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元文化范文(12篇)
总结是归纳经验、提炼核心的重要工作。写作技巧有哪些?来和我一起学习吧。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和引导。
中国多元文化篇一
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单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大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抒发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美好情怀,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动多元文化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局党委决定开展“中国梦〃文化梦”主题征文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范围。
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
三、征文时间。
2013年5月21日至6月10日(征文截稿日)。
四、征文细则。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实现中国梦想的美好情怀。
2.稿件须为未公开出版和发表,内容要真实可信,情感真挚,语言清新;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超过2000字,诗歌不超过60行。
3.所有稿件均须注明作者的姓名、联系电话,纸质文稿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五、投稿方式。
各单位党支部为本次征文活动的组织者和责任人,负责将职工报送的稿件统一整理后在6月10日(征文截稿日)前报送至局党办。
六、奖励方法。
1.本次征文活动将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对于其中的优秀作品局党委将报送至区文明办进行评奖。
2.局党委将根据各基层单位最终报稿数量,评选优秀组织奖,在征文活动结束后予以表彰。
七、要求。
本次征文活动是我系统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基层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宣传组织,广泛发动干部职工群众参与征文活动。
中共************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中国多元文化篇二
筋竹镇的2011年广西十万大学生党团员创先争优寒假社会服务活动已开展,其中有一项活动是采访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人物。我们组有幸采访了筋竹镇文化站站长吴锦芳同志。
2011年1月26日,我们这一小组的成员按预约如期到达镇广播电视站办公室,与吴站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我们一走进办公室,吴站长便热情地招待我们。办公室内环境整洁自然,柔和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墙上挂着各项证书,办公桌上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干净自然的办公室环境和吴站长热情、亲切的态度,使我们紧张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就这样,我们与吴站长进行了亲密交谈。
我们知道,筋竹镇是砂糖桔之乡,吴站长是如何看待砂糖桔的呢?吴站长向我们介绍说,砂糖桔是筋竹镇的新兴产业,发展砂糖桔产业,打破了我镇以八角、桂等农产品为主的传统经济模式,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结构,这不仅能增加就业,增加我镇人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吸引大量外商,推动我镇经济的发展繁荣。所以,砂糖桔作为一种新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发展它,打响这个牌子。目前,我镇主要通过举行砂糖桔节等活动并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向各地宣传我们的特色农产品—砂糖桔。为了使村民们更了解砂糖桔,提高产品的质量,政府经常在各村组织开展关于如何科学种植砂糖桔的讲座,还时常派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各村进行实地指导,教导人民如何科学高效地种植果树。
文化站作为一个文化事业服务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它一般会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海报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防火防灾、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家电下乡等相关政策和知识。“思想指导行动”,吴站长说,要更好地发展我镇,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思想上对人民进行引导。所以文化站会通过各种途径向人民宣传一种健康科学的理念,从思想上引导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社会上存在赌博、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等不良现象,要整治这种不正之风,也要首先从思想上入手。文化站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引导他们,改变他们的思想。
乡镇文化站作为乡镇文化传播的一个窗口,是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的关键,而文化站站长是乡镇和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领头雁”,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吴站长表示说,要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他经常阅读各种报刊、书籍,通过电视网络关注重要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关注各项方针政策,以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问及文化站今后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更好地促进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时,吴站长表示,首先,要完善各村的如篮球场等基本体育设施。基本的体育设施具备了,村民们就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丰富生活。通过打篮球等活动,还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另一个设想是,在各村建立图书室,让村民们都有机会阅读各种书籍,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人们的娱乐生活增多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得到充实,有利于抑制各种如赌博等不良之风,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半个多小时的谈话很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相信在文化站的带领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筋竹镇的文化事业将会变得更加繁荣。
中国多元文化篇三
多元文化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一个社会中相互生活、相互影响的情况,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使我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发现,多元文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包容力。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相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体验到了很多。
首先,多元文化给我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可以品尝各种美食,领略各种风情,了解各种传统。例如,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婚礼,新郎是德国人,新娘是中国人。整个婚礼仪式融合了中西文化,既有西方的庄重和浪漫,又有中国的喜庆和热闹。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的广阔和多样性。
其次,多元文化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智慧。当我将这些不同的元素进行融合和创新时,会产生出新奇的思维和创意。比如,在一次国际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产品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借鉴了一些元素,并与其他国家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终,我们设计出了一个结合了多个文化特色的产品,融合了东西方的美学和功能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这个经历让我领悟到,多元文化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对我们的思维和创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多元文化也提高了我的包容力。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观念和习惯的差异。初时,我可能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感到不适应或者困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受这些差异,去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关系。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人相处,我逐渐明白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相互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这不仅在个人层面上提高了我的包容力,也让我认识到这种价值观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多元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现象,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提高了我们的包容力。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和相处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体验到很多。通过不断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差异,我们可以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从而使自己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更加自由地航行。
