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的论文范文(19篇)
每一份总结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程,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提升写作水平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总结稿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一
管弦乐《糖果仙人舞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1890年12月,柴科夫斯基应彼得皇家歌剧院的邀请,为该院创作一部芭蕾舞剧的音乐,舞剧根据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洋娃娃和鼠王的故事》编写成。
原来,在柴科夫斯基动笔写《胡桃夹子》音乐不久,他接到美国音乐界的邀请,欢迎他三月份去美国去访问。在赴美途中,柴科夫斯基在巴黎等船,闲暇无事到街上一家乐器店逛了逛,在这里,他发现了一种新扫明的叫“莫斯特”的用小锤子敲击发声的键盘乐器,这就是钢片琴。柴科夫斯基对这种乐器发出来的音响十分感兴趣,他马上给出版商尤根逊写了一封信,建议他买一架。待柴科夫斯基从美国返回俄国后,这架钢片琴也到了。他便对它进行了研究,并把它作为《糖果仙人舞曲》的主奏乐器。因为这种琴的声音比较小,柴科夫斯基在配器时进行了精心设计,他除了圆号之外,没有再用其他铜管乐器,也没有打击乐器。在木管乐器组里,加上了不常用的英国管和低音单簧管,这几种乐器的组合使乐曲更富于童话色彩。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二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是新时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音乐存在的人文素养。但是纵观现在大部分大学,对专业学生的音乐培养道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重视知识而忽视人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充满苍白无力感。并且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更是专业知识自身不够,教学方式也比较死板,缺乏新鲜感,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在其中。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全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切入点
之所以要加强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专业音乐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体素质。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将该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般的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第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音乐专业资深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能力,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以教学管理和实践为主要线路,以教学计划、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培养方式,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提高对音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互互补和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学中显著体现,将原本缺少的人文素养与内容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实际性,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更佳,让音乐艺术的感染与生动性感染大家。有机地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整体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不管是学生还是音乐老师,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素养都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观念,集大家之所长,融合各种有关知识在其中。在融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首先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音乐老师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学生学习音乐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巨大联系,优秀的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感染学生。
(三)改变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将价值观和成才观正确合理建立,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本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令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在渲染过程中领会音乐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从而获得启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知,提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不断出现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腾飞,让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种类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新技术和教育方式完善与充实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在身边。
三、结论
人文素养和音乐教育的结合十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也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人文魅力来吸引学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音乐文化更是改变了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在当今多元化音乐教育文化理念背景下,我们应当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教学,将民族音乐文化内容,赋予多元化民族特色,让音乐教育体现新的生机及内涵。基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展开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分析,剖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提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强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具多元化,更在国际间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不过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独特性,并未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得到重视[1]。由于对国外西方音乐的学习,就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现状而言,西方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学习主体,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却逐步呈现边缘化发展趋势[2]。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来看,民族音乐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经无法将其作为单一化的音乐教学,而应当重视在不同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多民族音乐特色及人文内涵,同时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音乐文化创新[3]。
(一)宏观环境。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及整体经济水平比较滞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之间所形成的联系相对较少,同时音乐文化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也存在较大限制。民族音乐文化所活动的空间相对较为固定,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世代相传的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明显变化,比如广播、电视、交通、网络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技术[4],都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到外界音乐文化。而此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演唱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冲击。比较质朴的本土化音乐与外来音乐的技术制作相比,导致外来音乐的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则受到冷落。(二)发展劣势。就民歌的演唱来讲,我国流传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歌种类尤其之多,整体数量也相对较为惊人[5]。但由于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社会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变迁,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逐步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会唱民歌。而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也更加热衷于流行音乐,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及保护力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考察了我国贵州、甘肃、广西等省(区),发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均不容乐观。(三)发展潜力。在现阶段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已经逐步引发我国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我国已经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作为其中一项,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还专门设立了“原生态唱法”,从而鼓励人们多去传唱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文化能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对其传承及保护的迫切性加以正确引导。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分析。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概貌。基于当前我国本身的音乐特性来讲,一直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并且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喜爱。基于某种意义讲,我国的音乐本身就具备了多元化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其实都反映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及精神[6],体现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属性,更形成了所在地区的重要文化内容,同时也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民族音乐本身所依赖的社会宏观环境已经逐步变迁,因此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发展路径,必然要重视进一步创新。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如果想要更好地传承,就必然要逐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范围,同时还应当主动地与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通过借助当前的现有学校教学资源、平台、手段,实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创新及传承,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更加全面地对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加以了解。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及本质有所领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创造力,激发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文化及教育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分析多元化音乐教育,必然会将其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重要途径。(二)音乐教育多元化传承特征。针对音乐教育的传承特征来讲,可以基于两方面着手,其一就是基于音乐本身的产生起源,其主要产生于语言类音调中,由此也必然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将音乐风格加以统一,从而更加完美地体现于同一民族张闽赵洋洋:论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及统一性。再者就是音乐符号是音乐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更是其尤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与此同时也表现了音乐语言的文化载体[7]。在此作用之下,基于一定层面,将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观有所凸显;基于另一层面,也能够更好地塑造音乐教育方式,促进音乐思想的形成,从而对音乐文化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背景的民族音乐,会由于音乐价值观的本身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音乐文化特色。
三、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作用。
(一)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直接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影响是具备双面性的,分为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能够更好地促进处于当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及融合[8]。而消极影响则会致使民族音乐文化无法正常地实现彼此沟通及交流。由此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考其他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体系逐步丰富,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保持民族音乐的内在精神品质,不脱离其文化本质。(二)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及存在依据来讲,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实现需要经由教育及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融为一体。对社会发展进程而言,更是加快了社会的生产进步,使得此种音乐文化意识形态逐步融入至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时也形成了愈来愈重要且明显的体系。相对来讲只有社会整体发展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发展。从另一层面讲,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其民族文化自然具备一定差异性及独特性,比如音乐风格、题材、主题及文化载体,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形成区别的重要标志。(三)在文化借鉴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社会背景下,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是实现创新的重要维度,更是音乐文化传承的本质。基于音乐本身的教育过程来讲,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无论是对于施教者或者受教者,其本身的状况及价值观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整体的音乐教育过程并非只是单纯地复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音乐文化要素。
(一)保护。1.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关注度。要想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性的传承、保护、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并且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对其逐步完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关注度,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预留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予以其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鼓励新一代青年群体投身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同时在艺术类教育、舞蹈教育、传播及艺评体系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打着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牌子,一味地向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索要保护资金投入;应当避免由于功利心过强,从而导致商业文化覆辙的出现;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一时热情、文化猎奇而对民族音乐文化造成的人为性破坏。2.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民族文化保护园。通过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陈设来自民间所收集的诸多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密切相关于民族地区生活文化、人文氛围的服饰及道具,并且通过民间音乐乐谱、影像资料等的收集保存,以及对民族音乐文献类历史资料的整理,以此充实民族音乐陈列馆。此种实物类的资料、乐谱、影像学数字资料,都具有尤为关键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收藏价值。我们应当重视将音乐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及多种形式,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至可长期保存资料的转换。另外,借助编写民族音乐的特色乐谱等方式,为其配上数字音像或者录音等;或者借助文字形式,客观地描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态,撰写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习俗及人文氛围,从而实现以不同方式记录民族音乐文化档案,通过上述方式,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园的构建,是在既定范围之内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部分尤为珍贵的乐种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中要想更好地得以保护,必须依赖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园,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加集中化且多样化地保护,最终实现整体性文化保护。通过在民族地区构建民族文化保护园,从而更好地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二)传承。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延续民族音乐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传承不仅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保护的被动性。基于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讲,由于年轻一代并未对其有较多的了解,因此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中就对其存在诸多忧虑。当前只有极少数的民族地区后辈,还对民族音乐文化感兴趣。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课堂,让青少年自小能够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否则就可能出现民间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断层。首先应当从小学生群体逐步抓起,通过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学校的音乐教材中,可以让民族地区小学生群体都够对所在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所了解熟悉,让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要始终保持科学传承的态度,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我们应当加大对培养青少年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视程度,将文化艺术类学校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培养少儿民族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举办多样化、特色化、民族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请民族音乐的老艺人重新开展民族音乐传唱,在传播及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肩负起向后辈传授音乐文化的重要指导责任。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能够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题活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交流。除此之外,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更加积极地开发多种音乐类文化课程资源,重视满足民族音乐的表演、欣赏及教学需求。与此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艺术资料的发掘、民族唱腔的抢救以及戏曲的逐步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并成立艺术研究所、艺术陈列馆、唱腔艺术团、艺术保护传承基地等。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层面,我们需要逐步学习部分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经验,从而更好地将拥有技术及人才优势的高校及研究所,转变成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力量。并且,通过借助现阶段的计算机设备软件,以及诸多硬件设备的支撑,从而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当重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长期规划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我们也要始终相信在民族地区广大有为青年以及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必然会在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不断创新、保护、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静.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科研,,(8).
