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面论文(优秀21篇)
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提高未来的表现。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参考下面这些精选的总结样本,或许会有所启发。
德育方面论文篇一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多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12.
德育方面论文篇二
众所周知,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甚多,学生在入职初期难以适应全新的角色。特别是因为在职高教育中缺乏企业文化知识的渗透,导致职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因此,职高德育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关注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日常德育教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蕴含于企业内部制度和产品中的文化特色和基因教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成长为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一、企业文化与职高德育教学。
1.企业文化的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来讲,企业文化是我们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为主体应当遵循和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诉求,如平等交换、积极主动的实干精神等。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更多地应当称之为市场文化,不过由于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所以用广义的企业文化来指称。狭义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职高德育教学的概念。
按照20xx年教育部修订的《职高德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职高德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和德育教育二者基础都是“德”,都是在价值观、品德、精神等方面对人的一些要求,这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的基础。
二、在职高德育教学渗透企业文化的原因。
1.培养职高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大纲》指出,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大纲》要求,“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在职高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是贯彻《大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切实提升职高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题中之意。
2.激发职高生学习热情的需要。
好学不如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洞悉企业文化的相关作用,从而让职高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的工匠精神、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体验在企业中个人所肩负的职业责任和面临的市场挑战,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去,最终为就业后的角色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高德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职高学校应当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在不少职高学生在去企业工作时,面对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起不到作用,相关职业意识缺乏,无法在企业这个新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企业的管理方法不习惯。实际上,好多刚毕业的职高学生并不是不具备相关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他们对企业环境暂时不适应,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不能迅速转换为专业技能,甚至遭到企业的淘汰。所以,职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尽快转变角色,而这个角色转换就需要我们在职高教学中提供条件,打好基础,而不能让学生在企业自生自灭。从这点来看,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是职高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文化渗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合理心理预期。
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眼中,大学生、“上过学”的年轻人就不应当在生产或技能一线工作,而应当是“坐办公室”或“管人”的,加上许多职高生对企业的真实运行缺乏了解,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入职后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学校在德育教学中,要对现代企业分工和人才梯队进行介绍,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通过这种介绍、学习和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技术的人分工组成的。在企业中,职高生更多的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个角色与定位,学校要在德育教学中给予引导、明确,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能够调整好心态,选择好定位,建立恰当的心理预期,避免在就业后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影响工作和学生个人发展。
2.探索企业式教学。
企业毕竟是企业,无论在节奏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它不同于学校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德育老师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要营造氛围,在教学与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早日融入企业。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讲授实现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是职高德育课堂企业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式教学主要表现在突出职业精神上。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在学校德育课堂中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可以提前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模拟企业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类企业的管理,把学生当员工,把教室当车间,把教师当师傅,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会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人际关系,从而早日适应企业需要,早日融入职场。
3.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毕业后的目的地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所以,校企合作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是邀请企业各级别人员到学校以课堂讲授、座谈、讨论等形式和学生沟通企业的相关运作方式、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认同企业文化,至少是广义的企业文化;二是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建设和展示,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流程、纪律、规范等,展现企业的奋斗发展历程,展现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为企业做贡献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育方面论文篇三
摘要:学生的成长从小学开始就需要有好的德育作为辅助,德育教育同科学文化教育一样,对新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我国实践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渗透方法小学音乐德育。
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东西,在多元化相互融合的今天,对音乐等学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德育是树人的关键,是我们国家一直注重的教育要素。每一代新力量的产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作为铺垫,也需要德育的侧面辅助作用。现在,我国开始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以各种新颖的方法来促进两者的完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中,小学音乐老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育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
音乐课堂上的德育是个很新鲜的话题,也正是因为它的创新使小学教育中的德育上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学中的办法有很多。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大部分是从基础入手的,从教育的根源就注入德育的因子,使长成的大树更加茁壮,而完成这个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是我们的小学音乐老师。
1.教学题材选择使融入德育。将德育教学有效地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最基本的教材的选择做起。而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是教学题材的选择,要做好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就要从选择教材开始。在苏教版社的简谱音乐教材中,《再见吧,冬天》等歌曲被选入。与此同时,那种对春天的渴望里所蕴含的满满的希望也随之传递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唱着歌儿去劳动》这种与劳动号子有相同作用的歌曲也被选入了教材中,孩子们通过这首歌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这种将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德育课,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以后面临挑战的筹码。像这类具有德育功能的曲目应该被更多的编入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融入。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其中起重大作用的就是小学音乐老师。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就是引导,尤其是在小学这个特殊的阶段里。老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德育部分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有的老师在孩子们欣赏《摇篮曲》的时候吟诵一首直白如画的表达母子深情的诗。在音乐的衬托下,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像水一样流淌着。有的孩子出神地望着远方,调皮的孩子也在此刻安静了下来。然后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在课后的作业中布置孩子制作一份对妈妈表示感谢的礼物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的心中会种下一颗孝的种子,这就是德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3.用音乐本身的力量进行德育。音乐本身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是某种宝贵精神的承载者。苏教版教材中,《郊外去》乐曲用轻快明丽的曲调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乐观快乐的心境。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无法理解高深的文字里所蕴含的哲理,而通过乐曲所表达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却可以被孩子们读懂,这是为什么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之中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音乐教师所承担的德育重任。
小学音乐老师在德育方面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的过程,缺少了小学音乐老师的付出,就无法达到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作用。
1.小学音乐老师要有绝对的耐心。小学音乐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仅仅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在这个时候,老师们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只可以听出曲子里的快乐因子,除此之外很难有别的感悟。但是我见过有的老师会在听音乐的同时叫孩子们积极上台表演各种各样小星星的模样,来表现孩子们心中的变奏曲。结果台上就出现了酣然入睡的小星星,也出现了撅着嘴赌气的小星星。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让人们不禁捧腹大笑,这就是老师的力量。
2.小学音乐老师要鼓励孩子表达。表达音乐的方式其实不只是唱、跳跟演奏乐器,还有很多方式。如,有的孩子比较善于涂鸦,有的孩子喜欢跳舞。有的老师就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欣赏《月儿弯弯》时,鼓励孩子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出听到的感觉,用稀奇古怪的姿势来表现孩子的舞蹈。这是对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这是对大脑的立体化培养。
三、德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学中是我国对德育看重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德育的一个新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性的融入,当然也是成功的、和谐的融入。以音乐为载体传递德育,是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培养的一种捷径。孩子们自小学开始就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以后塑造良好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起一板一眼的讲述硬道理,这些会跳动的音符对于孩子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培养有着更突出的作用。
每一代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的辅助,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音乐被巧妙地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以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这是最有效的做法。老师又将这一任务巧妙地从多种途径进行完成,形成了多种将两者相融合的方法。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促成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20xx,(04).
[2]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xx,(09).
