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地震思考的论文(优质20篇)
社会变革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需要适应和引领这种变革。在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感谢下面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优秀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一
我才刚读过《红楼梦》,心在宝黛中飞翔,思绪万千。“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一种矛盾的感情,缠绵了黛玉的一生,最终却只落个红颜薄命的.慨叹。
沉思着,试图穿过红楼佳人的一生,体会她们的喜,她们的悲。
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念及《五美吟》,不由心动,提笔涂抹。
瞬间,文字在跳动,心灵在跳动。
一瞬间,时间凝固,历史倒转。
一滴水,突然坠落在平静的杯面,串起团团涟漪。
就像我,终于落入流泪的故事。
思考有多长,人生就有多长。
是的,在感触中动笔,在动笔时不停地感触,在文字中回归历史。
是的,写作让我回到历史,亲睹现实;历史在写作中复活,在思考中改写。
别人的境遇,印上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自怨自艾,在文中主人公的坚强下退却。
总有太多的疑惑,总试图睁大眼睛将一切看穿,于是不停思考的头脑命令不愿休息的手提笔写作。
可是,我依然迷惑。
迷惑好人终不能好报,迷惑有情人无法成为眷属。
可是,这种思考,让我从狭小的内心世界转向茫茫宇宙,从迷惘转向理智。
推开窗,将满山青翠放入房中。
微笑着,抬起头来。
思考真好!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二
上帝造物时,就赐给了人类这宇宙中最精密的机器——大脑。千万年来,人类依靠着大脑思考、探索,使社会不断进步,终于征服了自然,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这,说明了思考才是一个人的本能,一个人的基本权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不知是哪个人曾说过:“不能让老百姓有思想,他们一有思想,天下就要大乱。”这个家伙大概与那焚书抗儒的秦始皇一样,早早就意识到平民百姓的思考对自己统治的危害吧。
可是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力,人人都可以凭借思考权衡利害关系,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一个人经过思考才去做某件事与鲁莽从事的后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学会思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向来喜欢思考的民族,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边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从此以后,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果都走在世界的前头,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我们祖先的思考。
在清朝末年,有思想的中国人意识到了清朝将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于是他们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了新中国,从此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恢复了往日那大国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中,有个有思想的,叫做邓小平的人,带领着一大群有思想的中国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国策,使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终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前辈的思考。
现在轮到我们了!过了20xx年,有更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拓展,中国入世的成功,神舟2号的发射,无不激励着我们的心,让我们这跨世纪的一代携起手来,学会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开拓,让中国变得更新、更强、更好!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三
伴随着现代学者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为我国当下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如此,当下“新闻理论无理论,新闻理论理论弱”的声音依然是不绝于耳,这让新闻学界感到焦虑的同时也多少有点汗颜。由此,本文针对当下新闻理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努力改变当下新闻理论性疲弱的现象,积极探索强化理论性的途径与方法,由此更好地提升我国现有新闻理论。
一、新闻理论性弱化的表现
(一)新闻理论研究中的“虚无主义”倾向。“虚无主义”是哲学术语,但是在当下的新闻理论界,许多的研究往往过分“空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支持,表现出理论专制或理论轻蔑心态,无视既有的成果。由此造成了理论的空洞,内容的单调。同时,因为注重一己之言,造成了孤家寡人式的研究多,直接的相互对话交流少,这无疑制约了当下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建设。
(二)缺少学术研究和对理论研究的基本敬畏。我国新闻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着成绩。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学者却没有对于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的强调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没有真正追本溯源,寻求理论的连贯性和脉络的传承,强调创新与突破的同时,忽略了对于优秀学术研究和成果的敬畏,个别人甚至不少人想在制造学脉断裂中取胜,动不动就填补空白、创造第一,如此必然带来的是当下新闻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无法真正形成一以贯之的研究。
(三)缺乏新闻理论意识,缺少建构新闻理论的自觉。当下的新闻对于某一现象的描述过多,而总结和归纳较少,缺乏对于深入背后深层次问题的论述。新闻报道以及研究中的总结报告式多,领导讲话式多。这样的理论研究,只是发表了论文,并没有学术,其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这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当下新闻研究者以及从业者自身对于理论学习的肤浅。
二、增强理论性的根据与理由
(一)增强理论性的根据。新闻学、新闻理论有自身独立的领域。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可以说,“后新闻业时代”已经到来。在当下,新闻理论本身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单一领域,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现代新闻研究是一种“新闻关系论”的研究。由此可见,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未来伴随着新闻活动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关联性的日益密切,以及互联网的涟漪效应,都决定了理论研究只能强化、不能弱化,这就需要当下的学者、从业者要真正从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重视当下新闻理论性的研究。
(二)增强理论性的理由。首先,尽管新闻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公认的重要成果,不过从当下研究的深度以及广度而言,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正如前文所述,当下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表层,缺乏系统性的钻研和探讨。其次,在新闻研究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模糊认知,由于现有研究者们自身理论性的不足,使得研究成果过“肤浅”,没有真正结合时代发展,将现代互联网对于新闻工作发展的影响性予以考虑,并且更有甚者否认新闻学科的独立性和新闻理论自主性。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当下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使得当代人们不再愿潜心学习,浮躁情绪带来的必然是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延续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强化理论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确立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或基本结构。新闻理论研究的基础就在于框架和结构的构建。理论体系是对学科基本研究成果的重要凝结方式。对于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次的基本内容。由此就要求首先在宏观层面,制定新闻业发展的总体规律,将不同的新闻关系进行连接与互通。其次,在中观层面,对于各个理论,包括新闻收受理论、新闻主导观念理论、新闻制度理论等等进行总结归纳,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微观层面则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当下各种新闻现象的解释。借助于上述三层结构的分析以及构建,从而形成比较合理的新闻理论结构方式。
