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思考的论文(模板16篇)
做好总结,能够让我们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继续前进。在写总结之前,先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一
我才刚读过《红楼梦》,心在宝黛中飞翔,思绪万千。“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一种矛盾的感情,缠绵了黛玉的一生,最终却只落个红颜薄命的.慨叹。
沉思着,试图穿过红楼佳人的一生,体会她们的喜,她们的悲。
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念及《五美吟》,不由心动,提笔涂抹。
瞬间,文字在跳动,心灵在跳动。
一瞬间,时间凝固,历史倒转。
一滴水,突然坠落在平静的杯面,串起团团涟漪。
就像我,终于落入流泪的故事。
思考有多长,人生就有多长。
是的,在感触中动笔,在动笔时不停地感触,在文字中回归历史。
是的,写作让我回到历史,亲睹现实;历史在写作中复活,在思考中改写。
别人的境遇,印上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自怨自艾,在文中主人公的坚强下退却。
总有太多的疑惑,总试图睁大眼睛将一切看穿,于是不停思考的头脑命令不愿休息的手提笔写作。
可是,我依然迷惑。
迷惑好人终不能好报,迷惑有情人无法成为眷属。
可是,这种思考,让我从狭小的内心世界转向茫茫宇宙,从迷惘转向理智。
推开窗,将满山青翠放入房中。
微笑着,抬起头来。
思考真好!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步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软件学院针对大学生管理现状、教学模式,本着“学业和职业零距离对接”的思想,推行了“本科生专业辅导员制”,即:学院以教学班为单位,配备一名专业辅导教师。对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期望在人才培养中显现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专业辅导员的职责与作用。
1、准确定位——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性发展。
学院设置专业辅导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完成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开始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鼓励和督促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联系,热情主动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惑,督促学生做好课程的补课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便理论为实践,变习惯为挚爱。
2、强化技能——有利于学生资源优化配置。
专业辅导员熟悉所辅导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各环节,熟悉和掌握所辅导专业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资源配置及学院学生科研实验室情况,深化了同学们的理论学习,强化了同学们的实践技能。专业辅导员指定的工作计划和填写的工作记录,不仅有助于院领导对学生工作的审核,还有益于总结学生培养中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全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现阶段专业辅导员工作中的现状与不足。
1.责任心不强,热情度匮乏。
学院院设置专业辅导员制度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开展,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专业辅导员未能真正领会学院领导设置此项制度的初衷,部分教师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把工作做到实处。据了解,一些专业辅导员本身过忙或者缺乏与学生交流的兴趣,不少专业辅导员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说半学期以来和专业辅导员仅见过一次面,就是学院试行制度之初那一阶段。
2.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前期准备不足,包含没有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现阶段学习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导致给学生开会目的性不强,侧重点不明显,致使大部分学生感觉此类班会未能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实质性收获,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能通过班会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对工作失去方向,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3.客观因素影响现实工作的操作性。
时间安排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由于课程安排,学生很难拿出统一的时间与专业辅导员进行及时的会面沟通;另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辅导员忙于当前授课与科研工作,无暇再抽出大量时间。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改进措施及若干建议。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是对高校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相对于传统的辅导员制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因此要深化“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培养塑造创新人才。综合“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有效运作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专业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推行与实践专业辅导员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彰显初步成效。
1.建议专业辅导员更“专业”
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信息传媒的迅速发展等,都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院为提高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通常要采取两种途径使其专业化:一是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请有关领导作指导。二是召开辅导员座谈会,把最近一段工作体会向其他与会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促互进。
2建议改革专业辅导员选拔程序。
专业辅导员的配备,建议选择一些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平日活动较少的年轻教师,并且由现行的学院指定委派转变为由学生自主选择,特别对大二学生针对性更强,原因在于: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教师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其能力也比较认可。教师的言行以及意识形态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中,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形成学生愿意主动与专业辅导员见面的良好局面。
3.建议实施专业辅导员工作简报公示。
正所谓“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一段时间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公示,内容涵盖某位专业辅导员近期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见报的形式专业辅导员之间建立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培养了专业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辅导员借鉴其他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缺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今后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实施此项工作,要求选拔出一名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汇总,具体实施办法是将专业辅导员写出的工作心得体会和各班级学生反馈意见送交汇总老师进行规划整理,将工作系统化,流程化,专业化。
4.建议专业辅导员关注年级中的“特殊”学生。
特殊“群体”,特殊“处理”,其中特殊群体包括五类学生:1.自学自制能力较差学生2.心理有问题的学生3.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学生4.某门成绩尤为突出和薄弱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易产生情绪波动,需要专业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区别对待,有教无类,使这些学生更多感受到专业辅导员对他们学习状况的关心。
参考文献:
[1]乔娟.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2]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j].社会学研究,20xx,(1).