德育方面论文篇四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分享了体育教师的德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方面论文篇五
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室的带领下,继续坚持“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创建了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取得了较好的德育绩效,并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部门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育人任务,积极主动做好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2、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使班主任有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实效化。
3、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做好少先队大队干部和值日生、礼仪队员等的梯队培养工作。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文明校园。
抓好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卫生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做到校园内外无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意外。
1、开展两次消防逃生演练,逃生演练有长期的应急预案和每次的演练安排,并有计划地实施。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总结。在演练中以注重安全为首位,确定各班学生的逃生路线,做到有序撤离,有老师跟踪保护。
2、以预防传染疾病、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和防拐骗事故为重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队会、少先队墙报等阵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推进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班级宣传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同时做好常规工作,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艺科老师和少先队大队部协助下,以及在全体老师的一致努力下,成功举行了“第一届小学踢毽子比赛”、“与经典同行”、“迎六一”儿童节等各项活动。
四、塑造亮点,拓展德育活动。
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结合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如利用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等阵地和途径进行感染、内化和教育。
五、密切家校社区联系,构建三维德育网。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对家长加强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电访、信访、网上联系平台(校训通)等形式,使德育深入家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3、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预防学生进入网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讯通等各种平台,对家长进行环保宣传教育;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校内外卫生、安全教育,利用“小手拉大手”的途径对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控烟工作宣传等。
六、今后工作方向:
1、今后尝试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并尝试与科研结合,带动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理论。
2、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工作思路的创新,有条理和有计划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方面论文篇六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二)何谓休闲德育。
休闲与工作相对,一般是指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从事的有利于身心的活动和从中体验到的闲适状态。休闲与时间有关,也有状态有关,是生命提升的机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时间的增多,意味着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休闲时空与休闲活动,提升休闲审美的品味与境界,关系到大学生道德层次的提升与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近年来,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关度很高的休闲生活、休闲教育、休闲德育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德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但对于休闲德育的内涵和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目前,有的研究者侧重于闲暇的角度,有的侧重于休闲的角度,两者虽然在历史演化上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两者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以下我们将休闲和闲暇等同理解。,邱伟光教授(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较早意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组织与实施闲暇德育可以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此后多年,休闲德育开始进入高层领导的视野,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领域的重视和关注,并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培训教材第五章中,专门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教育作为课改的新增内容,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内容引起了思政教育届的广泛关注。
在针对休闲德育所起的作用方面,曾琰在其论文《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由于高校的闲暇德育能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自由体验”的积极氛围,有利于德育活动在主体参与和自主选择的时空境遇中进行,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常常被诟病的人学空场现象,因此充分尊重了人性,体现了主体的“在场”。还有不少学者对于建构闲暇德育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探讨。万慧进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中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休闲资源意识淡漠、闲暇创造性缺失、闲暇生活质量欠佳等现象,并提出通过确立合理的闲暇价值目标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丰富其闲暇生活方式,提升其闲暇生活的文化底蕴与层次,成就幸福的休闲生活。具有本真意义的幸福生活必然是具有德性的休闲生活。杨佳英在《浅谈闲暇德育》中提出,要使得闲暇教育能真正实现道德引导与教育的良好效果,就需要以休闲化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休闲化教育使人容易处于一种放松的“去目的化”状态,不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说教,使德育的积极效果能在休闲化状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发挥。但他也强调,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要注意保证德育的“焦点化”与“目的化”,避免因为方式轻松而导致教育目的随意与涣散,从而消弭道德引导的有效性。刘胜良、张百顺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出,闲暇具有道德意蕴,现存的高校闲暇德育表现为:闲暇时间充裕,闲暇质量低下;闲暇内涵明确,闲暇技能单一;闲暇动力强劲,闲暇指导缺位;闲暇自律明显,合作共赢低效。他们还指出闲暇德育理念偏失,应试教育惯性冲击,闲暇德育活动单一,交互德育主体缺失等,是造成高校闲暇德育低效的原因。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挖掘闲暇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德育活动、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是提高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径。黎海燕在其论文《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里将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内容归纳为学习、文化、心理、道德实践、生活自律等五个方面,她还在其论文《闲暇教育特征论析》中阐述了作为既具备道德教育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品性的闲暇德育具有闲暇性、生活性、开放性、隐喻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德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影响的活动。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是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范围内所开展的指向道德提升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从形式维度来看,是通过休闲实践活动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休闲德育是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休闲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
(一)“有休社会”需要休闲德育。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有闲社会”逐渐成为现实,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全面发展自我。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过有德性的休闲生活应纳入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休闲的能力与职业技能一样,并非与生俱来,休闲的层次、休闲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休闲需要教育。目前,我国教育尚处于为职业工作做准备的阶段,但在后工业社会,出于对生命本真的考虑,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为“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2]一方面,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约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各种法定节假日竟有90天之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逐渐减少,使大学生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休闲生活及其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教育要为未来培养新人。当前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代人”成为现实,未来职场需求的已不只是工作技能,休闲、生活的技能越来越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大学教育对于休闲及其教育力度是相当薄弱的,休闲教育甚至是“被遗忘”领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休闲伦理的贬抑。传统伦理中我们往往宣扬“劳动至上”、“劳动光荣”,导致对工作伦理的过度宣传,一些劳模因过度工作牺牲生活、牺牲家庭、牺牲生命的案例也被媒体放大宣传,导致民众对休闲的贬抑,休闲往往与懒惰、颓靡联系对等而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是对休闲教育的忽视。休闲并非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后天培养。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却不愿投入一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我国的中小学生常常从踏入体制内学校开始,就被“埋葬”在题海战术中,导致“不敢休闲”(常表现为“学习至死”)。而休闲教育的缺乏,使我们的孩子无法培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审美情趣,即使有了休闲时间,也不懂得过高雅而健康的生活,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误导而沉迷其中,表现出“不会休闲”(常表现为“娱乐至死”),“窒息”了精神生命。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前随着网络休闲方式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休闲生活及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越显突出,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等通过休闲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休闲生活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的德性培养,即休闲德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休闲德育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高校更新教育观念,促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型。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对德育内容的补充,更是体现了德育观念的转变和德育范式的改变,它充分调动高校在休闲德育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强调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注重从课程德育向整体德育转变,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变,促进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休闲生活从自发向自为状态转变。
休闲作为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途径,使我们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考的时间与文化创造的空间,为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休闲德育引导大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激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冷静反思社会与人生、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刻的自我否定、批判扬弃、自我塑造,使其在休闲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超越现有的自发生活状态,创造理想的“可能生活”,实现向自为休闲状态的转变,达成生命的自我超越。
3.有利于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以休闲德育取代知性德育(课堂德育)。课堂德育作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能有效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让学生获得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然而,道德规范的确认、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并获得固化。休闲德育作为德育回归生活实践的一种形式,以知性德育(课堂德育)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延伸,能更好地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并与知性德育一起,包容了学生生活的全部,避免因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忽视所造成的“德育死角”,有利于整体德育的建构,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休闲德育的基本进路: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
生活德育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而这里的“生活”包括了制度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也包括了劳作性生活(职业生活)和休闲性生活,因此休闲德育作为生活德育的一个领域,就是要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一方面,休闲生活关涉道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必然包含着主观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是休闲的本质规定性,然而“自由”并非意味着“无约束的放纵”,自由不仅是更高要求的自律,而且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应负有的基本道义与责任。“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3]也就是说,人们的休闲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要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另一方面,休闲伦理需要教育。休闲不仅在形式上有类型之分,在精神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正如有论者指出的“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更可怕”。错误的休闲方式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正确的休闲则是“成人”的重要途径。休闲伦理是人们在休闲生活中用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休闲伦理和休闲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教育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建构。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我们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接受一种怎么样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同样,关于休闲生活的伦理道德学习,也不能只是关在课堂里进行纯知识讲授,而应该建立一种更整体的生态教育观念,建构一种知性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体现生活德育理念的“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一)课堂中学习。
休闲德育并不局限于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德育活动,还包括关于休闲道德的教育。因此,发挥大学生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在相关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相关内容,甚至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休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开设独立形态的休闲公共课程。这一类课程应以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直观的休闲教育内容。如有一些高校所开设的“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学习”、“休闲生活技能”、“我的休闲我做主”等公共课程,将休闲教育作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个健全人培养的重要一部分。但限于人力物力,目前此类与休闲有关的专门课程在高校还鲜有设置,条件不具备的院校可以退而求其次开设相关选修课,鼓励具有休闲意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应鼓励高校在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或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一般高校难以开设大量专门的休闲课程,因此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渗透休闲教育观念和技能,是最切实可行的(但也是难度最大的)。如在旅游、艺术、体育等文体艺术类课程,烹饪、烘焙、园林设计等各类专业课程,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课程中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内容与理念等。但是这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教师的休闲教育,提高教师休闲理论水平,形成教师休闲教育的自觉,使其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具有言传身教的体现与示范。
(二)生活中体验。
区别于传统知识理论传授中他者“自外而内”的灌输式教育,休闲德育更注重自我“自内而外”的体验式建构。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应注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方法整合。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强化教师休闲能力的培养,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教师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言传身教,以自己积极的休闲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休闲实践。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要培育和引导文化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学习型等几类,是高校学生开展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监督,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休闲生活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积极支持。最后,从学校角度而言,要突出院校特点开展休闲教育。为规避休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应尝试把休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资源。专业教育与休闲教育并非对立的两个教育领域,休闲应该是专业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高校可以面向师生开放专业教育的实验室、科普展示室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把专业不仅视为谋生的手段,更提升为乐生的途径。此外,还应积极拓展网络时空的休闲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开展休闲活动,让师生成为校园休闲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体验者和积极传播者。
(三)环境中熏陶。
生活德育非常强调教育环境、教育情境的创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整体氛围,一方面是休闲德育的“隐性课程”,另一方面也是休闲德育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以“幸福校园”作为目标,将休闲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夯实休闲“软件”的建设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加强相关的休闲“硬件”建设,注重加强校园休闲生活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每所高校除了建设好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传统体育设施外,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生年龄、心理和专业特点,增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与专业兴趣培养的场地设施,如保证校园休闲公共场域的基本建设,休闲广场、舞蹈室、合唱室、乐器室、形体训练中心、健身房、阅览室等娱乐设施应符合基本配比。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在生活区配备便利的娱乐、休闲与健体活动室,在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等教学设施配备适当的休息室、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等,引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同时,在管理上、在时间安排上和空间设计上都要尽量将休闲伦理考虑进去,教育、激励、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价值观和伦理规范,让校园的师生能在一种休闲与审美中提升自我,享受幸福,过一种有德性的休闲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陈建华.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兼论教育与休闲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研究,,(10):84.
