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热门21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和审视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如何正确使用科技产品,避免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总结范文,请大家共同欣赏。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部分。
一、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二、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3分钟)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20分钟)。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15分钟)。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课堂延伸。
一、巩固自学内容(3分钟)。
二、知识拓展(16分钟)。
1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写出故事情节。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的给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可用原文回答)。
5、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意义何在?
三、能力提升(15分钟)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四、当堂检测(8分钟)。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速读课文的能力,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2、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创造情境。
2、朗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
3、合作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出示课件)。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20xx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通过这几个故事,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三、字词积累。
四、整体感知。
1.快速的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1912。
(2)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英国。
(3)这个探险队共有几个人?5个。
(4)先期到达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挪威。
(5)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在南极点看见了什么?
一面黑旗在滑雪杆上。
(6)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恶劣的风雪天气。
2、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课文写的事件发生在19,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挪威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五、再读课文。
1、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2、“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这三个人是:
3、谈谈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悲剧)。
悲剧的“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旅的哪几个方面?
a死亡之悲: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b失败之悲: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
c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句子。
一、品味语句。
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1-3题。
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是拟人手法。
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完全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出哪里可以体现?
(1)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4)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因为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三、结语。
这是一场令人心酸的悲剧,但探险队员们始终是伟大的。视死如归的他们面对可怕的死神,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虽然牺牲了,却在内心上取得了胜利。
四、拓展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上面的题。
2、学习完这篇文章,写一篇阅读笔记。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放大课文实物投影。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谁来结合课题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懂得了什么?
提示:
(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三、进行新授。
(一)初读课文,找出过渡段。
请同学们快速默看一遍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找出有关段落)。
1、划出有关句子。
2、齐读过渡段,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过渡:下面让我们从生活和事业两条线索,抓重点词、句、段进一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划一划。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句子。
2、说一说。
(第二节: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恩格斯是怎样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的?)。
(第三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抓住“宁愿“一词,恩格斯为什么帮助马克思?)。
(第五节、第六节用自己的话讲讲意思。)。
(第七节:抓住“无微不至”“毅然”“竭尽全力”等词语来说)。
(第八节:抓住“四十年”、“共同”“伟大”来讲)。
3、想一想。
在这四十年里,两位伟人,他们共同做了什么?联系第一节板书:共同……。
四、课堂小结:看板书小结。
五、课堂延伸:学习了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重要语句,体会“悲剧”中蕴涵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本文生字词较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内容的把握同桌互查,并写一篇小作文《初看斯科特一行五人》。尽量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一些资料,拓宽学习空间。
2、教师课前播放关于南极恶劣天气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对南极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隆重推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学们,这本传记文学,有人翻过吗?(如有生读过,让他(或她)列一列,作者为哪些人物作传记)大文豪托尔斯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总统威尔逊,十月革命列宁等等,都是人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茨威格为这些成功者,胜利者尽情作了歌功颂德!(出示ppt1)但是,对其中唯一的一位失败者,茨威格更是笔端饱含深情地为之树碑立传。他是谁?《南极探险的斗争》中的斯科特!为什么作者对失败者斯科特表达崇高的赞誉?同学们从课文《伟大的悲剧》(ppt)中,可以寻找到震撼人心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抢答有关问题(ppt),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同时勾画出令你感动的细节两三处(为合作研读准备)。
2、抢答后,一句话概括,先小组交流,再抽号(学号)、推举各一人全班发言,之后ppt。
三、合作研读。
剖题入手,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发言,组员补充。教师归纳(ppt)。
(1)失败之悲。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死亡之悲。
a.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b.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c.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xx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2、这四“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呢?为什么?
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同样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3、“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a.事业伟大: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b.精神伟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c.人格伟大:为对手作证,有令人敬佩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d.态度伟大: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e.情感伟大: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
“伟大”和“悲剧”并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虽然在探险中牺牲了,虽然他们有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中,他们始终扮演者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了它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5、课堂小结,先生后师,再ppt。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这蕴含着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仰慕,给后人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作者为失败者树碑立传的原因!
