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矛与盾说课稿(汇总22篇)
学习成绩单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但它能否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希望以下的总结案例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矛与盾说课稿篇一
本课依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快乐.主动.健康发展,根据小学身心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及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健身与健心的目的。
1.初步学习后滚翻动作,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素质。
2.使学生能够掌握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体现健康的发展。
1、本课的开始,学生随音乐进行小动物模仿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培育学生模仿.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热身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2、在技巧:后滚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具提高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先通过多样活动体会滚动的感~受,并且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通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动作,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地位,练习中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3、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4、韵律放松,让学生在快的音乐节奏中放松身心,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教学预计:全课练习密度:45~50%平均心率:130~5%次/分
矛与盾说课稿篇二
《泉水》是一篇短小精悍、平凡却温馨感人的美文。故事讲述的是清泉从石缝冲出来,流向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带给伙伴温暖甘甜的泉水,给朋友带来快乐和帮助。文章无华丽的词藻,但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却告诉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温暖时我们应伸出热情的双手,献上火热的心,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泉水一文中的生字、词。
(2)培养学生看图说话,串词成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串词成句的能力。
为了使本节课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在ppt演示中集文字、图片、flash动画、音乐于一体,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练习结合起来,有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灵活整合运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发展的火花。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演示ppt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本课要学习的课题“泉水”。
2、简要介绍泉水方面的知识及泉水的作用。
二、看图说话,串词成句
1、认识图片上的几个词语:一股、石缝、哦。
2、看图说话,写出关键词:丁冬、泉水、石缝......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这几个词串成一句通顺的话。然后再比较作者是如何写的。在比较中发现,如何才能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得更精彩。
3、知道泉水是从哪里来的。(从石缝里冲出来)
三、承上启下,讲解下面几幅图片
1、出示图片,根据前面学到的串词成句的能力,观察老师展示出来的四张图片,张图片写出一段话。其格式为“***在干什么泉水说:“*吧,*吧,我的水很*,很*,*得可以怎样。”经过这样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写作的能力。把作文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基础。
2、体会泉水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体会泉水说的话。指导学生读好下面的词句“来吧,来吧,很清很清;很多,很多;很甜,很甜.....”.等。
3、读懂全文。明白泉水从哪里,中途又流经了哪些地方,最后又将到哪里去。让学生理清文章脉落,便于背诵。
四、放flash动画,学生跟读课文,升华情感。
看图说话
关键词:泉水 石缝 丁冬
串词成句
一股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
矛与盾说课稿篇三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矛与盾说课稿篇四
根据我校英语组在教研活动中设立的 “在基础中提高阅读,在阅读中巩固基础”这一小课题,我精心设计并讲授了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 section b 2a~2c这一课时。我们在这节课继续学习了用于描述人物外貌的词汇,以及多个描述性词汇相并列时句型的.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达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继续学习用形容词来描述人的外貌;(2)能通过上下文确定篇章中的指代关系;(3)领会做阅读题的技巧。(二)过程与方法:严格按照我校“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启新训练、自学吸收、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反馈提升)学习新知,教师适时的进行了指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中西方文化中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不同。在“an interesting job”一文中,完成2c部分指代关系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完成了本部分的答题后,几乎能够弄明白文章大意了!
第一部分:启新训练。这部分主要是复习,回顾已学过的单词,以及上节课的重点句型。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要求每组的4号,也就是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去展板上写,一是为了考察这部分学生基础的巩固情况,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免忽略差生的感受。在这部分我预计在10分钟内完成。
第二部分:自学吸收。在对应的53页词汇部分,我们通过学生试读,教师正音的方式进行。在认识了新词汇之后,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文段“an interesting job”,我要求读2遍,一是为了让差生了解文章大意,而是为了让优生加深理解,同时,还能让全体学生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个不相同,成绩稍差的在遇到生僻的语法后可能不能准确理解文意,所以在这部分我多加了一个环节,找短语,目的是让差生也能够通读全文。之后,展示,核对短语答案,快速齐读短语2遍,以巩固基础。这部分我预计在10分钟内完成。
第三部分:合作交流。这部分主要是采用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的,主要体现为小组合作,在翻译部分,有小组之间的合作。在完成课本53页2c部分的基础上,我自己设计了几个题目,是按照任务型阅读的方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领会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以便在考试中阅读能够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这部分预计在15分钟内完成。
第四部分:展示点拨。该部分我要求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并修正答案,教师给出答案,3分钟后大展示疑难问题,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这部分预计在5分钟内完成。
第五部分:反馈提升。在这部分,我没有设计阅读题目,当时我考虑到针对文章已经设计了题目,就没再设计阅读题。授课中,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还没有练习,所有,在这部分我设计的是语法的相关题目。在学生做完这部分的题目之后,教师给出答案。小组讨论,大展示集中解惑。学生解决不了的题目,教师集中解惑。这部分预计在5分钟内完成。
1.能够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获。
2.注重基础的巩固,这与我校英语组当下的小课题是相吻合的,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3.严格按照我校“五步”教学环节上课,与其说是在讲授,不如说是师生共同探究。
4. 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1 对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能按照预计的教学时间完成定额的教学任务。
2. 在反馈提升部分,如果能有针对性的增加一篇阅读理解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更好的效果。
3.由于自己的不细心,在导学案中“合作交流”部分第三的题目设置上,漏掉了“2a”,使得导学案制作的不是很完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体会,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水平的不足,肯定会存在诸多的漏洞,在此,恳请各位教师多批评,多给出指正,多给我介绍一些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水平上能够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您的批评和指正,是我进步的良方,在此,彩莲表示深深感谢!谢谢!