[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马惠娣,季斌,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62.
德育方面论文篇七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一个学年又过去了。一年结束之际,回顾着一年的学习、工作,颇感有总结提高的必要。在思想方面,本人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一贯将学校当成我自己的家,集体荣誉感较强,平时工作主动、积极、投入。能认真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出满勤,出好勤,与同事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在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每位学生都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本年度上半年担任初二(2,3)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周课时18节。下半年继续担任初三(2、3)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周课时16节。两个班的学生各有特点,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我能精心备课,突出重点难点,由浅入深,拓展深化。平时善于和学生交朋友,教育学生时能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机会,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学中力求形成活泼互动,奖惩分明的教学风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授学生学习方法。针对我自己性格和习惯上的不足能谦虚谨慎,力求逐步养成细致周到的教学作风,在初二毕业统考中,两个班成绩优秀,列同轨班级前两名。
在评教评学的评估活动中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2月,被评为**年度校优秀党员;8月被授予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在担任备课组长期间,能及时组织同组教师集体备课,钻研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探讨适当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做好辅导课组织工作和参赛协调工作。每次规模考试后能做好阅卷和成绩统计工作。能发动备课组力量帮助组内教师上好全市公开课。
在担任市初二、初三英语协作组长期间,能帮助教研员做好资料整理分发和准备组内活动的工作。9月—11月期间,指导常熟理工学院外语系实习教师费韵帆完成专业实习。为了努力提高我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胜任英语教学工作,我还积极参加多种类型的业务进修学习。除了积极参加校教研活动外,我参加了市首批网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并被聘任为市外语辅导教师。期间能和其他教师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辅导,布置批改作业和组织考试的工作。让人高兴的是经过长达13年的艰苦努力,我完成了全国自学考试英语本、专科的学习。
今年两上南京,完成了听力与口译课程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为我自己的漫漫自学之旅作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此外,在去年市级初赛的基础上,我被市教委推荐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参加了开课比赛获二等奖,随后在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上市级公开课一次;9月,参加江苏省首届“时代之星”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经过两轮的角逐终获教案和课程设计一等奖。
5月,参加市多媒体课件评比获三等奖,7月通过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考试初级。在教学之余,我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10月参加并通过了了苏州市教育学“十·五”~“十一·五”滚动规划课题: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包括学生国际意识在内的综合能力的研究的中期评估。9月,课题模拟结题报告获**年校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3月,常熟市级课题《多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及实施的有效性研究》立项。
一年来,我积极参与了校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就我自己负责的苏州市和常熟市级的两个课题在省课题开题验证会,“透视课堂”教育论坛等活动中积极发言,于与会教师交流教学感悟。在学校良好教研氛围的带动下,我积极参与到“新教育”实践的并担任了部分实践任务。
2月论文《谈谈有效英语教学中的记忆方法》发表在省级刊物《时代英语报教研月刊》;论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真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获校一等奖,苏州市级三等奖。今年,我继续担任初中党支部书记的工作。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认真贯彻党总支学习、活动安排。组织支部全体党员认真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从自身做起,从教育教学的细致工作做起,树立党员教师的形象,使各党员教师加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更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也进一步扩大了党在广大教师中的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今年确定了发展对象一个,并确定了考察培养的计划。
一年来,我分别担任了初二(3)和初三(2)班的副班主任工作。能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常规和教学管理。负责所在班级的冬季晨跑活动,常常和学生谈心,耐心指导,给予适当的鼓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当然,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新的一年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我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德育方面论文篇八
时光如梭,不禁感慨时间的力量,思绪万千,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话。笔落至此,行文已终。当我写这篇丈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始2019年金秋,终于2022年盛复,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向,皆是过往,曾经一起欢声笑语的同学也要各奔东西,那些在夏天遇见的人也要在夏天告别,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回忆,逐梦省警,终要别,我还是始终相信我们每个人的相遇都有它一定的道理。
回首这几年的求学生涯,辛苦却也收获满满,记得刚开学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成熟懂事,都是这三年一点一滴的结果,我最美好的回忆都留在了这里,无论是操场内撒在地上的阳光,还是专业课时挥洒的汗水,亦或是训练后收获的掌声,这些都是我以后想象却又无法重现的珍贵回忆。
首先感谢我的祖国,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风华。有了祖国的强大庇护,才有了灯火通明的万家,才有我们现在的不经战乱,不缺衣食。
师恩难忘,铭记于心,我要感谢我的队长,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宽以待人,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的高尚品格深深触动着我。以关爱为和弦,奏出温暖的歌谣。感谢队长您对同学们的关心,为我们纾解心结,以勤劳为剪镞,射向自律的靶心。感谢队长每日最早到校督促同学们的生活起居和锻炼身体,以梦想为蓝图,甘当成功的阶梯。感谢队长为同学们营造的和谐、团结的氛围,使同学们在三年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您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同学们亦师亦友的品格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学习的榜样,祝愿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我要感谢我的专业老师,是你的教导和督促,使我成为合格的警校生,诲人不倦,教导有方。我还要感谢曾经教导,传授给我知识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无私的付出谢谢你们的爱岗敬业,谢谢你们的谆谆教诲,师恩难忘,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平安喜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感谢19级法学系三大队三区队的所有学生。更要感谢三年的全体室友。我们曾一起在操场挥洒汗水,也曾一起在宿舍留下过泪水,我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生日。曾参加过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考试,愿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共回首。感谢诸位好友,同学对我的关怀和包容,帮助与支持。
幸遇良友,温柔岁月,感谢陪伴我三年的女孩段庭伟,因为有你在懵懵的青春里陪我一起长大,这平淡的日子才会闪闪发光,感谢你在我的青春里,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远隔山海与我共存,值得珍惜的人很少,你在其中,名列前茅。感谢我最好的最好的朋友武鑫,给了我很多面对生活的力量,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很奔溃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给我疏导和安慰。没有血缘关系还对你好的人,都是上天赐予你珍贵的礼物,是人生路上最真的情,心灵深处最暖的伴。感谢我最好的异性朋友张林鹏,相处的日子里理解我,照顾我,伴我成长,护我天真,让我懂得不娇不躁戒熬夜破界跨界闯世界!让我在人生这一驿站中能够坚持梦想,倍感温暖。感谢你们在学过程中给予的努力,在生活中给予的陪伴。祝各位同窗前程似锦,平安顺遂,永远清澈明朗。
父字开头,母字结尾,二十余年的求学路,你们不求回报的付出与给予是我前进路上最强大的后盾,让我遵从内心的选择,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生活上的鼓励,是你们给了我前行的勇气和追求目标的动力,祝愿父母身体健康,平安顺遂!
最后要感谢在此家园的至暗时刻在前线舍身燃起生命花火的医护人员幸而有你们的努力我们才能拥有安全稳定的生活。对你们致以我最高的敬亦,敬你们拼夺而来的春花烂漫江山泰安。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忘不了升旗广场前的口号声,忘不了夜晚。
宿舍楼熄灯的口哨声,忘不了在国庆安保时与同学们深夜执勤坚守岗位的画面,忘不了军训时获取队列名次时与队友激情相拥的场景,瀚海楼、图书馆、操场、食堂、立德苑都承载着我警院青春的慢慢回忆。愿自己能够一直保守初心,满怀期待的去热爱生活,满怀热忱的去对待工作,永远保持心中的那一处光亮,继续奋力前行,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朝朝往昔,均成过去。感谢在人生道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是你们让我将青春过成了我想要的模样,愿你们平安顺遂。
再见了,山西警察学院!
