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教改论文(优质13篇)
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它既要有逻辑严密的论证,又要有独特的观点和立场。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请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一
建筑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大的专业跨度、较为丰富的边缘效应,这也就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必定需要具备系统性、综合性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专业人才。例如:知识面无论是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决策判断方面需要有多元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动态格局的能力等,都应当成为我们判断人才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可以相信,在经过三年至五年的缓冲期之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市场必将慢慢融入国际建筑市场这个大环境之中。对于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的素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眼界开阔,具有国际性的战略视野;(2)擅长紧密结合具体目标与远见战略;(3)可以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4)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且有比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5)拥有管理不同人才与资源的技能;(6)拥有不断创新、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等技能;(7)拥有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开拓市场、管理创新、基本训练等技能;(8)明白决策过程,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9)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培养人才、引导改革;(10)明白事理、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勇于挑战、心态稳定平和。以上十个建筑管理人才要求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将高职生培养成为拥有丰富且广泛知识面,拥有探究治学能力的建筑管理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管理高职生应该是对建筑相关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具备运用多门类知识处理本行业实际难题的技能,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拥有系统性的建筑管理理论知识,运用相应的方法,具有预先识别,且有效规避建筑管理风险;该专业的高职生应当拥有较为开拓的思维,敢于探索,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优良的洞察能力,并可以采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或观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职生还应当是立足于本职工作,拥有开阔的眼界,可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把握建筑相关信息、把握对策。上面我们所讲到的从建筑市场对人才需求而衍生的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不但较为具体,而且还相当必要。而对于建筑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并得到有效的理想延伸。所以,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得到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充分重视。
2高职院校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改革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主讲课教学。以往的主讲课讲学往往是在高职生没有充分做好预习准备的情况之下进行,为了可以确保学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板书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前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假设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的课堂准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讨论探究课程的教学。对于某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仅需结合问题开展提问式教学。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习题课的教学。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学时,可以安排部分习题课程,对于所选定的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仅需要进行解体思路的讲解,对于具体的'求解过程则应简单化,具体计算结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为了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强调专业课程在理论-实践-建筑工程实际这个培养主线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交流式、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手法,构建既活泼又生动的学习、教学气氛。(3)认真做好课程的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4)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好,并及时掌握与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
2.2强化实践教学手段。
(1)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大企业界的参与力度。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实习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分。学校在学制、学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和安排。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为企业服务,并在导师安排、设计或论文完成时间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2)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经实践教学证明,建在校内的实验室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3)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时间长、要求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安排学生到土木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以小组形式,在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同时,对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应尽量与生产实践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持续发展前进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才,实际教学应当为市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业务扎实、理念超群的优秀管理人才。建筑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当成为高职专业教师付诸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期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的教学改革,必然能不负使命地开创建筑行业的新局面。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二
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政府不断推出教育改革计划,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求职市场的需求。在中国,教育改革同样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教改论文。近期,我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刚刚完成了一篇关于教改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教育改革背景的重要性。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教育改革背景的重要性。了解背景信息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目的、影响和挑战。例如,我研究的是高校教学改革,我首先了解了高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文件,进而分析其意义和实际效果。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和挑战,也更好地指导了我的研究。
第二段:学术方法和理论分析。
