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实用18篇)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范文仅供参考,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改进。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6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古诗,你们还记得吗?给大家背一背吧。
指名学生背诵。
2、大家古诗学得真不错。有一位新同学叫英英(板书)她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板书:学古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板书)。
3、你是怎样记住“英”和“诗”的。
学生交流。
5、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录音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逐个解决上述问题。
老师:小朋友听得真认真,如果我们认真地读课文,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2、让我们快速读课文吧。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照一层白霜唐代背思念。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课文。
引导学生重点读英英说的三次话,归纳大意。
教师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3)分角色读课文。
三、识字写字。
出示生字:英诗教首静思。
1、学生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逐个观察生字,说说字怎样写才美观。
教师板书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找李白的资料,背诵李白的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这节课学的是《英英学古诗》一课。这一课时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这类课文,这节课又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对于第一课时的上法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无非就是倒入新课、读读课文、认认生字、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课文读通顺。总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也就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即欢快又平静。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溪停止了流淌:有些孩子停止了读书,开始了小动作;还在读的也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怎么回事?我有些疑惑。仔细想一想,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既不是描写了优美神奇的景色,也不是讲的活泼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们不是那么感兴趣。再加上第一课时的模式他们都很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的话,孩子对课文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怎么样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呢?用简单命令的方式:打起精神来,认真读书,大声点!肯定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入手。正在这时,我看到了课文中的插图,图的内容是英英正在和奶奶对话。这让我眼前一亮,有了主意。这篇课文的特点正好整篇都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这些孩子平时最喜欢分角色朗读。我何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呢?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分角色朗读都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才会进行,但是,这次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发挥它新的作用。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在脑中形成了。
“同学们,课文都读好了吗?”我问同学们。“读好了。”他们响亮地回答我。“那好,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我当奶奶,你们当英英。”果然他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坐直了身子,端好了书。奶奶的话只有两句,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在英英的部分,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课文的主要部分练读了一遍。很快一遍读完了,大家一起读读得很好,字音正确、句子通顺、声音响亮。可是单独读的话怎么样呢?我要进行我的第二步了,我要让分角色朗读具有评价的功能。
以往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都是分段读课文,然后学生再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尽管要求学生在评价的时候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老师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尽量不打击学生,但是,听到别人指出问题,提出批评,总是会感觉到不舒服,有些孩子就会很紧张不安。这次我要尝试一下新的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别人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朗读。
我对同学们说:“谁想来当英英和老师合作读一读?”“我、我、我”下面小手林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喊道。我特意找了一个平时读书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到前面来。我对他说:“现在你就是英英我就是奶奶了。”我一边说,一边搬了个凳子往讲台上一放,把嘴一瘪,眼睛一眯,手上做拿着针做针线活的样子。(只恨没有提前准备一幅大眼镜)同学们一看都笑了,那个到前面读书的学生也笑了。一开始,他的声音很小。我一听就一手放在耳朵边上,用奶奶的腔调对他说:“什么?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大好,你可得大声点。”下面又是一阵笑声,那个读书的同学也笑了。接下来他的声音明显响亮了。可是读的过程中他又出现了读不通顺的情况。我早就预料到他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又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明白的表情对他说:“奶奶没有听明白,你能再给奶奶说一遍吗?”底下又是一阵轻轻的笑声,他又读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好多了,我满意地点着头,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奶奶这下可明白了。”他也高兴得笑了,一点也没有平时让他再读一遍的紧张和不安。接着又上来几个同学和我合作,读得好的,我像奶奶那样夸一夸,抱一抱,不太好的就像刚才那样再让他读一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很高兴,就像跟自己的奶奶说话一样,一点也不紧张。同学们都争着要读,于是我就让同桌两个来分角色朗读。他们马上高兴的读了起来,一会儿这个当奶奶,一会儿那个当英英,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读书声一直持续到了下课。
下课了,我对这节课上的突发奇想不禁有些得意。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运用分角色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的兴趣,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并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反思以往的教学,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的不同的特点设计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模式化的倾向。致使课堂慢慢趋于僵化,没有了生气,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才能保持课堂的活力,才能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背诵《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读准一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静夜思》,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二、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三、
讨论。
怎样学:师讲解:对话学得怎样:生评价并说出理由(会背、能理解)。
四、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大概意思,不会的准备质疑。故乡:家乡,一般指自己出生的地区。
唐代:唐朝,古时一个朝代的名称,距今一千多年。不由得:禁不住。
五、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读、开火车读、学生领读。
3、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如何记住的?
