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闽南文化的论文(案例23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范例,希望对大家写好总结有所帮助和指导。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一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闽南的中秋风俗就是那些猜字迷、烧宝塔、赛诗、博饼……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子一起吃了团圆饭后,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赏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见天空早已暗下来了,刚刚天边还挂着的晚霞已经不知所踪,只看见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乌云的背后怎么也不出来,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赏月,没有月亮怎么赏月呢,难道月亮想跟我们玩捉迷藏吗?”
等呀等呀,过了一会儿,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转身从乌云后跳了出来,微笑地挂在夜空中。顿时,天空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极了!看着如些美景,姐姐为了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都入了迷了。
随着时间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来越皎洁,它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惊呼着。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妈妈听到我的呼声也走了出来,爸爸妈妈也感叹着今晚的月亮的美。妈妈突然说:“在这么好的月色中,不如你们姐弟来个赛诗会,看谁背出有关月的古诗越多,谁就是胜利者。”大家听了后一致赞同。
比赛开始了,我先发制人背了一首《静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来了首《水调歌头》,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鸟鸣涧》,我的话音刚落,马上迎来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孙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后我得意地望着姐姐,只见姐姐呶了呶嘴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最后姐姐只好认输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开心地喊“ye,我赢了,我赢了!”
我抬头望着月亮,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皎洁,我们也在喜悦的气氛中度过这闽南的中秋。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二
淡黄的山峦渐渐淡出画面,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山峦的形体也慢慢变化,最终一锤定音般地在画面上定格,现出“文明之旅”四个大字。我们跟随着市委书记黄少萍女士,与海内外观众一起,品读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
在这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视频中,我读出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听出了唱响千年的乐曲,感受了爱拼敢赢的气质,目睹了富丽堂皇的皇宫起……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闽南文化符号中,我更深刻地感受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厚渊源以及闽南文化在凝聚两岸的情感,推动和平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我爱泉州,爱她的“老”。提线木偶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小时候的我曾无知的认为提线木偶也不过是几个手指掌控着一只小小的玩具,让它跳起来,走起来,仅此而已。欣赏了木偶表演《钟馗斩妖》后,我彻底改变了对表演提线木偶的看法,它不仅展现了用十只手指表演36条线的高难度动作,也向世人秀出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唱出了泉州千年的历史。
我爱泉州,爱她的“言”。听了那翱翔太空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里传来的闽南方言,我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的《爱拼才会赢》的这首歌。这首歌,让我领会了闽南人的那种爱拼敢赢的精神,学会了敢于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气质。市委书记在观众面前引亢高歌这首闽南歌曲时,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要学会唱这首歌,唱出我们的精神,唱出我们的气质。
我爱泉州,爱她的“秀”。视频上的惠安女“头戴黄斗笠,披花头巾,身穿蓝上衣,系银腰带,穿宽长裤。”在海边,在田间,我们总能见到一群群犹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婀娜多姿,优美动人,这就是泉州唯美的一道风景线。惠安女的服饰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惠安女让我们觉得美的更是隐藏在华丽的服饰下的“惠女精神”。惠女水库就直接地体现了惠女精神,体现了那种美丽大方、勤劳坚韧的气质。正如方志远教授说:“惠安女的这种精神是当代女孩子所要学习的美好品质。”这就是泉州的美人,这就是泉州人的自豪。
我爱泉州,爱她的“俊”。在荧幕里,摄影师给了我们时空隧道,让我们目睹了一座座闽南古大厝,一排排“皇宫起”,让我们再次地感受到了泉州经济的辉煌、建筑的富丽堂皇。我们置身其间,无法用语言来修饰,用话语来表达,我们只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一首首委婉动听的“御前清曲”,一座座造型特异的宗教寺庙,一个个生动离奇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泉州历史的悠久与生机勃勃。观看《海纳百川闽南韵》,我们领略了“海滨邹鲁”的美景,欣赏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古港商埠”,我们陶醉在刺桐花飘香,陶醉在泉州这个古老的摇篮。我们学会了闽南文化中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包容并蓄的人生哲学、重乡崇祖的价值观和重义求利的生活理念。
爱的就是你——我的泉州,我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三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闽南的中秋风俗就是那些猜字迷、烧宝塔、赛诗、博饼……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子一起吃了团圆饭后,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赏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见天空早已暗下来了,刚刚天边还挂着的晚霞已经不知所踪,只看见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乌云的背后怎么也不出来,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赏月,没有月亮怎么赏月呢,难道月亮想跟我们玩捉迷藏吗?”