[2]张加贝.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影响[j].北方音乐,,(10).
[3]邓文欢.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35(11).
[4]陈自勤,王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6).
[5]黄柯瑕.论壮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j].大舞台,2015,(5).
[6]郭强.多元教育理念对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运用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
[8]李艳婷.论高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以丽江民族音乐文化为背景[j].艺术品鉴,2015,(8).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四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
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五
摘要: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的基本载体,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材料、最主要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同时音乐教材还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条件。对音乐教材进行分析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的的达到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精心地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材;教材分析。
一、章音乐教材分析的原理。
(一)音乐教材分析的含义。
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材料和最主要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分析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的重要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音乐教材分析的含义。1.整体性的音乐教材分析。音乐教材的分析包括音乐教材本身、课程标准、学校和社会环境、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等进行的整体性分析。2.音乐教材分析应立足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认知的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3.音乐教材分析应置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要把教材分析置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具体指学校内部、外部的环境。
(二)音乐教材分析的.特点。
1.音乐教材分析的综合性。对教材的分析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各种与学生音乐学习相互的因素来对音乐教材进行整体分析。2.音乐教材分析的承接性。对学校来说,文化的传承人有三:编写者、教授者、学习者。编写者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内容的筛选和资源整合,形成系统的教材呈现给学生。教师作为最好的临近媒介,是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启发与引导者,教师要做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承接工。3.音乐教材分析的主观性。就音乐教材而言,同样的教材,不同的音乐教师,就有可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不同的地方。这些决定了教师分析教材的根本观念和根本思想,也就是教学观,而这些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教学观念也直接决定了教材分析的质量。
二、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教材分析。
(一)进行音乐教材分析的意义。
对于音乐教材的分析工作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重视的环节之一。每位音乐教师都应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
(二)音乐教材分析在音乐课备课中的应用。
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关键在于备课,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对于教材中所讲的专业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知,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教材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观念与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专业知识与音乐表现能力的价值。进行音乐教材的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原则教学方法的过程,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一般步骤。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教学资源等,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分析。对教材的分析通常采取“解读”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终把学习要点落到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即泛读有关资料,建立整体教材观;通读整套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细读每一单元教材,分析其教育、教学目的;精读每节课教材,具体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
(二)具体方法。
1.音乐知识分析法。音乐知识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教材知识,分析内容包括教材整体、部分、单元和课时。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分析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从而根据分析后的结果,对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音乐心理分析法。音乐心理分析法包括对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挖掘和研究教材与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3.方法论分析法。方法论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的产生、目标的转移、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把握目标之间的关系,应把一些相关的目标分为主目标和从属目标。在确定音乐教育的主目标后,如果主目标一时无法达成,可以先将其放在一边,先去实现从属目标,这样,主目标暂时转移到了从属目标,这就是目标转换。为达到目标,需要找出不能达到目标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一原因着手解决问题,最后达成目标。
四、音乐教材分析案例(教材单元《可爱的家》。
1及教材课时内容《可爱的家》)。
1.编写意图。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与家庭往往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孩子却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本课编写意图主要是通过本单元中的歌曲,唤醒孩子们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歌曲《小船》《可爱的家》《内依巴河》表现的是不同国家的家庭,但都是充满了温暖的爱;而歌曲《布娃娃》则表达了没家的孩子对家庭的渴望。该单元在音乐知识方面主要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可爱的家》的欣赏和演唱体会家的温暖,还可以谈谈自己“可爱的家”。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演唱歌曲《小船》《可爱的家》。通过欣赏《布娃娃》启发学生珍惜自己的幸福,关爱别人。
(2)难点:学生能准确的演唱歌曲《可爱的家》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在《小船》这一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声断气连的歌唱,并教导学生唱好弱起拍。
《可爱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国歌曲,歌曲为降e大调,4/4拍,一段体结构,除第五乐句外,每一乐句的开头均为弱起小节,并且第一、第二乐句选举基本相同,第三、第四乐句也基本相同,只在乐句最后一个音下移了一个三度变化,第六句旋律则是第四乐句的完全重复,学生歌唱时很容易就记住这悠扬流畅、略带伤感的曲调。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及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
本课在教授全音符和4/4拍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定为让学生认识全音符,4/4拍,在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实质后进行视唱练习。4/4拍即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教材中选择了《金瓶似的小山》中的一段旋律,引导学生随着丢拍的音乐节奏进行律动,感受和表现4/4拍。在感知拍子强弱时可采用教材图示解说: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来感受学习。为巩固对丢拍的进一步理解,教材中采用了把车厢中的节拍改正就可以出发了的形式,引导学生为其延长或缩短音符的时值,以使这一节奏车厢节拍准确。
5.《内依巴河》这是一首富有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曲,歌曲为f大调,3/4拍。全曲为二段,第一段包括四个乐句,每句开头的休止符体现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节奏风格。si和fa之间的增四度音程也更体现了当地民间音乐独有的旋律特点。此曲对我国儿童了解外国民族音乐十分有益。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内依巴河旁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
6.我来唱。这个活动将视唱练习与有趣的唱名迷宫游戏结合。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当学生找到其中某一条路线后,需要把这条线所经过的音符演准确,比比看哪一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路线,唱得最准最好。学生在寻找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到迷宫出口的同时练习了视唱。学生没有找到路线,教师可以听音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听唱出各音找到的路线,同时又进行了听音模唱联系。
7.歌曲《布娃娃》是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主题歌。本首歌曲的旋律以4/4拍为主,2/4拍穿插于歌曲之中。歌曲为c大调,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领唱部分,由六个乐句组成,第六乐句结尾处插入一小节2/4拍,这一形式的目的在于强调“家”对于小主人公和布娃娃的重要性,以及表现出他们对家的无比渴望的迫切的心情。第二段合唱和领唱,第一、第二乐句一声部旋律与第一乐段相同,进入近似问答的二声部合唱后,两个声部前呼后应使歌曲更加丰富生动,好像是布娃娃在和小主人公对话一样;第三至第六乐句又恢复为领唱,重复第一乐段旋律,但是小主人公乐句增强了信心,歌曲走向高潮,在充满希望中结束全曲。
五、结语。
掌握对音乐教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加强对音乐教材的分析,是对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和自我专业发展的常规要求。我着重对音乐教材分析的内容构建、方法体系、实践总结等方面做了详细了解与研究,也是自己工作时间以来对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柴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保定:河北大学,.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从礼仪及商务礼仪的含义出发,分析了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从中阐述了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礼仪;商务活动;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崇尚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礼仪,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社会竞争激烈,要比别人优胜,除了卓越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而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优雅的专业形象和卓越的商务礼仪。
一、礼仪及商务礼仪的含义。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与客户交往的行为规范。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二、商务礼仪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规范行为。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在商务交往中,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双方就缺乏协作的基础。礼仪规范可以使人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于确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赢得友谊。
2.传递信息。礼仪是一种信息,通过这种信息可以表达出尊敬、友善、真诚等感情,使别人感到温暖。比如,带客户出去吃饭时你的举止得体与否也许就决定了交易的成功与否。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3.增进感情。在商务活动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可能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礼仪容易使双方互相吸引,增进感情,导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反之.如果不讲礼仪,粗俗不堪,那么就容易产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
4.树立形象。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省。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并正确的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就一定要掌握商务礼仪的技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能很有效的促进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试想一下,一个微笑,一句关怀都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温暖,并且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也随之愉快起来,何乐而不为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可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能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商务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但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商务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商务礼仪是构成形象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而形象就是商务人士的第一张名片!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自身的形象以及员工的形象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形象和气质以及在商务场合中的商务礼仪已成为在当今职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已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表现。
