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的论文(精选14篇)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总结易于理解和领会。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以下范文对于我们进行总结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现状入手,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展开了探讨,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要想推动学生的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了对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力度,针对音乐教学来讲,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影响了相关专业人才的成长以及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现状
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偏低等特点,学生特点不同,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提升针对性。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展开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包含了多门课程,如音乐教学法、声乐、舞蹈和钢琴等。各个分支课程存在于每一门课程中,例如,幼儿歌曲伴奏和钢琴基础等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分支;舞蹈创编、幼儿舞等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生必须对以上所有独立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明确各种技巧和技能。现阶段,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对以上分科、分类教学模式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学生在学习中,各项技能单一性较强,在实际幼儿教学中,综合应用跳、弹、唱等技能的能力较弱,因此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设置音乐课程体系
在改革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有助于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基础上,根据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知识的需求,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开音乐教育,促使其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应当成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相关教师应加大对这些材料的挖掘力度,并从整体上掌握我国的学前教育状况,适当的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努力实现教与时俱进的目标,并对学前音乐教育的环境进行更新和完善。在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变的过程中,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由音乐、舞蹈、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共同合作,提升培养和考核方案的科学性,这样一来,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目标以及任务进行更加明确的掌握,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合作,为加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其日常工作中,必须能够综合应用自身的钢琴技能、声乐技能以及舞蹈技能等展开工作。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积极改革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例如,在教儿童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教师应能够通过弹钢琴和跳舞等技能,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将《粉刷匠》《小鼓响叮咚》以及《打电话》等幼儿歌曲引入课堂,吸引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基础上,促使幼师岗位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还应当对《小脚哪去了》《稻草人》《小朋友想一想》等曲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对钢琴弹奏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同时,根据自身对曲目、音乐的了解,自主的进行舞蹈动作的编辑,切实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同实际岗位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现阶段,在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应用小组教学法,促使学生对课堂授课进行模仿,小组内成员,分别扮演教师的角色,并在授课中将自身的钢琴技能、声乐技能以及舞蹈技能充分的展示出来,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技能同授课技能进行结合,对教学能力进行锻炼。组内成员通过互相评价、学习和借鉴,提升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经验。在小组成员的配合下,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能够得到锻炼,学生将对上课流程产生深刻的了解。然而,该教学法同实际授课存在本质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努力同当地幼儿园加强沟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其争取上台讲课的机会,促使其充分展现自身的教育能力,并明确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同相关拥有丰富经验的幼师展开有效交流和学习,对于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对幼师职业道德、幼师素质需求等进行充分的掌握。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只有综合素质较强的幼儿教师才能够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积极展开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应用了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科学应用,提升了我国幼师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展开了思考,希望对我国幼师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米高慧,耿毅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三三三”培养模式研究———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01).
[2]谢云秀.高职院校音乐综合课程现状调研分析———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张园园,阳学文,陈策.全实践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
[4]吴伟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
[5]贾素宁,冯永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6).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二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是新时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音乐存在的人文素养。但是纵观现在大部分大学,对专业学生的音乐培养道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重视知识而忽视人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充满苍白无力感。并且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更是专业知识自身不够,教学方式也比较死板,缺乏新鲜感,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在其中。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全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切入点
之所以要加强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专业音乐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体素质。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将该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般的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第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音乐专业资深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能力,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以教学管理和实践为主要线路,以教学计划、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培养方式,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提高对音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互互补和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学中显著体现,将原本缺少的人文素养与内容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实际性,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更佳,让音乐艺术的感染与生动性感染大家。有机地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整体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不管是学生还是音乐老师,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素养都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观念,集大家之所长,融合各种有关知识在其中。在融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首先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音乐老师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学生学习音乐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巨大联系,优秀的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感染学生。
(三)改变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将价值观和成才观正确合理建立,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本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令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在渲染过程中领会音乐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从而获得启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知,提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不断出现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腾飞,让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种类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新技术和教育方式完善与充实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在身边。
三、结论
人文素养和音乐教育的结合十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也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人文魅力来吸引学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三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领域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我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媒介。伴随音乐人类学在我国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结合已渐入佳境,中西方音乐的深入融合和紧密交流以及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新环境下,根据音乐人类学理论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实际的案例,从发展的方面剖析和探讨音乐人类学发展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对加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音乐与民族
一、音乐人类学方面的少数民族音乐
(一)音乐人类学的来源及涵义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事实上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反馈,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已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音乐的萌芽和逐渐的长大都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不同的音乐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产生是因音乐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时民族不同,民族文化就会各有不同、生活习惯就会不同。从涵义上来看,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含音乐的开始、音乐与时代背景的融合、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规则的制定以及音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特性。音乐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还包含民间、传统、口头说唱的音乐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每个民族迥异的特色、不同民族产生的不同音乐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相互摩擦、相互融合又互相独立,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多变性。在逐渐深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类学者们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调查,他们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积累作为基础依据,与西方各类音乐全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索,并通过相互沟通了解、相互探讨和相互研究,拓宽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视野范围和区域,促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和相互补充。
(二)少数民族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呈现发展
1。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简述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姿多彩,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色彩和大环境下的音乐文化构成了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从萌芽逐渐走向初具成果的历程可分四个时期。(1)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初期,民族研究学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对少数民族生活进行了研究,在此时期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刊物数量可观,其中民歌集的形式占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和产出物也可被看作是少数民族音乐探究的出发阶段。(2)改革开放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不同民族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开花并迅速结果,与此同时新的音乐文化研究也慢慢展开起来。20世纪中期,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调查,自此音乐家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专业人员在社会调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世纪中后期阶段,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研究已初具雏形。研究内容扩展,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将音乐自由的形态探究延伸到生活、历史、民俗等方面。(3)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政策的稳步前进使我国国力不断加强,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提供了天然保护网,使在这个阶段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形式多元化、丰富化、高产量等特点。各类集成书卷大量问世,象征着覆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走上了新的征程。(4)21世纪初期至今新世纪伊始,文化艺术争奇斗艳,各类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探究的历程,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加入除了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也更好地完善了这一时期的成果。这一阶段,学术刊物出版增多,拓宽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道路。
2。民族音乐与文化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发展产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各民族自身拥有的音乐特征和特色,使我国民族音乐呈现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加快了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传播,对各民族间交流具有独特的意义。所以,要对中华民族音乐更深入理解,需以探究人类音乐学发展为前提条件,了解民族音乐转变的方向。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民族音乐文化差异的研究,可明确意识到各民族音乐间的传播意义和价值体现,保护民族音乐别具一格的姿态,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对全球范围内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流,应直面少数民族音乐所面临的机遇和竞争,这对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很好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三)少数民族音乐与人类学