在研究中,采用学术方法和理论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术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础概念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同时,理论分析也同样重要,可以将学术方法的结果和实际情况结合运用,来更好地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证明我的观点和理论。例如,我通过对某大学教学改革中实施课程定期评估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这让我更好地展示了高校教学评估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第四段: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在完成这篇论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选题和撰写过程的重要性。论文选题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贴合时代要求,更要符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同时,论文撰写过程也要认真总结反思,力求达到科学、准确、可读的要求。当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要不断与导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
第五段: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教育改革视作一个长期的进程。无论在哪个领域,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成果,而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我的未来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希望能够探索更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才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做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教改论文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在履行学术职责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一定能够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三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可能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一堂,可能10个老师听课,有10种看法,看了这个案例,我感触很深,在听课的老师,包括罗吉老师本人看来,是一堂失败的课,原因正如罗吉老师说的那样:“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在这堂课中,罗老师该做的实验也都做了,但学生的思维不跟着她走,让她教学过程中有些心慌,其实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验与实验冲突、罗吉老师已经四十多岁,对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个概念,也那个年代在求学时,老师强行灌输的,老师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些概念在老师的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不但是40多岁的,课改前的罗老师,就抱括我们这些30多岁的年轻教师,在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那有实验可做,所谓的结论都老师强行灌输的,在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无法站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立场上去恩考问题,这应该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这是一堂好课,丝毫没有为上课为上课,虽然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但我们看到了一堂最为真实的'课,让我们感受了小学生的思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这在很多课堂中很难见到的。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用他们仅有的,也许是错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正如博士所说的:“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上好一堂课,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重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上了一堂课,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一堂课,罗老师下次再上这堂课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些异外的情况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改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上法,但无论你怎样上,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课改中,教师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学生释疑解惑。
一堂好课,既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要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在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认真听取来自课堂的声音,这是一堂好课最起码的要求。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四
引用罗吉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假如我们仅仅以传统的是否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为衡量标准,它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课。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有许多看似成功的课,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课本没有丝毫偏差,课堂相当和谐,没有一丁点不同的声音,那是因为我们替学生预先铺设好了思维轨道,甚至“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学生的课本上”,也正是这种近似强加的“轨道”使得学习过程看起来很到位,学生一门心思揣摩老师问话背后的意思,答出老师需要的答案,顺理成章促成了一节“成功”的课。
回过头来说说,这堂课的失败之处源于备课时没有充分分析到学生的知识前概念,忽略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只从自己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设计教学安排,理想化地认为学生会在其引导下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然而,只有10岁左右的三年级学生现有的经验无法帮助他们顺利理解对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另外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有欠缺,如课一开始她向学生提出“研究水的一些性质”这一说法,其实如果改为“研究液体的性质并以水为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水的某些性质可能是液体所共有的”的意识,而为教学后段总结“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作好铺垫;对于在观察的水和酒精中加入红色色素便于观察的这一说明应该在活动开始前就向学生解释清楚,以免对学生造成“红色液体才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误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在一开始设计一个过渡,即: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因为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对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很少,相较而言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非常明显,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空的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管口抹上肥皂水,加热圆底烧瓶可以看到管口出现一明显的肥皂泡,接着将圆底烧瓶放入冷水中又会看到肥皂泡缩回管里。对这一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是瓶子里的空气受热从瓶里“挤”进肥皂泡中,遇冷则缩回瓶中,从而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再引导进行液体是否也具有相似性质的研究,点明今天我们“以水为例研究液体的性质”之一:当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占据的空间(体积)会不会像空气一样发生膨胀或缩小的改变?如果发生改变,怎样变化?紧扣主题进行研究,也许后来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即使不是收获颇丰,至少要有所得,在掌握知识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而发展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常态下的课,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允许课堂有“不和谐音”,不一味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贯穿着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在学生的质疑声中、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深入,渐入佳境;相反,一堂预设精准,甚至连学生的回答都能在教师的备课本中找到,那才叫失败的课。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待于完善的课,而非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或多或少有缺憾,也正是因为种种不完美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完善的冲动,即“课虽止而思未停”。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五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衡量任何事物都会有一定的标准;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它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又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它的标准是什么?下面谈谈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不同学科的课堂,可能评价的标准不一样,一堂好课,从形式上精彩,从内容上丰富,从过程上流畅,从结果上优异,掌声和喝彩声不断;一堂好课,各有各的看法,我的具体看法是:
一、课是给学生上的,一堂好课,首先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道好菜,形、色、香、味样样俱全;老师就像厨师,学生就是食客;好菜要有诱惑力,如何吸引食客的胃口,学生要有食欲;也就是说老师的课要有魅力,让学生想学,该课是值得学习,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学习课”;学生对所学的课有兴趣;老师传授的正是学生想要的;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学生喜欢自己的功课,各取所需;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二、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身怀绝技,要给人阳光,心里要装有阳光;能者为师;教师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三、一堂好课,要有各自的特色,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课堂,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没有特色就不能生存,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科目不同,要求不一样,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可能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展现个性的时候;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英语课要有英语特色,音乐课要有音乐的韵味,地理课要有地理特性……每科的课堂要有各自的特色,有的放鳎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一堂好课。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有全盘考虑,评价一堂课,不但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也要问学生学得怎样,更要问专家怎样评价,多方面考虑综合,而不能单纯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一堂成功的课堂,是在学生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而度过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自觉能动的主人,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书中的知识,通过练习尝试自己的收获而再次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巩固成果,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基本能力,提升对知识的认识.常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是啊,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应使学生主动认识知识,感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重要性,方能端正思想、主动求学。
一堂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好课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好戏是演员和导演的默契的配合和理解掌握;一堂好课,是学生和老师默契的配合,精彩的表演。
一堂好课,要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特色,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为我所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一堂好课,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一堂好课要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才能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
八、“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不真实的、有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十全十美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其次是带有一种虚假性。
总之,不同事物的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评价教学有教学的标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堂好课,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就是像上面所说,有说得不周全的,望大家指正,我愿虚心和大家探究。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近年的相关文件与会议中,大学语文课程多次被强调,获得广泛关注。而对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现出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语文需要改革与创新,可以从明确其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按需调整,取诸教材之长,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开展文化专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开设人文通修课程,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进行。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调查教学改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大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自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并率先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关键课程,就大学语文在高校实际开设情况来说,存在着课程边缘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就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其后,一些高校响应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又以矫健之英姿,重新崭露头角,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是,关注是否转化为行动?必修是否解决题?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给予确定的回答。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成员,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展开调查,并试图在对大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出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关注,研究者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状况展开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发放与访谈两种方法: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并与7名大学语文教师、19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访谈。
1.大学语文地位。
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而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则达到了67.5%。在其后的访谈中,作为有着教龄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a在提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就感慨道:“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必修变选修,选修变必修,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是一届不如一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单纯的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以此来要求大学生学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大学语文教材与师资。
大学语文教材并无指定的统一教材,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使用教材不一,除了常见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版本,还有一些学校自编的教材或不确定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中,对教材很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5%,不是很满意的占47.7%,一般满意的为39.4%,非常满意的为10.6%。在针对大学语文师资的访谈调查中,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缩减,大学语文课程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来任课。如此无序的教材与师资,必然会给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语文授课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31.6%。在大学语文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上,高达82.5%的`学生选择了“需要改革”,而在加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中选择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为55.1%。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我们需要的大学语文不是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也不是读课件式的讲解,我们期望大学语文的课堂是丰富、生动、吸引人的、有启发的!”确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以至于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和课程无关事情的情况。