[3]季宜敬.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2).
[4]王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为的探讨[j].经济师,20xx,(2).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三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于以“专家”、“大师”、“学术权威”们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诚然,专家大师之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高明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神明,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正确无错的。甚至可以说,专家大师们犯错,比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更难以纠正。因为在光环的笼罩下,少有人有质疑他们意见的勇气。
那么,我们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学会独立思考。早在几百年前,思想家康德就曾说过:“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只有我们拥有了自主甄别是非的意识,我们才不会被大师专家们头顶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陷入盲从之中。
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明清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明清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将如永夜。”一类的荒唐谎言盛行于世,人们将传统儒学信条奉若天道神律,即便是对其加以思考讨论,在当时人的眼中都是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更遑论质疑、否定进而创新了。于是乎在这种顶礼膜拜中,中国在停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鸦片烽火如同闪电般划破中华大地上方死寂的天空。中国才逐步走出迷信盲从,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走向进步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子。一味迷信盲从难免失败。
相反,倘若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那么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不断纠正错误,修正方向,最终胜利的抵达目的地。正是因为没有盲从权威,袁隆平才得以摆脱笼罩了世界植物界半个世纪的“水稻谬论”的影响,从而开创出水稻杂交育种的崭新时代,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摆脱饥饿、实现丰衣足食的希望。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独立思考需要智慧,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他就无法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因此他看到的就不会是真正的真理,而是光怪陆离的扭曲图景。这两类人,前者是懦夫、是羔羊,只会助长错误的倾向。后者是疯子,是闯进珠宝店的野蛮人,只知否定与破坏,而不知如何提出正确的主张。因而,独立的思考,是发展的道路,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今天有点抽风,去上了半节“科学社会主义”的课,虽然没怎么好好听,但是其中有一个发言的环节还是给我留下点印象,因为有些同学的发言让我想到了一些问题。
自我能够独立思考以来,这些所谓的政治课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门清洁课,洗的东西就是你的大脑。我们自小学开始就开始上思想道德的课,这可以说是政治入门课吧;然后就是直接开了一门叫做政治的独立科目,一直上到了高中,甚至在我高考的那个时候还有独立的“政治”专业考生,把“政治”当作一门专业课来考,这在现在看来其实多少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然后就是到了大学,每年的政治课的.学分都是很高的,3到6分不等,而其实我们的专业课有的也就是2学分而已。到了考研,政治还是一门独立的科目,和英语、专业课三足鼎立,意思是如果政治觉悟不足的话,你是不能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的。及至到我读上了研究生,每周3节的“哲学”课与“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像幽魂一样跟在身后,大有死缠烂打之势。
都说政治能够使人变得聪明,那是因为在不同的政治观点的碰撞中,人们能够得到启蒙和思考。然而单一的政治灌输,一成不变的观点早已经抹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能力。在政治思想大一统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文史哲的政治化使很多受过教育的人产生了思维的依赖性,思想的惰性,他们开始相信只有a是正确的,而bcd等都是错误的。但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永恒的,绝对化的倾向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也就抹杀了思考的空间,从而使人顺从和变笨。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向来是统治者惯用的方式,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到汉朝的独尊儒术,直至清朝的文字狱,无不在强化着这个倾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党制的国家,这种对思想的钳制也大有加强的趋势。社会主义好,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话,最后难免会走向极端。
我本以为像这种有洗脑功效的课在研究生这个教育层次上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因为我觉得研究生本就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独立地、批判地看待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新闻媒体怎么说、教科书上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接受。像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要被动的接受很容易,就像被xx的时候不反抗,任人鱼肉;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去说不,因为真相往往并不如此。今天有些女生在课堂上发言,谈论我们的开国阅兵,用的都是我们小学就习惯的颂德式的文体,而且她们用得很舒服。而老师更是雷人雷语不断,说什么给人家祝寿的时候不能说坏的东西,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那些本应该摒弃的、早应该改进的都抛诸脑后。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有时候就是有种习惯忘却的特质,很多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们不会再去想它;又或者,遇到问题了,发现差距了,明明是可以解决的时候,却摊上“国情”二字,以不作为作为解决的办法,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永远也没法解决。