矛与盾说课稿篇五
夏天不知不觉已来临,大自然到处洋溢着一片夏的气息,大班组也随着夏天的来临开展了《夏天到了》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了夏天美丽的大自然。女孩子们都穿起了漂亮的花裙子,男孩子都穿起了多彩的短袖短裤等等。我抓住这一季节的服饰特征,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去观察夏季服装的特征,设计了大班手工活动《夏天的服装》,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夏天的衣服,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通过活动让幼儿去体验、感受夏季服装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大班幼儿手工活动的年龄阶段目标,我确定了以下三条具体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夏季服装的特征,感受夏季服装的美。
这点让幼儿通过活动体验了审美愉悦,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多属于自发地发现而缺乏自觉性。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去观察夏季服装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感受夏季服装的美,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观察自觉地发现美的能力。
2、会综合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夏季服装。
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大班幼儿的手工制作的能力已处于灵活表现阶段,在综合运用各种材料的制作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剪、黏贴、连接等多种技能对材料进行制作。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服装,提高自我审美能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重难点:(1)重点:目标1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的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的价值取向。
(2)难点:目标2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会综合利用不同材料来制作夏天的服装,这要求幼儿能通过剪、粘贴、连接、弯曲等等多种技能,这对于还没有尝试过综合材料制作衣服经验的幼儿来说,自然是一个难点。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夏季服装的特征,感受夏季服装的美,并会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夏天的服装,并进行时装表演,展示作品,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从《纲要》的精神来看: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所以我有意识地去引导幼儿观察夏季服装的特征,感受它们的美,并给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和表现方式的自由,并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和谐的氛围。用时装表演的方式,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并且使幼儿体验活动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愉悦。
从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的目标来看:能综合使用各种材料制作作品,是适合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
从幼儿的经验和水平来看:大班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已处于灵活表现阶段,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已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且我班的幼儿在中班段已有利用教师加工成半成品的材料再加工制作作品的经验。
从幼儿发展的关联性来看:小班段和中班段阶段我班幼儿已经掌握了折、剪、粘贴、连接、组合等基本手工技能,这都为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服饰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的小组合作利用多种材料制作服装也为今后大班独立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为其他更复杂、精细的制作做了铺垫。
本次活动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法:提供视频和真实的衣服让幼儿切身观察夏季服装的特点和美。幼儿缺乏发现美的自觉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发现夏季服装的特点和美。
提问法:在教学中,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为什么说这件衣服是夏天的衣服?”“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服装?”“怎样才能做成?”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美术活动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幼儿“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幼儿观察关于夏季儿童服装的视频,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导入主题,符合《纲要》中涉及的激发情趣、激活兴趣的要求。
(二)感知夏季服装的特征
一共分四个大的环节
1.观看视频后,组织幼儿讨论夏季服装的特点。可以根据此环节对幼儿对夏季服装特点的认知情况作出初步预设。为下一环节奠定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
2.请幼儿辨别出夏季的服装,并说出理由,强化幼儿对夏季服装特征的认知和夏季服装美的感受。给幼儿提供各种季节的衣服,请他们辨别夏季服装,并说明理由,很直观的检验了幼儿对夏季服装特征的认知能力。通过追问,引导幼儿自觉的发现感受夏季服装的美。这个环节着重实现了目标一。并且实现了目标三中的“提高审美经验”的内容。
3.教师设置问题:我今天身上穿的长袖衣服是不是夏天衣服?请幼儿讨论并说出理由。幼儿存在只有短袖的衣服才是夏天的衣服的认知,因此这个环节修正了这个错误的概念。
4.教师小结。
(三)设计夏季服装
一共分三个大的环节
1.师幼共同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夏季的服装。由于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之前幼儿还没有尝试过运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服装的经验,因此此环节要通过提问法和讨论谈话法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知识经验帮助,为接下来的操作奠定基础。
2.幼儿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这个操作环节提供给了幼儿自由表达创作的机会,实现了活动目标二和活动目标三中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这点。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夏季服装。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达想法的机会。
(四)小小时装秀
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并且集中激发了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了目标三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点。
(五)活动延伸
课后师幼共同进一步装饰、美化课堂上制作的服装,再将其在主题墙上展示,融入“夏天到了”的主题活动中。此环节对制作后的服装进一步加以美化、装饰,提高了制作精美度的要求,为今后更复杂的综合材料制作活动做了铺垫。并且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结合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
对活动结果的预测
刚进入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在小班段和中班段已有了一定的手工操作技能和认知经验水平,预计通过制作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帮助和指导,幼儿能制作出夏天衣服,但是可能成品比较粗糙,这就需要延伸活动的师幼共同进行修正、装饰,使其更精美。
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调整的策略:
1.如果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可能通过观看视频就能很好的概括出夏天衣服的特点,那么教师就可以省略第二环节中的第二个小环节。
2.师幼共同讨论如何设计夏季的服装时,其中的两个问题“可以设计成怎么样的服装?”“怎么样做才能完成?”,幼儿的回答可能比较脱离实际,或者是以他们实际水平做不到的。这时应该通过追问,做适时的引导,调整成符合幼儿实际操作水平的方法。
3.幼儿设计制作是自由选择材料,有可能出现“追风看样”都选择一样的材料,或者是不根据自己的想法,看哪种材料好看就选择哪种材料。此时应该积极引导,利用幼儿对教师崇拜的心理,利用语言的作用,让幼儿多种选择,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有特色的夏天的服装。
4.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能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发现,给予指导和帮助。
5.如果操作过程时间比较长,那么时装秀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另外找时间进行。
以上是我对《夏天的服装》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及粗浅认识,其中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矛与盾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6~9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都能说出、数出6~9各数,对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触到这些数;但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6~9各数的概念,如何正确书写还比较模糊。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认识应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6~9各数的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本课难点是: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出示“套圈游戏”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6~9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6~9各数的认识时候,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在5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从而了解数的顺序。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矛与盾说课稿篇七
《纲要》中指出:孩子要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非常的重要。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看书、画画、看电视等一些姿势的不正确,严重影响了眼睛的健康。为了让幼儿能了解眼睛,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保护眼睛的意识和方法,我设计了“眼睛的秘密”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让幼儿了解眼睛的作用以及眼睛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做能够让幼儿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2.让幼儿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掌握更多保护眼睛视力的知识,能够学会爱惜自己的眼睛,并用正确的方式去保护好它。
1.每人一个眼罩。
2.每人一面镜子。
3.眼睛的结构图,小朋友揉眼睛的图片,对视力有意的食物图片。
其中眼罩和小镜子是让幼儿从家里带过来的。
一、黑暗体验,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先让幼儿带上自己的眼罩体验看不见东西时的感受,从而认识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初步了解眼睛的功能。