尽管,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但是,显示的种种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而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让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优势,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症方能下药,笔者们联系调查结果,从实际教学经验人手,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大学语文“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解决课程认识错位的问题。
大学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明确的。“语文”二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一直在强调。大学语文是否只是过去语文学习的延续?是否还要继续掌握字词、分析文章、理解中心思想与艺术特点、背诵记忆相关段落?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教师与学生都普遍存在认识错位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于已持续多年的语文学习早己兴味索然,对于枯燥的字词句强调与中心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早已疲惫不堪,而在教学中,时常会有教师将它变成学生口中的“高四”语文。如果只是在重复和延续,大学语文的存在似乎就没有了意义。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所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确实,通常理解下的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供语言交际工具,二是加强文化素养。如果大学语文依然只是重复强调语言交际工具的学习,无疑是不可行的。在现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计算机的工具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且专业的细分常常会使学生漠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屑于花时间纠缠在看似与求职、就业无关的课程上。但是,文化素养的教育却是没有专业的,它强调文化价值的传递,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故而,课程教学伊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学生都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革新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语文以新的面貌重现于课堂。
2.按需调整,博采诸种教材之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1000种,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专著数量。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荞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的重复。许多教材,更多的是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在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以一应全。以曾被推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影响较大的徐中玉、齐森华和王步高、丁帆主编的两本教材为例,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编排体例根据文章内容来归类,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主题分为十二个单元,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书末附有“中国文学史概述”“古代诗词格律常识”等内容,考虑较为全面。但是,此版本对写作知识的忽视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而且“编排方式值得商榷,因为每篇文章自有其内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必然会有交叉的现象。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体例符合人们普遍的接受心理,脱离接受的基础,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王步高主编本按作品时代先后为顺序,兼顾文体、专题知识,附录部分内容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面广,集评、汇评等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前沿性,但是缺乏外国文学作品部分,且有的部分比重不尽合理。
在教材选用上,过于依赖其一,不如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采用王步高本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加以徐中玉的专题模式,在讲授中唐诗时,以“登临寄赠”为专题,串起相关的中唐作品,其中突出李贺的诗歌,同时为加强对李贺其人其作的理解,增加了对现代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的赏析。再如,在课程内容上加人通俗文学作品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喜闻乐道的武侠与言情小说。在武侠小说部分重点探讨武侠小说的源流、江湖文化、金庸小说中忠义爱情的展示等内容;在言情小说部分则侧重爱情小说的发展脉络、琼瑶与中国古典文学、席娟的“冰淇淋”模式等的分析,让学生普遍接触阅读的通俗文学作品更好的发挥其文学文化作用。
3.开展文化专题讲授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模式的单一、方法的低效与缺乏新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大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遵循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释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字词讲解、主题与艺术特点一已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范式,而讲授法的运用更是贯穿课堂始终,ppt课件的运用时常会演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摒弃此种单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杜绝出现“老师一讲到底,学生爱听不听”的局面。
在教学中,为联系学生实际,笔者试图开展文化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脉络映照之下,课程内容由一个个文化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中以经典篇目为主线,辅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大时代背景下的作家生平轶事、历来述评及渊源延续等内容,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去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使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确的感悟,使课程教学在突出“文化素养教育”目的的同时,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方法上,对最常用的“讲授加课件”的方式进行改革,借鉴《百家讲坛》视频的动态模式,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或自主设计,将枯燥的文学知识做成可感的动态图文。同时,为将学生融人到课堂,增强其参与性,课程中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安排一定的课外延伸拓展题,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促使学生去查阅、整理、分析资料,以论文、演讲、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组织协作、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研究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如此,必然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意识的同时,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开设人文公选课程,创设良好校园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相关人文课程的支撑,需要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支持。在课程设置上,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公选课程,如“社交礼仪”“文学名著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写作”“民俗学”等,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如此必然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极好的支持与延伸作用,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解。
此外,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创设也是大学语文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在加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该加强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培育,多组织一些人文素质讲座、活动,并积极支持人文社团的创建和发展,让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清新素朴的民俗文化、节奏明快的时尚文化相得益彰,为大学语文教学构造出和谐、明快的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
