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面论文(热门15篇)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小说的写作需要构思精巧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希望能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德育方面论文篇一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德育方面论文篇二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休闲德育;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休闲层次低(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休闲伦理失谐(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等,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何谓生活德育。
(二)何谓休闲德育。
休闲与工作相对,一般是指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从事的有利于身心的活动和从中体验到的闲适状态。休闲与时间有关,也有状态有关,是生命提升的机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时间的增多,意味着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休闲时空与休闲活动,提升休闲审美的品味与境界,关系到大学生道德层次的提升与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近年来,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关度很高的休闲生活、休闲教育、休闲德育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德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但对于休闲德育的内涵和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目前,有的研究者侧重于闲暇的角度,有的侧重于休闲的角度,两者虽然在历史演化上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两者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以下我们将休闲和闲暇等同理解。,邱伟光教授(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较早意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组织与实施闲暇德育可以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此后多年,休闲德育开始进入高层领导的视野,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领域的重视和关注,并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培训教材第五章中,专门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教育作为课改的新增内容,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内容引起了思政教育届的广泛关注。
在针对休闲德育所起的作用方面,曾琰在其论文《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由于高校的闲暇德育能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自由体验”的积极氛围,有利于德育活动在主体参与和自主选择的时空境遇中进行,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常常被诟病的人学空场现象,因此充分尊重了人性,体现了主体的“在场”。还有不少学者对于建构闲暇德育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探讨。万慧进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中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休闲资源意识淡漠、闲暇创造性缺失、闲暇生活质量欠佳等现象,并提出通过确立合理的闲暇价值目标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丰富其闲暇生活方式,提升其闲暇生活的文化底蕴与层次,成就幸福的休闲生活。具有本真意义的幸福生活必然是具有德性的休闲生活。杨佳英在《浅谈闲暇德育》中提出,要使得闲暇教育能真正实现道德引导与教育的良好效果,就需要以休闲化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休闲化教育使人容易处于一种放松的“去目的化”状态,不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说教,使德育的积极效果能在休闲化状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发挥。但他也强调,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要注意保证德育的“焦点化”与“目的化”,避免因为方式轻松而导致教育目的随意与涣散,从而消弭道德引导的有效性。刘胜良、张百顺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出,闲暇具有道德意蕴,现存的高校闲暇德育表现为:闲暇时间充裕,闲暇质量低下;闲暇内涵明确,闲暇技能单一;闲暇动力强劲,闲暇指导缺位;闲暇自律明显,合作共赢低效。他们还指出闲暇德育理念偏失,应试教育惯性冲击,闲暇德育活动单一,交互德育主体缺失等,是造成高校闲暇德育低效的原因。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挖掘闲暇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德育活动、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是提高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径。黎海燕在其论文《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里将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内容归纳为学习、文化、心理、道德实践、生活自律等五个方面,她还在其论文《闲暇教育特征论析》中阐述了作为既具备道德教育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品性的闲暇德育具有闲暇性、生活性、开放性、隐喻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德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影响的活动。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是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范围内所开展的指向道德提升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从形式维度来看,是通过休闲实践活动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休闲德育是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更新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休闲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
(一)“有休社会”需要休闲德育。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有闲社会”逐渐成为现实,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全面发展自我。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过有德性的休闲生活应纳入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休闲的能力与职业技能一样,并非与生俱来,休闲的层次、休闲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休闲需要教育。目前,我国教育尚处于为职业工作做准备的阶段,但在后工业社会,出于对生命本真的考虑,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为“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2]一方面,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约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各种法定节假日竟有90天之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逐渐减少,使大学生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休闲生活及其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教育要为未来培养新人。当前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代人”成为现实,未来职场需求的已不只是工作技能,休闲、生活的技能越来越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大学教育对于休闲及其教育力度是相当薄弱的,休闲教育甚至是“被遗忘”领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休闲伦理的贬抑。传统伦理中我们往往宣扬“劳动至上”、“劳动光荣”,导致对工作伦理的过度宣传,一些劳模因过度工作牺牲生活、牺牲家庭、牺牲生命的案例也被媒体放大宣传,导致民众对休闲的贬抑,休闲往往与懒惰、颓靡联系对等而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是对休闲教育的忽视。休闲并非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后天培养。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却不愿投入一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我国的中小学生常常从踏入体制内学校开始,就被“埋葬”在题海战术中,导致“不敢休闲”(常表现为“学习至死”)。而休闲教育的缺乏,使我们的孩子无法培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审美情趣,即使有了休闲时间,也不懂得过高雅而健康的生活,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误导而沉迷其中,表现出“不会休闲”(常表现为“娱乐至死”),“窒息”了精神生命。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前随着网络休闲方式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休闲生活及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越显突出,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等通过休闲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休闲生活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的德性培养,即休闲德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休闲德育模式建构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高校更新教育观念,促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型。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对德育内容的补充,更是体现了德育观念的转变和德育范式的改变,它充分调动高校在休闲德育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强调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应注重从课程德育向整体德育转变,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变,促进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休闲生活从自发向自为状态转变。