疫情当下,祝愿所有人都能平安。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感谢自己一路以来的坚持,也感谢你们的陪伴与支持。写尽千山,落笔是你,三生有幸,清徐县徐沟镇山西警察学院的日子,再会相缝!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答辩稿。
德育方面论文篇九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
进入到小学工作到现在也有1年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这段时间,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身为一名教师,在参加工作的这一年来,本人坚定我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定期学习党的各种文献,将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政策水平。本人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认真有效地完成学校及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表现出极好的组织纪律性。
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小学,因此学生也有其特殊性,各年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刚刚工作就进入一位班主任的角色,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了。
现在的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很多坏习惯也有很多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好是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学生面前以高标准要求我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而面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时则有所不同,课堂上我严格要求我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我还继续小学教育深造,一有空闲时间,我便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四年级数学和科学、综合、美术,三年级科学,二年级美术等教学工作,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即使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我还积极参与区市级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我自己的想法。在教师考核中,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
未来路漫漫,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定能改善不足,发扬优点,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全面而不失风格!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德育,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包括教育学生的品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扮演着德育的引领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遵守社会道德礼仪。这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德育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50字)。
在学校,教师有责任在学生间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我们需要指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让他们知道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尊重他人。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在指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失败,如何积极面对挫折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让学生在成功和失败中都学会谦虚和坚韧。
第三段: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250字)。
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强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的一项核心职责。我们需要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生命、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感恩之情和荣誉感。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协作精神,鼓励他们懂得分享、关心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人格的重要手段,一定不可忽视。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00字)。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人修养,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和公益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感受社会。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从中感受祖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精髓,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五段:结语(250字)。
德育不仅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良好社会文明、推动全面发展的必备工作。学校教师要践行“诚信、勤奋、友善”的品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要精心设计德育课程,注重德育实践体验,唤醒学生的青春梦想和人生理想。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重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二
摘要:新课程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此可见,新课程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教育宗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在终身发展中德育教育更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教育;物质性;发展性。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比起旧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人常说:“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纵有再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一个公民,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最基本的思想。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些小资料: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的诞生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由我国科学家在1958年研究并合成的;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资料中,我们知道这项堪与人类登月计划媲美的工程是由美、英、德、日、法、中六个国家承担的,而我国是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事实,都应当足以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一定会激发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态度决定成败,而科学的态度能使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课本中有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史,如必修i课本的开头,有主编与邹承鲁教授的一席谈话,从中我们知道了对科学的研究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很大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创新的思维,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如科学家们对细胞学说的探究过程中,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在“细胞世界探微”一段资料中我们知道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问题现在已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但我们的学生环保意识差,卫生观念也不强,甚至不知道环保的意义。在我们的课本中从生物与环境,生物的进化这些章节中,我们知道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演变而进化的,生物界的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营养结构相互联系的,地球不单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园,而其他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敢想象地球上只有人类一个物种的情景。地球这个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想在这个环境中长期生存,保护和爱护她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1.世界的物质性。
在第一册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生物界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而这些元素在构成生物界的化合物后,形成了细胞这一重要的结构。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几乎整个生物界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可见,生物界具有物质性。
2.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种观点几乎随处可见。如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是有统一性的。细胞作为一个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各个结构上是有联系的而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保证了细胞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结构。能量对生物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但生物界的能量却根本来自于非生物界,光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进入生物界。
3.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由各个局部构成,只有保证了给各个局部的正常,才能使整体和谐。如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由各个细胞构成,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甚至系统。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维持是在各个组织细胞、器官、系统功能正常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4.发展变化的观点。
物质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永恒的事物。如生物的进化,新物种的形成,体现了这一观点。再如科学家们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和认识,在不断地变化、补充和完善。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第一册中我们知道,生物都有新陈代谢这一基本的生命活动,而这一基本的生命活动却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两面构成的。又如一个物种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地存在,是因为遗传,而生物得以进化的本质是变异,一个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然有遗传和变异。再如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被选择而适应并保留下来的,但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然又会影响环境。
我们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被娇惯的一代,由于家庭的、社会的原因,使他们养成了一些有偏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这些资料对他们加以引导,使他们一方面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从而很好地达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学生”,他们的思想并不是非常积极,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究,使教师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德育教育;班主任;教师;班干部。
学校应该以德为首,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先做人后做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科学的认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中学生。可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总是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觉到头疼和无奈,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和点拨他们,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改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成为思想健康的人才。
一、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引导教育学生。
班主任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导。班主任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教师的话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变化。所以,班主任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做好率先垂范,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模仿班主任。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教师要通过模范行为来引导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逐步地提高,改变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班主任做好后,班主任的话学生才会听,并且能够去模仿班主任,使学生能够在榜样的作用下逐步改变自己的问题。班主任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中要做好以德教人、以身示范,通过与学生多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足和问题,从而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逐步提高和进步。
班主任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看一些充满积极思想的电影,多听一些带着正能量的歌曲,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积极环境中逐步地改变自己,思想上收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在阅读、观看和倾听中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认识,逐步改变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了思想的改变和认识上的提高。这些丰富的形式让问题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学习中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促进学生能够转变观点,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方式改变了说教的方式,却对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二、发挥任课教师作用,潜移默化渗透。
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可以说是人人有责。班主任教师要把“问题学生”的思想情况与每一位任课教师沟通,使任课教师能够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点拨。任课教师了解了学情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和渗透,使学生的思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任课教师要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巧妙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思想的洗礼,从而在思想上改变了认识,提高了德育水平。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改变和提高。
三、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榜样无穷力量。
班干部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对于“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指导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当班主任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后,就要把这些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其他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帮助这些“问题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比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有效。学生之间会让他们感觉到彼此之间是零距离的,学会之间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最为真是的想法。通过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和交流,“问题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影响。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班干部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可以生活在一个充满正气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深刻有这些“正能量”来影响和关心,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四、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建构结合网络。
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中,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网络。通过这些网络的共同作用,学生会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相联系,把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回到家里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相互沟通的方式,使“问题学生”时刻都可以在监护人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区分对与错,善与恶,逐步地在这个教育网络中发生转变,实现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按照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教师要了解“问题学生”的具体问题,并结合教育目标来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共同交流帮助“问题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在沟通中逐步地帮助问题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认识。
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呼吁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正确思想和态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收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社会上的一些标语,人们的一些行为,身边的故事等等都可以对学生形成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改变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对于“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地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针对他们的需要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使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改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泽刚个性化激励机制让德育课升温[j];新课程学习(中);06期。
[2[黄宝忠快乐德育之我见[j];学周刊;期。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四
摘要:当前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德育教育,其主要方法有歌曲渗透与欣赏渗透等,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探索,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以使音乐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所起的效果更加突出。
关键词:教育方法音乐课品德渗透。
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新音乐课程标准里面,便明确指出了音乐教学应当具有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的热爱意识作用,应当具有培养学生优良行为习惯与集体精神的作用,把音乐课里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是音乐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比如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较为生动地描述出了黄河船夫穿过激流滩的豪迈气概,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第一步要教会学生演唱该歌曲,待学会歌曲演唱之后,再给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舞蹈史诗“保卫黄河”与“松花江上”片段。同学们可以听到并真切感受到当时那段激扬抗争的岁月,并将这种激情带到音乐学习中来,有了形成激情的基础,同时也少不了技巧的科学表达,可以说技巧是满足思想感情表达的方法途径。于是课堂教学进行到艺术加工与磨炼的过程,此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速度:授课速度准确与否,同音乐本身感情表达得充分与否有直接关系,如果授课节奏太快,则体现活跃有余而体现雄伟不足,如果授课节奏太慢,则学生接受有余而生气不足。两者不用说达到德育教育目标,就是音乐教育自身的目标也很难完成。
还有一个是相关爱国歌曲的渗透问题,黄河船夫曲是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这个主体引申开来,给同学们介绍其他类型同时代歌曲,并顺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饶,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早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时候,国家所展示的自制先进武器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后不管谁侵略我们国家的一寸土地、残杀我们国家的一名同胞,大家就要同他血战到底,我们爱好和平,但是却会把侵略者全部都杀掉。这首歌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相应的,其他歌曲也无不蕴含着这样那样的精神食粮,教师完全可以把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供学生咀嚼掌握。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首,以爱为基本线索,学生学习本首歌以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心灵同音乐间的无障碍沟通,了解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深切领悟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先要求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在自我演唱中领悟歌曲的魅力与境界。整节音乐课以欣赏、演唱、感悟作主线进行连接,在感悟拓展的环节,可以适当插入ppt课件,用相关的温情音乐当作背景,给同学们展示出大量的具有震撼力的爱心照片,在不同人物角度中使同学们感悟到爱在生活中的珍贵,帮助同学们用更加新颖独到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并把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写出来,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关怀关爱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课件欣赏教学,同学们能够很好地体验出爱的伟大,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并会将这种情感带到课下的生活中去。