作为传统的人文素质课程,有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论争由来已久且众说纷纭。本文在对教学现状确切调查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践,试图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徐中玉先生在提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确实,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处于不断地提升与变化中。大学语文教学从来就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七
1.“教”的内容与建筑设计相脱节。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对“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了解结构体系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专业进行合作的内容;掌握常用结构体系在各种作用力影响下的受力状况及主要结构构造要求;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有能力对常用结构构件的尺寸进行估算,以满足方案设计的要求。[2]这些要求都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知识的传授与建筑设计和实践严重脱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讲授“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师很少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无法将结构课程与建筑设计及建筑物实体结合起来,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的需求和兴趣点也把握不够准确,建筑结构课程就显得僵化、呆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师自身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认识也多被定位为辅助的、配套的、边缘的地位,所以对于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的教学和研究也缺乏动力。
2.“学”的过程中,学生“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根深蒂固。
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学教育,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学生在学校里主要进行方案能力的培养,空间、构图、立面、色彩几乎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全部内容。一个形式丰富的方案,一手漂亮的徒手画,一张完美的表现图,就是建筑学优秀毕业生的标签,顺理成章,形式成了建筑学教育的重头戏,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在建筑学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自己设计出有文化、有思想的建筑方案,自然就会有学结构的专业人员主动配合实现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但凡能成为优秀建筑师的人,对结构的知识往往都是非常丰富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建筑结构知识,才在约翰逊制腊公司行政楼中创造出无梁楼盖的奇特景观,而同样是他设计的东京帝国饭店在经历大地震之后却依旧岿然不动。学生们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的指导思想下学习建筑学,其结果导致学生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艺术才思的同时,却丧失了严谨求实的技术头脑。
二、“建筑结构”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教”和“学”两个方向同时开展。
1.引入建筑学专业背景的建筑结构教师,增加形象思维的内容。
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的建筑结构教师对于“建筑结构”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们在掌握建筑结构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熟悉建筑设计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能够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实践。在“建筑结构”教学中,尽量引入形象思维和建筑艺术实体,例如在框架结构的讲授当中,引入中国古代木构的原理和形象。中国古代木构的代表构件斗拱,从受力原理上来讲,与框架结构基本相同。从斗拱的构建和逻辑来讲述框架结构的悬挑原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由于建筑学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以及斗拱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印象,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引入该形象,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其次,从木构及斗拱的受力与框架结构的受力逻辑的对比也使得学生对于抽象的框架结构逻辑的学习,增加了形象思维的内容。同样,在讲授拱结构的受力特点时,课堂上用万神庙和路易斯康的印度经管学院进行对比。万神庙(图2)的穹顶结构侧推力是用连续的墙体来抵抗的,同时,为了减轻墙体的自重,将墙体局部挖空,形成壁龛,所以建筑形象也是相对完整和封闭的。而同样是抵抗拱结构的侧推力,路易斯康的印度经管学院(图3),无论是解决跨度的拱结构,还是砌筑在墙体中的拱结构,都利用起拉结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来抵抗拱结构的侧推力。由于抵抗拱的.侧推力时,钢筋混凝土梁主要处于受拉状态,所以梁截面尺寸较小,建筑形象与万神庙也大相径庭。学生在进行建筑结构专业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建筑形象,使得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之间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
2.增加建筑结构学习的连续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虽然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于只有48学时或者64学时的“建筑结构”课程,一个学期的内容,如果不能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不能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建筑结构”的学习,留给学生的可能只是一次考试或者一个成绩。为了增加建筑结构学习的连续性,将“建筑结构”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建筑结构的教师参与到每一个设计题目当中。让学生从结构理性的角度对自己创作的建筑方案进行结构合理性评估。在以往的教学中,结构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中并非没有先例,很多学校也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据对学生调研的结果来看,以往结构教师临时性的参与,对于学生建筑结构知识的理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结构教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全程参与建筑设计的教学,所以这个作用就更是大打折扣。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建筑结构的相关内容,尝试用一种启发性的自我评价的学习方法。实际操作是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学生做出结构思考的尝试并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结构教师再具体介入,根据学生对自己方案结构的自我评价,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和干预。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建筑结构的学习,也让学生对于自己方案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甚至还能起到开阔思路,启发创作灵感的作用。自我评价的方法要求结构教师课前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针对不同的年级和设计内容,提出具体的建筑结构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分别是针对《专家工作室》和《大学生活动中心》两个方案的结构评价指标。上述两个表格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相对较少,表1的设定,主要是提醒学生注意,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建筑方案的结构可能性,并从老师那里学习建立最基本的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框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建筑结构知识和对建筑整体把握越来越强,表2中增加了两项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到结构合理性,同时也应从建筑结构的制约和启示中开拓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完成结构评价指标这项任务,会主动去关注和学习相关的结构知识,这种情况下适时引入结构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明显提高。