下午在豆瓣上看到小青师姐发的一篇,说是她给一个初中生补习,那个学生的文章写得不错,比较有个性,但是却被老师批得一文不值。其原因不是他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而是老师认为他的文章在考场上无法取得高分,不符合“好作文”的标准,需要“改正”。不过那个孩子很倔强,还说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如果我按照老师说的那么写的话,那我岂不是倒退回小学的水平了吗?这样的话,我就失去了独立写作的能力了。”小青说自己是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追求这种独立写作的能力,而我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摆脱掉应试作文的范式——那种空洞而言之无物的句式与修辞,一成不变的n段论和起承转合……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个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可惜的是,也许他注定只能够被埋没在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这些框框从始至终地在抹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把学生都培养成一部部熟练的考试机器,这是何其恐怖的一件事!到我们从一条条独木桥后走过来后,再想去找回那种原初的创造力的时候,难免给人一种缘木求鱼的感觉。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现状、这是“国情”,那样的话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可以选择懵懂地快乐生活,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又痛苦地去追求独立思考与写作的能力,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与别人无尤。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四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爱默生的一番话,指出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唯有尊重学生,才能亲近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事业,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人与人之间应当以尊重为本。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而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当以尊重为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合理的宽容。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曾经萌发过一次作弊的错误念头,她的美术老师在发现情况后,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以幽默巧妙的话语和方式,既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后来,这位差点犯错误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题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当年那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同时切实践行了育人的教书理念。
尊重学生,应当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不同的个性,并理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有位小学语文老师问:“雪融化之后是什么?”有位孩子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回答当即就被这位老师否决了,“雪融化之后是水。”试问,这个孩子的回答有错吗?没有。孩子的答案没有错,孩子的想象也是对的,而这位老师的否绝,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对美好事物期待之心的无情扼杀。学生的答案与想法跟标准答案不同,并不代表他就是错的;教师并非圣人,教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理解和欣赏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尊重学生,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因此,教书育人,当以尊重为本。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五
思考是一种沉淀,沉淀过后便是成长。从懂事起,父母总要求我去思考,但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何为思考,只不过是父母说教下的敷衍点点头罢了。
后来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思考便离我更加地遥远——无数个深夜里只有作业与我为伴。数不尽的作业和压力像野兽一般吞噬了我,思维也在不断僵化。我时常问自己,这样究竟有何意义?学习生活究竟带给我什么,那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散意也成了书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场景。迷茫之中,我不知该何去何从。
那天父母带我去爬山。我心里不高兴地嘟囔着:“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来爬这座山啊!这讨厌的山怎么爬不完啊。”脚底下传来一阵阵的酸痛,我用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看了看旁边的父母,有说有笑。我却皱紧了眉头,心里却只觉得更加厌烦。抬眼四望,周遭清丽秀美的景色也无暇欣赏,只想快快爬完这座山,完成任务。
正值夏日,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鸟鸣在我周围炸开,山中特有的清新令人精神一振,我却视而不见,不耐烦地抹了抹头上的汗,愤恨地踢了踢脚下的小草。头上的骄阳发出不可忍受的热量,即使穿过了重重树叶,仍然带着余威毫不留情地打在我的脸上。旁边的父母还在小声交谈着什么,我心里的烦躁又平添了几分,低头自顾自向上爬着,脑子里还回想着自己未完成的作业。
猛然间再抬头,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已经登顶了。山的全貌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闯入我眼中。山,一座连着一座;鸟,扑棱棱振翼而飞;云,重重叠叠堆积着;霞,颜色多变如梦似幻;一条小溪穿过了留下我的脚印的重重山峦,清亮执着。周围游客的赞叹声把我从沉醉中叫醒。
我思考着,原来刚才走过的路是这样的呀!阳光穿透了层层叶片,温和地照在我的脸上,心里的烦恼早已消失不见,原本恼人的蝉鸣也成了悦乐的琴音,而父母微笑着看着我,为我竖起大拇指,原来心境不同,看见的景色真的不同。
我思考着,登上山顶早已不再重要,真正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爬山的过程。成长其实很简单,也不过是从今天走向明天;学习也是一样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所以慢下来吧,在这个过程中多去感受,多去体验,多去思考!