等呀等呀,过了一会儿,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转身从乌云后跳了出来,微笑地挂在夜空中。顿时,天空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极了!看着如些美景,姐姐为了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都入了迷了。
随着时间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来越皎洁,它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惊呼着。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妈妈听到我的呼声也走了出来,爸爸妈妈也感叹着今晚的月亮的美。妈妈突然说:“在这么好的月色中,不如你们姐弟来个赛诗会,看谁背出有关月的古诗越多,谁就是胜利者。”大家听了后一致赞同。
比赛开始了,我先发制人背了一首《静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来了首《水调歌头》,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鸟鸣涧》,我的话音刚落,马上迎来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孙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后我得意地望着姐姐,只见姐姐呶了呶嘴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最后姐姐只好认输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开心地喊“ye,我赢了,我赢了!”
我抬头望着月亮,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皎洁,我们也在喜悦的气氛中度过这闽南的中秋。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四
闽南可是个有名的地方,这里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美味可口的小吃……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吃,印象最深的是海蛎煎。
那是在一次看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闽南特色小吃”这几个字,就两眼发光、口水直流地看下去:里面有麻粩、鸡卷、面线糊、土笋冻……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海蛎煎,上面介绍道:海蛎煎吃起来甜甜的,有种入口即溶的感觉……“啊!看到这里,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于是,我找了机会来尝试做美味佳肴。
我从冰箱找出已经剥好的海蛎,将其洗上几十遍,把原本夹杂着的泥沙给冲干净。洗净后,我将海蛎倒到油锅里翻炒,结果海蛎才刚倒下去,油锅就像要爆炸了一般翻腾起来,热腾腾的油溅到了我的手臂上,我痛呼一声:“唉!当个吃货还真不容易。还是请妈妈来帮忙吧。”
“救兵”终于来了,妈妈看见我的“惨状”,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爆笑,跟我说:“海蛎的水要沥干才可以放进油锅,不然油就会溅出来。”“妈妈你好棒啊!我趁机拍了妈妈的”马屁,没办法,为了吃海蛎煎我也是拼了。
接下来我就在妈妈的指导下下了一大片姜,加了料酒、黑胡椒去腥。啊!好浓的香味啊!然后,我又加了蒜叶下去继续爆炒,味道更香喽,我又再一次地流出了口水。接着,我又加入木薯粉浆,有一些凝固是炒碎加适量的盐,加适量的油继续炒制后摊平。摊平后再煎一会儿,妈妈帮我打了个鸡蛋放下去,鸡蛋像跳水员一样跳进锅里,浇到周围,上下翻炒!啊!香味扑鼻的海蛎煎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嗯~~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甜甜的、入口即溶啊,好美味啊!以后我要多多去了解闽南小吃,尝遍所有美食。我还要多像妈妈学习厨艺,避免今天这样的“惨状”再次发生。
闽南的文化博大精深,吃、喝、玩、乐,样样具备,包你来这儿玩得嗨皮。哈哈,真是太有趣了!吃,只是闽南文化之一,还有提线木偶、闽南童谣、高甲戏等。遗迹有开元寺、清源山……太多太多了,文化太深奥,我长大后再去慢慢了解。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五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闽南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讲究茶叶、水和茶具了。茶以新为贵,而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所以称“青菜”。
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闽南人泡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为它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得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闽南地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艺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访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洪老先生从小在厦门的“茶桌仔”(饮茶摊)边长大,年过古稀的他泡茶技艺炉火纯青。
只见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珑的紫沙壶茶具,边摆放边说,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可比喝茶的时间多哦,要不怎么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说,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开水对我说:“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
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只见他在茶壶里塞满了茶叶,接着就把开水冲入茶壶中,这时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然后盖上壶盖,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了,热气才不会跑掉。他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洪老先生说,泡茶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壶边斟边说:“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洪老先生说,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接过洪老先生递过来的茶,果然清香扑鼻。按照老先生先闻后品的指点,我深深吸了口气,顿觉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然后我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慢慢品味,舌有余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听众朋友,听了我上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感受到饮茶确实是一门艺术。是的,这是一种茶艺,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闽南人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仁: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y-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y“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y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y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3.社团文化宣传:敬畏传统,大胆创新。重视“大字报”,否定报纸与微博。开发微信功能。
