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范文(16篇)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它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来形成鲜明的形象。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挑战之一。无论你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运动员,以下的文章都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一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推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程标准,这对我们刚开始改实验区的体育教师说是一场时代性的挑战,新程标准把初中三年划分为一个阶段,称为水平四,具体的年级、目标、内容以及各项教学内容,时间多长都给我们教师留下较大余地和空间。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一主体去展开,下面谈谈本人采取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专业素质中情感投入。
从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定位看,新程已经跨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程。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理念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围绕“如何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思考实施教学,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古老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上投入,注重自身的人素质,道德素质,语言素质,教师将通过体育教学,继续探索如何在全体学生在获取健康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努力使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程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口头上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且要从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提倡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一种互动与互补关系,教师可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互动沟通过程,良好心理关系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诚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堂教学中,严中有情,严中有爱,严中有理,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教师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有安全感,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
中学生在1―18岁阶段,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心理变化较大,新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情感投入,发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满足并由此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畏惧、惊恐情绪,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心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帮助,设身处地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爱护他们,采取有效的语言方法换取学生的自然性。克服身体和外界的障碍,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进而化解他们的自卑、畏难、惊恐情绪。使他们增强信心,以愉悦心情快乐地学习,并且能积极自主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师生交流营造民主氛围。
新程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堂环境,教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发表不同议论,对学生回答正确的或模仿动作准确的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强烈,更有利教师组织教学。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情感投入对完成教学目标起极大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只有忠诚与教育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在教育中对学生情感投入至诚,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投身于教育活动中,以实现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二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应试教育的不断增强,已经较少的学生能空出时间走出课堂进行体育运动,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身体状况的日益下降。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1],但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同时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的部分身体素质仍在继续下降,发胖率、近视率不断攀升。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媒体在争论,学者在反思,政府部门在进行原因的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底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三部门联合,一起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2]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1h,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3]。阳光体育运动大致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在学习后走出教室,进行跑步、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达到学习和运动相统一,使学生的时间向运动方面有所倾斜,在提高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体质。
3阳光体育开展的阻碍因素。
现在的大学中,很多学生有很充足的时间,但是大多数同学都是把时间花在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大部分学生无法保证每天1h的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学生一周都很难保证一次体育锻炼。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对相关专家的询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3.1宣传力度不大,学生认识不深刻。
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自从国家开始实施,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阳光体育运动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但是在一些教育发展相对较薄弱的地方,宣传力度远远达不到,很多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表示还很陌生,只听说过这个事情,但具体的怎么实行则很模糊,学生作为知识的受教者,体育锻炼的开展取决于自身对体育运动作用的了解和国家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宣传力度达不到,学生根本无法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那样实行起来则无从谈起。学校应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使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个应该是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3.2学校领导不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设较少。
很多学校只重视抓学校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有些急功近利的学校领导不仅对“阳光体育运动”置若罔闻,甚至把公共体育必修课都给“砍掉”了[4]。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宣传,更需要下级部门进行完善的开展。部分学校仅仅拿国家的政策进行宣传,但是在落实这一块却远远不够,学校单纯追求在教学业绩方面突出,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则关注较少。
3.3阳光体育运动机制尚需完善。
很多学校对阳光体育开展初期做了大量的宣传,而当宣传期过去,则无人问津,甚至被人们遗忘,这样就很难保证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制定长期的监督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生的每天锻炼。学校体育计划的长期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监管的力度,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3.4体育课内容过于老旧,体育活动过于单一。
学校体育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校体育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课程,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有着推动的作用。虽然现在的体育课程摆脱了以前那种“放羊”的体育课形式,但是很多的体育课都是一学期一成不变地进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疲惫,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更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创新,学生对于体育课在心理上形成疲惫心理,那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则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大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是在初高中无法相比的,各种社团、俱乐部是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坚实的保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锻炼的途径,同时学校开展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更激励和吸引着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大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法有以下4点建议。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宣传力度日益提升,但是有的同学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更没听说过,这样就无法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加强阳光体育的宣传,使更多学生理解阳光体育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好的宣传,能使阳光体育的概念深入人心,为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在某学校的操场西南角墙壁上,赫然写着这样一行文字“,每天锻炼一小时,轻松学习每一天,快乐生活一辈子。”这话似乎有点夸张,细处想是颇有道理的。有个理论叫作:7+1>8。在这里不妨用其来解释学习和锻炼的关系。就是7h的学习加1h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h的学习效果,每天锻炼1h,身体有活力了,学习状态好了,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这些宣传的话语无形中推动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更好发展。
4.2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确保运动的时间得到落实。
