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工作总结(汇总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思路,理清头绪,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要加以归纳和总结。总结范文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一
要毕业了,面临人生的第二个毕业,我显的特别失落,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没有心中没有这么复杂。
现在小学要毕业了,我真的非常不舍得,一次又一次的哭了出来.毕竟一起学习、生活了五年了,我们曾经一起在操场上玩耍,曾经一起在电脑房打游戏,做小报,曾经一起在食堂吃饭。曾经在一间教室里面学习。
曾经一起在音乐室里唱歌。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之间可能有过许多不愉快,可是我们都度过了,而真的如果要分开了,我还是很难过的。还记得刚进这个学校的时候吗,大家还不认识,但是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大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转眼就要分开了,平时每天都能看见,还不觉得什么,但是真的要离别了,心里面就觉得特别得空虚。
现在才知道,我们之间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以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让我们都忘了把。以后,我们要各自走各自的路,还记得我们曾经男女对战过吗,还记得我们在运动会中的团体精神吗。
让我们一起向天空中呐喊把,一起约定把。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二
上半年,我始终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地方志工作,工作中获取了不少成功的喜悦。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我充分认识到,若想成为一名地方志优秀工作者,岗位的锻炼都是很基础的和必要的。半年来的所学、所感、所悟将指导我一生受用!
思想方面,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及“八荣八耻”的内容。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心社会热点时政,尤其关注局、办的《档案资政参考》,关于佛山市相关政治动向、政策法规等较为熟悉,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待岗位工作,我严格遵守单位规定,认真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踏实工作,积极主动,尽责尽责。“认真、务实、创新、激情”这是我自己定下的岗位关键词。这半年来,我以具体的工作绩效来诠释这些词汇的真正内涵,突出表现为:配合“创文”工作,协助市档案局制作《足印——佛山发展历程档案选展》;参与《佛山陶瓷纵览》与《从国内主媒体看佛山》的编辑出版工作;编写了《浅谈新时势地方志工作的思路》和《与时俱进,服务大局,以创新思想开拓方志工作——“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计划》等文章;协助编写《佛山历史人物述评》中邓培和陈铁军两大著名人物;协助民革佛山市委会,参与佛山辛亥革命人物、事件及其场所的调研工作,并撰写调研报告;辑录《佛山市大事记》以及能保质保量高效完成上级领导交待给我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纵观这半年,抱着不断进取的求知信念,我并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做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掌握现代信息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在牢固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做到广泛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文章,其中文章《缓解佛山市交通拥堵的思考》获得了“中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刊登于《学习天地》2011年第三期。也在工作之余的时间中,报考了全国成人高考,现于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秘书)专业的业余学习。
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年轻难免心浮气躁,但充满激情的我,在心里暗自鼓劲,我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步,再创佳绩。正确认识自身工作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用真诚和感恩的心对待岗位工作,不辜负领导对的我期望!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三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地方文献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文种多样,文献内容复杂不同,各民族间文献交流融合特征显著等。
内蒙古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献,文种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内蒙古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献更是独树一帜。内蒙古地区地处北边,历来民族活动频繁,语言文字复杂,这使得其地方文献发展与内地汉文化长期单一影响下的地方文献相比较,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与内地地方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并非只具有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体现出民族意义。可以说,自从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终地被记述下来。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记,这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上能得到充分表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从北魏时期起便一直纷纭多样,有汉文文献、蒙文文献、满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具有明显多文种并存的文献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差异,而象内蒙古地方文献这样涵括了中国数个主要文种,则表现出该地区多民族互为影响、融合的激烈程度。单看汉文文献,它集中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史。最早在战国时,汉族人民即在该地垦务戍边,到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大批汉人来到塞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解放后,汉族与蒙、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共同为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繁荣而努力,汉族的活动使汉文文献从古至今都是内蒙古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文文献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反映、记录,同时也担负了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没有汉文文献的介入,蒙文文献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再从蒙文文献来看,它不仅仅是为满足内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担负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辐射的功能,如保持邻近八省区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又如国际研究蒙古学的需求。蒙古族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文明贡献也正是通过蒙文文献的传播得以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内蒙古地方文献中的语言工具书,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出诸如蒙汉会话、满蒙会话、蒙文文法等书籍,它们可以说是内蒙古地方民族文化传播交融的见证。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它的历史发展总是伴随着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因为它的文献也总是超越了地区意义。从这个角度,笔者在理清该地区地方文献发展脉络时,尽力更多地从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事实上,这种划分也正反映了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表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义”这个重要特征。
2内蒙古地方文献发展更多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
从内蒙古地方文献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较为落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发展自动力不足,其发展更多的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从脉络上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史有着较清晰的发端(清以前)、初兴(清末、民国)、发展(建国以来)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其发展并非随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带来文治大兴,元朝时蒙古族虽拥有四海,内蒙古地方文献也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与同时期的内地相比,只不过是涓涓细流。真正的兴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国之后,在经济发展、与内地交流频繁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内蒙古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文献,带来了当地文献事业的繁荣。这充分表明,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协作的轨道,内蒙古地方文献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3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
从地方文化开发角度来看,一般而言,是整体文化发展促进了地方文献发展。但在内蒙古,习惯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它的文化发展是缓慢而单纯的,不可能在短期内靠自身的力量立即达到多层面的现代文明高度。这样,浓缩了大量现代信息的图书、报刊文献便成为摆脱地区落后的重要工具。当地区文化普及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又为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内蒙古的许多地区,地方文献的发展就是经过了这么一个先由文献带动文化发展,然后又由文化促进文献发展的阶段,这种地方文化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的发展过程,是我国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地方文献所没有经过的。
〔出处〕内蒙古科技与经济(3)。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特殊而平凡,忙碌而有序,扎实而有效。本学期,我们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形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完善教研为主要途径,狠抓教学常规,加强质量监控,把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现将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1.规范教学流程管理。
(1)备课。继续实行“个人为主、资源共享、添加删减、教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个人自备--集体互备--个人再备”的备课模式,主备老师能提前一周备好课(含教案和课件),并分发给本组老师根据班级实际再作添加与修改,增强了教案的实用性。加强了教后反思研究及检查力度,老师们基本能做到:每节课后都能进行自我反思,每周至少在“教后反思栏”中记录1次教学得失。
(3)作业布置及批改。作业布置能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层次性,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语、数、英、科四学科能认真落实师生共创优秀作业的要求,提高作业书写质量。教师批改作业及时,批改符号规范,能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表扬或指出努力的方向,批改后并能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并再次批改。
(4)课后辅导。课后辅导能紧紧围绕“培优辅差”这一总体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并能认真填写“后20%学生辅导记录册”。
(5)学业考评。语文、数学采取笔试与日常单项考查相结合,单项考查由年级备课组统一命题,语文科包括写字、背诵、听写等;数学科包括计算(含口算、估算)、概念(含写算理、操作)、解决问题(含写解题思路)。英语采取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其他考查学科采取科任教师平时考查与学期末检测相结合,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业评定采用开放化、多元化、多样化,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等级评价分“优秀、良、及格、争取及格”。期末能认真做好素质报告册和学籍卡的填写工作。
2.规范制度抓落实。
(1)抓好三表的制定和管理。学校继续实行每天行政巡课制度,狠抓三表的贯彻落实,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课表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调课,坚决杜绝旷课现象。全体教师能认真上足上好各门课程,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训练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加强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导处能认真组织周二随堂听课,及时掌控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使有效课堂的生成。同时检查相关年级学科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情况,填写视导检查记录并及时反馈。
(3)加强写字教学的常规管理。各科教师能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日常写字,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活动课的教学。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能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少先队活动课能认真开展并能在开学第一周和期末放假当周体现“安全教育”的内容。
(5)关注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研组继续开展作文教学的专项研讨,加强了作文教学研究,引导教师重视有系列性、目标性的小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6)推进“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艺课(体、音、美)教学能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乐趣,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7)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和图书馆管理。学校能依据《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工作考评方案(试行)》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考核。
(8)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立足校本、创新载体,提升实效,形成可持续发展、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9)加强教导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讲究工作方法和效率,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各部门互通信息,互相协调,把常规管理工作做到位,切实发挥教导处的服务功能,协助学校顺利通过各类评估检查。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五
本论文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xx大学,金融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六
交了17年的小学美术,现在的我好像才真切的领悟到美术教育的真谛……。
现在回忆起17年前,初入美术课堂,只会照书传授,师生间有的也只是一问一答似的交流……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虽不敢说自己现在到达什么程度,但至少是通过多年的努力、经历、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体会:
1、美术课堂需要传授的知识点内容虽然很少,但作为教师还要在灵活的、准确的传授知识的同时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传授美术知识,便于学生领悟美术知识。
2、课堂中学生绘画实践过程很关键。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创作的成果,针对他们的美术作品做出及时调整,明确给学生个正确的指向,便于学生明晰努力方向!