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民族音乐发展自身演变出的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类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历史,这种历史沉淀积少成多,逐渐变成汪洋大海。对于音乐人类学理论来说,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入实地考察少数民族生活以及所产生的音乐文化,感知民族志的内容和结构,注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特性和所处的自然环境,逐步剖析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对加快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音乐人类学来说,少数民族音乐史发展的研究应以民族文化研究为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由于各民族地理位置、生活习性、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使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化价值是相同的。所以,在不同民族音乐相融合和摩擦的背景下,创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手段和观点是探索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重点。要深入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知道不同民族的音乐发展史和音乐文化,研究其发展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这样可获得全新的音乐文化知识。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音乐风格及形式多元化,想要感受和了解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体会民族音乐中表达出来的文化涵义,就应了解其背景、历史、人文等状况,以音乐人类学的角度,采用相互比较的方法去探究、考察和感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各民族音乐在不同方面的区别和关联,寻找各民族音乐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根源上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拓宽研究视野,建立多样化音乐文化理念,从而提升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鉴赏力,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神和文化。
二、音乐人类学理念下多样的民族音乐史
(一)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与民族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这决定了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多元化,也就决定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富含底蕴的文化,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形式。各民族居住地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使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式多样化,迥异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得以鲜明地表现出来。音乐在民族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民族特色要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鲜明特征,其所有的民族记忆也是无价之宝。音乐史所产生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和紧密的联系,比如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民族行为、民族习俗等多个层面。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果,学术人员研究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差异和音乐文化的共通处,将研究方法向新的思维方向展开,对音乐的节奏、语言、形式等相关因素的探讨、考察也越来越具体和深入,这些都会加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
(二)少数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与民族文化
多民族性与多样文化并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显著特色,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文化在形式和叙述上的多面性。随着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迅猛飞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传播佛教知识的过程中,它的音乐形式也影响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期间,西方现代化出现在中国,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20世纪后,我国的民族文化已初具雏形,具有了开放、共生、多元化的特征。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下,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受得到了影响,音乐变成了民族间文化共通和互补的重要桥梁。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利用人类学的方法让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交流,间接地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我国文化背景也呈现多样性,为促进音乐人类学理论在我国的顺利传播和发展,要遵循各民族传统风俗、文化发展道路。音乐人类学者提倡各少数民族音乐与背景文化要紧密相连,可把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内容、行为等作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指路明灯。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进行无缝对接,这些都有助于对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研究。
(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差异性
根据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可分为西北风、东北风、西南风、中南风和东南风,这几个部分中所涵盖的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区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风俗习性,这就造成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音乐的独创性和差异性。例如,河北省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当地各民族文化艺术在形态、种类、表达方式上显现出多变性。瑰丽多彩的人文风情和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培育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文化。如唐山评剧、河北梆子、皮影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比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乐亭大鼓、评剧。由莲花落这种说唱形式逐渐转变而成的评剧唱词相较其他来说比较简单明了,具有比较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乐亭大鼓是将民谣的浓缩精典之处与古代的多种说唱相结合,再慢慢通过实地演唱和更新才逐渐走向成熟化。对于唐山区域来说,乐亭大鼓和评剧是其中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虽然这两种艺术同处一个区域,但其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归功于唐山文化的多样性。多种文化的发展与展现,各不相同的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
(四)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方向
从音乐人类学的方面来看,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互补的重要方式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音乐的交融可以加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民众间的互相沟通,从而进一步加强同一民族文化多样化发展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发展。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需要加大对音乐人类学理论的建立并扩展其研究范畴,以适应并深入研究学术思想,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培育出越来越多的高级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将注意力加强在少数民族音乐内在的涵义和规律研究方面,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探索少数民族音乐,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拓展同全球学术界间的交流,加快音乐人类学在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发展。当然,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会遇到许多问题,牵扯范围也比较多,例如学者间、政府机构间、传播媒体间、文化发展间以及民间各组织与普通大众间的看法差异。因此,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削弱或者清楚矛盾之处,而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去保护和宣传各少数民族音乐所拥有的独立个性和文化魅力,加强多种音乐文化价值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体现,避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西方价值观所同化,保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发展走向
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发展都会推动世界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民族音乐也是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瑰宝。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密切交流、贸易来往日益频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来往也日益频繁,这不仅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同时,各国音乐学者及音乐爱好者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而音乐人类学这个学科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实际操作和迅速发展也拓展了我国社会学者们的视野,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更深的诠释和了解。通过全球各民族之间音乐艺术的沟通,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互相作用和互相融合,不仅加强了中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是通过音乐这种交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各国之间的认识,从而使得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将被削弱。通过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演变过程,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内在涵义和联系,可让世界人民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传播和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长久发展。同时更各极地学习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度。随着全球化互通交流的加速,世界音乐发展也随着社会各界的频繁交流日益进步,在大环境下多方面的学术交流过程中迈向更繁荣的景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加快世界人民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更深入了解,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也会得到更好地体现。最后,音乐人类学在我国推广和发展,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理念和理论层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会越来越好。截止到现在,我国关于人类学视域下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21世纪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由以包含政治及民族为主要导向,以科学的方法为途径来转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变迁。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各类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深入挖掘才能将发展持续进行。为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以多种文化价值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发展进行发掘、保护和传承,在这些努力下,音乐人类学才可以得到更持久的进步。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和其他外来文化的浸润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独具的特色、独特的个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必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5]刘一丁。从音乐社会学对音乐史学的渗透性研究谈学科的融合性发展[a]。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
[6]何巍。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a]。大舞台,2012,(3)。
[7]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a]。音乐艺术,2012,(1)。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四
摘要:《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这里阐述了课程开设现状和开设以来存在的课时安排少、授课内容浅而旧、实践教学平台尚未搭建好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希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依据。
关键词: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但造成巨额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事故。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村镇个人,这一切无不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防灾减灾综合素质强硬的人才的理想场所。而土木工程是防灾减灾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学科和行业,该专业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储备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具有其它专业和学科都不具备的主动性、必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在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际,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地方,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防灾减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力求今后能抛砖引玉。
1课程开设概况。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于土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和爆炸灾害等基本知识之上,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灾害的防灾与减灾的一门学科。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通常在《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抗震》、《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工程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培养学生初步识别、分析及解决灾害的能力,使之能与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起,我院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实施三年来,对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课时安排较少,但内容多,信息量大。
该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1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六大类常见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爆炸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另外包括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每一种灾害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案例可供分析,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涵盖常见地震、火灾、爆炸、风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与本专业以及未来任务相关的几种灾害重点分析介绍。这样在内容安排上就容易出现厚此薄彼,有所偏倚。
2.2授课浮于单纯的内容和形式,应用深度讲授不足。
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丰富,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和讲述紧紧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等客观事实方面,对于相关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讲解较少,且相同情况下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论述不充分。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对于灾害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但是对于防治灾害的具体措施掌握上还远远不足。另外,好多授课老师的讲授案例内容老旧,仍然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些灾害事件,这些事件中的土木工程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早就被淘汰使用了,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了。这种情况就脱离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实例,即使讲授清楚了,也不具有广泛和较好的现代应用意义。
2.3实践教学开展少,实践平台尚未搭建好。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平时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但由于课程总课时较少,实践课时难以有效安排,实践环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协调困难,导致实践平台尚未有效搭建,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开课实情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初步探索改革的措施,希望今后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常遇到的灾害的种类、成灾机理、防治措施及减灾技术。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课程面临课时安排少的实际问题时,教课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课程的重点内容突出,并与特定的应用场景相联系,设想未来工作岗位最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学与用相互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2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深挖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