让幼儿谈谈眼睛被蒙住的感受,我会问幼儿,刚才你们带上眼罩眼睛被蒙住时,都有什么感受呀!接着为了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我会问他们眼睛都可以看到哪些东西?并总结,我们的眼睛真了不起,能让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可是你们了解自己的眼睛吗?大多数小朋友都会回答不了解,接下来就是活动的第三部分。
三、了解眼睛各部分的名称
2.我会出示眼睛结构图,引导幼儿去观察。
最后我会进行总结:眼睫毛对眼睛有保护作用,能遮住眼睛不被强光照射,也可防止尘土落入眼内。眼睛里面像黑葡萄的是眼珠,眼珠最中间的小黑点叫瞳孔。
四、讨论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2.接着出示小朋友揉眼睛图片,并提问幼儿:小朋友都看到了这个图片上的宝宝在揉眼睛,那为他什么要揉眼睛呢?他的眼睛怎么了,眼睛会生什么病。
3.讨论:眼睛为什么会生病?小朋友们会回答出很多种生病的原因。
4.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保护眼睛?那些食物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5.最后我会做出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眼睛的秘密,老师希望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现在起,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好好的保护我们的眼睛。
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眼保健操的视频,并试着学习去做。
矛与盾说课稿篇八
首先教师用谜语的形式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问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出来,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十只青蛙呢?一百只青蛙呢?此时学生很难一下子得到结果,便认识到简单的'同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而多个同数相加再用加法就比较麻烦了。这时,教师很快说出多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后,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反问学生:"我厉害吗?"很快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点燃了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索新知聚集了动力。
矛与盾说课稿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泰山版)第二册上第10课——《邮件多了要管理》。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申请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并已经掌握如何利用自己的电子邮箱进行接收、发送电子邮件和对自己的电子邮箱进行管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先脱机撰写、阅读、管理邮件,收发时再上网这样一种节省上网时间的邮件管理方法。本课涉及的知识教学点是帐户的感念;技能教学点是帐户的设置、收发电子邮件及管理电子邮箱。其中,帐户的设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从如何节省上网时间情景导入,逐步展开帐户的设置和使用教学。
2、学习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年多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学习掌握新知的经验。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传奇”教学平台,也能适应与之有关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本节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注重把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抓住整体性的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意识的培养,结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挖掘其个性潜力,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认知目标:
1、使学生理解帐户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帐户设置、收发电子邮件及管理电子邮件的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索研究的精神,并在活动中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帐户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帐户设置的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设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以小组分层为组织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尝试成功的喜悦。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选择一些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的同学成为小老师,把这些同学分散到各个小组中参与该小组的学习活动,既弥补了教师个别辅导“顾不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让这些同学在指导该组同学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技能、与人交流等能力得到提高,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材内容,我把本节课分为导入、新授、练习三个部分。
(一)导入部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所以,在教授新课之前我首先用课件给同学们出示情景图,通过课件中的展示学生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话题——怎样才能节省上网的费用和时间,由于许多学生在家里上网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会产生共同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生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有意无意给学生一个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往前探索。
(二)新授部分
根据教材内容,我把新授内容分成三大版块。第一版块是设置邮件帐户,第二版块是收发电子邮件,第三版块是管理电子邮件。在教学第一版块时,由于学生对于帐户的设置这部分内容没有接触过,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体研究怎样设置帐户,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前汇报,学生对每个代表汇报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并从中渗透帐户的概念。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本任务的完成主要采用了自主研究和小组讨论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第二版块内容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会比较轻松的掌握用outlook express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也主要采取了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运用自我钻研、小组讨论、小老师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用outlook express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教师做适当指导,理顺学生的思路。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课本而是自我发现,学生更注重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
第三版块是管理电子邮件。由于上节课学生在学习《想要传啥就传啥》的时候,已经掌握了邮件的查看、保存与删除的方法,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尝试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然后找个别同学简单的进行总结。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完成这部分内容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题,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练习部分
根据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道是针对本节课内容,让同学们之间互相发送电子贺卡;第二道则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邮箱。学生作品完成后,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实践出真知”,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准确评价,真正地让学生在发现别人优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整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注意“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之间相互关联,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一节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大家都认为作文课难上,没办法这次我承担了市小学语文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任务,于是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将作文称为习作,言下之意“习作”就是练笔,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用自己的方言表达出来。降低了要求。习作既然是一种练笔,那么 关键就要充分挖掘练笔的材料。我今年任教的是四年级,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到:“三至四年级要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而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又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自主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于是我就选择《听声音编故事》为这次的习作教材,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与学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观察法
3、点拔法
4、范例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任务,我渗透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互说互评法
3、自我修改法
本次习作教学我先是激趣导入,再引领学生听音响辨声音,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通过下水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梗概,最后进一步指导学生习作尝试。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一种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习作指导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一开始我从谈话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模仿声音秀”的活动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各种声音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关注。这样开始不仅直观形象地凸显了本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辨析欣赏
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选择滴水声、哭声两种声音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从而引导学生在辨析声响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范文引路
范文是好的示范,“下水”引路是本次习作指导的关键所在,因为我校教学是小循环,1-3年级一循环,4-6一循环 ,我也刚接触四年段,刚踏入课改年级,有一些情况都很模糊,于是想充分利用这一范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发掘范文背后替藏着的写作“秘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悟出通过听声音来编故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把习作与生活拉近,使学生通过范文渐渐领悟习作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这也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使本次的习作目标能顺利完成。