四、体验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这篇传记文学,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可以从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启发学生。
五、作业布置。
1、小作文:《再看斯科特一行五人》。
2、推荐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的出征”的含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排比句的方法,体会文章中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谈话激情:同学们,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请看这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画面。
(出示几个画面,神五一飞冲天;杨利伟在飞船船舱中图;出舱民众欢呼图)。
2、学生畅谈体会。
二、板书课题,初读感知。
1、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自学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伟大的出征”是怎样一步一步写下来的?
4、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自由表达。
三、抓点理线,深入课文。
1、再读课文,静心思考。联系上下文,联系收集的资料,联系自己的耳闻目睹,把你认为能表达“伟大”的词句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作作批注。
2、品读课文第一部分,仔细读这一部分,看看那些词句跳进了你的眼帘,触动着你的心房,引起了你的注意,勾起了你的回忆。
(1)“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出征。”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英雄”,这次“出征”伟大在哪?随着读文的深入,逐步领略这句话的含义。
四、指导学法,教师小结。
相信我们能永远记住2003年10月15日,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伟大的出征。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提出要求:
读了这一部分,看哪些描写特别让你感受到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第一步,先找出自己找到的句子,有感情朗读。第二步,有理有据地说出你的理由,可用资料补充。)。
2、“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
a、抓住“从容”、“稳健”这两个关键词,想想他为什么那样从容稳健?在此基础上回扣上文的英雄。
b、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英雄的崇敬。
3、“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你认为其中蕴含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提供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平台。)。
4、三个“定格”的排比句。
(1)理解“定格”的含义。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出文中排比的逻辑顺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一飞冲天,飞向茫茫天空……”
出示练习题:这一飞,飞出了……”让学生自由动笔填空。
(飞出了一个让世人瞩目的中国!飞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宇航大国!飞出了中国航天的里程碑!飞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飞出了世界航天领域令人振奋的新局面!)。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得很好!是啊!这一飞使我们中国的航天科技腾飞起来,我们中国人从此“飞”起来了!同学们请你们永远记住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2003年10月15日!”
2、课下收集“神六”的资料,给同学们讲讲中国的航天故事。
板书设计: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到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五、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八、结语。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部分。
一、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二、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3分钟)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20分钟)。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15分钟)。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课堂延伸。
一、巩固自学内容(3分钟)。
二、知识拓展(16分钟)。
1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写出故事情节。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的给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可用原文回答)。
5、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意义何在?
三、能力提升(15分钟)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四、当堂检测(8分钟)。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八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友谊的特质,能够澄清对友谊的错误认识,走出友谊的误区,正确认识、对待友谊。
2、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友谊有哪些特质;理解友谊为什么会打动我们;能够澄清友谊的误区,第一,友谊是会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对待竞争的态度;第三,友谊要有原则。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法、故事薰陶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理解友谊的特质,走出友谊的误区,正确认识、对待友谊。
重点:理解友谊的特质,澄清对友谊的三种错误认识。
难点:对友谊特质的理解;如何使学生认清友谊的误区并走出友谊的误区。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错误交友、友谊闹翻的视频、图片及故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采访身边的人,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友,交友应该注意什么。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活动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图片及解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最近主流社交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教师导入新课。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吗?友谊为什么会打动我们?你的交友思想与行为正确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
二、自主读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及要求,自主读文,探究问题,勾画知识点,做好标注,完成教材中的任务。
三、情感体验,汇报交流。
活动一:观视频,谈感想。
教师:观看视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思考: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经不住考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
教师出示总结:不是的,因为人人都需要友谊,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也正是友谊如此打动我们的原因。“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也恰恰是友谊的一个重要特质。
活动二:我思我悟。
学生交流哪些特质容易赢得友谊,什么特质是重要的。
教师出示:
友谊重要的特质:
亲密、平等互惠、志同道合、志趣相投、默契,尊重、理解、忠诚、信任、负责、支持、宽容、体谅等。
活动三:思考感悟。
学生概括交流。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
活动四:明辨是非。
教师课件出示漫画,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是真挚的友谊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结论:不是真挚的友谊,因为友谊的特质之一就是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
活动五:现场采访。
学生采访同学。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不和朋友闹翻,我们的友谊就能永远不变、天长地久吗?