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性强,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门课程,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再加上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许多原本可能致灾的因素得以减弱或克服。因此,一些老旧的内容和案例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并不适用了。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尤其是相关的时事事件和专业领域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滚动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深挖事件的灾害类型、特点、致灾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应用领域实例和防灾减灾新举措。
3.3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校现实教学中存在“案例来源”与“真实土木工程环境”相脱离的矛盾,为解决这一客观问题,学院应主动与一些防灾减灾单位(如地震局台站、火灾大队、地质灾害研究所、重大灾害防治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尝试建立校内、校外两类教学示范实践平台。例如:校内平台方面,学院可以与火警中心合作建立校内实验大楼火灾与防火防灾师范基地,不仅从土木建筑结构选址、防火等级设计、防火设备设计等方面实地演示讲解火灾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加防火演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真实参与防火工程实践,零距离与土木工程防火设计结构接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结语。
防灾减灾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申永江,李耀庄,冷伍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2):80-81.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音乐文化更是改变了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在当今多元化音乐教育文化理念背景下,我们应当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教学,将民族音乐文化内容,赋予多元化民族特色,让音乐教育体现新的生机及内涵。基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展开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分析,剖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提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强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具多元化,更在国际间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不过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独特性,并未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得到重视[1]。由于对国外西方音乐的学习,就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现状而言,西方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学习主体,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却逐步呈现边缘化发展趋势[2]。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来看,民族音乐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经无法将其作为单一化的音乐教学,而应当重视在不同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多民族音乐特色及人文内涵,同时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音乐文化创新[3]。
(一)宏观环境。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及整体经济水平比较滞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之间所形成的联系相对较少,同时音乐文化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也存在较大限制。民族音乐文化所活动的空间相对较为固定,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世代相传的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明显变化,比如广播、电视、交通、网络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技术[4],都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到外界音乐文化。而此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演唱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冲击。比较质朴的本土化音乐与外来音乐的技术制作相比,导致外来音乐的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则受到冷落。(二)发展劣势。就民歌的演唱来讲,我国流传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歌种类尤其之多,整体数量也相对较为惊人[5]。但由于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社会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变迁,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逐步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会唱民歌。而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也更加热衷于流行音乐,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及保护力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考察了我国贵州、甘肃、广西等省(区),发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均不容乐观。(三)发展潜力。在现阶段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已经逐步引发我国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我国已经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作为其中一项,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还专门设立了“原生态唱法”,从而鼓励人们多去传唱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文化能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对其传承及保护的迫切性加以正确引导。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分析。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概貌。基于当前我国本身的音乐特性来讲,一直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并且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喜爱。基于某种意义讲,我国的音乐本身就具备了多元化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其实都反映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及精神[6],体现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属性,更形成了所在地区的重要文化内容,同时也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民族音乐本身所依赖的社会宏观环境已经逐步变迁,因此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发展路径,必然要重视进一步创新。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如果想要更好地传承,就必然要逐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范围,同时还应当主动地与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通过借助当前的现有学校教学资源、平台、手段,实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创新及传承,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更加全面地对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加以了解。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及本质有所领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创造力,激发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文化及教育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分析多元化音乐教育,必然会将其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重要途径。(二)音乐教育多元化传承特征。针对音乐教育的传承特征来讲,可以基于两方面着手,其一就是基于音乐本身的产生起源,其主要产生于语言类音调中,由此也必然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将音乐风格加以统一,从而更加完美地体现于同一民族张闽赵洋洋:论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及统一性。再者就是音乐符号是音乐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更是其尤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与此同时也表现了音乐语言的文化载体[7]。在此作用之下,基于一定层面,将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观有所凸显;基于另一层面,也能够更好地塑造音乐教育方式,促进音乐思想的形成,从而对音乐文化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背景的民族音乐,会由于音乐价值观的本身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音乐文化特色。
三、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作用。
(一)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直接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影响是具备双面性的,分为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能够更好地促进处于当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及融合[8]。而消极影响则会致使民族音乐文化无法正常地实现彼此沟通及交流。由此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考其他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体系逐步丰富,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保持民族音乐的内在精神品质,不脱离其文化本质。(二)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及存在依据来讲,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实现需要经由教育及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融为一体。对社会发展进程而言,更是加快了社会的生产进步,使得此种音乐文化意识形态逐步融入至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时也形成了愈来愈重要且明显的体系。相对来讲只有社会整体发展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发展。从另一层面讲,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其民族文化自然具备一定差异性及独特性,比如音乐风格、题材、主题及文化载体,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形成区别的重要标志。(三)在文化借鉴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社会背景下,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是实现创新的重要维度,更是音乐文化传承的本质。基于音乐本身的教育过程来讲,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无论是对于施教者或者受教者,其本身的状况及价值观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整体的音乐教育过程并非只是单纯地复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音乐文化要素。
(一)保护。1.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关注度。要想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性的传承、保护、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并且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对其逐步完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关注度,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预留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予以其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鼓励新一代青年群体投身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同时在艺术类教育、舞蹈教育、传播及艺评体系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打着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牌子,一味地向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索要保护资金投入;应当避免由于功利心过强,从而导致商业文化覆辙的出现;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一时热情、文化猎奇而对民族音乐文化造成的人为性破坏。2.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民族文化保护园。通过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陈设来自民间所收集的诸多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密切相关于民族地区生活文化、人文氛围的服饰及道具,并且通过民间音乐乐谱、影像资料等的收集保存,以及对民族音乐文献类历史资料的整理,以此充实民族音乐陈列馆。此种实物类的资料、乐谱、影像学数字资料,都具有尤为关键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收藏价值。我们应当重视将音乐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及多种形式,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至可长期保存资料的转换。另外,借助编写民族音乐的特色乐谱等方式,为其配上数字音像或者录音等;或者借助文字形式,客观地描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态,撰写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习俗及人文氛围,从而实现以不同方式记录民族音乐文化档案,通过上述方式,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园的构建,是在既定范围之内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部分尤为珍贵的乐种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中要想更好地得以保护,必须依赖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园,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加集中化且多样化地保护,最终实现整体性文化保护。通过在民族地区构建民族文化保护园,从而更好地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二)传承。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延续民族音乐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传承不仅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保护的被动性。基于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讲,由于年轻一代并未对其有较多的了解,因此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中就对其存在诸多忧虑。当前只有极少数的民族地区后辈,还对民族音乐文化感兴趣。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课堂,让青少年自小能够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否则就可能出现民间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断层。首先应当从小学生群体逐步抓起,通过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学校的音乐教材中,可以让民族地区小学生群体都够对所在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所了解熟悉,让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要始终保持科学传承的态度,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我们应当加大对培养青少年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视程度,将文化艺术类学校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培养少儿民族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举办多样化、特色化、民族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请民族音乐的老艺人重新开展民族音乐传唱,在传播及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肩负起向后辈传授音乐文化的重要指导责任。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能够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题活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交流。除此之外,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更加积极地开发多种音乐类文化课程资源,重视满足民族音乐的表演、欣赏及教学需求。与此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艺术资料的发掘、民族唱腔的抢救以及戏曲的逐步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并成立艺术研究所、艺术陈列馆、唱腔艺术团、艺术保护传承基地等。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层面,我们需要逐步学习部分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经验,从而更好地将拥有技术及人才优势的高校及研究所,转变成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力量。并且,通过借助现阶段的计算机设备软件,以及诸多硬件设备的支撑,从而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当重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长期规划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我们也要始终相信在民族地区广大有为青年以及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必然会在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不断创新、保护、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静.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科研,,(8).