商务礼仪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18%需要专业技术,82%需要有效的人际关系的沟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好商务礼仪,从而更加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取胜于商海。商务礼仪的运用不但体现了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在商务场合当中,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最大限度地避免人际冲突,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
有故事说到某公司总经理因为交易对方的销售经理不懂得基本的握手方式而不进行下一步的合作。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在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个人形象并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个人所为之工作的企业,因此,在商务场合当中,商务人员的仪容、仪表、仪态,一切的言行举止都格外重要,每个员工的良好形象,在商务交往对象眼里都是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任何一个员工的不良行为,都会破坏整个企业的良好形象。
学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是否懂得和运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礼仪,不仅反映出我们自身的素质,而且折射出我们企业文化水平和经营方针。我们的一举一动,行为举止都时刻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所以,不管在任何社交场所下,我们一定要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行象。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务往来变的越来越频繁,商务礼仪在企业的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由此,礼仪在商务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运用商务礼仪对于商务人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袁桂娟.公关与商务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平.商务礼仪[m].中国电影出版社,.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七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领域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我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媒介。伴随音乐人类学在我国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结合已渐入佳境,中西方音乐的深入融合和紧密交流以及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新环境下,根据音乐人类学理论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实际的案例,从发展的方面剖析和探讨音乐人类学发展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对加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音乐与民族
一、音乐人类学方面的少数民族音乐
(一)音乐人类学的来源及涵义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事实上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反馈,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已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音乐的萌芽和逐渐的长大都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不同的音乐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产生是因音乐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时民族不同,民族文化就会各有不同、生活习惯就会不同。从涵义上来看,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含音乐的开始、音乐与时代背景的融合、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规则的制定以及音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特性。音乐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还包含民间、传统、口头说唱的音乐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每个民族迥异的特色、不同民族产生的不同音乐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相互摩擦、相互融合又互相独立,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多变性。在逐渐深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类学者们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调查,他们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积累作为基础依据,与西方各类音乐全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索,并通过相互沟通了解、相互探讨和相互研究,拓宽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视野范围和区域,促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和相互补充。
(二)少数民族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呈现发展
1。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简述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多姿多彩,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色彩和大环境下的音乐文化构成了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从萌芽逐渐走向初具成果的历程可分四个时期。(1)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初期,民族研究学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初步考察,对少数民族生活进行了研究,在此时期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刊物数量可观,其中民歌集的形式占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和产出物也可被看作是少数民族音乐探究的出发阶段。(2)改革开放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不同民族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开花并迅速结果,与此同时新的音乐文化研究也慢慢展开起来。20世纪中期,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调查,自此音乐家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专业人员在社会调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世纪中后期阶段,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研究已初具雏形。研究内容扩展,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将音乐自由的形态探究延伸到生活、历史、民俗等方面。(3)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政策的稳步前进使我国国力不断加强,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提供了天然保护网,使在这个阶段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形式多元化、丰富化、高产量等特点。各类集成书卷大量问世,象征着覆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走上了新的征程。(4)21世纪初期至今新世纪伊始,文化艺术争奇斗艳,各类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探究的历程,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加入除了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也更好地完善了这一时期的成果。这一阶段,学术刊物出版增多,拓宽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道路。
2。民族音乐与文化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发展产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各民族自身拥有的音乐特征和特色,使我国民族音乐呈现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加快了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传播,对各民族间交流具有独特的意义。所以,要对中华民族音乐更深入理解,需以探究人类音乐学发展为前提条件,了解民族音乐转变的方向。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民族音乐文化差异的研究,可明确意识到各民族音乐间的传播意义和价值体现,保护民族音乐别具一格的姿态,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对全球范围内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流,应直面少数民族音乐所面临的机遇和竞争,这对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很好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三)少数民族音乐与人类学
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民族音乐发展自身演变出的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类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历史,这种历史沉淀积少成多,逐渐变成汪洋大海。对于音乐人类学理论来说,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入实地考察少数民族生活以及所产生的音乐文化,感知民族志的内容和结构,注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特性和所处的自然环境,逐步剖析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对加快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音乐人类学来说,少数民族音乐史发展的研究应以民族文化研究为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由于各民族地理位置、生活习性、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使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化价值是相同的。所以,在不同民族音乐相融合和摩擦的背景下,创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研究手段和观点是探索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重点。要深入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知道不同民族的音乐发展史和音乐文化,研究其发展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这样可获得全新的音乐文化知识。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音乐风格及形式多元化,想要感受和了解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体会民族音乐中表达出来的文化涵义,就应了解其背景、历史、人文等状况,以音乐人类学的角度,采用相互比较的方法去探究、考察和感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各民族音乐在不同方面的区别和关联,寻找各民族音乐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根源上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拓宽研究视野,建立多样化音乐文化理念,从而提升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鉴赏力,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神和文化。
二、音乐人类学理念下多样的民族音乐史
(一)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与民族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这决定了民族音乐的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多元化,也就决定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富含底蕴的文化,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形式。各民族居住地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使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式多样化,迥异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得以鲜明地表现出来。音乐在民族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民族特色要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鲜明特征,其所有的民族记忆也是无价之宝。音乐史所产生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和紧密的联系,比如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民族行为、民族习俗等多个层面。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果,学术人员研究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差异和音乐文化的共通处,将研究方法向新的思维方向展开,对音乐的节奏、语言、形式等相关因素的探讨、考察也越来越具体和深入,这些都会加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
(二)少数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与民族文化
多民族性与多样文化并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显著特色,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文化在形式和叙述上的多面性。随着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迅猛飞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传播佛教知识的过程中,它的音乐形式也影响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五四运动期间,西方现代化出现在中国,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20世纪后,我国的民族文化已初具雏形,具有了开放、共生、多元化的特征。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下,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受得到了影响,音乐变成了民族间文化共通和互补的重要桥梁。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利用人类学的方法让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交流,间接地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我国文化背景也呈现多样性,为促进音乐人类学理论在我国的顺利传播和发展,要遵循各民族传统风俗、文化发展道路。音乐人类学者提倡各少数民族音乐与背景文化要紧密相连,可把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内容、行为等作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指路明灯。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进行无缝对接,这些都有助于对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研究。