中国多元文化篇四
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有幸能够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中生活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吸收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的信息和经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多元文化的丰富与多彩。在我所经历的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文化,还有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给我带来了很多新鲜感和启发。我发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比如,我学习了日本的礼仪和谦虚,学习了美国的创意和自由,学习了印度的宗教和智慧。这些文化的碰撞,让我拥有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宽广的世界观,也让我更加能够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多元文化让我意识到了文化的相对性和包容性。每个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观和习俗,都有其特有的方式和方式。在和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没有哪种文化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哪种文化是应该被排斥和歧视的。每个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文化,认识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美丽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让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再次,多元文化让我学会了接受和适应变化。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会引起很多原有文化的变化和改变。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不能抱有抵触和排斥的态度。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接受这种变化,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文化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生活得更加自由、舒适和和谐。
最后,多元文化让我珍惜和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尽管多元文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和启发,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珍惜和保护的心态,传承和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使其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保持活力和魅力。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共赢。
总之,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应该怀着开放、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让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中国多元文化篇五
多元文化护理是当今社会护理工作者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护理方式和沟通技巧。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也遇到了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多元文化护理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我第一次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我只是根据我的经验和知识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但是,很快我便发现我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有些患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习惯和信仰与我不同,我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了解文化差异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第二段: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
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护理的核心之一。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宗教、语言、风俗等文化特点,尊重他们的习惯和信仰。在护理中,我们需要避免传统的“专家主义”思维,绝不可以将自己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强加于患者。相反,我们需要积极地学习和尊重患者的文化,与他们保持平等的交流和合作关系。
第三段: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多元文化护理中尤为必要。跨文化沟通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我们需要学会使用简单、明了、尊重的语言,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互动。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我们自身的肢体语言、口音和语速,尽可能减少语言的误解和歧义。
第四段: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
作为一名护士,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患者的信仰和文化习俗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需要观察和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偏见和陈旧的文化观念,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
了解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应该积极地获取和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提供护理。我们可以参加相关课程、阅读相关资料、与其他护理专业人员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总之,多元文化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作为一名护士,我相信只有在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沟通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并积极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护理。
中国多元文化篇六
这本书讲述了小宗随爸妈一起搬到新家,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先是疼爱他的外公去世了,他又受到几个大男孩的欺负。就在此时,外公留下的老怀表神奇地恢复了走动……小宗最终决定变身为“棕色侠”,在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候秘密出动,惩恶扬善,成为一名无所畏惧的英雄。最终,那几个大男孩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生活变得好了起来。
其实,平凡的小宗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他只有一桶棕色的油漆。但他为什么能成为超级英雄呢?是因为他机智勇敢,面对困难不慌不乱,再加上他有一颗敢于惩恶扬善的心,一个超级英雄就此诞生。
我们熟知的大文学家司马光从小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机智勇敢,舌战群儒,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经凭借自己的知己知彼和沉着冷静,巧施空城计,击退了为国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侠,一个神圣又平凡的称呼,一个遥远而亲近的称谓。只要能够像小宗那样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能够惩恶扬善,无论你有多么的平凡,你就是侠。
(二)二(1)孔薇茸。
拿到《棕色侠》这本说时,确实被这个书名吸引了!作者是来自挪威的作家,这个会是个什么样子的侠客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开始在这片海洋里畅游了!
