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专业19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难懂的封建性词汇。以下教案范例中,教学活动设计灵活多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一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习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师准备ppt课件米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学生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二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概括面积的定义义。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三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估计和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这个词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小纸条/片、彩色笔、小剪刀、硬币。
课前:
师: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短片。(电脑出示“拍手广告”)。
师:在刚才的短片里,掌声有哪些含义呢?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大家欢迎我吗?那怎么表示你们的欢迎呢?谢谢你们,让我们用同样热烈的掌声也欢迎下面来听课的老师吧。
好,上课。
一、借助直观,理解面积。
1、谈话引入。
师:刚才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
(边说边演示摸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里?请自己摸一摸。
师:谁上来和老师比一比手掌?
师:大家一起喊123,我们就出掌,好吗?
(与学生对掌,注意旋转角度)。
师: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
(有兴趣比的,下课之后我们再比一比)。
2、观察实物,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师:其实不光我们的手掌有面,生活中的物体也有面。瞧!这是同学们用的数学书。(屏幕出示,手同时拿起)我们一起来摸摸它的封面。(教师示范)。
这个面又是数学书的哪个面?(手同时抚摸侧面)。
大家也摸摸看。
你们能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吗?谁来说一说。
(请1-2人回答)评价:很好。
师:我们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真好。
师:再看看课桌的面和白板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不错。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屏幕出示)。
像白板面的大小就是白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课桌面的大小就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屏幕出示)。
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举一些物体面积的例子吗?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举手告诉大家。
(指名4-5人说,如门,窗户,黑板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平面。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课桌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现在就可以说成,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屏幕出示)。
师:您能举例说说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再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请3-4人说说)评价:恩,不错,你观察的真仔细。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请1个同学上来,帮他带好帽子,提醒举起手,手掌伸平)。
师:如果他说对了,我们就给他掌声,如果说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2)再摸一个正方体的两个面,请你说说刚才摸的两个面的面积怎样?
(差不多)。
师:如果老师将他刚才摸的面画到黑板上。(沿着边画正方形)。
这样,这个面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正方形)也就是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
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请在纸上画出一个。
你喜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请两人上白板画图。
师:大家看一看,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
师:那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那给你两个图形,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师:看一看这两个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多少好办法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吧,给大家一个自己操作的机会。
有几点提醒:
1、信封里有两张和屏幕上一样的纸片,你可以在上面写,画,做记号都可以。
2、另外,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当然,我更希望你用自己的材料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听清楚了吗?那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开始探索吧!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大家都操作的差不多了,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你们的找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小组交流,得出了比较面积的三种方法。
直接看的方法,重叠的方法,第三种我们将小正方形、长方形纸条摆在里面数个数,其实就是选定一个标准分别去量他们,也能看出它们的大小。
三、调动感官,巩固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一些面积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认识它吗?南通在哪个省呢?(江苏省)我们找一找。
知道最近是哪里地震了吗?你知道是哪个省吗?(青海省)。
一起找一找。
日月潭是哪个省的?(台湾)。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师:小猪家有4块地,你知道哪块地的面积大一些?直接看行吗?
师:那你想到什么好办法?选择第几种方法呢?你真聪明!
(屏幕出示)。
师:现在你看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自己打开书本数数看。
师:第三个图,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数出来呢?
3、出示校园平面图,我们一起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
师:你喜欢学校的哪个两个地方?比一比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4、师:最后,让我们来帮小猪解决一道难题吧。(出示题目)。
师:猪妈妈有四个儿子,她对小猪们说:“你们都长大了,自己要独立,门前的空地留给你们四兄弟,每人造一间房子吧。”
你能帮助小猪们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形状也完全相同的4块吗?
四、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面积)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只要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四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3。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
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
二、探究发现。
1、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
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2、计算三角形面积。
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
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
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
师:怎么看?
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
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
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
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
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
三、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
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
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
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相互合作,选择手、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
2、小结。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
3、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好吗?
[总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必要提出三点: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更可贵的是,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树叶的面积,学生提出化曲为直、分类计数的方法;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八
1、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10=40,所以一共有40个。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1)学。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记。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8=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3、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4、认识平方分米。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九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角。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板书:认识指角)。
二、认识直角。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师:(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挂图。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学生寻找交流,师生倾听评议。
4、、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5、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方格纸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3个钟面,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学生交流: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哪一个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师: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判断练习: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辨析中认识锐角、钝角。
1、“想想做做”第4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统计错误人数。
2、“想想做做”第5题,找一找: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标上图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一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计算能力。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件。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70×312×3120×43×6+5。
200×4600×821×4320×34×8+7。
500×21000×732×2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79×3102×5287×6。
53×6212×4319×7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89×728×4507×5。
213×6354×4146×9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二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三
《面积》这单元的概念比抽象,备课时,我分析了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听说过,但是要透彻地理解什么是面积却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课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触本节课的知识,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张弛有度。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药盒面等出发,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来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说它一个面的面积”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的面积”这一概念。从实物纸板自然过渡到“封闭图形”,从而观察、比较出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在“物体表面的面积”一部分教学中花了大功夫,为后来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做好了铺垫。我在引出和讲解面积的概念和含义时,给学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个比较容易的思维台阶,让学生能慢慢的拾级而上,理解并基本说出面积的含义和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比一比”中,前两组都非常容易比较,而第三组学具学生在观察后却不能统一意见,从而产生了矛盾,老师及时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活动,经历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过程,从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我觉得本课设计的游戏环节比较成功,学生在第一个“比一比”游戏中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而且介绍了“观察法”和“比较法”;在第二个游戏“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一个练习中数方格时总结出了,方格越多面积越大,很自然的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认为女生看到的16个格的面积大。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还自然引出来“面积单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我想这与符合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四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五
二、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六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
1、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
(台下)。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2)比一比,知大小。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
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
(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
出示图形:
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
(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5、探讨面积比较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比较下面一组图形的面积: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尝试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较。
小结: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引出小精灵的话: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讨论:可以选什么形状做度量单位呢?(4)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学具,自主度量比较面积大小。(5)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学生反馈自己选择的图形,是怎样摆的?通过电脑一起回顾:
讨论: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面积,哪种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62页“做一做”。
交流注意引导:一是两个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面积不变。
2、小小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个方格的有趣的图形。
体会:图形的面积相同时,形状和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七
通过实例感受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认识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有多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借助实例探索面积单位的过程,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提升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的认识。
【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之前如何表示面积的大小。请学生用方格纸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预设有学生数出6个格子,有学生数出24个格子。
请学生分析原因,明确是由方格大小不同导致的。
提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需求。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
预设学生说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师介绍三种面积单位的含义及符号: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符号表示为cm2;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符号表示为dm2;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符号表示为m2。
学生活动:在学具中分别找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感受大小。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找一找身边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表面。
预设学生举出指甲盖、粉笔盒的一面、地砖等例子。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有什么收获。
作业:利用今天所学,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四、板书设计。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八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
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揭示课题:面积)。
你还能说说吗?
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
二、新授。
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
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
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
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面积守恒观念)。
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
(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
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
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描周长,涂面积()。
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
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九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