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汇总17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习,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教学效果的达到。这些教案范例包括了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设计。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一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角。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板书:认识指角)。
二、认识直角。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师:(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挂图。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学生寻找交流,师生倾听评议。
4、、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5、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方格纸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3个钟面,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学生交流: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哪一个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师: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判断练习: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辨析中认识锐角、钝角。
1、“想想做做”第4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统计错误人数。
2、“想想做做”第5题,找一找: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标上图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页——81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练习十九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让学生学会自行动手操作、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卡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老师手中有张卡片,,你能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交流估计答案)。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试一试,我们比比看哪些小组合作的最好。师:巡视指导。生:汇报。
师:这个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那么其它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吗?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验证呢。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4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任取几个,拼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它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汇报给小组长,并填好小组合作记录表。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师:黑板展示。
2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
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练习:老师有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计算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新知:
(四)、拓展新知: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三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四
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
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示范,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两个同学互相比一比。
师生比一比。
说说比较的结果。
指一指,比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学生说,并要求摸一摸)一生说完,大家再摸摸。
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谁能边摸摸面,边说说它们的大小?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边摸边说)。
(2)揭示面积含义。
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书)。
你还能举出面积的例子吗?
(3)联系生活拓展。
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小组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
(4)练习。
a.想想做做第2题。
电脑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
知道我们南通属于哪个省么?
对了,是江苏省。谁上来找找看?
皖是哪个省的简称?(安徽)谁来找?
川呢?
湘呢?分别请生指一指。
观察一下描下来的这个四川省的图形,用面积说一句话。
像这些都是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b.在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并涂上颜色表示它的面积。
画完之后和小组的同学比比看,谁的图形面积比较大?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图形的边线。
学生操作。
体会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比较面积的大小。
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例2)出示。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动手试一试,比一比,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
各小组汇报比较的方法(演示)。
师适时点评。
3、想想做做第3题。
比较这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吗?
先看第一个图形占了多少格?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最后一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绍?
那么这四个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三、拓展应用。
打开书本第75页,看试一试的第一题,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据学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导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
1.比一比两块布的面积。
2.根据面积大小估算价钱。
五.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
孩子们比我预想中的要好,也许是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基础也不错,师生配合得比较默契,总体感觉较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课很愉快,由衷的喜欢这帮孩子!感觉可以借鉴的地方:
1.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展现生动的形成过程。我为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和探究的时间,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面积意义的产生过程、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面积意义分两个层次: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层次重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面积的意义。我对“物体表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现平面、还有曲面,这样学生对表面的认识才较为全面。在封闭图形的面积形成中重点抓住面积的表象的建立,通过“画一画”活动真切体验到面积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并且自然生成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但上课时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区别都比较清楚,对比作用不是很明显。
2、经历面积的比较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知觉为基础,特别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课堂中学生在经历面积的形成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使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整堂课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为主线,渗透各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策略,从中学到不同的比较策略,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分工操作、比较、汇报、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体验感悟才比较深刻。
虽然在操作材料上动了些脑筋,但是学生操作起来还是要花不少时间,如何再进一步节省时间,使讨论更充分有效,值得进一步思考。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五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大小。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精神,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品质。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画有坐标点和花园的作业纸每人两份;铅笔、橡皮每人一份。
2、正方形图形若干;小动物若干。
一、引出课题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小猪)小猪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出示花园)老师要来做回设计师,帮小猪把这个花园打扮的漂亮一些。
1、小朋友点数正方形(默数)。
2、师幼齐数(老师一个个拿下来数)。
3、小结:用什么方法不容易出错小结:这个花园有18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
1、幼儿尝试。通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园的面积有多大?并把结果记录在()里。
2、讨论、交流a你算的花园有多大?你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b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错?
c你觉得谁的办法?(做标记、标数字)。
3、再次尝试:用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或标数字的方法,准确得出花园的大小。
4、总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
1、说说两个花园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三角形)。
2、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分别数出正方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填在相应的()里。
3、幼儿猜测谁的面积大。
4、教师验证结果。老师将正方形和三角形拿下来,放成上下两排做对比,得出小公鸡的花园要比小兔的花园大。
五、幼儿练习(引导幼儿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个数都不一样的花园面积)小公鸡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可不服气了,它又悄悄地在自己的花园上加了两个三角形,它想:小兔只比我多了一个正方形,现在我比你多两个三角形,这回我的花园肯定比小白兔的大了!
小朋友,小公鸡的花园真的比小白兔的大吗?请你们赶紧仔细想一想。
1、幼儿回坐位操作练习后猜测大小。
2、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引导幼儿得出两个三角形的大小等于一个正方形的大小)。
3、给小兔也加上一个五角星。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平方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3、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七
1、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2、物体的表面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测量土地的面积大小时用到的面积单位是()和()。
4、边长分别是1米、1分米、1厘米的三个正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边长为()的正方形。
5、测量操场的大小就是测量操场的()。
6、测量房间地面的大小要用()单位。
7、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大约4()。
8、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
11、长方形长12厘米,宽10厘米,如果宽增加()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12、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13、一块正方形菜地,周长180米,边长是()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14、一长方形和一正方形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8米,宽6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1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面积填入()里。
30000平方厘米、1平方米、400公顷、3平方千米、200平方分米。
()()()()()。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八
二、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九
通过实例感受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认识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有多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借助实例探索面积单位的过程,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提升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的认识。
【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之前如何表示面积的大小。请学生用方格纸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预设有学生数出6个格子,有学生数出24个格子。
请学生分析原因,明确是由方格大小不同导致的。
提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需求。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
预设学生说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师介绍三种面积单位的含义及符号: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符号表示为cm2;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符号表示为dm2;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符号表示为m2。
学生活动:在学具中分别找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感受大小。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找一找身边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表面。
预设学生举出指甲盖、粉笔盒的一面、地砖等例子。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有什么收获。
作业:利用今天所学,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四、板书设计。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一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数学学习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平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平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二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三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
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揭示课题:面积)。
你还能说说吗?
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
二、新授。
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
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
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
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面积守恒观念)。
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
(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
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
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描周长,涂面积()。
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
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四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五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六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七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
1、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
(台下)。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2)比一比,知大小。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
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
(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
出示图形:
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
(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5、探讨面积比较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比较下面一组图形的面积: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尝试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较。
小结: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引出小精灵的话: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讨论:可以选什么形状做度量单位呢?(4)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学具,自主度量比较面积大小。(5)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学生反馈自己选择的图形,是怎样摆的?通过电脑一起回顾:
讨论: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面积,哪种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62页“做一做”。
交流注意引导:一是两个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面积不变。
2、小小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个方格的有趣的图形。
体会:图形的面积相同时,形状和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