三、“建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建筑学专业目前很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脱节、重复等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课程看似很成体系,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是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情况是知识结构不完整,尤其缺少严谨求实的技术头脑。[3]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现手段主要就是以“建筑设计”这门专业课为核心展开各门建筑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学习。[4]本文探讨将建“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尝试将建筑结构知识至始至终地在建筑设计课中得以应用,而且尽量做到知识结构与学生能力相结合,循序渐进,让学生感觉到相关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改革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入手,解决结构知识源头过于专业和单一的问题。从课程融合入手,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间断应用来增加其对“建筑结构”课程的重视和兴趣,使“建筑结构”知识能够至始至终、循序渐进地应用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不同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有其特殊性,但是,“建筑结构”教学中,这种实实在在的学科融合尝试给建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八
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生命载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缺失,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半人”。而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相应层次的人文素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同时顾及“职业人”和“社会人”,才能真正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目前,高职语文课的主干课程一般为“应用文写作”,笔者在校内外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需求,并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对症下药。为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目的,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形成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干课程,以选修课程―――文学鉴赏、中华古诗词鉴赏、与人交流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硬笔书法等为辅助课程的高职语文课程群,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对高职语文的主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我校目前采用的是“打包”教学的方式。“打包”教学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重新进行整合,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打包教学”围绕培养现代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来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特长的.发挥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问题,统筹安排,打成一个“教学包”来进行实施、检查、评估和考核,它也能合理的把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重建应用写作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行教考分离,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考试、组织阅卷,及格率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依据,并制定针对相关任课教师的奖惩措施。
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情况,考虑高职学生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应用写作实训教材,内容上应注重面向企业和实用,强化范文分析和写作训练,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加大实训内容的量,既要有单项训练,也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训练,突出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除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外,还应通过编入“病文诊断”和“病文修改”训练题,让学生明确“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更好的掌握“应该怎样写”,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而应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打破常规,努力寻求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文体写作,比如模拟公关协会活动来应用礼仪类文书,以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巩固行政公文常识,主办就业求职演练活动来实践求职文书等等。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能将动口与动手,实战与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如,结合各专业特点虚拟筹备成立相关公司、企业、集团等,学生在组织中虚拟担任不同职务,根据工作需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设置情景来分别拟写各应用文体,教学效果突出。整合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大幅提高,开展的学生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参加校外竞赛也连连获奖,参加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大赛分获省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在全省高职高专组中名列前茅。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九
论文提要: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换句话说,如果只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这种美术教育本身未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吸引力并使之发生素质方面的某种变化,那么,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整体上就不算成功的。在基础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鼓励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应用使他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着名美籍华人科学家xxx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指在学习中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心理倾向,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极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这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在学校的众多学科中,美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要使美术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引导学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并使兴趣上升到了志趣阶段。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1、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
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更多的了解学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2、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
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野外写生课),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我在《色彩基础》这节课便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为自然色彩的烂灿而惊叹,为人造色彩的绚丽而感叹,从而为学生对色彩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里程碑,要求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该怎样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鼓舞者呢?我认为,以“情”感化学生心灵,是上好语文课,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打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才能和学生共同成长,和谐相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练就一身好本领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充电。
教师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展示自己的魅力,得到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网络,不断补充各类“维生素营养液”。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自身修养,读书是关键。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假如我们每天多读一小时书,那么一年下来该是多么长的时间啊,课堂上的一些尴尬场面出现的机会是多么少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该是多么神圣啊!
