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工作总结(专业17篇)
总结不仅仅是对成功的总结,也是对失败和困难的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在写总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阅读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对总结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我们的总结思维能力。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一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地方文献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文种多样,文献内容复杂不同,各民族间文献交流融合特征显著等。
内蒙古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献,文种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内蒙古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献更是独树一帜。内蒙古地区地处北边,历来民族活动频繁,语言文字复杂,这使得其地方文献发展与内地汉文化长期单一影响下的地方文献相比较,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与内地地方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并非只具有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体现出民族意义。可以说,自从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终地被记述下来。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记,这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上能得到充分表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从北魏时期起便一直纷纭多样,有汉文文献、蒙文文献、满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具有明显多文种并存的文献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差异,而象内蒙古地方文献这样涵括了中国数个主要文种,则表现出该地区多民族互为影响、融合的激烈程度。单看汉文文献,它集中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史。最早在战国时,汉族人民即在该地垦务戍边,到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大批汉人来到塞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解放后,汉族与蒙、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共同为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繁荣而努力,汉族的活动使汉文文献从古至今都是内蒙古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文文献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反映、记录,同时也担负了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没有汉文文献的介入,蒙文文献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再从蒙文文献来看,它不仅仅是为满足内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担负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辐射的功能,如保持邻近八省区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又如国际研究蒙古学的需求。蒙古族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文明贡献也正是通过蒙文文献的传播得以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内蒙古地方文献中的语言工具书,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出诸如蒙汉会话、满蒙会话、蒙文文法等书籍,它们可以说是内蒙古地方民族文化传播交融的见证。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它的历史发展总是伴随着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因为它的文献也总是超越了地区意义。从这个角度,笔者在理清该地区地方文献发展脉络时,尽力更多地从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事实上,这种划分也正反映了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表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义”这个重要特征。
2内蒙古地方文献发展更多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
从内蒙古地方文献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较为落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发展自动力不足,其发展更多的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从脉络上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史有着较清晰的发端(清以前)、初兴(清末、民国)、发展(建国以来)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其发展并非随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带来文治大兴,元朝时蒙古族虽拥有四海,内蒙古地方文献也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与同时期的内地相比,只不过是涓涓细流。真正的兴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国之后,在经济发展、与内地交流频繁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内蒙古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文献,带来了当地文献事业的繁荣。这充分表明,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协作的轨道,内蒙古地方文献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3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
从地方文化开发角度来看,一般而言,是整体文化发展促进了地方文献发展。但在内蒙古,习惯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它的文化发展是缓慢而单纯的,不可能在短期内靠自身的力量立即达到多层面的现代文明高度。这样,浓缩了大量现代信息的图书、报刊文献便成为摆脱地区落后的重要工具。当地区文化普及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又为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内蒙古的许多地区,地方文献的发展就是经过了这么一个先由文献带动文化发展,然后又由文化促进文献发展的阶段,这种地方文化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的发展过程,是我国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地方文献所没有经过的。
〔出处〕内蒙古科技与经济(3)。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二
为认真落实xx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根据xx镇中心小学教研室教学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我校于xx年9月28-29日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常规工作检查,根据各教研组的检查反馈情况,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总体上看,老师们在备课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课前都考虑到学生的情况,采用了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方式,电子教案博众家之所长,手写教案真实有效,注重因材施教。大部分教案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楚,并有自己的反思。其中xx老师的教案实用、细致、针对性强;刘雪莹老师的教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科学,教学后记详细,有一定的经验借鉴性;xx老师的教学后记就如其人,是一个思考者,后记中融入了大量的思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xx老师的教案也如其人,严谨、踏实,她的教案设计严谨,环环相扣,课后小记详尽;数学教师们备课态度较认真,教案详尽,课时数量充足;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教班级实际,认真制定好新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语文老师每篇课文按课时备课,每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定好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有一定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较清晰。全体数学教师能按规定备课,备课有超前意识;个别的教师的备课书写字迹清晰端正,设计合理,过程详细,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到位,体现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清楚,作业设计格式统一,练习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练习量适当,有详细的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及时、详细、深入、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感而发,单元检测分析表填写详细。备课优秀的教师有:xx等。
个别教师没有按要求备详案,教案欠规范,计划、目标、重难点、课时、过程不清,课时数不足;有些教师的教案教学环节、结构不清,没有填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等;个别教案的重难点全部一样,有的重难点过于随便,把握不准;教学过程没有练习也为数不少,数学课堂没练习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个别教师没有书写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或时有时没;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对以后的教学无多大的帮助。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个别的教案的板书过于简单,只有课题或只写“例1”其它什么都没有;部分教师的教案后面完全没单元检测情况分析表;存在教学反思随便、乱写、不深入。
开学伊始,我们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认真学习了费县教育局教研室关于作业的要求与规范,在检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师能按照新要求去布置,批改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作业方面表现较好的老师有:王佳、王全英、李召春、徐太珍等。
1、主要成绩:
(1)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度,批改及时有复批;。
(2)涉及书中练习册上的习题均有详尽的批改。
(3)个别数学老师根据学生差异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做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部分数学老师课中适当加一些思考题。
(4)希望老师更加注重学生作业本上激励性评语的运用。将作业本开发为进行班级管理的又一阵地,成为家长、老师、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2、存在问题:
(1)学生作业本保洁不好,纸页不整齐。
(2)个别班中学生本上的作业量不统一。
(3)个别老师批改作业不够认真、严谨。
(4)建议老师加强对学困生多采用面批形式。
(5)数学教师的周记月记数量不够。
(6)部分语文老师的作文批改的不及时。
(7)作业批改记录的使用效果不好,存在着应付的现象。
1、教学设计要体现个性,虽然有的修改后稍有不同。修改意见不要为了修改而修改,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修改,教后反思要写得实在而有针对性,要有有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只言片语。施教前必须将教案仔细阅读,认真修改。
1、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备课时要备教材,也要备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青教师应该写好详细的教案。按实际上课课时进行备课。
2、借鉴人家的东西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舍取,而不能照搬照抄。
3、课后反思要有一定的数量,也要有一定的质量,每次上完课要认真总结反思,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今后自己更好的教学积累一笔财富。
4、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要少打“×”,圈出来或划出来,让学生订正后再批。
5、把漏写的东西要及时整改,补充完整。
6、对待资料的工作检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足的就整改。
7、数学教案要多一点备练习。练习量要足、练习题型要多层次。
8、教学工作是繁重的,工作要做细、做足、要到量、到质。凭良心去做,*时做好,就不会感到有负累。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58、162两个理科班和159、161、165三个文科班共五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本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文科班完成“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任务,而理科班要完成“选修模块四—化学反应原理”,它是继必修课程《化学1》、《化学2》之后的选修课程,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反应现象,探索化学反应规律。对于这个模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展开教学的,这一个学期高二的教学中的确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收获的学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以下几点的总结:
1、能认真完成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完成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每一次上课前能认真备好课,在课堂上能上好每一堂课。因为高二的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化学反应原理又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改变自己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2、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虽然是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但是从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中,知道这一部分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内容,而且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所以在高二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向高三年的老师借了相关的资料和考试大纲,再结合我们教学大纲,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能在原有教材的教学上补充了高考所要求的内容。
3、有时间我就去听同组老师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及时纠正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老师和方法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不能有所怠慢,学生的问题不能忽视,他们的问题提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我的提高。
5、在本学期高二基础年段的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1、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在高考中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想尽,动足,但还是遗憾多多。
2、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学生生源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1、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加强守纪方面的,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3、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以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不仅让学生敬畏你更要亲近你。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四
交了17年的小学美术,现在的我好像才真切的领悟到美术教育的真谛……。
现在回忆起17年前,初入美术课堂,只会照书传授,师生间有的也只是一问一答似的交流……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虽不敢说自己现在到达什么程度,但至少是通过多年的努力、经历、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体会:
1、美术课堂需要传授的知识点内容虽然很少,但作为教师还要在灵活的、准确的传授知识的同时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传授美术知识,便于学生领悟美术知识。
2、课堂中学生绘画实践过程很关键。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创作的成果,针对他们的美术作品做出及时调整,明确给学生个正确的指向,便于学生明晰努力方向!
3、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也很关键,它是孩子们继续努力的'加油站!适时适当的鼓励会让不同绘画程度的孩子有信心,有愿望努力完成下一个绘画梦想!
我实践我快乐!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三尺讲台,一只粉笔,一块大*幕完不成什么宏伟大业,但我可以在我的小天地里帮助每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完成绘画的梦想,足矣!