不愧是国际大奖小说,故事情节和图片都是那么引人眼球,让我懂得了许多!原来“棕色侠”是个鲁楠的平凡小男孩呀!鲁楠随爸妈一起搬到新家,新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疼爱他的外公去世了,鲁楠看上去十分的平静,心里确实十分的伤心难受!因为外公是那么温和,慈祥!可是却永远也见不到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其他的男孩子欺负鲁楠,追着要打他时,鲁楠并没有直接与别人发生冲突,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他会穿上斗篷、戴上眼罩,他从不使用暴力,就像三桶油漆里面他用油漆将欺负别人的坏孩子的自行车漆成棕色,他的正义感完全散发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我决定我也要当个“棕色侠”,成为一个有正义,有勇气,惩恶扬善,积极乐观的超级英雄!
中国多元文化篇七
【内容提要】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政治或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也经历了单一种族取向、多元种族取向、多元文化教育取向、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的发展历程。以此为背景,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为我们解决在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0世纪初叶,“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对“同化论”反叛的理论于美国问世。伴随60年代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主义”走出书斋进入政坛,被纳入一些西方国家的国策之中,以此为背景,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在西欧、北美及澳洲等国家初现端倪,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作为对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反响而出现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初以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来定义,目标是力图通过学校教育的改革,使来自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体的学生可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后经少数民族、女性主义者、文化不利者、低社会阶层者等弱势族群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内涵发生了演变,成为了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其目标也有了不同的表述。比如,高尼克(gollnick)在80年代初综合各国学者的论述,提出了: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特性与价值;2、促进人权观念和尊重个体之间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3、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选择的机会;4、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5、促进不同种族间权力分配的均等五个方面的目标。90年代初古特佛里森(gottfredson)等又提出:1、使学生形成客观、平行的历史观;2、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3、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4、通过教育系统向学生传授多元文化理念;5、提高少数民族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自尊。[1]目前,多元文化教育除以上目标外又向发展文化意识、发展文化间能力、反抗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全球意识、发展社会行动技能等方面演进。班克斯(james.abanks)以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描述并归纳了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单一种族阶段、多元种族研究阶段、多元种族教育阶段、多元文化教育阶段、制度化阶段。并强调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取向是促使每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和性别团体的学生能够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民主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2]鉴于此,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出三种实施途径:课程开发、成就提升、群际教育。在学校领域,这三种模式往往集中表现为通过课程的改革即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这一核心途径,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泰勒(philip)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学校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依次渐变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成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演进的背景。纵观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演变的历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单一民族取向阶段(20世纪60-70年代):这一阶段以“民权”运动为背景,少数族群要求学校教育应使少数民族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学校课程应反映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美国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批判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在学校度过的几十年的学习生活并没有能使他们了解、认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即使有,也是书本中以白人中产阶级的观点所作的歪曲的描述。这也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麦克尼尔指出的:在美国教育史上,教育委员会一致坚守西方白人文化中心的原则,反对对黑人、墨西哥裔美国人、东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集团实行不同的课程。[3]根据这一状况,美国黑人及少数族群呼吁在自己的社区增设学校,并使自己成为学校的实际控制者。呼吁课程中突出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打破白人中心主义,开设少数民族研究课程。因此这一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想通过提供一些课程,讲授文化上不同的东西。既教给少数族群学生一些知识、技能以便使他们自愿地进入主流文化,又使他们具有保持自身文化活动的技能。比如自1968年以来,美国密执根州教育委员会资助了两年一次的课程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在教材中如何准确描绘美国这一多元化的社会,开始以同情和尊重的态度讨论少数民族社团,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描述各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性。英国60年代对少数民族和移民教育的重心从教授英语向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内容转变,强调少数民族与其生活的社会及文化相统一。