[2]张加贝.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影响[j].北方音乐,,(10).
[3]邓文欢.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35(11).
[4]陈自勤,王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6).
[5]黄柯瑕.论壮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j].大舞台,2015,(5).
[6]郭强.多元教育理念对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运用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
[8]李艳婷.论高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以丽江民族音乐文化为背景[j].艺术品鉴,2015,(8).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六
一、合理设计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民族音乐发展到今天,其实不仅仅是学生不够重视民族音乐,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也在逐渐忽略其价值和重要性。所以,为了让学生开始接受民族音乐,教师们必须要在课前花时间和心思做好课堂导入式教学的准备。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直接能够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兴趣,为整节民族音乐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和学生对其的兴趣,将教学和音乐结合起来,以一种直观、生动又便捷的方式为同学们展现民族音乐。尤其是针对某些不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比如传统的戏曲、介绍民族乐器等方面,教师的讲解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教学,插入戏曲影像资料、乐器图片和演奏音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在眼、耳、口的共同调动下,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好感和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信天游》这类西北民歌时,通过多媒体,为同学展现信天游的粗犷豪迈,在学生听民歌的同学,为学生讲解音乐的产生背景、词曲家的生平事迹和其他音乐作品,在整体的大背景下,同学们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在每次民族音乐课之前,教师要先着手准备课堂内容的资料。以《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为例,教师要搜集关于这首歌的视频,尤其是现在《茉莉花》这首歌已经全球闻名,可以先将上海世博会中世界各国演唱这首歌的宣传短片,然后再带领学生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的演唱会版,通过视频的展示,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音乐的发扬和影响力,从而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很多民族音乐作品尤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渗透一些文化内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给同学们。例如古琴曲《流水》,教师可以对中国的古琴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琴家以及古琴曲在世界上的发展做一些介绍,还有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在一首曲子中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而端正对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态度。
二、增加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既然学生们现在普遍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教师不妨就从流行音乐入手,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感觉。由于近些年民族音乐发展的衰落,很多同学对民族音乐中的说唱形式和戏曲接触机会不多,这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民族音乐,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很多教师在民族音乐课堂上直接播放京韵大鼓或者一些评剧、豫剧之类的音乐,学生乍一听会觉得吵或者咿咿呀呀地很冗长,对民族音乐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一旦形成,日后教师再想攻破就很困难了。所以,教师要从同学们熟悉的流行音乐着手。首先可以将周杰伦等流行音乐人的说唱歌曲带入课堂,再让同学们听传统的说唱曲艺,告诉同学们这两种都属于说唱。可能同学们会表示疑惑,为什么传统的说唱和他们熟悉的说唱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时,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就可以顺势介绍一下传统说唱的演进,以及它和现代说唱的一些异同点。还有同学们熟悉的陶吹摹端杖说》,其实原型就是《苏三起解》,教师为学生介绍苏三这个艺术形象,京剧中苏三和王金龙跌宕的故事,顺便讲解一下京剧中其他的角色组成。再比如李玟的《刀马旦》提到了刀马旦的装扮,教师可以对其服装进行分析,与花旦的服装对比,使学生对京剧的花旦角色了解更加全面。在民族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戏曲中的情境,比如京剧中的“做”,让同学们表演敲门、吃东西、呐喊等常见的动作,了解演员表演感觉。还有像《智取威虎山》这样被翻拍成电影、被同学们熟识的作品,可以让同学们模仿剧中人物,合作完成一个戏曲片段表演。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音乐艺术,还能通过合作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增加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作为民族音乐教师,只是为学生灌输知识是不够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熟悉书本知识,并且安排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延续。比如,教师可以在校外联系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讲座,选择有意义的组织同学们集体参加。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各抒己见,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自己安排欣赏曲目。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选择几种有兴趣的民族乐器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旁边起辅导作用。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同学们郊游,和大自然深入接触,了解自然的神奇,在山水之间教大家唱民歌,感受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关联,用原生态的民歌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现在很多剧院也都是对大众开放,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剧院欣赏一次真实的戏曲表演,感受戏曲舞台的魅力,并且可以在落幕之后请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简单指导,让学生们了解表演艺术的技巧和精华,让同学们抓住机会进行现场模仿表演,现场指导解说,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总而言之,民族音乐作为民族艺术的精髓,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更广泛和长远的发展。关于民族音乐的教学,主要就是要先抓住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通过合理设计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加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会由心而生发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并且会惊讶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学校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尽最大的可能满足教学需求,为音乐教师和学生创造优越的民族音乐教学环境,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七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八
一、音乐营销的含义
音乐营销,简单地说就是以音乐为手段的营销,也就是企业利用音乐艺术的特征,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产品销售,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随着竞争的加剧,音乐营销作为突破视觉接触、强化品牌记忆、容易掀起感情波澜达到传唱一时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得到企业器重。
如果你一直在努力地接触你的顾客,音乐正好可以帮助你获得他们的注意,因为用音乐与顾客进行的个性化沟通更能贴近顾客心灵深处,所达到的效果让市场人员兴奋不已。音乐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有如下一些原因:
1.音乐的包容性。有一种“语言”,全世界的人都能听懂,那就是音乐。音乐是来自心灵的声音,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不需要翻译,不需要修辞,只要用心去感受,一定可以在其中找到无穷的美妙。人人都喜爱音乐。企业利用音乐这一与人们沟通的有效方式,包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潮流,让销售范围扩大。
2.音乐的广泛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声音能够追人,迫使耳朵去听,不管愿意不愿意,在可以传递的距离内,谁都躲不开它;而视觉就没有这种积极性,不愿意看,闭上眼睛或转移视线就行了,文字和雕塑都没有声音的这种力量。当今,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电脑、mp3等可各种各样的“听觉”的媒体广泛存在,给音乐的传播系统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得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音乐的这种广泛性使得承载企业和产品信息的音乐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消费者所接触、接受。
3.音乐的情感性。音乐创造了与消费者的情感上的交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音乐的这种情感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音乐的情播动顾客善感的心,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营销目标。
sony音乐特殊产品的营销副总监johnpenn曾说过:只需要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或去电影院,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音乐,当你把音乐或娱乐带进你的销售促进计划中时,你就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效率与效力兼并的促销方式以便于接近你的目标。无论这些目标是销售更多的产品,奖励你的员工以及顾客,或者是在你与你的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纽带。
二、音乐营销的应用
音乐营销具有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通过音乐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2.通过音乐增加销售的数量
音乐除了能让顾客在心情舒畅的情形下都购买商品外,在特别销售活动或销售展示中利用音乐来吸引参与者的目光,把消费者吸引到展示台前,能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用恰当的音乐,能有效提高人们对该种货品的购买欲。他们发现,在法、德两国红酒摆放的地方播放法国手风琴曲,法国红酒的销量比德国的多了五瓶;但若播放德国音乐的话,德国红酒则比法国的多卖一半。可见,在商场播放合适的音乐也能增加商品的销售量。英国的超级市场正打算引入一种“音乐大杂烩”方法来帮助促销货品,这种方法其实是在不同货品的摆放位置,播放相关的音乐。例如在卖咖喱的地方,播放印度锡塔琴音乐、在贺卡四周播起哀怨乐章等。
3.通过音乐沟通与顾客的情感
由于音乐的包容性和情感性,每个人都能听懂音乐,并与音乐产生一种共鸣,企业可以利用音乐的这个特性,通过音乐与顾客的情感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而适时地达成交易。某白酒品牌专门从艺术院校招聘会演奏萨克斯、葫芦丝、笛子、黑管等乐器的在读学生利用课余做促销员。引导客人坐定后,促销员向客人自我介绍后,就会说为感谢各位光临本店,我代表某某酒店和某某酒送大家一曲。然后根据客人就餐类型不同送不同的曲子。如是商务型的应酬就送上《生意兴隆》;如是朋友聚会,就送上《朋友》或《友谊地久天长》;如是家人聚会,有老人就送《祝寿歌》,有小孩就送儿歌,是生日聚会就送《生日歌》。然后再推介自己的产品,结果大部分客人都会非常乐意的点这一品牌的白酒,就是因其它原因不点,也会因为这首歌深深记住这一品牌。