(四)尝试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像”,“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觉”等等。大自然的雨声、鸟声、狗声、流水声、生活中的咳嗽声、欢呼声、钟声、玻璃打碎声等等。这些有趣的声音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闻其声后便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通过前面的铺垫,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了,也就有了交流的欲望。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就大胆放手,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成人看来是 幼稚可爱的,也是足以珍贵的。再对学生扣住“合理性”这要点进行指导、交流,并鼓励独特性。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3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习题: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二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学会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且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扬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远撑前滚翻为主教材,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小学教学内容前滚翻的延伸和中学教学内容鱼跃前滚翻的基础,这一教学内容的开设,为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打下铺垫,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惧怕心理,另结合初中生对竞赛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性,通过把远撑前滚翻技术结合到竞赛中,营造有序、活跃的教学氛围,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并在竞赛过程中体会滚翻在身体失去平衡时缓冲和保护的作用,减少损伤。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身体正处快速发展阶段。在心理上渴望求新、求异、求趣,但又怕伤害,既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与肯定,又缺乏一定的自信心。而且该阶段的学生学习兴奋点分散,不喜欢单调的课,所以在安排教材时,要力求新颖,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见识过前滚翻,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自信、不熟练。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安排了这一节技巧课。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及年龄特点制定以下三个个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滚翻保护自己。
(二)技能目标:使80—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前滚翻动作,20%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过程,并学会保护和帮助。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蹬地有力。
难点:撑蹬结合。
设置教学重难点是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的技术部分。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法、语言激励法、竞赛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观看、模仿其动作技术结构,同时简化技术难点,降低技术规范,使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有条件参与这项运动。
学法:采用观察法、模仿法、小组讨论学练法、保护与帮助法、自我评价法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多练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体验成功的乐趣。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三
《抛硬币》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中的内容, 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不确定现象——抛硬币、摸球活动入手由浅入深的初步渗透概率的数学思想,是学习概率知识的开始。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数学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动手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桩奠基。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同时具备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于游戏有强烈的兴趣,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形象为主,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有必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态度。
关于能力目标,最初我只关注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忽视了表达需要分析、推理和判断作为支撑,在网友的帮助下,我才深刻的去理解教材,进一步走近学生,有了以上的教学目标确立。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用这些词语对简单事件进行描述。
课前准备:学生每6人一组。
教具准备:硬币、盒子若干,黄白蓝三色球,扑克牌,记录单,相关课件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这节课我以“游戏活动”引领全课,采用“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和“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应用。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2、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3、灵活应用,内化提高。
4、评价反思,课外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关于这个环节,我最初一直对自己设计的“抽签”和“石头剪子布”游戏情有独钟,在网友的建议下我认真揣摩了教材中“抛硬币”的真正意图,最后坚定的选择了抛硬币活动,在学生猜教师抛,同桌一个猜一个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切入主题,硬币落地时有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这就是不确定现象。
意图:这样不但放缓了学生初步接触不确定现象的脚步(因为石头剪子布有三种可能,而抛硬币会有两种可能),而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面或反面两种可能,而不是“谁赢了”这样的结果之中,从而顺利的进入到下个环节的学习。
第二环节: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分两个层次带领孩子,通过两次摸球活动探究
第一层次: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二层次;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这两次摸球活动虽然基本都是采取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的步骤进行,但又不尽相同。第一次摸球是学生无法看到什么颜色球,在学生都摸到白球的惊奇中去掉外皮,露出庐山真面目(只有6个白球)之后去发现、去总结、去判断生活中的事件。第二次的摸球活动是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3个白球、三个黄球)猜测、试验,发现,当然摸球的时候要求学生闭着眼睛,摸到球后看清颜色再放回盒子里。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有两点:1、出示课件明确摸球规则,使学生有目的、有秩序的操作,在有效的操作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判断才有了良好的数学表达。2、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可能性事件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说、让学生模仿说、到独立用可能性的词语列举生活事例,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契合了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这样也很好的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第三环节:灵活应用,内化提高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三个有针对性的练习
1、课本93页连一连。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摸牌说牌游戏:请5位同学摸牌。其余同学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比如:第一位同学抽走5后,第2名同学不可能再抽到5,可能抽到1,可能抽到2,也可能抽到 3,还可能抽到4。
意图:在学生抽牌说牌中让学生“开口说、动脑想”架起了思维与语言的桥梁,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按要求装球。
任意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蓝球。
任意摸一个球,一定会摸到蓝球。
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蓝球。
意图: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对本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第四环节:评价反思,课外延伸。
意图:课末通过: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课后继续调查生活中可能性的事情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自我评价,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一个反思和总结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每个环节选出优胜组。鼓励提问:下个环节那个小组可能获胜呢?激励学生: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渗透可能性的知识。也成为为课堂的一抹亮色。
抛硬币
——可能性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可能性分为确定和不确定,确定分为一定和不可能,不确定用可能来描述。这样的板书,突出了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正是在网友和各位的老师的帮助下,我才会一次次读教材、读学生,一次次反思、一遍遍修改,才会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了可能性的知识,才会在猜想验证中提升了数学能力。比较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也不知不觉获得了提高!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杨凤琴,来自冯家湾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机械》单元的第三课《制造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制造平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总目标是综合探究活动,二级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制造平衡》这节课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本课的目的不仅是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还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平衡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平衡的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并不透彻,更多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对科学规律的认知。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了解杠杆尺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平衡,能准确判断平衡状态与不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探究过程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平衡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提前准备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平衡实验数据记录表等教具。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根据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两个基本理念,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以悬疑贯穿始终,从发现平衡现象激疑、揭秘平衡原因释疑、生活验证平衡证疑等活动,环环相扣,疑问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知识也在观察、动手、分析中被学生发现、运用。