多元种族教育取向阶段(也称文化间教育取向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打破第一阶段的单一种族观,倾向于所有学生加入种族文化的研究学习,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倾向于旨在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许多学者对一元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课程不仅对主流之外的少数族群学生造成心理挫伤,产生对学校提供的课程的疏离感、自卑感,削弱学习动机,产生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对于主流群体的学生也有负效应,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自身优越感,对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造成误解。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因此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转向多元种族教育取向:培养理解他人的不同方式、信念;培养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层文化结构的技能,从而减少偏见,增加对他人的认同感;培养儿童从不同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不同的文化、价值及思维方式,更加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在加拿大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中这种趋向最为突出。
多元文化教育取向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期):这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泛化阶段,它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多元种族教育的泛化,认为只增加种族文化课程内容,不足以培养儿童从不同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的儿童而言,只增添种族文化的课程内容并不能使他们与处于主流文化中的儿童获得同等的学业成就。1993-1995年间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黑人学生中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共同陈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习以这些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他们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弃绝偏见和歧视,与自身文化相关的,富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多元文化教育。[4]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逐渐明白,只进行单一种族群体的研究以及文化材料的学习,是不能导致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而使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群体中的儿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课程领域呼吁更广泛的内在改革。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泛化到对整个课程变革的关注,尤其是对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策略的关注。
第二个层面是无所不包的多元文化教育。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从少数民族、移民、有色人种扩展至妇女、残疾人、多种信仰团体、不同社会阶级以及各地域群体,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拓展为尽可能提供给个体和群体平等的机会,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增强人的尊严感和民主意识等更广泛的领域。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过程。它不仅限于课程形式的改换,最根本的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多元文化课程作为文化的反映应在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反映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念,探知文化深层价值。
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突出强调反映多种文化群体要求,强调课程的重新设计。尤其是通过对课程含义的重新审视,建基于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对学校所有方面进行全面统整,通过课程的改革促使每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和性别团体的学生能够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运作于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民主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因为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最有可能发生在一个接受、鼓励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学校环境中。为此,班克斯认为必须要重建学校,使学校具有以下多元文化特征:1、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对所有的学生都持有相当程度的期望,应以正面的态度和积极关怀的方式予以回应;2、正式课程中反映两性和不同族群文化团体的经验、文化和见解;3、教师的教学方法能配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文化和学习动机的形态;4、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尊重学生的母语和方言;5、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呈现多种文化、族群和种族团体对事件、情势与概念的见解;6、学校所采用的教学评量和测验方法能够谨慎处理文化的议题,并使有色人种学生在资优和特殊才艺学生团体中占有相称的比例;7、学校文化和潜课程能够反映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8、学校的辅导员对来自不同种族、族群和语言团体的学生具有高度的期望,并协助他们设定、了解积极的职业目标。[5]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必须为获得这样的教育环境而建立课程整体战略。改变以往显性课程的统治地位,将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加以统整,鼓励民主的课堂和教学实践,以期获得更好的.多元文化教育情境。
何谓课程开发?《牛津英语词典》把“开发”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按日常用法,“开发”既包括一项制定好了的计划,也包括这项计划中具体内容的确定。课程开发也就指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或者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凡是保证某项计划及其配套资料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课程开发活动。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可以将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编,即所有的课程成份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另一类是改编,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稍加改进,如课程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又可分为“用户开发”与“外部人员开发”两种模式。从现有的情况看,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采用改编,将新编与改编有机统整。并由“外部人员开发”演变为注重“用户开发”,形成了以平行式、整合式、扩展式为主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
