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教改论文(实用17篇)
总结是对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过程。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总结是一个复盘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一
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对学生而言,听力往往又是难度最大的。
传统的教学长期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们听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听力能力相对薄弱。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中国学生告别“哑巴英语”的学习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p.格里说过:“初学者更需要天才教师的技巧。
”教师在英语的启蒙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听力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语言学研究表明:说的能力与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先听得懂,然后才能表达得清。
这一点可从幼儿语言学习中看得更清楚。
幼儿牙牙学语首先是认真地听,然后才能模仿着说。
即使是最简单的“妈妈”,也是在听了父母多次反复训练,才最终开口说的。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它是主动的解释,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更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在瞬间就完成了,但对连续语流(speechflow)从初步感知到完成理解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听者不断地进行辨别、比较、记忆和判断。
要较好地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技巧。
学生需要对内容情节、对没有听清楚的内容进行猜测;找内容的大意;抓关键的细节等。
这些技巧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对听力练习有兴趣,克服恐惧的心理。
美国心理学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
”根据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一个人听力理解能力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
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
小学生不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要听清、听懂稍纵即逝的语言材料,明确语言的含义,与此同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回答问题。
一旦出现不会回答的题目,学生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变得手忙脚乱,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词句都听不懂。
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避免使其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听懂一段文章,必须具备听的动机、自信心和自然放松的状态。
所以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单词和句子的教学,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来学习而不是进行机械的操练;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活动,设计合理的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牛津教材中,每单元都是有情节的故事图片,我就请学生们组对进行模仿、配音的听说游戏。
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潜移默化地练习了听力。
有了兴趣,学生听的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
当然,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
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一定要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重视常规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英语语言环境,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坚持用英语授课,从而切实落实语言基础知识。
教师本身要具备较好的语言素质,掌握地道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中置身于英语的海洋,逐步掌握连读、重读、失去爆破等句子朗读技巧,进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这样做的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输入量越大,语言的输出才会相应提高。
当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会产生质的变化。
对于缺乏自然英语环境的小学生来说,平时的课堂教育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坚持用英语授课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练习听力。
同时勤朗读也是提高听觉能力的有效途径。
听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自身正确、娴熟的发音。
英语语音的正确、语调的优美流畅、节奏的把握都要靠平时的勤学苦练。
朗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注意模仿正确优美的语言材料,多听录音,努力创造听的环境,多模仿,多复读,体会说话人的情感。
其次,在朗读的基础上,多背诵。
最后,能够流利应答日常用语,精彩对话脱口而出,说得出才能听得懂,听力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课文朗读的练习,常常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重音、弱读等标志,要求学生根据标志,惟妙惟肖地模仿录音中的朗读。
当学生熟练掌握对话后,可以让他们自编对话,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人物身份,表演对话,最终达到能够自如运用语言的要求。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除了在课堂上坚持用英语授课,在课后我也鼓励师生相互之间随时随地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形成浓厚的课外英语氛围。
开始可以简单地说“hello./hi./nicetoseeyou./howdoyoudo?”等。
随着学习的深入变成了“whatareyoudoing?comeandhelpme,please.”。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更经常提出不同的topic,让他们进行freespeech。
渐渐地,学生对说英语不再害羞,而是能够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最后,适当的听力练习能起到强化训练、提高听力能力的作用。
配套的英语听力练习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必要措施。
每单元的练习应该和课文教学同步进行。
教师应该在完成练习的时候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攻克听力难点。
通常在听力训练开始前,我会要求学生快速浏览练习,和学生一起预测将听到的内容,暗示所听的重点和关键,教会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善于捕捉那些有用的时间、地点、人名、动作等信息。
对于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切不可作长时间停顿。
在这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逐步提高,兴趣不断加强。
以前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愿意举手了,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得更流利了,听力练习正确率有了显著提高。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课前或者课后行为,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说课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促进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加速教师的角色转化;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教师群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的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教师发展也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特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科知识的丰富、教学理念的更新、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其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将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说课推动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根据说课的要求,说课教师首先要“说教材”,就是要阐述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具体包括说明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说明本节课内容在单元、章节、年级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具体、明确地说明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即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另外要说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应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人理解教材,弄清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的要求、本节课内容在单元、章节、年级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等,还要具有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的能力,具有开发新教材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才能得到加强,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完成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化。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对“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分析,在说课过程中,说教材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人理解,而且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课程理论基础,不是把教材作为必须忠实传递的官方文本,而是作为可以灵活取舍的范例;说学生不仅要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而且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说教法不仅要求教师能说明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能说明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学论理论基础;说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深人研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说教学程序不仅要求教师介绍教学步骤,而且要求教师反思设计这些教学程序的理论依据,而其理论依据来自教师对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促使自己完成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化。
三、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在说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说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人研究学生,说明学生的学习风格,即认知风格、成就动机、学习归因、焦虑水平、学习坚持性等;说明学生的起点能力,即认知、技能、态度起点等;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即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智能及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等。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要想实现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的成功转变,教师必须对学生情况有正确的把握,这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四、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自我完善。
从本质上讲,说课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是一种自省、思考、探究和评价,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自我或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没有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就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说课,特别是授课之后的说课,就是教师进行有效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反思自己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的得失,反思自己对教学程序设计的成败,反思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情况,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是一种自我超越。通过这些反思,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
五、教学改革促进说课与教师的合作发展。
教师发展可分为自我发展与合作发展。自我发展指教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且能够从自身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与评估,从而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合作发展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开放自己,即在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互助和合作,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这就需要在学校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以滋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说课过程是一个说者、听者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说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过程。而在听取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的评议以及进行答辩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不管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为自己的教学辩护,都要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对于听者来说,不仅通过听授课教师说课,可以吸取说课教师的长处,而且要对说课教师的教学及其理论依据进行评议。而要评议别人,首先自己就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功底,这就促使听者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从而得到发展。因此,说课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目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说课”是加快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说课”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说课”活动的不断深人,必将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也将受益其中,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都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三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对中国经济发展电力功不可没。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既有运行层面的,也有经营层面的;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质量层面的。从用户的角度看,较为突出地表现在运营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电价高昂、垄断现象严重。例如,根据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电力公司对以来的电力价格进行检查,从2637个单位查出价格违法金额27.4亿元,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垄断现象又是其他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与电信、民航一样,中国电力部门的垄断近年来广受非议,如案例所说的催款单的问题。
但是可以彻底取消一切垄断吗?