3探索德育渗透的新方法。
教学改革是持续向前发展的,这给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原来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被打破,给德育教育渗透带来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
(1)根据教材目标讲述音乐故事。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把古今中外的音乐趣闻、音乐家故事、作品见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知道,或者是预先使学生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做自主讲述,这样学生的心里便可以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形成不可小视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学习古曲“高山流水”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给同学们讲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逢知音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够利于学生对乐曲达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回顾了古代历史中的相关记载,加强了大家的古代音乐认知,对于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养成民族自豪感是有利的。
(2)与音乐有关的游戏。
游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无穷的,年龄段越小,游戏的魅力越大,它能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培养其坚毅好胜、团结友爱的精神与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比如,在学习音乐情景剧阳关三叠、音乐游戏西游记等部分课程时,教师就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里,同学生们一起进行游戏,让音乐和游戏同时培养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
(3)适当的竞赛。
按照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学生实现适当节奏创编、歌词创编一类的竞赛,以达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这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竞争方面的意识。
(4)增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率。
使用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在欣赏配乐诗朗诵“春之歌”的时候,便可将多媒体技术发挥到极致,展现出优美的青山、鲜花、草地、流水,展现出和谐的诗朗诵效果,学生们一边看一边听,从而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同生活间的密切关联,使学生增强对艺术魅力的体悟与认知能力,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珍惜时间意识熏陶。
4结语。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为学生负责的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在音乐课堂内外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其现实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未来教师应当更加注意德育教育的意义,给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造就素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佩茹。初中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19)。
[2]熊斌。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xx(5):25—26。
[3]赵素珍。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xx(12):39。
[4]文静。浅析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8):98。
[5]任永红。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中快乐成长――校园文化艺术节有感[j]。音乐时空,20xx(9):84—85。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五
摘要: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景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道德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努力解决道德困惑,帮忙大学生辨别是非,学会确定和选择,逐步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成熟,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我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使得道德行为确定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逐渐扩大。应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提高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该丧失的优秀品德。道德滑坡不仅仅导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知上出现许多偏差,甚至将他们引入误区。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呈现进取、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自主、进取、民主、竞争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进取倡导和支持改革开放;人生观、价值观进取健康;自我认识清醒客观,心态平稳;发展、成才的愿望增强。但他们同时表现出缺乏谦虚谨慎、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挫折承受本事差;过分注重个性的张扬,缺乏基本的社会职责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的培养和塑造过程。
(二)道德教育的理论缺乏创新,指导实践的功能弱化。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整体性,只重国家和团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团体利益,使得个人利益完全受到轻视。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需要,灌输“服从”、“集中”等思想,而不顾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的私利。这种道德教育只重视它的社会功能,忽视或无视道德教育的个人享用性,从而影响了道德教育功能的实际发挥。
三、
(一)关注知识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新领域。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科技的创新,依靠网络信息,同时离不开道德的规范约束。如果一个人的智商很高,而道德水平很低,则其对社会、对他人的灾难性危害就越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其他,而是道德问题。所以,人类不仅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并且要具有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道德素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确处理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道德,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仅有不断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会寻找到新的生长点,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使道德教育在资料、方法和途径上都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三)强化以道德感化、道德行为引导和约束为重点的培养方法。
道德感化的过程,就是各种感化因素对受教育的影响、熏陶的过程。教育者能够进取利用这些感化因素,寓理于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理解教育,从而能坚持理解系统的开发状态,对教育资料坚持亲和的、进取的和兴奋的情绪,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理解某种思想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到达道德教育目标。
1.加强社会公共环境的熏陶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环境设置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教育方式。道德教育环境系统在促成健康人格构成过程中具有双重机制:一方面,变化着的环境引导和诱发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人的观念、行为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了环境的更新。人不仅仅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人能够在不一样程度上改变环境。
2.优化学校文化环境。
大学学校文化是学校中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般分为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和人际文化等。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以学校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取向上的团队精神。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学校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对大学生产生进取的向导作用。学生置身于这种进取向上的学校文化的氛围中,会使自我的思想品德不断升华,异常是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学校团队精神,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德育素质问题。
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的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上述德育素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二、学校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主角。
学校文化经过学校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是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进取探索以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德育教育的良性互动途径。
高校是文化人集中之地,知识密集,底蕴丰富。高校应当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把握好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三环节,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立优越的学校制度环境,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供给制度保障;营造进取向上的学校精神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环境对大学生品德构成的重要作用;创造与学校精神相契合的学校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品德构成潜移默化的功能。
(一)加强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任务。高校要进取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大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把自我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够真正贴近社会实际,直面现实问题,吸引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思考,解决其各种模糊认识,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勤奋地学习,更加自觉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等事件和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学生表彰大会等环节,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不断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近年来,广西各高校深入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学习,报效国家和人民。目前,广西多个高校都在开展以“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讨论活动,经过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梦想,充实自我的大学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学校”氛围。
(三)创立礼貌高尚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环境熏陶功能。
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以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校精神为主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成果、品牌,构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第二,经过。
总结。
办学经验,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把长期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良传统、文化特性和办学特色,凝炼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第三,以建设高品位、多层次的学校文化为重点,进取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学校景观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学校文化体系。第四,加强学校舆论环境建设,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例如,2011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表彰活动中,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获优秀奖。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也举办了首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总结了学校历年来学校文化建设经验,该校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志愿服务十载博览会倾情打造育人新平台》获全国学校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广西自治区特等奖。当然这只是广西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全区各高校经过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形象与品位,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提高。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更要充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促进民族团结提高中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其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用中华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师生,增进师生对广西世居民族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不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进取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最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校作为民族团结提高教育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各族学生和谐共融之风。如广西民族大学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集中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师生党员带头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立志服务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建设。
一、有效教学模式。
基于开放大学的办学对象和办学性质,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一样的学科性质、办学目标和学员自身的情景等多种因素而综合研究,往往要把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远程辅导及面授辅导相结合,分为以下两种有效教学模式。
1.webquest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指网络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的,是众多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代表。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webquest模式一般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导言供给背景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任务是对学生需要完成工作的正式详细描述;过程是学生完成webquest任务经历的步骤;资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需的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结论是对探究学习进行总结。webquest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前期准备、情境导人、明确任务、分组分工、网络探究、作品创作、展示评价和总结反思八个步骤。
2.pbl教学模式pbl(proble-basedlearning)指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其得到普遍认可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界人士给出了定义,我们对问题式学习能够理解为: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习者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本事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在医学教学领域中首先得到了认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以下优点:
(1)在临床科学的测试中成绩较好;
(2)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4)学习氛围得到改善:更为进取的学习、更高的满意度、更低的紧张度、更低的弃学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就是问题的把握,问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其度的把握主要取决于学习对象的知识和年龄层次以及实施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其有效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开放大学资源的建设。
开放大学的有效办学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其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进度的记录,学习效果的及时和有效的评价等。其中资源的建设是有效平台的基础,这要集成广大从事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团体智慧。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连莲教授在她的《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一文中所提到的:要组织教师开发问题资源库,要引导教师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当开放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自我作为开放大学平台的建设者,而非使用者时,相信我们的资源会更多、更好、更能辅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对已有资源应充分了解,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三、开放大学评价体系的特点。
开放大学的特点决定了有效的评价也应当是多样性的。首先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学历教育的评价更多是要量化的,也要更多地受教育制度的制约。而在量化考核时借助网络平台让考核更能显示出公开、公平、公正,学生作业是否准时的提交,由系统自动判定,教师的反馈也要在网络上公开,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能在网上查看,平时成绩由学生本人的学习情景自动生成。这样学生的自我安排会有据可依,也打消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和对人情的依靠。对非学历教育的评价则能够更加灵活也更加宽松,因为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更进取主动的学习内在动力,对评价体系所起到的监督作用依靠性较低,所以这种评价更应当注重的是推优助学的示范作用。综上所述,开放教育无论在哪一个环节上,对教师本身的要求都变得越来越高了,所以为了能适应开放大学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有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学校方面也要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开放大学的市场是广阔的,从事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也将是充满挑战的。
与命运。所以必须把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那么,在师范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在课堂内外巧妙渗透德育呢?对此,笔者想谈谈自我的看法。
一、知人论世,培养爱国情怀。
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感人绝唱,至今读来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当然,在此环节应把握好时间与分寸,否则会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讲课文,感知梦想抱负。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梦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安定城楼》一诗,教师在讲解中应紧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来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此刻真的想归隐江湖吗?如果真要归隐,条件是什么?经过上下文的典故涵义与诗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证明必须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时才会归隐。最终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这首诗主要表现的就是李商隐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你们,更应当象诗人那样,坚守自我的梦想,为之奋斗拼搏,并把梦想的火种传给你们的学生,志存高远,让他们也能感知梦想的魅力。还有《出师表》、《尚未选择的路》这些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德育优势,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梦想,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易于理解与消化。
三、课堂反思,培育人生态度。