休闲作为引导人走向自由的途径,使我们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考的时间与文化创造的空间,为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休闲德育引导大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激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冷静反思社会与人生、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刻的自我否定、批判扬弃、自我塑造,使其在休闲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超越现有的自发生活状态,创造理想的“可能生活”,实现向自为休闲状态的转变,达成生命的自我超越。
3.有利于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休闲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以休闲德育取代知性德育(课堂德育)。课堂德育作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能有效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让学生获得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然而,道德规范的确认、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并获得固化。休闲德育作为德育回归生活实践的一种形式,以知性德育(课堂德育)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延伸,能更好地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并与知性德育一起,包容了学生生活的全部,避免因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忽视所造成的“德育死角”,有利于整体德育的建构,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休闲德育的基本进路: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
生活德育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而这里的“生活”包括了制度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也包括了劳作性生活(职业生活)和休闲性生活,因此休闲德育作为生活德育的一个领域,就是要通过过“有道德的休闲生活”来学习道德。一方面,休闲生活关涉道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必然包含着主观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是休闲的本质规定性,然而“自由”并非意味着“无约束的放纵”,自由不仅是更高要求的自律,而且应该自觉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应负有的基本道义与责任。“自由时间是自由的,随意的时间,也是检验道德和伦理判断的基础。”[3]也就是说,人们的休闲方式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要做到“休而有节”、“休而有礼”。另一方面,休闲伦理需要教育。休闲不仅在形式上有类型之分,在精神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正如有论者指出的“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更可怕”。错误的休闲方式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正确的休闲则是“成人”的重要途径。休闲伦理是人们在休闲生活中用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休闲伦理和休闲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教育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建构。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我们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接受一种怎么样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同样,关于休闲生活的伦理道德学习,也不能只是关在课堂里进行纯知识讲授,而应该建立一种更整体的生态教育观念,建构一种知性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体现生活德育理念的“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一)课堂中学习。
休闲德育并不局限于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德育活动,还包括关于休闲道德的教育。因此,发挥大学生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在相关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相关内容,甚至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休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开设独立形态的休闲公共课程。这一类课程应以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直观的休闲教育内容。如有一些高校所开设的“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学习”、“休闲生活技能”、“我的休闲我做主”等公共课程,将休闲教育作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个健全人培养的重要一部分。但限于人力物力,目前此类与休闲有关的专门课程在高校还鲜有设置,条件不具备的院校可以退而求其次开设相关选修课,鼓励具有休闲意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应鼓励高校在人文教育、思政课程中设置或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一般高校难以开设大量专门的休闲课程,因此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渗透休闲教育观念和技能,是最切实可行的(但也是难度最大的)。如在旅游、艺术、体育等文体艺术类课程,烹饪、烘焙、园林设计等各类专业课程,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课程中渗透休闲教育的精神与技能、内容与理念等。但是这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对教师的休闲教育,提高教师休闲理论水平,形成教师休闲教育的自觉,使其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具有言传身教的体现与示范。
(二)生活中体验。
区别于传统知识理论传授中他者“自外而内”的灌输式教育,休闲德育更注重自我“自内而外”的体验式建构。因此,高校的休闲德育应注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方法整合。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强化教师休闲能力的培养,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教师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言传身教,以自己积极的休闲行为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休闲实践。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要培育和引导文化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一般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学习型等几类,是高校学生开展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与监督,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休闲生活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积极支持。最后,从学校角度而言,要突出院校特点开展休闲教育。为规避休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应尝试把休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资源。专业教育与休闲教育并非对立的两个教育领域,休闲应该是专业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高校可以面向师生开放专业教育的实验室、科普展示室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把专业不仅视为谋生的手段,更提升为乐生的途径。此外,还应积极拓展网络时空的休闲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开展休闲活动,让师生成为校园休闲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体验者和积极传播者。
(三)环境中熏陶。
生活德育非常强调教育环境、教育情境的创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整体氛围,一方面是休闲德育的“隐性课程”,另一方面也是休闲德育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以“幸福校园”作为目标,将休闲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夯实休闲“软件”的建设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加强相关的休闲“硬件”建设,注重加强校园休闲生活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每所高校除了建设好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体育馆等传统体育设施外,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生年龄、心理和专业特点,增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与专业兴趣培养的场地设施,如保证校园休闲公共场域的基本建设,休闲广场、舞蹈室、合唱室、乐器室、形体训练中心、健身房、阅览室等娱乐设施应符合基本配比。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在生活区配备便利的娱乐、休闲与健体活动室,在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等教学设施配备适当的休息室、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等,引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同时,在管理上、在时间安排上和空间设计上都要尽量将休闲伦理考虑进去,教育、激励、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休闲价值观和伦理规范,让校园的师生能在一种休闲与审美中提升自我,享受幸福,过一种有德性的休闲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陈建华.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兼论教育与休闲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研究,,(10):84.