2、问题引领,层层递进。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以后,用“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在研究等臂平衡时,用“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2格应该挂几个钩码?”,在研究不等臂平衡时,用“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哪里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最后,用“杠杆平衡有规律吗?”。设计不同梯度和层次的问题,方能引领学生从思考表面现象开始,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思考探索本质规律的目的。
3、合作探究,恰当点拨。
合作探究式是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有效合作探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般点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同伴共同探究交流。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卡点”合作,如在发现等臂平衡条件处合作,在发现不等臂平衡条件处合作,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得认知规律处合作,在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参与合作,起到“拨开云雾方见天”的效果。合作探究,恰当点拨,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发散多维的思维品质,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创造氛围,凸现主体。
融入学生,参与活动,转换角色,尊重学生见解,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就会成为大胆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在“设置悬疑,激发兴趣”时尊重学生的猜想,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中等臂平衡实验和不等臂平衡实验时参与动手,在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认识规律时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创新的火花犹如源头活水。
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五、说教学过程: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
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玩一个游戏。我出示一把尺子,问学生:谁能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个手指上,不让他掉下来。这个游戏很简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快做出来,我请一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当尺子平放在手指上而不掉下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有学生说因为尺子平衡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肯定,并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就是平衡状态。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又抛出问题,如果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又会怎样?学生大声叫到,尺子会掉下来,我让学生试试,果真掉下来了,相机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一种不平衡状态。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借助一些器材来研究平衡现象,点明本课的研究主题。
看似简单的感性认识的游戏活动,其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索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去的学习顺理成章。
(二)猜想假设,实验探究。
1、认识器材。
通过游戏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给学生介绍本节课我们借助的实验器材,对杠杆、钩码一一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器材来制造平衡,点明课题。同时在介绍这些器材时,相应的展示他们的使用方法,随机也展示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与开课前的游戏结合起来。
2、研究等臂平衡。
认识器材时,我将有意先展示平衡状态,然后展示不平衡状态,随机
提出研究问题:老师在左边第二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二格处应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学生猜测。这时要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测后分小组进行验证。验证前,老师详细讲解实验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分好工,明确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任务,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做有效地实验探究活动,避免了探究活动只是部分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分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让汇报员、操作员和记录员同时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演示杠杆尺,一边将结果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要求其他组的学生认真聆听,看有没有和自己组不一样的结果。在这里结果出现了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寻找原因。在让学生说出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提到在右边的其他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此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发现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而忽视这一个创新性发现,而应该根据交流的状况灵活地进行教学调整,开展不等臂平衡的研究。
3、研究不等臂平衡。
在交流等臂平衡的实验结果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在右边的其他地方挂钩码也能使杠杆平衡,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新问题:老师不规定同学们在右边第三格挂钩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让杠杆尺平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也从刚才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再次研究新的问题。老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猜测使杠杆尺平衡的新的方法。老师将学生猜测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同时告诉学生方法不仅仅这几种,可能还有更多,鼓励学生在验证猜想的同时想出更多平衡的方法。学生猜测后进行验证,既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也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目标的开展活动,防止学生探究的无效性。学生经历了等臂平衡实验的验证,这次的活动变得很简单,学生就能按照上次的活动情况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将实验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当各种不同的平衡方法一一展示,特别是学生还发现在杠杆尺右边的不同位置可以挂几处钩码也可以让杠杆尺平衡时,教师相机肯定、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探索的热情和自信。
(三)尝试解释,表达交流。
动中。此时,老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分析黑板上我们几次实验的数据,从数据中寻找规律。学生可能会很快找到等臂平衡的规律,那就是在左右两边相同位置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杠杆尺就会平衡,但不等臂平衡的规律学生可能较难找到,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的数据,围绕“左边等于右边”这个核心问题,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迁移的方法、数学计算的方法寻找规律。
(四)制造平衡,验证规律。
规律找出来了,学生很兴奋,那规律是不是对的呢?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规律来制造平衡,老师先演示不平衡的杠杆尺,让学生根据规律来猜测如何制造平衡,再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发现根据规律来猜想,杠杆尺都能平衡,再次验证规律。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应用,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三项练习:
1、让学生再次回到开课前的那个游戏,鼓励学生利用平衡规律,寻找不同方法让平放在手指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尺子再次回到平衡。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设计平衡游戏。
最后的拓展运用体现了分层要求,让尺子回到平衡状态,取材简单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全班学生都能完成,再次验证了平衡规律,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让科学回归生活。而第三个活动则要求较高,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创造精神,能灵活运用科学规律,期望能有少部分学生完成。三项活动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再次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让整堂课前后响应,实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教师:
大家好!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着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第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本诗文辞优美,含义深刻,通过多种新闻记者及情感的体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下,我把背诵《华南虎》定为目标之一、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安排了两个拓展训练,为老师找的一幅画根据课文来仿写一首诗,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查询相关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有图,最好配上文字说明、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学着写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我准备把以下两点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3、品诗后根据图画来仿写诗歌、确定以上几个重点的原因是:
我把拓展训练布置为学生收集资料,主要是针对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感、引导学生查资料,关爱生命,爱护动物、针对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要求大家写诗,并且要大家写好后大声地读读,展现自己的风采,潜意识中提升同学们的竞争机制、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
(一)导入设计: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图片、(展示图片及成语)
师: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吧、第二步:
1、范读激情
2、自读感知,初探形象
第三步:
象征意义:
第四步:
激发学生情感,配诗、师: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屈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人类对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同学们,拿起你的笔,也像我们作者一样,为这些小动物们谱写一曲吧、第五步:
课外拓展、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六,板书说明:(略)
七,结语:
华南虎是三个形象的中心,有不屈的灵魂唤起了我的意识,却摒弃了丑陋的观众,而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做的只有珍爱动物、我的说课就到此告一个段落,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我这次锻炼的机会、谢谢!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六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立意新奇,它打破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立意,把主题放在歌颂人间的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另外,它结构严谨,妙用对比手法。这篇小小说以一包奶糖为线索,通过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通过多处对比手法的妙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塑造人物的性格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b、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能力
c、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材料、巧于立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真爱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爱我家庭、爱我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以反映当代生活现实为题材的作品。许多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等已经接触过一些类似的生活画面。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共识:“离异的孩子渴望得到爱,”“离异的孩子不幸”“后妈可怕”。但是却很少人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充满爱,即使是离异的孩子同样可以得到人类的关爱,另外,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离散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对生活缺少信心,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四、教法指导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要充分通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学生的疑惑,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和讨论中结束教学。我认为使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问题导引法、分组讨论法和诵读法,效果会更好一些。
五、学法指导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本文中,除了自己运用工具书,自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外,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发问、主动发言、认真进行讨论探究、认识小说的人物性格,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感悟文章立意。
六、教学过程分析(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b)排解学生质疑,初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创造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的作用。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把教学分了四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认识过离异的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生活处境吗?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活的,今天我们学习《甜甜的泥土》这一课,让我们感受一位离异孩子的人生观。(说明:悬念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产生求知欲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查工具书,自学生字知识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杜绝学生的依赖性思想又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
(说明:这是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让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便于在交流中增加注意力度,变学习为主动探究,自发学习)
〈3〉、互动交流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师生互动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三〉、探究练习:
1、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此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小说的常识,进一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加深对文章立意的感悟,同时加深对小说的认识。)
3、问题:王小亮从后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母爱
(说明:问题1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悟母女血浓于水的亲情,问题2设计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立意,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七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音是什么》,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计划一课时完成。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什么》是本章的第一节,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篇之作,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物理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是后继学习乐音的特性、噪声及其控制的基础。
苏科版教材从让物体发声的系列小实验入手,探究怎样产生声音,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再通过类比法介绍声音是一种波,以及声速的概念。最后回归生活,体会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渗透能量这一核心概念。教科书这样的编排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体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教改主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认知、推理能力有限,因此我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学法与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将在本节课上采用观察体验、实验探究,并辅助于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而我将在本节课上采用启发、引导、演示实验,并辅助于讲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程序
这是我的教学流程,现在我来具体介绍《声音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理由。
在新课引入时,首先为同学们放几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大家猜猜是谁发出声音的?利用小游戏来引入课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活动——提出假设——证明假设——确认假设成立”的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经历利用身边的器材产生声音的活动,比比谁的方法多,这一活动既让学生亲身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声的?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般的教学活动到此就能够得出结论了,而我仅把学生的这一结论当成假设,进一步提问:怎样证明你的结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此让学生经历转换法、放大法等科学方法,学生往往设计出固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在此我还引导学生设计液体、气体发声的实验等,为后继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这里可以有多个实验:学生利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贴在脸颊或者部分放置在水中感受和观察振动,学生们触摸自己的喉部,真切的来感受一下,注:括号里不讲的哦);那么如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停止呢?再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加深对“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渗透科学本质观教育,也体现了物理学是实证科学,注重证据的理念。
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环节,我首先用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交流的视频。看完视频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地直接谈话?学生对比发现提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演示真空铃实验。首先将钟罩中的气体慢慢抽去,引导学生聆听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呢?如果将气体再次放入,声音又会怎样变化?在此采用假设法类推如果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既然能在气体中传播,那么还有没有别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引导学生讨论、猜想,我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声音是否能够在固体中传声的实验,例如耳朵贴在课桌上与不贴在课桌上听到敲击课桌声音的对比,利用土电话前后声音的对比等,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声音变大了。为什么会变大?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进而播放利用固体传声的电视剧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