(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差异性
根据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可分为西北风、东北风、西南风、中南风和东南风,这几个部分中所涵盖的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区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风俗习性,这就造成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音乐的独创性和差异性。例如,河北省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当地各民族文化艺术在形态、种类、表达方式上显现出多变性。瑰丽多彩的人文风情和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培育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多元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文化。如唐山评剧、河北梆子、皮影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比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乐亭大鼓、评剧。由莲花落这种说唱形式逐渐转变而成的评剧唱词相较其他来说比较简单明了,具有比较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乐亭大鼓是将民谣的浓缩精典之处与古代的多种说唱相结合,再慢慢通过实地演唱和更新才逐渐走向成熟化。对于唐山区域来说,乐亭大鼓和评剧是其中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虽然这两种艺术同处一个区域,但其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归功于唐山文化的多样性。多种文化的发展与展现,各不相同的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
(四)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方向
从音乐人类学的方面来看,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互补的重要方式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音乐的交融可以加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民众间的互相沟通,从而进一步加强同一民族文化多样化发展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发展。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需要加大对音乐人类学理论的建立并扩展其研究范畴,以适应并深入研究学术思想,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培育出越来越多的高级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将注意力加强在少数民族音乐内在的涵义和规律研究方面,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探索少数民族音乐,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拓展同全球学术界间的交流,加快音乐人类学在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发展。当然,在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会遇到许多问题,牵扯范围也比较多,例如学者间、政府机构间、传播媒体间、文化发展间以及民间各组织与普通大众间的看法差异。因此,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首先要削弱或者清楚矛盾之处,而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去保护和宣传各少数民族音乐所拥有的独立个性和文化魅力,加强多种音乐文化价值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体现,避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西方价值观所同化,保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发展走向
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发展都会推动世界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民族音乐也是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瑰宝。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密切交流、贸易来往日益频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来往也日益频繁,这不仅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同时,各国音乐学者及音乐爱好者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探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而音乐人类学这个学科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实际操作和迅速发展也拓展了我国社会学者们的视野,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更深的诠释和了解。通过全球各民族之间音乐艺术的沟通,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互相作用和互相融合,不仅加强了中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是通过音乐这种交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各国之间的认识,从而使得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将被削弱。通过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演变过程,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内在涵义和联系,可让世界人民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传播和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长久发展。同时更各极地学习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度。随着全球化互通交流的加速,世界音乐发展也随着社会各界的频繁交流日益进步,在大环境下多方面的学术交流过程中迈向更繁荣的景象。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加快世界人民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更深入了解,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也会得到更好地体现。最后,音乐人类学在我国推广和发展,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理念和理论层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会越来越好。截止到现在,我国关于人类学视域下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21世纪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由以包含政治及民族为主要导向,以科学的方法为途径来转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变迁。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各类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深入挖掘才能将发展持续进行。为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以多种文化价值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发展进行发掘、保护和传承,在这些努力下,音乐人类学才可以得到更持久的进步。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和其他外来文化的浸润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独具的特色、独特的个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必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5]刘一丁。从音乐社会学对音乐史学的渗透性研究谈学科的融合性发展[a]。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
[6]何巍。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a]。大舞台,2012,(3)。
[7]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a]。音乐艺术,2012,(1)。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八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将优秀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和保护好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伴随着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保护继承好民族音乐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融合。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则是通过特有的民族语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代代相传。人们无论是在劳作,或者是休闲娱乐时都会伴随着具有特色的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发展与运用
在古代,音乐就成为了每家每户的娱乐方式,当人们过节时会选择音乐助兴,舞蹈的同时伴随着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少数民族的小伙子在向心仪的女子表达爱意时也会选择唱民歌的方式,而女孩子也是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回复男方;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山民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度过漫长的时间;当家中有客人到访时,也会通过演奏一些乐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与欢迎。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和民族语言,但音乐是无界限的,无论何时人们聚在一起,都可以用音乐来交流,用音乐来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用音乐来促进民族融合。现如今,在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有篝火,就会有舞蹈,并且伴随着歌声,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也都在影响着民族音乐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不断发扬壮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传播出去。
二、保护继承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见证了各个民族的兴起与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的同时文化也要不断的发展,文化是国家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保护继承好民族音乐,才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从口头传播发展到载体传播,民族音乐本身的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越。人们一般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一种情绪,但音乐本身做为一门艺术也吸引了大批热爱音乐文化的人前来学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得以重视并且更好的.传承。
(二)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
民族音乐在谱写乐谱时本身一定是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修养,写出来的曲子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样的民族音乐才有利于代代相传,成为经典的民族音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精神,而这些需要不断的传承下去,而保护和继承好民族音乐,就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作词作曲人可以把民族精神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歌唱者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到民族精神的精髓,才能唱好歌曲成为经典。人们会更加倾向于重视经典的歌曲,更重视歌曲本身带来的精神财富,民族音乐在释放人们压力的同时舒缓人们的情绪。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前进的方向指标,通过民族音乐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进步。
(三)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大发展
每个民族之间都在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促进民族的本身的进步。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之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自己的文化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不论是在大型晚会上或者是当地的舞台上,不同的民族总是能在一起通过歌舞的形式表演节目,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保护继承好民族音乐,有利于促进各个民族之间融合大发展,虽然民族音乐存在着不同,但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使音乐呈现出多元化,这样更有利于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各个民族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融合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合作,利用自身的优势避免自身的劣势,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才能有效的提升民族的地位。
(四)有利于发展民族特色文化
在古代,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通过口头的方式传播,这就导致了有些民族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了一部分而导致歌曲的不完整,音乐的传播载体也没有现如今的载体丰富多样,导致丢失了大量的原始民族音乐。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可以复原一些民族音乐,让更多的民族音乐得以保存并且有利于后代的吟唱与传播。继承这些民族音乐,有利于宣传和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反而让人们听起来更有文化韵味。民族音乐不仅是民族独特的文化,也是各个民族共有的财富。
三、结语
不论是传播载体还是音乐技术上,如今的民族音乐更是呈现出多样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要保护民族音乐并且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同时不断的传播出去。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多种多样的音乐传播方式,这样更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和继承好民族音乐,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民族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杰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7.
[2]李宏颖.浅析保护并传承好民族音乐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5(17):122.
[3]李巧伟,张天慧.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遗产化”倾向与生活化变革[j].贵州民族研究,2017(8):124~127.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九