4.社团文宣核心:语言文字与历史。立足学院专业设置与优势。明确精神与语言宣传的重要性,高瞻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七
一: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二: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三:馈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四:女儿女婿日
大团圆欢宴。
五:挑水盖井
文化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国内外而传播的。国内传播达闽北、闽中、闽西、浙东南、赣东、粤东、港澳、海南及台湾。
其中移居台湾为最多,且分布广泛于台北、台东、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粟、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文、宜兰、云林、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地区,而均有闽南人在那里一代代休养生息。已知从唐代始,先辈移居台湾,不仅带去方言,也带去闽南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等,并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发展迄今,仍语言相同,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也仍相同或近同。
从现有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就多达1700万人,表明闽南话在台湾是其主要语种,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教育几近相同。而国外传播则达世界各地,堪称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闽南籍华侨(居多)华裔人群的足迹。
移居国外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指入居住国外籍者)有数百万之多,其中称居东南亚诸国最多。华侨、华人先辈不仅带去闽南方言,而且也把闽南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传播到居住国闽南人社区,并一代代传承、渲变和发展。迄今侨居于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已多达近1400万人,分布于近百所国家和地区,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在国外传播广泛之一。
闽南的文化礼仪特点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八
俗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发展至今,全国各种佳肴,可真是数不胜数。一碗小小的四果汤在山珍海味面前,也许是一个无名小辈,但是在我心中却是人间美味。
四果汤是闽南特色小吃,历史悠久,因从红豆、绿豆、莲子、仙草、石花等等配料中,任你选出其中四种,所以得名“四果汤”。它具有祛暑降温的作用,每到夏天,大街小巷都有人在售卖,加上价格便宜、配料丰富,所以备受人们喜爱。
四果汤虽然只是小小一碗,却包容万象,在那蜜水中加入种类繁多的配料,有甜甜的红豆,爽滑的仙草,软糯的芋圆以及各种美味的时令水果等。味道微甜,喝下去清甜于口,仿佛有块糖在心里融化。喝入第一口,清凉解暑。第二口凉意滑过喉咙,从腹中蔓延遍全身。悄悄告诉你,从冰箱里冰却过的四果汤更加美味解暑。
四果汤不仅是炎炎夏日的消暑法宝,而且具有很多隐藏功效,不仅可以开脾健胃、安神补血,还能清心醒脾,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
小小一碗四果汤虏获了千千万万男女老少的心,那沁人心脾的蜜水、晶莹剔透的石花膏丝,五颜六色的水果块以及其他美味配料,多种滋味混合在嘴里,吃完后也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忍不住想多品尝一碗。
我爱四果汤,也爱闽南的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九
闽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各样的形式令人目不暇接,五花八门的艺术中充满了民间的万种风情,而其中欢乐激昂的“拍胸舞”令我情有独钟。
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拍胸舞”舞者赤足裸身,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使我们至今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遗存。
别有一番风味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了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门最朴实但意义最深的艺术。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
我虽不是闽南人,但是我五六岁时就来到了厦门,也有六七年了,在这里我过了许多闽南地区的节日,因此,对于闽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行政区划、语系等各方面,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均合称为闽南。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其次是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多的数不胜数。包括布袋戏、提线木偶、南音、陶艺、拍胸舞、剪纸、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最后是方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
闽南文化博大精神,我们应该将闽南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让它发出绚丽的光彩。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一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闽南地区的端午节。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节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们来分享下你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二
20xx年3月25日,我跟着小记者团一起去参加了一个关于闽南文化的活动。我们到了一个多功能室,里面有几位老人,看上去知识很渊博。我知道,他们是来给我们讲课的。我就说说我最喜欢的两位老师。
第一位老师是张老师,他教了我们三首歌:《您好歌》、《老厦门,欢迎您》、《爱拼才会赢》,虽然我也会讲一点闽南话,但三首歌学下来我发现原来我要学的闽南话还多着呢!
第二位是许老师,她一边用普通话,一边用闽南话给我们讲了个闽南俗语故事,她讲的故事既能让我们懂得里面的道理,又非常好笑,我非常喜欢她讲故事。她也教了我们一首歌《月亮月光光》,好听极了!