[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马惠娣,季斌,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62.
德育方面论文篇三
摘要:学生的成长从小学开始就需要有好的德育作为辅助,德育教育同科学文化教育一样,对新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我国实践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渗透方法小学音乐德育。
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东西,在多元化相互融合的今天,对音乐等学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德育是树人的关键,是我们国家一直注重的教育要素。每一代新力量的产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作为铺垫,也需要德育的侧面辅助作用。现在,我国开始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以各种新颖的方法来促进两者的完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中,小学音乐老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育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
音乐课堂上的德育是个很新鲜的话题,也正是因为它的创新使小学教育中的德育上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学中的办法有很多。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大部分是从基础入手的,从教育的根源就注入德育的因子,使长成的大树更加茁壮,而完成这个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是我们的小学音乐老师。
1.教学题材选择使融入德育。将德育教学有效地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最基本的教材的选择做起。而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是教学题材的选择,要做好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就要从选择教材开始。在苏教版社的简谱音乐教材中,《再见吧,冬天》等歌曲被选入。与此同时,那种对春天的渴望里所蕴含的满满的希望也随之传递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唱着歌儿去劳动》这种与劳动号子有相同作用的歌曲也被选入了教材中,孩子们通过这首歌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这种将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德育课,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以后面临挑战的筹码。像这类具有德育功能的曲目应该被更多的编入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融入。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其中起重大作用的就是小学音乐老师。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就是引导,尤其是在小学这个特殊的阶段里。老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德育部分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有的老师在孩子们欣赏《摇篮曲》的时候吟诵一首直白如画的表达母子深情的诗。在音乐的衬托下,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像水一样流淌着。有的孩子出神地望着远方,调皮的孩子也在此刻安静了下来。然后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在课后的作业中布置孩子制作一份对妈妈表示感谢的礼物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的心中会种下一颗孝的种子,这就是德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3.用音乐本身的力量进行德育。音乐本身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是某种宝贵精神的承载者。苏教版教材中,《郊外去》乐曲用轻快明丽的曲调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乐观快乐的心境。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无法理解高深的文字里所蕴含的哲理,而通过乐曲所表达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却可以被孩子们读懂,这是为什么将德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之中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音乐教师所承担的德育重任。
小学音乐老师在德育方面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的过程,缺少了小学音乐老师的付出,就无法达到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作用。
1.小学音乐老师要有绝对的耐心。小学音乐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仅仅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在这个时候,老师们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只可以听出曲子里的快乐因子,除此之外很难有别的感悟。但是我见过有的老师会在听音乐的同时叫孩子们积极上台表演各种各样小星星的模样,来表现孩子们心中的变奏曲。结果台上就出现了酣然入睡的小星星,也出现了撅着嘴赌气的小星星。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让人们不禁捧腹大笑,这就是老师的力量。
2.小学音乐老师要鼓励孩子表达。表达音乐的方式其实不只是唱、跳跟演奏乐器,还有很多方式。如,有的孩子比较善于涂鸦,有的孩子喜欢跳舞。有的老师就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欣赏《月儿弯弯》时,鼓励孩子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出听到的感觉,用稀奇古怪的姿势来表现孩子的舞蹈。这是对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这是对大脑的立体化培养。
三、德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将德育融入到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学中是我国对德育看重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德育的一个新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性的融入,当然也是成功的、和谐的融入。以音乐为载体传递德育,是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培养的一种捷径。孩子们自小学开始就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以后塑造良好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起一板一眼的讲述硬道理,这些会跳动的音符对于孩子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培养有着更突出的作用。
每一代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的辅助,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音乐被巧妙地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以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这是最有效的做法。老师又将这一任务巧妙地从多种途径进行完成,形成了多种将两者相融合的方法。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促成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20xx,(04).
[2]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20xx,(09).
德育方面论文篇四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多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12.
