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内在疗愈读后感(通用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所产生的个人感悟和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时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批评性文章或评论,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角度。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思路。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一
大家好!
namaste!
筋膜包裹着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骨骼及内脏,经由上图的显微结构可见,健康的筋膜富含水分。当人们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存在身心压力时,筋膜开始脱水、粘滞、进而导致身体形变及僵紧和呼吸受限!筋膜舒解是一种以手法为主要手段的疗愈方式,用以释放包裹肌肉、肌腱、关节、脏器和骨骼的结缔组织中隐藏的结节与疤痕组织.。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是骨头紧或肌肉紧,实际上是筋膜紧!筋膜松解以后,不单感受身体的放松,而且会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理疗瑜伽是一种强大且疗愈性的瑜伽体系,以培养身体本身的“疗愈智慧”为主要目标。其较长的体式停留,能增加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且提升专注。其腹部核心练习为身体的中心带来力量,并帮助下肢找到正确支撑上肢的方法。其智慧的序列编排高效安全,能够按部就班地准备,打开和舒解身体。
理疗瑜伽,筋膜松解术,肌肉激活及疗愈。
我参加日记星球21天蜕变之旅,第十一期。我是207号星宝宝,这是我的第245原创篇日记!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写;你写或不写,时间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载的记忆才是永恒!
一个深深爱着你的陌生人,“自由先自律,愿你自由,”这句话也送给您了,相逢皆是缘,愿保重自己,一切顺利。
本文作者:張盈伽(公众号:瑜馨瑜伽私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二
最近在读周国平的书,单单看到《内在的从容》这个书名就很喜欢。在序言中,作者对书名做了解释:“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但是对于忙,应该有一种警惕。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保持一种内在的从容,唯有如此,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作者正是以这样从容不迫的心态,或随感,或短章,把自己对人生、情欲、哲学、文化等的理解娓娓道来。
很喜欢文中的这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安静是是内心的丰富,是精神的丰富。泰然处之,谦卑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安静中,反思自己的不足、缺点;在安静中,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人生境界宁静简单而又丰富充实,有人说“读书就是读己”。我看到了“残缺”的自己:处在浮躁的名誉、利益的漩涡中。我渴望这样的安静。
在安静中阅读。周国平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书的快乐一是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在自我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读后感《内在的从容读后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答道:“因为它在那里。”回答得简单而又令人深思。他把阅读好书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优秀的书籍好比宝库,它就在那里,而阅读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作者认为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想来,我很惭愧。近年来,我读的大部分是教育教学类书籍,刚参加工作之初,教学理念的贫乏、教学观点的陈旧,都迫使我不得不从专业书籍中汲取营养,应该说读书的功利性太强。在胜任工作之余,我也准备阅读一些哲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著作,只为在安静中丰富精神世界。
在安静中思索。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都要为成为怎样的人负责。作为教师,虽远离官权利诱,但职称晋级、荣誉表彰等也使自己身心俱疲。我总问自己:自己究竟还能做点什么?每天的忙碌只为一些荣誉吗?不,不是的。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关心孩子的成长。把孩子当做朋友,基于信任和尊重,凡属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去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教师更需要一种从容的心态。教师是“慢”的教育,不仅是因为周期长,更是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工作中,我为学生之间的差异烦心过,因学生屡教屡犯的错误懊恼过……急功近利,最终只会揠苗助长。
文中写道:“无论多么重要、多么喜欢的事情,都要忙得愉快,忙得从容、有分寸;始终保持心灵是清明而活泼的,内在是从容而闲适的。”做一个从容的教师,享受职业那份特有的幸福。这,也许才是教师最应该拥有的生命底色。
作者在书中还强调,拥有“自我”。他认为每个人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这个内在的自我能够健康成长,必须给它充足的营养,而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都是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途径。生活不正是这样细水长流吗?我们不妨在教育之路上从容些,再从容些。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三
文中写道:光阴似箭,对于那些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的人来说,总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内在的从容读后感。
的确如此,走在大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行人,从早上边吃早餐边赶路的上班族,各种电话频繁之约的从商人员,晚晚会议不断的各个领域的高层,无不在忙碌中度过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沉思就是奢侈,回味就是浪费。
在我曾经近二十年的职业中,我也是奔波在路上的忙碌者,无论是上班还是休假,我从未空闲过,我搞不清哪个景区有无花展,也搞不清哪个景区是否风景宜人,甚至更多的景区我都无从所知。
一位友人曾打电话善意地嘲笑我:听说你在深圳十几年,居然比我更不懂深圳的景点。这句话至今让我想起都汗颜。
文中说,忙有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我想,这就是一种从容的表现。
从容是一种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只是一机械性的劳作,丝毫产生不了创造性。
所以,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灵感才会更清晰地显露出来,那么创造也就产生了。
记得曾看到一篇文,作者说他们国家计划准备为火车提速,这个方案遭到作者在内很多人的反对,作者认为,他并不希望快速到达某个目的地,他只是想在缓慢地行驶时,享受窗外的风景,车上人们聊天中的各种趣闻,以及悠然自得的时光而已。
有许多本应值得回忆的往事却付之东流,到头来人生就成了一眼望到头的空白。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用一种心静如水的态度,摆脱功利、欲望、份争的干扰,回归生命的单纯,收获内心的宁静,留住光阴里最美的瞬间,那么,你的从容便会成为永恒!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四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读了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我收获以下优美的句子。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让我们走进优秀书籍的宝库,去寻找自己的精神知己,因为它在那里。
美是生活,生活高于艺术,艺术只是生活的再现或得不到原物时的替代物。他还把生活等同于“现实生活”。这个贫乏的人应该活得真实。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人生真的能做到这两件事真的幸福。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让自己满意,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给他(她)们带来快乐。人生的幸福主要不在于各种外在条件,而在于你是否善于享受生活乐趣。
光,真理,善,一切美好的价值,它们的存在原不是为了惩罚什么人,而是为了造福于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光照进人的心,心被精神之光照亮了,人就有了一个灵魂。有的人拒绝光,心始终是黑暗的,活了一世而未尝有灵魂。用不着上帝来另加审判,这本身即已是最可怕的惩罚了。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五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如果我告诉你,我通过看一本书且付诸实践,仅仅花了20分钟时间就彻底治好了自己的恐高症,你一定觉得难以置信吧?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还治愈或缓解了自身其它一些疾病。这本神奇的书叫作《轻疗愈》,名列亚马逊畅销榜第一,作者是尼克。奥特纳。