(二)展开积极的学术对话与理论交流。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可以促进不同学者之间的沟通,避免了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现象。通过集思广益,借助于彼此之间的论辩与批评,对当下的学术难题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的解惑答疑,从而在不断地探讨中提升新闻理论性。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质性内容的探讨,不能够仅仅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要真正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学术对话、理论交流当然不限于学科范围,要积极“走出去”,通过跨学科的讨论,从而实现新闻理论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三)从本科新闻理论教材的理论化建设着手。第一,在教材的理论建设中,不仅仅是从理论出发,同时也要积极结合实践内容,构建多元理论体系,借助于理论支撑观点,再由观点呈现出现象,并且最终由现象归纳出理论。形成一个闭环,进而实现教材编写和建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第二,就是在教材内容结构上,应该把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叙述、解释作为主要任务,由点及面,在对当下新闻理论发展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相应的理论观念以及观点,从而更好地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四、结语
新闻理论性研究关系到我国未来新闻界发展走向,同时互联网的出现让现有新闻传播和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更需要良好的理论作为指导,以实现新闻工作踏实前进的同时,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四
呼吸氤氲的空气,闲坐竹椅小酌茗茶,看着满天落叶纷纷扬扬一如曾经,怀旧的人会忆起星星点点的往事,斑斓的心绪里载满了人、事、物。良久,浅笑亦或喟然长叹……怀旧是一种情结是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怀旧的方式很多。可以睹物思人也能写日记。怀旧的人不一定写日记,写日记的人却时常怀旧。小学时我写过几篇日记,写完便如石沉大海,未再翻阅。不想初中时重又看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悲欢喜乐,一波三折。读来又恍若隔世,记忆显得虚无而缥缈,而那本日记真真切切地平放在桌上,纸张尚未泛黄却已物是人非了。我尚未如此多愁善感,只是在偶尔怀旧时有些许感触。写日记的人在沙沙下笔之时,每一道笔触都带着想念。这时观察他的表情,阴晴不定。繁琐的笔画连结成了有意义的字符,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多年之后仍然能在他的心里激起滔天巨浪,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落在他的眼中分明像是谁的脸庞。
怀旧的内容很丰富,数不胜数。怀念的可以是一个地方,比如多少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路过街头巷尾,遇见一份家乡小吃,像从前一样大口咀嚼,品味着不够地道的口感,却依旧赞不绝口,只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已纷飞回乡,现在吃下的每一口,都只是对家乡的追忆。曾经的故乡,现在的远方,怀旧中溢满伤感与无奈。无怪乎有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怀念的也可以是一段时光。有的人在时光中拼搏,一步步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回首峥嵘岁月,无论功与名,成与败都能够问心无愧,一笑了之。有的人在时光里蹉跎,如同无根浮萍,不曾把握与珍惜,到迟暮之年回首当时的苟且,即便悔恨之情如滔滔东流之水,也是无济于事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生活里迷失,不懂得珍惜,到头来只能轻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怀念的还能是人。怀念的大多是那些曾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人,而往往时过境迁,初心不见,因此纳兰性德才会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怀旧要适度。适度的怀旧能让我们在成功时不忘初心,在失败时重燃自信。一味怀旧的人活在过去里,而忘却了眼下的生活,无论过去如何,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怀旧的人看惯秋月春风,不因小事而悲喜,不因大事而慌乱,在时光里砥砺前行,一步一回顾。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五
共享单车遭破坏?治安跟进不就得了!没那么简单:其一,破坏公共设施被抓,轻则有行政处罚,重则有刑法介入,但共享单车不是公共设施,所有权明确,没有报案就没有立案,更不可能处罚;其二,运营商可以选择报案,但共享单车价值低,要构成盗窃罪等不够标准,报案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其三,人为破坏的原因极其复杂,单车使用者不一定就是破坏者,“活捉”责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要做到精确打击,规制成本太大了。
如果治理层面都颇感为难,那么寄望于对单车的爱惜使用,则基本上更无可能。虽然行为最后都表现为破坏,但心理诱因可以说千奇百怪:有黑车觉得单车抢生意,也有人就是纯粹看不惯,有的人可能是图个乐,还有人就是拿它撒气。举例说,上海有个人连把三辆摩拜扔进黄浦江,当事人的理由是觉得车里有芯片,不安全;广州有扔车进珠江的例子,理由是喝酒之后图个好玩;还有人想把单车占为己有,竟然在座位上放针……凡此种种,要规制更无从下手。
对此,“素质论”是常用总结,但素质太抽象,没有抓住实质问题。关键在哪里?共享单车的模式问题。虽然名曰“共享”,但它确切来说是租赁经济,特点是使用者和所有者分离。来区分几种情况:
1、如果你就是车主,你很难对爱车拳打脚踢;
2、假如你坐一辆专车,司机作为车主盯住你,你恐怕难起破坏之心;
可见,共享单车产权和责任分离的状态,导致了很多人对它不怀好意。
既然如此,对症下药就是了,药方就是在研发和设计上多下功夫。摩拜的例子有代表性,要把产品设计成“防止所有意外情况”,二维码特别设计,你就刮不花;轮胎实心,你就无法扎带;极简化设计,你一个零件都拆不下;车子极其笨重,你想拿去卖都搬不走。再说价值性,一代摩拜单车的成本到了6000元,你敢破坏这样的车子够不够立案标准,当然够!上海就有判例,某市民觉得摩拜“高大上”就搬回家,结果被判了三个月。
同样,共享单车还存在违规驾驶和停放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停哪就停哪,想冲红灯就冲红灯,原因太清楚不过——不必为这些行为负责嘛!因此,解决违停和驾驶的问题,也需要针对性施策,大体原则是要把责任明确给租赁人。怎么明确?关键还是在平台这里,通过设计信用分规则、举报机制等,记录租赁人的信用状况,对不守规则的人给予惩戒。如此,抓住单车研发、规则设计这个主体框架,单车破坏率将有效缩减。
由上观之,单车破坏行为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在使用层面上,多数人不够精细化;在治理层面上,具有较大规制成本;在设计层面上,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因此,需要三位一体来应对乱象:在使用问题上,把责任明确给使用人,引导使用规范化;在治理问题上,对一些代表性破坏行为报案,以儆效尤;更重要的是在研发和设计上发力,把潜在问题消灭于无形之中。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六
思考是一种沉淀,沉淀过后便是成长。从懂事起,父母总要求我去思考,但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何为思考,只不过是父母说教下的敷衍点点头罢了。
后来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思考便离我更加地遥远——无数个深夜里只有作业与我为伴。数不尽的作业和压力像野兽一般吞噬了我,思维也在不断僵化。我时常问自己,这样究竟有何意义?学习生活究竟带给我什么,那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散意也成了书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场景。迷茫之中,我不知该何去何从。
那天父母带我去爬山。我心里不高兴地嘟囔着:“我为什么要和他们来爬这座山啊!这讨厌的山怎么爬不完啊。”脚底下传来一阵阵的酸痛,我用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看了看旁边的父母,有说有笑。我却皱紧了眉头,心里却只觉得更加厌烦。抬眼四望,周遭清丽秀美的景色也无暇欣赏,只想快快爬完这座山,完成任务。
正值夏日,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鸟鸣在我周围炸开,山中特有的清新令人精神一振,我却视而不见,不耐烦地抹了抹头上的汗,愤恨地踢了踢脚下的小草。头上的骄阳发出不可忍受的热量,即使穿过了重重树叶,仍然带着余威毫不留情地打在我的脸上。旁边的父母还在小声交谈着什么,我心里的烦躁又平添了几分,低头自顾自向上爬着,脑子里还回想着自己未完成的作业。