“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国家宣传阳光体育的运动标语,也突出了阳光体育最根本的内容。1h的时间虽说不太长,但是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这1h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个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学校领导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参加的监管力度,学校应该出台更多措施来保证学生每天运动1h,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比如:有的学校早起跑步,出勤的成绩和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但是这只是表面上让学生参加了体育运动,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每天锻炼1h的生活习惯。例如某校为了落实每天锻炼1h的方案实施,每天锻炼1h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体育活动等时间组成,在时间上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课间操每天上午第二节9∶30~10∶30,时间为30min,并进行详细的组织实施。
4.3利用体育课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他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应该在室外体育活动上,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这样能够使他们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点就要求学校体育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体育选修课,让学生来进行自主选择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让其在课外时间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例如开设以“跑步、球类、力量、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的体育活动内容,保证每天活动1h,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定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自觉锻炼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4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体育活动。
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也许有的学生适合从事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有的不适合。这样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目的体育活动,不能只开展常见的大项如篮球、足球、排球等,更应该开展一些运动小项如乒乓球、跳绳等,满足同学们不同运动的需要。同时应该根据部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使其在无法参加室外的体育课的情况下,对体育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其身体素质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指导。
4.5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创造校园体育氛围。
如今的校园是多样化的校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校园歌手争霸赛、健身操大赛等。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好的体育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体育运动,各种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竞赛,能够调动大家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各种运动协会像轮滑、瑜伽、羽毛球等不断地开展和完善,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人在运动,而是有组织地在进行体育活动,这样无形地带动着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氛围。
5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大力实施的校园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体力、心理、智力不可代替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需要改进和提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有各方面的因素。在不断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要求,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最终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三
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体卫司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l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中小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
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1.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存在,衡量学校和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中考、高考成绩。学校、老师和家长整天围着分数转,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作业负担重,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了。而且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可见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
2.体育课得不到重视。
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比率太少,甚至有的学校高三年级学生根本不开设体育课。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有的甚至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学生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3场地器材短缺、经费不足。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现有体育器材破损严重。大部分学校甚至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有些学校远远达不到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调查显示,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
4.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缺乏有效的运动,在家里,许多学生整天埋头做作业,家务事全部由父母代劳,脑力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走出家门去参加锻炼,加上要么坐公交车去上学,要么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四
摘要:青少年要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这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对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正是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所在。但在高中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查找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五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关系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针对近年来全国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学校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营造了生气勃勃、个个参与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为青少年学生放下书本、走向操场、沐浴阳光、快乐锻炼创造了条件,对磨砺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弘扬他们的拼搏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凝聚他们的爱国力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学生、教师及家长中的反响较好。
一、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开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1)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活动开展不平衡。城市学校由于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等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学校,导致城市学校开展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与农村学校活动开展存在不平衡现象。(2)城市与城市学校之间、农村与农村学校之间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如,完全中学与普通高中学校等之间因为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活动开展不平衡。(3)男女学生之间的活动开展不平衡。由于男女生之间的体质差异、活动项目、活动内容等的不同,造成了在男女学生之间开展活动的不平衡。
2.对活动开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培养体魄强健、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坚强意志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所在。然而,不论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由于迫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只注重了升学率的提高,特别是高中阶段,正面临上大学的压力,学生升学压力大,生怕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减少学习的时间,对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导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少参加甚至是不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3.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制订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的时候,为便于管理,大多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等辅助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开展阳光体育的宗旨,导致活动方案整齐划一,形式和内容单调,学生只能按照规定的场地和项目开展活动,活动开展之初还能吸引学生参与,时间长了,学生便会觉得单调和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日趋淡化。
具体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表现中,课间操以简单的跑步为主,虽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中也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但学生更多的时间被束缚在教师要求完成的作业、练习上。还有很多原因来自家庭和社会。在家庭中,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考上重点大学,而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在社会中,更多的人认为体育是副科,不能和高考相提并论,更不能因为体育而影响了高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就不得不以文化学习为重,而忽视了体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来看,首先是体育运动时间不足,一般情况下,体育课都会被其他文化课挤占,虽然这和国家政策相违背,但迫于外界压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学生默认,教师默认,甚至上级主管部门也默认。从课堂训练形式看,大多体育教师也是“有口无心”,把体育当做学生放松的一种方式,而没有真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在课堂中,最多就是让学生做做基本活动,然后以简单的组织形式来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强度和负荷不足,学生也有敷衍了事的心态。