学生分析交流。友谊会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友谊也会随之变化……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也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教师简单出示上述结论。
活动六:情景分析。
“我”的交友烦恼。
小美看我总是淡淡的,也不再主动与我说话。
教师质疑: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因为小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友谊和竞争的关系,认为竞争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没有做到理解、尊重、宽容、欣赏与祝福。
活动七:出谋划策。
教师:“我”还有必要再维持和小美的友谊吗?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友谊也会随之变化……我们要珍惜友谊,但友谊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如果一方不再为维护友谊而付出,那么另一方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再维护住友谊。这样的友谊只能坦然接受它的淡出,没有必要再苦苦维护。
活动八:漫画赏析与小辩论。
教师课件出示关于竞争的漫画,然后让学生根据漫画反映的内容进行辩论。
小辩论:竞争是否伤害友谊?
正方:竞争不会伤害友谊;
反方:竞争必然伤害友谊。
学生开展辩论活动。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
1、感受人物崇高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多角度、多层次生动的细节描述。
感受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语:由学生对南极的了解及阿蒙森-斯科特科学实验站的命名导入。
二、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学习课文: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12.1.16白色雪原斯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
12.1.18南极点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12.2.17屠宰场地埃文斯死去。
12.3.2贮藏点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2.3.21帐篷里无法离开帐篷。
12.3.29帐篷里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2.10.29营地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2.11.12帐篷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2、课文探究: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失败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作证之悲。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培养速读课文的能力,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2、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创造情境。
2、朗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
3、合作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出示课件)。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20xx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通过这几个故事,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1.快速的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1912。
(2)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英国。
(3)这个探险队共有几个人?5个。
(4)先期到达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挪威。
(5)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在南极点看见了什么?
一面黑旗在滑雪杆上。
(6)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恶劣的风雪天气。
2、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课文写的事件发生在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挪威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1、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2、“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这三个人是:
3、谈谈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悲剧)。
4、如何理解课文题目:伟大的悲剧。
悲剧的“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旅的哪几个方面?
a死亡之悲: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b失败之悲: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
c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1、抄写本课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句子。
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1-3题。
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是拟人手法。
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完全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出哪里可以体现?
(1)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4)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因为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这是一场令人心酸的悲剧,但探险队员们始终是伟大的。视死如归的他们面对可怕的死神,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虽然牺牲了,却在内心上取得了胜利。
1、完成练习册上面的题。
2、学习完这篇文章,写一篇阅读笔记。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二
《伟大的先人》一课,历史跨度大、内容涵盖量丰富、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把收集资料、了解历史等大量的活动放手给了学生,让学生借助于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多种知识平台完成预习工作。在课堂上,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掌握和消化知识,我让学生通过交流故事的方式,把在课前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事迹及性格特点展示给大家。这种方式,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学生的“说”代替了老师的“讲”,化枯燥为有趣,变讲台为舞台,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走进了课堂,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倾听等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进而学会思考、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学习方法。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三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到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四
今天在五年级讲的是《伟大的先人》这课,以前在讲这节课时,安排了一课时完成,今天我用了两课时完成,今天是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孔子的思想智慧及教育成就。以前将这节课时,我加了孔子如家思想的影响,结果这部分内容太深了,学生理解不了,后来我就从孔子名言中摘出几句话来,让学生齐读一遍,在思考意思,最后给出答案,得出中间蕴含的道理。学生都挺积极的朗读思考。
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学生反应不大,主要是学生并不清楚孔子那个年代学校教育的情况,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不明白官学和私学的区别,所以对孔子开设私塾,收徒授业的意义没有感触。下来之后,我跟组里的老师说起这个事,他们认为我可以转变教学方法,变直述为放视频,突破这个难点,增加孔子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现状,明确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老百姓是不能去学校学习的,学在官府,孔子三十岁后在阙里办私学,打破了这一现状,普通老百姓的子弟也可以上学了,改变他们的命运。教师最后画龙点睛,总结孔子教育成就这个难点就变成了非难点。所以,对于思品课来说,多媒体是个常用且必用的教学手段。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五
1、通过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再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激情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这样就可以为整节课开了一个好头。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查阅交流查到的资料,深层次认识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增强了学生爱国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活动交流,分析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遗忘就意味着背叛,只有牢记中国的近代史,牢记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联系现实,对课本内容作一下延伸,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政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明白“我”与国家的关系,从而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尽可能地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我在课堂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上网查资料,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3、针对部分潜能生,本学期需对他们注以更多的爱心和关心,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督促和指导,让他们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另外我将多注意这些孩子接触外界的情况,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地引导。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里有雪域冰山,有南极冰川,有深不见底的冰窟,有平均最低—88。3℃气温,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