首先我们应该先区分两个概念:垄断行为和垄断结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即垄断行为既可以由垄断结构产生,也可以由竞争结构产生。垄断行为自古以来就有,而垄断结构只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反垄断不是针对垄断结构。垄断行为是指厂商通过控制市场供给而控制价格进而损害客户和消费者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这种行为有百害而无一利,导致资源误配。所以世界各国的反垄断一般都是针对垄断行为而言的。因此,垄断结构本身不是过错,垄断经营体制与反垄断行为不是一回事。至于电力工业中的大量垄断行为,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垄断结构的结果,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政企不分。我国电力垄断结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经济集中型垄断,而是行政割据型垄断,即仰赖行政的力量,对市场进行条块分割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一些垄断行业的性质或特点等不甚了解以及日常接触的垄断行业普遍存在着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低下、服务态度差、员工工资福利水平高等问题,不少人出于“高尚的义愤”,认为垄断行业“腐朽透顶”,必须彻底取消一切垄断行业。其实无论竞争还是垄断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客观条件还没有消失的情况下,企图凭借人为的力量取消它,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令不少民众义愤填膺的垄断行业的种种弊病,并不是仅仅由垄断结构引起的,涉及到垄断企业产权制度、政府监管能力、收入分配制度等方方面面,单凭取消垄断行业并不能取消这些弊病,反而他们会在“竞争行业”中顽强地表现出来。
如上所述,电力工业的特性和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垄断经营体制仍将是电力工业的主导产业组织形式。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力工业具有非常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不可任意分割性,要求厂商的产出规模必需足够大,才能把由于巨额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大的产出上,从而降低单位产出的固定成本,进而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从而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范围经济来源于成本的次可加性,要求厂商将密切关联的上中下游业务整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分散行业风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正是由于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电力工业都采取了垄断经营体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垄断经营体制仍将是电力工业的主导产业组织形式。
怎样破除垄断行为?
1、引入竞争机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垄断最怕的就是竞争。因为在竞争条件下,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小心翼翼,改善服务,降低价格,防止客户被竞争对手挖走。所以,对付垄断的重要办法之一是通过替代性产品引入竞争机制。
2、实行价格管制。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并不是一反垄断就能解决垄断问题的,因为很多行业是“自然垄断”,比如电力的问题上,供电网就是“自然垄断”,一个地区不可能有太多的供电网。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这些行业在高额利润的掩盖下,也很有可能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思改革,不思进取。对这些行业来说,正确的做法是要进一步加强规制的有效性,另外还应增加消费者知情权,广泛实行价格听证制度。
3、分开厂网。在电力经营里,有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大环节。过去人们把整个电力工业统称为自然垄断行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范围的扩大,早期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电源(即发电)部分,今天已经被公认不在自然垄断之列,可以进行自由竞争。而作为电网特别是输电网,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中仍然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因为它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非常重大。
正因为如此,破除电力行业的垄断应该是分离国家电力公司网厂不分的垄断状态,也就是采取“纵向分切”的方式,先把厂网彻底分开,并组建新的售电公司,今后待时机成熟时,再把输电和配电分开,放开配电,仅留下输电网由国家电网公司实行自然垄断经营,同时开拓其相当强大的电力电讯能力参与其它相关领域的市场竞争。国家电力公司实现全国联网,事实上是构造一个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而各个独立发电商正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竞价上网。这个市场平台本身是自然垄断的,这也是被世界各发达国家所公认的事实。
我国怎样破除这种垄断?