关键词:民族音乐赏析论文发表
中国一个悠久的国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饱经沧桑的日子里依旧用歌声记录着岁月变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脚步的发展,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深远,而民族音乐做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和情感状态也不断升华,烙印上社会生活的影子,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仅要将民族音乐传承下来,更要将其发扬光大,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民族音乐,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有人把音乐比作清泉,可以滋润心灵,带给人美的享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每个民族的音乐也别具风情,正是这样的差异才有了内容丰富的民族音乐,从夏商周时期,对声律的重视就可见一斑,至唐朝音乐更是达到一定高度,时至今日民族音乐依旧活跃,依旧洋溢着鲜明的艺术生命力。但是随着“地球村”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外来文化的出现对民族音乐的冲击也不断加大,外来音乐的独特风格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一些“爵士乐”“架子鼓”等多样的音乐风格和乐器开始在国内市场打开一片天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忽略民族音乐,各种选秀节目也是充斥着艺术市场,使得几千年来的民族音乐正受着流行音乐的冲击,这是不得不让人觉得遗憾的,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变的。只有将民族音乐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重新去认识其中的精神内涵,赋予新的时代解读,才能让其焕发生机。
二、发展民族音乐建议
(一)强化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的音乐历史悠远,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符号,是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载体,要想让这种精神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需要我们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保护,通过深入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学习,重新去诠释音乐内涵,让其符合现代审美趋势,去鼓励人们主动积极的了解民族音乐,让其更具有生活气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民歌下乡活动,不同的民族音乐研讨会,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让民族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有新的活力。
(二)强化民族音乐的弘扬
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绚丽的一笔,可以说随着时间的发展没有被淘汰反而沉淀下更深厚的底蕴是有一定理由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发展体系,有着独特音质、语言结构内容,在认识到这些的基础上,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可去全盘否定民族音乐,音乐具有多元化,无论哪种音乐文化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正确的认识我国音乐上存在的不足,不断去改进民族音乐才能使民族音乐得以继续发展。要想使民族音乐不断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可以由上而下,由学校到社会共同宣传,例如在校举办歌友会,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类型,在比较中感受民族音乐特殊韵味,也可以在社区展开各种活动,让孩子、家长多些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让音乐走进生活中,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弘扬的作用,但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坚持做下去,当把宣传变成一种习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碰撞,用开放接纳的心态来看待民族音乐,那民族音乐也会在世界舞台上走的更远更久。
(三)强化民族音乐资源创新
要想使民族音乐始终保持活力,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对于音乐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创新也必不可少,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在音乐欣赏上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很多时候我们将视觉和听觉分开了,其实这是统一的,在现如今可以学习流行音乐的变达方式,结合音乐背景,在保持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同时丰富其表现形式,或者将民族音乐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进行改编,运用多重的变达方式去展示。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只重视其音乐这一本体,但忽视其表达载体乐器,做为传输音乐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不可忽略,不同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律和情感,不同的音律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我国民族器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去运用,不是单单靠某一种乐器去表情达意,而是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或者听众可以感受到这些民族乐器的不同和魅力,充分去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的资源,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为民族音乐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结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要想使中华民族音乐得以不断发展,必须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走向世界。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的,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永立世界之林。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
一、合理设计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民族音乐发展到今天,其实不仅仅是学生不够重视民族音乐,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也在逐渐忽略其价值和重要性。所以,为了让学生开始接受民族音乐,教师们必须要在课前花时间和心思做好课堂导入式教学的准备。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直接能够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兴趣,为整节民族音乐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和学生对其的兴趣,将教学和音乐结合起来,以一种直观、生动又便捷的方式为同学们展现民族音乐。尤其是针对某些不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比如传统的戏曲、介绍民族乐器等方面,教师的讲解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教学,插入戏曲影像资料、乐器图片和演奏音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在眼、耳、口的共同调动下,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好感和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信天游》这类西北民歌时,通过多媒体,为同学展现信天游的粗犷豪迈,在学生听民歌的同学,为学生讲解音乐的产生背景、词曲家的生平事迹和其他音乐作品,在整体的大背景下,同学们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在每次民族音乐课之前,教师要先着手准备课堂内容的资料。以《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为例,教师要搜集关于这首歌的视频,尤其是现在《茉莉花》这首歌已经全球闻名,可以先将上海世博会中世界各国演唱这首歌的宣传短片,然后再带领学生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的演唱会版,通过视频的展示,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音乐的发扬和影响力,从而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很多民族音乐作品尤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渗透一些文化内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给同学们。例如古琴曲《流水》,教师可以对中国的古琴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琴家以及古琴曲在世界上的发展做一些介绍,还有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在一首曲子中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而端正对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态度。
二、增加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既然学生们现在普遍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教师不妨就从流行音乐入手,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感觉。由于近些年民族音乐发展的衰落,很多同学对民族音乐中的说唱形式和戏曲接触机会不多,这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民族音乐,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很多教师在民族音乐课堂上直接播放京韵大鼓或者一些评剧、豫剧之类的音乐,学生乍一听会觉得吵或者咿咿呀呀地很冗长,对民族音乐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一旦形成,日后教师再想攻破就很困难了。所以,教师要从同学们熟悉的流行音乐着手。首先可以将周杰伦等流行音乐人的说唱歌曲带入课堂,再让同学们听传统的说唱曲艺,告诉同学们这两种都属于说唱。可能同学们会表示疑惑,为什么传统的说唱和他们熟悉的说唱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时,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就可以顺势介绍一下传统说唱的演进,以及它和现代说唱的一些异同点。还有同学们熟悉的陶吹摹端杖说》,其实原型就是《苏三起解》,教师为学生介绍苏三这个艺术形象,京剧中苏三和王金龙跌宕的故事,顺便讲解一下京剧中其他的角色组成。再比如李玟的《刀马旦》提到了刀马旦的装扮,教师可以对其服装进行分析,与花旦的服装对比,使学生对京剧的花旦角色了解更加全面。在民族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戏曲中的情境,比如京剧中的“做”,让同学们表演敲门、吃东西、呐喊等常见的动作,了解演员表演感觉。还有像《智取威虎山》这样被翻拍成电影、被同学们熟识的作品,可以让同学们模仿剧中人物,合作完成一个戏曲片段表演。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音乐艺术,还能通过合作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增加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作为民族音乐教师,只是为学生灌输知识是不够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熟悉书本知识,并且安排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延续。比如,教师可以在校外联系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讲座,选择有意义的组织同学们集体参加。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各抒己见,让同学们自己组织,自己安排欣赏曲目。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选择几种有兴趣的民族乐器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旁边起辅导作用。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同学们郊游,和大自然深入接触,了解自然的神奇,在山水之间教大家唱民歌,感受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关联,用原生态的民歌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现在很多剧院也都是对大众开放,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剧院欣赏一次真实的戏曲表演,感受戏曲舞台的魅力,并且可以在落幕之后请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简单指导,让学生们了解表演艺术的技巧和精华,让同学们抓住机会进行现场模仿表演,现场指导解说,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总而言之,民族音乐作为民族艺术的精髓,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更广泛和长远的发展。关于民族音乐的教学,主要就是要先抓住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通过合理设计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加音乐欣赏课程,让学生领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会由心而生发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并且会惊讶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学校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尽最大的可能满足教学需求,为音乐教师和学生创造优越的民族音乐教学环境,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这里阐述了课程开设现状和开设以来存在的课时安排少、授课内容浅而旧、实践教学平台尚未搭建好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希望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依据。
关键词: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但造成巨额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事故。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村镇个人,这一切无不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防灾减灾综合素质强硬的人才的理想场所。而土木工程是防灾减灾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学科和行业,该专业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储备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具有其它专业和学科都不具备的主动性、必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在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际,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地方,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防灾减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力求今后能抛砖引玉。