此刻的学生大多是在父母朋友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往往会伴有任性、脆弱等特点,更有甚者个性扭曲,仇恨社会,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马加爵事件、范跑跑事件等等。加之师范生以后是教师,是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育师范生应对人生困境与挫折的本事,教导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淡然处之,笑傲人生。这一点,张孝祥堪称我们的榜样,他在政治上遭受贬谪,反而找到了一条自我解脱、超然物外的途径,他的“肝胆皆冰雪”“尽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至今广为传唱。还有《论语》、《庄子》这些尝读常新的经典,都能够让学生从中领略到孔子、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构成健康的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德育渗透是潜藏在讲解之后,需仔细反思,方有所悟,这比直接的讲授更有体验感与说服力。当然,除了上述主要针对课堂内的德育渗透外,作为语文教师还需采取一些措施搞好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以此来作为课堂内的加固剂和补充剂。比如布置与课文有关的童话剧表演,这样经过自我动手去找资料,参与到表演中去,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从而受到熏陶。由于师范生女生居多,所以历史上女性英雄形象更受她们的青睐,象李寄、谢道韫、花木兰就有同学演绎过,经过这样的活动,她们变得更为自信,人格也得到了完善。我们也能够让学生开展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或作文比赛活动,这样不仅仅能够锻炼她们的语言表达本事,还为她们梦想观的构成夯实了基础。只要用心,师范生《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也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惟有十分努力,才能使德育看起来毫不费力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大学语文》教学依靠着其学科独有的人文情怀,对师范生的德育渗透都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在课堂内外,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梦想信念、淡然的人生态度之外,更让他们的精神家园充满诗意与期望。真心期望师范生经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德育水平有所提高,并所以而惠及他们将来的学生。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德育造成了较大冲击,进取探索大学生德育路径成为教育者必须应对的问题。周恩来“甘当公仆、进取进取、求真务实、和合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供给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周恩来精神;大学生德育;路径。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德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化、一体化。所谓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跨国贸易活动交流的不仅仅是资本、商品等,并且也交流观念和思想。但这种交流并非平等和对称的,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经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不对称交流,经过各种方式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和渗透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给弱势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合理地应对全球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命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同时也必然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的加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进取的意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高校教育逐渐淡化了德育的传统,普遍出现了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价值,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专业化教育倾向。由于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科学工具主义”泛滥,致使高校的德育弱化,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独立思考本事的培养,由此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扭曲发展,致使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价值观混乱,梦想信念模糊,物质享乐至上,诚信观念淡薄,行为规则失范,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目前大学学校里学生种种不礼貌行为,学生基本礼貌的缺失等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极端的则发展为大学生自杀,甚至出现学生杀害教师的个别案例。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都反映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1)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主要体此刻人的行为方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方面,它使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人具有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职责、民族命运相连通的旷达胸襟。经过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能够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和改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不正之风,为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供给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渊源。周恩来同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奋斗一生,善于学习,善于批评和自我批判,伟大的人格等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并且是当代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代表中央为周恩来同志开追悼会作的悼词中说,“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且概括了“我们要学习”他的6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周恩来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典范。周恩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梦想人格精神。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构成和提升、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是精神价值实现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统一,它对人的规范导向与对生产的规范导向是同时实现的;同时,周恩来精神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包括精神价值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哺育,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人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周恩来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高尚精神,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周恩来精神经过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对梦想对事业的不懈的火热活力等,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提高和完善中的实现。一句化,周恩来精神对激励和引导人们怎样去学习、工作、生活,怎样去做人,具有一种永恒的规范导向价值和功能。
(3)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周恩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将中华民族精神经过自我崇高的人格修养加以提升,并以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来且日益彰显出它的社会凝聚价值。价值追求上的理性自觉,情感寄托上的诚实厚重和审美风格上的壮美崇高,是周恩来精神的内在表征。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在社会凝聚力构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凝聚向心价值产生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共同梦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完善、审美情趣等不断地模塑、规范、认同、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每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周恩来精神作为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升华,已经并将永远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精神的感召激励力量是巨大的。凡是了解周恩来的人,甚至仅是和他见过一面的人,都深深被周恩来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西哈努克国王由衷地说:“周总理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他从没有教过我怎样做,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我本身最好的榜样。”法国前驻华大使马纳克说:“同周恩来谈话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精神总是闪闪发光。我认为,没有人怀疑这种精神。凡到过中国访问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今日,周恩来那百折不回、永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仍在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这确如一位大学生所说:“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早已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使人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2.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契合(1)周恩来严于自律的精神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相契合。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从严培养自我的好习惯好品质。周恩来一贯主张:“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是仅仅对下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首先是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多负一些职责”。这实际上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周恩来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他没有安于现状,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把自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自律是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发扬周恩来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精神,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周恩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相契合。周恩来道德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奋斗历程都闪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人格。在他13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他视自我为人民的公仆,把民族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而死”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所以,为了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能够用周恩来精神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明晰办学思路,经过这些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爱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克服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省、自励的高素质的人。
(3)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契合。周恩来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从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远涉重洋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自我的誓言——“我认的主义必须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告诉我们,大学生仅有树立科学的信仰,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为之矢志不移地奋斗,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高校能够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最终确立和为之奋斗终生的过程,帮忙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4)周恩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精神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观相契合。取信于民,是周恩来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起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诚信是天道,人类无诚信不灵。人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威,国无诚信不宁。从而认为诚信为天道、人道、政道、国道。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凭着良好的人格信誉,周恩来取得了与他接触的外国政府首脑和外交家的崇敬与信任。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当前,大学生认真领会和践行周恩来在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有利于消解当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才能促使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拼搏和献身,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三、周恩来精神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路径。
1.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变革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关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为所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所以,大学不仅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提高的精神殿堂;是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思考本事的神圣场所。大学应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周恩来德育思想,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构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应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构成全校共同的价值评判和梦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不懈探索。“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应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坚持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中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中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经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整个教育体现中突出思想教育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资料,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资料,讲述周恩来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忙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信念。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务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以周恩来教育观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能够经过编印下发“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同时,能够邀请周恩来亲属、周恩来研究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能够开展“周恩来班”评选命名活动,从而推动大学生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以周恩来德育观彰显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梦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能够开展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学校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能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资料。学校还能经过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艺术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能够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楼群中间建造“怀恩亭”,敬立周恩来铜像等。经过环境的熏陶,让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加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契合我们时代的精神。
论文摘要:社会是一本无字教科书,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民族延续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论文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德育;社会化。
一、现代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的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梦想。社会实践与传统德育的最大不一样,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就课本谈课本,就理论谈理论,就观点谈观点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具体、真实、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背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激发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现代大学越来越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确立观念将越来越依靠于社会,社会上不一样群体的利益观、价值观,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大众传播的不一样资料,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从根本上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异常是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学生理解信息的主动性、进取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各种不一样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交织在一齐,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这些现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德育如果仍用较为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运作,将学生置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之中,脱离社会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呼唤,那当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发生冲突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种深层次的矛盾。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教育,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本事。
仅有进取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让大学生看到了一个多维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才能看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很多真的、善的、美的人和事;同时又亲眼目睹了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将一些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呈此刻他们面前,从而使他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社会。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真正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仅有全面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深刻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终才能使他们对课堂上学来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和立体的把握,并对自我的未来做好必须的心理准备。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改变纸上谈兵的浮夸作风,进取投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知晓自身的不足,充分认识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校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自觉调整自我的发展方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适应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在适应性、开放性、协同性上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生存要求,使之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生存本事的认识,自觉追求自身综合本事的提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准社会人”身份使之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要独立完成许多社会工作,这就使得他必须增强合作意识,与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具备必须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才能在团体中求生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2]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贴近社会生活,能够让大学生对自我未来的创业有一个心理准备,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强化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短短的大学时光,更加刻苦地学习,更加顺利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找准自我的社会位置,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未来的社会主角做好各种知识储备,并在自身本事和现实需求的差距中寻求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努力方向,努力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为提高综合素质、承担社会职责、做好社会工作做好各种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毕业后就会越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周围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局面。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本事。