我做为美术年组长工作已有9年了,这期间的酸甜苦辣我自知。多一份经历就多一份锻炼!我承认做组长工作锻炼了我的能力!锻炼了我的胸怀!也锻炼了我的涵养!而通过组内新近发生的事情,也让我感悟到:有些人你对她谦让,她明事理!而又些人年轻人你越谦让她,她越视你为软弱,无能!她会更肆无忌惮!所以,做组长工作十年,让我更正了一个为人处事原则:人要分类对待,慈悲心不适合分配给每一个人!
其中,为迎接省教育强区检查,美术教师先是在学校精选学生书画作品,后又分赴玉皇商城选画框、去打印社做精明标签、给各画种画框照图片、建邮箱、让家长进邮箱一一对照画种选画框、真可谓安排缜密,因此学校走廊展出了那么多上档次的学生书画作品,很直观的反映出二小学子美术、书法的高超艺术水*!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可以骄傲的说艺术教育在二小蓬勃发展!
往墙上钉画框对于美术组这些娘子军来说可真是难题了!虽然有高师傅打孔,但还需要至少2个人的举画框,(画框多数都是实木框,加上玻璃面很沉的)我们还要经常在楼上楼下抬画框、调配画种等……这种超强度的劳动真不是女同志干的活!几天下来,我原有旧伤的右脚踝肿起来了,那几日走路都有些不敢吃劲、_病低血压也关顾了我!美术组姐妹都反映一回到家就想呼呼大睡、什么孩子、老公都不想管。我们为抢在省检查团来之前把走廊布置完美,贾雪、孟琪陪我最后一天加班到6点多……这是一帮铁娘子军!我们在劳动中同甘苦,在劳动中建立起深厚的姐妹情谊!
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路途中的风景吧!一路前行,一路品味享受个中的滋味,在不悦时想想快乐,快乐时忆苦楚,始终保持心情的*和,生命才会充满温暖柔和的色彩!
—————送给一路前行的我。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五
上半年,我始终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地方志工作,工作中获取了不少成功的喜悦。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我充分认识到,若想成为一名地方志优秀工作者,岗位的锻炼都是很基础的和必要的。半年来的所学、所感、所悟将指导我一生受用!
思想方面,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及“八荣八耻”的内容。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心社会热点时政,尤其关注局、办的《档案资政参考》,关于佛山市相关政治动向、政策法规等较为熟悉,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待岗位工作,我严格遵守单位规定,认真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踏实工作,积极主动,尽责尽责。“认真、务实、创新、激情”这是我自己定下的岗位关键词。这半年来,我以具体的工作绩效来诠释这些词汇的真正内涵,突出表现为:配合“创文”工作,协助市档案局制作《足印——佛山发展历程档案选展》;参与《佛山陶瓷纵览》与《从国内主媒体看佛山》的编辑出版工作;编写了《浅谈新时势地方志工作的思路》和《与时俱进,服务大局,以创新思想开拓方志工作——“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计划》等文章;协助编写《佛山历史人物述评》中邓培和陈铁军两大著名人物;协助民革佛山市委会,参与佛山辛亥革命人物、事件及其场所的调研工作,并撰写调研报告;辑录《佛山市大事记》以及能保质保量高效完成上级领导交待给我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纵观这半年,抱着不断进取的求知信念,我并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做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掌握现代信息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在牢固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做到广泛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文章,其中文章《缓解佛山市交通拥堵的思考》获得了“中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刊登于《学习天地》2011年第三期。也在工作之余的时间中,报考了全国成人高考,现于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秘书)专业的业余学习。
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年轻难免心浮气躁,但充满激情的我,在心里暗自鼓劲,我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步,再创佳绩。正确认识自身工作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用真诚和感恩的心对待岗位工作,不辜负领导对的我期望!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六
管委会地方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志办指导关心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履行职责,推动地方志修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将20xx年地方志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推进。为保证工业集中区地方志工作的顺利开展,管委会成立地方志工作领导小组,由副主任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具体分管地方志工作,各股、室为成员的地方志组织机构。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业务水平。为使地方志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地方志工作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我单位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研读相关工作条例,拓宽视野、掌握扎实的编纂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编纂出来的资料既能准确放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点。
(三)落实专人,做好编撰工作。编撰工作由综合室负责,资料编撰工作的基石,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是保证编撰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编撰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对于所涉及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企业收入等,通过查阅、走访、搜集大量档案资料,保证了文稿的质量,做到图文并茂,为编撰工作提供良好素材。按要求完成年鉴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20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虽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无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目前我单位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多档案整理不规范,影响档案查阅和利用。
(二)办公设备不完善。由于没有规范的档案室,对于档案的存放存在较大问题,无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干部认识不到位。地方志资料收集任务艰巨,工作量大,需要全体干部协助收集,提供图片资料,但由于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工作开展不够重视,导致工作开展难度大。
在20xx年的工作中,注意资料收集与撰写的转接,数据修编和档案建立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加快地方志工作进度,从而有效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客观公正的将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计入史册。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七
要毕业了,面临人生的第二个毕业,我显的特别失落,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没有心中没有这么复杂。
现在小学要毕业了,我真的非常不舍得,一次又一次的哭了出来.毕竟一起学习、生活了五年了,我们曾经一起在操场上玩耍,曾经一起在电脑房打游戏,做小报,曾经一起在食堂吃饭。曾经在一间教室里面学习。
曾经一起在音乐室里唱歌。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之间可能有过许多不愉快,可是我们都度过了,而真的如果要分开了,我还是很难过的。还记得刚进这个学校的时候吗,大家还不认识,但是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大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转眼就要分开了,平时每天都能看见,还不觉得什么,但是真的要离别了,心里面就觉得特别得空虚。
现在才知道,我们之间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以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让我们都忘了把。以后,我们要各自走各自的路,还记得我们曾经男女对战过吗,还记得我们在运动会中的团体精神吗。
让我们一起向天空中呐喊把,一起约定把。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八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隋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为他服务。当时已体察到自然界和人事关系各地异宜,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可以臆度,必须进行调查,还要经过“分析辨别”。《隋志》介绍:“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并列举齐代陆澄、梁代任(日方)、陈代顾野王等人以及隋朝所编地理官书,可作为我国中古时期地理文献的小结,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文献。
唐初,李泰等撰《括地志》550卷,是空前的地理书巨制。全书虽不传,但从各家辑佚本可窥见当时《隋志》所录各书具在,承先后后,《括地志》实为此后“方志”的先声。现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40卷,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等,以及此后的各朝《图经》、《一统志》,形成“方志”的体例。
宋元之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他区分“文”与“献”为“记事”与“论事”两大类。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门类,网罗面宽,突破“地志”范围;归结于“考制度、审宪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而“舆地”只占一门。
明清之间,顾炎武撰《肇域志》40册,从《一统志》及各省、府、州、县志及其他文献编汇而成。所根据的原书多已失传,赖此书保存。
以上两书虽属全国性的,但可作为利用地方文献的范例。
近人张国(氵金)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版),采录元代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志及地方史约4000余种,有现存的,有已亡佚的。虽然佚失的占大多数,但被征引在其他古籍和类书里经过辑佚的本子不少。如清代张澍辑《二酉堂丛书》,是我国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沙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加以考释。张氏的原稿本已流传到巴黎图书馆。现在国内还可见到的刻本,有人对照稿本,所辑佚文及加按语,缺漏甚多[2],这说明善本的重要,地方文献也应选取善本。