平行模式:该模式与少数种族群体强烈呼吁在现行课程中增加非主流文化知识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相对应,在对少数族群开设主流文化课程的同时,平行开设有关少数族群文化内容的课程,以“讲授文化上不同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单独开发出关于某一种族文化的课程,如移民教育课程、母语教育课程、黑人研究课程、亚洲研究课程,将不同种族文化群体的独特文化知识平行增添进学校课程体系中。二是通过对主流文化课程的识别,分析少数族群到底需要哪些知识。
英国学者詹姆斯・林奇认为这种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模式具有友善的象征意义,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由于课程开发主体仍由外部人员组成,课程内容仍以主流的观点来诠释,使这种课程常充斥流行及象征性的无实质意义的差别待遇,好似圣诞树上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当这种未经转化的课程直接灌输少数族群文化的内容时,学生将从西方传统的准则和观念架构来看待族群经验,再加上零散地介绍及在知识层次上属于较低层面,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印象,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尽是稀奇古怪的东西。另外该模式只要求属于本族群儿童学习自己的伦理文化知识,彼此隔离的课程则易导致单一种族封闭儿童的产生。奥尔和凯斯特在《索布亚鲜有改变的儿童》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好莱坞附近上学的小女孩,在一篇关于一个贫穷家庭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妈妈很穷,爸爸很穷,兄弟姐妹很穷。女仆穷,管家穷,护士穷,厨师穷,汽车司机穷。因此,詹姆斯・林奇认为将零星破碎的亚文化内容平行加入学校课程中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最低层次。应做的仍是以整体的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我对多元文化课程中那些含有行为目标分类的模式,夹有较负面的感情,它有个基本假设,目标与课程实践的内容或方法之间存有一种机械式的关系,而且它不把多元文化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却只经由对目标之介绍,直接跳到特别的教育活动或主题,或科目领域,丝毫不把课程视作整体架构。”[6]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目标应置于高层次的认知层面,鼓励清晰地思考,批判地进行推理、决定及社会行动。在对单纯开发种族文化课程而导致的后果进行反思后,演变为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
整合模式:该模式重在考虑多元文化知识与现有主流文化课程的整合。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不同文化加在一起,而是需要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及相互渗透。德国学者吕克尔多认为:只有把面向实际的经验课程和具有现代化科目的课程结合起来,一种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实际出现。[7]美国学者班克斯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由浅入深、渐进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8]班克斯提出的课程整合模式包括四种途径:贡献途径,运用于学校和地区,试图将种族和多元文化内容整合到主流中心课程中。贡献途径是整合的第一级水平,其特色是在课程中插入种族英雄和分立文化的制造物。如在课程中突出少数民族的多种节日、纪念日和各种庆典,介绍少数民族宗教英雄式优秀人物的贡献。如在马丁・路德金诞生纪念日、美国黑人历史周等特殊日子,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庆祝仪式并选择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建构临时课程,展开案例式教学。虽然这种整合模式较易于操作,但却无法使学生形成对种族文化的整体性观点,易造成种族传统文化学习的“枝末化、无意义化”,无法展现整体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伦理文化。附加途径是将有关种族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式主要观点添加入现有课程之中,但不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目标或特色,只是以单元或在课程进程中添加进种族文化内容。但该途径容易使学生用主流文化的观点来审视和判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不易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变换途径是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透视方法已发生变化,学生能从不同文化、种族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概念、主题与观念,能帮助学生发展知识建构的能力。比如研究美国历史、语言、音乐、艺术时其重点不在于研究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美国主流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上,而应放在美国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产生这些不同的文化上。如对主流文化中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知识,如果采用不同文化的观点来重新建构,就会变成:哥伦布的到来使得两种“文化相遇”。这就改变了原来立于主流文化,并以此作为内容取舍标准的状况,从而用平等的眼光审视不同伦理文化。社会活动途径则结合了转变途径,增加了如何使学生真实、完整地构建文化知识,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如在反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做出相关决策,采取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途径需要大量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准备,并需要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尽管从多方面优于平行模式,但多元文化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或数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也不是要把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都纳入课程中,因为:1、这将导致负荷过重;2、不是所有文化都有同样价值而可被接受;3、文化必需具备调适性和功能性;4、它将无法使文化间有充分的交集和共通的背景,据以保障社会的凝聚。[9]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整合模式提倡将不同种族文化纳入课程,也常常导致教育工作者莫衷一是,无法决定究竟哪一种族的文化是首要被关注的对象。多元文化课程过分强调教室的文化与人类关系的差异,不区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从理论和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因此,不应该把多元文化教育看作是目标导向的教育,而应该看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方式,应将整个学校环境或学校系统加以改变,如师资、教学、行政等等,强调学校整体的改革。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和课堂之中,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的能力,造就能跨越自身族群文化限制的人。然而如何开发出涉及诸多方面的课程?毫无疑问,学校一开始就有着“图画的气氛”(pictorialatmosphere),将文化间的交互作用如图画一样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了。[10]因此该模式强调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教育的整体情景。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规划。