二、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采取相应的对策,认真将此项活动落到实处。
1.增加经费,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适当政策倾斜,根据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完善配套相关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还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条件搞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在农忙时帮助农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经验,一举两得。
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文件的精神实质,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推进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要在教育中切实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宣传,丰富校园生活,使大家能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把参加体育锻炼变为一种自觉和自主的行为,积极投身到运动中来,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3.丰富载体,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种活动竞赛(如体操比赛、球赛、拔河比赛)、课外活动、运动会等活动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活动内容、活动项目、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等方面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载体,积极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
首先,要摒弃男女分开教学的模式,以男女混合模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男女分开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差异,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在考试制度下如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压力会更重。
其次,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在教学前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合作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围绕选修项目来进行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一定的负荷和强度,使学生在训练中让身体得到锻炼。
最后,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很多高中学生,尤其是到了高三,他们因为考试的压力而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害怕因为锻炼而影响了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在学生学习劳累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活动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会玩耍、有快乐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吴冬霞,潘绍伟,翟永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省部分中学为研究对象[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16)。
[2]张定国,缪秀萍。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育,.
[3]朱晨,白光斌。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六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各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的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于学习和智力发展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互影响。
目前,各个小学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3%,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8%,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为此,在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60米往返接力赛中,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四)适度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三、结语。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小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3).
[2]叶一舵.学生心理健康机理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5)。
[4]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5]刘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6]杨小红.如何把健康教育寓于体育教学[j].第24卷.山东体育科技,.6,(2).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七
(吉林省敦化市第三中学)。
摘要: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这些有效措施有效渗透于实践之中,以助力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没有得到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予以重视;教学方式呆板等。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将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的良好心态,从而让学生以正面的情绪去树立信心,养成勇于挑战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树立学生自信心。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体育较差的学生,反复的失败必定会削弱他们的信心,从而降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从而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观察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学生的状态将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展,批评教育不会带来实质性的`解决,因此,为了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恰当的体育运动方式让学生将内心的沮丧、压抑、紧张等情绪宣泄出来,从而使学生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需要过程的,而每个环节都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心理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如,激趣法、竞技法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里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06)。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八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三、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九
通过对中小学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资中县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措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cnki等学术资源平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已有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开展现状,确定研究方向、重难点、突破点。2问卷调查法。编制学生、教师版调查问卷,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城乡24所中小学校各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35份,回收2109份,有效问卷1909份,回收率为98.78%,有效率为90.52%。抽取资中县城乡中小学教师,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34份,有效问卷306份,回收率为93.82%,有效率为91.62%。3访谈法。对所调查中小学负责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领导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各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4数理统计法。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科学分析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2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支持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2%的`学生不支持或不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仅有11.3%的学生反映其家长不支持其每天参加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有33.4%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学生对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也与学校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有一定关系。
3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积极作用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5.2%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84.4%的学生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后会感到心情愉快或心理舒畅;可以增加锻炼机会和提高体育技能,但在体育活动形式、促进与同学的交往或相互帮助学习等方面的作用较弱。反映出现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在团队协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4中小学生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氛围、强度、形式和设施的感知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68.7%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氛围比较浓厚或浓厚,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氛围不浓厚;仅有6.8%的认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大、不能接受,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仅有6.4%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满意,但非常满意的比例也仅占23.1%;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锻炼需要,但仍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主要为大课间活动,所在学校平均每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量一小时以上占比49%。表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还存在保障不足的情况。