感恩尼克。奥特纳先生!感恩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先生!感恩教气功的李英伟老师!我是在李老师建的微信课堂里聆听了樊先生的读书分享,从而与该书结缘的。
我前阵子跟大家分享过《脑内革命》的读后感,此书告诉我们,负面情绪能产生剧毒的'去甲肾上腺素,良好的心态乃大药,换言之,心的问题不解决,其它均白搭。但道理明白了,做起来难。假设我是个销售经理,临近年底,销售任务还差1个亿,压力山大,却告诉自己别焦虑,谈何容易?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切实的解决途径。
《轻疗愈》介绍的正是哈佛医学院、美国国家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所最推崇的身心疗愈法。它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经络学相结合,一边自我对话,一边对8个穴位拍拍打打,像剥洋葱一样,从身体症状入手,将关联情绪、事件和束缚性信念层层暴露出来并清除。它被用来疗愈“9.11”事件、卢旺达种族屠杀、印尼海啸等各种灾难导致的病痛、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身心痛苦,受益人数逾千万。轻疗愈的特点是易学习、易操作、见效快。
人们在内观过程中直面存在的问题、反复并大声地说出来为何有利于清除负面情绪呢?我认为书上的阐述有些令人费解;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可能更便于讲清楚,即随着人对获得某一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举两个例子:一位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得到了3碗残羹冷炙。他吃第1碗、第2碗、第3碗时的满足感是递减的。再举个例子:台湾作家李敖的前妻--名演员胡茵梦和李敖分手后说:“同一屋檐下无美女。”天天看,西施也显得稀松平常了。所以,不断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对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较为麻木,不会太多影响你了。
轻疗愈的奥妙在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接受不完美的我,卸下所有思想包袱,过一个没有“应该”的自在生活。还是拿我的恐高症为例。刚开始敲打时大声自言自语:“尽管我近些年恐高,站在高处往下望,腿软头晕,但我全然地接受我自己。”敲打过程中,我回忆生活中究竟发生过什么?搞得自己胆小如鼠?两件往事浮上心头:我听我的一位同事讲,她父亲文革期间锒铛入狱,吃尽了苦头。平反后,天天在自家楼顶倒走,锻炼身体,不久竟然从楼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还有一件事发生时我尚在杭州。我们这栋楼有一户人家,叔叔带着三、四岁的侄儿在楼顶平台放风筝,结果叔叔从楼顶平台跌下来,就此离开了人间。我听说后,心想:这孩子心里的阴影一辈子都难以抹掉了!我于是边敲打,边大声对自己说:“只要注意安全,根本没必要恐高。”敲完,我立马跑到10楼阳台上朝底下望了好久,身体未感到任何不舒服。我好开心!
尼克。奥特纳说,每个人通过内观,都能明心见性,找到根本问题,从而化解它。对此,我笃信不疑!
昨日立春。万物复苏!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六
最近读了一本书《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作者清流,是一个在美中两地执业七年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里写了一些对维持我们心理健康有益的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以下内容是结合书籍重点及我自己的经验融合所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负面情绪不仅消耗心理能量,也实实在在地消耗我们的体力。怎么进行处理呢?
1、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我们的身体感觉与内心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紧张时会心跳加速,脸发红,说话不利索。有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心里不舒服时,肚子会痛一下。悲伤抑郁时,整个人都瘫在那里,动不了,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
重点不是去压抑自己的情绪,试着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声或者写下来,是自己的什么想法导致自己的这种情绪,想通了,情绪以及情绪造成的身体反应才可能会消失。
2、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很多受到过心理伤害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对自己和他人有伤害性的。
比如有些人可能发现自己有个人化的信念,就是什么事儿都觉得跟自己有关。演讲的时候别人走出去上厕所都觉得好像是不是自己讲得不好。走路时,你跟别人打招呼,别人可能没看到没理你,你会觉得是不是你得罪他了,我不够好,自己的`无价值感就出来了。发了一篇文章到朋友圈,没有人点赞,你就觉得是不是他们对我有意见,他们不够重视我,没人喜欢我,我自己没有价值等等。其实别人可能压根在忙,没空关注这些,跟你并没有关系。
还有些人可能容易灾难化的考虑问题,比如ppt一页没做好,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板给开除了。
还有些人想事情非常两极化,觉得事情如果不是最好,它就是一无是处,而缺乏对现实中灰色区域的认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思维倾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
你可以每天回顾自己这一天的认知误区,然后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去考虑他们,或者在你陷进去的时候让朋友给你提醒,帮助你从自己的负面思维惯性中摆脱出来。
3、除了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和提升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开始学习感恩和有意识的去培养爱心做一些善行。一个常见的方式是你可以用一个小记事本,也可以用你自己的手机,甚至是桌边的记事贴。每天以我感谢某某某为开头,简短地记下几行,你身边值得感谢,甚至只是引起你注意的美好的人和事情。持续记录这样的感恩日记,可以让你更容易赞美和接纳自己,也更容易赞美和接纳你周遭的一切,这会使你的心情更容易积极愉快。每天有意识的去做一件小小的善事,比如别人不方便开门时,为别人开门。一个小小的善举就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快乐。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改善几乎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你长期的进行实践。
4、有一些研究显示,受到过严重心理创伤,并且被困在自己心理创伤中的人,而他们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也就被凝固在了记忆中最糟糕的那一刻,无法舒缓、也无法释放。一旦他们可以开始想象不同的可能性,他们的内心也会从过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自由。过去不等于未来,某一个人那样对待你,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会那样对你。多想想哪些人给过你温暖,多拿出来温习。
5、一个人如果情绪稳定、思维健康、抗压能力强,那常常意味着在他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与他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有过一些比较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缺乏这样的关系,几乎可以预期他的主观生活体验、情绪驾驭能力,可能就比较难表现得积极稳定了。那么在现在的生活中,你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和维护一些对自己在情绪上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都是特别重要的。进一些正能量的群体中,看一些正能量的文章等等。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按照从最熟悉的人到最生疏的人列成一张表,然后你可以考虑一下,你是否从这些人身上得到过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以及最近你是否有跟他们联系,并且获得帮助。如果你从来没有从某些人身上得到心理的支持,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同时你是否有帮助或支持别人,也是你要梳理的内容。对于那些能够支持你的人,你可以考虑时常跟他们联系,并为他们也提供相应的心理关怀。而对于那些你发现对你的心理状态有破坏性的关系,就需要在不是必须的时候尽量多地说“不”,尽量地减少这样的关系接触。
虽然我们通常都不喜欢痛苦的情绪体验,也不希望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会发现,痛苦的经验实在是人类体验中无法避免、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终归要尝试去解决问题、提升自己,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接纳苦难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晴天雨天都是好天,因此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的时候,就能多一分从容。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并不是把所有缺点都改正了就成了完美的人了,而是在生命中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光明一面,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去创造价值,带着不圆满上路,慢慢的走向圆满。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七
每天活得像穿上红舞鞋的小姑娘,没法停止旋转?这不是生活的真相,而是你患上了“慢能力缺乏症”!不过别担心,只要学会3招,你就能把求之不得的“慢活”变成现实!