4.通过音乐形式有效地进行产品介绍
新产品引进费用是很高昂的,但是一张小小的音乐cd却可以帮助你获得注意力,并且创造出卓越的销售业绩。
donnakaran公司发明了一种新的香水品牌――“喧闹”,以吸引对潮流具有敏锐感觉的时髦的消费者。香水的定价、包装、通过特定百货公司和专卖店来限量销售等营销组合都显示出该品牌的独特性。公司发起了一个销售促进活动,要用礼物来奖励消费者,并且该礼物能在消费者心中唤起一种同使用“喧闹”香水相似的感觉。于是,公司选择了名为“纯粹的宁静”的cd唱片,作为奖励购买的礼物。这项活动大大地促进了新产品销售,成功地帮助了新产品市场引进。
5.通过音乐来增强品牌形象
音乐的感情虽不具体,但它仍然是有导向性的,总是发自具体的真挚的感情,而音乐本身朴往也带有生活音响的原型。欣赏者在听音乐时,音乐总是带有一定的感情定向性。专门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特征而特别挑选的音乐能帮助你建立你的品牌形象。
有许多百货公司都用主题音乐来帮助达到这样的效果。主题音乐往往不是著名的音乐人士的作品或者热门流行音乐;它是专门创作用来与正在购物的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如加拿大的艾迪商店在店内播放专门创作的《艾迪之歌》,在每节重复着“艾迪,疯狂减价的艾迪”,以表现出艾迪商店价格便宜的特色。在国内真正有意识并成功地运用音乐来增强品牌形象的企业首推“娃哈哈”,在所有“娃哈哈”的电视、广播广告中,总会出现以渐高的音阶由童声唱出“娃哈哈”,然后戛然而止的广告音乐,从而在人们的听觉记忆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以至我们不必看电视,不必听广告内容,只要隐隐听到这简短、明快的音符,就知道是“娃哈哈”的广告,反之看到“娃哈哈”产品或平面广告,也会联想到那段音乐。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九
:音乐需要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鉴赏、创造,音乐不是简单地将音符拼凑起来,而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寄托。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欣赏音乐,还需要自我体会音乐的情感。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才能逐步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
:高中音乐;欣赏;实践
高中是一个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都在绷紧自己的神经,音乐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中,劳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高中的音乐教材会编入很多优秀的、艺术性较高的民族音乐,能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情感熏陶,但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从音乐方面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由于高中课程比较紧张,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接触艺术歌曲或歌剧,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把音乐的内容和背景故事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思想、内容、感情。比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高中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教师可以准备关于长江的照片或短片,让学生欣赏过后,再欣赏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喜欢欣赏、学会欣赏对高中音乐的课堂效率是极其重要的。
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位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主动听、主动欣赏,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教师可以在指导时提出有关音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学会主动地听,听对音乐的欣赏是重要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音乐的情境,这样的欣赏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的欣赏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只有多听优秀的音乐,才能够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感受。著名的《沂蒙山小调》,不是听一遍就可以了解它的魅力,学生可以多聆听,了解作品的节奏、旋律、音色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做到对音乐的最佳欣赏。
欣赏音乐是高中音乐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在音乐课堂上缓解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地参与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感受音乐。
杨碧颖。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青春岁月, 20xx(16)。
李芳。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xx(65)。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
教学设想:
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的:
1.能识别乐曲中的情绪,利用听觉和视觉产生创造想象力。
2.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那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制背景音乐。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音乐中的情绪,重点区分“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地进入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提问、引导进入课题
2.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有一定欣赏,审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音乐逐渐被社会和医学界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3.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音乐与生活。
三、播放多媒体:
1.教师解释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愤,配合完成某想项具体任务,,这种音乐一般称为“实用音乐”。例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3.播放《摇篮曲》,教师板书提问:1本乐曲和《欢迎进行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异同?乐曲旋律中八度大跳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创造性的想象?(同学讨论回答)。
4.播放《婚礼进行曲》教师简单说明乐曲的情绪:a段音乐宏伟庄严,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b段旋律温柔活泼,带有一种歌唱性,表现了温和愉悦的气氛。
四、播放多媒体:
1.教师解释“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而使用的陪衬音乐。)请同学读出“背景音乐”的特点(加深印象)
2.课件打一个即将开业的商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片段。
师问:请同学们选出这四首乐曲那些更适合作为商场“背景音乐”(分组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
3.鼠标点击页面出现一例快速行驶的列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
师问:假如你是一位旅游列车车长,请根据“背景音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旅客心理特征的音乐?(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五、“背景音乐”还可以在综合医院里,急诊室或输液他厅应用。
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声级较低的优美柔和的音乐背景下会感到,轻松与愉悦不易疲劳,对病人和家属而言能减轻消除他们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并进一步起到镇定作用。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音乐与生活》中“背景音乐”和“实用音乐”希望同学能分清并会运用,使音乐能够更好为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六、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2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请同学们为校食堂配2首“背景音乐”。
七、结束:
1.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炼,它使我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
2.播放课件中的“美国乡村音乐”,与学生话别,让同学们踏子着音乐离开教室。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一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政策引导、制 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背景之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模式的应用价值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实践与认可,集中凸显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初中音乐的教学实况,探讨了提升广大学生参与度与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策略。
初中是学生身体成长与思想完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鉴赏能力与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而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今后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各所初中的艺术育人价值。特别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探究艺术教育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科学性的具体策略,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新课改教育大背景下推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含义、特点、属性以及开展价值,即初中音乐是初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必修模块,也是大部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但是基于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有关主体应当牢牢把握新课改中对音乐模块的具体规定以及细节要求,积极探索一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道路,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歌唱技能的有效培育。而要想全面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姿态来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最终实现自身音乐素养、歌唱技能以及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合理整合音乐鉴赏教学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初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选择往往凸显出主观性的显著特征,即其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关注自身的兴趣爱好,且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全面的学习。而音乐鉴赏作为歌唱学习的基础所在,其开展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的认知与参与。