5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78.8%的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培养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7.9%的中小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获得了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每周进行5次以上体育活动次数的中小学生仅占比29.2%,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占比12.9%,说明资中县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保障上还存在不足,阳光体育运动还没有完全达到国家倡导的目标和标准,需要改进强化。
6中小学校阳光体育领导、师资、场地保障现状及问题。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63.7%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考虑因素。有33.7%的被调查对象反映是以学校设施为主,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现有设施为主。仅有3.2%的被调查对象反映其所在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不重视,说明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较高。乡镇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保障情况要好于城区场地保障情况,这与本研究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结论一致,主要是因为城镇学校受城市规划和整体用地面积的限制导致运动场地整体比乡镇学校更小。城区中小学校在经费保障上明显优于农村学校。资中县共有体育专职教师241名,兼职教师653名,全县体育生师比482:1。其中城区体育教师80人,生师比为:393:1,乡镇体育教师161人,生师比为:526:1。城区中小学校在师资保障上明显优于农村学校。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资中县中小学生及教师问卷调查和对相关学校领导的访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开展必要性具有较好的认知,但仍有三成的学生不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2)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整体上持较高的支持态度,但中小学生对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3)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或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增加锻炼机会和提高体育技能,但在与同学的交往或相互帮助学习等方面作用不明显。
(4)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和形式较为满意,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氛围和设施设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
(5)学生没有达到国家倡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在时间、次数、习惯培养、技能获得等标准上均未达标。
(6)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情况较好。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和待遇保障落实情况较好;在师资、经费和场地等保障上存在城乡差异。
2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群体的纵深宣传,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等以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可的形式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并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2)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分结合资中县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盘破门武术”,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资源的作用,引入社会多样化的体育形式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
(3)进一步加强阳光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和师资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资中县可以充分改善学校内部体育设施,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所设施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适当利用校外的体育场地或适宜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尽量满足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经费的筹措和投入,资金政策上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
(五)进一步建立完善阳光体育相关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资中县在下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该研究设计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对中小学校、教师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对中小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小学校的督查,用科学的制度有效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
近年来,伍家岗区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抓好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不断提高,各项体育赛事成绩捷报频传。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个、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个、湖北省健康学校2个,近三年,累计向国家、省体育代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2人,在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等比赛中获冠亚季军共11项。今年8月,区教育局获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突出贡献奖”。
一、统筹构建学校体育工作大格局。
出台《伍家岗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部署全区中小学体育工作,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一是建立“阳光体育平台”考核机制,22个单位全部进入国网,全部进入全国优秀组织推荐名单之列;二是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坚持对各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体育工作评估,每次组织教学督导检查都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督查内容,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三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工作机制,把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列入教育督导检查、体育工作专项检查的重要指标,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二、大力提升学校体育硬软件实力。
以来,该区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更新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所有学校均建成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部分学校还建成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风雨操场、体能教室。区教科所通过读书分享、文本解读、知识点梳理、技能培训、课例研究、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学习型教研组评比等一系列教科研专题活动,打造出一支专项技能突出,教科研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多人多次在国家、省、市教学竞赛中斩获大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9人次,省级一等奖15人次,市级一等奖22人次。
三、有效促进各种体育赛事出成绩。
区教育局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每年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篮球比赛,校内体育呈现出社团规模化,训练常态化,比赛多样化的特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区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篮球联赛(湖北赛区)连续两年获得亚军;市六中参加20全省女子篮球赛获第六名,是唯一获得名次的初中球队,后参加“谁是球王”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获季军;区田径队在年全市冬季大比武田径赛中获亚军,在全市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区毽球队在全市第三届毽球锦标赛中获两项冠军。
四是扎实推进各项体艺项目显特色。
大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全区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特色体育艺术项目,如篮球操、抖空竹、舞龙狮、独轮车、花式跳绳、中华武术等,形成了人人有特长展示,班班有保留活动,校校有特色项目的良好氛围。独轮车、篮球、足球、轮滑、武术、跳绳、毽球等15个学校特色体艺项目分别在国家、省、市展演,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开幕式演出活动中,该区9所学校参加了开幕式节目表演,精彩的表现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一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职体育教育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其能使学生的体能得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本研究就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进行民主体育教学平台的构建。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民主教学平台的设置,以此来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为人是一种较为感性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所以能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对方的感受有真切的体会,能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好,之后自己也会对别人好,这样的道理在教育中也一样适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待每位学生都应该报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嫌弃后进生,也不偏爱优等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放下感情色彩,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情绪之后,如果学生不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不及时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得到弥补,进而促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能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采用多媒体设施开展有效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体会。