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专业19篇)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独有的精神财富,它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怎样写一篇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的总结?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借鉴。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一
今天听了赵艳波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赵老师在教学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的设计很紧凑,老师的讲解清晰、简洁,设问、追问都处理的恰如其分。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追问中得到开启,不失为一堂很实的课。一环扣一环的层层剖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巩固练习中,可以看出教师平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年轻教师在课堂中能把问题的设置运用自如,确实难得。我比较欣赏。
1.小结时,可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整理完善。
2.板书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执教这一内容。我会这样设计:
1.出示两组乘法试题。
2.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让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二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教材58页例4,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交流表达的学习精神,体会与人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改变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有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1.初步感受问题。
8月,舟曲、汶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4.1班的同学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踊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约3元,照这样计算:
2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6)。
2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0=60)。
20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00=600)。
(1)学生说出算式、口算;
(2)教师板书算式;
(3)进行德育。
2.研究问题。
观察算式,独立思考:以上算式有什么联系和规律?
3.归纳规律。
(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商讨:怎样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记录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4.验证规律。
(1)另外写一组算式,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根据发现的规律,在上面的算式下面再写两个算式。
二、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刚才的算式组,感知问题;
2.研究问题:思考,有什么规律;
3.归纳规律: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2)全班交流。
4.验证规律:
(1)小组内举例验证;
(2)按发现的规律把下面的算式再写两个:
80w4=320。
40w4=160。
20w4=80。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说出思考过程。
2.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说明,补充。
3.练习九第2题:齐读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解。
4.练习九第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讲解。
四、补充练习。
练习九第5题。供。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九第4题。
七、课后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三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先来做个游戏,题目是抢答,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要说规则,规则很简单就是要等老师说开始之后举手抢答,不可以乱喊乱叫。现在老师开始出题了,同学们看仔细了哦。
板书:80÷4=150÷15=。
80÷8=300÷15=。
80÷16=450÷15=。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抢答完毕了,真是抢答高手!
2.抢答结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一组算式,其中的被除数、除数、商都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同桌讨论下,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纠正错误,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你真厉害真会概括。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这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呢?可以采用刚刚的观察方法来说一说。还可以用刚刚概括地方法说一说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也扩大缩小几倍。
同学真会观察发现,这么快就找到了商的变化规律,除数和被除数变化时,商一定变化吗?怎么样商才不变呢?先认真想想,想好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64÷16=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看来同学们都有发现,那现在先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2得出一种猜想,你们可真是会猜想,现在打开书本93页,完成表格,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表格,证明你们的猜想在表格中是成立的,那现在请同学们赶紧举个例子证明自己的发现吧。小组讨论,这些算式对不对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3得出多种猜想时,同学的猜想可真不少,学生说猜想老师板书,请同学们举举例子证明自己的猜想。刚刚同学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再一次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齐读)。
3、巩固练习,光说不练可不好,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练一练。
120÷40=640÷80=810÷90=360÷60=。
7200÷400=2400÷200=6400÷800=。
哪一组举手的人最多老师就请哪一组开火车。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组的答案对不对。
(2)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做一做。
196÷4=392÷8=1960÷40=19600÷400=。
28÷4=56÷8=168÷24=1680÷240=。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起来说一说。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四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30*2)*24=(30*4)*24=30*(24*5)=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0*24=720(30÷2)*24=(30÷5)*24=30*(24÷6)=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
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直接写出275*92=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五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在这环节没有创设情景,我认为这种探究规律课,直接进行探究要好些,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如果创设过多情景,可能难以上完。所以我直接安排学生快速抢答九道题,然后由学生分类,教师顺势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由学生说出: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分类。这样直接为后面探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建构新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要强细讲解,先要学生整体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从上往下变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变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变小了,商反而变大了。然后再详细讲解从上往下怎么变化,由学生总结规律;从下往上又怎么变化,又由学生总结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把以上两个规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及时练习,在这我设计了231÷11=21231÷33=231÷77=这组题学生不可能直接口算,必须要用以上学习的规律才能简便运算,所以,计算后要学生说理,这有利于突破难点。另外,实物展示,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编成学生亲身经历富有情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创新要求,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先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然后练习巩固。在这我也设计了一组练习:132÷12=11264÷12=1320÷12=做题过程同上。
3、商的不变规律,完全由学生先猜测规律,然后自己用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乘几(或除以几),乘的数字或除以的数字一定要相同,并且问一问这个数字能不能是“0”?为什么不能为“0”?最后也象前面两规律一样练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应用练习,拓展提升。这环节有三题:
2、谁是它的朋友。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320÷80与160÷40、3200÷800,1800÷600与180÷60是好朋友,而360÷60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请同学们帮助它找到朋友。开放性习题要开放性的练,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找朋友习题的设计一改以往“一对一”形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开放题的实质——不对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这样“找”,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伴随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思考题,填空。即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尤其是第四小题,可以同时填乘也可以同时填除以,后面正方形中可以填不为“0”的任何数。设计此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每个学生,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在上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能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该课的教学让我真正感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希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例5“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新授课,主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即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本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计算—观察—比较—探索—应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的三个变化规律,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景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找出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通过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两组口算题,要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口算比赛,先算完又全对的为赢。我认为这样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一)探索“商随除数(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课件出示例题)在学生汇报结果之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并思考:
(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
(2)什么数没有变?