莫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心,这样思考才可以成长。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六
如果说贝壳是人生,那么珍珠就是思考;如果小草是人生,那么花朵就是思考;如果云朵是人生,那么朝霞就是思考。思考使生活精彩,人生因思考而从容,世界因思考而清晰。
思考很简单,却很平凡。一个苹果使牛顿思考了:万有引力由此被发现;一种学说使哥伦布思考了:“日心说”由此被推翻;一次偶然使法拉第思考了:发电机由此开始运转??,开始思考并不难,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如同前方有了曙光,光明就不远了。相反,身旁全是黑暗,那么就要看你是否去寻那光明了。
缺乏思考使可怕的。昏庸的刘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这种不思考沦丧了一个国家。若刘禅不宠信奸臣,花费玩的时间来思考国家大事,思考联纵计划,以两小国抗一大国,岂有司马迁容身之地乎?没有思考,再强大的文明也会崩塌,再本分的纲常也会颠覆,一切的美好、善良、勇敢将不复存在,这些亡国败家的教训直接触动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人们没有思考。
思考不仅需要开始,更需要深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说的没有错,他在每一次的试验失败后,努力反省,终于在接通电源后灯泡发出了光亮。积极思考是好的,但没有付诸行动也是不行的。思考不仅让灵魂升华,更能让文明进步,一次次的尝试、错误、成功与失败则会让人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会让生活精彩缤纷,让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考,上帝更发笑。”历史就像一辆车子,总会有人探出头了,这便是思考。也许,只有这样的思考才不致于让车子撞上山石,坠入深渊吧。
思考如同春天的花朵,点缀了荒芜的冬天。人生这个大花园里总得是五光十色,精彩夺目的,这就少不了思考,思考会让人生芳香,生活精彩。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七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截止5月25日,震区倒塌和损坏房屋1000多万间,死亡62664人,伤358816人,失踪23775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5.22日发布)。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到无法计算。
今天离地震已过去十三天了,目前工作将由抢救人员逐渐转为人员安置和灾后重建。
因此,经过这次大地震,我们的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及开发商应当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新的观念和新的要求。尤其对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人口密集的房屋及其他建筑,在结构设计上,要大大地提高房屋等建筑物抗震级别。我想,不仅要在地震高发地区这样做,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应该这样。因为谁都不能保证那个地方永远不会发生地震。
我想,在这次倒塌比较严重的房子上,除了它原来设计的抗震性能级别外,是不是还存在着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其间混凝土保养的欠缺等问题。为了公平、公正,国家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对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比较严重的建筑,提取样本,进行检测。看看它的倒塌部位混凝土的强度怎样,钢筋规格大小、拉力强度以及其他性能是否符合该建筑的设计要求。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对全国的建设单位以及建筑承包商的一个警示,房屋的强度,人命关天!
开发商也好,承包商也好,要始终把建筑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节省或为了多挣一点钱而影响了工程质量。不要总以为能盖起来就倒不下来。要知道,灾难是无情的,房子光表面好看是没有用的,结构不牢、筋骨不结实一到关键的时候它就会给你颜色看的!
因此,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对建筑工程质量加强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对偏僻的地方更要监督管理到位。从选址到地质勘探;从图纸设计到图纸审批;从每一批材料的质量检验到每一道工序施工质量的监督和验收;总之,从基础开始至封顶竣工,相关责任人严格把关,监督部门全程严格监控。
我希望这次大地震带来的警示,可以对全国的建筑行业有很好的觉醒和触动。能使他们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灾等级,从而造出暴风刮不倒、地震震不垮的学校、医院、办工楼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物!