3、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也很关键,它是孩子们继续努力的'加油站!适时适当的鼓励会让不同绘画程度的孩子有信心,有愿望努力完成下一个绘画梦想!
我实践我快乐!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三尺讲台,一只粉笔,一块大*幕完不成什么宏伟大业,但我可以在我的小天地里帮助每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完成绘画的梦想,足矣!
我做为美术年组长工作已有9年了,这期间的酸甜苦辣我自知。多一份经历就多一份锻炼!我承认做组长工作锻炼了我的能力!锻炼了我的胸怀!也锻炼了我的涵养!而通过组内新近发生的事情,也让我感悟到:有些人你对她谦让,她明事理!而又些人年轻人你越谦让她,她越视你为软弱,无能!她会更肆无忌惮!所以,做组长工作十年,让我更正了一个为人处事原则:人要分类对待,慈悲心不适合分配给每一个人!
其中,为迎接省教育强区检查,美术教师先是在学校精选学生书画作品,后又分赴玉皇商城选画框、去打印社做精明标签、给各画种画框照图片、建邮箱、让家长进邮箱一一对照画种选画框、真可谓安排缜密,因此学校走廊展出了那么多上档次的学生书画作品,很直观的反映出二小学子美术、书法的高超艺术水*!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可以骄傲的说艺术教育在二小蓬勃发展!
往墙上钉画框对于美术组这些娘子军来说可真是难题了!虽然有高师傅打孔,但还需要至少2个人的举画框,(画框多数都是实木框,加上玻璃面很沉的)我们还要经常在楼上楼下抬画框、调配画种等……这种超强度的劳动真不是女同志干的活!几天下来,我原有旧伤的右脚踝肿起来了,那几日走路都有些不敢吃劲、_病低血压也关顾了我!美术组姐妹都反映一回到家就想呼呼大睡、什么孩子、老公都不想管。我们为抢在省检查团来之前把走廊布置完美,贾雪、孟琪陪我最后一天加班到6点多……这是一帮铁娘子军!我们在劳动中同甘苦,在劳动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
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路途中的风景吧!一路前行,一路品味享受个中的滋味,在不悦时想想快乐,快乐时忆苦楚,始终保持心情的*和,生命才会充满温暖柔和的色彩!
—————送给一路前行的我。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七
(一)远景:
师:我们先从远处看长城,同学们看远望长城图,长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到长城是一个“奇迹”呢?对照远望长城图,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或词语,并在旁边批出你的发现或你的体会。
品析句子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生1:我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体会到长城很长,龙本身就个性大,长龙就更长了,我从那里感受到长城是个奇迹。
师评价:你能从文中这个形象的比喻句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长,是个奇迹,好!。
预设2:我从“崇山峻岭”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建造长城是个奇迹,因为这么长的长城居然是建在崇山峻岭上的.。
你能从“崇山峻岭”这个词语中入手,感受到长城的建造是个奇迹,你真会读书!
预设3:我从“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数字中,感受到长城的长,是个奇迹。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八
为认真落实xx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根据xx镇中心小学教研室教学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我校于xx年9月28-29日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常规工作检查,根据各教研组的检查反馈情况,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总体上看,老师们在备课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课前都考虑到学生的情况,采用了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方式,电子教案博众家之所长,手写教案真实有效,注重因材施教。大部分教案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楚,并有自己的反思。其中xx老师的教案实用、细致、针对性强;刘雪莹老师的教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科学,教学后记详细,有一定的经验借鉴性;xx老师的教学后记就如其人,是一个思考者,后记中融入了大量的思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xx老师的教案也如其人,严谨、踏实,她的教案设计严谨,环环相扣,课后小记详尽;数学教师们备课态度较认真,教案详尽,课时数量充足;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教班级实际,认真制定好新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语文老师每篇课文按课时备课,每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定好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有一定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较清晰。全体数学教师能按规定备课,备课有超前意识;个别的教师的备课书写字迹清晰端正,设计合理,过程详细,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到位,体现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清楚,作业设计格式统一,练习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练习量适当,有详细的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及时、详细、深入、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感而发,单元检测分析表填写详细。备课优秀的教师有:xx等。
个别教师没有按要求备详案,教案欠规范,计划、目标、重难点、课时、过程不清,课时数不足;有些教师的教案教学环节、结构不清,没有填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等;个别教案的重难点全部一样,有的重难点过于随便,把握不准;教学过程没有练习也为数不少,数学课堂没练习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个别教师没有书写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或时有时没;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对以后的教学无多大的帮助。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个别的教案的板书过于简单,只有课题或只写“例1”其它什么都没有;部分教师的教案后面完全没单元检测情况分析表;存在教学反思随便、乱写、不深入。
开学伊始,我们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认真学习了费县教育局教研室关于作业的要求与规范,在检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师能按照新要求去布置,批改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作业方面表现较好的老师有:王佳、王全英、李召春、徐太珍等。
1、主要成绩:
(1)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度,批改及时有复批;。
(2)涉及书中练习册上的习题均有详尽的批改。
(3)个别数学老师根据学生差异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做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部分数学老师课中适当加一些思考题。
(4)希望老师更加注重学生作业本上激励性评语的运用。将作业本开发为进行班级管理的又一阵地,成为家长、老师、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2、存在问题:
(1)学生作业本保洁不好,纸页不整齐。
(2)个别班中学生本上的作业量不统一。
(3)个别老师批改作业不够认真、严谨。
(4)建议老师加强对学困生多采用面批形式。
(5)数学教师的周记月记数量不够。
(6)部分语文老师的作文批改的不及时。
(7)作业批改记录的使用效果不好,存在着应付的现象。
1、教学设计要体现个性,虽然有的修改后稍有不同。修改意见不要为了修改而修改,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修改,教后反思要写得实在而有针对性,要有有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只言片语。施教前必须将教案仔细阅读,认真修改。
1、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备课时要备教材,也要备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青教师应该写好详细的教案。按实际上课课时进行备课。
2、借鉴人家的东西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舍取,而不能照搬照抄。
3、课后反思要有一定的数量,也要有一定的质量,每次上完课要认真总结反思,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今后自己更好的教学积累一笔财富。
4、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要少打“×”,圈出来或划出来,让学生订正后再批。
5、把漏写的东西要及时整改,补充完整。
6、对待资料的工作检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足的就整改。
7、数学教案要多一点备练习。练习量要足、练习题型要多层次。
8、教学工作是繁重的,工作要做细、做足、要到量、到质。凭良心去做,*时做好,就不会感到有负累。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九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这半年的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现将有关方面总结如下:
1、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课数学课。
4、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实用性。同时,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特别是藏书建设的重点之一,它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显示它的咨询与决策作用,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图书馆界所关注。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都热衷于地方文献的研讨。由于人们认识理解的不同,于是便衍生出数十种有关地方文献的定义来,几乎有多少人研究地方文献,就有多少种地方文献的定义,谁要探讨地方文献问题,谁就要首先申明他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见解。让我们先看看西方及东欧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英国。在《哈罗德图书馆员术语》(《harrod’slibarians’geossary》)一书中对“地方文献”作如下表述:“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当地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地图、画片以及其它资料”。此外,在1962年英联邦颁布的地方政府法案中规定:“给地方当局以通过捐赠购买或接受寄存等方式,获取地方文献(记录)权利。这些地方文献(记录)或者其中的大部分,是有关某地利益的。因此,允许一个地方当局单独存贮,也允许与其它地方当局联合存贮”。
(2)美国。图书馆学学者爱德华・g・伍尔夫认为:地方文献包含某一地区生态变化的文献,这些生态变化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人与变化中的环境和人与一些政治行政集团权力范围相互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区域的相互影响。