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向学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史进行讲解,让学生的文化常识得到丰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这是一种能将课堂教学模式突破的教学方式,其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使学生的体育教学理解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交替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内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下一次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然后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以此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将抽象的心理教学具体化,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以及健康的成长。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和体育相关的比赛活动,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多媒体视频中看到的体育活动,在上课的时候能通过这些活动开展热身运动,并且能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项目的拓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参与体验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得到提升,并且增强自信心。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突破口头上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采取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团体性活动。像乒乓球运动,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采取男女混合双打或者单打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比赛的形式选出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通过这种活动,能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增强,还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并且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使自身的体育技能得到增强,在通过尝试参与各种运动之后,还能将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掘出来,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采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曹雯丹.论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4):22.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二
1.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体育老师自身就需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并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一定的沟通技巧。首先,体育老师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和一些不好的想法告诉自己。其次,老师要让学生相信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闪光点。老师可以利用体育项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体育优势,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释放压力,并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作为体育老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向,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抛却学习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1.2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中学的体育课通常都在室外,而且形式多样,有的体育项目,例如长跑,需要学生有坚韧的意志力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对于一部分身体较差的同学来说,可能在完成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体育老师就要在鼓励的同时,从摆臂动作等基础动作开始训练这部分学生,并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学生的体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会让接下来的心理教育变得更加容易。学生在有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后,体育水平会得到大大的提升,这时老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不能因为遇到了困难就选择放弃,也不能因为一些学习压力而感到焦虑,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不仅使体育课程充满了人情味,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谊。
1.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当一个人成功满足了自身需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育老师要学会在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体育活动,当学生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改进体育教学的方法,将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激发出来,克服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4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能够让学生产生良性的竞争意识,从而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格。老师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余放松心情,并通过体育锻炼,磨练学生们的意志,从而培养出学生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能够迎难而上。
1.5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校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学到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并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运动是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学校的体育活动以及课后的一系列与体育有关的行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精神压力,将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并与之共同学习、进步。
1.6培养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体育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学生不仅要有主动学习的心理,还要具有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学生可以在体育的竞技比赛中找到竞争的乐趣,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还能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发现团队意识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要将体质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体育运动的独特功能,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心理辅导手段,来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对初中体育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的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实现个性化综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与分析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展开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三个主要方面,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初中体育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及效率,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个性发展;综合能力;初中体育教学;重要意义;有效措施。
在我国义务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良好展开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高度特殊性,课程内容中融入了多种的体育项目,学生在课程展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练习,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爱好,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除此之外老师需要对体育教育中制约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种因素,从而探索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新目标、新形势以及新要求。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展开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效促进学生得到长远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展开中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学生得到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受到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积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并培养学生实现个性发展,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后天多种因素得到良好培养,提高学生的向上性及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化优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2]。
二、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兴趣点。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几个考试涉及到的项目展开训练,老师在教学中将重点与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项目训练成绩上,加上目前我国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了体育项目考核,学生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被动的接受体育项目的练习。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往往不能激发对体育项目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缺乏主动展开项目学习的动力,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提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2、缺乏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我国现阶段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老师带着学生训练的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十分充实,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很多自我消化时间,学生之间的体会交流以及训练方式沟通缺乏足够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实现自身个性化的发展[3]。除此之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项目的训练,因此学生缺乏机会与空间展开个性化的发展。因为初中教学面临着的升学压力,学生们主要将精力放在语数英等多门文化课上,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体育项目训练给予较少时间,导致了学生之间缺乏体育训练的互动性,很难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4]。当前体育老师需要理解与掌握全民健身等多种教育理念,通过个性化发展的体育教学实现团队意识、中学生思想素质提高以及积极乐观心理等方面的养成。与此同时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教学需求建立健全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老师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认识。
