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总结是进步的秘诀,更是成就的基石。总结需要注意哪些常见的错误和陷阱?以下是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一
1、学会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的出征”的含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排比句的方法,体会文章中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谈话激情:同学们,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请看这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画面。
(出示几个画面,神五一飞冲天;杨利伟在飞船船舱中图;出舱民众欢呼图)。
2、学生畅谈体会。
二、板书课题,初读感知。
1、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自学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伟大的出征”是怎样一步一步写下来的?
4、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自由表达。
三、抓点理线,深入课文。
1、再读课文,静心思考。联系上下文,联系收集的资料,联系自己的耳闻目睹,把你认为能表达“伟大”的词句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作作批注。
2、品读课文第一部分,仔细读这一部分,看看那些词句跳进了你的眼帘,触动着你的心房,引起了你的注意,勾起了你的回忆。
(1)“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出征。”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英雄”,这次“出征”伟大在哪?随着读文的深入,逐步领略这句话的含义。
四、指导学法,教师小结。
相信我们能永远记住2003年10月15日,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伟大的出征。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提出要求:
读了这一部分,看哪些描写特别让你感受到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第一步,先找出自己找到的句子,有感情朗读。第二步,有理有据地说出你的理由,可用资料补充。)。
2、“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
a、抓住“从容”、“稳健”这两个关键词,想想他为什么那样从容稳健?在此基础上回扣上文的英雄。
b、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英雄的崇敬。
3、“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你认为其中蕴含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提供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平台。)。
4、三个“定格”的排比句。
(1)理解“定格”的含义。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出文中排比的逻辑顺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一飞冲天,飞向茫茫天空……”
出示练习题:这一飞,飞出了……”让学生自由动笔填空。
(飞出了一个让世人瞩目的中国!飞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宇航大国!飞出了中国航天的里程碑!飞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飞出了世界航天领域令人振奋的新局面!)。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得很好!是啊!这一飞使我们中国的航天科技腾飞起来,我们中国人从此“飞”起来了!同学们请你们永远记住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2003年10月15日!”
2、课下收集“神六”的资料,给同学们讲讲中国的航天故事。
板书设计: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二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公元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5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
飞船发射前,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执行。
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经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着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和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三
《伟大的出征》一文再现了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受命出征的过程。文章开门见山点明“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接着文章按“5时”、“5时28分”、“5时30分”、“9时整”等时间的推移,生动详细地再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的出征,文章紧扣题眼,围绕“伟大”,运用极富震撼力的语言,让学生能从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事业之伟大,英雄艰苦奋斗之伟大,感受祖国之强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出征”的含义,增强民族自豪之情。
3、学习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写排比句的方法,体会文章中多次交代具体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重难点]。
反复引导品读语言,联系上下文及补充资料体会“伟大出征”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抓住“伟大”,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过程。”本课时的学习,紧扣全文的题眼,围绕着“伟大”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感受英雄形象,在深入地读中体会英雄的“伟大”,进而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同时进一步与文本对话,通过相关资料补充,从读中理解“神舟”五号飞天的历史意义,从而感悟到这次出征充分显示中国国力之“伟大”,油然而升一种自豪与骄傲之情!
2、品味语言,潜心思考,挖掘深刻含义,激发情感。本文语言极富震撼力,许多词句值得细细品味与咀嚼。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后,引导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补充资料,充分交流阅读感受。既要读透词句内容,更要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词句表达的精妙,在动情之处能释放情感动笔写一写,真正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导读1-10自然段,了解航天员杨利伟受命出征,人们无比激动地为英雄送行)。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1、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文,了解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即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再现“神舟”五号飞天壮举。月15日北京时间5时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2、课文开篇说“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屏幕出示句子齐读)板书课题。
3、质疑定向: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近英雄杨利伟,领略英雄风采,去感悟这不同寻常的、伟大的出征!
二、品读感悟,释放激情。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1至16自然段。在英雄出征的伟大时刻,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词句画一画、圈一圈,作作批注,写写体会。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相关的重点词句,深入体会。
句段1:“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
(1)理解重点词“从容、稳健”,初步感受英雄形象。
(体会杨利伟此时表现得那样镇静、沉着,迈着稳健的步伐是那样气定神闲……)。
(2)抓住“微笑”一词,进一步感受英雄形象。
交流:这是一种自信的笑。我会想到这一刻的背后,英雄所经历的种种艰苦的学习和训练……(相机补充资料,使杨利伟的形象更丰满)。
师小结: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时的杨利伟充满自信,对于飞天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胸有成竹!他曾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和作用……这是一种自信地笑,无所畏惧地笑,英雄的笑!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指名读)。
引导:你还从微笑中体会到什么?可联系上文:“这一天,中国人已经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千年梦圆在今朝,杨利伟将代表全中国人,代表一个光荣的民族完成这次飞天之旅!他此时又是一种自豪的笑!