1课程开设概况。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于土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和爆炸灾害等基本知识之上,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灾害的防灾与减灾的一门学科。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通常在《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抗震》、《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工程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培养学生初步识别、分析及解决灾害的能力,使之能与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起,我院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实施三年来,对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课时安排较少,但内容多,信息量大。
该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1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六大类常见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爆炸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另外包括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每一种灾害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案例可供分析,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涵盖常见地震、火灾、爆炸、风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与本专业以及未来任务相关的几种灾害重点分析介绍。这样在内容安排上就容易出现厚此薄彼,有所偏倚。
2.2授课浮于单纯的内容和形式,应用深度讲授不足。
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丰富,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和讲述紧紧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等客观事实方面,对于相关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讲解较少,且相同情况下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论述不充分。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对于灾害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但是对于防治灾害的具体措施掌握上还远远不足。另外,好多授课老师的讲授案例内容老旧,仍然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些灾害事件,这些事件中的土木工程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早就被淘汰使用了,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了。这种情况就脱离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实例,即使讲授清楚了,也不具有广泛和较好的现代应用意义。
2.3实践教学开展少,实践平台尚未搭建好。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平时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但由于课程总课时较少,实践课时难以有效安排,实践环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协调困难,导致实践平台尚未有效搭建,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开课实情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初步探索改革的措施,希望今后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常遇到的灾害的种类、成灾机理、防治措施及减灾技术。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课程面临课时安排少的实际问题时,教课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课程的重点内容突出,并与特定的应用场景相联系,设想未来工作岗位最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学与用相互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2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深挖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
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性强,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门课程,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再加上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许多原本可能致灾的因素得以减弱或克服。因此,一些老旧的内容和案例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并不适用了。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尤其是相关的时事事件和专业领域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滚动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深挖事件的灾害类型、特点、致灾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应用领域实例和防灾减灾新举措。
3.3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校现实教学中存在“案例来源”与“真实土木工程环境”相脱离的矛盾,为解决这一客观问题,学院应主动与一些防灾减灾单位(如地震局台站、火灾大队、地质灾害研究所、重大灾害防治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尝试建立校内、校外两类教学示范实践平台。例如:校内平台方面,学院可以与火警中心合作建立校内实验大楼火灾与防火防灾师范基地,不仅从土木建筑结构选址、防火等级设计、防火设备设计等方面实地演示讲解火灾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加防火演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真实参与防火工程实践,零距离与土木工程防火设计结构接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结语。
防灾减灾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申永江,李耀庄,冷伍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2):80-81.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二
撰稿、摄像完成之后的编辑工作,也称之为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完成电视新闻作品的必要步骤,它不仅是保证制作质量的技术处理过程,也是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过程。电视字幕不仅是一种对节目装饰和说明的手段,而且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功能配置上谈起。
电视字幕作为新闻标题出现较多,通常是一则消息的点睛之笔,对新闻内容起到强调、解释、说明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构图元素,还可以美化屏幕,突出视觉效果。具体功能如下:
(一)传递信息、突出主题。
电视字幕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它以文字符合的方式传递着信息。是对声音与图像所表达的强化和补充。如:摄录的同期声素材里面,被采访者由于方言、口语等原因造成的视听误差急需解决怎么办?那么,我们在屏幕下端配上被采访者言语的字幕,说明一下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字幕被电视这个媒体广泛使用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首先,是电视连续剧的使用。很多国产电视连续剧,特别是双语电视连续剧整篇累牍大量的使用字幕,不仅让各国观众清楚的了解演员的对白,而且还能看懂带有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对白,大大的增强了电视的观赏性,烘托了电视剧的气氛。以往我国的很多优秀电视剧演员,由于口音、音调等问题,不得不找配音演员代替,这样一来,不仅使演员在演技上打了折扣,同时还使观众失去了真情实感,无形中降低了演员的表演水平,降低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影响了播出效果。
同理可证。电视新闻在同期声等方面使用了字幕,让所有的观众能听懂、听清楚,看明白被采访者的语言和有关的画面,的确给观众观看节目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提高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使节目增添了很多色彩。
(二)字体搭配,相得益彰。
不同的字体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随着汉字字幕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不仅字号、字体的种类日益增多,而且出字的方式也是“百花齐放”。如:切、移、隐、飞等……它还经常与三维动画、数字特技相结合。如:在字体上加边、加框,让线条在字体上流动,就有显著的装饰味道,因为字体加边、加框,还可以增添字体的均衡感,使之醒目,更富有装饰美感。当字体的一侧显现出一束投影,好像画面外打来一束阳光,立体感油然而生。这种例子很多,这些随字幕营运而生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能使字幕更加绚丽,多姿多彩。
(三)色彩醒目,烘托气氛、突出重点。
“漂亮”一词古人早有定义,意思是说:干净、悦目的事物是漂亮的。根据画面的色彩和内容、节奏、气氛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颜色配置字幕,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丰富画面的色彩,起到渲染气氛、扬抑情绪、突出重点的作用。如:色彩暗淡的画面,打出一行红字,不仅醒目,而且还能给画面增添活力。后期制作时,为了突出纪实特点,打有黑边的白字则显得朴实无华。
(四)增强新闻动感和收视效果。
电视字幕的适当出现,增强了动感和可视性。可使观众在不影响听觉的基础上,通过字幕这种表现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在新闻连播和一些经济类专题中经常出现。如:一些会议的报道,在单调的画面上打一些与会议相关的字幕,可增强画面动感,突出主题,弥补不足。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联播,还经常采用画面配透体字的方式,对一些行业性及成就性报道进行表述。它可将一些观众听起来较为枯燥的数字、百分数及不易理解的术语等,通过透体字幕的形式表示出来,使观众在视觉上直接了解、掌握那些画面加解说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从而达到视、听完美的效果。
很多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画面,以及一些偷拍用来曝光的画面,往往画面模糊,不稳定,镜头少。由于过于紧张,记者的现场同期也差强人意。在上述的情况下,如果辅助以相关的,恰到好处的字幕,会很好的弥补其中的不足,起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二、从时间配置谈起。
字幕的停留时间应妥善掌握,如果不善于处理字幕的时间长短,会影响观看效果。如:停留时间过长,会干扰观众观看图象,让观众感到乏味,成了“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字幕停留时间过短,会不利于观众看明白画面的意思,很容易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
一般来讲,人们每秒可读解6~8个汉字,电视字幕汉字的出现数不定,多则10几个,少则几个。一般情况下,停留3秒就可以让观众看清字幕并理解画面的含意。
三、从多媒体谈起。
在未来的世界里,多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所谓的多媒体,是指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处理技术于一体,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联系的综合性处理技术。它有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多样化,具有文字、图形、语言、图象多种信息;二是媒体集成化,计算机、广播电视、通信技术有机综合;三是收受交互化,信息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从狭义上讲,也就是说从媒体集成化探讨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电视制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的电视制作的前景也非常广阔。那么,作为制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字幕,一样,有机遇也有挑战。所以,更需要我们摆正字幕的位置,进而将电视字幕艺术托向广阔的明天,做好未来的电视制作工作。
一言以蔽之。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字幕的有效使用,可以创造出感染力更强的时空意境:可以辅助画面语言、画外语言调整有效内容,淘汰无关枝节;可以补救摄录中的失误:可以打出背景资料,丰富内涵,使整个作品体现艺术与技术的聚合力。字幕在新闻后期制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的确不能轻视它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三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政策引导、制 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背景之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模式的应用价值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实践与认可,集中凸显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初中音乐的教学实况,探讨了提升广大学生参与度与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策略。
初中是学生身体成长与思想完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鉴赏能力与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而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今后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各所初中的艺术育人价值。特别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探究艺术教育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科学性的具体策略,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新课改教育大背景下推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含义、特点、属性以及开展价值,即初中音乐是初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必修模块,也是大部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但是基于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有关主体应当牢牢把握新课改中对音乐模块的具体规定以及细节要求,积极探索一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道路,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歌唱技能的有效培育。而要想全面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姿态来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最终实现自身音乐素养、歌唱技能以及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合理整合音乐鉴赏教学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初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选择往往凸显出主观性的显著特征,即其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关注自身的兴趣爱好,且可以在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全面的学习。而音乐鉴赏作为歌唱学习的基础所在,其开展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的认知与参与。