关于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我采取开放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完成,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能够模仿设计实验,证明声音也能在液体中传播,并且举一个电子音乐网捕鱼的例子。加深同学们对该结论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此环节,我运用叠加验证法、理想化实验法,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由于声波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运用类比法和讲解法。用形象的视频进行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对声波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在声速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播放雷电现象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声速的概念,并与光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雷电现象。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之后,一定要提供给学生们运用物理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将新的物理知识返回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活化、巩固、深化新的物理知识。在此,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应用:老式唱片机是如何记录声音和播放声音的?体现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结合本节课的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我的说课部分到此结束,下面进入我的讲课环节。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八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通过竞赛、填图等活动,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民称及其分布情况,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民称及其分布情况,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首歌曲脍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吧。(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师:谁能说出它的名字?(爱我中华)
3.师:《爱我中华》顾名思义就是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么歌曲中56个星座,56枝花指的是什么呢? 生:56个民族。(板书)
4.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自主交流、整体感悟。
活动一:民族知多少。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哪个民族的吗?(汉族)
生答:55个少数民族。
4.在我们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就居住着56个民族。(出图)
你们看,这是一张民族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汉族,数量居少数的是少数民族。
板书:汉族 少数民族
5.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谁来说说你知道的?(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族)
6.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那你们知道这些少数民族都分布在哪里吗?下面就让我们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图例找找看看吧!(给学生时间看图)
7.学生说出找到的民族,老师说出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当学生说到哪个少数民族时,这幅图上就会闪烁出它们的居住位置。)
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出示:中华民族分布图
师: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少数民族居住比较散,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混居在一起)
师: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等边疆地区,而汉族遍布全国。
师:这种分布特点,老师告诉大家就叫做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2.让我们再看分布图,看看图中闪烁的地方,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五个自治区。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名称吗?(找学生说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谁能在地图中准确找出它们的位置?让我们一起把这五个自治区找出来吧。(出示图,找学生到讲台上完成自治区的拖动)
4.国家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点,不仅划分了自治区,还制定出台了一项民族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师:你们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学生畅谈。
自治是什么意思?生:自己管理自己。
刚才我们还说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8.出示: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法律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师总结:原来国家是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
5.师: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根据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分别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幻灯片:党制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平等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四、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课下,老师知道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小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学生汇报交流,老师预设补充)
补充资料:
(一)介绍钱币
学生介绍: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国家第四套人民币,不同的面值上面印制着不同民族的人物头像。
我们现在用的则是第五套人民币,请看它的后面,右上角印制着不同民族的文字,有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钱币的文化反映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介绍汶川地震
学生介绍:大家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20xx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汶川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大灾难面前,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救灾,凝聚成抵抗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从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三)介绍民族团结柱
在60周年国庆盛典上,天安门广场的东侧点缀了56根柱子。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民族团结柱)柱身正面分别绘制身着节日盛装的56个民族一男一女载歌载舞图案,背面则是民族的吉祥图案和民族名称。当天还有少数民族同胞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来参加庆典活动,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所在。因为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他们都来为祖国庆祝生日,送上自己的祝福。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生活在这一个大家庭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师:此时,身为华夏儿女,老师感到无比自豪,你们呢?我们都感到无比自豪。
同学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出示书上民族集体照)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祖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无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我们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最后,让我们一起高歌《爱我中华》,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课下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小知识,讲给身边的同学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矛与盾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平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2节。学生在二年级的(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及特征。掌握了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连续平移两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化内容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深入探究图形与变化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与学习信心,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认识平移的现象与特征,能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
教学难点:平移简单图形,并能说出平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作业纸。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动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图形平移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物体沿直线移动,方向和大小不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2、教师谈话引题:数学中把这种物体沿直线方向移动,物体移动方向、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的现象就我们二年级时学习的“平移”。物体平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平移”的知识。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移特征
1、认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汇报交流(图形沿??方向平移了??格,图形平移前后相距??格,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没变)——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距离。
(3)教师小结:物体图形的平移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图形平移中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都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平移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平移前后间的距离。谁大谁小?(前者大于后者)
2、画平移图形
(2)学生汇报交流画法,结合课件展示
(3)小结平移图形的画法步骤:
1)选点:选取确定图形形状大小的关键点;
2)描点:根据要求平移方向和距离(平移规定格数)描出平移对应的关键点;
3)连线成形:依次连接各平移对应关键点即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二十一第1题,说出平移方向和距离。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并说画法;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平移
方向、大小形状不变.位置改变?