敲完工作email的最后一行字,你以为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接下来该是轻松自由的好时光!可是很快,你这个“工作发条娃娃”,再次陷入另一个精心编织的“日程表陷阱”:购物、饭局、闺密小聚,还有约好的减肥spa……深吸一口气,冲进夜色,你又踏上了与时间赛跑的“忙碌时光”,结果,周末和假期过得比工作还要累!
如果这是你日常生活的写照,说明你已患上了典型的全球性“慢能力缺乏症”。不用担心,你并不孤单,它已让8成的城市中坚人群都被感染了!好消息是,最新的心理研究结果发现,慢不下来,只是一种行为惯性与自我补偿心理作用下的紧张状态,所以,想摆脱这恼人的“发条娃娃”模式,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我们马上分享怎样用更有效的方式,终止原有模式的惯性,帮你拉开与忙碌的距离,给你的生活来一次愉悦的重启,轻松拥有慢活时光!
妙招1:拉开与“当下”的时间距离。
你是个一路走在潮流尖端的时尚生活达人吗?穿当季最流行的颜色,看最新上映的大片,读新鲜出炉的畅销书,吃城里新开最in的馆子?这个世界像个不知疲倦的魔术师,手中不断变出新花样,吸引我们这些爱热闹、赶新鲜的好奇宝宝,一路追赶下来,虽大呼过瘾,也难免“气喘吁吁”。
建议你:偶尔远离“当下”,寻觅些有年头的老物事,沿着它们回溯到时间的彼端,展开一段别致的时光旅行。也许是看看《龙凤配》那样赏心悦目的黑白电影,看那遥远年代里赫本与两个出色男人间精妙绝伦的对手戏;也许是读读《雾都孤儿》那样已少人阅读的旧日经典,在辛辣的文字里想念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小男孩。
借由这些老物事,可以暂时远离你当下的生活,体验一下放逐自己的快乐悠闲。
妙招2:延展与“此地”的空间距离。
如果这城市你已经太熟悉,熟悉到街景都成了陈年老茧,日复一日上班回家,购物健身,都是同样路线,甚至哪个拐角有个总诱惑你“犯罪”的面包店,你都一清二楚。这千篇一律的情境,光想想就够无聊!
所以你会熟练地自动屏蔽对当下的感触,开始不由自主地筹划稍后、明天,甚至下周要做的一二三四件事,急速奔跑的大脑因此完全失去了休息的机会。
建议你:多位生活家的切身经历已经证明,慢下来的秘诀就在于兴致勃勃地享受当下,永远不挂心下一秒要做什么。而战胜“审美疲劳”,重归当下的捷径就是――换个选择,换条路走。
你会很快发现,生活了很久的社区里竟然还有一条路通往超市或公园!这陌生街道上将充满陌生的际遇,遇见什么人,有棵什么样的树,一切难以预期,也正是你玩一场想象力游戏的大好时机。
为迎面而来的人、事、物编织故事,想象他们有怎样的过去跟未来。在漫无目的又充满未知的陌生里,开启悠然自得的好心情。
妙招3:跟未来的“自己”来一场对话。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向外沟通,和男人讲情话,和朋友聊八卦,和老板说废话……却独独对着自己想说点什么的时候脑中空空。
建议你:偶尔不妨把自己也当成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找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一小段安静不被打扰的时光,问问自己最近的生活可满意,说说近来种种经历的体验感想,或是大胆想想对未来的愿望期盼,以文字诉之于纸上,随明信片一起寄给下个周末的你。
无论此时彼刻,必能为你带来一小段悠然时光。
box:内心有安全感才能慢活!
慢的能力来自内心的安全感――不用去追赶“工作狂”的脚步,也不必用满满的行程来印证自己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日子不是一件一件要去完成的事,而是一个一个等待你经历的过程。
始终抱着旅行家的心态,踏实地行走在生活里,留意身边美好的风景,在好风景前多停一停,你就能享受到悠闲的慢生活。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八
大家好!
namaste!
筋膜包裹着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骨骼及内脏,经由上图的显微结构可见,健康的筋膜富含水分。当人们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或存在身心压力时,筋膜开始脱水、粘滞、进而导致身体形变及僵紧和呼吸受限!筋膜舒解是一种以手法为主要手段的疗愈方式,用以释放包裹肌肉、肌腱、关节、脏器和骨骼的结缔组织中隐藏的结节与疤痕组织.。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是骨头紧或肌肉紧,实际上是筋膜紧!筋膜松解以后,不单感受身体的放松,而且会体会到内心的释放!
理疗瑜伽是一种强大且疗愈性的瑜伽体系,以培养身体本身的“疗愈智慧”为主要目标。其较长的体式停留,能增加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且提升专注。其腹部核心练习为身体的中心带来力量,并帮助下肢找到正确支撑上肢的方法。其智慧的序列编排高效安全,能够按部就班地准备,打开和舒解身体。
理疗瑜伽,筋膜松解术,肌肉激活及疗愈。
我参加日记星球21天蜕变之旅,第十一期。我是207号星宝宝,这是我的第245原创篇日记!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写;你写或不写,时间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载的记忆才是永恒!