1、厂网分开。“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明确方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说通俗点,中国电力管理体制就是要“两头放开、中间垄断”——放开发电和用电的竞争;送配电全国联网、集中管理。
实际上,电力是中国较早向垄断开刀的行业,从早年电力部独家办电,到如今集资办电、多家办电,中国电力装机容量猛增,现已超过三亿千瓦,居世界第二。
脱胎于电力部的国家电力公司经过两年多双轨运行,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按公司化运作。去年名列世界五百强之列。
国家电力公司决心推进厂网分开,准备将其掌握的一点四亿千瓦的电厂组成几个发电公司,推向市场,与独资、合资、地方电厂公平竞争;国家电力公司控股的龙电、大唐等上市公司,下一步将考虑减持国有股。另外还将试行向用电大户直接供电。
竞价上网试点已先在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六省市展开。这些省每年有百分之十的用电实行竞价上网,电网调度看谁家电厂电价便宜就上谁的'电。电价形成机制也要改变,变目前一地一价、一厂一价为分省统一电价,最终实现随行就市。
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前提是全国联网,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形成全国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电网已迫在眉睫。
2、加强监管机制。,以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为标志,中国全面启动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改变原来政府部门对电力行业多头、分级、分散管理的状况,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电监会统一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使原来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审批和行政协调力量实施行业管理转变为主要依据公开透明的法律、法规实施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最终形成“政府部门适时调控,监管机构独立监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中介机构自律服务”的新的电力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确立“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应由市场解决”的观念和依法监管、文明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许可证监管和规则监管相结合的新的监管制度,增强监管的可预见性和透明度,使投资者在建立合理稳定预期的基础上衡量和规避风险;要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各方面加快电力发展的积极性,处理好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不干预企业正当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代替企业决策和经营;要适应新要求,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存在问题:
1、现在来看,电。
监会所具备的职责已经基本具备了的成功管制框架的重要因素——与政府职责分离,在这一情况下,电监会将在政府政策的框架内进行管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有效的监管是解决市场失灵、保护消费利益、维护广义的国家目标的手段。这一过程必须要遵循公正、透明、专业、独立、诚信的原则,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2、由于中国电力企业大多国有独资,领导人更多是任命制,而电监会管理和监管的职责更多的可能是利用政治影响力,在电力领域里,只要有了行政管理的权限,就可以更好的行使它本来的市场职责。深层次的考虑,在未来的几年内,这种行政管理多于市场职责的相互交叉影响和使用的情况,可能会继续存在,而这不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四
1.“教”的内容与建筑设计相脱节。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对“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了解结构体系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专业进行合作的内容;掌握常用结构体系在各种作用力影响下的受力状况及主要结构构造要求;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有能力对常用结构构件的尺寸进行估算,以满足方案设计的要求。[2]这些要求都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知识的传授与建筑设计和实践严重脱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讲授“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师很少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无法将结构课程与建筑设计及建筑物实体结合起来,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的需求和兴趣点也把握不够准确,建筑结构课程就显得僵化、呆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师自身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认识也多被定位为辅助的、配套的、边缘的地位,所以对于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的教学和研究也缺乏动力。
2.“学”的过程中,学生“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根深蒂固。
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建筑学教育,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学生在学校里主要进行方案能力的培养,空间、构图、立面、色彩几乎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全部内容。一个形式丰富的方案,一手漂亮的徒手画,一张完美的表现图,就是建筑学优秀毕业生的标签,顺理成章,形式成了建筑学教育的重头戏,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在建筑学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自己设计出有文化、有思想的建筑方案,自然就会有学结构的专业人员主动配合实现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但凡能成为优秀建筑师的人,对结构的知识往往都是非常丰富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建筑结构知识,才在约翰逊制腊公司行政楼中创造出无梁楼盖的奇特景观,而同样是他设计的东京帝国饭店在经历大地震之后却依旧岿然不动。学生们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的指导思想下学习建筑学,其结果导致学生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艺术才思的同时,却丧失了严谨求实的技术头脑。
二、“建筑结构”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教”和“学”两个方向同时开展。
1.引入建筑学专业背景的建筑结构教师,增加形象思维的内容。
具有建筑学专业背景的建筑结构教师对于“建筑结构”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们在掌握建筑结构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熟悉建筑设计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能够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实践。在“建筑结构”教学中,尽量引入形象思维和建筑艺术实体,例如在框架结构的讲授当中,引入中国古代木构的原理和形象。中国古代木构的代表构件斗拱,从受力原理上来讲,与框架结构基本相同。从斗拱的构建和逻辑来讲述框架结构的悬挑原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由于建筑学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以及斗拱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印象,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引入该形象,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其次,从木构及斗拱的受力与框架结构的受力逻辑的对比也使得学生对于抽象的框架结构逻辑的学习,增加了形象思维的内容。同样,在讲授拱结构的受力特点时,课堂上用万神庙和路易斯康的印度经管学院进行对比。万神庙(图2)的穹顶结构侧推力是用连续的墙体来抵抗的,同时,为了减轻墙体的自重,将墙体局部挖空,形成壁龛,所以建筑形象也是相对完整和封闭的。而同样是抵抗拱结构的侧推力,路易斯康的印度经管学院(图3),无论是解决跨度的拱结构,还是砌筑在墙体中的拱结构,都利用起拉结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来抵抗拱结构的侧推力。由于抵抗拱的.侧推力时,钢筋混凝土梁主要处于受拉状态,所以梁截面尺寸较小,建筑形象与万神庙也大相径庭。学生在进行建筑结构专业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建筑形象,使得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之间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
2.增加建筑结构学习的连续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虽然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于只有48学时或者64学时的“建筑结构”课程,一个学期的内容,如果不能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不能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建筑结构”的学习,留给学生的可能只是一次考试或者一个成绩。为了增加建筑结构学习的连续性,将“建筑结构”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建筑结构的教师参与到每一个设计题目当中。让学生从结构理性的角度对自己创作的建筑方案进行结构合理性评估。在以往的教学中,结构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中并非没有先例,很多学校也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据对学生调研的结果来看,以往结构教师临时性的参与,对于学生建筑结构知识的理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结构教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全程参与建筑设计的教学,所以这个作用就更是大打折扣。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建筑结构的相关内容,尝试用一种启发性的自我评价的学习方法。实际操作是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学生做出结构思考的尝试并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结构教师再具体介入,根据学生对自己方案结构的自我评价,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和干预。这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建筑结构的学习,也让学生对于自己方案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甚至还能起到开阔思路,启发创作灵感的作用。自我评价的方法要求结构教师课前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针对不同的年级和设计内容,提出具体的建筑结构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分别是针对《专家工作室》和《大学生活动中心》两个方案的结构评价指标。上述两个表格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相对较少,表1的设定,主要是提醒学生注意,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建筑方案的结构可能性,并从老师那里学习建立最基本的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框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建筑结构知识和对建筑整体把握越来越强,表2中增加了两项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到结构合理性,同时也应从建筑结构的制约和启示中开拓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完成结构评价指标这项任务,会主动去关注和学习相关的结构知识,这种情况下适时引入结构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明显提高。
三、“建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建筑学专业目前很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脱节、重复等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课程看似很成体系,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却是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情况是知识结构不完整,尤其缺少严谨求实的技术头脑。[3]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现手段主要就是以“建筑设计”这门专业课为核心展开各门建筑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学习。[4]本文探讨将建“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尝试将建筑结构知识至始至终地在建筑设计课中得以应用,而且尽量做到知识结构与学生能力相结合,循序渐进,让学生感觉到相关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改革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入手,解决结构知识源头过于专业和单一的问题。从课程融合入手,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间断应用来增加其对“建筑结构”课程的重视和兴趣,使“建筑结构”知识能够至始至终、循序渐进地应用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当然,不同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会有其特殊性,但是,“建筑结构”教学中,这种实实在在的学科融合尝试给建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五