猛然间再抬头,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已经登顶了。山的全貌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闯入我眼中。山,一座连着一座;鸟,扑棱棱振翼而飞;云,重重叠叠堆积着;霞,颜色多变如梦似幻;一条小溪穿过了留下我的脚印的重重山峦,清亮执着。周围游客的赞叹声把我从沉醉中叫醒。
我思考着,原来刚才走过的路是这样的呀!阳光穿透了层层叶片,温和地照在我的脸上,心里的烦恼早已消失不见,原本恼人的蝉鸣也成了悦乐的琴音,而父母微笑着看着我,为我竖起大拇指,原来心境不同,看见的景色真的不同。
我思考着,登上山顶早已不再重要,真正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爬山的过程。成长其实很简单,也不过是从今天走向明天;学习也是一样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所以慢下来吧,在这个过程中多去感受,多去体验,多去思考!
莫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心,这样思考才可以成长。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七
在校园中,许多同学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他们欣赏、迷恋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对偶像的属相、生日、爱好、兴趣及趣闻轶事如数家珍,还着意模仿他们的服饰,用他们的照片装饰房间,这就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安,害怕长此下去会妨碍学习和健康。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崇拜偶像有利还是有弊呢?我认为,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偶像,但崇拜偶像要有度。
当然,我们要学会去正确地崇拜偶像。当我们在崇拜某个偶像时,切不可将其过分美化或夸张,如果那样的话,则很容易导致一种盲目和狂热的追求,其结果,必然使人陷人崇拜偶像人物的外部形象而不能自拔,深感自己渺小无比。据美国近来的一个心理学报告得知,在500名15至45岁的男性当中,有不少人患有“盖茨财富崇拜综合征”,其突出表现为,面对盖茨会深感自卑,埋怨自己没出息,不能像盖茨那样去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有人甚至去饮酒解闷。这些人一方面会梦想成为第二个盖茨而疯狂工作,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另一方面却因为永远赶不上盖茨而感到气馁,情绪大起大落。由此可见,过分崇拜偶像会影响自我成长。
我们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本来是要认同其事业成功的基础或其人格的魅力,以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人们崇拜比尔·盖茨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善于创新;乔丹的谦虚谨慎,勇于拼搏精神,从而学习这些优秀品质,都是有益的。相反,如果我们崇拜某个偶像人物,只迷恋其外表形象而不重其内涵,则势必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某些同学,书本笔记上贴满了“偶像们”的照片,上课时,思路不随着老师走,而跟着偶像神游四方……到头来,只能虚度光阴,荒废学业。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情感满足的需要,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必要过程,但要时刻记住:我们喜欢一个偶像人物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激励自我和塑造自我,以获取个人生活和学习上的成功,而不是日夜沉迷于“追星族”的梦幻中,消磨岁月,荒废青春。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八
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发展工业本身包括农业产业化;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城镇化趋势亦将日渐突出。因此,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试图从协同理论出发探讨“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2“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二是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四是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五是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2.2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实质上是指国民经济由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化的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交换的社会大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经过工业技术的改造逐步转变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的工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作用。
2.3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服务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为农村产业化提供“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起生产基地集约化,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在产业化生产中,生产采取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方式,并且要求人员素质高、经营管理规范化。这一方面排斥了低素质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富余劳动力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之后涌入城镇寻找就业门路,并逐步转化为城镇常住人口,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
3湖南“三化”的现状与问题。
3.1“三化”所处的宏观环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湖南省“三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三化”协同推进所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宏观环境亦逐渐具备。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协同推进“三化”建设准备了初始的物质基础;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xx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80年的77.0:14.1:9.9变为19.2:40:40.5,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三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是“三化”进程迈出新的步伐。20xx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2.6%,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增加值增长2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增长27.7%。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润13亿元。产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2“三化”发展现状。
(1)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工业经济作用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340.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06%上升到4.2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2%。20xx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9.23亿元,增长16.1%,比上年度高出2.3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22%,成为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978年到20xx年湖南省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260.6万人上升到584.48万人,净增323.88万人,成为了吸纳城乡劳动力的主力军,推动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湖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大跨越。