德育方面论文篇五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一个学年又过去了。一年结束之际,回顾着一年的学习、工作,颇感有总结提高的必要。在思想方面,本人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一贯将学校当成我自己的家,集体荣誉感较强,平时工作主动、积极、投入。能认真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出满勤,出好勤,与同事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在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每位学生都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本年度上半年担任初二(2,3)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周课时18节。下半年继续担任初三(2、3)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周课时16节。两个班的学生各有特点,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我能精心备课,突出重点难点,由浅入深,拓展深化。平时善于和学生交朋友,教育学生时能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机会,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学中力求形成活泼互动,奖惩分明的教学风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授学生学习方法。针对我自己性格和习惯上的不足能谦虚谨慎,力求逐步养成细致周到的教学作风,在初二毕业统考中,两个班成绩优秀,列同轨班级前两名。
在评教评学的评估活动中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2月,被评为**年度校优秀党员;8月被授予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在担任备课组长期间,能及时组织同组教师集体备课,钻研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探讨适当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做好辅导课组织工作和参赛协调工作。每次规模考试后能做好阅卷和成绩统计工作。能发动备课组力量帮助组内教师上好全市公开课。
在担任市初二、初三英语协作组长期间,能帮助教研员做好资料整理分发和准备组内活动的工作。9月—11月期间,指导常熟理工学院外语系实习教师费韵帆完成专业实习。为了努力提高我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胜任英语教学工作,我还积极参加多种类型的业务进修学习。除了积极参加校教研活动外,我参加了市首批网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并被聘任为市外语辅导教师。期间能和其他教师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辅导,布置批改作业和组织考试的工作。让人高兴的是经过长达13年的艰苦努力,我完成了全国自学考试英语本、专科的学习。
今年两上南京,完成了听力与口译课程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为我自己的漫漫自学之旅作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此外,在去年市级初赛的基础上,我被市教委推荐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参加了开课比赛获二等奖,随后在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上市级公开课一次;9月,参加江苏省首届“时代之星”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经过两轮的角逐终获教案和课程设计一等奖。
5月,参加市多媒体课件评比获三等奖,7月通过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考试初级。在教学之余,我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10月参加并通过了了苏州市教育学“十·五”~“十一·五”滚动规划课题: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包括学生国际意识在内的综合能力的研究的中期评估。9月,课题模拟结题报告获**年校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3月,常熟市级课题《多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及实施的有效性研究》立项。
一年来,我积极参与了校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就我自己负责的苏州市和常熟市级的两个课题在省课题开题验证会,“透视课堂”教育论坛等活动中积极发言,于与会教师交流教学感悟。在学校良好教研氛围的带动下,我积极参与到“新教育”实践的并担任了部分实践任务。
2月论文《谈谈有效英语教学中的记忆方法》发表在省级刊物《时代英语报教研月刊》;论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真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获校一等奖,苏州市级三等奖。今年,我继续担任初中党支部书记的工作。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认真贯彻党总支学习、活动安排。组织支部全体党员认真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从自身做起,从教育教学的细致工作做起,树立党员教师的形象,使各党员教师加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更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也进一步扩大了党在广大教师中的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今年确定了发展对象一个,并确定了考察培养的计划。
一年来,我分别担任了初二(3)和初三(2)班的副班主任工作。能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常规和教学管理。负责所在班级的冬季晨跑活动,常常和学生谈心,耐心指导,给予适当的鼓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当然,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新的一年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我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德育方面论文篇六
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室的带领下,继续坚持“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创建了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取得了较好的德育绩效,并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部门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育人任务,积极主动做好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2、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使班主任有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实效化。
3、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做好少先队大队干部和值日生、礼仪队员等的梯队培养工作。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文明校园。
抓好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卫生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做到校园内外无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意外。
1、开展两次消防逃生演练,逃生演练有长期的应急预案和每次的演练安排,并有计划地实施。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总结。在演练中以注重安全为首位,确定各班学生的逃生路线,做到有序撤离,有老师跟踪保护。
2、以预防传染疾病、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和防拐骗事故为重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队会、少先队墙报等阵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推进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班级宣传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同时做好常规工作,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艺科老师和少先队大队部协助下,以及在全体老师的一致努力下,成功举行了“第一届小学踢毽子比赛”、“与经典同行”、“迎六一”儿童节等各项活动。
四、塑造亮点,拓展德育活动。
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结合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如利用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等阵地和途径进行感染、内化和教育。
五、密切家校社区联系,构建三维德育网。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对家长加强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电访、信访、网上联系平台(校训通)等形式,使德育深入家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3、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预防学生进入网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讯通等各种平台,对家长进行环保宣传教育;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校内外卫生、安全教育,利用“小手拉大手”的途径对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控烟工作宣传等。
六、今后工作方向:
1、今后尝试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并尝试与科研结合,带动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理论。
2、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工作思路的创新,有条理和有计划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方面论文篇七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分享了体育教师的德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方面论文篇八
三年前的夏天,外面蝉声不绝于耳,我在家里畅想大学生活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转眼三年过去了,外面蝉声依旧不绝于耳,仿佛就是三年前那些一样,仿佛我还是那个稚嫩的高中生毕业生。但我知道我不是,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逐渐成长、成熟起来,让我许多事情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时,老师经常向我们说的就是清华、北大,再或者就是浙大、南大,走道楼梯间的墙壁上贴的也是这些学校的宣传画。因此,我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古雅的图书馆里,安静明亮的书面,晒满轻扬的尘土;澄静的湖水幌过眼角的阳光,美丽的女大学生白衣掠过,恋爱的回忆和幻想像水浸的味道;鸢尾花瓣泄满石板登,谁在读诗,谁在拨弄吉他弦……应该是这样如诗如画一般的生活,十分让人向往。虽然偶尔听人说大学不过如此,但我想那个说的人一定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者在很差的学校读书。就这样怀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我进入了高考考场,最终拿到了武汉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不是十大名校,但也是重点大学,所以心情还是十分激动的,毕竟我们那里考上重点大学的也不多。大学,一个令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大学,一个象征我们成人的地方,我们喜欢这个名字,喜欢它的一切。
就这样,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我踏上了去学校的旅程。由于是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紧跟着父亲,在火车上我又在想学校会是怎么样。就这样想着想着睡着了,直到父亲叫醒我要我提行李下车。出了火车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我环顾四周,原来这就是武汉啊。由于第二天才是正式报到时间,所以我和父亲在外面旅馆住了一晚。晚上父亲对我说要我在学校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做事等等。想到进入一个新环境,想到明天父亲就回家了,想到我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他的话只是点头答应,默不作声,然后早早睡了。