倪如祥/5/25于上海。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八
近日,王某强与马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先是王某强哭诉其“崩溃”,而后又是马某反咬一口,最后又将第三方宋某牵扯进来,闹得那是一个不亦乐乎。
不过,最后看点的不仅是主角三人组,还有旁观的群众。
不得不说,现在的观众一代比一代强,随机应变的能力越来越厉害了。先是在王某强哭诉的新闻里力挺王某强,大骂马某。剧情一反转,就顶着同样的id骂王某强,如此反复,热闹极了。
但是,静下来深思,却还觉得事件不简单,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是民众的惰性。懒惰乃七宗罪之一罪,由此看来,民众已深陷懒惰无法自拔,而这懒惰还并不是普通的懒惰,而是惰于思考。
思考一切,对任何事提出疑问与不同的看法,这才能推动社会前进,这样才能走向未来,取得进步。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九
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我们眼中噙满的泪水却并没有消退。在那场巨大的灾难中,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转瞬逝去,美好的家园眨眼间成为断壁残垣,陷落的马路、断裂的河床、坍塌的大厦、坠落的高架桥,那里变成了人间炼狱;我们哭了。
我听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在废墟中,救援人员通过仪器发现里面有生命,当救援人员移开这块倒塌的墙壁时,见到一位母亲跪伏在在那里,她用柔弱的身躯护住了身下的孩子,母亲的.身体已经被巨大的压力压褥变了形,早已逝去,但她身下的孩子,安然地睡着了,那么香甜。很快,人们在孩子的襁褓中,发现了一个手机,上面有一条写好的短信一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场的所有人,那些已经被灾难麻木了的人,哭了……
这场突然到来的灾难,使中华民族空前地团结,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安睡,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在思考,每一个能行动的人都在行动。我们,祖国的孩子没有在巨大灾难面前退缩,没有被它吓倒,相反地,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积压在心底的力量,那是中华大地上千年文化的凝结,那是代代相传的血脉。
让我们擦去眼璺的泪水,因为母亲的爱让我们不要哭泣,让我们擦去眼望的泪水,用心中的那份爱高喊:“中国,加油!”“为我,加油!”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
一说:“谁会思考,有人就会想起政治家会思考、哲学家会思考、科学家会思考,但没有人会想到破烂王也会思考。”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说:“天方夜谭”但是在生活中却有其事。
有一个以收破烂为生的人,每天走街串巷,收易拉罐等废品,然后送到废品收购站,卖完易拉罐也或得不了几个钱,回家后想:这易拉罐送到废品收购站能赚钱。这里面有啥呢?然后它毫不犹豫的花六百元钱去鉴定,原来里面有铝和镍成分占得最多呀!然后他想提取这两种物质,就东拼西凑钱开了一家小工厂,提炼铝锭和镍锭,最后他成功了。年利270万的钱财滚到他的腰包,最后成为富翁。
思考是人生中的指路灯,指出你前进的道路;思考是北斗七星指引你方向,走出沙漠;思考是人生中的好老师,点拨你的迷茫。
一位叫珀西的工程师,他在工作中试验雷达时,上衣袋渗出暗黑色物体,同事慌忙地说:“你受伤了,流出了血。”珀西一摸湿乎乎的物体,立刻脸色变得苍白,他转念一想上衣袋上装的巧克力融化了,他掏出后果然如此。
但是他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通过研究原来是雷达波是无线电波中一种波长较短的波,他可以通过电波对物质加热,后来他通过这种事情,发明了___微波炉。(中外典型事例,选择安排,好。)。
思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从渺小到伟大,从失败到成功,因为不放过偶然的现象,并且透过现象去思考才会成功。(深入议论。)。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下面就是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19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洛杉矶阿曼达。
第二组地震混乱废墟爆炸。
第三组安顿挖掘拥抱坚定绝望叹息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了不起。
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二
好歹是整理出来了,请大家对丫头评课的大胆妄言多多批评指教!:)。
一、谈话导入,引读课题。
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父母的爱,以此引导至“深沉宽广的父爱”
(孩子们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很丰富,有:父母的爱是充满鼓励的,父母的爱是饱含激情的,父母的爱是深沉无私的,父母的爱是无价无偿的……这些充满感恩的回答,让我这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很是惭愧,这么大了,很少思考过父母的爱要用怎样的言辞来表达。
评:课前导入简洁明了,直切课文主题,且点明了“亲情”的单元主题,融情感熏陶、生活感悟于语言表达中,巧妙不露痕迹。)。
二、检查语系,了解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瓦砾。
(1)带拼音直读生字新词;
(2)去掉拼音读生字新词;
(3)开火车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讲解“爆”字的写法,学生书空一次。
另外,在指导书写上,教师的确是“放手”让孩子们观察字型、分析结构了,但缺少了范写,丫头个人认为这是不够的。言传还需身教,指导书写是一笔一划的真功夫,光靠说一说、看一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孩子们也只是在认识了字型结构后书空一次,略显简单敷衍了些。)。
2、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大意。
(评:在孩子们讲述的过程中,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地点是在……”,执教老师马上打断孩子,告诉他:“你可以直接说出来。”——丫头个人认为,教师在这个地方可以引导得更具弹性一些,讲述文章大意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首先要表扬这个孩子懂得先将文章的时间、地点等要素在讲述文章的一开始就点明了,顺势指导叙事型作文的写作“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将语文教学中的读、说、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尽量让孩子们做到“读后会说,说后会写”;而不是责怪他讲述得过于罗嗦。)。
三、初读设疑,续写结局,浅层理解“了不起”
(一)初读设疑,初步感知“了不起”
1、猜疑激趣。
猜一猜老师会给你们提出什么问题?
2、朗读找疑。
(评:通过“猜一猜”的刺激性引导,很自然地要求孩子们再次阅读课文,自主质疑,将原本有些生硬的“任务”转化为如同寻宝一样快乐的事情。)。
3、梳理明疑。
孩子们交流自己“竞猜”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解疑。
(评:这一环节原本无可争议,但在第一个孩子发言时,便提出了教师所盼望引导的答案“文章中的父亲了不起在哪儿?”,以致教学步伐直接迈入第4个小环节,别的孩子失去了“竞猜”的机会,教师了失去了挖掘更多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
