义。
(五)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