随着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全国各地的中专院校都加强了对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大力组织全校体育锻炼,带动青少年于教职工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发展到如今,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雨后春笋般出现,中专院校的田径运动已然成为冷门运动。所以,着手探讨中专院校田径运动的创新发展,吸引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关注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将以提高中专在读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带动青少年全面综合发展为目的依据以往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所遇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中专的体育教学在现如今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大环境下,其教学目的与授课内容也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改进。
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改革里更是改革的首要对象。在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有体育教育新思想新理念被提出,但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教育盲区以及授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尤其是中专院校的田径运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受新兴的其他运动和其田径教学本身的单调乏味的诸多因素影响日渐冷落,近乎淘汰。
所以,中专院校田径运动的教育创新、模式改进,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出来,使田径运动教育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获得更好地发展。
1.田径运动教学在中专院校发展现状。
1.1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虽然我国的田径运动多年发展下来已经与世界接轨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当下我国各个地区的中专院校内的田径运动教学并不理想,就其课程安排来看,课时过少、内容单调且重视程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只安排专业课、理论课,田径课等均不闻不问,对于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甚至部分院校出现田径课没学生上的严重现象,这种种问题和现在都表明田径课存在很大的教学弊端。在素质教育被不断提倡的大环境下,多数学院仍然沿用着“挤牙膏”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处于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
1.2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指导不足。中专院校在实际教学中,田径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田径运动的理论传授过于简单,多数体育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将最基本最初始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后便不再教授任何相关知识,简单讲课后就开始各项田径运动项目,项目进行中不做理论讲解,对学生在执行的各个田径运动项目中的身体动作、运动规范、注意事项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训练方法、健身知识缺少足够专业的指导,师生之间只单纯的将上课当做任务完成,没有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掌握部分技术和要领,而消化、理解、提高的过程在田径课堂上无法达到。另外,诸如田径运动中科学的健身观念;如何利用田径运动锻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如何利用科学地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涉及甚少。
1.3体育教育方法呆板、模式陈旧。中专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深受竞技体育的观念与训练模式影响,因此中专院校的田径课教学便将竞技当做主要目标,老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当做运动员进行训练、授课,往往是教授竞技技术,在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方面却被忽视。课堂教授中,单一讲理论或直接开始运动项目,理论与实际运动没有有机结合,存在局限性、缺乏合理性。这并不是田径教育的初衷与目标所在,也与创新教育的理念相悖。老师讲的没激情,学生听的没兴趣。
加上每次上课都是繁重而乏味的运动训练项目,学生对田径课失去兴趣也是情理之中,这便需要学校和老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更需要将教学的目标从竞技或完成任务改变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专学院田径教学的创新改革存在很多难题,与创新教育理念的相悖也将促使田径运动教学与当代教学观念产生矛盾,并不能良好的顺应当代教学的发展,也无法顺利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样只会加快田径运动教学的下滑。因此,将老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来逐步更新、提高;学院以提高在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初衷制定出新的合理的科学的新的课程安排,将专业课、理论课、田径课一手抓。
2.创新教育背景下改进田径教学模式的建议。
从现如今中专学院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来分析,显而易见,实际的教课过程之中,对田径课教学质量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学主导老师和教学主体学生之间的交流。教课方法是教学的主要实行方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性的教课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在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如今,中专院校田径运动课程因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的教学方法深刻影响,在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于阻碍,学生厌学,老师犯难,如此的恶性循环必须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改善与取缔。由此得出,在中专田径运动的.教学过程之中学院与老师必须将上课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上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尽全力营造出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将提高在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的,引领在读学生形成健康运动的自觉意识培养在读学生良好、健康的运动理念为教学目标。
创新授课模式,适当、合理、科学的利用教学手段践行施教对于在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改善在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提升在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课方法展现出的教学效果将大大不同。
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具有趣味性且同样能达到健身效果的活动,学生在大量的专业课、理论课结束后,已是身心疲惫,在田径课上通过参与趣味活动获得一定的放松将,对其自身状态起到良好缓解作用的同时也能减少学生对田径课的抵触感并慢慢提升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一举多得的事情。
健身体育才是中专院校田径运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本,而竞技体育则应该作为院校的精英教育被单独提出来,进行另外的更加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这一方面是对专业人才的合理教育,另一方面对学院的综合实力起到提升和拔高的作用。
健身体育教学以及竞技体育教学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辅佐、共同发展的。此外,后者更是发展田径运动的强有力的催化剂。田径运动教育将是现如今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的新起点,通过充分发挥田径运动教育的带动性、引领性,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运动价值进行充分的体现。
结语:综上所述,如今全球田径体育教育向着一体化发展,田径运动中的跳高、跳远、短跑等主流田径项目在体育世界里不断升温,与此同时曾经体育世界的主流项目中长跑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中专院校作为我国未来的国家栋梁的孵化室,不断提升我国田径运动的教育实力,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在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将是永远的责任和义务。
田径运动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达到预计目标,就务必将目标定的详细而准确。依据详细而准确的目标,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乱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改善中专院校田径教育的教学模式,使田径运动在中专院校体育运动中能够良好发展,不被冷落。将学校田径运动教育带上新的高度,努力的提升中专院校在读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为国家输送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六
引用罗吉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假如我们仅仅以传统的是否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为衡量标准,它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课。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有许多看似成功的课,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课本没有丝毫偏差,课堂相当和谐,没有一丁点不同的声音,那是因为我们替学生预先铺设好了思维轨道,甚至“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学生的课本上”,也正是这种近似强加的“轨道”使得学习过程看起来很到位,学生一门心思揣摩老师问话背后的意思,答出老师需要的答案,顺理成章促成了一节“成功”的课。
回过头来说说,这堂课的失败之处源于备课时没有充分分析到学生的知识前概念,忽略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只从自己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设计教学安排,理想化地认为学生会在其引导下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然而,只有10岁左右的三年级学生现有的经验无法帮助他们顺利理解对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另外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有欠缺,如课一开始她向学生提出“研究水的一些性质”这一说法,其实如果改为“研究液体的性质并以水为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水的某些性质可能是液体所共有的”的意识,而为教学后段总结“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作好铺垫;对于在观察的水和酒精中加入红色色素便于观察的这一说明应该在活动开始前就向学生解释清楚,以免对学生造成“红色液体才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误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在一开始设计一个过渡,即: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因为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对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很少,相较而言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非常明显,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空的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管口抹上肥皂水,加热圆底烧瓶可以看到管口出现一明显的肥皂泡,接着将圆底烧瓶放入冷水中又会看到肥皂泡缩回管里。对这一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是瓶子里的空气受热从瓶里“挤”进肥皂泡中,遇冷则缩回瓶中,从而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再引导进行液体是否也具有相似性质的研究,点明今天我们“以水为例研究液体的性质”之一:当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占据的空间(体积)会不会像空气一样发生膨胀或缩小的改变?如果发生改变,怎样变化?紧扣主题进行研究,也许后来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即使不是收获颇丰,至少要有所得,在掌握知识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而发展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常态下的课,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允许课堂有“不和谐音”,不一味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贯穿着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在学生的质疑声中、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深入,渐入佳境;相反,一堂预设精准,甚至连学生的回答都能在教师的备课本中找到,那才叫失败的课。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待于完善的课,而非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或多或少有缺憾,也正是因为种种不完美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完善的冲动,即“课虽止而思未停”。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七
