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案(精选18篇)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这里有一些经过认真设计和实践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正比例教案篇一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正比例教案篇二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混淆不清,经常弄错。下面,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他们正确区分这两者的关系,希望对他们的学习会有所帮助。
一、正确认识两者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材中是安排在从p39到p47来进行叙述讲解的,且都是通过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概括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相对易于接受。
1.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中的表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的意义:教材中的表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
y/x=k(一定)或y=kx(k一定)。
(二)反比例关系的表达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
x×y=k(k一定)或y=kx(k一定)。
1.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或商)不变。
例如: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
完成该题练习时,可以先写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已知条件中速度为一定(即常量),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这一关系式,结合正比例的意义,即可知道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也就是说,当速度一定时,走的路程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路程和时间是成倍增长或缩小的。
2.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而另一种量则扩大,积不变。
例如: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所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成反比例的。
1.在事物关系中都包含有三个量,(本网网)即有两个变量和一个常量(即定值)。
2.在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扩大或缩小),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3.它们相对应的两个变量的积或商都是一定的(即常量)。
也就是说,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中,均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并且变化方式均属于扩大(乘以一个数)或缩小(除以一个数)若干倍的变化。
1.正比例的定量(或定值)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即变量)的比值(或商)。反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2.当用图象来表示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所画出来的图象是不一样的。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又叫斜线)。反比例的图象是一条曲线,且两端永远不会与两条轴线(即横轴和纵轴或函数中所称的x轴和y轴)相交。
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则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讲解中,并没有指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中常量和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正比例的关系式y/x=k(一定)和反比例的关系x×y=k(k一定)可以知道,无论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两个变量x、y和常量k均不能为零。试想,在正比例y/x=k(一定)中,如果x为0,式子无意义;如果y为0,x不为0,则x的值是不确定的(这时候k的值为0),此时x和y就不存在正比例的说法了。同样,在反比例x×y=k(k一定)中,如果x和y两个变量中,只要其中一个为0或两个都同时为0,则k的值都为0,x和y也无所谓反比例关系了。再说,如果x和y同时为0的话,那么x和y也不叫变量了,都不符合反比例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x和y以及常量k都不能为0。
因此,当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中其中一个变量用字母表示时,要求我们通过讨论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取值绝对不能为零,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卢江、杨刚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谢鼓平主编,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与设计》[s],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3.《贵州教育》[j]第3-4期合订本第65页中《小学数学毕业复习建议》(王艳)。
正比例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正比例教案篇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正比例教案篇五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如果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米。
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
二、判断题。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
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
三、选择题。
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圆的面积和()成正比例。
a、半径b、直径c、半径的平方d、
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5、xy+2=k(一定),x和y()。
6、下列选项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四、计算题(解比例略)。
五、解决问题。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请画出这个长方形。
正比例教案篇六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和倍比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对正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4)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重量。()2.解答下题。(看谁又快又好)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8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方法1:(归一法)方法2:(倍比法)280÷4=70(千米)840÷280=3840÷70=12(小时)4×3=12(小时)二、揭示课题刚好我们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解答了上题,今天,我们再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答此题。板书:正比例的应用。
三、
探究新课(一)。
教学例题。(上面复习题2)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来继续审题,进行以下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量?(2)“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3)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4)你能列出比例式吗?2.讨论交流。
分析并摘录条件:
路程(千米)时间(小时)速度2804(一定)840x3.列式解答。
【因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行驶840千米需要x小时。
2804=840x【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280x=840×4x=12答:行驶840千米需要12小时。
小结:刚才这种解答方法叫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二)尝试练习。
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要行驶8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远?【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甲乙两城相距x千米。
2804=x8【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280×8x=560答:甲乙两城相距560千米。
比较两个比例式:
2804=840x和2804=x8(1)相同点:都是利用速度相等列比例式;(2)不同点:两个x的意义不同,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路程。
(3)列比例式要注意的问题:量的对应。
(三)自学提高。
自学课本p59例51.把图文题改为下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歧义。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邻居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钱?2.提出思考问题(1)题中有哪两种量?隐含着什么量是“一定”的?(2)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3)比例式12.88=x10左右两边分别表示什么?3.讨论交流。
4.屏幕出示例5的解答过程。
解:设李奶奶家的水费是x元。
12.88=x108x=12.8×10x=128÷8x=16答:李奶奶家的水费是16元。
(四)、
总结。
归纳。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讨论))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设未知。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
4.检验并写答。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1.王师傅2小时制作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制作63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小时。
422=63x42x=2×63x=3答:需要3小时。
2.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元。
64=x3【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6×3x=4.5答:需要4.5元。
(二)。
提高练习。(挑战自我)1.200克大豆可以榨出豆油36克。照这样计算,5吨大豆可以榨出豆油多少吨?解解1:设可以榨出x克豆油。
5吨=5000000克36200=x5000000200x=36×5000000x=180000000÷200x=900000900000克=0.9吨解解2:设可以榨出x吨豆油。
36200=x5200x=36×5x=180÷200x=0.9答:可以榨出0.9吨油。
小结:比较两种做法:列比例式时,只要等式两边的两个数单位相同就可以了。
2.某厂有一批出口任务,工人们用3小时包装了50箱。照这样的速度,550箱的任务,12小时能完成吗?解:设550箱的任务需x小时完成。
503=550x50x=550×3x=1650÷50x=33答:12小时不能完成,需要33小时。
(三)拓展练习。
学校的旗杆很高,你能想出办法,测出它的高度吗?
在旗杆旁立一2米高的竹竿,测得它的影长为15米。在同时同地,测得旗杆的影长为9米,求旗杆实际高几米?解:设旗杆实际高x米。
1.5:2=9:x1.5x=9×2x=18÷1.5x=12答:旗杆实际高16米。
四、全课总结。
香洲区拱北小学—桂玉华“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反比例的问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
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是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这节课,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因此,在“复习”和“导新”环节、我都联系生活实际,用同学们最熟悉的行程问题引入,在让学生用算术法列式计算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重点是分析题中的两种量为什么是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并写出判断式。极好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意义-判断-应用)。
课本第59页的例5: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的。自学完后,我让学生先把这题图文应用题换成语言简练的纯文字应用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不足,除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外,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先是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学习记录卡”的三点要求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口述思维过程的数学活动,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归纳解题步骤提炼解题方法。
这样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步骤(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是一个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鬼马”的吴权熙同学果真就提出了“既然简单的归一法能解决的问题,干嘛还要学习用那么麻烦的比例法来解决?”我趁机告诉学生比例法其实是找规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虽然不能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但可以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好较好的准备,所以还是要认真把这个本领学好。
正比例教案篇七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六、课后作业。
正比例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正比例教案篇九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启发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课件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
y/x=k
正比例教案篇十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实物投影。
一、复习。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1。。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正比例教案篇十一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正比例教案篇十二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练习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习,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正比例教案篇十三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正比例教案篇十四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正比例教案篇十五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正比例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正比例教案篇十七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正比例教案篇十八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