一个深深爱着你的陌生人,“自由先自律,愿你自由,”这句话也送给您了,相逢皆是缘,愿保重自己,一切顺利。
本文作者:張盈伽(公众号:瑜馨瑜伽私教)。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九
我是一个抑郁者,拥有抑郁情绪三十多年,一直处于抑郁失眠,情绪低落,思维纷乱,身心疲惫之中。我也一直在努力奋斗,在为生活生命而奋斗,我想拥有一种美好自由富裕健康的生活,现在正在全方位地康复自己,疗愈自己。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满意,对过往的日子越来越感激。我想把自己日常生活的一天与大家分享,共同为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学习而奋斗。
最近我一直在观察自己,觉察自己是如何度过一天的?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们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普通,我们最后都要归于平凡普通,以至于归于尘土。带着对自己的慈悲、同情与爱,我觉察自己一天的生活,并将其表达出来。当我觉察自己时,我看到自己在芸芸众生中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表现,我心理生起了一种对自己对平凡对大众以及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早晨5:30点左右起来床,有时会更早,我是在惺忪的睡意中起来的,我依然会感到疲惫有时甚至是难受、恶心,因为睡不好因为做恶梦了。这是我经常的感觉,我还是得紧张些,穿好衣服,赶紧送孩子上学,此时往往是小虎催我,我催大虎,我们都适度紧张起来。如果我醒得早或是休息日我会在床上做正念练习,也会做放松和祷告,我的祷告是做一些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是完整和完美的,一切安好,果然如是。
如果到学校晚的话就要陪孩子吃饭,上早训的话一般6点到学校,孩子早训后跟生活老师一起吃饭。我回到家也就7点钟,正是锻炼身体的时候,练瑜伽,打太极这是我常用的锻炼方式,对时间和地点没有要求,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这是我用来放松,集中注意力,储备能量,激活身体的好方法,也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精神信仰,我觉得运动可以改变情绪,也可以让精神意志更集中。
8点吃早餐,也许是8:30。无论如何早餐一定要吃,以稀饭或面条为主,外加鸡蛋和粗粮等。有时因工作紧吃饭也会紧张,但我还是会有意识的.放松自己,有什么比吃饭和生活本身更重要些呢?我的紧张和焦虑往往是对将要进行的一天工作的担心,有事会担心做不好,没事会担心没意义,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没做好。
开始工作了,我会首先面对担心的事情,并对一天的工作有个安排。我先处理最焦虑的事情,有时是自己逃避的事情,也是自己不自信的事情。我是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更合适的身份是个自由职业者,我可以自由灵活地把握自己的时间。也正是这样我会很零乱无序,安排不好自己的时间,我很抗拒自己角色的转换,事无巨细,所有的程序、过程都要自己负责,头脑处于高速运转,疲惫运转中。很多时都是一种内耗,没有效果的思考,只有行动起来才会慢慢平静下来,慢慢安住踏实下来。因此我一定要做点什么事,具体的工作,跟客户打电话,做技术方案,联系好久未联系的朋友,加强或拓展业务,再有就是看点书,写点东西调整一下自己。但还是做一些具体的琐事会让自己安心一些,是自己无法逃避的琐事,修理家里的水龙头、门锁之类,做一顿中餐等。再没事就躺着练瑜伽,总之不能停着,不能做一件事情太久,那会觉得很累而没有意义。上午一般是不外出的,做一些准备型的工作,文件文案处理,联系业务等。有时因生产或维修业务催得紧也会出去,更多时是快到中午时外出采购或送货等,赚点小钱也开心。
呆在家里久里,也会觉得没收获,中午休息之后,下午就得出去办点事,首先是产生经济效益的事。有些工作价值不大,也许是送个货,买个配件,就会穿插其中完成,自己还是要亲力亲为的,这也是自己外出的理由。时间富裕还可以去运动,或顺便拜访个客户、朋友之类。这样会让自己感到充实,有时也会觉得没做什么,或是意义不大。只要是出去就会有收获,很多是自己没有计划或想不到的,人的精神状态就会不一样,累且充实,也会为觉察到的变化感到高兴,为自己就正生活到生活中感到满意。
我很少约客户或朋友吃饭,有时也会硬着头皮主动邀客户吃饭,总觉得应付关系很累,或者是自己不善于应付关系,没有那些抽烟喝酒唱歌泡澡的习惯。自己投入不进行,觉得扫他人的兴,没意义,更感到不自在心里累,心里纠结,但自己又必须演下去,最后抄银子完事。
回到家一般是6点,要么是自己做晚餐,要么是爱人已经在准备晚餐,我就会去做放松练习,做瑜伽或正念运动,去安住那紧张疲劳的身心。然后一起共进晚餐,聊聊下午发生的事情,讨论生活琐事也讨论人生问题。也会听听爱人的唠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有一致的看法,甚至因此而产生矛盾或不好的情绪,我得尽快打住。男人女人的思维和观念是多么的不同或有差异,当我们试图去说服另一方时,往往是矛盾的开始,生活的矛盾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成长的地方,我们也在互相磨合,相互理解,再次认识真正的自己。
重要的事情是晚上8点接孩子回家,如果孩子在家那就得陪孩子了,孩子会发出邀请,我们无法逃避,要不就得忍受孩子把家搞得乱七八糟,犹如大闹天空。陪伴孩子正是一家人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候,也会因为打斗、作业等事情阻隔我们的联结,我们正在从中学习,练习,让处理纠纷和写好作业变得更有乐趣。
我会催促孩子上床睡觉,在泡脚和看书时已到晚上9点。我得第一个带头睡觉,我安顿下来了,孩子们也慢慢就范了,孩子们会总想多玩一会儿,多看一会儿书,唯有我把灯熄了,一切活动都停止了。我们需要休息了,孩子们总能第一个就入睡,安静下来就睡着了,而我的躺着,不能再做什么而防碍家人的休息,我得主动早睡早起来带动一家人的生活习惯。
当我开始观察,觉察一天的生活时,当我觉得空虚无聊无趣时,我发现那是我在逃避生活,逃避平凡。我们都是平凡普通的人,而又不甘于平凡普通,我们很难安住于平凡普通,总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不劳而获,一劳永逸。我们标榜梦想、理想、未来,寻找意义、价值、责任,追求成功、成就感,这一切都会让我们远离自己远离生活甚至远离生命远离爱。
我看到了我的普通平凡,也看到了我的抑郁焦虑,看到了我的积极向上,我看到了所有的这一切。当我觉察并接纳这一切时,安抚并赞同自己,我越能看到自己本来的样子,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一切如是,安住就好。抑郁者同样可以正常美好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生活没有辜负遗忘我们,我们需要对生活多一点关爱和觉察。
我们渴望诗和远方,渴望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自己,而又被他人被社会所绑架裹挟,总在怀疑和评判自己甚至厌恶惩罚自己,这会让我们生活在抑郁和毛病当中。生活和生命其实很简单,一切如是,发生的,此时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当我开始尊重,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并感谢感恩所发生的一切,我发现一切都是美好有意义的。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
这个看的速度,确实好像和书名以及本书所要传达的人生态度有点不大相符。但我相信,从容并不代表着慢,慢只是从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充实和忙碌的关系一样。
下面是随便摘录的几句自己自己觉得略有感触的话。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与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里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眼光。”“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不只是“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样天马星空的思索,更多的是对周遭一切的探索。