4、重点设疑,引导理解“这位父亲里在哪儿?”(坚持自己的信念)。
(二)续写结局,浅层理解“了不起”
1、续写人们对这位父亲谈话的内容。
2、学生交流续写内容。
(评:由于受课文语句的影响,孩子们续写的格式有些定势,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到的也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话,没有情感的投入,缺乏精彩的言辞,无法引起在座听课教师们的共鸣。)。
四、改变结局,诗化品读,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改变解决,解读感悟“了不起”
1、出示改编的结局:
“第二天,人们看到废墟旁的这位父亲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旁,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口里不断地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2、学生交流感受,并讨论:这样的解决有没有可能性?为什么?
3、小结:这位父亲的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局中看出来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评:改编课文结局,大胆挑战“权威”,是当下语文公开课堂颇为常见的方式,但用者不同,用法也不一。在本节课中,改编不过是一个“幌子”,重点是要透过这个“幌子”向孩子们揭示人生的道理:做事不单看结果,重点还是过程!可见教师的用心之良苦。)。
(二)诗化品读,深入理解“了不起”
1、找出描写父亲拯救儿子过程的语句。
2、出示诗化描写父亲拯救儿子过程的语句。
3、指导朗读。
(评:诗化手法的运用,不过是将文本的一段文字分行处理;但在处理前后的朗读效果上,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诗歌具有高度概括的文句特征,而将文字诗化处理,也能够达到让情感高度凝练的效果。这在本堂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生在共同朗读中,点明了文章的关键句,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指导效果。)。
五、总结回味,升华情感。
1、总结回味。
2、赠送诗歌《父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三
5月12日,这个永远让人难忘的日子,14点28分,这个永远令人铭记的时刻,这一天,在四川省汶川发行民8.0级的地震,灾难发生了,灾难带给我们的感动在空气中弥漫。
当学生们在专心致志的听讲,当老师还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大地开始剧烈震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人们的心也随之而颤抖,就在那一刹那,房屋倒塌的刹那,老师将没有来得及跑的孩子紧紧的拥在怀中,巨大的水泥板压在老师身上,老师也绝不放手,几天之后,救援人员来到了这里,他们刨开水泥板,发现了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学生活了下来,可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当发现他时,他依然是弯着腰,向下府着,看着那弯曲的脊背,心中不免涌出一阵感动,老师,您不愧为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不愧为我们的.英雄。
地震已经发生几天了,一队救人员在一大片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幸存者后,准备离开,队长却机警的发现这里似乎还有生命,好象有婴儿的啼哭,循着声音,救援人员找到了这个婴儿,她被深埋在一片废墟之中,队员们急忙找来工具,努力的救出这个孩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队员们终于挖开了废墟,废墟中还有一位母亲,是这个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这个幼小的生命,母亲紧紧的抱着用被子包裹的孩子,救援人员抱出孩子,打开被子,里面还有一部手机,手机上是妈妈用生命最后的时间写下的短信: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听着这个故事,眼泪已不觉潸然落下,母爱,在此刻显得这样伟大与珍贵。感动也早已在心中弥漫。
灾难,为我们带来了悲伤,带来了痛苦,灾难,更为我们带了一个又一个感动的瞬间。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面对灾难,战胜灾难,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四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约7秒就有一次。不过这些地震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集中了15%。全球地震中,有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我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但发生在我国的大陆性地震在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中所占的比例为1/3。历史记载中,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6次地震,有4次发生在中国。其中震级的为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震级为8.6级,死亡23.4万人;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共造成83万人死亡。震级提高一级,能量增加30多倍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8级地震相当于发生了30多个7级地震,约1000个6级地震。同一地震各地烈度不同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也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就越低。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地震是可怕的,他破坏力大,所到之处,哀鸿遍野,但他也警告着我们,地震无法阻止,但可以防范!
浙江杭州萧山区萧山瓜沥三小六年级:陈清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五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带给人们巨大的破坏和伤害。我有幸在最近一次地震中逃生,并且在事后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总结。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恐怖性和自救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下面我将就这些体会进行一番论述。
首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震惊。当我正在家中安心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剧烈的晃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感到恐惧和惊慌,不知所措。楼房摇摇欲坠,各种物品纷纷掉落,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逃生。这种失措的感觉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可怕,也让我明白了及时逃生的重要性。地震心得体会就是面对地震,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的判断、决策和行动。