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政府不断推出教育改革计划,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求职市场的需求。在中国,教育改革同样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教改论文。近期,我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刚刚完成了一篇关于教改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教育改革背景的重要性。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教育改革背景的重要性。了解背景信息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目的、影响和挑战。例如,我研究的是高校教学改革,我首先了解了高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文件,进而分析其意义和实际效果。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和挑战,也更好地指导了我的研究。
第二段:学术方法和理论分析。
在研究中,采用学术方法和理论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术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础概念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同时,理论分析也同样重要,可以将学术方法的结果和实际情况结合运用,来更好地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证明我的观点和理论。例如,我通过对某大学教学改革中实施课程定期评估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这让我更好地展示了高校教学评估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第四段: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在完成这篇论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选题和撰写过程的重要性。论文选题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贴合时代要求,更要符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同时,论文撰写过程也要认真总结反思,力求达到科学、准确、可读的要求。当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要不断与导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
第五段: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教育改革视作一个长期的进程。无论在哪个领域,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成果,而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我的未来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希望能够探索更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才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做一名教育界的从业者,教改论文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在履行学术职责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一定能够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八
大家都知道,要上好上“活”口语交际课,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其次要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
日前,我欣赏了一堂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说说广告》。本次口语训练,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想说、爱说、会说,“说”出精彩。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由于传媒的普及,广告以其精彩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简洁明了的语言,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制作精良的优质广告也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田。老师选择了“广告”这一孩子们青睐的话题,一下就激发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情趣。为进入交际训练,创设了愉快和谐的浓厚气氛。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情境,双向互动交流。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课堂上,老师首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从而,真实地表达自己因“广告”而产生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师生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个性与创造力均得到了发展。
接着,老师又用一道美味的“广告大餐”吸引住孩子的目光,营造出了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使大家表达得更准确,也更生动。
《修订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为了避免单调的口语交流,小组又进行了双向互动,相互学习,在听说中相互补充、评价、启发与促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权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只是课堂的设计者,而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进入到孩子们中。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巧妙组织,灵活引导,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拓宽了双向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话会说。老师还用示范、启发等方法帮助表达有困难的同学学会表达,用赏识、激励等手段激励有想法的学生敢于表达。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调控和引导着说的、听的、看的学生。使大家在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三、在情境中拓展创新,活动延伸。
在良好积极的情绪感染下,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在听、说、问、议的交流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话有理有据,表达清楚明白。老师还精心安排了“为校刊《新苗习作》设计广告”这一拓展环节,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便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得到发展。同学们把课堂上所学的、所进行的口语交际向课处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与拓展,学以致用,让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不仅详细了解了“商业广告”,领略了广告语言的精妙,还对“公益广告”进行初步的涉猎,提升了广告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相信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孩子们一定能做到“认真做人,细心做事”。
四、依托情境,培养综合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本次口语训练,就不是孤立进行。而是依托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听的能力越强,不仅能够摄取更广泛、更丰富的说话材料,而且能加深在口语交际中传达意思的理解,使口语表达更准确,更丰富。读既能够积累语言,又可以利用获得的语法等知识使语言表达更规范。而写的严密性与条理性,能够矫正说话过程中常出现的语病,提高说话质量。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
本次口语训练,老师让同学们充分地朗读各类广告,感受广告语言的精炼、美妙。同时,在读、议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在创作广告语言时,出现了“一次不买《新苗作文》是我的错,两次不买是你的错。《新苗作文》,不买后悔。”这样既幽默、又充满想象力的语言。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在情境的创设,动态的交流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在不断的归纳、体验中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是学生运用口语最广泛、最频繁的领域,新大纲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追求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也成为了当今时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教改论文这一对象,作为实践教改的一种有力手段,它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本人分享几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深入实际观察和分析。
论文不是简单地说一些理论,也不是凑一凑材料就能完成的,它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思考。所以,在写论文之前,我们需要深入到实际教学的场景中,了解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才能得到一份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改论文。只有将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有机结合,才能使论文更富有价值。
二、明确论文的主题和内涵。
写论文之前要明确论文的主题和内涵。这需要我们首先确定论文的主题、核心观点和研究目的,这些都是论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论文的灵魂。同时,要对论文研究的课题有充分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对课题进行思考,敏锐地把握其中的关键点和痛点,从而深入探究教育问题的本质。
三、建立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论文的思路和结构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写作之前,我们需要对论文的结构和论文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规划。这要求我们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深入的调研工作,对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清晰明确,逻辑通畅,使读者能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四、注重论文的语言和表达。
语言是任何一篇论文的生命线,只有语言清晰明确、表达通顺、结构严谨、音韵协调才算是一篇好的论文。为此,需要时刻关注语言的质量,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连贯性,用一些典型的语汇和词汇来体现自己的思想所在,使得文章更加高大上、更有思想性。
五、多角度思考和容纳不同声音。
教育事业需要多方的思考和探讨,而教育改革需要容纳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声音。因此,论文需要有多种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育界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固步自封,敢于挑战传统,从而引领教育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应当加强实践观察和分析,明确主题和内涵,建立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注重论文的语言和表达,以及多角度思考和容纳不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教改论文。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近年的相关文件与会议中,大学语文课程多次被强调,获得广泛关注。而对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现出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语文需要改革与创新,可以从明确其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按需调整,取诸教材之长,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开展文化专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开设人文通修课程,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进行。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调查教学改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大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自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并率先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关键课程,就大学语文在高校实际开设情况来说,存在着课程边缘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就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其后,一些高校响应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又以矫健之英姿,重新崭露头角,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是,关注是否转化为行动?必修是否解决题?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给予确定的回答。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成员,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展开调查,并试图在对大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出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关注,研究者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状况展开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发放与访谈两种方法: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并与7名大学语文教师、19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访谈。