“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谈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当我们用居高临下的万物主人的姿态观赏大自然,所有的风景只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停止观赏,融入自然,用耳朵和心倾听到的,才是真实的自然。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一
昨日午后在江边散步,注视着水中轻轻摆动的水草,觉得心绪也平静下来了,突然想到书中的平衡法则,能像水草这样与环境轻轻相和,不就是平衡吗?让自己融入环境,开放轻松的态度进入各种人群圈子,接受这个不完美和自己不一样的世界,欣赏这个世界中种种,让自己的言行适切合宜,透过内在的平衡,找到内心的清明和宁静。(平衡法则)。
以前我在不熟悉的环境会不自觉紧张,现在知道是我不平衡的表现,现在的我不会这样拘谨了,也不去揣测别人的想法,我认为既然我进入这个环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当事人,这个环境的气氛和能量场会因为我的加入而有所变动,轻松快乐还是抗拒紧张决定权都在于我,永远记得我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力量,我有不忍受的自由,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不再对即将来临的事情产生担忧。我现在能热情的参与其中,不去想未发生的任何可能带来焦虑的事情。作为当事人,我在其中的一份责任感告诉我,这段时间如果不愉快,我是要负责的。所以我只能坚定的相信现在就是好时光,此时此刻我在这里是有原因的,没发现的话就放大我的好奇心,或者静下心来去听,真像爱丽丝进入兔子洞一样觉得是乐趣。首先是使自己融入环境,有景融境,有人融情,其次是要把自己的正面能量传出去,因为我信任在我的心智无法触及之处,神依着更高的意念行事,这种感知到的慈爱和神秘智慧,让我有这样的信心去相信好的在后面。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二
《唤醒内在的智慧》我记的我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的推荐,应该是张德芬推荐的吧。买了好久的书,翻开的时候似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整体架构和叙事方式,当真是和《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这本书总的感觉,在阅读的时候会有很强的认同,很多东西的表达,虽说是似曾相识,但是,还是能引起强烈的认同感的。比如:
励志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句:人们真的很少失败——只是他们停止了尝试。这好像老祖宗的那个“浅尝辄止”我们努力过,面对失败,会轻易放弃。然后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我努力,还是失败了,那么,就这样吧。我们总会这样的规劝自己,这样的放过自己。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主旨是说:当你说尽力了的时候,问问你的心,你真的尽力了吗?事实上:很多时候,尽力,是我们原谅自己的托词。
《唤醒内在的智慧》梳理了12条行为法则分别是:寻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则】、取回我们的力量【选择法则】、按部就班【过程法则】、活在当下【现在法则】、唤醒悲悯【慈悲法则】、信任你的心【信心法则】、扩展我们的实相【期望法则】、活出真实的自我【诚实法则】、实践生命【行动法则】、随自然之歌起舞【循环法则】、拥抱更高的神圣意志【臣服法则】、记得我们与万物的联系【合一法则】。仔细读来,都是简单而浅显的道理,然而也是这样的简单和浅显的道理,是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真谛。
我们都活在这个圆融的世界里,每天都在各种生活角色之中平衡着:工作、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却都是我们必须扮演的角色里,我们我们演绎这生活,平衡着各种角色,也平衡着内心的自己和社会化的自我。我们选择,然后践行我们的选择,不可能没有遗憾和后悔,但是,我们必须带着遗憾和后悔继续前行,事实上没有哪一种选择是标准答案,我们只是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我们相对更容易接受和认可的路,然后走下去,就想书中提到的:
选择之后,就是按部就班的去完成,一步一步的走向我们的目标,不去看太远的东西,不去担忧过去,亦不忐忑未来,我们,只要做好每一个现在,享受每一个当下,满怀慈悯之心,爱他人,爱自己,用我们的信心和期待,诚实的践行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能够看到物质自身的规律,不疾不徐的静观更替,遵循着最本源的规则,臣服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将自己与世界合一。
仔细想想,这本《唤醒内在的智慧》以及当下西方的这些心理研究,其实在几千年之前的孔孟之道中就有所体现,最古老的修身养性的书籍,应该是我们的《庄子》,最古老的励志启蒙书籍,应该是我们的《论语》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真心为叹服与我们的华夏文化,真心的,为祖国骄傲。
很多时候,读通了华夏文化,便能读透整个世界。
依然,感谢这次阅读,每次一读书,都有收获,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三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很喜欢,封皮很精美,蓝色给人很舒心的感觉。
刚开始看到目录和作者简介时,心里有一点抵触,因为对身心灵还没有概念;尤其是看到王季庆老师的推荐序——《智慧的明灯》,更有一种不知内里的无所适从感;但是因为张德芬老师亲笔推荐,又不忍释手。
带着疑惑开始进入正文,小说的模式很自然,文笔也很朴实,慢慢的被吸引了。然而,真正触及心灵的是作者在全书中娓娓道来的十二个法则,每一个法则都以故事的形式串连,行云流水中不乏真知灼见,沁人心脾,丝毫觉察不到光阴流转。
其中的选择、现在、慈悲、信心、诚实、合一法则让人难以忘怀。
米尔曼先生这样描述选择法则:“你不需做任何事,只要认知到——每一个行动或不行动,都有其影响和结果,而你愿意接受这些结果,这个意愿便给了你力量和自由去选择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一切选择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你愿意。
而讲到现在法则时,他用一只猫详细阐述道:“不论什么时候,你的问题和烦恼都和过去或未来有关;你等于是在现在这一刻延续了你的问题,你给了它们注意力和能量,让它们在你脑里居住。”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像一只猫那样——永远专注于现在,当下这个时刻。
在慈悲这一章,米尔曼先生用简单的故事彻底触动了我的心灵:“就如你能从白鹭学习平衡,向猫学习现在法则,你也可以跟地球学习慈悲法则。我们人类蹂躏、践踏她的皮肤,我们砍伐、燃烧她的树林,我们剥削她丰富的宝藏,只顾自己的利益,却从未想过要得到她的同意或向她表达感谢。”“如果地球能原谅你的错误,你为什么不能宽恕自己,并给予他人同样的悲悯?”宽恕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更要宽容。
在最后一章里,米尔曼先生讲述了人类最神秘也是最为终极的合一法则:“当你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治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看到这里,眼前呈现的是萨顶顶那首《万物生》的画面,是呀,万物皆为一体,如同中国的太极,天地乾坤,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真正意识到这点,所有的一切才能化解。
自从第一次看完,每当有困惑时,总还记着拿起来翻看一下,总会让自己找回平和。在此分享给每一位有缘认识的朋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和温暖。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四
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是曾经的感受吗?