师:正是因为这样,“杨利伟迈着。”(引读12自然段读出感受)。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句段2:“出发!……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1)抓住“出发!”引导:为什么只用短短两个字?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2)交流:总指挥简短的话语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及航天员孜孜不倦地研究,没有他们甘于寂寞的研究,没有杨利伟等宇航员的刻苦训练,也不可能有今天!
(相机资料补充,突出载人航天工程之伟大!为此付出全部心血乃至生命的英雄团队之伟大!)。
师小结:正是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才有总指挥的几多信任!几多期待!千言万语都蕴藏在这庄重的“出发”两个字中!
(3)齐读,读出信任,读出期待,读出我们一定能成功!
过渡:“是”,随着杨利伟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随着杨利伟一个标准的军礼……(出示画面)。
(1)引读16自然段:“……定格在……定格在……定格在……”
(2)评读:从大家的读中我听出来,这三个定格,一个比一个更重要,一个比一个更有意义,一个比一个更激动人心。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
(3)三个定格的顺序能否调换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逻辑的顺序,按照范围的从小到大排列着力点在于“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相机资料补充)。
师:所以说这次出征是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回扣上文,引读)。
(4)指名再读这段话,读出我们中国人的自豪!读出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读出世界人们的祝福!
3、总结:通过这部分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出征的背后,杨利伟付出了多少艰辛!许多的专家、学着付出了多少心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所以说“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回扣上文,相机板书)。
1、朗读过渡:“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
(音乐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播放录像,杨利伟与战友告别,与人们告别走向专车的情景……)。
师:看到这里我们倍感兴奋与自豪,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2、自由读第三部分,哪些地方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抓住“注视”一词,引导体会:
(2)交流感受:他没有看一眼亲人、朋友、教练,对国家、民族的爱,使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不辱使命,所以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鲜艳的五星红旗。
师:杨利伟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已经知道飞天成功了。但成功之前,谁也不知道是否万无一失,我们知道1986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年2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7名宇航员罹难……对国家的爱和深深地依恋,杨利伟已作好一切准备,英雄无悔!
(3)从“注视”中我们读出了这么多,英雄最后满含深情毅然决然地迈着。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朗读过渡:“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
课文为什么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呢?
2、引导:这可不是一般的时间、地点概念,这一时间,这一地点有着历史意义,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纪念!
同学们,难道中国的飞天之旅仅仅只是这几个小时吗?(不是的,相机补充资料,升华情感。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从“嫦娥奔月”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思妙想,到明代官员万户的“火箭上天”,以及如今“神舟”五号载入飞船的成功,“神舟”六号第二次载入飞船的成功!中国人的梦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写到“……杨利伟开始了中国人的飞天之旅。”(引读)。
3、师总结: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英雄出征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仿佛见证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这一飞不仅让中国人民骄傲与自豪,还让海外游子扬眉土气呀!
(背景音乐起,师生深情朗读)。
屏幕显示:“毛主席54年前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欢呼,中国人从此‘飞’起来了!”
“天上人间,蓦然间乾坤已转,神州内外,已是赞声一片。”
“或许此前,我对于这个国度有着或浅或深的抱怨、牢骚,但现在,都像蛛丝马迹一样微不足道了!千年飞天梦,今朝一梦圆;中华巨龙心,浩瀚宇宙间!”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一起说):2003年10月15日!记住这次“伟大的出征”(指课题齐读)。
4、此时此刻,我们也有千言万语想说,自由地写一写吧!(学生激情写话音乐起)。
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板书设计。
渴望很久2003年10月15日等待千年。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部分。
一、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二、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3分钟)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20分钟)。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15分钟)。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课堂延伸。
一、巩固自学内容(3分钟)。
二、知识拓展(16分钟)。
1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写出故事情节。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的给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可用原文回答)。
5、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意义何在?
三、能力提升(15分钟)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四、当堂检测(8分钟)。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五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部分。
一、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二、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3分钟)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20分钟)。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15分钟)。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课堂延伸。
一、巩固自学内容(3分钟)。
二、知识拓展(16分钟)。
1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写出故事情节。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的给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可用原文回答)。
5、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意义何在?