宋元以来的方志,经朱士嘉两次编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据1958年版统计国内外收藏方志7413种,199143卷。最近还进行调查增补,已超过1000种。
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专书,还有的收入类书、笔记、杂著、总集、别集里,供我们采取。地方文献的范畴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项,而图书一项,又可分为区域史、区域地理、方志、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各地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外文书刊、地方书目等10类。要如何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呢?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多次给我们指示:要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古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又指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材料,用最新、最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回顾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太少;今天,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交付给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重要任务,应该急起直追,刻不容缓。
二
分类编辑地方文献的目录资料仅是基础工作,方国瑜曾比喻“犹之开发矿业之地质调查工作,先经勘探、测量、化验,作为施工依据”。[3]以往史学家编写这类资料名曰“长编”,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专论”与“方法论”。
先谈“专论”。
当前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不能等待有关部门提问题,临渴掘井,应主动地先编辑若干专题文献目录及索引,进而编写地方文献的专论。
专论的内容似乎很广泛,从何着手?我认为以三大革命为纲,就能掌握重点,造车合辙。
(一)阶级斗争的知识。
以云南为例。从古以来,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上虽然有割据的朝代,但为时不长,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因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互相挹注,协力前进,这是主流。而历代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封建地主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写地方史和民族史的文献,也必须掌握这客观存在的规律。
上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上,杜玉亭根据云南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社会历史调查,以现代资料和历史资料相对照作为历史分期准则的参考;马曜、缪鸾和也根据傣族奴隶制与周秦社会作比较研究,他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利用有关民族史的地方文献,提供有益的论证。建国以来,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征引地方史料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而这些成品又作为新的地方文献。
抗清斗争的大西军李定国历史和以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彝民起义,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也经史学界采集专题资料编写出若干史料选辑、论文和专著。李生勉选辑《清实录》、《东华录》有关云南史料,也收集了农民起义的档案记录。
云南是边区,近代史上,边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史料,于乃仁遗著《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资料选编》、《史稿》、《史话》,做了大量工作,也属地方文献。
(二)生产斗争的知识。
现仍以云南为例。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各地地下发掘的遗址和实物,对证书本上的资料,了解到云南采矿冶金史应上溯春秋中早期,即在楚庄跷来滇三百多年前已有本地冶炼的铜器。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很早,《史记》记述“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不是楚人来此才开辟的。清代王崧和近人秦光玉编辑的《云南备征志》及《续志》,从历代史籍节录有关云南矿冶和农业史料,还有若干专书,如《云南铜志》、《滇南矿产工器图略》、《茂隆厂记》、《云南水道考》、《六河图说》、《盘龙江水利图说》等,或提供现在生产和设计部门参考,或经外国人翻译传播。云南开发盐田盐井也有悠久的历史,从盐矿的分布、质量、采煮、产量以及供销等均有文献记录。还有富于地方与民族色彩的工艺,如大理石、永北棋子、乌铜走银等,也见于方志和笔记杂著中。
(三)科学实验的知识。
有人认为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污蔑。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许多科技的`创造发明权经世界公认,归之中国。英国李约瑟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著作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李著是全国性的,各省地区蕴藏着不少的地区性的科技史料,有待发掘。
就云南省看,在方志和其他著作里,有自古以来当地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记录。例如,日食、慧星、飓风、地震、旱涝和气候变迁等。我与陈一得曾辑录过这类资料,不但获得地区的自然记录历史事实,也借此学习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又如农家谚语,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因地而异。陈一得编《云南气象谚语集》,秦光玉编《滇谚》都汇集了农民的宝贵经验。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图书馆配合有关单位采辑地震及气候资料,提供科研部门探索自然规律,大有潜力可挖。数理化的文献,如清代宋演著《勾股一贯述》,李彪著《筹算法》均已收入《云南丛书》。近代数学家熊庆来著《高等算学分析》和袁丕济的数学著作,是国际知名的。浦汉英的《数学论稿》也是毕生精力的结晶。明代葛中选著《泰律》,赵讽给予好的评价[4],不但有乐律上的见解,也涉及物理方面的声学。云南古代人民对酿造、炼丹和化学制品等的卓越贡献有史料可查,生物方面更多。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和云南民间许多草药书,是记述药用植物的素材;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有在云南采到的一部分标本,也有云南文献中记载的植物资料。此书很早传到日本,屡次整理传播。云南植物王国,也是“文献有征”的。植物分类学上许多植物种名、属名曾采用云南土名。关于中医和地方病的著作,是写地方医药史的第一手材料。从地方文献取材为写地方科学技术史备料,也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篇页。
当前,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介绍风景名胜古迹,也须取材于地方文献。
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文献,云南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选取资料。例如,要写文学理论史、音乐史、美术史、歌舞史、滇戏、白族大本曲、花灯史以及民族、民间文学史等,不根据地方文献是不能凭空杜撰的。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都是重要课题,例如,赵式铭撰《白文考》,李霖灿撰《么梦象形文字典》,方国瑜、和志武撰《纳西象形文字谱》,姜亮夫撰《昭通方言疏证》等书,都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新课题。
文献工作者应就上述各类地方文献作“考镜学术,辨章源流”的探讨,以充实地方文献学的“通论”。文献学涉及每一门科学,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就文献观其汇通;再分别省、市、自治区写更详尽的“各论”。
以下谈方法论。
地方文献学方法论应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金石书画学,以及有关技术和绘画、统计、索引等脱胎而出。
我国目录学自西汉刘向校书、刘散创“七略”分别部居,发凡起例;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和专科、专门目录,风起云涌,还有公私收藏及提要目录等成为治学的门径。
书的目录给人以更明亮的眼睛。中国目录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掌握“类例”。宋代郑樵撰《通志・校雠略》提出“编次必谨类例论”,他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郑樵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抓住“类例”这个关键,不但以之处理文物、图书、资料,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便利管理使用,也是发展学术的有力武器。所谓“书守其类”,就是要掌握学术分类到图书分类这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规律,而不以每个工作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所谓“谨类例”并非一成不变,正是精益求精,使“专门之书”形成“专门之学”,沿此道路发展,适应客观需要,再产生新的“专门之书”与“专门之学”。写任何一科的学术史,都须先绘蓝图,即编写这一学科的专题目录,使胸有全局再深入研究,才符合严格认真的科学精神。吸取历代目录学家所探索到的治学方法与规律,用以研究地方文献,这是老一辈地方文献工作者的有益经验。
版本学原属目录学的一部分。顾廷龙认为“应成为一门专门之学。……不要把版本之学看得很狭,好像仅仅限于讲究宋版、元版一些旧的版刻鉴定,应包括雕版以前的简策缣素以及写本和古今中外的图书。”[5]这意见很中肯。地方文献学也应研究“地方版本”。顾廷龙的《唐宋蜀刻本简述》为示范之作。我们结合编辑善本书总目工作,也就“滇刻本”、“黔刻本”以及其他地区的版本,就便采集原始材料,考查各地区雕版的创始年代与刻书中心、地区分布及官刻、私刻、坊刻、民间刻本的具体事例,俟积有成稿,写入“版本史”中,这也是采取地方文献的门径。
校勘学又名校雠学,《汉书艺文志》、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等记述了校勘学的资料。我认为以往校勘附属于目录学,今天,在地方文献学里应独立作专节。校勘学应指校订图书之文字异同、正误,以及断句、标点、分段和音注、语译等,还有从别的书里辑录已佚失的古书引文俾还原书面目的辑佚方法等。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提出《中医文献急待整理》的呼吁。要求“本身是中医而又具有训估学知识的人”担负这一任务。这就属于校勘学的范围。对地方文献的校勘也应作专节研究。
我国谱录之学,是一部一个专题,如家谱、族谱等多以“地望”作标识,有地区性的特点;又如人的“年谱”,按地区编录,也丰富文献的内容。
金石与书画也具有地方色彩,研究地方文献,应熟悉本地区的重要金石文字与名书画家的历史和作品风格。
表与图及排字、索引方法等,有各地通用的,也有从地方版本发掘到的特殊体裁可供外地参考的。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清初建水人万龙山编绘的《公车图》稿本和《大地新游》里介绍昆明民间刻本《云程万里》两书,图文相参,诗画相配,形象与写意间错,引人人胜,通俗易懂,富于地方风味,即其一例。
三
要使地方文献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科学,必须吸取现代科技情报学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
“文献、史料、情报”是否一回事?应怎样区别?