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吗?
我不是一文不值啊!
我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是目前自己还未全部发现和看见,我的存在和出现本身自带价值。
想起绿水老师的一个词的提醒:比较。
……。
随后又一个声音提醒我:书还没看完,或许只是书中这部分刺激到你曾经的感受……。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要进入他人的生命,先得进入自己的生命。”
“所有的学习都是从自身的生命经验出发,去发展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知识。……”
自问:难道走进一个人的生命,只会用自己的`生命经历(经验)去感受另一个生命吗?
自答:多与各种特点的生命互动,去体验多中多彩立体的生命存在……。
或许我曾经的种种“痛苦”经历。是为了修炼我对此生命体验的觉悟和感知能力。
经历的痛苦感受越多,越是财富……。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五
身心灵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要亲近滋养心灵、开发智慧的方法,以获得更优质的生命。
当身一体的成长开始衰退,当智力的开发抵达顶峰,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或者无聊,这是每一个寻求更好人生的人追求灵一性一生活的起点。
灵一性一生活,与信仰和宗教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全然承担起自己的生命,对一切遇见和感知负起责任,然后,按照身心灵生长的规律,遵守几条朴实的心灵法则。身心之外,“灵”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直和你在一起,只是它隐藏在欲一望之中,不那么容易被发现。
《唤醒内在的智慧》就是一本帮助我们发现并唤醒内在智慧的书。丹。米尔曼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用文学的方法表达了哲学甚至“生命灵学”的智慧。
“什么是你从生活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生命本质?”悬念就此产生。他的回答是时间和经验给了他“心灵法则”。这些法则是什么呢?他去离家不远的山野间散步,遇见一位优雅、慈悲、具同理心的女一性一,她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变成一只猫、故意掉到山崖里)可谓是:言传身教,寓教于行,让他知道人生的智慧,还有获得这些智慧的原则。而这些智慧,其实就像深秋的核桃的果实,要成熟之后,在合适的契机,一敲而已。
这些原则复杂么?不,一点也不。书中一共有12条“心灵”法则,关于身心平衡,关于时间、关于行动、关于人是之一不是唯一等等,非常质朴,却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智慧不是有非a即b的选择题,而是一种在特定机遇中做出最好选择的能力,是一种觉察环境与内心的方法。智慧是活在当下,是对万事万物的同理心,是慈悲,是对自己的信心。智慧是让心智不断成熟的能量。
这些原则看起来一点也不难,也很容易让读者认同,不过,如果仅仅读了书,知道了法则,作为知识储备,那么,真是莫大的遗憾。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智慧人生的一操一作手册,在故事的外壳里,藏着一步一步迈向智慧生命的秘笈,秘笈的背面,是幸福。幸福,是人对生命品质的终极追求,是人对有限今生的重要责任。为了幸福——这些秘笈,尽管很可能你已经知道,它们一直在你的生命里,值得你致力践行。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六
以下是书中摘录的一些片段:
除非你体认到你有说“不”的力量,否则你不可能真正的说“好”。
当下教导为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你选择看的方向,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而你所选择往哪个方向看,决定于你希望看到什么。举例来说,如果你相信“不能信任人”,就会透过这片希望的滤镜观看这个世界,然后发现许多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的信念影响你的选择、你走的方向,甚至你遇到的朋友、对手和命运。
我们人类,就像核桃壳:如果硬是要再不对的时间打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成熟,你只要在正确的地方轻轻一拍,很容易就敲开了。
臣服是谦逊的行为,是认知到生命的神秘与深不可测。
我们以独立,有着各自不同命运的个体身份,出现在地球上。但就象每一颗分离的雨水都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意识海洋——神的身体的一部分。在我们同属一个家族的最高真理中,找到爱和内在的宁静。
当你开始透过一体的眼睛去看朋友、敌人、所爱的人和陌生人,所有的为难、困境和冲突都化解了,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所有的矛盾都因为这基本的真理而解开。
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些话时,由于我们还不具备一定的修行,往往对那些话毫不在意,甚至觉得那些话都是无稽之谈,可笑透顶,因而那些话在当时根本不能触动我们,以至丝毫不能给我们任何启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经历了许多,思考过许多,再次听到或读到那些话时,你会象平地起惊雷一样,为之一振,如同在你心灵的深处,射进一道美丽的阳光,驱散那多年的乌云,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核桃壳一样,当我们的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被青涩的皮包裹着,如果硬要砸开,里面其实什么也没有,而且会溅一身污渍,而被砸的核桃也很痛苦。瓜熟蒂落,你甚至不需要轻轻一拍,就可以享受美味的果实。
有些话,你可以和别人说,但不能指望别人懂。动静有时,万物合一。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七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周阅读的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看的一本书。它说道,人类的心灵恰如一座冰山,小小的一角显露在外,庞大的部分却隐藏在未知的神秘中。呈现出来的痛苦,无论愤怒、委屈、恐惧抑或是悲伤,或许你从来都不曾知道,它们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
书中说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是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
这本书我觉得读起来很难受,很想曾经看过得一本《卡耐基大全》,都是和我们讲述一个道理,然后举一些案例来论证它。但是问题在于它给出的这个道理或者看法读者已经赞成了,那这样看来,这本书是不是已经没有写出来得必要了呢?作者显然是将自己得一个经历或者找他求助咨询的案例写在了这本书当中,但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就显得很苍白无力,就像呼吁也只有呼吁。
作者将目前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一些反应一步步归结为童年的遭遇,在我这里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票数。哪怕我们岁数再大,我们的内心中依然会有一个小孩,它可能再继续否定你自己的本身,或者带走你的一些自信心。就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童年时期是在我舅舅家度过的,父母不在身边。我舅舅是小学老师,同时也教我课程,负责我的学业教育。他是一个很严苛的`人,生起气来很恐怖,周一到周五是不许我看电视的,晚上七点就得回房间睡觉,考试考的不好或者其他令他不满意的事情还会打骂我。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对我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是因为他的严苛,我才会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因为没有电视可看,只有看书。但与此同时,也给我的心灵上带来了一定的创伤,我从一个活泼的小朋友变成了一个沉默内向的人,我不愿意去与其他人交流,我更愿意把事情放在心底。更不愿意去与我舅舅或者长辈沟通,因为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我害怕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挨骂挨打。不巧的是我的初中高中班主任也是很严历的一个人,所以到了现在,我都不是很愿意和长辈们去沟通,也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们交流,这是我所认识到的自己的缺点。我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来看这本书,可能会更有共鸣一些吧!