(3)苏联。著名的目录学家h・a・兹多勃洛夫,在《地方文献目录基础》一书写道:“地方文献书目,本身就包含着内容方面带有地方性的各种出版物的著录,不管它出版和印刷的地方如何……”。他还把“地方文献”定义以明确和具体化:“如果出版物中报导、记载、分析或总结着以下几方面,那么它们在内容上就是属于地方性的出版物:(a)在某一地方范围内所观察到的现象;(b)在某一地方范围以外所观察到的,但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力量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c)在某一地方范围以外所产生的、但为了影响或研究某一地方而由与这一地方无关的力量的活动所造成的现象。例如,叙述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北方工作委员会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帮助雅库梯自治共和国的活动的出版物,就是属于雅库梯的地方文献”。
我国图书馆界近期兴起对地方文献的讨论,又给出了不少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和界说,总的说来,不外乎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这是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文献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这是以甘肃、湖南省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为代表的意见。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地方文献仅指内容涉及该地区的文献,还是包括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不管内容如何。于是又有人把这两种观点引伸为狭义与广义的概念,并提出图书馆应从广义上搜集地方文献,狭义上保管利用地方文献的意向。上述国内外诸多的地方文献概念,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如何从中选择、评价、总结出一种新的科学概念,我认为应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文献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分地域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创造自己的文化和文献,因此,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其内容、形式都应与区域有关。所以,它在空间上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次,地方文献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我们对一切文献,尤其是历史文献,都有一个认识、应用的价值观念问题。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志、地方史、谱牒、地方年鉴、方言、风情、经济等,大多出自当地名人手笔或机关团体的编纂,而且多经过实在调查、采访,有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资料翔实、可靠,所以,地方文献在价值观上又具有史料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地方文献的内容涉及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语言学、宗教学以及农业科学、地质科学、地球物理学、医学地理、自然地理、动植物学等,几乎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地方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认识地方文献的特性,对探讨地方文献的概念,有很大的意义。概念是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它适用范围的反映,要科学地表达事物的概念,必然首先要对事物的本质特性作全面分析与了解。既然地方文献具有空间的区域性、价值的史料性、内容的广泛性,故其概念一定要反映这些本质的特性,所谓特点决定概念。据此,我们试图这样来界定“地方文献”的涵义: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外部联系,是本质的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人们通过斗争,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规律,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加深对人和人的关系与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地方文献主要体现这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反映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体――人的群体本质、群体现象。它主要对群体也包括对个人的描述,但仅体现个人特征和现象,就不能构成全部地方文献。人类活动方式是一种较广泛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遗传方式等七个主要方面,这是人类文化现象最基本的内容。正因为这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及人的活动方式,成为群体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依据,并产生和构成了各区域地方文献的内容、特色和重点。而人类通过各种斗争和智慧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软文化),它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腐朽之物,所以地方文献主要指那些有价值、有实用性的软文化。
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概念和涵义。认识这一概念,对于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范围的厘定、工作重点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有人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某一区域的一切文献,这个“有关”是指内容有关还是形式有关?抑或两者皆有?而“一切”显然含有史料应用价值的文献,也包括没有史料应用价值的文献,我认为这一观点没有抓往地方文献的特点,显得含混概念不清。科学研究是探索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而实践活动则是具体的生动活泼的一种过程,如果概念过于含混,对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都是无所适从甚至是无所作为的。
“为了使地方文献概念具体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定事物的范围,关键的一点是确定标准,这一标准既要考虑科学研究的目的,又要考虑实践工作便于掌握。可以这样说,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实践工作是为了发挥事物的潜能作用,范围的划分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对地方文献范围的划分,也应作如此考虑即如何深刻地认识地方文献工作规律?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服务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选择、存贮、整理与开发地方文献等等。为此,我认为地方文献范围,应包括下列三个方面: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区域出版物。
区域事物。主要指在特定区域内所存在、发生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历史上和社会上所发生的事,如事件、事故、事变、事情以及社会形成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在文献的表现方式上,有地方史、地方志、大事记、地方年鉴、区域经济以及地方风情等;另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所存在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如动物、植物、矿物、物产等,在文献的表现方式有动、植物学、农业科学、地质科学、矿藏学、土特产、名胜古迹、金石碑碣等。上述文献,都能从宏观或微观上反映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认识与开发某一区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区域人物。人是构成一地区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建设开发地区的主要力量。同时,人物是某一行政区域或某一地理范围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的体现,民族素质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本状态。因此,有关区域人物的记载,是地方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人物一般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但人具有职业的选择性,居住的流动性,并非所有人都能长期固定在一地工作与生活,但他们的地区与民族属性(如语言、生活习惯、地方观念、气质情感等),却是十分明显的。对表述他们一生的事迹的传记、传略、评传、年谱等,无疑是研究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因此,有关一个地区的历史与现代的重要人物(不以官阶划分,而主要看影响),包括社会活动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区域人物,应不以政治制度或政治态度去划分,当然,我们要尽量反映新社会新制度的进步人物,但不能完全摒弃旧社会的“反动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孝子”、“烈女”等人物,自然可不必收入。至于地区人物的著述,是否可收入地方文献?我认为应以是否反映该地区的事物作为划分的标准。本地人写本地事是常有的,本地人写外地事也是有的,历史上如宋济南人李格非撰《洛阳名园记》、宋建安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清道州何绍基撰《金陵杂述》、近人新会陈垣撰《明季滇黔佛教考》等,如果都归入作者原籍的地方文献,就显得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对待一切著述,应紧紧围绕地方内容这一要点而决定去舍,这是一个明确的界限,不然,将会造成逻辑概念与实践工作的混乱。
区域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标志之一。同时,也能反映这个或那个地区在本地区文化、科学、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和地位。然而,从内容上来说,地方出版物并非完全反映地方性的,尤其是科学理论著作。可以这样说,一切出版物相对地可分为三类:(1)内容完全涉及这个或那个地区的出版物;(2)内容部分涉及一个地区的出版物;(3)内容仅是一般性问题或科学理论的出版物。我认为地方文献只能包括第一类和部分第二类的出版物。综观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它具有古代出版业的垄断性、近代出版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以及现代出版业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的特点。作为地方出版事业,由于受出版与发行、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出版物的内容未必反映当地的特点。目前,我国地方出版社有近二百家,过去一直坚持以“三化”(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为出版方针,近年来,又提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方针,出版的范围、内容都扩大了,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版社,如安徽的黄山书社、山东的齐鲁书社、河南的中州古籍出版社、陕西的三秦出版社、湖南的岳麓书社、四川的巴蜀书社等,这些出版社出版过一批地方文献。但由于经营上的问题也出版了一些小说或稀见古籍,并不一定具有地方内容的图书,如山东的齐鲁书社在1987年出版的文史哲图书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仅有一半左右,其它类型的地方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文艺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比例,自然要比上述出版社更低些,有的甚至还出版了外地史料的图书,如近年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雷峰塔奇传》,岳麓书社出版了《闽产异录》等。因此,把所有地方出版物都作为地方文献,显然是不恰当的。