基于此,教师应当勇于打破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牢牢把握初中这一年龄段学生的音乐基础、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要素,积极探索一条同学生们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相契合的音乐鉴赏教学道路,从而引导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具备较高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意识以及理解能力,为其歌唱技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要想在中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借助于学生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功夫》,还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亦或是京腔说唱与现代说唱相结合的音乐曲目,都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浓郁的音乐渲染力与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自身较为推崇的流行音乐中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实现自身音乐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单项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者、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理论传输,缺乏更加主动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很难获得自身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实践探索能力的全面提升。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积极性的基础上,全面彰显其主体地位。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讲堂活动,即让同学们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资料的收集活动,并且完成对某一曲目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情感引导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参与度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更加全面的音乐知识[2]。另一方面,在实际教授学生歌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台上走到台下,与同学们融为一体,及时了解不同学生参与教学的状况,并且妥善解决其在学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掘不同学生音乐学习的潜力。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契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借助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无论是班级内部的主题合唱比赛,还是基础性的乐理知识竞赛,亦或是独具艺术魅力的音乐剧表演,都可以引导学生们逐步具备较高的的专业素养与鉴赏能力,助力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三)积极应用鼓励评价模式
初中生所在的年龄,往往十分渴望获得外界的关注与鼓励,而教学评价作为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开展要求教师应当以肯定、鼓励为主,全面提升同学们参与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工作,亦或是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都要求教师全面跟进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深入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与鼓励[3]。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歌曲的学唱示范,还是一些理论性问题的回答,亦或是一些小组任务的开展,教师都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鼓励与认可。除此之外,在开展学生课程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融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这三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考量不同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状况,从而使同学们可以直观、明确的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更有针对性的发展与完善自我。
(四)全面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协同眼、耳、鼻、手等多个感官,才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广大初中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所面临的信息选择也更加繁杂,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多媒体平台,更好地契合广大学生的层次化、多样性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在充分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平台,有效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要素,从而将课前准备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影像资料直观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到音乐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4]。特别是针对一些有关动态的音乐表演形式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平台,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体验到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价值与艺术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理论式教学模式的桎梏,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及课堂参与度,使其更快、更好的步入音乐艺术的世界,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五)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现能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对作品情感的有效感知。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关主体应当避免出现单纯的理论灌输,可以借助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感知,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欣赏教学为例,在为同学们播放乐曲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向同学们展示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德沃夏克的生平经历。如此一来,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体会音乐中昂扬进取的积极因素和去国怀乡的惆怅感伤,实际的课堂氛围十分高涨。总而言之,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其目的包含但不局限于指导同学们学唱某一作品,而是使其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故事的了解以及对基础乐理知识的掌握,进而逐步培养其较高的音乐素养与鉴赏能力,助力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初中是学生身体成长与思想完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鉴赏能力与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基于此,有关主体应当从合理整合音乐鉴赏教学、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应用鼓励评价模式、全面优化创新教学方法以及积极推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等层面入手,不断提升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助力广大学生音乐素养、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四
(一)和其他乐器在伴奏的过程中体现情趣性。
目前来说,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形态,不仅呈现出复杂性,同时也存在多样性。不管哪一种乐器的伴奏方式,都应该充分融入到戏曲乐队中或者特定戏曲中,但是在我国的戏曲演绎以及变化中,情趣一直都被放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比如:应用传统评判标准对戏曲乐队在伴奏过程中的效果进行鉴赏,而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的是弓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对戏曲音色效果进行充分展示,并且创造出有灵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音色介质渲染戏曲背后的故事。
(二)和其他乐器在伴奏过程中体现相融性。
由于戏曲在伴奏的过程中存在不同,就会进一步体现出戏曲唱腔特点存在的差别,而不同乐器的器乐性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对此重视。大多数情况下,以二胡为主演器乐对戏曲进行演奏时,会进一步将唱腔自身的特点充分提炼出来,合理地借鉴戏曲风格技巧,目的在于有效地突出二胡的特点。二胡比较独特的地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二是音色。
(三)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包容个人情感以及故事背景。
在对二胡戏曲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只有在对民间戏曲音乐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情操和艺术个性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再进行创作。这是作曲家个人智慧的产物,它不仅表现出戏曲风格,同时还体现作曲家在审美上的追求,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对来说也比较深刻。
(一)具有着情趣展现方面的作用。
因为戏曲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二胡的风格也存在着不同的定位。针对某一支曲目所具有的韵味进行演奏,不论情感是激昂的,还是悲怆的,较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乐器自身的表现力。比如:箜篌的音色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偏向于清亮圆润、轻柔雅致;古琴具有比较广泛的艺术表现力,乐声古朴、富有穿透力;板胡的音色较为坚实、穿透力也比较强,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中,板胡也是重要的伴奏乐器。而琵琶自身的音色具有十分强的穿透力,并且传播距离也较远,其在一些高音区传播地更加明亮,在中音区比较融合,在低音区的音质较为醇厚;古筝比较适合演凑声色悠扬的曲目。二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能够表述较为悲惨的内容,同时也能够直接地营造出气势壮观的意境,而且由于音色比较接近人声,所以具有显著的情感表现力。
(二)戏曲主要采用音乐对情感进行表达以及深化主题。
戏曲主要通过音乐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相应的表达,对于二胡,应借助其自身器质性对不同的戏曲做出对应区分。就我国传统戏曲伴奏乐器而言,由于音色以及基调自身的表现力存在着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戏曲之中伴奏乐器也并不相同。比如:我国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为京胡,豫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为板胡,越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为二胡。由于二胡音色具有着深沉感,同时音质也较为细腻,具有奔放和忧郁的双重气质,能够对情感进行更好的表达。所以在对戏曲进行配乐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主要乐段应由二胡来执行,比如《二泉印月》《赛马》等作品,就是二胡的代表性曲目。
(三)二胡具有着基调区分的作用。
通过将一些曲目贴上对应的情感标签,能够使其在日后的欣赏过程中被区别对待,比如对于二胡曲风的作品(秦腔主体随想曲)而言,该曲的引子位置主要采用秦腔中比较常用的音型,对其百里秦川进行描绘,与此同时也预示着激昂的主基调。但是在作品《兰花花叙事曲》之中,在音乐开展中引用二胡自由散板的方式,对主人公情绪变化以及场景转折方面增添了一抹灰黑色,使其具有较为强的震撼力。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二胡不仅能承载曲目的表现张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的伴奏效果,从而更容易对曲目基调做出判断。
三、总结。
通过分析研究后可知,在我国戏曲演奏中,二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伴奏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便是一个“伴”字,由于二胡的音域比较宽,作为伴奏的乐器来说具有较为重要的辅助演唱功能,同时也不会喧宾夺主,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主次分明的印象,使整体的演奏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以乐辅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朗》、《歌唱二小放牛朗》、《小卫士赖宁》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三、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恰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六
二胡在戏曲音乐伴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戏曲音乐的伴奏过程中,很多独特的技法、特性音以及伴奏方式,都是通过长期的视、听、练,研究、探索,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其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演奏的技巧。
一、正确解决两个“特性音”的音准。
在戏曲音乐中,最能体现其地方特色的就是“7”与“4”(按5调式主音排列而定)两个“特性音”了。这两个音在高低位置上具有一定游移性,在演奏上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在戏曲伴奏中,特性音的游移规律是根据其唱腔或伴奏旋律的走向而定的。即:旋律上行时,这两个音随着曲调走向趋势向高游移,旋律下行时,这两个音向低游移。如:
这一旋律在演奏或演唱时,它的两个特性音(第一小节第二拍与第二小节第二拍)均是下行级进,(从4―3与7―6)故应按小半音的音高对待,在演奏时,(二胡为5、2定弦)其第一小节的第一拍降7与第二拍前半拍的4这两音之间正好构成了纯五度。因之这两个音正好用二指演奏。(4、3)两音演奏时,是采用了小二度二指抹音向下游移,从而奏出了比较圆滑流畅的下行旋律进行,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7音不存在微降。而是实际降低半音,这个4音也不存在微升,而是小半音向3音游移,这种游移是具有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循。
同样,在二胡演奏中,它的4、3半音为小二度,演奏时不能用常规的指法演奏(常规指法是4音用二指,3音用一指),而是运用特殊的半音同指(二指)抹音演奏,使其向它的下方音游移靠近,同样谱中的7音不能是微降,而是从降低半音的7,游移过渡到6,最后终止在主音上。同样降7与6音,纯属小二度过渡,故在演奏指法运用上,也应用超常的游移指法才好。如:花梆子就有这样的谱例:
谱中的(34)之间的关系属大半音,(54)之间的音程也是大半音。这个4音可以用微升4去对待,演奏时,3与4之间的指距不能靠近,同样5与4之间,演奏时也应准确把握手指之间的音位。
总之,戏曲音乐中的这两个特性音的音准问题,具有其特殊的灵活性,在演奏中,特别是它们的半音关系,既不是像十二平均律的半音变换,又不能像五度相生律那样的演奏规律,它很像纯律那样在音准上的调整、协调,但又不完全属纯律体系,而是具有独特的游移性,随着旋律的走向,进行音准的游移,从而构成了它独特的音程、音准关系与剧种风格。
二、解析撸弦技法。
在戏曲音乐伴奏中,板胡处于主奏地位,在演奏时,有一种特殊技法,艺人们称之为“撸弦”。其演奏方法是:左手手指在弦上按音位时,运用手指在弦上的压力大小,而决定音的高低。压力愈重,增强了弦的紧张度,因而声音愈高,若用压力不当,音高则得不到改变,音自然就不会准确。
