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专业14篇)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负责表现。我们应该追求高效的时间利用,而不是单纯追求多忙。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总结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各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的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于学习和智力发展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互影响。
目前,各个小学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3%,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8%,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为此,在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60米往返接力赛中,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四)适度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三、结语。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小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3).
[2]叶一舵.学生心理健康机理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5)。
[4]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5]刘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6]杨小红.如何把健康教育寓于体育教学[j].第24卷.山东体育科技,.6,(2).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二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三、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三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推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程标准,这对我们刚开始改实验区的体育教师说是一场时代性的挑战,新程标准把初中三年划分为一个阶段,称为水平四,具体的年级、目标、内容以及各项教学内容,时间多长都给我们教师留下较大余地和空间。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一主体去展开,下面谈谈本人采取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专业素质中情感投入。
从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定位看,新程已经跨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程。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理念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围绕“如何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思考实施教学,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古老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上投入,注重自身的人素质,道德素质,语言素质,教师将通过体育教学,继续探索如何在全体学生在获取健康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努力使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程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口头上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且要从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提倡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一种互动与互补关系,教师可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互动沟通过程,良好心理关系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诚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堂教学中,严中有情,严中有爱,严中有理,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教师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有安全感,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
中学生在1―18岁阶段,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心理变化较大,新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情感投入,发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满足并由此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畏惧、惊恐情绪,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心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帮助,设身处地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爱护他们,采取有效的语言方法换取学生的自然性。克服身体和外界的障碍,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进而化解他们的自卑、畏难、惊恐情绪。使他们增强信心,以愉悦心情快乐地学习,并且能积极自主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师生交流营造民主氛围。
新程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堂环境,教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发表不同议论,对学生回答正确的或模仿动作准确的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强烈,更有利教师组织教学。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情感投入对完成教学目标起极大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只有忠诚与教育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在教育中对学生情感投入至诚,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投身于教育活动中,以实现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四
近年来,伍家岗区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抓好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不断提高,各项体育赛事成绩捷报频传。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个、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个、湖北省健康学校2个,近三年,累计向国家、省体育代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2人,在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等比赛中获冠亚季军共11项。今年8月,区教育局获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突出贡献奖”。
一、统筹构建学校体育工作大格局。
出台《伍家岗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部署全区中小学体育工作,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一是建立“阳光体育平台”考核机制,22个单位全部进入国网,全部进入全国优秀组织推荐名单之列;二是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坚持对各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体育工作评估,每次组织教学督导检查都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督查内容,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三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工作机制,把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列入教育督导检查、体育工作专项检查的重要指标,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二、大力提升学校体育硬软件实力。
以来,该区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更新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所有学校均建成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部分学校还建成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风雨操场、体能教室。区教科所通过读书分享、文本解读、知识点梳理、技能培训、课例研究、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学习型教研组评比等一系列教科研专题活动,打造出一支专项技能突出,教科研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多人多次在国家、省、市教学竞赛中斩获大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9人次,省级一等奖15人次,市级一等奖22人次。
三、有效促进各种体育赛事出成绩。
区教育局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每年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篮球比赛,校内体育呈现出社团规模化,训练常态化,比赛多样化的特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区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篮球联赛(湖北赛区)连续两年获得亚军;市六中参加20全省女子篮球赛获第六名,是唯一获得名次的初中球队,后参加“谁是球王”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获季军;区田径队在年全市冬季大比武田径赛中获亚军,在全市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区毽球队在全市第三届毽球锦标赛中获两项冠军。
四是扎实推进各项体艺项目显特色。
大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全区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特色体育艺术项目,如篮球操、抖空竹、舞龙狮、独轮车、花式跳绳、中华武术等,形成了人人有特长展示,班班有保留活动,校校有特色项目的良好氛围。独轮车、篮球、足球、轮滑、武术、跳绳、毽球等15个学校特色体艺项目分别在国家、省、市展演,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开幕式演出活动中,该区9所学校参加了开幕式节目表演,精彩的表现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五
摘要:青少年要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这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对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正是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所在。但在高中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查找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六
通过对中小学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资中县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措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利用cnki等学术资源平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已有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开展现状,确定研究方向、重难点、突破点。2问卷调查法。编制学生、教师版调查问卷,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城乡24所中小学校各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35份,回收2109份,有效问卷1909份,回收率为98.78%,有效率为90.52%。抽取资中县城乡中小学教师,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34份,有效问卷306份,回收率为93.82%,有效率为91.62%。3访谈法。对所调查中小学负责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领导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各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4数理统计法。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科学分析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2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支持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2%的`学生不支持或不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仅有11.3%的学生反映其家长不支持其每天参加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有33.4%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学生对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也与学校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有一定关系。