三、能力提升(15分钟)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四、当堂检测(8分钟)。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六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友谊的特质,能够澄清对友谊的错误认识,走出友谊的误区,正确认识、对待友谊。
2、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友谊有哪些特质;理解友谊为什么会打动我们;能够澄清友谊的误区,第一,友谊是会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对待竞争的态度;第三,友谊要有原则。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法、故事薰陶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理解友谊的特质,走出友谊的误区,正确认识、对待友谊。
重点:理解友谊的特质,澄清对友谊的三种错误认识。
难点:对友谊特质的理解;如何使学生认清友谊的误区并走出友谊的误区。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错误交友、友谊闹翻的视频、图片及故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采访身边的人,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友,交友应该注意什么。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活动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图片及解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最近主流社交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教师导入新课。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吗?友谊为什么会打动我们?你的交友思想与行为正确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
二、自主读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及要求,自主读文,探究问题,勾画知识点,做好标注,完成教材中的任务。
三、情感体验,汇报交流。
活动一:观视频,谈感想。
教师:观看视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思考: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经不住考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
教师出示总结:不是的,因为人人都需要友谊,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也正是友谊如此打动我们的原因。“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也恰恰是友谊的一个重要特质。
活动二:我思我悟。
学生交流哪些特质容易赢得友谊,什么特质是重要的。
教师出示:
友谊重要的特质:
亲密、平等互惠、志同道合、志趣相投、默契,尊重、理解、忠诚、信任、负责、支持、宽容、体谅等。
活动三:思考感悟。
学生概括交流。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
活动四:明辨是非。
教师课件出示漫画,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是真挚的友谊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结论:不是真挚的友谊,因为友谊的特质之一就是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
活动五:现场采访。
学生采访同学。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不和朋友闹翻,我们的友谊就能永远不变、天长地久吗?
学生分析交流。友谊会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友谊也会随之变化……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也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教师简单出示上述结论。
活动六:情景分析。
“我”的交友烦恼。
小美看我总是淡淡的,也不再主动与我说话。
教师质疑: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因为小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友谊和竞争的关系,认为竞争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没有做到理解、尊重、宽容、欣赏与祝福。
活动七:出谋划策。
教师:“我”还有必要再维持和小美的友谊吗?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友谊也会随之变化……我们要珍惜友谊,但友谊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如果一方不再为维护友谊而付出,那么另一方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再维护住友谊。这样的友谊只能坦然接受它的淡出,没有必要再苦苦维护。
活动八:漫画赏析与小辩论。
教师课件出示关于竞争的漫画,然后让学生根据漫画反映的内容进行辩论。
小辩论:竞争是否伤害友谊?
正方:竞争不会伤害友谊;
反方:竞争必然伤害友谊。
学生开展辩论活动。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培养速读课文的能力,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2、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创造情境。
2、朗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
3、合作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出示课件)。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20xx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通过这几个故事,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三、字词积累。
四、整体感知。
1.快速的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1912。
(2)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英国。
(3)这个探险队共有几个人?5个。
(4)先期到达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挪威。
(5)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在南极点看见了什么?
一面黑旗在滑雪杆上。
(6)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恶劣的风雪天气。
2、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课文写的事件发生在19,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挪威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五、再读课文。
1、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2、“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这三个人是:
3、谈谈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悲剧)。
悲剧的“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旅的哪几个方面?
a死亡之悲: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b失败之悲: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
c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句子。
一、品味语句。
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1-3题。
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是拟人手法。
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完全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出哪里可以体现?
(1)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4)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因为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三、结语。
这是一场令人心酸的悲剧,但探险队员们始终是伟大的。视死如归的他们面对可怕的死神,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虽然牺牲了,却在内心上取得了胜利。
四、拓展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上面的题。
2、学习完这篇文章,写一篇阅读笔记。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八
1、感受人物崇高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多角度、多层次生动的细节描述。
感受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语:由学生对南极的了解及阿蒙森-斯科特科学实验站的命名导入。
二、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学习课文: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12.1.16白色雪原斯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
12.1.18南极点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12.2.17屠宰场地埃文斯死去。
12.3.2贮藏点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2.3.21帐篷里无法离开帐篷。
12.3.29帐篷里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2.10.29营地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2.11.12帐篷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2、课文探究: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失败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作证之悲。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九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1、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重要语句,体会“悲剧”中蕴涵的“伟大”。
一课时。
1、本文生字词较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内容的把握同桌互查,并写一篇小作文《初看斯科特一行五人》。尽量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一些资料,拓宽学习空间。
2、教师课前播放关于南极恶劣天气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对南极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
(教师隆重推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学们,这本传记文学,有人翻过吗?(如有生读过,让他(或她)列一列,作者为哪些人物作传记)大文豪托尔斯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总统威尔逊,十月革命列宁等等,都是人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茨威格为这些成功者,胜利者尽情作了歌功颂德!(出示ppt1)但是,对其中唯一的一位失败者,茨威格更是笔端饱含深情地为之树碑立传。他是谁?《南极探险的斗争》中的斯科特!为什么作者对失败者斯科特表达崇高的赞誉?同学们从课文《伟大的悲剧》(ppt)中,可以寻找到震撼人心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抢答有关问题(ppt),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同时勾画出令你感动的细节两三处(为合作研读准备)。
2、抢答后,一句话概括,先小组交流,再抽号(学号)、推举各一人全班发言,之后ppt。
三、合作研读。
剖题入手,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发言,组员补充。教师归纳(ppt)。
(1)失败之悲。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死亡之悲。
a.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b.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c.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xx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2、这四“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呢?为什么?