互动时间到了,我急急忙忙跑过去采访张老师:“张老师,请问怎么才能学好闽南话呢?”别看张老师年纪有点大,讲起闽南话来很大声,这时候他轻声细语地教给了我2个小窍门,一个是天天练,一个是从简单的开始学。怎么天天练呢?每天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就可以用闽南语说,比如爸爸早上要出门上班,我就可以用闽南语跟他说“爸爸,你要去上班。”,我放学回来就可以用闽南语跟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从哪些简单的开始学呢?比如“我”,可以说“阮”,“他”可以说“伊”,很简单吧!张老师说了,只要认真练习,就一定能说好更多的闽南话。
采访完张老师,我又跑去采访许老师:“老师,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关于闽南文化的.书呢”,还没等我问完,旁边几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说:“在中山路新华书店里的一个专栏里能买到,童谣、故事、歌曲……都有,不过专栏不是很显眼,你可以问一下。”“谢谢老师!”我高兴地说。
后来我也壮着胆子采访了冒雨前来的林伟志爷爷和《厦门晚报》的戴记者阿姨,他们都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通过这个活动,我走近了闽南文化,通过今天的认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会传承闽南文化做贡献!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三
语言: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戏曲文化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
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闽南的文化礼仪有哪些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四
闽南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源远流长,深深地影响了福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闽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开展闽南文化培训工作。培训旨在通过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闽南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闽南文化课程内容
闽南文化培训的课程内容广泛,并涵盖了语言、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等多个方面。学生们可以学习闽南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语音、语法;了解闽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学习其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如南音、手信、闽南戏等;此外,学生还可以深入学习闽南的书法、绘画和风俗文化等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了闽南文化。
第三段:闽南文化培训的效果
闽南文化培训的效果十分明显。首先,学生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培养了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们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提升。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品德,培养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了个人的整体素质。
第四段:个人收获
在闽南文化培训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使我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更加强烈。我还学会了闽南语言,能够和当地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在学习舞蹈和音乐方面,我体验到了闽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加深了我对闽南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之情。
第五段:总结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闽南文化培训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闽南文化培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了解闽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五
闽南文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备受推崇。我近期参加了一次闽南文化培训活动,对于这种文化更是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在闽南文化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第一段:闽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自明代以来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建筑、艺术、音乐、戏曲、饮食等等。其中,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面,闽南建筑风格典雅、雕刻精细,结合了东南亚风格,体现了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
第二段:参加闽南文化培训的收获
在这次闽南文化培训过程中,我通过讲座、实地参观、文物介绍、文化艺术表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建筑、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方面内容。从文化内涵到文化延伸,小到习俗风情,大到文明礼仪‘,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自豪感。
第三段: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沧桑却从未消失。传承也是保护,保护也是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位年轻人,应该更加关注和倡导文化保护,创新和推广闽南文化,让我们的后代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第四段:闽南文化的未来
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但作为维系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的每次传承都是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下,闽南文化也应继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和推广,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国际、走向现代,更好的发扬光大。
第五段:结语
在这次闽南文化培训中,我深入了解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重要的地位,更加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传承和发扬文化,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让我们的自身文化走向更好的未来,让全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倡导文化交流和交融,让世界文化共存、共荣。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六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于茶道文化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茶道知识是闽南茶道,一起看看吧。
福建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有一千年的闽南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闽南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闽南茶道保留着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做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小房,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糊口。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
跟着糊口水平的进步,很多人在厅里布置了很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著边观尝天然,交谈情心,十分得意。
而以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为清雅。"茶人之家"为王震题写,它是福建省茶叶学会、省、市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万石植物园合办的品茶"沙龙",供给乌龙茶的各种极品,厦门名点。游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诗句:"洞口木棉飘堕叶,石头石笑引流泉。卷帘遥岫层层出,望海轻帆片片悬。"回顾回头厦门"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渐进佳景,其乐无限。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赏识价值。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是非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须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
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
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相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实在,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七