(3)除数(或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根据回答边引导观察第一组算式,提问: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是怎样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别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看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从而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扩大,商除以几变小;除数除以几变小,商乘几扩大。
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规律: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所以我采取帮扶的方法,一来减缓知识梯度,二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为第二个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探究,奠定了自学的基础,所以第二个规律的学习我放手让学生自学。
认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
(2)什么数没有变?
(3)除数(或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在全班汇报自学情况,然后引导小结第二个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通过对刚才这两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商的变化和被除数、除数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新知识:商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小组合作,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主要探讨第三个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广泛经验。这样既培养的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又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课件出示)例题的表格,
说明要求:先填表,再回答问题,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1)表中什么数有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分别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每两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并概括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第三环节:应用反馈、运用规律。
这一环节我采取由易到难的形式呈现,首先完成练习十七的第四题,直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规律;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第二完成第五题,虽然也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但是题型稍有变化,练习题不是成组出现的提高了一点难度。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先启发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根据板书了解本节课知识重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展延伸练习的难度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又加大了一点,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进一步理解。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七
王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是按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验证与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的。教学过程清晰,科学,构建“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教学主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拓展思路,乐于质疑,乐于合作。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复习导入时,王老师创设了看谁算的快的口算活动,这为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做好了铺垫。紧接着教师出示30×8=240,让学生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后,教师直接总结出“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会怎样变化呢”引出课题。我觉得这里处理较突兀,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口算的式子中找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其中的一组算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发生了变化”从而顺势引出新课,这样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和猜想,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问题设计有渐进性,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组内交流,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来,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如果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那么在下一个例题的学习中学生会轻松很多,教师也可以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学。
3、在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构建了“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教学主线,让学生经历想办法、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并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和归纳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获得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四、应重视对中下等学生的指导。由于本节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的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能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八
一、教材分析: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找规律: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3、揭示课题:找规律,并板书。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九
活动目标:
1、学习辩认楼房的层数和间数。
2、初步感知坐标图和含义。
3、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活动流程:
1、学习认识单层放你房子的间数。
教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这排房子有几间?(从左边数)。
教师:从左往右数小动物们分别住在第几间?
2、认识单栋楼房的层数。
教师:从下往上数,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
3、学习楼层和房间空间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特别想住在一起,于是他们就搬到了一座非常大的楼房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栋房子一共有几层?第一层在哪里?第二层呢?…我们用数字标出来,你们会怎样标?1、2、3、4、5分别代表什么?(楼层的层数)。
教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每一层又有多少间呢?让我们从左边开始数,第一层有几间?第二层又几间?…让我们用数字标出来,这些数字有代表什么呢?(楼房每层的间数)。
4、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师:现在呀,小动物们都非常开心地搬到了新房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小猫住在哪里呀?他住在第几层?住在第一层的第几间?那让我们先用数字来表示?可以怎样表示呢?(小猫:1.3)。
教师:在引导幼儿示范看一看小狗住在哪里?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5、操作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教师:每个小朋友分别住在第几层的第几间?
教师:请你们用正确的数字把他们的位置表示出来,前面表示第几层,后面表示第几间?