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同样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3、“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a.事业伟大: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b.精神伟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c.人格伟大:为对手作证,有令人敬佩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d.态度伟大: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e.情感伟大: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
“伟大”和“悲剧”并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虽然在探险中牺牲了,虽然他们有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中,他们始终扮演者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了它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5、课堂小结,先生后师,再ppt。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这蕴含着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仰慕,给后人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作者为失败者树碑立传的原因!
四、体验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这篇传记文学,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可以从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启发学生。
五、作业布置。
1、小作文:《再看斯科特一行五人》。
2、推荐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公元10月15日北京时间5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
飞船发射前,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执行。
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经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着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和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一
《伟大的出征》主要讲了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在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前,人们欢送他的过程,赞扬了杨利伟以及无数航天人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无比骄傲好自豪的心情。
这条新闻学生都知道,但顶多只知道杨利伟这个人和神舟五号,甚至有的学生连这都不知道。如何让学生了解神舟五号发射的`经过,理解发射成功的意义,对不了解背景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让学生查资料吧,条件有限。我只好在上课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学生讲解。由于过多的关注相关的内容,对课文的讲解太多,没有让学生好好地品读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所以教学效果不太好。究其原因:首先是我自己对这样的课文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深入解读教材,找准课文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问题。其次,是不信任学生,想到学生对这些事实不了解,如果放手让学生说,会说的学生会讲许多内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学生无话可说,还是自己讲吧。所以,今后在讲这一类课文时,自己要做到对事件的背景胸中有数,其次,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家长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联系资料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培养速读课文的能力,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内容。
2、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4、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创造情境。
2、朗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
3、合作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出示课件)。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xx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20xx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通过这几个故事,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1.快速的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1912。
(2)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英国。
(3)这个探险队共有几个人?5个。
(4)先期到达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挪威。
(5)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在南极点看见了什么?
一面黑旗在滑雪杆上。
(6)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
恶劣的风雪天气。
2、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
课文写的事件发生在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挪威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1、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2、“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这三个人是:
3、谈谈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悲剧)。
4、如何理解课文题目:伟大的悲剧。
悲剧的“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旅的哪几个方面?
a死亡之悲: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b失败之悲: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
c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1、抄写本课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分析句子。
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1-3题。
表达了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是拟人手法。
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过往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高尚。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这是作者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可靠队员的赞美。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完全是事业上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出哪里可以体现?