(2)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多元化经营逐步形成。一是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日益明显。湖南省各地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了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二是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增强,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加快。20xx年,湖南省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1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4%和8.3%。湖南省517家市州及以上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近200万hm2,辐射连接农产500万户,直接带动农户300万户,收购省内农产品原值18.64亿元,占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14%。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率逐步提高。湖南省现有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49个,现货成交金额150多亿元。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营销的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场网络正在形成。20xx年,湖南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1%。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推进,使农业与工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的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到20xx年底,湖南省市镇人口为2121.1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2%,较20xx年提高2.25%,年均增幅为1.125%,比1978年到20xx年的年均增幅高出0.295%,城镇化进程表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明确了以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增强。20xx年,国有企业下岗人数较上年减少14.4%,镇从业人员增长3.5%,吸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655万人,增长13%,对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凸现出米。
3.3“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化水平滞后。总体看,湖南省工业化水平至少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年,落后东部发达地区10年以上,甚至落后于中部地区的整体水平。20xx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1.66%。人均gdp较全国水平低17.65%,大体相当于全国1999年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当于全国1992年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20xx年湖南省城市化率同全国的差距扩大到了7.1%,比辽宁低23%,比黑龙江低20%,比江苏低12.7%。城镇化水平滞后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直接表现在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外省城市地区转移,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人力、物力难以集聚,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而形成了市场瓶颈。据统计,湖南省农村劳动力60%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20%转移在中西部其他省份,只有20%转移在本省城镇。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湖南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8%,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产也不到30%,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5%,大量的农产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农民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湖南省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1:0.7,而我国平均水平为1:0.8,发达国家则为1:5左右。农业产业化滞后,使工业化遭遇了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与农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4“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4.1开放式系统的建立。
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及推进的必要条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新型工业与新型农业之间都应该进行有效地协调与反馈,通过系统之间的互动不断交换能量与信息。具体对策建议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可能是有序结构之源,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之源。平衡或稳定状态通常难以促进系统的发展,“三化”同样需要借助于外界对系统施加约束来实现。具体建议为: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度,扩充提升非农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注重改革改制。对现有国有工业企业,全部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改组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品位的优化,带动招商引资,既为城市化融资铺路,又推动工业化进程。
4.3寻找适宜的相变参量。
相变参量是协同支配原理的力量源泉,当该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才可能发生相变。对于“三化”推进的过程而言,创新机制始终是主旋律。因此,“三化”的协同推进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纽带,以产业化为主线,突出优化环境、建设中介、创新机制、招商引智四个重点,狠抓基地建设,才可能形成“三化”进程的持久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上海合作经济,20xx(10)。
2王志雄.传统农村工业化面临挑战及其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
3刘明国,王宏彬.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反思[j].农村经济,20xx(12)。
4党新益,姚远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协同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4)。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九
如果说贝壳是人生,那么珍珠就是思考;如果小草是人生,那么花朵就是思考;如果云朵是人生,那么朝霞就是思考。思考使生活精彩,人生因思考而从容,世界因思考而清晰。
思考很简单,却很平凡。一个苹果使牛顿思考了:万有引力由此被发现;一种学说使哥伦布思考了:“日心说”由此被推翻;一次偶然使法拉第思考了:发电机由此开始运转??,开始思考并不难,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如同前方有了曙光,光明就不远了。相反,身旁全是黑暗,那么就要看你是否去寻那光明了。
缺乏思考使可怕的。昏庸的刘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这种不思考沦丧了一个国家。若刘禅不宠信奸臣,花费玩的时间来思考国家大事,思考联纵计划,以两小国抗一大国,岂有司马迁容身之地乎?没有思考,再强大的文明也会崩塌,再本分的纲常也会颠覆,一切的美好、善良、勇敢将不复存在,这些亡国败家的教训直接触动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人们没有思考。
思考不仅需要开始,更需要深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说的没有错,他在每一次的试验失败后,努力反省,终于在接通电源后灯泡发出了光亮。积极思考是好的,但没有付诸行动也是不行的。思考不仅让灵魂升华,更能让文明进步,一次次的尝试、错误、成功与失败则会让人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会让生活精彩缤纷,让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考,上帝更发笑。”历史就像一辆车子,总会有人探出头了,这便是思考。也许,只有这样的思考才不致于让车子撞上山石,坠入深渊吧。