基于此,教师应当勇于打破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牢牢把握初中这一年龄段学生的音乐基础、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要素,积极探索一条同学生们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相契合的音乐鉴赏教学道路,从而引导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具备较高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意识以及理解能力,为其歌唱技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要想在中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借助于学生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功夫》,还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亦或是京腔说唱与现代说唱相结合的音乐曲目,都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浓郁的音乐渲染力与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自身较为推崇的流行音乐中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实现自身音乐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单项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者、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理论传输,缺乏更加主动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很难获得自身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实践探索能力的全面提升。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积极性的基础上,全面彰显其主体地位。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讲堂活动,即让同学们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资料的收集活动,并且完成对某一曲目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情感引导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参与度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更加全面的音乐知识[2]。另一方面,在实际教授学生歌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台上走到台下,与同学们融为一体,及时了解不同学生参与教学的状况,并且妥善解决其在学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掘不同学生音乐学习的潜力。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契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借助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无论是班级内部的主题合唱比赛,还是基础性的乐理知识竞赛,亦或是独具艺术魅力的音乐剧表演,都可以引导学生们逐步具备较高的的专业素养与鉴赏能力,助力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三)积极应用鼓励评价模式
初中生所在的年龄,往往十分渴望获得外界的关注与鼓励,而教学评价作为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开展要求教师应当以肯定、鼓励为主,全面提升同学们参与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工作,亦或是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都要求教师全面跟进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深入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与鼓励[3]。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歌曲的学唱示范,还是一些理论性问题的回答,亦或是一些小组任务的开展,教师都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鼓励与认可。除此之外,在开展学生课程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融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这三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考量不同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状况,从而使同学们可以直观、明确的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更有针对性的发展与完善自我。
(四)全面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协同眼、耳、鼻、手等多个感官,才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广大初中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所面临的信息选择也更加繁杂,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多媒体平台,更好地契合广大学生的层次化、多样性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在充分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平台,有效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要素,从而将课前准备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影像资料直观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到音乐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4]。特别是针对一些有关动态的音乐表演形式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体验到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价值与艺术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理论式教学模式的桎梏,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及课堂参与度,使其更快、更好的步入音乐艺术的世界,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五)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现能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对作品情感的有效感知。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关主体应当避免出现单纯的理论灌输,可以借助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感知,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欣赏教学为例,在为同学们播放乐曲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向同学们展示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德沃夏克的生平经历。如此一来,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体会音乐中昂扬进取的积极因素和去国怀乡的惆怅感伤,实际的课堂氛围十分高涨。总而言之,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其目的包含但不局限于指导同学们学唱某一作品,而是使其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故事的了解以及对基础乐理知识的掌握,进而逐步培养其较高的音乐素养与鉴赏能力,助力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初中是学生身体成长与思想完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鉴赏能力与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基于此,有关主体应当从合理整合音乐鉴赏教学、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应用鼓励评价模式、全面优化创新教学方法以及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等层面入手,不断提升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助力广大学生音乐素养、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以乐辅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朗》、《歌唱二小放牛朗》、《小卫士赖宁》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三、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恰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二胡、民歌与戏曲均属于我国的民族音乐范畴,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三者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造诣。并且,在当今的发展中,民族音乐虽然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但仍然处于稳步的复苏阶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突破。融合则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出路之一,毕竟多元化是时代的主题。本文将以二胡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民歌、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运用,并结合笔者经验探索各类作品的演奏特点,从而探寻二胡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民族音乐以丰富的音乐形式而著称,如民歌中不同的方言与多样的形式,再如戏曲中各式各样的唱腔与板式。二胡当然也是如此,除了不同的种类以外,在音乐上也有着极为多样的风格。但是近年来,随着二胡演奏技术的进步,我们在演出或者教学时往往会选择技巧较为全面的乐曲演奏,从而忽略了二胡乐曲风格多样性的特点,长此以往虽然在技巧上可以获得突破,但却割裂了艺术发展的群众性,使二胡的圈子不断缩小,这样也是不利于二胡长久发展的。“声腔化”是二胡的演奏特点之一,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更多人们容易接受的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学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更可以让二胡的艺术风格得以扩展,使更多人喜欢上这门古老的乐器。
一、我国的音乐环境分析及二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不论在哪一个年龄段,学习一种乐器往往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好体现。在此,民族乐器相比于西洋乐器则更为受到人们的偏爱,其原因有二:首先,民族乐器源于我国本土,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在理解音乐时也会有文化上的优势;其次,无论是吹奏、弓弦还是弹拨类的乐器,民族音乐都极为注重意境的展现,所以,民族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首选。与此同时,随着在相关文化政策的推动下,民族音乐在我国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趋势,尤其是在戏曲方面,“戏曲文化进校园”、“戏曲文化周”等活动使原本小众范围的戏曲推广到了全国以及全世界,这也是极具里程碑的意义。当然,在戏曲的光辉下,其他民族音乐也并没有落寞,如民歌的发展,各类的民歌音乐会以及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得民歌中的各类歌曲也被人们随口哼唱、朗朗上口。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环境良好,尤其是在戏曲、民歌方法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展,而这对于民族乐器中的主要二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从二胡近几年的发展方向来看,技巧还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与演出选曲中可以看出,许多专业人士偏爱选择像《雪山塑魂》、《三门峡畅想曲》这类技巧性比较全面的乐曲,这也使得二胡的技巧在近几年获得了较大的突破,新的高难度技巧孕育而生,如快速大跳换把这类炫技类技巧的使得二胡的观赏力获得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分的重视技巧则会忽略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而二胡则是非常重视这两项的表现。与此同时,这样的快速发展势必缩小了二胡的乐曲风格,高难度的技巧性也让很多二胡的爱好者望而却步,这也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局面。所以,融合与借鉴则是二胡获得更广泛推广的最好途径。
二、民歌、戏曲元素对二胡音乐发展的优势分析。