(1)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4)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因为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这是一场令人心酸的悲剧,但探险队员们始终是伟大的。视死如归的他们面对可怕的死神,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虽然牺牲了,却在内心上取得了胜利。
1、完成练习册上面的题。
2、学习完这篇文章,写一篇阅读笔记。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三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到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四
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挖掘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
结合语境、结合中心法。
质疑、合作探究法。
一、复习导入。
这里有雪域冰山,有南极冰川,有深不见底的冰窟,有平均最低-88.3℃气温,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
这里也有过这样一群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这里是南极。
这里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瑞典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只好沮丧地踏上归途,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2个多月后,在恶劣的气候下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答疑。
默读课文,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和有疑难的句子。
1、文中哪些语句、情节、事件或细节深深地打动了你?并说一说,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示例1: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示例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英国人普通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合作答疑。
在我们的阅读中,那些语句理解上有疑难?把你标示出的有疑难的语句,进行小组讨论答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讨论交流。
示例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表达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他追求标准之高。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指美好的往事,以及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比喻更加突出了悲剧给人心灵的冲击。)。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变得无比高尚,他们的失败是“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是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三、说话练习。
(一)“悲”体现在:
失败之悲。
死亡之悲。
作证之悲。
世人之悲。
(二)“伟大”体现在:
精神品质。
1.坚毅,勇敢,执著,坦然面对死亡,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无私的爱。
“伟大”还体现在:
有意义的事业。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体验反思课后练笔。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爱世人之悲。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里有雪域冰山,有南极冰川,有深不见底的冰窟,有平均最低—88。3℃气温,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
这里也有过这样一群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这里是南极。
这里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瑞典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只好沮丧地踏上归途,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2个多月后,在恶劣的气候下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答疑。
默读课文,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和有疑难的句子。
1、文中哪些语句、情节、事件或细节深深地打动了你?并说一说,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示例1: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示例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英国人普通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合作答疑。
在我们的阅读中,那些语句理解上有疑难?把你标示出的有疑难的语句,进行小组讨论答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讨论交流。
示例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表达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他追求标准之高。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指美好的往事,以及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比喻更加突出了悲剧给人心灵的冲击。)。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变得无比高尚,他们的失败是“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是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三、说话练习。
(一)“悲”体现在:
失败之悲。
死亡之悲。
作证之悲。
世人之悲。
(二)“伟大”体现在:
精神品质。
1.坚毅,勇敢,执著,坦然面对死亡,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无私的爱。
“伟大”还体现在:
有意义的事业。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体验反思课后练笔。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六
1、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把和朋友相处的故事与大家交流,一起分离快乐,分担痛苦。
2、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愉快和谐地进行沟通。
1、具体生动地讲述朋友间相处的小故事。
2、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愉快和谐地进行沟通。
1、课前布置学生用多种形式记录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情景,漫画、照片、文字、物品均可。
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创设情况境,谈话导入。
1、课件依次播放三幅图画,问:小朋友,你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二)明确内容,开展活动。
1、课件显示名人名言,生齐读。
“我把痛苦向朋友诉说,就只剩下半份痛苦;我把快乐与朋友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
2、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分小组讨论、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生自由发言:自己和朋友之间是怎样分担痛苦、分享快乐的。
4、分小组交流:学生出示为本次口语交际所准备的东西,回忆与朋友相处的往事,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小组伙伴沟通。
5、小组推选讲得最好的同学上台讲故事,全班再评选,师适当进行表扬奖励。
(三)互动交流,实践行动。
1、有了朋友,痛苦时只剩下半份;有了朋友,快乐就能变成双份。小朋友,有朋友的.人是多么快乐、幸福,那你应该怎样保持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呢?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计划与愿望。
2、制作心意卡,写上自己最想对朋友说的话并送给他(她)。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七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篇十八
2、脱离课本,以自己概括的内容为蓝本,适当进行扩充,在小组内轮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相互指出需要补充调整的内容推荐代表在班级内复述;同学、教师点评,指导抓住斯科特5人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过程(主要行程和5个人死亡的情形)(此指导环节也可以提前)
3、给学生2分钟时间,将先前概括的内容缩写成一句话交流评价,教师明确(参考:文章记叙了斯科特5人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悲惨历程)
4、简要谈谈对文章的初步感受(不要求深入,不求统一说法)
二、片段品读体味
1、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片段,带着充沛的感情读一读,写一写你感动的原因(集中于体会这些探险家透露出来的精神)然后,小组内交流读一读(品读),说一说(感动的原因),小组代表作全班交流(一人品读;一人谈感动的原因)
2、你觉得斯科特是怎样一个人?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教师提示:是一个具有无畏的探索精神,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坚韧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直面现实接受失败的理性精神,诚实的人格品质的伟大探险家)
3、上述人物的这些精神,你觉得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现出来的?请你找出来,并一一进行对应分析,将该句体现出的精神以旁批的形式注出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组内共同探讨,必要时提出,在全班内解决,教师帮助解难(也可直接品读分析“研讨与练习二”中的语句)
三、主题思想探究
1、同样是探险南极,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什么要充满激情地给失败的斯科特作传?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文章结尾句子,能较明显地体现作者的态度因为作者看中的是斯科特失败背后所体现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与自然顽强搏斗、以无比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伟大财富)
2、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提示:按常理,斯科特等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南极点,实现了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成功的,但悲哀的是他们不是第一个,也就失去了行动原本所追求的意义;特别是在沮丧心情下不断走向归途时,绝望心理笼罩着整个集体,实为一起悲剧但是,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的,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这也是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斯科特等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这是事件的伟大之处)
四、思维挑战作业(任选其一)
本教案我选择了斯科特探险的正面意义来组织教学,强调对文本进行正面的理解把握,在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的语言材料,从自己领会的感人片段入手体会人物身上蕴涵的伟大精神,较多地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自主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