4、巩固:反义词:前---低头---近义词:故乡--思--望---扩词:思。
代
1.多音字:背(beibei)。
5、齐读。
六、再读课文,了解大概意思。
1、轻声读。
2、说说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诗的内容诗的作者及年代。
你能让诗意与原诗句一一对应(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3、齐读《静夜思》。
4、练习背诵。
七、作业笔顺书空:奶习字册描红。
熟读课文,学英英把《静夜思》讲给家人听。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平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近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英英学古诗》。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解决措施:创设好读书和交流的情境。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解决措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直奔主题。
1、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
2、生书空。
3、背诵。
3
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2、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1、回答。
2、交流。
3、交流。
4、感情朗读课文。
12。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虽然花掉了一点时间,但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答案,比起老师简单的“告诉”,我却认为很值得!
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1、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2、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4、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5、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6、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师引导)。
1、分角色读课文。
2、交流。
3、交流。
4、交流。
5、交流。
20。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课文在写意思时,又是整首诗一起解释,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得一句一句来。我就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奶奶,装作弄不明白的样子,让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听。在此过程中,这个难题“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下解决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变得真实而有效了。
第二课时 。
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背诵《静夜思》。
1、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齐背。
6
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按要求在语文书上描红,在课堂练习本上练习写字。
18。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完成练习。
11。
板书设计。
背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读准一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读准一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2、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已经会背好多古诗了,请你选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好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4、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认真看。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的字音。
(2)指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学的课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
(1)这是一篇人物对话的课文。
(2)出现了哪两个人?她们说了什么话,你们能分清楚吗?
(3)说话人的名字和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隔开。
4.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
5.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子。
6.检查自学效果。
二、初步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
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英、层、思、首、意。
2、说说如何记住。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剩下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指读生字新词。
二、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2.“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3.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4.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1、看图一,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
2、英英是怎么背古诗的,她在背诗前对奶奶说了什么?
(1)、指读英英的话。
(2)、出示静夜思(奶奶听了还夸奖英英背得好,小朋友能把这首古诗背好吗?
a、指读古诗。
b、理解:疑举头 思。
3、情景设置,让学生充当“英英”把古诗背给老师听。
4、小朋友背古诗真好,那么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们能从英英的话中找到吗?
(1)、指读英英的第二次话。
(2)、小朋友你们能否把诗句和诗意对应起来呢?(找好朋友讨论)。
(3)、分句说说意思。
(4)、男女说意思。
5、情景设置:奶奶和英英对话(第二次)。
(1)、师:是谁写的呀?
(2)、生:李白写的。
6、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我们来看图。
(八月十五中秋节,元宵节的晚上。
(5)、想到这里,诗人更加觉得——。
冷清 孤单。
会更加想念亲人和朋友。
(6)、(深情地)是啊!同样是月亮,同样是月光,勾起了这远在他乡的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愿意来当一回李白,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7)、学生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古诗《静夜思》。
2、学习生字,完成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二、实践活动,练习表演。
1、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的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比最佳表演奖。
5、老师这里也有两首思乡的故事。(投影出示)、
泊船瓜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宋)王安石 (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钟山只隔数重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 遥知兄弟登高处,
明月何时照我还?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熟读古诗。
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有感情地练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册。
2、批改,订正。
四、实践活动。
1.你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的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经过: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二、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生:好啊!(很有兴趣的`样子)。
师: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
生: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
生:这篇课文中古诗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生:(作思索状)记得。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师: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
生:对话!
生:好!(非常投入地读课文)。
三、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师: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生:你想问什么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师: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师: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生:秋天,有一个中秋节!
师:中秋节又怎么样呢?
生:中秋节吃月饼!
师:净想着吃的!
(众笑)。
生: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
生: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远离家乡的人……。
师:谁远离家乡了?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写这首诗的人。
师:哦,这下,奶奶才真正听懂了,谢谢你,我的好孩子!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
意思故乡举头怀疑一首古诗。
思念唐代听懂背书一层白霜。
二、讲授新课。
1、背古诗。
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
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挑三个学生来读)。
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
2、讲意思。
(1)、(个别字的意思)。
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静、思、疑、霜、举头、明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整首诗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
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3)、诵古诗。
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
4、说作者。
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
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5、默写古诗。
练习册13页第2题。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读课文。
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只要学生会背诵和默写古诗即可。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和学生相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理解不够。虽然目标达到的还行,但教学过程不那么流畅,甚至个别学生还没有达到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气氛不活跃。没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2、每一个环节设置的还可以,但教学的有些浅。如果再扎实一些,可能每个孩子都会背会写了。例如在读古诗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就能达到熟读背诵的结果。在默写古诗时可以指导个别字的书写,加深古诗中难写的字的印象。3、学习作者时,应当回忆或拓展与李白相关的诗,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三个问题为主导思想,学生为中心,提高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你还会背其它的古诗吗?