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视教师为研究者、开发者、新知编整者和创造者;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强调学生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课程资源,而不应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若“以开放性的教室持续地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文化语汇(culturalterms)参与,并将自己的文化带入游戏之中,将有更多的可能使大多数的孩童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11]强调深层文化价值对不同种族儿童的文化学习风格的影响,注重在有文化差异的社会中和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的教学和学习取向;[12]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决策,社会参与、群体交流;强调在评价方面的多元化,甚至可以允许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表达他们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方式,可以通过对自己进步的评估及一系列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研究项目来完成。目前这一模式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高级形态,然而由于其在开发中难度较大,涉及方面较多,可操作性较差,也未找出有效的例证,更多是停留在课程学者的研究中。
三、几点启示。
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适应了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在西方遭到来自各方人士的非议,如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可能会造成各群体为了各自权益而冲突与分裂;多元文化课程难以将所有的多元文化内容纳入其中,因为课程的容量有限,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而且有些文化可能只适合于本族学生,而对于非同一文化族群的学生则没有接受的必要。美国学者沃尔持()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离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从总体上看,竞争力而不是文化才是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要关心所在”。[13]但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却为我们在课程中处理文化间的沟通与整合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模式,在整合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在形式上从一元到多元并存。三种模式虽依次演进,但并非绝然分割。即使是拓展模式中也包含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课程,如母语学习课程。整合模式中也蕴含着拓展的成分,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讨论以便主动建构知识,教师成为价值的中立者等。三种模式是一种融合与超越的关系。在课程设计上从传统的目标导向模式演变为过程开发模式。如英国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中积极采纳斯腾豪斯课程理论,为学生创设“开放教室”,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课程资源,课程设计渗透到各学科的活动中。重视课程开发的过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而非编写教材等这样的课程结果。在方法论上从技术层面转向伦理基础层面,力求课程反映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念,探知文化深层价值。就开发主体而言,由课程专家的单向度开发主体转为教师、学生、社区、学校、家长共同开发的多元主体。在所涉及的课程类型上,从关注学科课程到关注活动课程,从重视显性课程到发现隐性课程的价值,从强调正式课程到开发非正式课程。总之,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有效地探索了在国家普遍文化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多元文化的需求,为各国制定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也为学校课程中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典范”提供了有益经验。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不断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经过建国50年的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数量与规模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其关键是如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美国学者曾在1993-1995年期间对美国黑人儿童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在学校中能学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内容的话,学校教育就会对他们更有兴趣和吸引力,也会与他们更加相关和使他们更加投入。[14]少数族群学生学业成就的低落并非因其来自于贫困的文化背景,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之故。而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因为学校并没有在他们带到学校的经验基础上展开教育,使他们时常面对“文化中断”带来的诸多困惑,从而影响他们获得高学业成就。虽然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与国外相比有诸多的差异,但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国民族教育也要考虑和适应各民族文化环境,提高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克服学校教育的“文化中断”。众所周知,我国学校正规课程以汉语为信息载体,绝大多数地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也主要以汉文化为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往往与所学课程存在一定的文化隔膜。比如有学者曾指出,在小学教材中,让藏族儿童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而不谈《格萨尔王》,为培养藏族儿童刻苦钻研的精神只讲“悬梁刺股”却不谈宗咯巴或米拉日巴的艰苦求学,这样的课程远离了藏族儿童的生活空间,很难让藏族儿童感兴趣。因此,民族教育必须对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隔膜与中断给予充分关注,改革鲜有民族特色、不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大一统的课程模式,提高课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使学校课程更好的反映文化、地区、学生之间的差异,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这为建立既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民族中小学课程体系提供了课程空间和制度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至少能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打破单一设置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必要张力的原则下,尝试整合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将多种课程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关注活动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与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使之成为课程开发主体。如此,必将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产生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5.