其次,自救是地震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最安全的藏身之处,避免在施工中被物品击中或者被楼房倒塌的残骸所压。幸运地是,我当时迅速冲向了宽敞的门口,在门口的狭小空间中躲避了沉重的瓦砾和崩塌的物体。这次经历教会我,面对地震,自救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寻找避难所、避免强震区和疏散人群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此外,我也认识到了在地震中建筑物的重要性,坚固的房屋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保护。
再次,地震使我们更加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当地震发生时,我的心脏一度停止了跳动。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地震来临时,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是生命的威胁。可逃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我们应该时刻珍惜和保护它。地震心得体会就是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到生命的精彩与幸福。
最后,地震让人们意识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防护来减少损失。在地震过后,我开始关注地震预警系统,了解地震紧急避险的方法。我也主动参加了防震减灾的培训,学习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我认为,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及加强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可以降低人们在地震中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总结起来,地震经历让我对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地震的恐怖性和不可抗拒性让人畏惧,但通过自救和防灾减灾的努力,我们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中,保持冷静和果断是最关键的,自救是最重要的任务。地震使人们更加敬畏生命的宝贵,也让我们明白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次论文的总结,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地震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安全。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六
公允价值是当前财务会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实现了我国公允价值单一计量准则的国际趋同。公允价值首先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但是它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在会计计量领域,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人们对财务会计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此同时,iasb于2011年重启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和修订工作。2013年7月18日,iasb发布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概念框架讨论稿(discussionpaper),计划在2014年底发布征求意见稿(exposuredraft),并于2015年完成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本文初步分析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以期为概念框架的持续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
公允价值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按照当前概念框架的逻辑,分别从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当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实际上都是“信息观”的产物,即首先认为财务会计是一个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来论述其所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概念框架名为“目标导向”,实际上仍是“本质导向”(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
与“信息观”相对应的是“计量观”,“计量观”认为会计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理论上,如果报告主体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基本上就反映了报告主体的价值。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财务报表内越来越多地确认公允价值信息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信息观”并不必然要求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表外披露公允价值同样能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更加符合“计量观”的要求(谢诗芬,2004)。
那么,如果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又将如何定位呢?在iasb和fasb联合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两个准则制定机构依然坚持“信息观”,而不认可“计量观”:“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不是用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然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sfacno.8ob7)。就目前的应用范围看,公允价值尚不足以动摇“信息观”的主导地位,但如果公允价值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将受到挑战。是继续坚持“信息观”,还是转而采用公允价值所代表的“计量观”,是财务报告目标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质量特征。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从而缺乏与当前和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被认为反映了“当前”的信息,因此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然而,公允价值所谓“反映当前”的特征,也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最重要质量特征的反思。