大一是最丰富多彩的。首先是军训,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心绪在心里充溢,老朋友在远方,新的朋友还在萌芽,当一个人需要有人分享情感的时候,孤独感会被夸大,于是渴望友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通过它逐渐互相认识,在训练中互相帮助慢慢建立新的友谊,每个人开始展露自己,凸显出自己的各种能力。我由于从小就十分内向,所以军训当中很不显眼,我知道我要慢慢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自信,具备应有的各种能力和品质。所以我报名参加了一些协会,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填写特长时,我感觉自己没什么特别擅长的就觉得惭愧。我有时十分羡慕那些城里的孩子从小学习各种乐器或参加各种培训,然后懂得很多。但我知道,要对自己有信心。
平时生活也是很简单的,比如由于没买电脑,大家要上网就去网吧,虽然有人玩得比较久,但大都很有节制,我喜欢在寝室听收音机,晚上熄灯后一起听笑话和鬼故事,后还会互相讲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仿佛一起遨游了大半个中国。那些商店的老板见到我们一眼就认出来我们是大一新生,我们问为什么,他会说这还不简单,只有大一新生才会一起逛商店,那些高年级的要么和女朋友,要么独自一人,很少像你们这样一起的。这时我才发觉谈恋爱在高中简直就是禁忌,但大学确实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一都还延续了高中的一些习惯。我也同样是的,每天按时上课时上课,上晚自习,问老师和同学题目,互相讨论等等。大学的学习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高中有老师监督而大学没有,虽然有的老师比较严格但绝对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成天督促我们。大学课堂是很随便,比如同学可以随意进出教室而不像老师打招呼,课堂上不想听可以睡觉或看其他书,只要不打扰其他人。至于考试,大家都还是很认真对待的,即使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在考试快来时也都认真复习了,基本上没有谁作弊,因为大家都认为监考老师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抓到作弊就严重处罚。
至于专业知识,由于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可以说没什么基础,学习c++就显得很吃力,后来慢慢发现自己还是能学好的,班上有同学学得很好的,我应该向他们多学学。这样通过努力,我获得了“院三好学生”。总之,感觉大一大家都还比较单纯,有时很迷茫,虽然到了大一出现过一些不良现象,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这样进入了大二。
社团活动我也参加了一些,也让我多多少少有了些体会,比如说义务卖报活动。那么冷的天,我们拿着报纸在华师门口到处叫卖,那时我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同时也发觉自己要是不努力奋斗,以后就别想过幸福生活,年轻时吃的苦不算苦。在与同学和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一些礼仪,再比如做问卷调查的表格该怎么制作,这些都是通过社团活动所学到的。
大二一开学,我就买了电脑,我想电脑买了一定就主要作学习之用,与我一样买电脑的其他同学也都是这样想的。可后来发现电脑还是没充分用在学习上,我虽然不玩游戏,但平时除了要编程外,很少用电脑学习其他的知识,多查阅写资料,而是用来聊天,听歌,看电影去了,我觉得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所以叫不断改变自己,如果这点意志力都没有,那以后还能做成什么大事。周围同学有的开始沉迷于网络,经常玩游戏到很晚,我就因为他们玩游戏太吵而换了次寝室,其实我很不想。上课出勤率也明显开始降低,那些不去上课的同学也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想去听,而且我感觉有的课程也确实是开设的不合理。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老师说本来是应该学了操作系统等课程后再来学得,但大二就开设了,完全颠倒了顺序,所以学起来很吃力。这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不像大一那样都认真复习了,因为有时出的题改变很小,甚至原题目直接出出来,改都不改,所以只要弄到前两届的试卷把上面的题目都做会,那就能过了。至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有的就开始做小抄。我想自己不能这样,不然太对不起父母,于是依然认真复习,终于获得了“十大学习之星”和“校优秀学生干部”,并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
进入大三,课程主要是专业课了,平时照样还是去上课,但基本上是想学的就来上课,不想学的有的就放弃了,我知道他们并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对专业不感兴趣,又不知道怎么办而很迷茫所以靠上网来打发时间。看见学风日下,班委也作出过努力,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很多时候不像小孩子那样容易管,只能劝说,但这样收效甚微。至于考试就基本没什么意义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真正考验,很让人痛心,所以我也不那么看重分数,而是平时到底学了多少。平时上课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老师没有激情,对现实感觉很无奈的样子。但我周围还是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榜样,学习上他们很努力,动手能力很强,经常拿奖学金,生活中热情洋溢,工作中综合素质很高。
现在,大三结束了,虽说大学还有一年,但实际大四都忙着找工作考研,大学的学习阶段算是结束了,回想这三年所学的仿佛学了很多,仿佛又什么也没学。说起编程能力有时感觉还不如外面的培训机构培训的程序员,虽然“外面的培训机构能培训出程序员但大学却连程序员都培训不出来”这句话有些道理,但我相信优秀的程序员大部分还是要靠大学来培养的,我不能缺乏自信,同时我要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承认自己的不足。
回望已逝的三年大学光阴,不禁感慨万千,高中时我知道我还未成年,父母还会保护我,但现在我就知道我长大了,不可能再有谁在你前面为你遮挡那些风雨,自己要做自己心灵疲惫的港湾。风雨中,父母那一双双期望的眼神是我最大的动力!总之,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舒畅,也可以很痛心……他就像一坛五味醋,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咸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通过这次基础强化训练,我学到了不少编程知识,但我感觉比这些最大的收获事张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您说的话很有道理,比如“天道酬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自己不付出就想有所获得这是不可能的;还有对于“真”的崇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保持这份心境是很让人敬佩的。
总之,以上是我对大学生活的一些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但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悟,希望对张老师您了解我们有所帮助,谢谢!
德育方面论文篇九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当前我国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邵门的注意。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进德观念,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展开了相关论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俭节俭、奋发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某些相应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这需要我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能够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一面来说,由于大学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通常有较为正确的确定,比如往往注重社会的公平等,他们对社会上一些偷摸拐骗的现象表示憎恨并能坚持斗争。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道德意识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中消极的一面展开相应分析。
第一,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一些大学生贪图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在一些场合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身上的数码产品一向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也盲目攀比,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勤俭节俭的民族,当前大学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奢侈浪费的现象需要运用我国古代的有关传统道德来加以教育。
第二,贪图享受,懒惰。一些大学生经历过高中的勤奋,然而一进入大学就觉得自我熬到头了,能够简便地过完自我的大学生活,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坏毛病。一些大学生成天在宿舍睡觉和打网络游戏,为此甚至牺牲上课的时间。这些大学生在平时不好好学习,贪图享受,一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等,这些都是劝诫人们要勤奋,不能过于贪图享乐,墉懒成风。
第三,一些大学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外求学,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我的担心和操劳,从来不给家里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即使主动联系父母也是张口要钱。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读的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学生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这些钱都来自父母,有些学生甚至虚报学费等手段来欺骗父母。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专门强调“孝”的价值,最为著名的当属《二十四孝》。
当然,目前我国大学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极面不仅仅只体此刻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仅选择三个主要的方面,经过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对相应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我国古代礼貌源远流长,传统道德观念深人人心,这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供给了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应的具体要求。