方国瑜以“史料”为大类,下分文字(语言)之学、器物(金石)之学、年代(谱录)之学与图书(文献)之学。
编辑科技情报者,以“情报”为总名,而“文献”则属于“情报”的一部分。
以上两说,就各自专业要求立论,“文献”置于从属地位,指的是狭义的文献。
我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史料”贯穿于三者之间;“情报”专指调查报告,应隶属资料范围。情报有时间性,而其中也有地区性的,可以纳入地方文献,指的是广义的文献。
外国有“区域地志”的编写,其体例采取近代和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自然区划和经济地理以及对某区域的特殊情况的论述,可作为我们研究本国区域地理的借鉴。徐近之著《地理文献学浅论》(1962年商务版),介绍440种基本的地理文献图书资料。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汇集了1966-1976年的国外科技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图书论文3668条,写成《文摘》,提供我们对科技情报的搜集、调研、分类、编录及有关技术科目的认识。地方文献学也应讨论地方性的科技情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四
人的视觉、听觉借助于工具,可使所见、所闻向深远发展;工具书帮助人们了解问题和其他工具一样,不但便于考查出处,并能增进理解,加强记忆。
在研究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每每遇到有关年代、人物、地名和文物、图书、资料的问题,凭个人的知见是有限的,一般工具书也查不到。为此,我和几位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以业余时间,分工合作,进行编辑《世界纪年表》、《云南人名辞典》、《云南古今地名辞典》和《云南文献手册》的倡议,己结合业务,开始备料。这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实践工作的项目之一,通过采集、编写和校订这四种工具书,将发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实事求是,征信存疑,期望编成这几种工具书以便利工作和促进研究。
作为地方图书馆对待地方文献,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并举。如编写有关地方史地的通俗读物和地方文献的专题书评,以供读者参考。建议今后由地方图书馆学会发动和协助会员进行这类工作。
五
地方文献建立为专门之学,也与其他边缘科学相似,有它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比如“天体物理学”与“射电天文学”是从天文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发展出来的新科学,是适应人类进入更遥远、更广阔的宏观世界而产生的。社会科学也如此,如政治经济学决非以往政治学、经济学的旧貌,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有它的新内容,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回溯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每每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因而产生新学科,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诸子百家,西汉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作了总结。但像“史学”这一门范围广的学科,当时还没有“史”的位置,司马迁著《史记》,在《汉书艺文志》里只以《太史公百三十篇》附庸于“六艺略”的春秋一类之后。直到魏荀勖《中经》与后代的“四库”,“史”乃成为独立的大类。今天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决非凭空想像,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历史积累,适应现实需要,有待于我们进行科学的整理,综合比较、分析挹注,从实践中探索理论与方法,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认识,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起到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2.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商务印书馆,1958。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弁言。
4.赵讽.读《泰律》札记.图书周刊。
5.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1978(11)。
6.见《人民日报》1979年5月26日第3版。
〔出处〕《文献》,1979年第1期。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九
建立系统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2)便于读者快捷、准确地检索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利用,促进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3)有利于图书馆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有的放矢地完善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4)为建立地区性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无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是集中入藏,还是分散入藏,都应把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在制作新入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同时,也开展对所藏地方文献进行回溯编目,建立系统、规范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
山东省图书馆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历来被列为重点业务工作。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我馆的地方文献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较之其它先进图书馆尚有明显不足。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采访、典藏等方面做一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山东为古齐鲁“文献之邦”,辉煌灿烂的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人辈出。百家争鸣,首倡稷下,六艺流芳,播中鲁中。儒、墨、道、兵等中国主要的学术思想最早在山东争鸣繁荣,诗、文、书、画诸多大家也都在这里生长创绩。历代先贤著述遍及四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山东人民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更具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文明,地方文献生产的社会化更为显著,文献数量激增,文献类型丰富,分布更加广泛,通过山东新闻出版方面的有关数据统计(见表1),我们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省文献工作的巨大成就(1)。在地方文献数量急迹增长,文献信息量不断加大的今天,社会各界对地方文献的需求也愈加突出,从而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山东省新闻出版有关数据统计表。
年份。
类别。
195019781998。
图书出版社数量1116。
年图书品种数563183812。
报纸种类283293。
年发行数(万份)1002068000161600。
期刊种类220175。
总印数(万册)625406830。
音像电子出版复制单位数009。
年生产品种00300。
发行量(万盒、张)00190。
山东省图书馆自成立之日始,就对搜集地方文献很重视。清末宣统元年(1909)《山东省图书馆章程》第五章规定:“山东为古文明地,自两汉迄今,名儒硕彦,代有传书。凡山东人著作,搜罗必备,别为一部,以征是邦之文献。”两年后出版的《山东省图书馆辛亥年藏书目录》地理类古、今地志即著录山东府、州、县、乡土志达105种。代末至济南解放,王献唐先生任馆长,对乡邦文献方面用力尤勤,除抢救聊城海源阁藏书外,经其苦心搜集,益都李氏大云山房、曲阜孔氏微波榭、新城王氏池北书库、德州田氏古观堂、历城马氏玉函山房、诸城刘氏喜荫m、日照许氏攀古小庐、潍县陈氏十钟山房、海丰吴氏双虞壶斋藏书遗存,均荟萃于我馆(2)。王献唐、路大荒等先辈无不以搜集乡邦文献为己任,为馆藏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孜孜##?的搜集整理,使我馆在馆藏地方历史文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诸多特色,其中尤以“易经专藏”、“海源阁专藏”、“革命文献专藏”和“齐鲁方志专藏”最为突出”(3)。就方志而言,山东是修志较多的省份之一,几经沧桑,流传至今的旧志有640种”(4),我馆馆藏为528种,比收藏方志最多的北京图书馆(458种)多出70种(5),其中有58种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明于慎行修《(万历)兖州府志》则为海内孤本(6),弥足珍贵。至于建国后的新修方志,则一直列为我馆收藏重点。据统计,截至上半年,全省已出版省志分志70余部,市(地)、县(市、区)志150余部,各类年览60余种(7),这些新修志书,我馆已基本收罗齐备。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文化部在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或“文献采选方针”等有关内容的文件中强调,应注重地方文献的采集,使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基本收藏齐备,而这里的地方文献包括古旧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非正式出版物、地方人士论著和有关本地研究的文献等(8)。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这和我馆的一贯方针是基本一致的。
首先,关于地方人士论著,我馆建馆之初即将之列入《山东省图书馆章程》,后经不断积累,渐成规模。王献唐先生在其《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和《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集中(9),辑录了山东先贤的大量著作,从《双行精舍书跋辑存》一书中看,先生收集到的乡邦文献就有李文藻、周永年、桂馥、牟庭,王筠、许瀚、陈介祺、刘喜海、宋书升,高鸿裁,以及不少聊城杨氏的手泽和藏品。据统计,至1932年,王献唐先生即已为图书馆收集到山左先贤著作达700余种(10),建国后,我馆一如既往,坚持以收藏山东人著作为藏书补充的重点,目前已在原有文史类藏书的基础上,通过订购、访求、交换、征集等多种方式,广泛搜集各学科、各行业作者的出版物,此类文献已遍及各学科门类,且日趋丰富,渐成特色。
其次,地方出版物务求全面收藏。一是从经费方面有保障,力求本省各出版社出版图书以及省内出版发行的报刊全部购入;另外,在地方非正式出版物方面,我馆目前主要以接受读者赠送为主,对于各机关团体印制的各类统计资料、文史资料,则务求购买或索求入藏。
在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馆藏革命文献书目》揭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的革命历史文献;《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著录了我馆收藏的聊城杨氏海源阁的珍本藏书;由我馆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的历史上第一部易籍专科书目《易学书目》,合“馆藏”和“知见”为一体,基本上反映了易学著作的存世与收藏情况。我馆联合省内外有关文献收藏单位编制的《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开发我省地方志资源的重要成果;正在运作中的大型丛书《山东省地方志资料丛编》,也定将在史志资料的开发利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至于馆藏丰富的地方史料与山东人著作的整理研究、地方统计资料和年鉴的专题服务、地方报刊资料检索服务诸方面,成果累累,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
长期以来,我馆地方文献的采集、分编工作一般由中文采编部门和报刊部兼任,到馆的文献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如地方志置于特藏部;统计资料、年鉴等类书入书目参考部;普通文史资料、地方人士著述等文献归阅览、流通部门;全省各地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则由报刊部管理;会议录、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照片、乐谱、传单、商标等未作为入藏对象。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地方文献工作整体的被动和低效。
2.地方文献采访方面的问题尤显突出。一方面,由于中文图书和报刊采编部门历来工作量大,人员相对较少,完成正常的工作已感吃力,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从事地方文献的采集。另一方面,呈缴本制度不完善,也是地方文献工作成效不好的重要因素。80年代省人大曾签发过有关出版单位无偿向省图书馆缴送新书的通知,但效果很不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馆催缴不力,没有委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此外,我馆目前尚未建成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凡此种种,可以说都与采取分散管理方式、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3.不利于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分散管理容易造成各业务部门各自为营,不利于统一规划,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由于地方文献工作没有长期规划,因而馆藏文献资源开发的目的性不强,目标不明确,至今还没有建成有关地方文献的专题数据库,给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读者查阅某一地域的综合资料,他可能要在阅览室、书目参考部、报刊部、特藏部之间来回奔忙。
省图书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并以此带动全省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如地方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工作规划和组织、人员素质、数据库建设、整理开发、服务方式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发挥地方文献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建立地方文献工作专门机构,由其承担馆藏地方文献的工作,包括地方文献的采集、分编、保存、读者服务等各个环节,并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这是地方文献事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收藏范围、重点和藏书布局。