3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积极作用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5.2%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84.4%的学生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后会感到心情愉快或心理舒畅;可以增加锻炼机会和提高体育技能,但在体育活动形式、促进与同学的交往或相互帮助学习等方面的作用较弱。反映出现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在团队协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4中小学生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氛围、强度、形式和设施的感知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68.7%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氛围比较浓厚或浓厚,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氛围不浓厚;仅有6.8%的认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大、不能接受,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仅有6.4%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满意,但非常满意的比例也仅占23.1%;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锻炼需要,但仍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主要为大课间活动,所在学校平均每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量一小时以上占比49%。表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还存在保障不足的情况。
5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现状及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78.8%的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培养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7.9%的中小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获得了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每周进行5次以上体育活动次数的中小学生仅占比29.2%,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占比12.9%,说明资中县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保障上还存在不足,阳光体育运动还没有完全达到国家倡导的目标和标准,需要改进强化。
6中小学校阳光体育领导、师资、场地保障现状及问题。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63.7%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考虑因素。有33.7%的被调查对象反映是以学校设施为主,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现有设施为主。仅有3.2%的被调查对象反映其所在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不重视,说明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较高。乡镇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保障情况要好于城区场地保障情况,这与本研究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结论一致,主要是因为城镇学校受城市规划和整体用地面积的限制导致运动场地整体比乡镇学校更小。城区中小学校在经费保障上明显优于农村学校。资中县共有体育专职教师241名,兼职教师653名,全县体育生师比482:1。其中城区体育教师80人,生师比为:393:1,乡镇体育教师161人,生师比为:526:1。城区中小学校在师资保障上明显优于农村学校。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资中县中小学生及教师问卷调查和对相关学校领导的访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开展必要性具有较好的认知,但仍有三成的学生不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2)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整体上持较高的支持态度,但中小学生对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3)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或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增加锻炼机会和提高体育技能,但在与同学的交往或相互帮助学习等方面作用不明显。
(4)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强度和形式较为满意,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氛围和设施设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
(5)学生没有达到国家倡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在时间、次数、习惯培养、技能获得等标准上均未达标。
(6)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视情况较好。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和待遇保障落实情况较好;在师资、经费和场地等保障上存在城乡差异。
2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群体的纵深宣传,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等以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可的形式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并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2)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分结合资中县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盘破门武术”,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资源的作用,引入社会多样化的体育形式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
(3)进一步加强阳光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和师资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资中县可以充分改善学校内部体育设施,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所设施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适当利用校外的体育场地或适宜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尽量满足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经费的筹措和投入,资金政策上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
(五)进一步建立完善阳光体育相关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资中县在下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该研究设计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对中小学校、教师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对中小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小学校的督查,用科学的制度有效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七
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体卫司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l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中小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
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1.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存在,衡量学校和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中考、高考成绩。学校、老师和家长整天围着分数转,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作业负担重,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了。而且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可见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
2.体育课得不到重视。
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比率太少,甚至有的学校高三年级学生根本不开设体育课。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有的甚至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学生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3场地器材短缺、经费不足。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现有体育器材破损严重。大部分学校甚至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有些学校远远达不到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调查显示,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
4.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缺乏有效的运动,在家里,许多学生整天埋头做作业,家务事全部由父母代劳,脑力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走出家门去参加锻炼,加上要么坐公交车去上学,要么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八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职体育教育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其能使学生的体能得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本研究就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进行民主体育教学平台的构建。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民主教学平台的设置,以此来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为人是一种较为感性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所以能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对方的感受有真切的体会,能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好,之后自己也会对别人好,这样的道理在教育中也一样适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待每位学生都应该报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嫌弃后进生,也不偏爱优等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放下感情色彩,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情绪之后,如果学生不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不及时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得到弥补,进而促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能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采用多媒体设施开展有效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体会。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向学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史进行讲解,让学生的文化常识得到丰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这是一种能将课堂教学模式突破的教学方式,其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使学生的体育教学理解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交替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内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下一次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然后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以此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将抽象的心理教学具体化,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以及健康的成长。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和体育相关的比赛活动,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多媒体视频中看到的体育活动,在上课的时候能通过这些活动开展热身运动,并且能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项目的拓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参与体验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得到提升,并且增强自信心。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突破口头上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采取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团体性活动。像乒乓球运动,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采取男女混合双打或者单打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比赛的形式选出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通过这种活动,能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增强,还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并且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使自身的体育技能得到增强,在通过尝试参与各种运动之后,还能将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掘出来,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采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曹雯丹.论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4):22.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对初中体育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的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实现个性化综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与分析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展开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三个主要方面,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初中体育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及效率,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个性发展;综合能力;初中体育教学;重要意义;有效措施。