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够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在实践中使之领悟到仅仅有大学课堂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这既是知识观的资料,也是个人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的过程。大学生仅有在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其渐进性、发展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时刻体会着自我发展本事的巨大改变。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刻了解到社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推动力,他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身的本事和水平,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大学生供给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实践中检验出的真理对大学生的发展本事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考验品质,提高心理承受本事,有利于构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理发展依靠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提高心理素质,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情景,锻炼应对复杂事物的本事,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以良好的心态自觉理解和吸纳外界信息。异常是让有心理问题和轻度缺陷的大学生进取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锻炼,理解挑战,能够有效地改善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增强使命感、自豪感、危机感和道德确定力等内在素养。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
每个人要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人必须要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否则,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在互动当中融合起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他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所以,高校应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扎实地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建立健全机制,畅通育人渠道。要想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畅通渠道,打通路径,使其在整个育人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1.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良性运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首先,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此项活动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其次,学校应加强整体设计和规划,设立专门机构,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既有学校层面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层面的具体指导,不让学生处于自由参与的松散状态。第三,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四,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注重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2.优化环境育人机制。学校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协调有力,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保证其育人效果的社会基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不能仅仅靠学校,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地方有些单位或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教育职责,总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把大学生当成单纯的劳动力,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实,对于社会来说,如果每个单位都能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视为自我份内的职责,变应付了事为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产生人才效益,那么最终真正受益的除了社会和大学生之外,还有单位或部门本身。所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环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在行动中。
3.完善考评导向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既要有机构、有组织、有思想教育和引导,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制订相关政策,完善导向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踊跃参加活动的进取性。一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和教学质量管理一样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评定方法参照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同等看待,二是进取制订鼓励政策,将其劳动付出按照必须的工作量计算。三是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进取鼓励大学生开展智力创收,并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经过岗位实践缓解自身的生活压力。四是能够设立活动基金,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发明或已产生效益的合理化提议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与大学生评先选优挂钩,将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的动力,增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活动资料,强化育人效果。高校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资料、强化教育效果。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要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回眸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这种实践教育是任何理论教育课堂不可替代的。坚持社会实践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它赋予活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有机结合。书本和课堂给予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仅有将之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理解检验和强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前提和基础。专业理论不等于专业技能,仅有经过实践过程才能转化为实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资料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神圣使命;而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的必然要求。
3.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要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供给科技服务,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仅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4.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要有机结合。高校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提高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是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能够解决其生活问题,使其生存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劳动的甘苦,培养其艰苦奋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坚持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相结合,既贴合组织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5.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要有机结合。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需求因素,同时也有大学生对社会或自身认识不足的问题,即择业观问题。有些岗位十分需要用人,却招不到人,有些大学生宁可几年荒废在家也不愿意去自我不满意的岗位就业。无法实现人才和岗位的有效对接。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寻找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更加明确自身的定位,为更好更快地择业就业供给了极好的机遇。
6.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要有机结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市场经济为广大有志青年供给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高等学校仅有把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创造财富,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明智之举。
摘要。
关键字开学,军训,学习,舍友,打工。
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就临近毕业。来不及细细回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将与我挥手作别。回首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艰辛中享受欢乐,在点滴中学会坚强,平凡的生活中闪现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真实。在大四的尾巴上,回忆四年的生活片断,只想为这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终点意味着另一个起点。不应当有太多的失落,因为以往有过精彩,也不应当有太多的感伤,因为青春尚与我同在。年轻的生命不应当屈服于生活的磨难,而应当在风雨中傲然前行!
新的开始。
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我们新生眼花缭乱,当时能感觉到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那里开始了。
军训是四年学习生活的开始。那个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烟的训练场还清晰地浮此刻我的脑海里。每一天的正步,跑步训练,偶尔的拉歌比赛,还有我们可爱的教练,都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还记得第一天休息的时候教练让我们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着犹豫着,教练笑着说“嫌脏是吧,可是我敢打赌,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们会觉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实证明教练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啊,之后的我们都恨不得教练一说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军训虽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体力的提高,不是都说,没有参加过军训的人,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当时已经为完美的大学开了一个还不错的头。短暂的军训生活在我们最终的汇报表演中结束。虽然当年到达的标准早已忘掉。但一段完美的回忆和一份真挚的友谊仍在。
平淡生活。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六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获得了很多关于德育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教育环境的打造、课堂教学的改进、案例教学的应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文化熏陶的重要性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段: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它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间。在我的课堂中,我注重营造一个亲和力强、归属感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会时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另外,利用校园网络,搭建一个展示学生创作和活动的平台,让学生们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第二段: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德育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通过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和人性的基本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队伍凝聚力。
第三段: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德育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模式之一,它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某些价值,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借鉴,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入和实际。通过回顾案例,让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考习惯和偏差,从而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第四段:师生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我的课堂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也会尝试和学生进行项目共同合作,从而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利用线上和线下的形式,我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让师生之间的感情不断升温。
第五段: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文化熏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国学经典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比如,在我所教的一些历史课程中,我将课堂重点放在了“天人合一”、“天命论”等方向上,通过这些经典文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深意,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发展方向,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德育素养。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体验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教学环境打造、课堂教学改进、案例教学应用、师生关系建立和文化熏陶等方面的综合配合,才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七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从以下这两个方面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要明确现在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知道现代的素质教育要以提升民族的教育作为宗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学生,不能只注重优秀的学生,不管那些所谓的差生,这样是不行的,必须要考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之下,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2)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改变,否则根本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发展步伐。
(3)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为了推进素质的教育,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目前,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放松双基。第二、课程与课时目标的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是过程与结果,即实好了三维目标的实现。为了把握好这个“度”,从教学目标的落实开始实施。从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应用的意义,以及其必要性和价值。在课前需要预习,而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理解其意义,以及能正确地读写。在结合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在分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不要让学生心理有任何的负担,觉得自己比别的学生学习差的思想产生,并不是要将他们进行等级的划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措施。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潜力,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整体提高班级的分数。
(二)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将学生按照下、中、上三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用字母a、b、c表示:a层表示的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有发散思维的题目不了解。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三)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层次化。
教师在教学完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概念后,要针对这些概念性质的知识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所以,在上完一节数学课后,要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如对于a组学生,要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比如课后练习题。对于b层的学生,则要以基础性为主,同时还要留几道有提高性质的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一些优点难度的综合性试题。(四)在课外辅导方面也要做到层次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针对学习由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后补习,补习的时间主要是课间或者是课外活动的时间,对于a层学生进行基础补课,对于学习优秀的c层学生来说,要设计一些有难度的试题,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有思考程度的试题,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学生一般对于计算机这门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设计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由于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学生在练习完基本操作后,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其他的,所以,教师要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好的小视频、小动画等,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上完信息技术课后,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元化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变教学的方式而已。
在评价中,多给予学生肯定,少点批评,激励学生主动研究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坚强、进取精神,从一点小的进步,获取更多的能力。以上都说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我们要采取的评价方法必须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四、信息技术教学课要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上信息技术课,都要在机房进行上课,所以,在操作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果都问教师的话,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这种方法的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那些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利用展示台进行展示,给予他们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对学生进行安排优秀的学生旁边安排2个计算机技术比较差的学生,让优秀生辅导差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师方式的采用大大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辅导,使得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的进行解决。
同时这样做,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使得教学目标很容易就达到了。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机构已经将信息技术这门课引入了中学的必修课,这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这是一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一个正确措施。教师要不断对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勇于创新,不断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做出更多地贡献。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八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1.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1.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2.结语。
初中生在心理上大多不是很成熟,思想大多单纯幼稚,还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体育课不仅要注重体质方面,还要注重德育方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其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这是一种责任,也是提高体育课效率的保障。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九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和注重的重要方面。在我的执教工作中,我体会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德育方面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段: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