说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追着不放。今天一位同学说的很好,她说爱的对立面其实不是恨,而是漠然,就是你内心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的反应的状态。我想想也是,恨是带有感情的,说明还在意,而漠然是真的没有感情了。说到创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愈,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夏目友人帐》这部动漫的原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都是温暖的,就想夏目里面说的:“我想称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八
在这个暮春的午后,窗外呼啸着如鬼哭狼嚎一般的风声,伴随着室内时断时续的打印机声,让人的心情格外烦躁;我们财务部开始了本周的读书时间。
这次我们采用了以往不一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每个人的朗读来大家共同学习,你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倾听同事的诵读,如果工作告一段落也可以停下专心听。“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着诗仙李白的这段清远寂寥的诗,开始了婵婵开场的分享,正在erp条码里逡巡的我,原本以为唤醒内在的智慧是一本教条式的人生教义,随着婵婵那清脆的朗读,感觉有点像跟随着徐霞客在高山森林畔游弋。“小心你所要求的,你很可能会如愿以偿。”这句话很像魔法师的开场白,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我们自导自演的魔法。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会去做什么样的努力,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恐惧、困惑、忧虑、困难这些时刻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如何才能拥有黄金般的自一由、清明、宁静和喜悦。如何在现实艰困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伴随着王梅磁一性一的声音开始了寻找中庸之道—平衡法则的学习,感觉这一章和我们每周晨读的德道经不谋而合,身处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很难能做到独善其身、心平气和,正如书中所言,渴望和执着,牵引你向前,恐惧、抗拒和逃避,则让你后退。任何一种极端的形式,都会使你偏离平衡。失去衡量各方价值的机会。我们向来所习惯感知的情绪,不论是在身一体或心理层面,即使是焦虑或极端的不平衡,对我们来说,都已经习以为常,都是“正常”的感受。因为你习惯了你习以为常的状态和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要改变习惯会觉得困难。真正的了解是做和行动,而不是口中的了解。“但是没有人说你一定要让生命这么困难,如果你注意到离树的距离太远,那就走近它,“这句话提醒我们,给自己一步一步的设定可行一性一大的小目标,在不断的自我平衡中,可以使我们在小小的成功感里逐渐的离我们的大目标越来越近。
在我朗读“取回我们的力量—选择法则的时候,我刻意的的运用了平衡法则,平常我说话的语速过快,过于急躁,分享这章的时候我有意的放慢了语速,感觉很明显,舒缓的阅读,让人没有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算是自身一次小小的平衡矫正了。正如我们无法控制所有的境遇;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临事物时的反应,我们命运的大部分是由现在的选择所决定的。不论生命给了你什么,你都可以选择要如何在内心响应。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认知到—每一个行动或不行动,都有其影响和结果,而你愿意接受这些结果,这个意愿便给了你力量和自一由去选择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你可以抗拒,可以怨叹命运;或是,选择面对和拥抱,让生命无限延展。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丰富生命的厚度。周师按部就班—过程法则的分享,让我收获了这段醍醐灌顶的话:“面对生命,要学习一次专注于一件事,直到做对了为止;先将可以稍后再做的搁在一边,依事情的轻重缓急行一事,凡事循序渐进。当你学会了整合纪律和耐心,它们便成为你不屈不挠,实践梦想的利器。热忱为你的步伐定下基调,但只有坚持和努力不懈,才能达到目标。过程、耐心和坚持,是通往任何目的地的门户。”
伴随着一章一章的朗读学习,我的心逐渐的平复下来,进入了一种神清气爽的状态,阅读真的有让人平静的力量。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只要我在身边,女儿总是让我给她读书,不管是漫画绘本还是杨红樱的童话小说,她总是喜欢让我给她读,在郑州总是失眠的我,晚上在给女儿读书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就瞌睡了,每次都是她摇摇我说,一妈一一妈一你还没有给我读完呢,怎么又睡着了。我的朗读给了女儿喜悦,也给了我自己心灵的平静。
经过今天的读书时间,就我自己而言,朗读出来的印象还是最为深刻的,除过小说以外,这种学习型和学术一性一的书籍相对来说要枯燥一些,单纯的看,浮光掠影,一是印象不深刻,二是容易抛锚。朗读的过程也是也伴随着思考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形象一性一的思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章一节,能对一段话,一句话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共鸣都是我们的得到,对于我们来说最美妙的琴音就是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那支曲子,我在学习,我在期待唤醒我内在的智慧。借用我喜欢的这句话作为结束语,知道和做到并不是同一件事,为了要活在当下,拥有现在,你必须投入此时此地,记得你在哪里和你所在的时刻,然后你就会明白你是谁。当下教导我们:你今天所做的非常重要,因为你是在用生命的一天交换。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十九
想不到吧,过分溺爱也是一种虐待!