[2][5]james著.李苹绮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19,20.
[3]约翰・d・麦克尼尔著.课程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4][14]forddonnay.(1999)multiculturalgiftedhedbyteacherscollegepressofcolumbiauniversity,1234amsterdamavenue,newyork,ny10027,p68.
[6][9][11]詹姆斯・林奇著.黄政杰主译.多元文化课程[m].台北:师大书苑,,61,11,27.
[7]托比亚斯・吕克尔多.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及其改革战略[j].教育展望,1993(1).
[8]jamesa.bankapproachestomulticuluralcurriculumreform.p234.
[10]arora,r.andcarltond.multiculturaleducation,1986.p41.
[12]christineibennett.comprehensivemulticultural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e[m].allyn&baconaviacomcompany,1999,11-17.
[13]罗成龙编译.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上一页[1][2]。
中国多元文化篇八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变得极为重要.本文剖析了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误区,即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而忽视中国英语和本土文化的地位.这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平等的跨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给我国对外交往造成诸多障碍.本文阐明了英语教育中引入中国英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的意义和具体实现途径.
作者:焦新平崔建粤作者单位: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7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26)分类号:h3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
中国多元文化篇九
凡是公司承接的单项业务一般具有持续周期较长、金额较大、涉及公司部门较多、过程较复杂等特点,这样的过程就通常属于项目型管理。系统集成行业就是具备典型的项目型销售特点的行业。
其实,所有涉及到相同项目的人员,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团队。但是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团队。这种团队具有以下特点:团队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而随时增加和缩少;所涉及人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松散,以致在大多数时候,在团队成员甚至在公司管理者眼里,并没有把它视作一个“团队”。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团队”。虚拟团队既然不同于实体团队,那么它也就具有自己的特点。虚拟团队在管理上经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沟通过度与沟通不足。
对于一个真正的团队,经常性的“团队会议”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以项目为中心的“虚拟团队”来讲,每个成员涉及到项目的时间、深入程度均不同,参与的时间、频度不同,对于项目进展信息的需求程度也就不同。频繁的“团队会议”会造成大量的时间的浪费,这就是沟通过度。而恰恰相反的是,如果团队没有及时地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之间的配合就会出现问题。这又导致了沟通不足。
团队成员的行政隶属与项目隶属。
每一个团队成员首先属于公司某一具体部门,在业务上受该部门的.领导,这是行政隶属。其次,每一个成员又在项目上受到项目经理的指导,这是项目隶属。这种双头领导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效率的降低。
团队成员的多重项目隶属。
在这种松散的团队组织结构下,“团队”成员通常要同时参与数个项目,换言之同时属于数个虚拟团队。这就是虚拟团队成员的多重隶属,也可以称做多重项目隶属。多重隶属的问题在于项目之间的矛盾性。时间、资源都成为项目之间冲突的根源。对于某一项目而言,如果所涉及的员工没有很好地配合,就会降低服务质量,甚至发生“丢单”、“返工”现象。
绩效考核。
员工在不同时间参与不同项目,对于每个项目的贡献也不尽相同。如何客观地考核员工的绩效?很多企业对于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来自于其行政隶属部门的工作评价。但是在存在虚拟团队的企业里,往往项目经理能够更清楚地知道虚拟团队成员的项目贡献有多大。
虚拟团队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
[1][2]。
中国多元文化篇十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挑战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在我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多元文化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社会多元文化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我曾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交往过,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这些不同之处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树立新目标,并从对方的经验中汲取养分。而当我们学会接纳其中的差异,为多元文化提供一个有温度、有包容性的交流平台时,从中我们就能获得一份更为丰厚的文化财富。
其次,了解不同文化是打破隔阂的关键。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常常是导致误解和隔阂的原因。通过了解对方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和传统,我们会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视角和人性,也能够更为受益地交流和合作。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帮助我们拓展自己的世界观,还使我们更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多元文化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就我而言,当我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我学会了如何以最安全、最舒适、最公正的方式与人交往。我也学会了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更有能力有效地处理文化的冲突。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沟通能力,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生存和进步。