6、幼儿操作后互相检查对错,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从活动的设计到教学的过程,这个活动基本上都能做到层层递进,第一、第二个环节是对楼房的`层数和第几间复习巩固,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坐标认识楼房的层数以及第几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很感兴趣,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各个楼房的层数、第几间。但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一栋楼房,并标明楼房的层数、第几间的坐标,让孩子自己独立看坐标写出各个小朋友所住的楼层及第几间时,有个别孩子吧楼层的层数与第几间的先后顺序搞乱。另外一组小朋友是黄启凤老师上的,前面的第一、第二个环节省略,他直接出示一栋楼房,让孩子分辨几楼、第几间,而且楼房的层数教师没有用数字坐标标明,孩子的记录反而全部正确。思考:第一组孩子出错是否受坐标的影响,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介绍认识坐标。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有一个古老文b的世界,它山川秀美,景色如画,那就是我们最亲爱的祖国。
我爱你,我们的祖国!我爱你的绝美风景,锦绣山河。
“长江,长地,黄河,黄山,在我的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每当唱起《我的中国》这首歌时,我会想起我们伟大的祖国。
川流不息的黄河,奔腾大海,仿佛在说那5020xx年的历史: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霜风雪,依然雄壮巍峨;五岳之尊,泰山高耸入,雄伟屹立在那茫茫的齐鲁大地上,如同5020xx年,华夏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如此壮美辽阔,气势磅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宛如一幅多彩的画卷,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我爱我的祖国的大江好山,绮丽景色,更爱祖国的百折不挠,英雄豪气。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也曾经沧桑历经千年百难,这是用我们的心血是成的结果。
看,今天的祖国,国产大飞机,高铁已经使出我们的大门。
这就是伟大的祖国,我想大声对你说:“我爱我的祖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的听讲。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一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1~10的数卡(2~3套),教学挂图(四)中小动物楼房。
2.学具:操作材料,1个空白信封,铅笔。【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数字,你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2、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四)及信封,以“小狗邮递员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及楼上和楼下邻居的门牌号码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
四教师:你知道这些小朋友家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5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1、教师出示“小动物楼房”的作业单,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六教师: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1、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七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绒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
1、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延伸:
将幼儿设计好门牌号码的一幢幢楼房组成一个小区,引导幼儿为整个小区内的每幢楼房设计楼号。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略)。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三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x小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下面我将从学习目标的确定、评价方案的设计、学习目标的落实这三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教材、学情三方面进行目标的确定。
基于课标的思考:
《找规律》这节课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基于教材的思考:
本课时的教学,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基于学情的分析:
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学生会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习重点是: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学习难点是: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第二部分:评价方案的设计。
针对学习目标一,我采用的是合作式的评价方式。
针对学习目标二,我设计了如下的检测题目。
小兔乖乖热情好客,出示按一定规律排列好的水果,让学生接着往下排;给小兔乖乖设计有规律图案的窗帘。
第三部分: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以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能够找到规律,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运用课件出示路边的景物,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景中,回顾学过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入本课主题“找规律”。
第二环节: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在学生充分观察和讨论后,通过课件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认知。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感知规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热情好客,出示按一定规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学生接着往下排。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摆摆,加强感知。
第四环节:经历实践,创造规律。
以帮助小兔乖乖设计窗帘图案为主线,让同学们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做个小小设计师。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升华规律。
我让学生留意并找出我们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案。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最后一部分:教师总结。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五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1~10的数卡(2~3套),教学挂图(四)中小动物楼房。
2.学具:操作材料,1个空白信封,铅笔。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数字,你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2、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四)及信封,以“小狗邮递员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及楼上和楼下邻居的门牌号码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
四、教师:你知道这些小朋友家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5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五、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小动物楼房”的作业单,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六、教师: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1、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七、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绒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
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延伸:
将幼儿设计好门牌号码的一幢幢楼房组成一个小区,引导幼儿为整个小区内的每幢楼房设计楼号。
活动反思:
一开始我选择的是情境导入,但其实数学领域的目标更多的是让幼儿熟悉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所以第一个环节我认为设置谈话导入更能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很感兴趣,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各个楼房的层数、第几间。但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一栋楼房,并标明楼房的层数、第几间的坐标,让孩子自己独立看坐标写出各个小朋友所住的楼层及第几间时,有个别孩子把楼层的层数与第几间的先后顺序写反了。
我认为在活动中应该更多的让幼儿去了解门牌号的作用,认识门牌号、理解门牌号的意义。而不是急于让幼儿一定要掌握门牌号数字的意义。还可以引导幼儿找出门牌号的规律,门牌号数字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规律。
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在锻炼自己,让自己发现更多的不足之处。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图片、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
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一)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二、)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图片上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3)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四)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楼上楼下邻居?小朋友一起告诉小熊小鸭住几楼几房间?小熊非常感谢大家。
3)小朋友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处,以后要注意观察发现他表示什么?
七、教学活动分析:
这次教育活动我试讲过,通过以上的教法和学法的恰当使用,幼儿通过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看图片,加之观察比较楼上楼下和楼层间的关系,幼儿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关链接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总结。
出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会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具备学习本课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实际应用。
2、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借助素材抽象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还有的学生交流:我们小组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10和100,积就等于原来的数分别除以10和100。学生通过比较两个算式间的联系,初步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得出较合理的猜想,这是个规律吗?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普遍性。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通过举例和验证,由个案中的变化规律到若干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小组同学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数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数除以几。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规律理解后,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基础题和拓展题,这样分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扎实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五、回头看 通过回头看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将本课知识系统的回顾一遍,帮助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梳理,概括能力。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八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1、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3、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分析: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环节一: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此环节起到引题并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作用。)。
环节二: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便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环节三: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环节四: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商的变化规律数学说课稿商的变化规律数学题篇十九
活动目标:
1、学习辨认楼房的层数和间数。
2、初步感知图标的含义。
3、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单层小房子1排,单栋楼房5层,多层多间楼房1幅。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认识单层房子的间数。
2、认识单栋楼房的层数。
3、学习楼层和房间空间位置的表示方法。
4、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5、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