闽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走进闽南建筑,我深入感受到这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我将分享我个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闽南建筑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闽南建筑中,传统的瓦屋顶、红砖墙与现代的玻璃幕墙、钢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充分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美感和历史文化,同时又注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得建筑更加具有时尚感和现代气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我感受到了闽南建筑文化的复兴力量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其次,闽南建筑让我体会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闽南地区素有“山区占三分,水乡占七分”的美誉,环境资源十分丰富。在设计闽南建筑时,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环境的特点,将建筑融入自然,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比如,在闽南的水乡村落中,常见的建筑有独特的小桥、流水和石板路,融入了水乡特色,而且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如此和谐的建筑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和自然之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再次,闽南建筑让我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底蕴深厚的民俗习惯,这些文化在闽南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建筑的细节中常会出现一些具有闽南特色的装饰,比如福字、麒麟等。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加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此外,在建筑的设计和结构上,闽南建筑借鉴了许多传统手工艺技术,比如石雕、木雕等,使得建筑更加精美而独特。这些民族文化的体现,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民族文化对于建筑的独特影响和价值。
最后,闽南建筑让我感受到了人文关怀和社区精神的体现。在闽南地区,人们注重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共同利益。在闽南建筑中,常常能看到一些公共空间的存在,比如庭院、花园、广场等,这些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放松、休闲、交流的场所,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此外,闽南建筑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人性化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宜居的居住空间。这种人文关怀和社区精神的体现,让我深感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人性化关怀。
综上所述,闽南建筑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人文关怀和社区精神的体现,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闽南建筑文化的生动和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闽南建筑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更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我希望这份珍贵的建筑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八
(一)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闽南文化一点也不出名,只不过古人在闽南地区留下了非物质遗产,但自从我看了那次的梨园戏,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那一次,学生记者团组织参加了观梨园戏的活动,我欣赏到了《陈三五娘》中的《赏花》,这让我久久的陶醉。你看,演员们的动作时多么的眼花缭乱,五娘和益春在舞台上感叹这春天的美好,却又哀叹着花易落得季节。欣赏了《赏花》我才真正明白,闽南文化不是什么古人留下的非物质遗产,它还有更广阔的天空,之所以有这些演员在艰苦中磨练,才能为闽南文化增添一份光彩。
除了梨园戏另外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南音和提线木偶,提线木偶也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它必须要好的技术才能控制好木偶,否则线就会乱掉。南音也很出名,它的曲调非常的优美,它利用各种民间乐器演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每次听到南音我都会被这美妙的音乐久久陶醉。
我把参加闽南文化的活动告诉好朋友,她也不禁赞叹闽南话,还说闽南文化是一颗星永远闪烁着光芒,永不熄灭。在我的课余时间里我也经常了解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节目和有关书籍。
闽南文化永远是那样的灿烂,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弘扬闽南文化,让闽南文化的光芒永不熄灭。
(二)
我虽不是闽南人,但是我五六岁时就来到了厦门,也有六七年了,在这里我过了许多闽南地区的节日,因此,对于闽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行政区划、语系等各方面,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均合称为闽南。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其次是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多的数不胜数。包括布袋戏、提线木偶、南音、陶艺、拍胸舞、剪纸、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最后是方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
闽南文化博大精神,我们应该将闽南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让它发出绚丽的光彩。
(三)
我的家乡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聚集区。她有众多的文化古迹,独特的闽南语。作为新闽南人的我,一直深受熏陶,不久将来,我会是闽南文化的传承者——这是我的新梦,更是我的心梦。
小时候,妈妈一直用闽南语教我说话。小学学校举行闽南歌曲比赛时,我选了《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的闽南歌曲,“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羸……”我唱得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有力,这首闽南歌曲让我获得了校一等奖!从此,我对闽南语更是深深迷恋。
“两岸人文隔海不变”,我们闽南和台湾的人民有着相同的文化和习俗,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还有相似闽南话,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延伸,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人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我将要邀请台湾朋友们登清源山,观老君岩;倚在百源清池旁,欣赏南音;坐在宽敞的剧院里,观看木偶表演,让朋友们感受闽南文化的韵味。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十九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闽南地区的端午节。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节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们来分享下你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二十
福建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有一千年的闽南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闽南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二十一
作为闽南茶文化精华的闽南茶道,闽南茶道保存着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做为闽南茶文化精华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下面就闽南茶文化的精华做一介绍。
第一,环境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生活。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谈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在厅里布置了许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许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著边观尝自然,交谈情心,十分自得。而以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为清雅。"茶人之家"为王震题写,它是福建省茶叶学会、省、市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万石植物园合办的品茶"沙龙",供应乌龙茶的各种极品,厦门名点。游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诗句:"洞口木棉飘堕叶,石头石笑引流泉。卷帘遥岫层层出,望海轻帆片片悬。"回首厦门"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渐进佳景,其乐无穷。
第二,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条件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第三,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第四,茶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欣赏价值。
第五,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适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其实,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以上就是对闽南茶文化的精华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闽南茶文化有所帮助。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二十二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基本礼仪
着装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送礼礼仪
1.送花的时候不要送菊花、杜鹃花及黄色的花。
2.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仙鹤是蠢汉的标志。
3.也不要送核桃,而核桃是不吉祥。
习俗禁忌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对于菊花、牡丹、玫瑰、杜鹃、水仙、金盏花和纸花,一般不宜随意送给法国人。
法国的国鸟是公鸡,他们认为它是勇敢、顽强的直接化身。
法国的国石是珍珠。
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
法国人所忌讳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
在人际交往之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宜选具有艺术品味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
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在接受礼品时若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其包装,则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闽南文化的论文篇二十三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