2、拓展体育项目课外练习空间。学生在练习体育项目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实践的拓展,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外拓展练习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学习与训练。并且积极拓展课余活动时间,开放校内的体育项目训练场所与设施,在学生训练中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确保学生可以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自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比赛以及文化节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其中,全面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3、丰富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想要实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丰富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是十分关键的重要途径,老师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拓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只是简单的将学生训练的成绩作为最终课程学习的评价依据,这种适应于应试教育考核的评价方式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考核体育项目中,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项目训练积极性[5]。因此及时探索与分析学生体育项目的优势,总结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这种课程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帮助老师寻找不同学生体育训练的特征与优点,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中提高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魄与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积极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多元化课程评价方式,对于实现个性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围绕着国初中体育教学展开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三大方面展开了论述,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4]张洁,吕天甫,周志海.创造优质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云南永仁宜就农村寄宿制小学个案调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1:94-97+104.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四
(一)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形式。
通过对一些城市的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方式调查得知,有些学校教学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一些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整个学习过于机械化,学生很难产生体育学习兴趣。由于许多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参与过手语培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顺畅,许多交流需要依靠没有完全丧失听觉的同学来传达,因此聋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充满着困难。
(二)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内容。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学生所学习的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比较广泛,其体育活动与普通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由于聋哑学生具有与普通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其运动技能的输送有更精确的要求。坚持教育的公平性,能够让聋哑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对自身的价值有所认可,但是这里需要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日常应用,因为女学生不喜欢男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她们也就不会参与到其中,这样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让他们激起学习兴趣。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与学校滞后的体育基础配套设施之间也有着严重的矛盾。一般来说女生对于羽毛球、游泳以及瑜伽等项目较为热情,但是男生则对篮球、足球等较为激情的运动项目更感兴趣,而游泳课则为较多男女学生共同热衷的体育项目,但是并不是每个高校都能满足聋哑学生进行游泳项目的体育教学。因此基于教育视角为聋哑学生考虑,开设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三)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情况。
一般高校都具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用地,而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一般采用的都是与普通学生一样的场地,但是一般用作聋哑学生专门的体育场地面积都偏小,没有达到相关规定的建设标准。对于聋哑学生进行教育的体育器材种类较少,缺乏针对聋哑学生的特殊教育器材,无法对聋哑学生开展专门的器材训练,由于高校的聋哑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对于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材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勉强维持教学的需求。由于聋哑学生是一类身体有一定功能残缺的群体,因此需要对其器材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要为聋哑学生提供能够积极参加的体育器材,还要能够促进其进一步康复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活动来弥补聋哑学生天生的缺陷是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但是我国在这一块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根据聋哑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相应的具有康复功效的器材设施。
二、教育视角下的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策略。
高校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为两年制的保健体育,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程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应该更新现有的教学策略。由于高校体育教师不熟悉手语,在教学上存在严重的机械性,学生一味的模仿而没有充分的领会体育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上与普通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技术要求上较为宽松,而对于聋哑学生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一般采用期末某一技能的考核为准,评价方式不够客观,难以凸显对于聋哑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准备策略。
教师必须在开展体育教学前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做好充分准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教育、培养、课程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要处理好教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研究等内容,要合理选择教学行为,做好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案,为聋哑学生设计更为细致的教学考虑。在教育视角下,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通常体现出的目标主要包括:积极参与到运动中、锻炼体育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课程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可以在每一节课中根据不同的聋哑学生设定具体的体育活动要求,使得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将人文关怀性充分的体现在课程目标中。
(二)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应该采用差异性教学策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立足自身体会到体育的魅力,促进学生身心上都能得到满足,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体现教育视角下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由于聋哑学生具有不同的体育运动水平,应当鼓励水平较高的学生去指导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授,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吸收。由于聋哑学生在心理上与普通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偏差,特别是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在体育课程中会较为内向与孤僻,应该针对其体育需求,提高学生健康体育意识,尊重自己和关爱他人,使高校聋哑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轻松和快乐,使整个教学多一份情感在内。
(三)选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示范的限制,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加深学生对于体育技巧的理解,如篮球投篮的技巧等,使得学生更深地产生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于技术动作有更深的领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促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中更好地领悟体育技能。
三、结论。
根据我国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可知,目前对于聋哑学生的教育仍然不够理想,有时候对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甚至有着许多负面的作用,不利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高校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应当采用不一样的评价方式,基于教育视角提高聋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终生锻炼意识是最为关键的。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体质、意志以及性别等因素,更加多元化、深层次的为学生考虑,提高聋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态度,健全他们的身心发展。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五