在我国义务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良好展开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高度特殊性,课程内容中融入了多种的体育项目,学生在课程展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练习,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爱好,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除此之外老师需要对体育教育中制约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种因素,从而探索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新目标、新形势以及新要求。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展开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效促进学生得到长远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展开中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学生得到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受到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积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并培养学生实现个性发展,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后天多种因素得到良好培养,提高学生的向上性及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化优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2]。
二、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兴趣点。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几个考试涉及到的项目展开训练,老师在教学中将重点与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项目训练成绩上,加上目前我国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了体育项目考核,学生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被动的接受体育项目的练习。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往往不能激发对体育项目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缺乏主动展开项目学习的动力,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提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2、缺乏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我国现阶段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老师带着学生训练的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十分充实,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很多自我消化时间,学生之间的体会交流以及训练方式沟通缺乏足够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实现自身个性化的发展[3]。除此之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项目的训练,因此学生缺乏机会与空间展开个性化的发展。因为初中教学面临着的升学压力,学生们主要将精力放在语数英等多门文化课上,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体育项目训练给予较少时间,导致了学生之间缺乏体育训练的互动性,很难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4]。当前体育老师需要理解与掌握全民健身等多种教育理念,通过个性化发展的体育教学实现团队意识、中学生思想素质提高以及积极乐观心理等方面的养成。与此同时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教学需求建立健全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老师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认识。
2、拓展体育项目课外练习空间。学生在练习体育项目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实践的拓展,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外拓展练习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学习与训练。并且积极拓展课余活动时间,开放校内的体育项目训练场所与设施,在学生训练中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确保学生可以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自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比赛以及文化节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其中,全面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3、丰富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想要实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丰富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是十分关键的重要途径,老师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拓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只是简单的将学生训练的成绩作为最终课程学习的评价依据,这种适应于应试教育考核的评价方式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考核体育项目中,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项目训练积极性[5]。因此及时探索与分析学生体育项目的优势,总结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这种课程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帮助老师寻找不同学生体育训练的特征与优点,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中提高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魄与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积极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多元化课程评价方式,对于实现个性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围绕着国初中体育教学展开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三大方面展开了论述,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4]张洁,吕天甫,周志海.创造优质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云南永仁宜就农村寄宿制小学个案调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1:94-97+104.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就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学生因素教学效果影响。
教学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保证教学的基本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的,师资的质量高,学生的素质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资的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若他对教学工作不负责,教学就决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因素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态度,二是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笔者在级任课班级学生中针对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笔者现将研究结果中有关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总结如下。
1.学生的心理。
1.1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的成就心理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1.2期待心理。
期待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学生的期待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期待心理会使教师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对教学心理的反应。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是否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
2.学生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1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期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老师的接受和喜爱,这种接受和喜爱具体表现在对他们所喜爱的老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良好师生互动。学生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凡是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必然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学生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课堂上漫不经心地听课,有时甚至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随便讲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甚至混乱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3学生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只有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情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智力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教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感动和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每次讲课,夸大而言就是一次“表演”,那么“演员”的精神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把饱满的斗志表现出来,营造鲜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有意思,而不是乏味。这种饱满的状态并不是激昂的演说,而是一种情绪、一种亲和力。如果教师带着平淡的表情、平淡的语气给学生上课,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听课,最后干脆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2.4学生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和热爱,是教师工作的巨大动力。这样教师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此,学生的情感影响着教师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
3.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学生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又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影响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岗位的价值,意识到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勤奋学习。