上述三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域事物是以内容体现地方文献的,过去古人有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真”“以一方之人修一乡之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语亦较详也”(章学诚语),所以,区域事物的著述,往往多出于当地人手笔,并由当地出版,因此,这是地方文献的主体。区域人物则是以居民与民族的关系作为地方文献的,他们当中不少人以家乡事物为题材,写出了不朽的著作,即使有的人(如孙中山、郭沫若等)长期在外间工作,但他们的事迹往往在故乡或他乡广为传颂。可见,人物与地区有着一种自然的维系。区域出版物之所以作为地方文献,主要从文献角度去考虑的,因区域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都或多或少反映地方的特点,如古代有谓“蜀本”“浙本”“闽本”“麻沙本”“平水本”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哲学观点看,地方文献也同样具有相对性与绝对性,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种地方文献,都可能同时具有上述三者之一以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围绕以区域事物而展开,我们可以图示: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a:区域事物b:区域人物d:区域出版物。
从上图结合演变,地方文献可以产生如下方式:
(1)区域事物是由区域人物著述的,如图一。
(2)区域事物的文献是由区域出版社出版,如图二。
(8)区域人物事迹是由区域出版社出版,如图三。
(4)区域事物是由区域人物撰写并由区域出版社出版,如图四。
在地方文献的范围中,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和掌握的。
(1)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应考虑该地区的历史、自然、经济和民族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时有古今,地有沿革,各个时代的行政区域多有所不同,如历史上的广东,包括海南岛及北海,如今北海钦州划归广西省建制,海南岛单独建省,地域范围有较大的变化。又如甘肃,历史上原属陕甘总督管辖,明代分设陕西和甘肃建制,民国又将青海、宁夏划出分建行省,所以,西北陕、甘、青、宁数省,历史上关系密切,故他们把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扩大到整个西北地区。因此,我们考虑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时,除应以现行区域为主外,还应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经济及民族特点以及历史上有密切关系的邻近地区的文献。
(2)地方文献的收藏应有重点,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献除应全面收藏外,还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如自然、地理、物产、民族以及其他因素,去考虑收藏的重点。如我国旅居国外的华侨,广东籍华侨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约为820万人,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时,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约有一百多种,水果品种达二百七十多种。木材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木材重要产区之一。广东还是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是历史上就已发展形成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口岸。因此,广东的地方文献可以华侨、外贸史意义通商和热带及亚热带作物作为收藏的重点。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有少数民族二十五个,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与文献,故少数民族可作为云南地方文献的收藏重点。其他地区,也相应地有自己的特点,如上海的工业、外贸,陕西的名胜古迹,山东的齐鲁文化,辽宁的矿产与满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收藏的重点。可以说,没有重点,就没有特色,如果事无大小、面面俱到地收藏,就会削弱地方文献的应有作用。
(3)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掌握处理问题。我国历来以世居之地作为一个人的籍贯,相沿为袭,是否科学?先不作讨论。但人要生存要交往,从此地到彼地,或由彼地到此地,因而时间长了,又产生寄籍、侨寓等问题。在地方文献中,对历史人物如何掌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人长期任职或居住在外地,他们对当地有一定贡献和影响,到底算不算区域人物?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探讨。以广东为例,历史上的韩愈、苏轼、阮元、林则徐、张之洞及近现代的鲁迅、朱光、陶铸等,他们在广东的业绩,是尽人皆知的。现在一般的做法是,有关外地人的传记不入此地的地方文献,如他们的著述内容与该地区有关的,应作为地方文献,否则,从略。
(4)关于地方文献中有关文艺作品的问题。文艺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物或事件经过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之后,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文学作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虽有虚构、夸张之处,但不少作品,还是以一定的事实作为基础去描写的。如《歧路灯》,这部小说对在康熙至乾隆年间、河南地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是河南前清时期的风俗史。又如著名的小说《聊斋志异》,在近五百篇故事中,绝大部分是记载山东,尤其是作者家乡淄川县(今淄博市)的故事,书中虽多叙仙鬼狐魅之事,涉幽冥虚幻之境,但一般都以“耳目所睹记、里巷所传闻、同人的籍录”为依据,并非完全出于作者的虚构,有些还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以,《歧路灯》、《聊斋志异》,可以作为河南和山东的地方文献。同样,欧阳山的《三家巷》、佚名氏的《三春梦》等文艺作品,也可作为广东的地方文献。
(5)关于现代文献的问题。现代文献的`出现和发展,突破了文献的传统出版形式,朝着文献缩微化、文献存贮磁性化和文献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地方文献当然包括现代文献类型,并且要积极收集这方面的地方文献。在现代文献中,收集视听资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其中尤以唱片和影片具有较大的地方特色。在唱片中,表现了我国民间歌曲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地方山歌,有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有流利畅达的地方小调等,如东北民歌、陕北民歌、四川民歌。唱片中还有我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如京剧、评剧、豫剧、昆剧、沪剧、汉剧、川剧、粤剧、越剧等,极富地方色彩,是表现一个地区的方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艺术。在影片与录象中,主要指那些具有地方内容的部分,大体有这些类型:历史故事片,如“甲午风云”、“怒潮”、“西安事变”等;民间故事片,如“刘三姐”、“五朵金花”、“芙蓉镇”等;名胜风情片,如“漓江漫游”、“南粤风采”、“瑶族风情”等;人物传记片,如“孙中山”、“节振国”、“林则徐”等。这些影片,都具有浓厚、形象的地方色彩,可以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地方文献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早在周代,周官分别掌管“方、策、版、简”,有谓“小史掌邦国之志”(即皇室家族谱牒),“外史掌四方之志”(即诸侯国之志,如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祷》),这些都属于地方文献,只不过当时没有意识地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我们再通过《隋书・经籍志》查检,仅地理记一类就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地域地理,如《洛阳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隋诸郡土俗物产》等,可见专记一地事物的文献越来越多了,据王欣夫先生考证,地方文献书目。约创始于北齐与北周之间、在宋代刘知几《史通・书志》一书中,载有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内有“坟籍志”一项,专录邺下(今河北省)文人学士所著之书、此书虽已亡佚、但仍可认为是开地方文献书目的先河。在现存最早的地方文献书目中,恐怕要推宋高似孙《剡录》了,剡为今浙江乘县,该书载有“先贤传,和“著述”两栏,内容一取本地人及其著述,二取侨居本地名人及其著述,如收外籍人戴逵、玉羲之、谢灵运等名流。书中所录文与诗,皆取与剡有关内容,并不一定是本地人之手笔,如有白居易的《沃洲山禅寺记》、舒元舆的《吊剡溪古藤文》等。《剡录》的体裁与内容,对后来的地方文献工作有所启发与影响。
利用地方文献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经久不衰,而地方志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献向纵深方向开展。所以,以明清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地区为范围专收一地文献的丛书,即“郡邑丛书”,如有的认为最早的一县丛书――《海盐志林》,就是明人樊维城编辑的。此外,还有一府之丛书,如《绍兴先正遗书》、《常州先哲遗书》;《武林掌故丛编》等;有一省之丛书,如《畿辅丛书》、《岭南丛书》、《豫章丛书》等。据《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郡邑丛书就有七十六种之多。民国以后,出现了一些专门收集、编纂地方文献的地方文化团体和机构,编印了许多地方文献,如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编印的《东北文献丛书》、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的《山右丛书初编》、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委员会的《吴中文献小丛书》、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的《广东丛书》、绍兴公报社的《越中文献辑存书》等。在湖北由石荣璋、刘契园等人组织了“楚学精庐”,专门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鲁迅先生对地方文献工作也很热心,亲手编制了《旧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著录乡邦文献80种,选录极为精审,为研究浙江地方文献提供了重要资料,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从明代开始,就有一定的基础,曾被誉为“广东文献学者”的黄佐、香山县人,正德进士,主修过《广东通志》、《广州府志》、《罗浮山志》、《广州人物传》等书,对乡邦文献的编撰与收集,于后来都有深远的影响。以后的郭编撰《广东通志》、《粤大记》、《岭海名胜志》、《西樵山志》、《粤东名臣志》《岭南诸夷考》,屈大均编撰《广东新语》、《广东文选》等,都名噪一时。在明清两代广东曾编有《岭南文献》、《广东文献》、《岭南文钞》、《粤东文海》、《广东文征》等图书。民国以来,番禺冼玉清女士,执教岭南大学,收集粤人著述甚多,撰有《粤人著述过眼录》、《广东文献丛谈》.与其同时的还有黄荫普先生、李景新先生、分别撰有《广东文献知见录》和《广东研究参考资料叙录》。专门从事广东地方文献的收集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更应提出的是杜定友先生,他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贡献,是十分令人钦佩与赞扬的。他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等一系列文章中,首先提出了“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并大声疾呼“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他身体力行的,既研究又实践,对推进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作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地方文献已成为社会和图书馆所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出版社都在编印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丛书”。如广东、山东、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甘肃等地出版社,分别编印了《广东地方文献丛书》、《齐鲁英杰》、《山左名贤遗书》、《杭州掌故丛书》、《安徽名特产》、《桐城派文选》、《八闽文献丛刊》、《闽台史料丛刊》、《福建历史人物传记丛书》、《江西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丝路访古》、《敦煌研究》等等。台湾地方文献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他们成立了“中国地方文献学会”的专门研究组织,除每年出版年刊外,还编辑出版了《四川文献》、《湖南文献》、《山东文献》等各省地方文献。1987年,台湾还出版了《中国地方文献社团会要》,是近三十年来台湾地方文献工作概况和实录。