思考如同春天的花朵,点缀了荒芜的冬天。人生这个大花园里总得是五光十色,精彩夺目的,这就少不了思考,思考会让人生芳香,生活精彩。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爱默生的一番话,指出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唯有尊重学生,才能亲近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事业,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人与人之间应当以尊重为本。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而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当以尊重为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合理的宽容。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曾经萌发过一次作弊的错误念头,她的美术老师在发现情况后,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以幽默巧妙的话语和方式,既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后来,这位差点犯错误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题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当年那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同时切实践行了育人的教书理念。
尊重学生,应当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不同的个性,并理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有位小学语文老师问:“雪融化之后是什么?”有位孩子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回答当即就被这位老师否决了,“雪融化之后是水。”试问,这个孩子的回答有错吗?没有。孩子的答案没有错,孩子的想象也是对的,而这位老师的否绝,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对美好事物期待之心的无情扼杀。学生的答案与想法跟标准答案不同,并不代表他就是错的;教师并非圣人,教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理解和欣赏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尊重学生,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因此,教书育人,当以尊重为本。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一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于以“专家”、“大师”、“学术权威”们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诚然,专家大师之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高明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神明,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正确无错的。甚至可以说,专家大师们犯错,比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更难以纠正。因为在光环的笼罩下,少有人有质疑他们意见的勇气。
那么,我们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学会独立思考。早在几百年前,思想家康德就曾说过:“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只有我们拥有了自主甄别是非的意识,我们才不会被大师专家们头顶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陷入盲从之中。
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明清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明清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将如永夜。”一类的荒唐谎言盛行于世,人们将传统儒学信条奉若天道神律,即便是对其加以思考讨论,在当时人的眼中都是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更遑论质疑、否定进而创新了。于是乎在这种顶礼膜拜中,中国在停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鸦片烽火如同闪电般划破中华大地上方死寂的天空。中国才逐步走出迷信盲从,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走向进步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子。一味迷信盲从难免失败。
相反,倘若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那么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不断纠正错误,修正方向,最终胜利的抵达目的地。正是因为没有盲从权威,袁隆平才得以摆脱笼罩了世界植物界半个世纪的“水稻谬论”的影响,从而开创出水稻杂交育种的崭新时代,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摆脱饥饿、实现丰衣足食的希望。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独立思考需要智慧,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他就无法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因此他看到的就不会是真正的真理,而是光怪陆离的扭曲图景。这两类人,前者是懦夫、是羔羊,只会助长错误的倾向。后者是疯子,是闯进珠宝店的野蛮人,只知否定与破坏,而不知如何提出正确的主张。因而,独立的思考,是发展的道路,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今天有点抽风,去上了半节“科学社会主义”的课,虽然没怎么好好听,但是其中有一个发言的环节还是给我留下点印象,因为有些同学的发言让我想到了一些问题。
自我能够独立思考以来,这些所谓的政治课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门清洁课,洗的东西就是你的大脑。我们自小学开始就开始上思想道德的课,这可以说是政治入门课吧;然后就是直接开了一门叫做政治的独立科目,一直上到了高中,甚至在我高考的那个时候还有独立的“政治”专业考生,把“政治”当作一门专业课来考,这在现在看来其实多少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然后就是到了大学,每年的政治课的.学分都是很高的,3到6分不等,而其实我们的专业课有的也就是2学分而已。到了考研,政治还是一门独立的科目,和英语、专业课三足鼎立,意思是如果政治觉悟不足的话,你是不能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的。及至到我读上了研究生,每周3节的“哲学”课与“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像幽魂一样跟在身后,大有死缠烂打之势。
都说政治能够使人变得聪明,那是因为在不同的政治观点的碰撞中,人们能够得到启蒙和思考。然而单一的政治灌输,一成不变的观点早已经抹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能力。在政治思想大一统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文史哲的政治化使很多受过教育的人产生了思维的依赖性,思想的惰性,他们开始相信只有a是正确的,而bcd等都是错误的。但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永恒的,绝对化的倾向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也就抹杀了思考的空间,从而使人顺从和变笨。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向来是统治者惯用的方式,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到汉朝的独尊儒术,直至清朝的文字狱,无不在强化着这个倾向。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党制的国家,这种对思想的钳制也大有加强的趋势。社会主义好,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话,最后难免会走向极端。
我本以为像这种有洗脑功效的课在研究生这个教育层次上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因为我觉得研究生本就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独立地、批判地看待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新闻媒体怎么说、教科书上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接受。像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要被动的接受很容易,就像被xx的时候不反抗,任人鱼肉;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去说不,因为真相往往并不如此。今天有些女生在课堂上发言,谈论我们的开国阅兵,用的都是我们小学就习惯的颂德式的文体,而且她们用得很舒服。而老师更是雷人雷语不断,说什么给人家祝寿的时候不能说坏的东西,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那些本应该摒弃的、早应该改进的都抛诸脑后。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有时候就是有种习惯忘却的特质,很多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们不会再去想它;又或者,遇到问题了,发现差距了,明明是可以解决的时候,却摊上“国情”二字,以不作为作为解决的办法,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永远也没法解决。