这里也有过这样一群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这里是南极。
这里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瑞典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只好沮丧地踏上归途,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2个多月后,在恶劣的气候下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答疑。
默读课文,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和有疑难的句子。
1、文中哪些语句、情节、事件或细节深深地打动了你?并说一说,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示例1: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示例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英国人普通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合作答疑。
在我们的阅读中,那些语句理解上有疑难?把你标示出的有疑难的语句,进行小组讨论答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讨论交流。
示例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表达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他追求标准之高。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指美好的往事,以及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比喻更加突出了悲剧给人心灵的冲击。)。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变得无比高尚,他们的失败是“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是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三、说话练习。
(一)“悲”体现在:
失败之悲。
死亡之悲。
作证之悲。
世人之悲。
(二)“伟大”体现在:
精神品质。
1.坚毅,勇敢,执著,坦然面对死亡,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无私的爱。
“伟大”还体现在:
有意义的事业。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体验反思课后练笔。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
为他人作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的做法:接受了这项任务,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为他人的业绩作证。
思考:悲在----------,伟大------------------。
第二次抉择:面对队友的死亡。
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我们应怎样朗读?试朗读奥茨牺牲前的一句话。注意朗读出平静中的回响,就像一块石头从高处掉落到很深的潭水,总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回响。
思考:奥茨是怎么死的?他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行吗?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队员,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和队员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小结: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这样,虽然身体的负担会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加重了,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多了一份镇定,钦佩,奥茨虽然死在南极的寂静之中,却给人留下心灵的回响。
思考:悲在----------,伟大------------------。
第三次抉择:面对自己的死亡。
a、斯科特及队员们做了哪些事?
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给祖国、朋友、亲人留下书信。
b、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加以品味。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他们上面不写出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品味:关键词“我的妻子”“我的遗孀”
修饰语“悲伤地”“坚决地”
思考:悲在----------,伟大------------------。
5、各抒己见。
科学的理性、探险的精神。
6、课外拓展:
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重走南极、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平平淡淡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的历程本身就是崎岖险阻的,你能例举身边的事例,谈谈你从这课学到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茨威格。
不可战胜的厄运毁灭自己。
选择。
心灵高尚。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八
《伟大的出征》主要讲了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在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前,人们欢送他的过程,赞扬了杨利伟以及无数航天人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无比骄傲好自豪的心情。
这条新闻学生都知道,但顶多只知道杨利伟这个人和神舟五号,甚至有的学生连这都不知道。如何让学生了解神舟五号发射的`经过,理解发射成功的意义,对不了解背景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让学生查资料吧,条件有限。我只好在上课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学生讲解。由于过多的关注相关的内容,对课文的讲解太多,没有让学生好好地品读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所以教学效果不太好。究其原因:首先是我自己对这样的课文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深入解读教材,找准课文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问题。其次,是不信任学生,想到学生对这些事实不了解,如果放手让学生说,会说的学生会讲许多内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学生无话可说,还是自己讲吧。所以,今后在讲这一类课文时,自己要做到对事件的背景胸中有数,其次,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家长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联系资料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九
《伟大的先人》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我们至今仍然在继承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的精华、从中国到世界仍然在敬仰孔子及其人格和思想等各种文化现象,认识到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乃至世界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探究和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对其产生敬佩之情。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我主要介绍了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关键词,如:学生说道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时,我随机板书:孔子的思想核心―仁,进行拓展,宣传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并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当今社会的联系,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影响有多么深广,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让历史名人的成就、精神激励学生,让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学生谈历史人物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性追“星”。课堂上我既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又适时的补充讲解。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又可以更好地突破难点,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增强了学习效果。()但是同时也发现不足之处:课前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多,但是资料整理做得不够好,今后教学中还要进行训练。课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对其他历史人物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后备课还要再细心一些。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二十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