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还多次发文,收集保存地方文献作了专门指示,为此,一些省市图书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抓,有的馆还成立了“地方文献部”,把这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起来,有的馆则编排地方文献目录和设立地方文献阅览室,专备读者查阅、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目前收藏地方文献已达十八万多册,仅1984年,使用广东文献的读者已达七千五百一十九人次,流通文献四万四千余册,该馆还特建“孙中山文献专藏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地方文献的现代化管理,该馆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缩微技术抢救稀有文献和破旧文献,并且还特别应用了电脑技术,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这一新的技术,已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和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为地方文献的有序存贮和快捷检索,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基础。我国西北、东北及其他省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
在国外,地方文献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苏联在建国初的19,在文化部下设立了地方(文献)研究中央执行部,发行专业杂志《地方研究》。1926年,著名的图书馆活动家克鲁普斯卡在全苏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地方文献和图书馆”的专题报告,对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59年,苏联又制订了《各州、边区和共和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条例》,1960年,召开了全苏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会议,对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了交流和总结,并就贯彻上述《条例》提出了积极意见,因此,苏联地方文献工作能得到持久深入的开展。苏联学者还著有《地方文献目录学》、《地方文献书目基础》等专著。在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萨维奇很热心地方文献工作,他是倡导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研究的英国图书馆馆长之一,他曾一手组织著名的考文垂和沃里克郡藏书,并为之悉心设计了一个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的特殊分类法,其水平在当时的地方藏书中,是首屈一指的。美国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也很好,近年来,美国《图书馆杂志》发表了八位著名的学者对图书馆未来的看法,他们认为,在今后十年内,技术将在图书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文献将会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主要成分。
综观国内外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如下特点,(一)开展比较普遍,尤以公共图书馆系统更为突出;(二)得到上级行政机构的重视,不少部门还专门为此制订条例,发布文件;(三)地方文献的作用、地位,越来越明显,(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五)地方文献的研究,正逐步开展起来,并有了新的突破。
文献工作在我国汉代已有开展,刘向、刘歆整理宫廷典籍,就是一项文献工作。以后魏晋、隋、唐各代多次大规模整理古籍,尤其是明代编纂《永乐大典》、清代编纂《四库全书》,也都是大规模的文献工作。可见文献工作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文献学的出现却姗姗来迟,大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才由郑鹤声、郑鹤春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提出的。他们对文献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古文献,因此,文献学是指考订和论述古文献在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等方面的源流和做法,与章学诚、范希曾、张舜徽等所说的”校仇学”相似。八十年代初,张舜徽先生又新著了《中国文献学》,他在书中说,“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为校仇学家。所以,校仇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工作,都由校仇学家担负了起来”。这可说把我国传统文献学的涵义、内容、范围和任务,作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总结。根据张先生本书的内容,文献学是指研究我国古文献的分类、目录、版本、校勘、辨伪、注释、编纂与印刷、源流和整理等的一门学科。不久,我国又出版了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王欣夫先生的《文献学讲义》等新著,但从内容上说,都没有脱离古文献的范围。如王欣夫先生说:“广义的文献学是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然而,既称为文献学,就必须名副其实,至少要掌握怎样来认识、运用、处理、接受文献的方法”,他把目录、版本、校仇三个部分作为该书的主要内容,“编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讲版本为了检择可靠的材料,校仇是整理材料的方法”。这几部有关文献学的专著,有的已标明是古文献学,无所非议,而称“文献学”的,实际也只是古文献学,没有涉及近现代以及国外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现代的文献学和我国传统的文献学,在涵义、内容、范围和任务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产生,因此,文献学不但内容、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涉及许多理论、方法和新技术的问题,并由此派主出各个学科的文献学,如“文学文献学”、“史学文献学”、“经济文献学”、“医学文献学”、“化学文献学”、“社会科学文献学”等。但是,总体的文献学却被人忽视了,以至出现对文献学与文献工作定义的纷争,甚至有人只承认文献工作,而不承认文献学这种状况,反映了现代文献学还不很成熟。如英国文献学家s・c・布拉福德认为文献学“是搜集分类和迅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动记录的技艺”,德国学者r・s・泰勒认为文献学“指一系列的技术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有条不紊地提供组织传递记录的专业知识,使所包含情报达到最高的取得率和利用率”。美国图书馆学和文献学家j・h・希拉认为文献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新的分析、组织与检查方法以充分利用各种记录得来的知识”。上述论述大多侧重于文献处理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全面系统地阐明文献学的定义。我国袁翰青同志在六十年代曾发表《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他指出“文献工作是组织知识的工作。……通常的所谓文献工作实际有两个方面:知识组织工作的一方面和情报检索工作的一方面,只有经过科学地组织起来,检索工作才有基础。组织工作是本,检索工作是用,这本和用的两方面,构成文献工作的基本内容”。后来郭星寿同志在《社会科学文献学》讲义中又有所发展:“文献工作是以特定的文献为工作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评价和选择文献,并通过书目索引、主题索引、文献题录、文献综述或述评等多种途径,以传递社会科学知识为目的,来满足广大读者和研究工作者对社会科学情报和资料以及文献检索方法等的要求的一系列的活动”。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现代文献学的定义和内容已大大扩展了,现代文献学研究和现代文献工作,比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工作,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它不囿于文献的分编、校勘、版本、典藏等模式,而是注重于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利用等规律的探讨,它的明显特点是对文献从收集典藏转到开发利用,即从静态特征研究转为动态特征研究。这是工作与研究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文献学的研究,应与传统的目录学、校勘学,版木学结合以外还应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以及教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学科结合起来,而且有的学科内容已成为文献学本身构成的有机部分。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地方文献工作呢?我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地开发、科学地整理和有效地利用的一种过程。
系统地开发,主要根据地方文献的范围内容与地区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采访收集(包括古今中外的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反映地区特色的重点文献,更要系统地全面地进行搜集。
科学地整理,主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对地方文献进行了加工和组织,使之序列化与标准化。
有效地利用,就是运用必要的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及时地便捷地把文献传播到读者和用户手里,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力,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区域文献的形成发展及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区域文献与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区域文献如何系统开发、科学的整理、有效地利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两个面:一方面,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掌握地方文献的分布与存贮的规律,为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研究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区分文献的类型与探讨地方文献的工作规律,使之迅速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是任何学科不可缺少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使用已有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达到新的认识阶段。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在实践中,方法与理论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以理论为依据的方法,也没有不籍助于方法的理论。