二、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让魅力绽放讲台。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除了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
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怎样进一步地使学生领悟、理解、掌握重点内容;一篇课文,怎样布局和检查预习,怎样启发学生读、写、说等,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上要更新。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还应注意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整。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否则,你的课堂将是一潭死水。
作为一名教师,语言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教师是通过口头语言来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我们必须口齿清楚,富有感情。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多观摩名师讲座,多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语言,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三、加强师德修养,既教书又育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语文教学,才能教好语文。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小学生单纯、幼稚、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精心培育,他们都会有所发展;只要我们给孩子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重视,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将成为可能,还怕我们的学生不会进步吗?教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家庭,那将是教师无尚的光荣。
进入二十一世纪,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业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学生,热爱学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一
——南川区举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市级课题开题论证会。
12月23日,南川中学、南川一中承担的市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南川中学举行。
市教科院中教所所长万礼修、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杨昌弋等专家莅临开题会指导,区教委、区教科所、质量监测中心、两所课题学校的校长、业务副校长及课题组成员共30人参会。
会上,两校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代表本校课题组从课题选题背景依据、课题目标、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织管理和课题成果等方面作了开题报告。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学校的领导重视、选题意义等工作,并从选点更精准、理解更到位、背景更宽泛、目标更科学、过程更扎实、文献更充实、成果更丰富、文本更规范等方面作了细致指导。专家组指出,课题学校要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区项目研究有机结合,争取多方智力支持、形成共研机制,捆绑推进,力争通过项目研究来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突破课改瓶颈,解决课改难题,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加快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20,南川区选送的南川中学《国家课程资源校本化转化研究》和南川一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研究》、精品课程《我爱科技》成功获市教委批准,两校分获市区两级经费补助。
【课改行动】。
以校本特色推动课程改革。
——全区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研究。
年秋期以来,全区学校积极修订课程方案,并认真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扎实推进我区课改工作,努力培育学校特色。
合理布局隆化一小在108个课程辅助活动小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将每个相类似或有关联的项目整合,一至六年级贯通,分为15个大组,组织研讨活动,每个研讨组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各抒己见,紧紧围绕“一至六年级如何做到有序规划,更有连贯性?”“相应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规划与教学方法的研讨,遇到的困惑”等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书院中学以拓展型课程为依托,着眼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四大品质(知书达礼、学识渊博、身体健康、一技之长)的提升,开设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超市。以“国学经典”、“书法”、“体健”、“艺术”为方向,调研学生需求,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教科室审定的程序开设了“书法”、“阅读”、“社团”与“体健”等四类24门课程。实施“走班制”和“选班制”,学生自主选择,在“课程超市”中,每期选定2门课程进行学习。宁江小学丰富艺术体育课程内容,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合唱、书法、科技小制作等课程。根据师资和学生需求,打造滚铁环、象棋、刺绣等特色项目。开发实施好《水江美》、《过去历史,永恒的精神》等特色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活动助推隆化四小认真实施《学校课程方案》,落实校本课程,打造以球润德、以球健身、以球启智、以球育美的足球特色学校,在1-6年级中开设了足球课程,3-6年级中开设了口风琴课程,组建了足球、口风琴俱乐部、篮球兴趣小组。本期举办了“国旗下班级风采展示活动、班级足球联赛活动、班级篮球联赛以及口风琴比赛活动”等一系列的特色展示活动。木凉镇中心校全校师生进行了“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暨少年宫展示活动。电子琴、象棋、校园足球、七彩阅读、篮球、葫芦丝、趣味英语、鼓号队、车船航建模、趣味数学、机器人等14个活动小组进行了现场展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美术、少儿绘画、七彩阅读、手工剪纸等6个小组进行了成果展示。区特教中心认真开展康复训练,“生活小能手”培养以及举办残障儿童社会实践活动。
纵深推进隆化三小积极打造书法特色,认真审定校本教材,将《好习惯好人生》《山石果林赋》《水果初识》和《果林护理》等校本教材,从细微处入手修改,校本教材更加规范、准确。民主中心校形成了以“粘出精彩,贴出人生,怡情益智”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将课程内容分为1-2年级彩纸粘贴画,3-4年级树叶粘贴画,5-6年级蛋壳、种子粘贴画,7-9年级毛线粘贴画、竹蔑粘贴画。在教材形式的编排上分为“材料的收集”(体验),“看同龄人作品”(欣赏)、“谁的本领大”(动手)、“说说我的画”(表达、评价)。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风景类、卡通类等。南川三中的美术课程,金山小学的.陶笛课程,冷水关乡中心校的楹联课程,马嘴小学的小小李时珍课程等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课改佳音]。
我区家庭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喜获佳绩。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15年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优秀论文及案例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审,经过网上公示,检索查新,最终审核,南川中学周子淇《激发班级家委会效能四策略》和隆化二小雷祥华《城郊小学生成长的特点、现状及家庭教育指导对策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初探》获得一等奖;教科所唐道全和隆化四小赵正兰《故事——架起共育之桥》,石溪乡中心小学校皮祖奎和周小梅《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获二等奖;教科所卓野《陪你长大——谈谈父母对子女的爱》,北固初级中学皮道义和郑小娟《浅谈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的关系》,马嘴小学校杨应希《留住山水乡愁,充实精神家园——浅谈留守儿童的家校教育》,冷水小学陈永红《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获三等奖。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二