(1)在收藏范围方面,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结合本地经济、人文和科技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本馆的藏书传统来确定科学的收藏范围和标准。因此,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不论其是否与本地有关,均可视为地方文献,作为重点收藏。之所以如此,笔者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省图书馆采访人员任务相对繁杂,压力较大,在对地方文献的界定方面难以仔细把握,疏漏在所难免;而地方文献采访人员将其作为重点收藏对象,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尽可能按出版者和作者名称全面地入藏,易于把握。同时,对那些与本地区或本地人物有关的外地出版物,也更易于鉴别。二是就文献内容本身,不管其主题思想或所论述内容是否与本地域有关,也理应作为本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重点收藏。以地方人士著述为例,我们很难想象孔孟荀墨先秦诸子以及历代齐鲁经史大家的著作不归入地方文献专藏,同样,也只有将其列入地方文献专藏范围,才有可能保障有关某一人物著述及其研究的相对集中,使之更具收藏意义和使用价值。
(2)在收藏重点方面,一般认为,地方文献中凡是有代表性的、学术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为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资料可作为重点藏书。笔者认为,在地方文献专藏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前提下,我馆可确立以地方史志资料、山东人著作和齐鲁文化几方面的文献为重点藏书的体系。具体他说,重点藏书有:地方志、地方谱谍、连续出版的史书(如文史、党史资料等)、年鉴、各类统计资料、重要的报纸和期刊、重要人物资料等。
3.加大采访力度,完善地方文献采集保障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多渠道搜集地方文献,这是由地方文献发行方式的特殊性决定的。
(1)积极争取呈缴本制度的修改、完善和实施。目前我省各市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主要是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地方出版物呈缴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我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同样也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尽可能使新的呈缴本制度早日出台。
(2)根据我省行政体制的特点和各级公共图书馆间传统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省、地(市)、县(区)三级地方文献保障体制。即地(市)级图书馆在收集本地区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同时按照省图书馆的要求代收,同样,县(区)图书馆则为地(市)图书馆和省图书馆代收。而省图书馆方面在为各级图书馆支付一定代收费用的同时,通过经常举办地方文献采访人员的座谈交流、业务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甚至将其工作成效列为评估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等,增强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各地方图书馆及采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注意出版动态,加大访求力度。采访人员加强与各市、地县图书馆联系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最新的出版发行动态,尤其是省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的最新文献出版发行情况,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并在文献征集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代收地县级图书馆所需要的文献。
(4)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图书征集、交换活动,是地方文献藏书补充的有效措施。而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尽可能提升“收藏纪念证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依此建立地方文献作者的专门资料库,无疑能在发动地方作者捐赠作品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有计划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建立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并充分发挥我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建立以省馆文献资源数据为主体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为全省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补充、分类编目、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协调协作及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
注:
[1]据7月22日《新闻出版报》新闻出版辉煌50年山东特刊。
[2]李勇慧.王献唐与山东省立图书馆建设之成就.东方论坛.1996(4)。
[3]周玉山等.储石室之秘籍荟乡献之琅函:省图书馆馆藏地方历史文献之特色.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4)。
[5]吴景熙.国内地方志、北京图书馆藏方志及其他.中国地方史志.1982(6)。
[6]徐明兆.魅力无穷奎虚楼:山东省图书馆古籍图书的形成及其特色.书品.1994(4)。
[7]张守富.修志随笔.齐鲁书社.1998。
[8]见文化部图书馆局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及《公共图书馆文献采选方针》(征求意见稿)。
〔出处〕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3)。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一
信息资源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奥罗尔科在他的论文《加拿大的信息资源》(informationresourcesincanada)中提出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内外有不少的信息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的概念进行研究讨论,形成了信息文献说、信息活动说、内容加技术说、创造财富说等多种说法。同样,国内对信息资源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邱均平教授总结了国内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认为学术界对信息资源的含义的理解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抑或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的本身。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包括了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本文采用狭义的理解。笔者在此采用代跟兴和周晓燕在《信息资源概念研究》中提出的信息资源的定义,即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取、组织、序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的内涵是:(1)信息资源是信息的集体;(2)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择、获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3)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组织序化的信息的集合。
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自然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还是信息资源都是具有一定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孤木难成林”,一条信息或几条信息构不成信息资源。只有当信息资源达到一定的丰富度和凝聚度时,才能成为信息资源。
(1)内容广泛。地方文献的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至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地方文献都无所不包。(2)数据众多。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史可以推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和东周。作为地方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地方志的编纂和修订历来都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地方志7,413种,其中宋代的有28种,元代的有11种,明代的有860种,清代的有6,514。可见我国地方文献的数量之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省都积极修订新的地方文献,又出版不少的地方文献。
3.3地方文献是经过人类选择、获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有用性是信息资源的本质属性。地方文献一般是出自当地名人手笔,是经过调查、采访或统计整理、有分析有选择的实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地方文献是一种有用的信息资源。地方文献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其经济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学术价值上。
3.3.1地方文献的经济价值。要实现地区经济振兴,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这种规划和决策依赖于各种各类的信息作保证。地方文献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桂林文华大饭店为开设“四美园”,就多次派人到桂林图书馆查阅复印有关瑶妃、绿珠、杨贵妃、洪宣娇以及古代家具、建筑、服饰、宫廷菜谱等资料。现在“四美园”已开业,园内有仿秦、唐、明、清四馆及四美人故居,集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仿古文化、道教文化及文学艺术、风俗民情、山水风光为一体,吸引了中外游客,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3.3.2地方文献的文化教育价值。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地方文献不仅能满足群众文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地方文献在继承和发扬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文献工作者积极抢救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文献,并通过采访、收集、整理和研究,编撰出不少的地方文化志、文化年鉴等地方文献6如《中国浙菜》等7,这些资料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的发扬、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能以这些地方文献作为素材进行再创作,并且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丰富各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潇湘电影制片厂和湖南省话剧团通过查阅《湖南文史》、《三湘英烈》等资料,找到了李立三、郭亮、张子清等英雄人物的肖像,经过艺术的加工,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舞台上,重现了英雄们的伟大形象。#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人们能够通过其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基本情况、知名人士、自然风光、名胜景点,能够激起人们对伟大祖国大好山河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激起人们尤其是海外侨胞们的一颗真诚的爱国心。我们认为地方文献是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家乡的生动教材,是激起人们热爱祖国的具体教材。同时地方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工农运动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题材。
3.3.3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首先,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表现在为科学研究提供情报资料。清代顾炎武就是根据一千多部地方志写成了著名的历史地理著作―――《肇域书》。又如,当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通过整理地方志中有关植物分布、花开花落的变化、大河冰冻的记载,找出了物候变化的规律,写成了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其次,地方文献是今天修志编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修史人员就是利用桂林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编写了《恭城县志》、《平乐县志》、《龙胜县志》、《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志》等等。这些地方志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等情况。再次,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丰富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4地方文献是经过人类组织序化的信息的集合。