1.大学语文地位。
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而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则达到了67.5%。在其后的访谈中,作为有着教龄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a在提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就感慨道:“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必修变选修,选修变必修,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是一届不如一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单纯的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以此来要求大学生学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大学语文教材与师资。
大学语文教材并无指定的统一教材,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使用教材不一,除了常见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版本,还有一些学校自编的教材或不确定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中,对教材很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5%,不是很满意的占47.7%,一般满意的为39.4%,非常满意的为10.6%。在针对大学语文师资的访谈调查中,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缩减,大学语文课程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来任课。如此无序的教材与师资,必然会给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语文授课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31.6%。在大学语文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上,高达82.5%的`学生选择了“需要改革”,而在加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中选择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为55.1%。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我们需要的大学语文不是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也不是读课件式的讲解,我们期望大学语文的课堂是丰富、生动、吸引人的、有启发的!”确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以至于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和课程无关事情的情况。
尽管,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但是,显示的种种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而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让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优势,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症方能下药,笔者们联系调查结果,从实际教学经验人手,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大学语文“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解决课程认识错位的问题。
大学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明确的。“语文”二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一直在强调。大学语文是否只是过去语文学习的延续?是否还要继续掌握字词、分析文章、理解中心思想与艺术特点、背诵记忆相关段落?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教师与学生都普遍存在认识错位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于已持续多年的语文学习早己兴味索然,对于枯燥的字词句强调与中心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早已疲惫不堪,而在教学中,时常会有教师将它变成学生口中的“高四”语文。如果只是在重复和延续,大学语文的存在似乎就没有了意义。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所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确实,通常理解下的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供语言交际工具,二是加强文化素养。如果大学语文依然只是重复强调语言交际工具的学习,无疑是不可行的。在现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计算机的工具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且专业的细分常常会使学生漠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屑于花时间纠缠在看似与求职、就业无关的课程上。但是,文化素养的教育却是没有专业的,它强调文化价值的传递,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故而,课程教学伊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学生都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革新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语文以新的面貌重现于课堂。
2.按需调整,博采诸种教材之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1000种,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专著数量。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荞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的重复。许多教材,更多的是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在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以一应全。以曾被推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影响较大的徐中玉、齐森华和王步高、丁帆主编的两本教材为例,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编排体例根据文章内容来归类,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主题分为十二个单元,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书末附有“中国文学史概述”“古代诗词格律常识”等内容,考虑较为全面。但是,此版本对写作知识的忽视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而且“编排方式值得商榷,因为每篇文章自有其内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必然会有交叉的现象。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体例符合人们普遍的接受心理,脱离接受的基础,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王步高主编本按作品时代先后为顺序,兼顾文体、专题知识,附录部分内容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面广,集评、汇评等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前沿性,但是缺乏外国文学作品部分,且有的部分比重不尽合理。
在教材选用上,过于依赖其一,不如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采用王步高本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加以徐中玉的专题模式,在讲授中唐诗时,以“登临寄赠”为专题,串起相关的中唐作品,其中突出李贺的诗歌,同时为加强对李贺其人其作的理解,增加了对现代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的赏析。再如,在课程内容上加人通俗文学作品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喜闻乐道的武侠与言情小说。在武侠小说部分重点探讨武侠小说的源流、江湖文化、金庸小说中忠义爱情的展示等内容;在言情小说部分则侧重爱情小说的发展脉络、琼瑶与中国古典文学、席娟的“冰淇淋”模式等的分析,让学生普遍接触阅读的通俗文学作品更好的发挥其文学文化作用。
3.开展文化专题讲授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模式的单一、方法的低效与缺乏新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大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遵循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释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字词讲解、主题与艺术特点一已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范式,而讲授法的运用更是贯穿课堂始终,ppt课件的运用时常会演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摒弃此种单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杜绝出现“老师一讲到底,学生爱听不听”的局面。
在教学中,为联系学生实际,笔者试图开展文化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脉络映照之下,课程内容由一个个文化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中以经典篇目为主线,辅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大时代背景下的作家生平轶事、历来述评及渊源延续等内容,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去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使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确的感悟,使课程教学在突出“文化素养教育”目的的同时,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方法上,对最常用的“讲授加课件”的方式进行改革,借鉴《百家讲坛》视频的动态模式,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或自主设计,将枯燥的文学知识做成可感的动态图文。同时,为将学生融人到课堂,增强其参与性,课程中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安排一定的课外延伸拓展题,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促使学生去查阅、整理、分析资料,以论文、演讲、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组织协作、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研究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如此,必然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意识的同时,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开设人文公选课程,创设良好校园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相关人文课程的支撑,需要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支持。在课程设置上,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公选课程,如“社交礼仪”“文学名著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写作”“民俗学”等,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如此必然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极好的支持与延伸作用,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解。
此外,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创设也是大学语文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在加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该加强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培育,多组织一些人文素质讲座、活动,并积极支持人文社团的创建和发展,让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清新素朴的民俗文化、节奏明快的时尚文化相得益彰,为大学语文教学构造出和谐、明快的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