最后,包容是实现社会多元文化的基础。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容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点,换位思考,更容易和大家想法达成共识。当我们文化差异排除掉时,我们便可以相信自己愿意接纳新的思考方式,更好地彼此合作共创。不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和谐的发展,包容心是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必备条件。
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不断地发掘自己与不同文化的相仿之处,并尽可能地尊重和容纳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这种能力对于我们的交流、理解和合作是非常有利的。最终,只有不断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突破各种障碍,更好地化解冲突,推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中国多元文化篇十一
多元文化是指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种多样的元素,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而在当今世界,社会多元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与理解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我深入思考并获得了很多关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心得体会。
面对多元文化,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并接受它们。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习俗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信仰,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其次,我们还需要让自己更加开放,去接纳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元素,尤其是在遇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时,不应该偏见歧视。
第三段:跨文化沟通。
在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是通过语言、礼仪和信仰等方面的交流来促进文化交流和认识。为了进行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开放、尊重、理解、包容和寻求共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跨越文化障碍并建立互信和友谊。
尊重多元文化背后的文化认同是迎接社会多元文化的关键。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拥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信仰,因此,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文化认同。我们不能轻视或批判别人信仰或文化的差异,反而应该在包容和默认的基础上,尊重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信仰。
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与分享是解决社会多元文化问题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庆祝不同文化的节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和习俗,还可以互相分享各自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美食。积极交流和分享不同文化,可以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补充我们自身的知识和认识,也能为建立一个包容、开放、合作和多样化的社会做出贡献。
结论:
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需要了解、接纳、尊重、沟通和分享,以建立更加包容、开放和理解的社会氛围。当我们懂得保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解决跨文化冲突和认知差异,我们才能真正拥抱多元文化,体验和实践多元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多元文化篇十二
当我们关注社会多元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探索许多不同的思想和习俗。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信仰,这使得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多元性和丰富性。社会多元文化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现象,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也让我们相互学习和成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从社会多元文化中学到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开放的心态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是体验多元文化的关键。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社区和文化中。当我们展示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我们也会更容易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和友善的交往。这让我们走得更远,看得更广,学习到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知识和智慧。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多元文化的另一种美好。当我们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也会更熟悉它们的历史和起源。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相互依存,这为我们建立一种更宽广和平的社会打下基础。
尝试融入多元文化是另一种体验文化多元性的方式。这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文化节日、品尝不同的食物,或者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和习惯。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成见和偏见,并且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多元化感知,并且在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的人群。
第五段:结语。
最终,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地对待多元文化,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与特征。在不同文化的交往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谦卑的心态,尊重和倾听故事和人们背后的经历。这种温和而理性的交往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多元文化,还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友善、和平的社会。无论在多元文化的哪个方面,我们都应该努力探索、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