说到虐待,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身体虐待,包括辱骂,殴打,以及性虐待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么书中,提到了另外几类虐待,虽然比较隐蔽,但是,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影响,同样是重要而深远的。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是由罗西.马奇-史密斯写的,她是英国心理协会的注册心理治疗师,有20多年的执业经历,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专家。
在这本书中,罗西提到了几种虐待类型,有一些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1、身体虐待。
这是很容易辨别的一种虐待的方式,也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虐待方式。它包括殴打,体罚,性虐待等。
2、精神虐待。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怀疑他是母亲和情人生的孩子,因此在所有的家庭场合他都遭到排斥。其他家庭成员在一个房间内吃饭,这个小男孩却只能在厨房里吃饭。虽然没有身体上的虐待,也没有挨饿、忽视或者性虐待,但是,小男孩的内心会络上抛弃和背叛的印记。
排斥在外是一种很典型的精神虐待。有些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恐吓他,我不要你了。甚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关在门外,不让进门。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焦虑。
3、无边界虐待。
有一个女人嫁到夫家之后,一直都不幸福,丈夫和婆婆对她都不好。后来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她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倾注在这个男孩身上。这个孩子有一点感冒咳嗽她都紧张得不得了。并且,她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最爱他的,他长大以后要保护妈妈。男孩是夫家的第一个孙子,婆婆和丈夫对他都宝贝得不得了。但是,男孩子只跟妈妈亲。在孩子和婆婆、丈夫的对抗中,女人感觉到了胜利的喜悦,她把孩子抓得更紧了,男孩十几岁还跟着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上大学也是妈妈陪着去。后来这个孩子走上社会后,根本无法一个人处理社会事务,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只能辞职回家啃老。
在这个故事中似乎不存在虐待的问题,只有过度溺爱。但其实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带着对夫家的报复,以及从孩子这里获取在夫家没有感受到的爱与关怀,让一个小孩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爱的枷锁。而且为了自己的需要,她阻断了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时机,使得男孩无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作者在书中说,一个过度受宠的孩子,过度为父母的个人需要而服务的孩子,或者其父母没有情绪边界的孩子,都可以说是虐待的牺牲者。
4、过于严苛的要求。
拿了第二名,她兴冲冲地抱着奖杯回家,谁知道妈妈并没有夸奖她,反而说,为什么你不是第1名,我的孩子必须是第1名。安娜只有更刻苦地训练,终于拿了第1名,但妈妈又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发现自己永远都没有办法满足妈妈对她的期望。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拥有爱”的错觉,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之后,一旦别人对她有一点点怜爱,他们都会像飞蛾扑火似的紧紧抓住。
虐待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幸存的秘密》的作者莫伊拉・沃克曾警告我们:“儿童虐待会导致巨大的发展性损害,这种损害有持续的影响,确认并接受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效果并不会简单地随着孩子进入成年期而消失不见或蒸发。”遭遇过虐待的孩子对他人没有较高的期待,他们也不期待得到帮助,“在他们受到病态对待的时候,他们常常没有羞辱感。他们对自己感觉不到积极的信息,也不会传达积极的信息。他们不能轻而易举地自我保护。”
好的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漠不关心和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内在疗愈读后感篇二十
这两天再看周志建的《故事的疗愈力量》,书很好看,一天就看了大半。作者的真实很感染人,就如同他做叙事,不是用技巧,而是用“生命”去陪伴。艺术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一定不是技巧,而是真实。这份真实不是我们追求的那种“完美”,而是坦然揭开自己,完整呈现的那种真实,真实是一个呈现的过程,不只是结果。
其实,每个人都想真实,但是能够完完全全的袒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表现希望好的,遮盖不好的,这就不是真实。一个人能完全展开,他一定对自己是完全接受的。接受那些不完美,接受那些不着调,接受自己的不同常理,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绪和世间的一切安排。这个需要修炼。只要能坦然面对接受,缺点就不是缺点,而是个性。
讲自己的故事具有疗愈作用我也深有体会,能把自己看成一个故事,并把它讲出来就已经跳脱出去了,通过回溯过往,看到自己“卡”住的某一部分,把他们认领回来。认领这个词真是太棒了,让人浮想联翩。不再追求完美的那个我,而去努力做好完整的人。
写上面这一句我忽然犹豫了,如果对方是一个不评价、不建议、完全包容接受你的人呢?如果是一个可以吃进你所有情绪的人,那当然是一种疗愈。我们没被疗愈,有时候被激怒,是因为对方根本没有听进去。他耳朵听,可脑子一直在做判断,一直想给你什么建议,他没有体会到你的委屈,你的难过。如果遇到这样的一个听者,只能是二次受伤。
我真不是一个好的听者。听别人说自己的事情,我常常是边听边在判断,他遇到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该给他什么建议。其实,说话的人最想要的不是建议,是陪伴,是你能听懂他的难过,了解他的情绪,然后和他在一起面对。
那么我为什么那么想给人建议呢?是想借着建议表达我自己聪明和独特吗?好像是有点。我为什么那么不喜欢听别人讲负面的情绪事情呢?我好害怕那些会传染到我,我好害怕那种伤心无助的感觉。那会让我立刻有一种同感心,想到自己很多难过无助的时刻。我害怕面对那样的自己,所以在她有苗头的时候,我就立刻躲开。通过给别人建议,让自己有把控事情的安全感。
“你没有办法给别人你没有的。”诉苦的人想要的安全和温暖,我自己没有,只能靠着建议逃脱。
做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这种内心的力量。想要有一种深海般不惊波澜的吸纳,你必须先对自己深海般的发现和接纳。
身体里那些被压抑隐藏的需要和情绪,常年在一个不见光的阴湿的角落,发酵腐烂。你得把他们挖出来,翻到面上,暴晒。这样的土壤更肥沃。你完全有能力把腐烂的水果变成甘甜清洌的美酒。感谢那些生命力那些林林总总的沙子吧,他们是上帝放在你身体里的珍珠。这些“短”最终会成为你最骄傲的“长”。
这本书解开了我这个困惑。完善就是让你自然舒服的做自己。独特和完善似乎是一个表里关系,内心的完善是相对统一的,就是自由、安全、喜悦,它可以通过你独特的自我去表现。你可能是巧言的,可能是内敛的,可能是热情的,也可能是保守的,但内心都是舒服的。谁也不会说,我独特因为我内心拧巴。美好的特质有很多,你可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更突出,那就是你的独特。敢于做自己不是独特,而是内心完善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