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具有科学研究方法的普遍特征,他们是互相统一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地方文献学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进行研究与探索呢?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哲学方法。哲学方法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人类认识的历史表明,最基本的哲学方法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我们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可籍助哲学方法,去研究地方文献工作的性质、方针和任务,探索地方文献的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2)数学方法。又称数学化方法,是运用数学语言对客体加以精确的定量描述,建立理论模型以及进行可靠的分析判定的方法。特别是运用数学中计量学的原理,去探索地方文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统计与评估以及科学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情报学。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构成、特性、分布和社会情报交流全过程的规律。具体地说,情报学是研究有关情报的收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与方式方法的学科。情报学与地方文献学不但关系密切,而且还要借助情报学的原理方法去探索地方文献的获取与筛选、组织与控制、检索与咨询、报导与分析以及现代化技术在地方文献工作的应用等等。
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还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基本方法,这里只选择上述要者加以简单的阐述。
地方文献要成为一门科学,就需要对它的概念、范围、特点、作用、类型、整理利用规律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研究,只有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工作方法的描述与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构筑一门学科的。
〔出处〕《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年第3期。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一
信息、能源和物质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方文献是人类社会文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资源。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2、地方文献的涵义和特点。
目前我国学术界就地方文献的概念的认识还未达到一致的见解。杜定友先生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就提出了被称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即“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一个小区域内,从过去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文字、口述、器物等有关资料”,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反映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记载”。骆伟教授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揭示了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
2.2.1地域性。
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结合,它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认为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差异性、特殊性。地方文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资源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有关措施提供重要的情报资源。地域性是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它的文献所不具有的。在结合地区特殊情况上,地方文献有着其它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2.2.2真实性。
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或者说是客观性,是相对于一般“国史”、“正史”而言的。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对各类地方现象、地方历史事件和地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描述比国史和正史要真实丰富。这是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文献属于当时当地人对当时当地的事情所作的直接描述。正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我们以宗谱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宗谱是一种专门记述宗祖世系的书籍。一般是同族人“自己写自己”,要通过同族众人的审查和认可,所以,它能真实地记录一地一族的世系情况。地方文献的这种相对真实性使人们在利用其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容易接近该地区的实际,能够减少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地方文献还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功能上的参考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地域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二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既方便自己,也方便读者。但有鉴于一般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把这一项工作摆到自己的日程上来,因此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任何一个地方公共图书馆,或多或少收藏一些有关本地方的文献资料。如何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之一。编制一套适应自己馆藏情况的综合性目录:
首先,图书馆可以获得一种完善的工具。地方公共图书馆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它必须对馆藏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补足自己的缺门,力求照顾到各个方面。同时,图书馆也应尽一切可能满足读者检索地方文献资料的需要,能够做到有问必答,在极短的时间向读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目录供应用,是无法做得到的。
其次,由于历史科学的发展,区域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也已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它们的资料来源都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也应切实地把这一任务担当起来,主动地介绍资料。如果图书馆对自己馆藏地方文献处于依稀模糊的状态,那是不能够成为修志编史资料的重要来源的。
再次,我们要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这里就有一个摸清地方情况(包括现状和历史)的任务。图书馆要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充分提供资料,以作制订计划,落实措施的参考。没有自己馆藏目录,是难以进行工作的。
何谓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凡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本地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包括历史和现状)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就自然情况说,举凡地质、土壤、水文、山脉、水系、资源、气象、灾害等等文字记载的资料都在收集之列。就社会情况说,则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乃至于知名人物的交往活动等等都是应该注意收集的。这些资料可能当时并不一定引人注意,但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示其重要性。我国在封建时代,历代皇朝都注意编纂地方志,清朝雍正以后更明定每隔六十年修一次,把六十年中各方面的情况记录下来。近来,区域的历史,地方的历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分支正在吸引人的兴趣。要开展区域或地方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因此,很有可能,当时无心收集并不予以多大注意的一些文字资料,过后往往会成为被人珍重的重要史料。
再就时间范围来说,地方文献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上自神话传说,下至我们生活的当前时代,都应该引为我们所说的范围以内。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现象,都属历史。当然,作为一定行政区划,它的历史有长有短,在历史的地位、作用也是各自相异的,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的时候,可以自定重点,但这个并不排斥重点范围以外文献资料的收集。
由于地方文献包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因此编制这样的目录必然是多科性的、综合性的。我们之所以把地方文献的目录定名为综目,其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地方文献的种类。
确立了地方文献的对象和范围,则目录所应包括的种类,大别言之,可分析如下:
(一)历代地方志书:包括县志、镇志,里志以及其它志书,都是研究地方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在目录中应该放在首要的地位。无锡市图书馆藏有自元至清末历代县志,这个极为可贵,当前不仅要保管好,还应系统反映,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库藏情况,以便利读者应用。
(二)政府机关的公报,团体或个人编辑的年鉴以及其它类似性质的手册等等。公报、年鉴、手册都载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具体资料,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地方志具有同等价值。
(三)当地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丛刊等等。报纸大都各有其政治背景,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所发言论,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阶级、阶层的动态。期刊、丛刊等也是如此。
(四)某些宗族,特别是地方大宗或有实力的家族集团的家乘、谱牒。还包括某些地方人物的年谱、传记等,也是主要的类型。有历史研究经验的人都能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都有其社会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类文献资料窥测到某些历史的动向。
(五)私家的文集、笔记、不论是刻本还是手稿,都是收集的对象。如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顾宪成的《顾端文公遗集》、高攀龙的《高子遗书》、薛福成的《庸厂文编》等等。除此之外,对于现代或者当代人的结集或未结集的著作,只要有可能,也应列入我们的收集范围之内。这些著作在当前看起来,似乎与地方史的关系不大,但过了若干年,就有可能成为极其有用的资料。历史学家为了研究某一历史人物一时苦于材料缺乏,到其家乡设法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今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说为后世造了无穷之福。
(六)有保存价值的私人日记,书信等等。所谓有保存价值,那并不是完全看日记主人或笔记作者的社会地位,即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如果所记内容有社会意义,有历史价值,那同样要收集。