作为传统的人文素质课程,有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论争由来已久且众说纷纭。本文在对教学现状确切调查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践,试图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徐中玉先生在提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确实,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处于不断地提升与变化中。大学语文教学从来就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一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可能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一堂,可能10个老师听课,有10种看法,看了这个案例,我感触很深,在听课的老师,包括罗吉老师本人看来,是一堂失败的课,原因正如罗吉老师说的那样:“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在这堂课中,罗老师该做的实验也都做了,但学生的思维不跟着她走,让她教学过程中有些心慌,其实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验与实验冲突、罗吉老师已经四十多岁,对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个概念,也那个年代在求学时,老师强行灌输的,老师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些概念在老师的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不但是40多岁的,课改前的罗老师,就抱括我们这些30多岁的年轻教师,在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那有实验可做,所谓的结论都老师强行灌输的,在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无法站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立场上去恩考问题,这应该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这是一堂好课,丝毫没有为上课为上课,虽然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但我们看到了一堂最为真实的'课,让我们感受了小学生的思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这在很多课堂中很难见到的。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用他们仅有的,也许是错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正如博士所说的:“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上好一堂课,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重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上了一堂课,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一堂课,罗老师下次再上这堂课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些异外的情况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改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上法,但无论你怎样上,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课改中,教师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学生释疑解惑。
一堂好课,既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要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在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认真听取来自课堂的声音,这是一堂好课最起码的要求。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二
摘要:当前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一、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为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又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方面,也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当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1.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有的领导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只是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由政治课教师上上课就行了,等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再去学习怎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迟。在这种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自然就不会落到实处,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好。
2.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波及校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不平等不断暴露。比如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导致了人们交往行为的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传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实效性。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内容。像其他的德育课一样,学校通常采用课堂教学的手段,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且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有很大的出入,他们总是能举出很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反面事例,这样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被学生接受。
二、加强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中职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除了要提高重视程度以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渗透到德育的第一课堂。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要合理设置德育课程,改革政治课教学,切实有效地发挥这一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该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以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打破以学期为期限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职业特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系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关注就业前景,从形成职业概念,具有职业意识,到培养职业理想、职业态度,掌握职业技能,从而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就业方而的热点、疑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通过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还可以采取德育系列讲座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总之,要把德育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
此外,其他学科教学也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等等。
2.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开展诚信教育时,我们必须针对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一要注意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学校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开展学生诚信宣誓,签署主题为“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的学生信用档案联名书,为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等教育活动,搭建一条校园与社会之间信息通道。还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进行诚信教育。二要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针对中职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所遇到问题,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诚信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以诚实守信为学习、生活、交友的准绳。这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做耐心细微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减轻各种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三要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社会实践即是在社会活动中去锻炼、陶冶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商业诚信、法律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诚信、体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观“信得过”商店、“讲信誉”种子店,以及讲诚信促发展的企业,访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中学习讲诚信的好思想、好作风;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不守信用害人不利己的案例,从中借鉴不守信用给他人、企业、社会与个人带来的危害,等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要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践履诚信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三
所谓语文素质,是指学生听说读写、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基础之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量数据表明,当前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差,语文素质较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教不得法。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认为语文认真学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学也差不了多少,没必要在语文上下功夫,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其次是不了解学生,只管教不管学。如作文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命题作文过多,作文要求统一模式,甚至统一内容。久而久之,抄袭现象普遍。文章的意思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对学生自己来说却都是假话或套话,这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弊端,也是教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二是学生厌学。学生讨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法宝,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学生处在高压的环境中,扼杀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考试仅是片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只是考查学生某一部分的能力,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这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
制约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因素很多,这里重点谈学生学好语文的策略问题。
1.建立语文教学档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然后通过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建立语文学习档案。比如,训练学生普通话素质,可以在新学期伊始,要求每个学生对着录音机说一段话,制成录音带,作为学生发音的原始档案。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常讲话中,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并做到口齿清楚,态度自然。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要求说话时先想后说,边想边说,能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语得体。
学期末,指导每个学生再说一段话,录制成录音带,通过比较,检测学生讲话素质的提高状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还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学中,如果只凭教师讲,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而运用电教手段,则能创造出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感目、感耳、感心的气氛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教《燕子》一课时,运用制作的课件,表现出燕子的活泼可爱,配合幽雅悦耳的乐曲,让学生陶醉在光彩夺目的春天之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制订学习语文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学期开始,逐个找学生谈心,根据个体的差异,帮助他们制订近期学习目标和远期学习目标。近期目标要制订得具体可操作,做到梯度渐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如对于作文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出差距和差的原因,指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他知道为什么而写。要求他们写短文,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慢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