第一,传统道德资料需要同大学生德育工作资料相结合。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学生具体的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相关资料来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针对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等现象,高校有关部门能够结合《周易》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尚书》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有关资料来倡导学生节俭,反对浪费;针对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懒惰的现象,能够经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相关资料来勉励大学生勤奋上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孝道的缺失,能够根据《论语》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有关资料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经过发现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我国传统道德中相关资料,找到结合点,把这些相关的传统道德贯穿于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传统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道德观念意识不强,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主要是节俭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够珍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日,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节俭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经过节俭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富国富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总体来说,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现状体现出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忙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三,传统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孝”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几乎还是一个盲区,而在大学生中又确实存在这“孝道”缺失的现象,所以这势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学校能够开展相应的活动来推动大学生“孝道”教育,比如能够举办孝子演讲比赛,让本校学生的故事来感化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另外能够开展相应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孝道的讨论,让大学生自我去认真体会“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含义。另外,高校在有条件的情景下还能够组织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向学生供给免费拨打父母电话的服务,此外还能够组织相应的自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老人关爱行动。经过这种实际行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孝道”。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针对我国大学生道德现状中消极的一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来开展。首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同传统道德的资料相结合;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最终,我国传统道德尤其要求注重对高校德育中“孝道”的教育。总之,中国传统道德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这些要求,努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精神礼貌建设事业的发展。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从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内外结合,进行人格教育;坚持日常化教育,形成个人习惯;加强学生友好与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将会非常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青年一代。学校德育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在传统的德育课上,有的教师仅仅把力气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说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品德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的人格培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所独有的青春气息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活泼向上的激情,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年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逆反倾向。”现今有部分学生喜欢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举动以赢得别人的羡慕与追捧;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吸烟、酗酒、拉帮结伙儿来显示自己的“义气”。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老师在人格教育中应以学生为本,多一些宽容和温暖,少一些简单和粗暴。
譬如:我校从20xx年开始,就对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仪容仪表等各方面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的结果与评优、评先和就业结合起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量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扣分的多加分的少,管理者只管扣分不重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和说服教育。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
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目的是春风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应该说这种“量化考核”教育是强制教育,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中国有句老话叫“压而不服”。
二、内外结合,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避免武断或一刀切式的作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而外部灌输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内在化,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譬如,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随口说脏活的现象屡见不鲜,消除这种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德育老师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妥善地处理好。有的老师悄悄将学生经常使用的不文明语言录下来,在德育课上进行播放,希望通过脏话曝光触动学生反思不文明的行为。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一药治百病的效果。
笔者认为,不同的情况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恶意漫骂的、故意说脏话的、偶尔说脏话的和习惯说脏话的不同情况,应该区别对待,不应采取统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来处理。对于德育教师和学校而言,重要的是营造文明的课堂和校园环境,营造人人文明交流语言的环境,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从文明礼仪的角度教会学生企确的交往方式,真正教会他们学说文明话,学做文明人。
我国传统教育就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作为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还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强,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养爱国思想,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感恩之心,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开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四、加强学生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
和谐的人际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另一种是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
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更多地喜欢具有温和、谅解、恭敬、谦虚、礼让等性格的人,而不太欢迎象斗牛一样的好斗者。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养成学生的和谐习性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尽量消除学生的对一抗习性。即使在成人的人格养成中,对抗也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就不可避免,建设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要培养学生的和谐习性,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极端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努力达到做纯粹、高尚、奉献的人的境界。
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作为一个德育教师,我们只要善于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一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从以下这两个方面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要明确现在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知道现代的素质教育要以提升民族的教育作为宗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学生,不能只注重优秀的学生,不管那些所谓的差生,这样是不行的,必须要考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之下,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2)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改变,否则根本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发展步伐。
(3)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为了推进素质的教育,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目前,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放松双基。第二、课程与课时目标的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是过程与结果,即实好了三维目标的实现。为了把握好这个“度”,从教学目标的落实开始实施。从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应用的意义,以及其必要性和价值。在课前需要预习,而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理解其意义,以及能正确地读写。在结合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在分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不要让学生心理有任何的负担,觉得自己比别的学生学习差的思想产生,并不是要将他们进行等级的划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措施。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潜力,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整体提高班级的分数。
(二)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将学生按照下、中、上三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用字母a、b、c表示:a层表示的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有发散思维的题目不了解。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三)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层次化。