选择二胡与民歌、戏曲结合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空穴来风。众所周知,二胡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唐朝,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与民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民歌方面,二胡自发展之初便源于民间,并且二胡也从来就不缺乏民歌类的作品,如我们熟知的民歌《茉莉花》以及赫哲族民歌《渔舟欢歌》等。并且,最重要的是随着二胡的发展,闵惠芬老师对二胡“声腔化”的研究极大的增加了二胡与歌曲的容错率,为二胡与民歌的进一步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戏曲方面,二胡更是有着极大的优势,自古以来,二胡与戏曲都是互相伴随发展,戏曲选用二胡进行伴奏以此来衬托音乐中的环境与气氛,而二胡则借鉴戏曲中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当然,选择结合民歌与戏曲并不等于完全的抛弃的技巧。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胡目前所缺少的并不是高难度的技巧,而是乐曲的内涵,民歌丰富的情感与戏曲广泛的内涵正可以弥补二胡演奏中的不足,则很大完善了二胡的演奏体系,使技巧变得更加全面。其次,随着近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各类民族音乐都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的方向则是群众性与欣赏性的结合,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选择民歌与戏曲也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简而易懂的乐曲也更容易使人喜欢上二胡,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民歌元素在二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民歌为体裁的二胡作品之中。这类作品最注重展现的便是乐曲的意境以及声腔化的演奏。如上文提到的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作品《茉莉花》和《渔舟欢歌》,两首歌曲都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根据不同的民歌风格调整演奏时的技巧。如演奏北方地域的民歌时,拉弓时尽量加大弓子的长度,运弓的速度也要加快,这样便可以使声音变得更加宽广,从而体现北方地区豪放的特点。相反,在演奏南方民歌时,左手的动作尽量放缓,最重要的是滑音的处理尽量更加圆滑,这样便能体现南方地区细腻的特点。与此同时,揉弦的幅度也能够控制声音的宽广程度,大幅度的揉弦可以使声音更加宽广,反之会变得细腻。声腔化的处理也是民歌类作品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民歌由人声演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对于事情的叙述、有哭泣,也有激动与悲伤。而二胡极似人声的音色也能够很好的予以展现。所以,在演奏作品时,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的人声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如根据民歌改编的二胡作品《兰花花叙事曲》中需要运用跳跃感的演奏来表现陕北姑娘“兰花花”活泼的性格,而当故事进行到抢亲的时候,则需要加大揉弦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反抗的情绪。所以,对于民歌的演奏归根结底还是细节上的处理,这是因为民歌的旋律简单,节奏也不复杂,如果不注重细节,演奏出来的效果则会与普通乐曲无二,从而失去了其本来的艺术价值。
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运用最为广泛,这离不开两者近千年来相互依存,互相进步的良性发展关系。自古以来,二胡便戏曲中烘托环境、衬托声腔的最好选择,在长时间与戏曲合作的同时,二胡也形成了独立的演奏风格,以阿炳先生的《二泉映月》为标志,二胡也真正的摆脱了配合、伴奏的命运,走向了独奏的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胡独奏风格的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戏曲声腔的影响很多,如知名作品《河南小曲》便是结合河南豫剧中曲剧的唱腔的特点并结合伴奏乐器坠胡的演奏特点而成的一部作品。再如我们熟知的《长城随想》与《豫北叙事曲》,这两部作品都由刘金文先生创作,虽然作品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但两部作品均结合了戏曲中托腔、跺句等手法,凸显了较强的民族特点。戏曲元素是民间音乐的体现,而二胡最初也是源于民间,这便直接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永恒真理。只有融入民间才能了解人们真正喜爱何种风格的音乐,艺术才能够真正的得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民歌、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举例中可以看出,民歌以及戏曲在二胡音乐中的应用原本就拥有着相当丰富的作品,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为主的时代里,二胡作为民族音乐中的当家乐器,唯有融合更多的艺术形式才能够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笔者也将会继续对环境进行分析,与时俱进的寻找二胡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向,从自己做起并付诸实践,为二胡艺术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四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有关公共卫生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公共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1强化措施完善体系全面提升我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关于江北区公共卫生现状的调研报告公共卫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其服务的均等化是惠及民众、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体现。
为了配合区委、区政府全面实施“1595”总体发展思路促进社会事业提档升级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快速高效发展今年3月—5月区政协组织委员深入到我区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部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群众中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江北区公共卫生现状的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一、我区公共卫生事业现状及主要问题江北区公共卫生体系目前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
这三大部分构成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框架担负着为全区人民群众公共卫生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职责。
三大主要公共卫生机构有人员8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0余人具备中级职称的有23人高级职称14人具备公共卫生专业的共23人。
2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区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三级防保网络初步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成效妇幼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尤其是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包和服务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社会各类人群的利益较好地推进了和谐江北建设。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公共卫生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对其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一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一是指挥系统有所缺失。
主要是公共卫生指挥组织系统没有从制度上加以确立政府的行政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强有力的体现。
公共卫生不是单纯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仅有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组织指挥其力度是显然不够的。
因为公共卫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强化组织指挥领导否则相关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卫生保健、精神卫生等在履行职能时力量将会处于分散状态形成不了合力。
同时各街镇和社会医疗单位目前尚未全面参与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来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对此情况卫生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无疑需要政府出面加以统领。
二是管理不顺履职不实。
突出反映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比较混乱。
一些服务站是由以前医疗机构开设的服务点转化而来没有在辖区内充分履行“六位一体”的职能。
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完全承担起对本辖区的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责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创收上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对于本辖区群众没有逐户建档对他们的病史病况掌握不全不少居民群众根本不知自己还享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权益相当部分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更多的是实施基本医疗行为而计生、宣传、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极其薄弱。
这种情况数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
同时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区级机构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乃至各医疗机构设臵的防保科的指导缺乏力度没有建立起高效、快捷、有序的管理体系。
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一是网络建设存在缺陷。
突出表现在公共卫生网络构架中的网中和网底层面的专业人才极度欠缺。
在任何一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等都没有专门人员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大多是混岗使用。
各医疗机构的防保科人员普遍老化难以适应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村卫生4室尚未把精神心理健康疾患纳入咨询、保健和管理、服务之中形成了公共卫生的一大空白。
全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单一仅仅实现了疫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而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平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三级防控防保网络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和民营医院的作用发挥没有完全将其纳入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统筹考虑。
二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够明确经费投入指向不够清楚致使我区公共卫生主要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执法所等的硬件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检验设施陈旧、快检设备落后、应急设备老化、物资储备欠缺、装备水平偏低直接影响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发挥。
三是人才建设较为薄弱。
在现有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中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且素质较高的.专门性技术人才极少。
仅从知识构成来看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仅占全区公共卫生人员的30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不到20鱼复五边远地区其比例更是偏低。
这对于处于主城核心区的江北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加之现行人事体制的局限无论是公共卫生机构还是社区卫生机构在招录人员时话语权太少很难招录到想要的人。
专业技术人才的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公共卫5生事业的发展。