德育工作不是只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阶段进行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对德育的认知和理解。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个人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注重道德礼貌,增强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三段:德育要与课程相结合。
德育不是与学科教学分离开来的,而是与课程相结合。德育要贯穿于各门学科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道德品质,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在国语课上,可以通过讲述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和人文关怀,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人文素质;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道德评价,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合作态度。
第四段:家校合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学校的未来。因此,家校合作成为了支撑起孩子成长的重要依托。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协作,形成一股合力,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共同制定德育计划,通过家庭作业和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积极的道德品质。家庭和学校联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第五段:亲身实践才是德育教育的生动形象。
在德育工作中,理论知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心灵,形成坚定的道德信仰的是亲身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力量,在行动中感受德育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实践,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结: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德育理念和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共同努力,形成家校合作,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品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杰出学子,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德育方面论文篇二十
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德育造成了较大冲击,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路径成为教育者必须应对的问题。周恩来“甘当公仆、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合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供给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化、一体化。所谓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跨国贸易活动交流的不仅仅是资本、商品等,并且也交流观念和思想。但这种交流并非平等和对称的,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往往经过“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控制和不对称交流,经过各种方式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和渗透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给弱势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合理地应对全球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命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享受到全球化的成果,同时也必然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的加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高校教育逐渐淡化了德育的传统,普遍出现了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价值,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专业化教育倾向。由于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科学工具主义”泛滥,致使高校的德育弱化,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独立思考本事的培养,由此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扭曲发展,致使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价值观混乱,梦想信念模糊,物质享乐至上,诚信观念淡薄,行为规则失范,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目前大学学校里学生种种不礼貌行为,学生基本礼貌的缺失等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极端的则发展为大学生自杀,甚至出现学生杀害教师的个别案例。这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都反映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1.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
(1)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主要体此刻人的行为方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方面,它使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人具有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职责、民族命运相连通的旷达胸襟。经过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能够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和改善社会环境,抵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不正之风,为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供给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渊源。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一生,善于学习,善于批评和自我批判,伟大的人格等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党员学习的榜样,并且是当代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的楷模。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代表中央为周恩来同志开追悼会作的悼词中说,“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并且概括了“我们要学习”他的6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周恩来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典范。周恩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梦想人格精神。周恩来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周恩来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构成和提升、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是精神价值实现与物质财富创造的统一,它对人的规范导向与对生产的规范导向是同时实现的;同时,周恩来精神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包括精神价值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哺育,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人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周恩来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高尚精神,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周恩来精神经过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对梦想对事业的不懈的火热活力等,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提高和完善中的实现。一句化,周恩来精神对激励和引导人们怎样去学习、工作、生活,怎样去做人,具有一种永恒的规范导向价值和功能。
(3)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周恩来是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将中华民族精神经过自我崇高的人格修养加以提升,并以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来且日益彰显出它的社会凝聚价值。价值追求上的理性自觉,情感寄托上的诚实厚重和审美风格上的壮美崇高,是周恩来精神的内在表征。周恩来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在社会凝聚力构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精神凝聚向心价值产生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共同梦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完善、审美情趣等不断地模塑、规范、认同、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每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周恩来精神作为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升华,已经并将永远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周恩来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周恩来精神对人的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精神的感召激励力量是巨大的。凡是了解周恩来的人,甚至仅是和他见过一面的人,都深深被周恩来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西哈努克国王由衷地说:“周总理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他从没有教过我怎样做,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我本身最好的榜样。”法国前驻华大使马纳克说:“同周恩来谈话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精神总是闪闪发光。我认为,没有人怀疑这种精神。凡到过中国访问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今日,周恩来那百折不回、永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仍在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这确如一位大学生所说:“总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早已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使人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2.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契合。
(1)周恩来严于自律的精神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相契合。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从严培养自我的好习惯好品质。周恩来一贯主张:“领导者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是仅仅对下批评”。“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首先是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多负一些职责”。这实际上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周恩来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他没有安于现状,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把自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自律是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发扬周恩来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精神,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周恩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相契合。周恩来道德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奋斗历程都闪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人格。在他13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他视自我为人民的公仆,把民族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而死”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根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所以,为了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能够用周恩来精神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明晰办学思路,经过这些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爱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克服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省、自励的高素质的人。
(3)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相契合。周恩来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从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远涉重洋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自我的誓言——“我认的主义必须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告诉我们,大学生仅有树立科学的信仰,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为之矢志不移地奋斗,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高校能够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最终确立和为之奋斗终生的过程,帮忙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4)周恩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精神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观相契合。取信于民,是周恩来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起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诚信是天道,人类无诚信不灵。人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威,国无诚信不宁。从而认为诚信为天道、人道、政道、国道。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凭着良好的人格信誉,周恩来取得了与他接触的外国政府首脑和外交家的崇敬与信任。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当前,大学生认真领会和践行周恩来在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有利于消解当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才能促使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拼搏和献身,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1.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变革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关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为所用,而不贯之以梦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所以,大学不仅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提高的精神殿堂;是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思考本事的神圣场所。大学应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周恩来德育思想,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构成普遍认可、富有特色的精神支柱。应把大力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作为强基固本、构成全校共同的价值评判和梦想追求的基础工程来加以建设,作为提高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的重要途径不懈探索。“用恩来德育观育人”应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坚持大力弘扬恩来德育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中强化用恩来德育观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办学思路中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三大工程的中心。
2.以周恩来德育观变革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经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在整个教育体现中突出思想教育是搞好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把学习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资料,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熟悉恩来德育思想。学校还把恩来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重要资料,讲述周恩来远见卓识的德育思想。帮忙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认识自我的社会职责,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信念。学校还把学习践行恩来德育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主线,从上岗培训到职务评聘,从教风建设到考核奖励,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
3.以周恩来教育观推动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素质提高的集中反映。学校把创优良学风作为弘扬恩来德育观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践行恩来德育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能够经过编印下发“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的学习读本,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理解恩来精神;同时,能够邀请周恩来亲属、周恩来研究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为了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还能够开展“周恩来班”评选命名活动,从而推动大学生德育活动不断深入。
4.以周恩来德育观彰显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在梦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宣传恩来德育观,围绕弘扬恩来德育观,能够开展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学校网站、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都能够把弘扬恩来德育观作为重要资料。学校还能经过举办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举办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教育晚会、书法书画展等艺术活动宣传恩来德育思想。此外,学校还能够高度重视把弘扬恩来德育思想与学校的人文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楼群中间建造“怀恩亭”,敬立周恩来铜像等。经过环境的熏陶,让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加强,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契合我们时代的精神。
德育方面论文篇二十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俭、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能够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确定,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向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俭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我熬到头了,能够简便地过完自我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我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此刻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经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我国古代礼貌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供给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资料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资料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资料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能够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资料来倡导学生节俭,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能够经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资料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能够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资料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经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资料,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俭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日,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经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忙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能够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能够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能够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我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景下还能够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供给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能够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经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针对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中消极的一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开展。首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同传统道德的资料相结合;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最终,我国传统道德尤其要求注重对高校德育中“孝道”的教育。总之,中国传统道德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这些要求,努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精神礼貌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