下午在豆瓣上看到小青师姐发的一篇,说是她给一个初中生补习,那个学生的文章写得不错,比较有个性,但是却被老师批得一文不值。其原因不是他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而是老师认为他的文章在考场上无法取得高分,不符合“好作文”的标准,需要“改正”。不过那个孩子很倔强,还说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如果我按照老师说的那么写的话,那我岂不是倒退回小学的水平了吗?这样的话,我就失去了独立写作的能力了。”小青说自己是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追求这种独立写作的能力,而我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摆脱掉应试作文的范式——那种空洞而言之无物的句式与修辞,一成不变的n段论和起承转合……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个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可惜的是,也许他注定只能够被埋没在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这些框框从始至终地在抹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把学生都培养成一部部熟练的考试机器,这是何其恐怖的一件事!到我们从一条条独木桥后走过来后,再想去找回那种原初的创造力的时候,难免给人一种缘木求鱼的感觉。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现状、这是“国情”,那样的话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可以选择懵懂地快乐生活,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又痛苦地去追求独立思考与写作的能力,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与别人无尤。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二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死亡也是一瞬间的事情。生死悬念,光明与黑暗的'争斗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大地震,震响了每一个人的心灵。那一刻注定有人永远闭上眼睛,那一刻死神和上帝的号角被吹响。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每一个人自动发起捐款,献出一份爱心,帮助受灾人群。武警部队蓄势待发奔向灾区,点燃生命之火;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关切每一个受伤人员。国家总理——xx亲临现场鼓舞人民从阴影下走出全面抗震;中华儿女、海外侨胞手挽手、心连心,众志成城上演了人性美的活剧。
武警官兵们日夜兼程赶赴重灾区,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穿梭,他们那英勇身姿永远记在人们的心中。队员们害怕用重工具会伤害幸存者就用自己的双手去搬砖、去抛废墟,手指血肉模糊也毫不介意,有些人害怕自己困得睡着不能帮助他人竟然扇自己的耳光使自己提神。失望、泪水和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多争取时间,多救活一个人。
市民们也没袖手旁观,捐献一份爱心,使灾区人民收获一份阳光。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无论是演艺明星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海外侨胞还是外国友人,大家慷慨解囊,在短短四天就捐赠31亿多元。还有许多市民知道血库紧张,纷纷排队献血,仅一天时间血库就饱和了。
灾难使我们的经济受损严重,却使我们精神受到了洗礼。每一位的心中流淌着爱之水。人是脆弱的芦苇,希望是不灭的火焰。废墟中的死神还和上帝做斗争,但上帝因为我们的爱心和勇气而稳拿胜券。灾难使我们成长,他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向往美好的明天,光明将会驱散所有的黑暗。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三
5月12日,这个永远让人难忘的日子,14点28分,这个永远令人铭记的时刻,这一天,在四川省汶川发行民8.0级的地震,灾难发生了,灾难带给我们的感动在空气中弥漫。
当学生们在专心致志的听讲,当老师还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大地开始剧烈震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人们的心也随之而颤抖,就在那一刹那,房屋倒塌的刹那,老师将没有来得及跑的孩子紧紧的拥在怀中,巨大的水泥板压在老师身上,老师也绝不放手,几天之后,救援人员来到了这里,他们刨开水泥板,发现了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学生活了下来,可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当发现他时,他依然是弯着腰,向下府着,看着那弯曲的脊背,心中不免涌出一阵感动,老师,您不愧为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不愧为我们的.英雄。
地震已经发生几天了,一队救人员在一大片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幸存者后,准备离开,队长却机警的发现这里似乎还有生命,好象有婴儿的啼哭,循着声音,救援人员找到了这个婴儿,她被深埋在一片废墟之中,队员们急忙找来工具,努力的救出这个孩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队员们终于挖开了废墟,废墟中还有一位母亲,是这个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这个幼小的生命,母亲紧紧的抱着用被子包裹的孩子,救援人员抱出孩子,打开被子,里面还有一部手机,手机上是妈妈用生命最后的时间写下的短信: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听着这个故事,眼泪已不觉潸然落下,母爱,在此刻显得这样伟大与珍贵。感动也早已在心中弥漫。
灾难,为我们带来了悲伤,带来了痛苦,灾难,更为我们带了一个又一个感动的瞬间。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面对灾难,战胜灾难,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下面就是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19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洛杉矶阿曼达。
第二组地震混乱废墟爆炸。
第三组安顿挖掘拥抱坚定绝望叹息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了不起。
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五
打开网页,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北冰洋上冰川变得大大小小的冰块,漂浮在海面上,北极熊孤独地再冰块上迈着沉重的脚步,好象是在为自己的家园哭泣,原来的冰雪世界多么美丽,动物们尽情地奔跑、玩耍,谁知道曾经的家园,壮观的冰山,现在会不忍入眼?天色昏暗,那童话般的景色不知何时才会再出现在眼前。眼前的北极冰盖正在快速融化;据科学家探测20xx年或者更早,这些冰盖将全部消失。
翻动网页又是一张惊心动魄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
海平面上升了,海水也发怒了,无情地击打着房屋,激起了几十米巨大的浪花。在我的印象中大海应该是"哗!哗!"地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海浪涌到岸边,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海水就像一只愤怒的野兽,让马尔代夫诸多岛国面临着海面上升带来的灭顶之灾,也许几十年之后这里将完全被海水淹没。
点击网页,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原来的北京,可以算得上市一个水乡泽国,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然而现如今,当时的情景已经难以想象。如今的北京需要从长江引水来缓解缺水之危,北京已连续九年干旱,20xx年更是创造了110天无降水的历史记录……在全世界的首都当中,北京的水资源总量已列在100位之后。城市扩张,人口膨胀,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北京的缺水程度日益加深,而全球变暖更是加快了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可是现在本来肥沃的土地都龟裂了,无一点绿色,本来绿叶丛生的大树都成了这天气的祭品,这荒芜一片的地人迹稀罕,我认为不久以后的今天,会有更多的地方将成为此惨不忍睹,触目惊心的图片来提醒人。我多么想去倡议大家环保,我多么想我要用法律为武器,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大声地说:“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可爱的孩子,重视污染的严峻形势,还我们一个绿色家园!”