远期目标可适当增加难度。如对作文好的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出不足,防止他们骄傲自满,要求他们写出精品,向校报、市报投稿,争取发表。对于差生来说,教师不应该厚此薄彼,应认识到差生也存在着优点和特长。有的学生朗诵虽然不好,但字写得不错,组织他们参加学校或市里的书法比赛,展现他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总之,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坚持正面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粗暴地对待学生。对差生不能缺乏信心,要和风细雨地教育。对考试成绩差的同学,不要讽刺、挖苦、训斥或体罚,应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正面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好语文极为重要。
素质教育是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语文教师应以正确的观念,摆正小学生语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运用恰当的策略,促进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四
审美理想和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属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显个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普及。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当前,无数城市音乐、广场、社区俱乐部、戏曲票友社等群众文艺组织风起云涌。看来,学会表演也是新世纪新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n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文化认识的统合。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增加了“互动”因素。它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时间、扩大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
1、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人类语言生活的历程中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以声音为材料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使听觉活动扩大为听觉和视觉的联合活动(这是课本剧的基本特点)。第二次飞跃,即由单语言生活发展为双语言生活(将方言转化为民族共同语言是演练课本剧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飞跃,即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突飞猛进(是编、演课本剧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小而言之,对提高学生内在语言和人体语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剂。这对实现“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再从改编课本剧的可利用资源来看,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这表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有利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的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演课本剧的心理学意义。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投影,而对于戏剧来说,这种生命活动的投影就是一种生命仪式。人类通过这种仪式而获得成长。这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开发功能,即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信息源。二是促进功能,即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演课本剧正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仪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从而完善艺术心理结构。由模仿走向创造,由审美走向创美,由审美期待转化为成就美感。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1][2][3][4]。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五
摘要:手工应用课程是一门注重动手动脑、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全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手工应用课程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手工应用课程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开设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内容。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组织安排、考核方法几大方面详细地梳理并阐述了《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及操作技巧的练习,操作性及实践性较强。
关键词:手工应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手工应用》是学前方向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注重设计创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使w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本课程是一门偏重创意思维、操作技巧、实际应用的学科,包含纸工、泥工、综合材料应用、舞台美术与化妆、平面设计等内容。
二、课程理念。
熟练地掌握手工制作方法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创意和制作课程为主,主要学习设计创意的方法,体会各种手工材料的特点等。《幼儿手工应用》课程的内容依据幼儿园教学所涉及到的手工和设计内容进行选择,课程特点涵盖面广,内容由浅入深,从手工基础这样技巧性的、较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慢慢加入提高的内容,如综合材料、现代媒体艺术等,逐步加入知识的拓展。尤其在后期的设计专业方面,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由单纯的美术手工学习上升到“设计理念”层面。比如说给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包括平面、视频、产品等各种具有设计意识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概念,再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去探索,去创造。
三、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六
论文提要: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换句话说,如果只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这种美术教育本身未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吸引力并使之发生素质方面的某种变化,那么,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整体上就不算成功的。在基础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鼓励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应用使他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着名美籍华人科学家xxx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指在学习中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心理倾向,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极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这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在学校的众多学科中,美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要使美术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引导学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并使兴趣上升到了志趣阶段。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1、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
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更多的了解学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2、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
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野外写生课),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我在《色彩基础》这节课便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为自然色彩的烂灿而惊叹,为人造色彩的绚丽而感叹,从而为学生对色彩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教改论文教改论文篇十七
高职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生命载体。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缺失,就是一个不完善的“半人”。而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相应层次的人文素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同时顾及“职业人”和“社会人”,才能真正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目前,高职语文课的主干课程一般为“应用文写作”,笔者在校内外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需求,并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对症下药。为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目的,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形成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干课程,以选修课程―――文学鉴赏、中华古诗词鉴赏、与人交流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硬笔书法等为辅助课程的高职语文课程群,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对高职语文的主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我校目前采用的是“打包”教学的方式。“打包”教学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考核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重新进行整合,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打包教学”围绕培养现代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来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特长的.发挥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问题,统筹安排,打成一个“教学包”来进行实施、检查、评估和考核,它也能合理的把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重建应用写作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行教考分离,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命题、考试、组织阅卷,及格率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依据,并制定针对相关任课教师的奖惩措施。
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情况,考虑高职学生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应用写作实训教材,内容上应注重面向企业和实用,强化范文分析和写作训练,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加大实训内容的量,既要有单项训练,也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训练,突出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除了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外,还应通过编入“病文诊断”和“病文修改”训练题,让学生明确“不应该怎样写”,从而更好的掌握“应该怎样写”,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而应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打破常规,努力寻求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文体写作,比如模拟公关协会活动来应用礼仪类文书,以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巩固行政公文常识,主办就业求职演练活动来实践求职文书等等。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能将动口与动手,实战与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如,结合各专业特点虚拟筹备成立相关公司、企业、集团等,学生在组织中虚拟担任不同职务,根据工作需要,为完成工作任务设置情景来分别拟写各应用文体,教学效果突出。整合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大幅提高,开展的学生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参加校外竞赛也连连获奖,参加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大赛分获省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在全省高职高专组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