教师在教学完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概念后,要针对这些概念性质的知识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所以,在上完一节数学课后,要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如对于a组学生,要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比如课后练习题。对于b层的学生,则要以基础性为主,同时还要留几道有提高性质的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一些优点难度的综合性试题。(四)在课外辅导方面也要做到层次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针对学习由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后补习,补习的时间主要是课间或者是课外活动的时间,对于a层学生进行基础补课,对于学习优秀的c层学生来说,要设计一些有难度的试题,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有思考程度的试题,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学生一般对于计算机这门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设计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由于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学生在练习完基本操作后,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其他的,所以,教师要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好的小视频、小动画等,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上完信息技术课后,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元化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变教学的方式而已。
在评价中,多给予学生肯定,少点批评,激励学生主动研究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坚强、进取精神,从一点小的进步,获取更多的能力。以上都说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我们要采取的评价方法必须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四、信息技术教学课要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上信息技术课,都要在机房进行上课,所以,在操作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果都问教师的话,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这种方法的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那些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利用展示台进行展示,给予他们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对学生进行安排优秀的学生旁边安排2个计算机技术比较差的学生,让优秀生辅导差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师方式的采用大大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辅导,使得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的进行解决。
同时这样做,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使得教学目标很容易就达到了。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机构已经将信息技术这门课引入了中学的必修课,这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这是一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一个正确措施。教师要不断对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勇于创新,不断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做出更多地贡献。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学生”,他们的思想并不是非常积极,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究,使教师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德育教育;班主任;教师;班干部。
学校应该以德为首,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先做人后做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科学的认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中学生。可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总是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觉到头疼和无奈,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和点拨他们,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改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成为思想健康的人才。
一、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引导教育学生。
班主任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导。班主任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教师的话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变化。所以,班主任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做好率先垂范,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模仿班主任。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教师要通过模范行为来引导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逐步地提高,改变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班主任做好后,班主任的话学生才会听,并且能够去模仿班主任,使学生能够在榜样的作用下逐步改变自己的问题。班主任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中要做好以德教人、以身示范,通过与学生多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足和问题,从而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逐步提高和进步。
班主任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看一些充满积极思想的电影,多听一些带着正能量的歌曲,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积极环境中逐步地改变自己,思想上收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在阅读、观看和倾听中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认识,逐步改变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了思想的改变和认识上的提高。这些丰富的形式让问题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学习中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促进学生能够转变观点,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方式改变了说教的方式,却对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二、发挥任课教师作用,潜移默化渗透。
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可以说是人人有责。班主任教师要把“问题学生”的思想情况与每一位任课教师沟通,使任课教师能够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点拨。任课教师了解了学情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和渗透,使学生的思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任课教师要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巧妙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思想的洗礼,从而在思想上改变了认识,提高了德育水平。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改变和提高。
三、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榜样无穷力量。
班干部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对于“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指导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当班主任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后,就要把这些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其他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帮助这些“问题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比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有效。学生之间会让他们感觉到彼此之间是零距离的,学会之间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最为真是的想法。通过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和交流,“问题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影响。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班干部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可以生活在一个充满正气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深刻有这些“正能量”来影响和关心,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四、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建构结合网络。
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中,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网络。通过这些网络的共同作用,学生会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相联系,把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回到家里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相互沟通的方式,使“问题学生”时刻都可以在监护人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区分对与错,善与恶,逐步地在这个教育网络中发生转变,实现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按照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教师要了解“问题学生”的具体问题,并结合教育目标来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共同交流帮助“问题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在沟通中逐步地帮助问题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认识。
在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呼吁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正确思想和态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收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社会上的一些标语,人们的一些行为,身边的故事等等都可以对学生形成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改变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对于“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地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针对他们的需要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使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改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泽刚个性化激励机制让德育课升温[j];新课程学习(中);06期。