为了我们的生活的家园,让我们少开私家车,少吃异季节的水果,少开空调,等等、等等。也为了我们后代`的有利条件更好,请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后代,保护我们美好的未来。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六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我国,地震频繁发生,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地震,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地震的危害性,并对于地震的应对措施和自救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地震的突然到来,让我明白了地震来临时的重大威胁。那是在一个平静的夜晚,我正安静地读书,突然感受到地板开始晃动,书架晃动时书本纷纷掉落。我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当地震持续了几秒钟后,地面渐渐稳定下来,我才慢慢冷静下来。这次地震虽然并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地震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其次,这次地震还让我认识到地震时的自救能力是多么重要。当地震来临时,我没有经验,也没有意识到要立即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这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也让我明白了地震时的自救能力是需要时刻提高和培养的。因此,我在地震后,开始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加强自己的紧急逃生意识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以便在地震来临时能够更加冷静和果断地采取应对措施。
另外,这次地震还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地震应对措施的了解。地震时,我们应该首先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避免楼体垮塌或者物品掉落伤及身体。其次,我们要学习采取正确的撤离方式,尽量避免发生重复灾难。同时,我们还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及时得到提醒,以便能够判断当前情况并迅速躲避。
此外,地震还需要我们加强社会防震意识,推广地震知识到每一个角落。我认识到地震是一种全民防灾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地震知识和意识,那么地震的危害就能够大大减少。因此,我积极参与地震宣传活动,将我学到的地震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希望能够以小我之力推动地震意识的普及。
最后,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地震认识和提高自身能力来降低地震对我们的威胁。地震是无情的,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手段和正确的防震方法来应对。通过这次地震的经历,我认识到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只有我们自己不断提高地震认识和能力,才能够降低地震对我们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只有我们不断加强地震认识、完善地震应对措施,并提高自身的自救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威胁。通过这次地震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和不足,也明白了只有我们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的挑战。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重要性,共同努力,减轻地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七
据了解,在野外放归前,大熊猫“祥祥”野外训练近三年,在三年中,“祥祥”已经野性十足:学会了自己筑巢、选择食物、标记地盘、驱逐入侵者等本领。
尤其是在寄生虫感染高发季节,“祥祥”会爬到高高的树枝上休息或逗留在相对干燥处;在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冬,它能在二三十厘米深的积雪中活动。它甚至还学会用粪便筑起温暖的巢穴;警惕地听动静,迅速找地方躲避。然而,野外生存不到一年,它的生命在与野外同伴的生存之战中嘎然而止。
权威人士介绍,在圈养大熊猫中,“祥祥”算是科学家选择的精英了,它的生存能力,是任何同龄圈养大熊猫也比不上的。
圈养大熊猫享受着人类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可口食物,食用的竹子都经过消毒,它们要定期驱除寄生虫,不需要为栖息地和食物去挣扎。
“与野外大熊猫相比,‘祥祥’的生存竞争能力依然较差,特别是攻击和防御能力很弱,没有野外打斗经验,是它在两次争斗中严重受伤的主要因素。”事后总结中,人们一致认同这样的原因。
作为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从“祥祥”之死由此我联想到企业的生存状态。
企业要想赢得生存求得发展就必须体验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阵痛和煎熬,如果你适应能力强,反应敏捷且能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自身策略,那么你就有可能在与别人较量中渐渐占据主动,最终胜出。反之,结局就会如同“祥祥”一样。再怎么野化训练,习惯了安逸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始终就会缺乏冲劲与韧性,结果只能是败退或消失,“祥祥”其实就是在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来造成严重内伤致死的。
由此看来,我们的企业再不警觉起来,那么“祥祥”的悲剧其实也就是其中的一些企业今后必然会发生的现实缩影。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八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截止5月25日,震区倒塌和损坏房屋1000多万间,死亡62664人,伤358816人,失踪23775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5.22日发布)。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到无法计算。
今天离地震已过去十三天了,目前工作将由抢救人员逐渐转为人员安置和灾后重建。
因此,经过这次大地震,我们的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及开发商应当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新的观念和新的要求。尤其对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人口密集的房屋及其他建筑,在结构设计上,要大大地提高房屋等建筑物抗震级别。我想,不仅要在地震高发地区这样做,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应该这样。因为谁都不能保证那个地方永远不会发生地震。
我想,在这次倒塌比较严重的房子上,除了它原来设计的抗震性能级别外,是不是还存在着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其间混凝土保养的欠缺等问题。为了公平、公正,国家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对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比较严重的建筑,提取样本,进行检测。看看它的倒塌部位混凝土的强度怎样,钢筋规格大小、拉力强度以及其他性能是否符合该建筑的设计要求。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对全国的建设单位以及建筑承包商的一个警示,房屋的强度,人命关天!
开发商也好,承包商也好,要始终把建筑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节省或为了多挣一点钱而影响了工程质量。不要总以为能盖起来就倒不下来。要知道,灾难是无情的,房子光表面好看是没有用的,结构不牢、筋骨不结实一到关键的时候它就会给你颜色看的!
因此,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对建筑工程质量加强严格的管理,尤其是对偏僻的地方更要监督管理到位。从选址到地质勘探;从图纸设计到图纸审批;从每一批材料的质量检验到每一道工序施工质量的监督和验收;总之,从基础开始至封顶竣工,相关责任人严格把关,监督部门全程严格监控。
我希望这次大地震带来的警示,可以对全国的建筑行业有很好的觉醒和触动。能使他们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灾等级,从而造出暴风刮不倒、地震震不垮的学校、医院、办工楼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物!