与其他信息相比,信息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有序性。无序的信息不仅无法利用,还会造成信息通道“栓塞”,阻碍信息的传播、交流、开发和利用,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重要损失。地方文献是有序信息的集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编著地方文献的时候,编著者对相关信息的组织、整理。如志书,一般是依据档案、私人著述、金石文物以及社会调查等资料编撰而成,同时修志者在材料的选择和编撰的方法上都比较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后人对地方的有序化工作。地方文献形成后,后人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和专题资料、研究综述等三次文献,从而使地方文献所含的信息进一步有序化,以便人们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和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如甘肃省图书馆自建国以来编有3-个专题的书目索引,其中《甘肃省所藏西藏和藏学档案史料目录》、《丝绸之路文献叙录》、《黄河书目索引》颇有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并且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4.1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历来都比较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早在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布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条例”第一章的总则的“第二条”就规定了各省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四)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并且在“第二章藏书与目录”中,指出各省馆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8月,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强调:要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工作,要积极探索志书使用的新经验,要在图书馆设志书室。由此可见我国对地方文献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各地区都比较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存储,对其开发利用也是硕果累累。以湖南省图书馆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总共收集地方志410种,1,090多部,10,000多册,家谱1,316种,1,457部,4,215册,给广大用户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在看到成绩的时候,同时应该注意我们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开发地方文献这种信息资源时主要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1)对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意识不强。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对地方文献的作用价值的认识充分,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未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深化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在初级阶段,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地方文献收集不系统、不全面。地方文献自身的地域性分布广,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是难以收集全面的客观原因。而对收集的不重视,收集渠道的不畅通,收集方法不当等是该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其次是服务形式的单一。绝大多数的图书馆仅仅提供书目服务,这是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的。再次是某些图书馆员素质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由于上述的原因,用户很难获得满意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使用的积极性。由于没有顾客,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失去了直接动力。
(1)提高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意识。信息意识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就图书馆方面而言,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古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卖出酒就必须自己吆喝。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举办展览、出版书目等形式加大宣传,提高自身形象。这样,当用户有了需求就会求助于地方文献,而不会胡乱投医。有了顾客,地方文献的开发就有了动力,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2)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收集要尽量全面。提供多样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服务,提高馆员的素质,进行顾客培训。总之是要使用户能够及时、经济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加大地方文献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要充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电子化网络化是必经之路。种种迹象表明,网络正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地方文献资源上网,将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出处〕图书馆学刊(4)。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二
作为全馆藏书体系中的特色专题书目数据库,与其他文献的回溯建库相比,地方文献回溯建库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的基础上构建,回溯编目的要求也就更高、难度更大。这是由地方文献内容特点、文献管理和利用的规律等决定的。
(1)地方文献藏量丰富、内容繁杂、学科覆盖面广、载体形式多样。
(2)地方文献收藏和管理方式各异,有的图书馆是集中入藏,以独立的目录组织体系进行管理,有的图书馆是分散入藏,比较普遍的是解放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入专藏,古旧地方文献分藏各书库,需通过回溯建库将分散入藏的地方文献集中揭示和反映。
(3)地方文献回溯建库是以原始编目为主,套录编目为辅。网络环境的形成,使普通中西文图书的回溯建库,可以通过网络联机、光盘等多种方式获取标准、规范的机读书目信息,其套录编目的比例较大。而反观内容具有地域性、文献类型多种多样的地方文献,其中的古旧文献以及占据相当大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多是各馆特有的,因而在实际的回溯建库过程中,能够实现套录编目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大量的地方文献需要依据文献源进行原始编目。
(4)地方文献的读者是以研究型、高层次的读者群为主体,他们对文献的需求有一定的专深度和广度,因此,回溯编目必须根据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通过增加文献著录信息、加大文献标引的深度,全面、深入地揭示地方文献所具有的特征和文献价值,以满足地方文献特殊用户的检索需求。
由于各馆情况不同,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建库模式.鉴于地方文献回溯编目的要求高,最为理想的模式是以文献源本身为依据回溯建库,一次性全面进行。但工作量大,速度慢,在目前回溯建库条件有限,特别是大多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编目人员只能应付新入藏地方文献编目的情况下,如果拘泥于此,书目数据库的建成势必旷日持久。我们认为,回溯建库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达到高质高效的建库目的。
初级书目数据库是以清点后的卡片目录或本馆原有的书目数据为基础,建立基本体现馆藏的书目数据库。
4.1.1建库步骤。
回溯建库以独立的藏书体系的'卡片目录为依据。它要完成以下三部分内容:(1)对藏书的清点与整理。选择著录项目最为完整、典藏记录最为可靠的公务分类卡片目录,以卡对书,清点的内容只是从索书号角度核查一遍,做到书卡相符(包括复本数),有效地避免回溯书目数据与馆藏不符的情况发生。对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分类、主题等方面存在的非标准、规范的问题暂时不进行审校、补充。(2)输入数据。以卡片目录为数据源进行数据录入,利用外来书目数据或本馆原有书目数据进行查重,有记录的进行套录、修改,无记录的则将卡片目录转换成机读数据。(3)数据质量把关。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录入人员对著录规则和机读格式理解不同造成的格式错误和其他文字和标识符的疏误。
4.1.2建库成效。
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书目数据库,回溯建库更为简便快速,建库成效也可以较快反映出来:(1)完成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采集,建成独立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2)简化读者查阅地方文献的方法,增加文献检索途径,提高检索效率;(3)地方文献集中入藏的图书馆,新入藏的地方文献可直接利用计算机编目,保证文献标引的一致性、系统性,避免手工查重的繁杂程序。
4.2回溯建库的第二阶段:高级书目数据库。
高级书目数据库是在初级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以文献本身为数据源,进一步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建立起完整的、标准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制约着数据库功能的发挥。由于初级书目数据库主要依据卡片目录或本馆原有的书目数据进行回溯建库,书目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质量和内容揭示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形成于不同时期、按照不同的著录规则著录的卡片目录,其著录内容、标引规范、详简级次等方面存在差异,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如:著录项目不全;多卷书、丛书集中与分散的处理不一致;书刊、报刊界限不明所致的误分、重分、出版沿革不清等。另一方面,这些数据没有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深层次地揭示文献的地方特性。因而需要在条件成熟时,根据文献利用情况或以时限和文献类型等确定建库的先后顺序,按现行国家标准进行审校、补充,并将文献内容揭示得更充分,更能体现地方特点,最终实现书目数据的更新、升级。
4.2.1.1实现书目数据标准化。
书目数据标准化是合作编目、联机编目、共享书目数据资源的前提。书目数据标准化主要包括文献著录、文献标引、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化及其编目工作规范化控制等。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等标准,并结合使用《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进行文献著录。采用《中图法》(各种版本)、《汉语主题词表》等标准进行文献标引。这些都是总的、主要的编目原则,各馆还应根据地方文献的藏书特点、服务对象及检索系统的类型等具体情况,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制定出本馆的编目细则。
4.2.1.2统一分类体系,深化分类检索功能。
(1)开发先进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实现文献族性检索的前提。一条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应该是功能齐备,能考虑到各种读者的检索需求。分类标引作为一种文献的整序手段,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为读者提供学科族性检索的最佳途径,其对专业读者的学科系统性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但分类检索的功能正在萎缩,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均未建立有效的文献分类导航系统,对不少读者而言,分类标识符变成了一堆难解的密码。而开发先进的分类导航系统,其族性检索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2)统一分类体系,便于建立统一的分类导航系统。目前,各馆地方文献的分类体系不一,有的馆内也是多种分类体系并用,这些都给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带来难题。笔者认为,可以统一采用《中图法》(系列)类分地方文献,虽然《中图法》按学科属性设类,对所属学科的地方性内容没有明确的归类说明,但可以在《中图法》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和读者的检索习惯,通过对有关类目进行适当的细分、扩充,使之更加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提高分类法科学性和实用性。
4.2.1.3建立地方文献规范文档。
由于种种原因,规范的词表不可能收入很多地方人名、团体名、地名及其他地方性词汇,加之名称的非单一性(如笔名、别名、历史地名、全称、简称等),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控制或规范文档不够详细、全面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对同一名称、主题的标引不一致,影响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规范数据库包括名称规范(个人名称、区域地理名称、团体会议名称、家族名称、统一题名等)、普通主题规范。目前,规范控制主要依据国家图书馆的规范数据库,但只有少数图书馆的系统软件实现了规范数据库与书目数据库的连接,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使用效果看,规范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检索词汇的各种关系的自动显示功能,而自动转换的功能尚未完善,即无法将采用多个不同标识的同一个事物(主题)文献一并检索出来,有待今后解决。此外,国家图书馆的规范数据量不足,且缺乏有关地方性名称和主题的规范数据,只能在地方文献的编目实践中积累、补充,才能形成有较高覆盖面,并对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一定规范控制能力的规范文档。
数十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编制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专题性书目、索引、文摘、题录,这些文献开发成果,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揭示,也发现和纠正了原卡片目录在著录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各馆在《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国家谱总目》、《中国期刊词典》等大型联合目录的编制过程中,均发现大量原有书目著录不准确之处,但对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卡片目录中并未作相应的修改。回溯编目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质量的文献开发成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回溯编目的速度和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文献著录的质量,编制出高质量的机读书目数据。
4.2.2深层次揭示文献内容,体现书目数据库的地方特点。