(七)其它涉及地方历史的资料。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有关各类碑刻的拓片。碑刻的种类很多,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碑刻已遭毁坏,但有拓本。碑刻的保存是博物馆的职责范围,但拓本的收集,应是图书馆的责任。譬如近来发现的一些碑刻可以使我们看到明清以来各类商人如广东帮、山西帮、江西帮、安徽帮、浙江帮商人的业务活动,从中看到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动态,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以上不过列举几个重要的方面,实际上远不止此。问题在于我们一要有地方的观念,二要有历史的`眼光,做一个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有心人,热心人,我们收集的种类还可以不断扩展开去。
地方文献的收集问题。
明确地方文献的对象,范围和种类,我们对于地方文献来源方面的一些特点,也就不难索解了。地方文献的来源大体上有这样三个特点:一,多种渠道。地方文献不象一般的出版物,可以直接采购,因其内容和种类的多样性,它收集的渠道也是多样性的。它有的可以从书店购得,有的可以来自公私方面的馈赠,有的则还要工作人员实地采访收集。二,多种层次。地方文献可以是关于地方历史的专门著作,如上面所介绍的,那就是直接性的。但也有间接的,它夹杂在其它著作中间,甚至不是有关历史的著作中间,如一个外地人来本地旅游的记述。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抉择。三,多种学科。我们今天研究地方历史,着眼在发现社会的规律,只要有助于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探讨发展的规律性的资料,都在我们收集的范围以内。地方人士的文学作品固然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著述、论文也应同等注意。今天,科学进展很快,每一门科学都在不断出现分支,地方文献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
因为综目的质和量,是以收集的质和量为基础的。一个能够为地方史研究充分利用的综合性目录必需要在大量收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下列几个方面是收集的主要途径。
二、从报刊、期刊以及其它出版物上收集。做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高度的敏感,而且要熟悉写作者,心里有一份相关的人名录,最少限度对一些著名人士要心中有数。否则资料到了眼前也很容易从眼皮底下溜过。当然有些不知名的或初露头角的人物,它们的著作容易忽略过去,但一旦知道了,就应该记入自己的人名录中。要做到这点,地方公共图书馆非设立专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负责不可。
在掌握并熟悉作者和作品的基础上,可以和作者建立经常的通信联系,要求他们出于关心故乡建设的热诚,随时将自己的著述赠送图书馆。除此之外还可以走群众路线,把读者广泛动员起来,让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作者和作品随时告诉图书馆。这样由作者和读者与图书馆三个方面结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络网,地方文献资料定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积累,逐步丰富,至少大部分重要的作家作品不会遗漏。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要求和方法。
最后,谈一谈有关地方文献编制的要求和方法问题。关于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要求,原则地说来,应该做到这样四个字:“集中”和“便利”。集中是为了使得这些辛苦收集得来的资料能够提高利用的效益。便利是为工作人员提取资料考虑,也为读者便于了解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库藏情况提供条件。
著录地方文献必然要涉及到资料的分类问题。地方文献资料是多科性的,必须参照今天通行的几种图书分类法。但考虑到地方文献虽然属于多科性,然而决不会包罗所有当今的各类学科,因此根据图书分类加以增删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地方情况有差异,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它等等条件也各有差异,分类的详略,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视其需要和可能自定分寸。总之详略要适宜。
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新兴的和一般的城市都应有分别。即使同是以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来说也应视其各自特点,在详略和侧重方面有差别。
分类的详略,可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但著录的项目必需齐全,以保证读者可以通过各种线索了解地方文献的库藏情况,保证读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中间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使目录真正起到导引、提示的作用。为此,如下一些要求都是一定要做到的。
一、地方文献资料的著录,除了书名(篇名)、作者或译者、出版者、出版年月以外,还应加进(1)作者传略;(2)内容提要;(3)资料来源三个项目。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鉴别资料的可信程度,断定资料的利用价值。这对于新作者、和单篇作品尤其需要。因为前者可能不为大家所熟悉,后者来自报纸、期刊,如不注明来源,使用者就难以利用。
二、地方文献综目,还应附有详细的作者、书名(篇名)的索引,如果人力有可能,要按笔划检索,按音序检索,按四角号码检索,三者俱全,可以让每一个读者挑选自己所熟悉的检索方法。
三、如果是从别的书籍中分析而出的资料,那么不仅要详细交代来源,而且特别要交代清楚章节起迄和页码。以及资料所在书籍的本图书馆索取号码,这些项目如果做得不够格,那么读者即使清楚了资料来源,索检原书也会发生困难。
做地方文献资料的著录,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不妨这样说,在著录上多化费一些工夫,检索时就可以少化些工夫,两者是成反比例的,但如果没有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是做不到的。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在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已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一般中小城市,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动手做起来,可能还会遇到“开头难”,但应该坚信,只有大家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又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即使最初编制的目录不够完善,不够理想,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会一步一步提高的。
〔出处〕江苏图书馆工作1983(4)。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三
地方文献资源是人类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它在当今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也如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加工整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用统一标准来处理各地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的相关论述,可参见韩朴先生的《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一文,文章中,针对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对编制适合地方文献特点的专门分类表的思想认识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仅就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及类目设置等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探讨。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四
一、领导重视,重点明确。
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图书馆积极行动,召开了专门宣传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今年的宣传主题。并制定了“临夏州图书馆20**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服务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临夏市红园广场、临夏州民族报社、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等媒体和部门共同参与,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围绕主题,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由馆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35人(次),在临夏市西关办事处河弯社区、红园广场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展出部分藏书,对临夏州图书馆阅览部、地方文献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临夏州图书馆地(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服务项目及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阅览、培训、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展映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邀请部分读者参观州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安全阅览”平台,以及未成年人上网的各项服务制度、管理方法。
为使广大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临夏州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州图书馆还印制了6000份介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征订期刊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宣传周期间,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发放,其中部分传单在电子阅览室、阅览部以前来阅览的读者为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内容等方式,与当地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向媒体通报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相关新闻线索与采访素材,5月26日,临夏州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临夏州图书馆开展20**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情况做了详实的宣传报道,同日,《民族报》也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只要是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我们都与媒体取得联系并争取得到重视进而开展对外宣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三、积极努力,务求实效。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读者反响好,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开展顺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临夏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宣传周活动这个平台,借助全民读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提高开展免费服务后来馆借阅、阅读、浏览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读者数量,以不断优化临夏州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公众文明健康上网,举办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五
