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优质14篇)
感谢信是表达对他人帮助或关怀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要善于运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使总结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总结范文都来自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经验,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1、整体把握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2、3自然段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快速了解了课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特别是通过“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读法更是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学生进入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美景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山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美女”“公鸡”“擎天柱”,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山水的特点。
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新时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们,更要“多阅读重积累”。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三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你们在什么收获?
1、《作业本》
2、102×1398×13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四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五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革,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教结合教学是指通过将体育运动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我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枯燥的课本知识和无趣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实践所学的知识,这无疑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测量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测量距离和角度。结果,学生们兴奋地参与其中,并通过游戏理解了数学常识。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因此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运动中通过实践掌握了知识后,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例如,在体育课上,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在理论讲解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长跑训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心率的变化。之后,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锻炼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通过运动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再次,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其他学科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通过将体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并使用体育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获得了丰富的体育经验。
此外,体教结合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锻炼身体、挑战自我和追求进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同样地,在体教结合教学设计中,我经常运用挑战性的体育项目来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勇于迎接挑战。当他们成功挑战并突破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体教结合的理念,通过设计有趣的体育活动和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体育项目,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随着体教结合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未来的教育中,体教结合教学设计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做出更大的贡献。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六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与教育相结合,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活动是学生们在教室之外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享受运动的乐趣,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我的实践中,我曾经设计了一堂关于足球规则的课程,通过在足球场上进行实际比赛,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足球的规则和技巧。这样结合实际运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加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教结合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在我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有关篮球技巧的课程。在课程中,我先是讲解了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然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际的篮球训练。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学生们能够更快地掌握篮球技巧,提高了学习效果。
再次,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和协调,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在我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团队游戏的课程,学生们需要分组进行集体活动,通过共同努力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并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体教结合的课堂中,学生们需要主动参与和探索,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我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堂有关乒乓球技巧的课程。我先是给学生们讲解了基本的乒乓球击球技巧,然后将球拍分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水平。
综上所述,体教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体教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七
多媒体运用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巧妙结合。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一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其中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的运用,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观的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欣赏《小青蛙》和时,我采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如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们自己的照片,好象他们自己在月亮上嬉戏、玩耍。由于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1][2]。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体会两首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美,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物象的含义。
教学策略:朗读法,对比法。感悟法。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事物敏锐的感受能力。对于诗歌而言,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和感悟,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净化和升华心灵。本课两首诗,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中一外,两位大家,灵犀相通。所以用对比法更能够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上的异同,形成对诗歌的立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最近你们有没有看到电视上有则广告中一对母女的对话:在家嫌唠叨,出门了就想念,怎么办呢?打电话吧。妈妈说:你就这么离不开手机呀?女儿答:“妈妈,不是离不开手机,是我离不开您!”这种情形你有体会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两首。
板书课题。
二、指名配乐诵读诗歌。教师注意结合具体句子点拨指导语速、语调、轻重、顿挫等事项。
三、赏读诗歌、感受诗歌内涵。
1、同学们,你认为这两首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有什么共同点吗?是什么?
指名回答。都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2、请用“----------用-------------表达对母亲的-----------。”这一句式说话,并根据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纸船:纸船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四、细读诗歌,领会诗人圣洁、博大的爱。
1、学生介绍两位大家的常识。补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
2、材料回放:
冰心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她的朋友是谁?印度诗圣――泰戈尔。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爱是两人共同的作品主题,并且,这爱是一种何等圣洁、博大的爱啊!
3、带着你的感悟,有感情地重读课文。
五、指名再读课文,体味特色。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趣、享受母爱。
纸――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
课堂总结:
在爱的天空里,两位大诗人给我们播撒了最瑰丽的花瓣。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虔敬,他们的笔下流泻着一条涓涓不息清流,它流淌过我们的心田,荡涤了一切尘埃。
六、布置作业:
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真心体会,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诗两首。
泰戈尔冰心。
金色花纸船。
爱
母亲。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九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十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十一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下因为计算顺序不同而导致计算起来难易度也不同。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1.(78+34)+66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十三
小班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也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逐步体验到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渐渐学会彼此关心和帮助。本活动通过故事《我们来帮你》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1、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别人。
教学挂图、小动物头饰。
1、导入活动:教师戴鸡妈妈的头饰,讲述:咯咯咯,今天我鸡妈妈可高兴了,因为我要带着我的鸡宝宝回新家去。教师可以做一些鸡的动作,用夸张的语调,吸引幼儿的注意。
2、看图片听故事。
(1)教师出示图片,有表情地讲故事。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哪里?(去他们的新家)。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桥被水冲断了)。
鸡妈妈和鸡宝宝又不会游泳,想想他们心里着不着急呢?(非常着急)这时小鸭子说了什么呢?(我背你们过河)。
小乌龟说了什么呢?(我们来帮你)。
大象又说了什么呢?(我来帮你)。
小朋友们想一想,鸡妈妈和鸡宝宝过河了没有呢?(过了)。
教师总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3、情景表演。
(1)教师请幼儿戴上小动物头饰分别扮演鸡妈妈、鸡宝宝、小鸭子、小乌龟、大象。
(2)教师讲故事,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故事。
(3)教师评价幼儿的表演。
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可以怎样帮助别人。
矛与盾的结合教学设计篇十四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dvd光盘。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
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
(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桂林山水。
漓江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原因特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