目前,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呼声日高,但数字化的成本太高,要将所有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尚需时日,因此,书目数据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文献涵盖面最广、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数据库,我们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文献进行深层次著录,加大文献标引的深度,使书目数据更能体现地方特点,为读者提供高质高效的信息查询服务。
4.2.2.1深层次著录,增加书目的信息量。
深层次著录地方文献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应尽可能著录图书目次信息、内容提要、责任者简介和重要的插图资料,把更多、更重要的地方性信息内容揭示出来,方便读者选择所需文献。如地方文献图书的目次和重要插图,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史料性,地方信息密度较大,可作为书目数据一个可重复字段加以描述,网络环境下,在提供“任意一致”的编目软件系统中,这些目次信息和插图资料可以提供检索,即读者通过键入一个主题词或关键词,可同时命中与检索词相关的书目信息和图书的目次信息。
4.2.2.2提高主题标引的深度,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主题检索系统。
主题标引的深度关系到标引的质量和查全率能否提高,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能否被充分利用。由于地方文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某一地域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客观描述,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史料性和专指性极为明显,也就是说地方文献所论述的内容往往是包含某一特定的地域、事件、时间、个人或团体等因素,读者的检索习惯也往往从地域、事件、人物等入手,具有较深的专指度,因此,必须提高地方文献的标引深度,不仅要进行学科主题的标引,还要采用人名、团体名、地名、事件名称等地方性专有名称主题的标引;不仅要采用规范的主题词标引,还要采用专指性较高的地方性关键词进行标引,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主题检索系统,最大限度地挖掘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力。如各地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内容涉及近百年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等,撰述者多为当事人或目击者。不仅要对整体内容进行学科主题分析和标引,还要对每篇文章的丰富内容深入分析和标引。
总之,构建地方文献回溯书目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深入研究地方文献内容、文献管理和使用的特点,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才能建立高质量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出处〕图书馆论坛(4)。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三
2.1零散地方文献资料是编修地方史志,编辑地方工具书的重要资料来源。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西北灾荒史》引用文献达685种;《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收录海内外湘籍人士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2652人,这部工具书是湖南图书馆在创办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的过程中积累的人物资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兰州人事制度、法令方面的资料共800余件,经复印整序、装订成册,编辑成《国民政府有关人事方面的部分法规及办法(1942-1947)》、《宋、元、明、清兰州所辖区职官及有关资料》、《清末甘肃实业机构章程及公文》等8个专题文献。丰富了馆藏,方便了读者。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四
我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地方文献的重要工具。研究地方文献书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为社会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它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除这两个本质特征外,还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等非本质特征。地方文献的地区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的内涵。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一种,从名称上看,方志体现了文献的含义;从内容上看,方志具有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地方文献的划分是地方文献概念的外延。我认为:杜氏三分法、于氏三分法、任氏三分法及王氏七分法各有其不足,而且,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不应作为其划分的主要标准,而应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按形式划分,可按著述形式和载体形式分;按内容划分,则可以按文献主题和学科内容分。还可以按编纂程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原始文献,第二层是既有原始内容又有加工的文献,第三层是原始文献的加工,第四层是原始文献的二次加工。地方文献书目属第三、四层次。
考察地方文献书目,它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地方文献、编制方法、工具。根据这三个要素可以确定地方文献书目的含义:它是揭示有关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文献,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一种工具。划分地方文献书目,按地方文献、著述形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包括多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另一类是只包括一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书目,有地方志目录、家谱目录、地图目录、论著目录、年谱目录、资料汇编目录等等。按地方文献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图片目录、缩微品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内容可分为地方文献综合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按地方文献揭示程度可分为地方文献简目、地方文献考录。而地方著述书目、地方出版物目录与地方文献书目则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地方文献书目在各类型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一,它是一种复杂的书目类型;其二,它具有独特的功用;其三,它是书目控制的基础。同时,由于它所收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工作中,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地方文献书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国对地方文献的集中记载有两大途径:一是附载于各书目中,二是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众多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基本条件,利用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在南北朝时就出现了,此后,方志艺文志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了专记一方著作的书目,至清代大盛,除方志艺文志外,出现了郡邑丛书目录、方志专科目录,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是清地方文献书目的典范。至民国时期,各地建立起通志馆,设立地方文献征集处,建立地方文献学会,图书馆收地方文献,举办地方文献展览。这一时期,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有巨大成绩,地方文献书目也因此得到发展,新的书目种类不断出现,方志目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据四库全书编制本地乡贤书目成一时风气,四库分类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文献书目编排的主要依据。解放前,地方文献书目类型初具规模、地方著述书目包括方志艺文志、乡贤书目,地方文征是其主体,方志目录是后起的一大支流。
建国以后,由于修志工作的普遍展开,形成了地方文献书目发展的两次高潮。1949-1965年,地方文献书目改变过去乡贤著述书目为主体的现象,成为真正揭示地方文献内容的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得以迅速发展。总的来看,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反映在:各地集中力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大型联合目录不断出现;为配合地方文献展览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大量编制地方报刊索引;各地图书馆通过编制地方文献卡片目录揭示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法不断完善,方志目录处于修订总结阶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书目的编制缺乏组织管理,地方文献书目未能向深度、广度发展,书目与实际需要的差距还较大,没有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作为编制书目的保障等。从地方文献书目的产生与发展看,它不仅与政治有关,而且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文献本身的发展,其揭示与报导方法则是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地方文献的主要手段。只有提高编制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文献书目的作用。因此,编制方法是地方文献书目中最主要的问题。
地方文献书目,在收录原则、收录范围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我认为收录原则是由地方文献特征决定的。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文献的总原则是:收录反映本地特色的关于某一主题内容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方文献。具体他说:收录原则有三:其一,根据书目的主题内容收录文献:其二,根据书目的类型收录文献,其三,根据书目的读者对象收录文献。根据这三条原则可以确定收录范围。要处理好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的关系,着重收地方性强的学科文献,处理好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的关系,着重收反映本地民族生活、民族交往等方面的文献,处理好地方文献与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的关系,只收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中有关本地内容的文献。对于地方戏剧文献,只能收与本地有关的部分。收录时应注意确定地区范围,掌握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地名的变化。方志的收录问题是一个特色,要掌握确定方志的条件,区别方志种类与方志目录的范围,区别方志与方志资料。
在揭示方法方面,各类型地方文献有着各自的特点,书目著录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其特征。要处理好地方文献著录的统一标准与各类型文献著录不同的矛盾。同一类型书目在著录项目、顺序上应保持一致。要处理好顺序式著录与表格式著录的矛盾,处理好简化著录的问题,处理好文献出处的问题;要大量采用分析著录,灵活地使用注释,提高撰写提要的水平。
在地方文献书目组织、编排方面,正确对待地方文献分类与地方文献书目分类的区别,编制供各类型地方文献书目选择的地方文献书目分类表,以地区、分类、年代三种方法作为其排列主线,为补充这三种方法的不足,还可编制辅助索引,提高检索效率。针对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存在的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去解决:第一,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呈缴制,用法律的形式保证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有充分的资料来源。第二,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全国地方文献书目指导小组。第三,建立地方文献书目中心。第四,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
随着计算机编目的发展,地方文献书目必然从卡片式、书本式向计算机编目迈进,和国家书目同步发展。
〔出处〕图书情报知识1987(2)。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五
地方文献资源是人类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中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它在当今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也如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加工整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用统一标准来处理各地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的相关论述,可参见韩朴先生的《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一文,文章中,针对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对编制适合地方文献特点的专门分类表的思想认识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仅就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法及类目设置等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探讨。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六
世界正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智能革命的时代发展。信息、信息意识和信息化已经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氛围和变化中,地方性的知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上升,使地方文献的生产、流通、利用日益社会化,成为一项事业,一种行业。其主要表现为:
地方文献的编纂出版已深入到各个社会领域,普遍建立机构,专事编撰出版发行,形成社会化生产。例如各级地方志、行业志、学科志、专业志编纂办公室,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性资料编纂机构,各级地方资料编纂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行业资料编纂机构,地方性群众或学术团体所属地方资料编纂机构等等,形成地方特色的网络生产体系。例如“年鉴”就有省、市、县各级编纂出版发行机构。如《福建年鉴》、《福州年鉴》、《宁化年鉴》的编辑机构。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个地域的各个方面。从时代性看,有历史地方文献,有现实地方文献、动态地方文献。例如地方性报刊,报道全方位的地方信息,提供多层面的地方知识,是地域的一面镜子。从工具书看,有地方百科全书,地方知识词典,地方性年鉴、手册、名录,地方性表谱、图录,还有书目、索引等等。所以人们称地方文献为地方“百科全书”,是横向综合性的知识信息系统。
随着地方文献业的兴起和发展,地方文献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日益被广泛、深层的开发利用,产生无可替代的效应,例如宏观上的决策、规划、战略,微观上的建设、投资、经贸、旅游、教育等等,凡涉及地域的,都需广泛应用地方文献。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序化、重组、智化地方文献,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形成信息网络,提供社会利用。
地方文献的这种发展变化,为地方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构筑了丰富的学术氛围。
地方文献工作总结篇十七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既方便自己,也方便读者。但有鉴于一般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把这一项工作摆到自己的日程上来,因此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任何一个地方公共图书馆,或多或少收藏一些有关本地方的文献资料。如何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作用就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之一。编制一套适应自己馆藏情况的综合性目录:
首先,图书馆可以获得一种完善的工具。地方公共图书馆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它必须对馆藏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补足自己的缺门,力求照顾到各个方面。同时,图书馆也应尽一切可能满足读者检索地方文献资料的需要,能够做到有问必答,在极短的时间向读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目录供应用,是无法做得到的。
其次,由于历史科学的发展,区域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也已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它们的资料来源都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也应切实地把这一任务担当起来,主动地介绍资料。如果图书馆对自己馆藏地方文献处于依稀模糊的状态,那是不能够成为修志编史资料的重要来源的。
再次,我们要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这里就有一个摸清地方情况(包括现状和历史)的任务。图书馆要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充分提供资料,以作制订计划,落实措施的参考。没有自己馆藏目录,是难以进行工作的。
何谓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凡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本地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包括历史和现状)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就自然情况说,举凡地质、土壤、水文、山脉、水系、资源、气象、灾害等等文字记载的资料都在收集之列。就社会情况说,则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乃至于知名人物的交往活动等等都是应该注意收集的。这些资料可能当时并不一定引人注意,但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示其重要性。我国在封建时代,历代皇朝都注意编纂地方志,清朝雍正以后更明定每隔六十年修一次,把六十年中各方面的情况记录下来。近来,区域的历史,地方的历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分支正在吸引人的兴趣。要开展区域或地方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因此,很有可能,当时无心收集并不予以多大注意的一些文字资料,过后往往会成为被人珍重的重要史料。
再就时间范围来说,地方文献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上自神话传说,下至我们生活的当前时代,都应该引为我们所说的范围以内。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现象,都属历史。当然,作为一定行政区划,它的历史有长有短,在历史的地位、作用也是各自相异的,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的时候,可以自定重点,但这个并不排斥重点范围以外文献资料的收集。
由于地方文献包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因此编制这样的目录必然是多科性的、综合性的。我们之所以把地方文献的目录定名为综目,其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地方文献的种类。
确立了地方文献的对象和范围,则目录所应包括的种类,大别言之,可分析如下:
(一)历代地方志书:包括县志、镇志,里志以及其它志书,都是研究地方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在目录中应该放在首要的地位。无锡市图书馆藏有自元至清末历代县志,这个极为可贵,当前不仅要保管好,还应系统反映,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库藏情况,以便利读者应用。
(二)政府机关的公报,团体或个人编辑的年鉴以及其它类似性质的手册等等。公报、年鉴、手册都载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具体资料,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地方志具有同等价值。
(三)当地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丛刊等等。报纸大都各有其政治背景,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所发言论,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阶级、阶层的动态。期刊、丛刊等也是如此。
(四)某些宗族,特别是地方大宗或有实力的家族集团的家乘、谱牒。还包括某些地方人物的年谱、传记等,也是主要的类型。有历史研究经验的人都能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都有其社会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类文献资料窥测到某些历史的动向。
(五)私家的文集、笔记、不论是刻本还是手稿,都是收集的对象。如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顾宪成的《顾端文公遗集》、高攀龙的《高子遗书》、薛福成的《庸厂文编》等等。除此之外,对于现代或者当代人的结集或未结集的著作,只要有可能,也应列入我们的收集范围之内。这些著作在当前看起来,似乎与地方史的关系不大,但过了若干年,就有可能成为极其有用的资料。历史学家为了研究某一历史人物一时苦于材料缺乏,到其家乡设法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今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说为后世造了无穷之福。
(六)有保存价值的私人日记,书信等等。所谓有保存价值,那并不是完全看日记主人或笔记作者的社会地位,即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如果所记内容有社会意义,有历史价值,那同样要收集。
(七)其它涉及地方历史的资料。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有关各类碑刻的拓片。碑刻的种类很多,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碑刻已遭毁坏,但有拓本。碑刻的保存是博物馆的职责范围,但拓本的收集,应是图书馆的责任。譬如近来发现的一些碑刻可以使我们看到明清以来各类商人如广东帮、山西帮、江西帮、安徽帮、浙江帮商人的业务活动,从中看到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动态,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以上不过列举几个重要的方面,实际上远不止此。问题在于我们一要有地方的观念,二要有历史的`眼光,做一个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有心人,热心人,我们收集的种类还可以不断扩展开去。
地方文献的收集问题。
明确地方文献的对象,范围和种类,我们对于地方文献来源方面的一些特点,也就不难索解了。地方文献的来源大体上有这样三个特点:一,多种渠道。地方文献不象一般的出版物,可以直接采购,因其内容和种类的多样性,它收集的渠道也是多样性的。它有的可以从书店购得,有的可以来自公私方面的馈赠,有的则还要工作人员实地采访收集。二,多种层次。地方文献可以是关于地方历史的专门著作,如上面所介绍的,那就是直接性的。但也有间接的,它夹杂在其它著作中间,甚至不是有关历史的著作中间,如一个外地人来本地旅游的记述。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抉择。三,多种学科。我们今天研究地方历史,着眼在发现社会的规律,只要有助于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探讨发展的规律性的资料,都在我们收集的范围以内。地方人士的文学作品固然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著述、论文也应同等注意。今天,科学进展很快,每一门科学都在不断出现分支,地方文献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
因为综目的质和量,是以收集的质和量为基础的。一个能够为地方史研究充分利用的综合性目录必需要在大量收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下列几个方面是收集的主要途径。
二、从报刊、期刊以及其它出版物上收集。做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高度的敏感,而且要熟悉写作者,心里有一份相关的人名录,最少限度对一些著名人士要心中有数。否则资料到了眼前也很容易从眼皮底下溜过。当然有些不知名的或初露头角的人物,它们的著作容易忽略过去,但一旦知道了,就应该记入自己的人名录中。要做到这点,地方公共图书馆非设立专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负责不可。
在掌握并熟悉作者和作品的基础上,可以和作者建立经常的通信联系,要求他们出于关心故乡建设的热诚,随时将自己的著述赠送图书馆。除此之外还可以走群众路线,把读者广泛动员起来,让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作者和作品随时告诉图书馆。这样由作者和读者与图书馆三个方面结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络网,地方文献资料定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积累,逐步丰富,至少大部分重要的作家作品不会遗漏。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要求和方法。
最后,谈一谈有关地方文献编制的要求和方法问题。关于编制地方文献综目的要求,原则地说来,应该做到这样四个字:“集中”和“便利”。集中是为了使得这些辛苦收集得来的资料能够提高利用的效益。便利是为工作人员提取资料考虑,也为读者便于了解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库藏情况提供条件。
著录地方文献必然要涉及到资料的分类问题。地方文献资料是多科性的,必须参照今天通行的几种图书分类法。但考虑到地方文献虽然属于多科性,然而决不会包罗所有当今的各类学科,因此根据图书分类加以增删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地方情况有差异,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它等等条件也各有差异,分类的详略,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视其需要和可能自定分寸。总之详略要适宜。
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新兴的和一般的城市都应有分别。即使同是以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来说也应视其各自特点,在详略和侧重方面有差别。
分类的详略,可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但著录的项目必需齐全,以保证读者可以通过各种线索了解地方文献的库藏情况,保证读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中间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使目录真正起到导引、提示的作用。为此,如下一些要求都是一定要做到的。
一、地方文献资料的著录,除了书名(篇名)、作者或译者、出版者、出版年月以外,还应加进(1)作者传略;(2)内容提要;(3)资料来源三个项目。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鉴别资料的可信程度,断定资料的利用价值。这对于新作者、和单篇作品尤其需要。因为前者可能不为大家所熟悉,后者来自报纸、期刊,如不注明来源,使用者就难以利用。
二、地方文献综目,还应附有详细的作者、书名(篇名)的索引,如果人力有可能,要按笔划检索,按音序检索,按四角号码检索,三者俱全,可以让每一个读者挑选自己所熟悉的检索方法。
三、如果是从别的书籍中分析而出的资料,那么不仅要详细交代来源,而且特别要交代清楚章节起迄和页码。以及资料所在书籍的本图书馆索取号码,这些项目如果做得不够格,那么读者即使清楚了资料来源,索检原书也会发生困难。
做地方文献资料的著录,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不妨这样说,在著录上多化费一些工夫,检索时就可以少化些工夫,两者是成反比例的,但如果没有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是做不到的。
编制地方文献综目,在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已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一般中小城市,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动手做起来,可能还会遇到“开头难”,但应该坚信,只有大家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又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即使最初编制的目录不够完善,不够理想,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会一步一步提高的。
〔出处〕江苏图书馆工作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