什么叫相关性?“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让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差异”(sfacno.8qc7)。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相关性是通过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之后的决策所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使用者没有做出决策,就观察不到所谓的相关性。然而,因为目前的财务报告尚无法做到实时提供,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他看到的无论是会计上的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实际上都是“过去”的信息。比如,假设某企业2015年3月31日披露了2014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不管这张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过去的信息。因此,说公允价值能够反映“当前”从而更相关,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论断。正如葛家澍(2009)所说:“如果说,报告日是当前,那么,过了报告日岂不是过去?……过去能够成为一个时间段(即时间的积累)。未来也是一个时间段。……当前则不同。它总是指某一时日,是一个瞬间,一过即逝。公允价值(假定属于一级估计)是当前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不过是其假想(估计)的价值而已!”因此,从相关性角度来说,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没有本质差别。公允价值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能够反映“当前”,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反映了一段期间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增减变化,这才是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优势所在。
(三)财务报表要素。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我国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的这一定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一致的。这一定义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格”或称“退出价格”。陈美华(2014)指出,退出价格与初始计量中大量使用的进入价格相矛盾,与估值技术中成本法相矛盾,与非金融资产最佳用途判断相矛盾。既然退出价格带来了这么多矛盾,为什么准则还坚持如此界定公允价值呢?答案在于退出价格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四)确认与计量。
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一定要同可用货币定量的属性相结合。……计量虽很重要,但某一属性的计量,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葛家澍,2009)。简单地说,计量仅指某一项目的金额是多少,而不论这一金额是体现在财务报表内还是表外;而确认则意味着要在财务报表内列示这一项目及其金额。当前iasb概念框架中的确认标准有三条:一是符合要素的定义,二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三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fasb提出的确认标准有四条,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五)列报与披露。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财务报表内的披露,实际上就是确认的结果。而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要广泛得多,表内和表外的信息提供都可以称为披露。自从1978年fasb的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财务报表(finan-cialstatements)拓展为财务报告(financialreporting)之后,列报和披露的区分就成为一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fasb当时的这种拓展也反映了财务会计的无奈:财务报表已经不足以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表外披露可以补充财务报表的不足,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为了维护财务会计的地位,fasb又特意强调“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这种说法看上去是在强调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实际上恰恰强调了表外披露信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已经意识到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通过表外披露弥补表内列报的不足,是准则制定机构已经掌握的技术手段。
(六)会计假设。
目前iasb和fasb的概念框架都没有单独对会计假设的论述,会计假设体现在概念框架的行文当中。我国会计理论界通常认可四大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里主要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引发本文对这一问题思考的是现实案例:国内某银行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北京时间还是按纽约时间计量,其结果相差70亿元人民币,占利润的1%。这个问题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可能也会存在,但出现的概率较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类似的问题就很可能发生。这使我们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一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一规定也需要推敲。法律中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是指北京时间,还是上市地时间,还是购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发行地的时间?如果任由企业自行判断的话,中国企业的会计分期将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态调整特征,使得原本相对固定的会计分期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传统的会计假设面临着公允价值下的重新思考。
三、结论。
公允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它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给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以及会计假设带来的反思。可以预见,公允价值可能会引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财务会计理论的调整和重构。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