审美理想和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普及。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戏曲票友社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看来,学会表演也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n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文化认识的统合。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增加了“互动”因素。它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时间、扩大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
1、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人类语言生活的历程中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以声音为材料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使听觉活动扩大为听觉和视觉的联合活动(这是课本剧的基本特点)。第二次飞跃,即由单语言生活发展为双语言生活(将方言转化为民族共同语言是演练课本剧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飞跃,即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突飞猛进(是编、演课本剧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这对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再从改编课本剧的可利用资源来看,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这表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有利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的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演课本剧的心理学意义。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投影,而对于戏剧来说,这种生命活动的投影就是一种生命仪式。人类通过这种仪式而获得成长。这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开发功能,即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信息源。二是促进功能,即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演课本剧正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仪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从而完善艺术心理结构。由模仿走向创造,由审美走向创美,由审美期待转化为成就美感。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1][2][3][4]。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三
虽然我国已经在不断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整体还没有落实到位,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之处仍然是存在的。如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来,甚至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也是很淡漠。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制约,并未在思想上重视创业教育,而只把职业教育作为单纯的就业教育来对待。从管理制度的角度看,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富有弹性的工作制度环境来支撑,只有充分接触社会,把握住市场需求动向,才能打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而现在的中职院校大多是“关起门来办学”,学生除了书本上的学习内容以外,很少接触社会,这也就丧失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土壤。中职院校的教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从内心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往往从事第二职业,这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失去了“领头羊”。
二、创业教育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对初级、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培养和输出。多以“从业教育”为出发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束缚。而创业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思维,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灌输和培育,提升和鼓励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更容易使那些强烈渴望实现自身价的学生,领悟到这是一个通过努力有望达成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从而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更自主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勇敢的竞争精神。进而有利于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国家为社会输出具有积极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当今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中职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组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大多数的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较为模糊,或者干脆是盲点,基本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为了使创业教育能顺利进行,组建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该团队可以专门为创业教育搜集相关等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并总结对教育工作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该团队还可以做一些详细的市场调研,使创业教育从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积累,进而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开设创业教育培训班。
举办创业教育培训班,不但可以验证教师团队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劳动成果,还为今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做好扎实的铺垫。学生可以通过培训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创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短期培训,还可聘请企业专技人才或名企成功人士等授课,进行专题讲座、专技培训,又能增强创业教育可信度。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1.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按教学任务、目标等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实施教学,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
2.以专业课为依托,让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创业意识,让学生在学专业理论、练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创业理念。
(四)组建学生创业社团。
学生社团能够将志同道合的学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来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以创业社团为基本单位,组织成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市场信息,集思广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创业教育的根本意义。
(五)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