上述特殊技法也适用于二胡伴奏中。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多以5调式为主,而作为调式主音的5音(特别是高音5)是剧种音乐中的骨干音,对演奏这个调式骨干音时,根据剧情和音乐需要,进行不同技法的调整,特别是若遇到激情奔放的音乐时,即用了“撸弦”的技法来演奏了。这种技法的运用,通常一般情况下运用四指(小指)较多,比如有这样的乐句:
上两个谱例中的5音,在实际演奏时,(1、5弦)其用指方法概括的讲,即:小指按在升4的音位上,通过压力,改变弦的张力,从而演奏出5的音高。(也正如古筝演奏那样,左手在3的音位上,加压带揉,奏出4的音高。)。
“撸弦”技法,可以在左手按弦的四个手指上,均可运用,但经常运用最多的乃是小指撸弦,主要是由于剧种的调式主音5经常在曲中出现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小指撸弦,多以半音增高常见,比如小指按在升4的位置上,经过加压“撸弦”后,升至5的音高,如果撸弦的指力过大,则会使音继续升高,因之,运用这种撸弦技法时,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效地控制手指“撸弦力度”,使之适可而止;二是要有良好的耳音,辨别音高的误差,以求正确的音准,同时在右手运弓方面,力度要相应配合,给予一定的拉力,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会充满激情与活力。比如在碗碗腔的慢板中,就有这样的谱例:
上例中第二小节第一拍的七度大跳音(2、1),就是运用小指“撸弦”演奏的(5、2定弦),继而从1到6(2、1、6、5)的小三下滑、同样是运用小指演奏,小指在演奏1音时,实际上是按在7的音位上,用力重压(撸弦)之后,改变音高而获得1的音响效果。随之小指从1的音高滑到6的`音位,这种重压(1)轻按(6)相结合的演奏手法奏出的音乐既生动又柔和。生动处,在于运用了“撸弦”技法,使音乐有了动力感,生动活跃。柔和处,在于四指三度下滑,充满抒情流畅、委婉柔和的感觉。像这样的唱段乐句,从谱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但从演奏上讲,要奏出风格韵味,就需在演奏技法上下一番工夫,单单一个乐句,但左手的演奏却不简单,其小指按弦的力度变化(重压,轻柔带滑指……)、速度都要做到适度才好。
三、包腔的演奏。
首先,认真聆听他们的吐字和行腔规律,按照演唱的特点,在谱面进行应有的补充和标记,加入必要的音型和表情记号,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奏。学习其主奏乐器――板胡的演奏手法,聆听板胡包腔的韵味。在演奏戏曲唱腔时,不能单靠谱面演奏,而是需要灵活的演奏手法,力争与演唱者做到密切配合,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在演奏实践过程中,常常需要加入一些滑音、装饰音、重音等,使二胡演奏技法更加丰富多彩;与演唱的行腔、吐字紧密配合,也显得韵味浓厚。另外,除了掌握一般常用的演奏技巧,还需要从语音、四声等方面增加知识,以便于在实践演奏中运用。通过长期实践,就更应要奏出戏曲的“神韵”。韵从何而来?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学习,既要掌握行腔规律,又要重视各种演奏手法的运用,再对语音、声韵进行研究……演奏出来的音乐才能悦耳动听。对于行腔中的旋律,曲调走向,以及吐字、韵律等等,要进行分析研究,多次进行实践演奏,与唱腔紧密结合,进一步熟悉唱腔的结构与规律,才能奏出陕西戏曲独有的韵味,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胡作为旋律乐器,在戏曲伴奏中必不可少。在很多特殊情感需求下,它可以独立并充分地完成剧中人物对情感的表达。在伴奏中二胡的应用能帮助演唱者有更加突出的表现,使戏曲音乐更加生动、细腻。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七
:音乐需要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鉴赏、创造,音乐不是简单地将音符拼凑起来,而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寄托。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欣赏音乐,还需要自我体会音乐的情感。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才能逐步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
:高中音乐;欣赏;实践
高中是一个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都在绷紧自己的神经,音乐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中,劳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高中的音乐教材会编入很多优秀的、艺术性较高的民族音乐,能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情感熏陶,但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从音乐方面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由于高中课程比较紧张,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接触艺术歌曲或歌剧,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把音乐的内容和背景故事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思想、内容、感情。比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高中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教师可以准备关于长江的照片或短片,让学生欣赏过后,再欣赏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喜欢欣赏、学会欣赏对高中音乐的课堂效率是极其重要的。
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位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主动听、主动欣赏,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教师可以在指导时提出有关音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学会主动地听,听对音乐的欣赏是重要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音乐的情境,这样的欣赏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的欣赏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只有多听优秀的音乐,才能够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感受。著名的《沂蒙山小调》,不是听一遍就可以了解它的魅力,学生可以多聆听,了解作品的节奏、旋律、音色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做到对音乐的最佳欣赏。
欣赏音乐是高中音乐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在音乐课堂上缓解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地参与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感受音乐。
杨碧颖。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青春岁月, 20xx(16)。
李芳。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xx(65)。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八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戏曲音乐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二胡、民歌与戏曲均属于我国的民族音乐范畴,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三者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造诣。并且,在当今的发展中,民族音乐虽然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但仍然处于稳步的复苏阶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突破。融合则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出路之一,毕竟多元化是时代的主题。本文将以二胡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民歌、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运用,并结合笔者经验探索各类作品的演奏特点,从而探寻二胡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民族音乐以丰富的音乐形式而著称,如民歌中不同的方言与多样的形式,再如戏曲中各式各样的唱腔与板式。二胡当然也是如此,除了不同的种类以外,在音乐上也有着极为多样的风格。但是近年来,随着二胡演奏技术的进步,我们在演出或者教学时往往会选择技巧较为全面的乐曲演奏,从而忽略了二胡乐曲风格多样性的特点,长此以往虽然在技巧上可以获得突破,但却割裂了艺术发展的群众性,使二胡的圈子不断缩小,这样也是不利于二胡长久发展的。“声腔化”是二胡的演奏特点之一,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更多人们容易接受的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学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更可以让二胡的艺术风格得以扩展,使更多人喜欢上这门古老的乐器。
一、我国的音乐环境分析及二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不论在哪一个年龄段,学习一种乐器往往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好体现。在此,民族乐器相比于西洋乐器则更为受到人们的偏爱,其原因有二:首先,民族乐器源于我国本土,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在理解音乐时也会有文化上的优势;其次,无论是吹奏、弓弦还是弹拨类的乐器,民族音乐都极为注重意境的展现,所以,民族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首选。与此同时,随着在相关文化政策的推动下,民族音乐在我国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趋势,尤其是在戏曲方面,“戏曲文化进校园”、“戏曲文化周”等活动使原本小众范围的戏曲推广到了全国以及全世界,这也是极具里程碑的意义。当然,在戏曲的光辉下,其他民族音乐也并没有落寞,如民歌的发展,各类的民歌音乐会以及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得民歌中的各类歌曲也被人们随口哼唱、朗朗上口。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环境良好,尤其是在戏曲、民歌方法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展,而这对于民族乐器中的主要二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从二胡近几年的发展方向来看,技巧还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与演出选曲中可以看出,许多专业人士偏爱选择像《雪山塑魂》、《三门峡畅想曲》这类技巧性比较全面的乐曲,这也使得二胡的技巧在近几年获得了较大的突破,新的高难度技巧孕育而生,如快速大跳换把这类炫技类技巧的使得二胡的观赏力获得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分的重视技巧则会忽略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而二胡则是非常重视这两项的表现。与此同时,这样的快速发展势必缩小了二胡的乐曲风格,高难度的技巧性也让很多二胡的爱好者望而却步,这也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局面。所以,融合与借鉴则是二胡获得更广泛推广的最好途径。
二、民歌、戏曲元素对二胡音乐发展的优势分析。
选择二胡与民歌、戏曲结合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空穴来风。众所周知,二胡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唐朝,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与民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民歌方面,二胡自发展之初便源于民间,并且二胡也从来就不缺乏民歌类的作品,如我们熟知的民歌《茉莉花》以及赫哲族民歌《渔舟欢歌》等。并且,最重要的是随着二胡的发展,闵惠芬老师对二胡“声腔化”的研究极大的增加了二胡与歌曲的容错率,为二胡与民歌的进一步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戏曲方面,二胡更是有着极大的优势,自古以来,二胡与戏曲都是互相伴随发展,戏曲选用二胡进行伴奏以此来衬托音乐中的环境与气氛,而二胡则借鉴戏曲中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当然,选择结合民歌与戏曲并不等于完全的抛弃的技巧。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胡目前所缺少的并不是高难度的技巧,而是乐曲的内涵,民歌丰富的情感与戏曲广泛的内涵正可以弥补二胡演奏中的不足,则很大完善了二胡的演奏体系,使技巧变得更加全面。其次,随着近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各类民族音乐都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的方向则是群众性与欣赏性的结合,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选择民歌与戏曲也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简而易懂的乐曲也更容易使人喜欢上二胡,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民歌元素在二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民歌为体裁的二胡作品之中。这类作品最注重展现的便是乐曲的意境以及声腔化的演奏。如上文提到的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作品《茉莉花》和《渔舟欢歌》,两首歌曲都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根据不同的民歌风格调整演奏时的技巧。如演奏北方地域的民歌时,拉弓时尽量加大弓子的长度,运弓的速度也要加快,这样便可以使声音变得更加宽广,从而体现北方地区豪放的特点。相反,在演奏南方民歌时,左手的动作尽量放缓,最重要的是滑音的处理尽量更加圆滑,这样便能体现南方地区细腻的特点。与此同时,揉弦的幅度也能够控制声音的宽广程度,大幅度的揉弦可以使声音更加宽广,反之会变得细腻。声腔化的处理也是民歌类作品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民歌由人声演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对于事情的叙述、有哭泣,也有激动与悲伤。而二胡极似人声的音色也能够很好的予以展现。所以,在演奏作品时,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的人声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如根据民歌改编的二胡作品《兰花花叙事曲》中需要运用跳跃感的演奏来表现陕北姑娘“兰花花”活泼的性格,而当故事进行到抢亲的时候,则需要加大揉弦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反抗的情绪。所以,对于民歌的演奏归根结底还是细节上的处理,这是因为民歌的旋律简单,节奏也不复杂,如果不注重细节,演奏出来的效果则会与普通乐曲无二,从而失去了其本来的艺术价值。
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运用最为广泛,这离不开两者近千年来相互依存,互相进步的良性发展关系。自古以来,二胡便戏曲中烘托环境、衬托声腔的最好选择,在长时间与戏曲合作的同时,二胡也形成了独立的演奏风格,以阿炳先生的《二泉映月》为标志,二胡也真正的摆脱了配合、伴奏的命运,走向了独奏的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胡独奏风格的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戏曲声腔的影响很多,如知名作品《河南小曲》便是结合河南豫剧中曲剧的唱腔的特点并结合伴奏乐器坠胡的演奏特点而成的一部作品。再如我们熟知的《长城随想》与《豫北叙事曲》,这两部作品都由刘金文先生创作,虽然作品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但两部作品均结合了戏曲中托腔、跺句等手法,凸显了较强的民族特点。戏曲元素是民间音乐的体现,而二胡最初也是源于民间,这便直接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永恒真理。只有融入民间才能了解人们真正喜爱何种风格的音乐,艺术才能够真正的得以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民歌、戏曲元素在二胡音乐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从举例中可以看出,民歌以及戏曲在二胡音乐中的应用原本就拥有着相当丰富的作品,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为主的时代里,二胡作为民族音乐中的当家乐器,唯有融合更多的艺术形式才能够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笔者也将会继续对环境进行分析,与时俱进的寻找二胡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向,从自己做起并付诸实践,为二胡艺术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