七、教学反思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矛与盾说课稿篇二十
1、设计背景: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欣赏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2、教材方面:
《迷路的小花鸭》篇幅短小,结构单纯,形象鲜明,音乐旋律优美且两段在强度、情绪上差别明显,歌词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听赏。在简短的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两段歌词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鸭迷路后伤心的情绪,第二段则描述了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情绪转为活泼欢快。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首动听的歌曲成为孩子们学习“伤心”和“开心”两种不同情绪的好教材。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形象性的特点,我通过讲和歌曲内容相似的《迷路的小花鸭》的故事以及多媒体的手段,让幼儿边听歌曲,边看和歌曲内容一致的形象的动画,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性质。最后让幼儿参与表演,启发幼儿随着音乐做出伤心的动作与表情,激发幼儿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这样,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身的兴趣下,不知不觉感受了歌曲。
本次活动我主要是结合在小班开展的《可爱的小动物》这个主题活动来进行的。
3、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以下两点目标为:
1)、能运用不同的表情来表现“伤心”和“开心”这两种不同的情绪。
2)、懂得不随意离开成人。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能运用不同的表情来表现“伤心”和“开心”这两种不同的情绪。
活动的难点是:能根据歌曲的变化随意做出伤心及快乐的动作及表情。
总之,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
4、准备方面: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歌曲《母鸭带小鸭》。
2)、课件《迷路的小花鸭》。
3)、表情两个:开心和伤心的表情各一个。
4)、哭声的音乐。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不仅选用以亲切可爱的母鸭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场景,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如在活动中我利用哭声创设悬念“夷,是谁在哭?”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谁能帮助小花鸭找到妈妈呢?”引起幼儿想象的欲望等。
2、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属于直观、具体形象性的,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引导他们轻松地理解歌曲内容以及切身的感受到“伤心”和“开心”两种不同的情绪。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五个环节音乐游戏《母鸭带小鸭》中,我就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带领幼儿一起在音乐背景下做鸭子的动作。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不随意离开妈妈的道理,还能掌握一定的肢体动作,寓教于娱乐。
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审美熏陶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为:
1、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歌曲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情绪体验法,在对欣赏歌曲中运用不同的情绪倾听音乐。
2、多种感官参与法: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与表情娃娃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的形式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地方?这地方都有些什么啊?
(一开始就出示一幅背景图供幼儿观察,将幼儿的注意力拉过来。还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听,远处好象传来一一阵阵哭声,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在哭?(设置一个悬念更加引起幼儿的兴趣。)
3、小花鸭为什么会哭起来呢?(幼儿自由想象其中发生的事情)
4、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啊?你们想不想知道?那我们一起来听听!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创设这样的环境就需要老师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尽量一问多答,充分挖掘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这个问题里,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为什么会让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小花鸭哭的可能性,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也许孩子会说:小花鸭跟好朋友吵架了,好朋友不理它,它就哭了;或者是小花鸭心爱的玩具丢了……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答案,只要孩子愿意动脑筋,愿意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要求达到的目的。而且这样设疑环节的设置也为下面的伤心情绪做了恰到好处地引出,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很想知道小花鸭哭的真正原因了,我们可以很自然过渡:“让我们现在就来听听,小花鸭到底为什么哭了吧。”这时多媒体课件和音乐同步进行,孩子们不用你去费心地组织,都认真去听了。)
(二)、欣赏歌曲第一段
1、欣赏歌曲第一段
2、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第一段的内容:
池塘边,柳树下,是谁在哭啊?它为什么哭?(这是对幼儿在前一环节落实情况的一个评估。)
你觉得现在小鸭子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开心吗?(很伤心、很难过)(“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外面玩的时候离开妈妈的身边是很危险的”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3、伤心、难过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表情娃娃)大家一起来学学伤心难受的样子!
4、再次欣赏歌曲第一段,感受“伤心”的情绪。
(三)、欣赏歌曲第二段
1、师:“谁能帮助小花鸭找到妈妈呢?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如何提升幼儿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那就需要老师不仅要博学多才,还要灵活机智了。)
2、大家想的办法真好,让我们来听听歌曲第二段,到底是谁帮助了小花鸭。
(揭晓答案,幼儿肯定会认真地倾听。)
3、欣赏歌曲第二段
4、提问:
是谁帮助了小花鸭?
怎么帮的?
现在大家的心情又怎么样了?
开心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出示表情娃娃)大家一起来学学开心的样子。
5、欣赏歌曲第二段,感受“开心”的情绪。
(四)、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用表情表现音乐的情绪。
1、教师跟随音乐操作小图片,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第一段小花鸭迷路了,很伤心,小朋友伤心吗?听这段音乐的时候脸上应该是什么表情啊?)
(第二段唱小朋友帮助了它,大家心里都很开心,所以听这段音乐的时候脸上应该是什么表情呢?)
2、再次完整欣赏音乐,幼儿聆听并用表情表现情绪。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环节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尤其是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幼儿更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机会。)
(五)、音乐游戏《母鸭带小鸭》
(以上的音乐结束了,最后归入实际生活,对幼儿进行一个安全教育非常有必要。)
2、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母鸭带小鸭》
教师来当母鸭,小朋友当小鸭,跟随妈妈出去池塘玩。要跟紧妈妈哦,不然会迷路的。
(《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认为我设计的音乐游戏表演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会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矛与盾说课稿篇二十一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字形与字体》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第六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的文本编辑的延伸,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练习之一。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字形与字体的编辑设置,实现文档的美化。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让学生掌握字形与字体的设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字体的部分设置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字形与字体的变化以及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
三、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打开前两节课写的作文,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对作文的再次编辑、排版。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独立操练——思考讨论”。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谈话引入,由学生所看过的涉及字形变化的报刊、杂志发问学生,这些特殊字形是怎样编辑的?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告诉学生这堂课探讨的问题就是使用word给我们提供的工具美化自己的作文。
接下来布置任务,让学生翻开课本15页,自己先认识一下这些工具。然后再打开第三课写的作文,利用这此工具再次编辑作文。让学生独立操练,遇到困难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再利用广播教学规范操作,最后再由学生操作。利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继续认识字体设置,以及学会插入符号的两种方法,并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
矛与盾说课稿篇二十二
(一)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b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一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会“左、右”的相对住。
二、对学生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选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大量的游戏、讨论、竞赛等形式引人学习内容,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选用
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释疑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
五、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儿童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这些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生的座位,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巩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括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出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