解题。
师:齐读《静夜思》读了古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师:对,“静”就是安静的意思。(板书:安静)。
师:再读读题目,你知道作者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干什么?
师:听了朗读,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初读古诗。
师:如果我们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还要注意停顿呢?(师生共同划分古诗奏)。
师:同桌试着带节奏读读古诗。
师:全班小朋友一起试试。
二、看图感悟,体味诗情。
一)学习一、二行。
师:月光和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古诗的第一、第二行描写的就是这幅图。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疑”字的意思?
生:好像。
生:感情朗读 。
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的意境。
师:这一轮孤独的明月,给诗人带来的是特别寂寞的夜晚。谁再来读?
生:感情朗读。
二)学三、四行。
师: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在干什么?
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师:诗人李白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这就是诗人写的——。
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课件10古诗三、四句)。
师:能用动作告诉我什么是“举头”吗?
生上台表演“举头”动作。
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在读低头的时候,语速还可以慢一些,这样可以体现诗人在沉思。
生:感情朗读。
生:全班感情朗读.
三、诵读全诗。
师: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读这首古诗好吗?(课件12全诗+音乐 音乐一直放)。
师引读:今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这就是——。
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这就是——。
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打开书把英英对奶奶说的这首古诗意思的句子读一读。
生秋天的夜晚——。
生:边做动作边背诵古诗。(课件13全诗+音乐)。
生:读古诗。
师:今天,我们不仅静静地走进了诗人李白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很有收获。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静夜思》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还可以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一读,读给同学听。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二、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2、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对话!)。
三、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1、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2、奶奶年纪大啦,英英说话一长串一长串的可听不懂。慢慢说,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中秋节又怎么样呢?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谁远离家乡了?(师生问答)。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分析: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特点,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的对古诗作者进行介绍其实也是在介绍作品本身。教材外诗人背景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到诗的灵魂,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为加深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做好了铺垫。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词语;
2、正确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在本课中的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信息资料,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一、古诗激趣,谈话引入。
1、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生背,师评价。
2、说话练习。师: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等,我最喜欢《》,因为_____。
3、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诗”既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翘舌音“shi”。领读2遍,师范写“英”,生书空。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预设: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样?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2、看图读文。
(1)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了解对话形式: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师:现在让我们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文。
3、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2)检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联系课文插图指名逐个对话读。相机出示多音字背。
三、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提示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聚焦课后生字,认读。
2、生交流识记方法。
3、范写:举、念、诗。
4、生描红、临写。
5、反馈、评价。
6、再练写。
五、布置作业:完成《习字册》生字。
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
念
诗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生: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生:英英说了三次,奶奶说了两次。
师: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相互对应,把话说清楚。
------。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30页的图,图上的这个人是谁?他现在正在干什么?
生:李白在秋天的晚上,看着天空中的圆月,思念起了故乡。
师:我们来看一看,英英是如何为我们描绘这一幅图景的?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案例分析:
第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对话”这一形式的内涵。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书中的插图引起学生对文本形式的重视,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当学生答出文章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后,我再对“对话”这一形式进行初步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话”的真实内涵。此后再让学生亲身感知对话内容,这对学生能自觉分角色朗读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的总结又再次重申“对话”这一形式的要求,并指导学生平时和人对话时要注意相互对应,把话说清楚。这样的引导是精心设计的,但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又看似那么随意、紧凑,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对话”的特点,并对日后的运用作了很好的提示。
让学生观察30页的图,让学生根据图景说出图意,不但训练的学生的观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诗歌情境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后展示的英英描绘这幅图景的语句,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句子较长,学生很难把握朗读的节奏,将此句突出出来讲解,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有效指导。同时,出示此句也可以让学生将先前自己对这幅图景的理解与之对比,自主找出不足,也加深对此幅图景的理解和感悟。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意思照一层白霜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英静层唐翘舌音―诗照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bei),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八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读懂诗的意思。
课本插图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一首故乡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