我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地方文献的重要工具。研究地方文献书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为社会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它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除这两个本质特征外,还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等非本质特征。地方文献的地区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的内涵。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一种,从名称上看,方志体现了文献的含义;从内容上看,方志具有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地方文献的划分是地方文献概念的外延。我认为:杜氏三分法、于氏三分法、任氏三分法及王氏七分法各有其不足,而且,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不应作为其划分的主要标准,而应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按形式划分,可按著述形式和载体形式分;按内容划分,则可以按文献主题和学科内容分。还可以按编纂程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原始文献,第二层是既有原始内容又有加工的文献,第三层是原始文献的加工,第四层是原始文献的二次加工。地方文献书目属第三、四层次。
考察地方文献书目,它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地方文献、编制方法、工具。根据这三个要素可以确定地方文献书目的含义:它是揭示有关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文献,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一种工具。划分地方文献书目,按地方文献、著述形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包括多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另一类是只包括一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书目,有地方志目录、家谱目录、地图目录、论著目录、年谱目录、资料汇编目录等等。按地方文献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图片目录、缩微品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内容可分为地方文献综合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按地方文献揭示程度可分为地方文献简目、地方文献考录。而地方著述书目、地方出版物目录与地方文献书目则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地方文献书目在各类型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一,它是一种复杂的书目类型;其二,它具有独特的功用;其三,它是书目控制的基础。同时,由于它所收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工作中,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地方文献书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国对地方文献的集中记载有两大途径:一是附载于各书目中,二是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众多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基本条件,利用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在南北朝时就出现了,此后,方志艺文志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了专记一方著作的书目,至清代大盛,除方志艺文志外,出现了郡邑丛书目录、方志专科目录,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是清地方文献书目的典范。至民国时期,各地建立起通志馆,设立地方文献征集处,建立地方文献学会,图书馆收地方文献,举办地方文献展览。这一时期,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有巨大成绩,地方文献书目也因此得到发展,新的书目种类不断出现,方志目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据四库全书编制本地乡贤书目成一时风气,四库分类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文献书目编排的主要依据。解放前,地方文献书目类型初具规模、地方著述书目包括方志艺文志、乡贤书目,地方文征是其主体,方志目录是后起的一大支流。
建国以后,由于修志工作的普遍展开,形成了地方文献书目发展的两次高潮。1949-1965年,地方文献书目改变过去乡贤著述书目为主体的现象,成为真正揭示地方文献内容的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得以迅速发展。总的来看,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反映在:各地集中力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大型联合目录不断出现;为配合地方文献展览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大量编制地方报刊索引;各地图书馆通过编制地方文献卡片目录揭示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法不断完善,方志目录处于修订总结阶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书目的编制缺乏组织管理,地方文献书目未能向深度、广度发展,书目与实际需要的差距还较大,没有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作为编制书目的保障等。从地方文献书目的产生与发展看,它不仅与政治有关,而且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文献本身的发展,其揭示与报导方法则是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地方文献的主要手段。只有提高编制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文献书目的作用。因此,编制方法是地方文献书目中最主要的问题。
地方文献书目,在收录原则、收录范围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我认为收录原则是由地方文献特征决定的。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文献的总原则是:收录反映本地特色的关于某一主题内容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方文献。具体他说:收录原则有三:其一,根据书目的主题内容收录文献:其二,根据书目的类型收录文献,其三,根据书目的读者对象收录文献。根据这三条原则可以确定收录范围。要处理好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的关系,着重收地方性强的学科文献,处理好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的关系,着重收反映本地民族生活、民族交往等方面的文献,处理好地方文献与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的关系,只收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中有关本地内容的文献。对于地方戏剧文献,只能收与本地有关的部分。收录时应注意确定地区范围,掌握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地名的变化。方志的收录问题是一个特色,要掌握确定方志的条件,区别方志种类与方志目录的范围,区别方志与方志资料。
在揭示方法方面,各类型地方文献有着各自的特点,书目著录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其特征。要处理好地方文献著录的统一标准与各类型文献著录不同的矛盾。同一类型书目在著录项目、顺序上应保持一致。要处理好顺序式著录与表格式著录的矛盾,处理好简化著录的问题,处理好文献出处的问题;要大量采用分析著录,灵活地使用注释,提高撰写提要的水平。
在地方文献书目组织、编排方面,正确对待地方文献分类与地方文献书目分类的区别,编制供各类型地方文献书目选择的地方文献书目分类表,以地区、分类、年代三种方法作为其排列主线,为补充这三种方法的不足,还可编制辅助索引,提高检索效率。针对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存在的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去解决:第一,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呈缴制,用法律的形式保证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有充分的资料来源。第二,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全国地方文献书目指导小组。第三,建立地方文献书目中心。第四,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
随着计算机编目的发展,地方文献书目必然从卡片式、书本式向计算机编目迈进,和国家书目同步发展。
〔出处〕图书情报知识1987(2)。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六
世界正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智能革命的时代发展。信息、信息意识和信息化已经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氛围和变化中,地方性的知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上升,使地方文献的生产、流通、利用日益社会化,成为一项事业,一种行业。其主要表现为:
地方文献的编纂出版已深入到各个社会领域,普遍建立机构,专事编撰出版发行,形成社会化生产。例如各级地方志、行业志、学科志、专业志编纂办公室,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性资料编纂机构,各级地方资料编纂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行业资料编纂机构,地方性群众或学术团体所属地方资料编纂机构等等,形成地方特色的网络生产体系。例如“年鉴”就有省、市、县各级编纂出版发行机构。如《福建年鉴》、《福州年鉴》、《宁化年鉴》的编辑机构。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个地域的各个方面。从时代性看,有历史地方文献,有现实地方文献、动态地方文献。例如地方性报刊,报道全方位的地方信息,提供多层面的地方知识,是地域的一面镜子。从工具书看,有地方百科全书,地方知识词典,地方性年鉴、手册、名录,地方性表谱、图录,还有书目、索引等等。所以人们称地方文献为地方“百科全书”,是横向综合性的知识信息系统。
随着地方文献业的兴起和发展,地方文献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日益被广泛、深层的开发利用,产生无可替代的效应,例如宏观上的决策、规划、战略,微观上的建设、投资、经贸、旅游、教育等等,凡涉及地域的,都需广泛应用地方文献。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序化、重组、智化地方文献,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形成信息网络,提供社会利用。
地方文献的这种发展变化,为地方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构筑了丰富的学术氛围。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七
建立系统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2)便于读者快捷、准确地检索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利用,促进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3)有利于图书馆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有的放矢地完善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4)为建立地区性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无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是集中入藏,还是分散入藏,都应把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在制作新入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同时,也开展对所藏地方文献进行回溯编目,建立系统、规范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