三投入结构不够科学。
近年来财政对卫生的经费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卫生机构还时时感到捉襟见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政的资金投入结构指向不够明晰没有把医疗机构建设发展需求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区分开来经费整体划拨部门捆绑使用。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卫生用钱的地方不少故部门在调配资金时很难避免应急补洞的现象不太起眼而又不能“吹糠见米”的公共卫生用钱常常有所忽略因而客观上导致了硬件建设滞后、工作经费紧张。
由于经费投入方式不够完善大多公共卫生机构需要自身创收来解决职工福利、外聘人员工资及维持正常运转以致于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找钱上重医轻防也就成了难以治愈的通病。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不可小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履行职能中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二、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明确责任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1、强化社会职责。
政府应不断强化所肩负的民众基本健康6保障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基本医疗与基本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推动城乡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发展资金、整合社会资源、调节各方力量、分解工作任务等确保其主导公共卫生发展的职责落到实处。
2、加强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江北区公共卫生工作领导机构统领全区公共卫生工作。
其主要职能是做好组织协调和资源调配研究和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谋划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有效组织指挥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臵。
二是要明确街镇政府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中的责任。
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管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确保公共卫生工作落实到基层。
3、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区区级公共卫生机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卫生主管部门应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并按相关规定和要求科学、统一设臵从根本上消除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布局不合理、运作不规范的状况。
同时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强化7管理措施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使其从根本上承担起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职责。
二是推进卫生系统行业管理。
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率不遗漏任何可疑病例和有害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区域卫生系统应实行统一管理。
无论医疗机构所有权是谁所有公共卫生业务信息、资源配备利用情况都应处于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
4、完善考评体系。
公共卫生工作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预防性。
这是减少和消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事件的发生就是最大的成绩。
而预防工作的落实在于全体公共卫生人员的尽职尽责。
要促使预防、控制、保障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就必须强化考核工作。
要建立针对性强、符合实际、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应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确定分值加大力度。
要通过激励、惩处等措施增强公共卫生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从制度上推动公共卫生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二强化措施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网底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网底职能。
全面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依托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要逐步增加和丰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建立和完善“社区村医生”8工作制度在社区和农村普遍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真正使社区群众和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和健康保障。
二是对网底实施倾斜政策。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优先实施升级战略推广标准化建设做到网点设臵合理硬件建设达标。
同时适当提高鱼复五地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补助标准妥善解决“社区村医生”的养老保险问题以更好的稳定网底队伍。
2、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动态网络平台。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原则全面推动我区卫生信息化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区、遍及社区和农村的信息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全面提高预警能力。
重点是建立起“一个平台八大网络”即一个平台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八大网络医疗救治体系信息服务网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服务网络、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服务网络、妇幼保健信息服务网络、精神卫生防治信息服务网络、计划生育信息服务网络、健康教育宣传信息服务网络。
二是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
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完善和落实公共卫生基本信息调查和报送、突发9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公共卫生信息通报与发布等制度增强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
3、加强装备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对性能较差或时间过久的区属医卫系统的救护车予以更新对尚无救护车含用长安面包车替代救护车的医卫机构配备救护车以建立快速有效的急救体系满足医疗、急救工作的基本需求。
二是对疾控、卫生执法、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主要公共卫生机构目前欠缺而又自身无力购臵且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又必需的设备由政府分批出资统一购买。
三是对于至今没有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电脑等基础性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政府应统一配臵使其更好地履行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4、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政府应特别重视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到未雨绸缪。
二是充实公共卫生应急基金。
在目前每年已储备10万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加数量并建立应急基金专户由区财政统一管理以随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
加强必要的卫生设施设备、医疗器械、重要的应急药品和疫苗的储备发挥社会和企业的储备力量提高应急储备能力。
四是加强应急卫生队伍建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类型如重大自然灾害、10传染病、食物中毒、生化及放射性事故、主要流行性疾病等建立健全应急专业队伍。
应急队伍建设要有制度作保障将其纳入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要杜绝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确保在关键时刻调得出、有水平、能管用。
5、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一是根据有关机构设臵的要求重新核定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要足额高标准配齐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社区卫生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其工作有效运转。
二是强化专业对口意识。
每个岗位应建立专业对口制度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公共卫生机构非专业人员不得从事业务技术工作。
对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应予以分流安排。
通过建立稳定的人才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我区目前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人员混岗不专的现象提高专业水平。
三是完善现行人事制度。
公共卫生事业及相关单位其进人应有更多的话语权。
招录人员时应由用人单位提出进人名额和基本要求人事部门组织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考核按照标准择优录取。
进人单位对新进人员可以实行试用制度试用期满后再提出是否正式录用的意见最后由人事部门完善手续。
要从源头上把好进人关以提升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减少“施肥”成本。
三创新方式优化公共卫生投入结构。
1、建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基金。
公共卫生与单纯的社区卫生工作相比工作量更大、涉及面更广、影响力更强、要求也更高因而需要整体规划重点推进。
为此建立持久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基金很有必要。
目前财政计划的每年1000万元的社区卫生发展经费这是一件深得民心的重大实事。
建议将此作为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向着高标准方向发展。
2、实现投入结构科学化。
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应实行结构性增投尤其需要明确公共卫生预算项目及投入指向。
建议每年根据相关部门的预算财政将卫生经费划分为基本医疗卫生经费、社区卫生经费、公共卫生经费三大类并分别将人头经费、工作经费和发展专项经费单列做到公共卫生预算经费项目明了、指向明确、结构明晰。
要改变目前卫生经费由财政整体划拨、部门捆绑使用的状况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3、加强公共卫生经费监管。
建立公共卫生经费监管和审计制度强化对公共卫生发展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尤其是对专项经费应实行监控划拨、使用对未实施的项目和工作缓拨款项对已经实施了的检查验收后款额应予追拨其目的是保证有限的公共财力用在关键处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度和社会效益。
4、改革公共卫生投资体制。
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存量鼓励社会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资金的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在保证疾病监测、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关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防疫处臵、卫生执法等公共卫生事业核心业务的运行经费和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经费的同时探索将部分可实行收费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引入市场机制以便更好地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