[2[黄宝忠快乐德育之我见[j];学周刊;期。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三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和注重的重要方面。在我的执教工作中,我体会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德育方面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段: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
德育工作不是只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阶段进行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德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对德育的认知和理解。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个人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注重道德礼貌,增强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第三段:德育要与课程相结合。
德育不是与学科教学分离开来的,而是与课程相结合。德育要贯穿于各门学科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道德品质,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在国语课上,可以通过讲述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和人文关怀,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人文素质;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道德评价,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合作态度。
第四段:家校合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学校的未来。因此,家校合作成为了支撑起孩子成长的重要依托。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协作,形成一股合力,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共同制定德育计划,通过家庭作业和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积极的道德品质。家庭和学校联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第五段:亲身实践才是德育教育的生动形象。
在德育工作中,理论知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心灵,形成坚定的道德信仰的是亲身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力量,在行动中感受德育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实践,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结: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德育理念和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共同努力,形成家校合作,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有道德、有品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杰出学子,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四
5、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分析及对策。
8、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分层次推进探实。
16、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19、初中班主任兼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特色。
20、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21、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23、初中班主任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24、当前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难点与创新。
25、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相关思考。
27、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研究。
28、关于做好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析。
29、会诊式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构建与探索。
30、解析德育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37、浅析初中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
38、如何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成长--浅析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
39、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40、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41、试论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42、试论如何实现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
43、试谈隐性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46、谈初中班主任日常生活中的德育。
47、探究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48、探究分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49、探讨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50、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策。
51、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的对策研究。
52、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53、提升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力的对策。
54、乡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之思考。
55、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56、言传身教身教为先--试论初中班主任日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57、英语班主任在初中英语德育中的渗透原则和途径探讨。
58、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
59、走在思想前端: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相关思考。
60、尊重学生个性--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61、在中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启示。
62、向善教育视角下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63、浅谈中学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作用与策略。
64、浅谈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
65、浅谈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
66、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瓶颈与突破--从教条式德育到逻辑式德育的转型。
67、感化与坚持--浅谈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68、从教条式德育到逻辑式德育的转型--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瓶颈与突破。
德育方面论文篇十五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获得了很多关于德育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教育环境的打造、课堂教学的改进、案例教学的应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文化熏陶的重要性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段: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它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间。在我的课堂中,我注重营造一个亲和力强、归属感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会时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另外,利用校园网络,搭建一个展示学生创作和活动的平台,让学生们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第二段: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德育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通过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和人性的基本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队伍凝聚力。
第三段: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德育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模式之一,它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某些价值,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借鉴,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入和实际。通过回顾案例,让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考习惯和偏差,从而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第四段:师生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我的课堂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也会尝试和学生进行项目共同合作,从而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利用线上和线下的形式,我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让师生之间的感情不断升温。
第五段: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文化熏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国学经典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比如,在我所教的一些历史课程中,我将课堂重点放在了“天人合一”、“天命论”等方向上,通过这些经典文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深意,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发展方向,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德育素养。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体验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教学环境打造、课堂教学改进、案例教学应用、师生关系建立和文化熏陶等方面的综合配合,才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