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这种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工作时得心应手,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不少学生在校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进而产生心理担忧,长期以往,心理问题逐渐严重化。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而且可以释放学生压力,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难以适应学习新环境。很多高职新生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课程安排、校园文化等都不同于中小学时代。当学生在此环境中碰到一些挫折时,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变得情绪紧张、心态不佳等;其次,社会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断出现各种新思潮,且相互碰撞,而高职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想所影响,加之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最后,人际关系紧张。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城市与地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兴趣爱好,所以在实际人际交往中难以会发生一些问题,加之高职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极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时他们往往感到孤单,产生恐慌、情绪低落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1.调节教学内容,增添体育项目。
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挑选教材时体育教师应格外仔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教师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爱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存在差异,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看待与处理,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较好地释放学生压力,学生可以自身实际需求选取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可见适宜的体育运动较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感受到乐趣,减少心理健康压力,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多组织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此外,高职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已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2.营造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积累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质与情绪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体会到体育项目运动的激情,且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多种精神也会日益深化于学生内心,主要涉及勇敢、坚韧、顽强等精神。另外,高职体育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不是仅局限于体育训练方面,还涉及体育文化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学生素质会随着体育文化的培养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接受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爱好特征视作出发点,合理选择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内涵,消除不健康心理,乐观生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在于需要明确了解与掌握高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来源,大部分学生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训练项目和学生日后工作岗位,并以此来设置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日后工作发展的体育项目。可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有目的性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较为重要,从而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对日后工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职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但他们的思想也与成人较为接近,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式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4.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体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且需要严格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吩咐,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习惯,增加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良好心态的培养难度。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人,他们同样具备思想与感情,需要得到尊重与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放下身份,平易近人,讲解方式灵活,激励、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批评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时,同样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耐心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体育课程充溢着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信任他人,从而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掌握与他人相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提升学生信心,树立正确、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调整不健康心理方式等。值的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需要注意策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调节内容、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2]周建雯,熊伟.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15).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本文就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学生因素教学效果影响。
教学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保证教学的基本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的,师资的质量高,学生的素质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资的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若他对教学工作不负责,教学就决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因素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态度,二是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笔者在级任课班级学生中针对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笔者现将研究结果中有关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总结如下。
1.学生的心理。
1.1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的成就心理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1.2期待心理。
期待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学生的期待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期待心理会使教师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对教学心理的反应。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是否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
2.学生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1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期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老师的接受和喜爱,这种接受和喜爱具体表现在对他们所喜爱的老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良好师生互动。学生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凡是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必然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学生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课堂上漫不经心地听课,有时甚至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随便讲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甚至混乱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3学生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只有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情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智力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教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感动和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每次讲课,夸大而言就是一次“表演”,那么“演员”的精神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把饱满的斗志表现出来,营造鲜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有意思,而不是乏味。这种饱满的状态并不是激昂的演说,而是一种情绪、一种亲和力。如果教师带着平淡的表情、平淡的语气给学生上课,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听课,最后干脆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2.4学生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和热爱,是教师工作的巨大动力。这样教师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此,学生的情感影响着教师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
3.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学生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又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影响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岗位的价值,意识到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勤奋学习。
4.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密切。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与改掉一个坏毛病一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5.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当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易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而且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使教师不仅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