倪如祥/5/25于上海。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十九
好歹是整理出来了,请大家对丫头评课的大胆妄言多多批评指教!:)。
一、谈话导入,引读课题。
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父母的爱,以此引导至“深沉宽广的父爱”
(孩子们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很丰富,有:父母的爱是充满鼓励的,父母的爱是饱含激情的,父母的爱是深沉无私的,父母的爱是无价无偿的……这些充满感恩的回答,让我这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很是惭愧,这么大了,很少思考过父母的爱要用怎样的言辞来表达。
评:课前导入简洁明了,直切课文主题,且点明了“亲情”的单元主题,融情感熏陶、生活感悟于语言表达中,巧妙不露痕迹。)。
二、检查语系,了解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瓦砾。
(1)带拼音直读生字新词;
(2)去掉拼音读生字新词;
(3)开火车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讲解“爆”字的写法,学生书空一次。
另外,在指导书写上,教师的确是“放手”让孩子们观察字型、分析结构了,但缺少了范写,丫头个人认为这是不够的。言传还需身教,指导书写是一笔一划的真功夫,光靠说一说、看一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孩子们也只是在认识了字型结构后书空一次,略显简单敷衍了些。)。
2、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大意。
(评:在孩子们讲述的过程中,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地点是在……”,执教老师马上打断孩子,告诉他:“你可以直接说出来。”——丫头个人认为,教师在这个地方可以引导得更具弹性一些,讲述文章大意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首先要表扬这个孩子懂得先将文章的时间、地点等要素在讲述文章的一开始就点明了,顺势指导叙事型作文的写作“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尾,将语文教学中的读、说、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尽量让孩子们做到“读后会说,说后会写”;而不是责怪他讲述得过于罗嗦。)。
三、初读设疑,续写结局,浅层理解“了不起”
(一)初读设疑,初步感知“了不起”
1、猜疑激趣。
猜一猜老师会给你们提出什么问题?
2、朗读找疑。
(评:通过“猜一猜”的刺激性引导,很自然地要求孩子们再次阅读课文,自主质疑,将原本有些生硬的“任务”转化为如同寻宝一样快乐的事情。)。
3、梳理明疑。
孩子们交流自己“竞猜”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解疑。
(评:这一环节原本无可争议,但在第一个孩子发言时,便提出了教师所盼望引导的答案“文章中的父亲了不起在哪儿?”,以致教学步伐直接迈入第4个小环节,别的孩子失去了“竞猜”的机会,教师了失去了挖掘更多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
4、重点设疑,引导理解“这位父亲里在哪儿?”(坚持自己的信念)。
(二)续写结局,浅层理解“了不起”
1、续写人们对这位父亲谈话的内容。
2、学生交流续写内容。
(评:由于受课文语句的影响,孩子们续写的格式有些定势,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到的也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话,没有情感的投入,缺乏精彩的言辞,无法引起在座听课教师们的共鸣。)。
四、改变结局,诗化品读,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改变解决,解读感悟“了不起”
1、出示改编的结局:
“第二天,人们看到废墟旁的这位父亲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旁,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口里不断地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2、学生交流感受,并讨论:这样的解决有没有可能性?为什么?
3、小结:这位父亲的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局中看出来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评:改编课文结局,大胆挑战“权威”,是当下语文公开课堂颇为常见的方式,但用者不同,用法也不一。在本节课中,改编不过是一个“幌子”,重点是要透过这个“幌子”向孩子们揭示人生的道理:做事不单看结果,重点还是过程!可见教师的用心之良苦。)。
(二)诗化品读,深入理解“了不起”
1、找出描写父亲拯救儿子过程的语句。
2、出示诗化描写父亲拯救儿子过程的语句。
3、指导朗读。
(评:诗化手法的运用,不过是将文本的一段文字分行处理;但在处理前后的朗读效果上,的确存在明显的差异。诗歌具有高度概括的文句特征,而将文字诗化处理,也能够达到让情感高度凝练的效果。这在本堂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生在共同朗读中,点明了文章的关键句,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指导效果。)。
五、总结回味,升华情感。
1、总结回味。
2、赠送诗歌《父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
对地震思考的论文篇二十
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我们眼中噙满的泪水却并没有消退。在那场巨大的灾难中,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转瞬逝去,美好的家园眨眼间成为断壁残垣,陷落的马路、断裂的河床、坍塌的大厦、坠落的高架桥,那里变成了人间炼狱;我们哭了。
我听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在废墟中,救援人员通过仪器发现里面有生命,当救援人员移开这块倒塌的墙壁时,见到一位母亲跪伏在在那里,她用柔弱的身躯护住了身下的孩子,母亲的.身体已经被巨大的压力压褥变了形,早已逝去,但她身下的孩子,安然地睡着了,那么香甜。很快,人们在孩子的襁褓中,发现了一个手机,上面有一条写好的短信一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场的所有人,那些已经被灾难麻木了的人,哭了……
这场突然到来的灾难,使中华民族空前地团结,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安睡,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在思考,每一个能行动的人都在行动。我们,祖国的孩子没有在巨大灾难面前退缩,没有被它吓倒,相反地,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积压在心底的力量,那是中华大地上千年文化的凝结,那是代代相传的血脉。
让我们擦去眼璺的泪水,因为母亲的爱让我们不要哭泣,让我们擦去眼望的泪水,用心中的那份爱高喊:“中国,加油!”“为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