4.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密切。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与改掉一个坏毛病一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5.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当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易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而且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使教师不仅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大家的关注。体育教师要把体育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勇于承担,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的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奋发向上,顽强拼搏,斗志旺盛的好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体育和心理健康两者的关系为切入点,发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得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体育运动是一项具有竞技性、竞争性激烈的群体性运动。竞技体育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体育场上风云变幻。而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对自己有符合实际的清楚认识,同时也助于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勇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竞技不但会增强人的体魄,同时也会磨练人的意志。[1]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持有积极的心态的人往往身体都会健康。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社会在进步,学生接受的事物形形色色,很多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因此,人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第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这是基本的保障。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二,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体育训练的环境通常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训练的环境比较艰苦,对于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因此,学生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进行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它是学生锻炼体魄,提高自我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健康第一”不仅是指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往人们对健康认识是,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健康的含义已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育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是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注得到重视,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是重中之重。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健康第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观念。人们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和激励者,比学摈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移,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的转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确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同时必须提高每堂课的质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现实情况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环境产生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教风。教师良好的人格与教风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正视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发展,并从学生主体发展出发,鼓励他们表现自己的思想,理解和认可他们的意愿和个性。同时应充满爱心,善于接纳所有学生,经常与学生谈谈心、交换意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有灵性、有独立人格的人。特别是“行为差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努力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平等教育―对学生不区别对待而一视同仁,在教育活动中尽量淡化评价、突出实际指导,特别是对差者的指导扶助,促进全体学生上进心的形成。
六、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做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心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自己业务水平,培育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奋发向上,顽强拼搏,斗志旺盛的好学生,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尹邓安,谢慧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二
一、针对学生真正的进步给予表扬。一次恰当的表扬比十次泛泛的夸奖好得多。表扬不应针对表面成绩,应针对他们真正的进步。
二、在关键时表扬。很多学生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信心不足、妄自菲薄。需要老师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树立自信心。
三、表扬的目的要明确。表扬的目的`是促进孩子进步,应该严格限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教师应注意的是,不要根据个人喜好来评判学生和他们的表现。
四、表扬要及时。当学生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表扬更要及时。
五、表扬要形式多样。用热情的具有鼓舞性的话来表扬学生。另外,还可用手势、表情、纸条等。
总之,教师不能滥用表扬这种教育手段,要充分发挥表扬的有效性。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三
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这种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工作时得心应手,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不少学生在校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进而产生心理担忧,长期以往,心理问题逐渐严重化。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而且可以释放学生压力,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难以适应学习新环境。很多高职新生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课程安排、校园文化等都不同于中小学时代。当学生在此环境中碰到一些挫折时,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变得情绪紧张、心态不佳等;其次,社会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断出现各种新思潮,且相互碰撞,而高职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想所影响,加之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最后,人际关系紧张。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城市与地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兴趣爱好,所以在实际人际交往中难以会发生一些问题,加之高职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极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时他们往往感到孤单,产生恐慌、情绪低落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1.调节教学内容,增添体育项目。
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挑选教材时体育教师应格外仔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教师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爱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存在差异,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看待与处理,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较好地释放学生压力,学生可以自身实际需求选取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可见适宜的体育运动较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感受到乐趣,减少心理健康压力,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多组织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此外,高职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已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2.营造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积累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质与情绪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体会到体育项目运动的激情,且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多种精神也会日益深化于学生内心,主要涉及勇敢、坚韧、顽强等精神。另外,高职体育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不是仅局限于体育训练方面,还涉及体育文化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学生素质会随着体育文化的培养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接受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爱好特征视作出发点,合理选择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内涵,消除不健康心理,乐观生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在于需要明确了解与掌握高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来源,大部分学生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训练项目和学生日后工作岗位,并以此来设置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日后工作发展的体育项目。可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有目的性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较为重要,从而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对日后工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职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但他们的思想也与成人较为接近,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式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4.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体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且需要严格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吩咐,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习惯,增加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良好心态的培养难度。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人,他们同样具备思想与感情,需要得到尊重与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放下身份,平易近人,讲解方式灵活,激励、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批评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时,同样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耐心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体育课程充溢着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信任他人,从而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掌握与他人相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提升学生信心,树立正确、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调整不健康心理方式等。值的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需要注意策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调节内容、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2]周建雯,熊伟.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15).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的。我喜欢这句话,并把它作为我当班主任的工作准则。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个性强,为人处事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处理方式,经常与学校的纪律要求相抵触,弄得班主任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当班主任的每一天里,我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学生出什么意外,电视新闻、网络媒体也经常报道学生的一些心理安全事故,家长们都把责任推给学校,安全教育就困扰着学校,也给班主任增加了心理压力,使许多班主任沉浸在忧郁和焦虑中。基于这种情况,怎样打开学生心里的结、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师生密切沟通、和谐相处、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氛围就成为了班主任们探究的课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摸索出了运用找优法给学生找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方法,这就使我们班主任工作省心了。
找优法的概念。
所谓找优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外貌上、性格上、语言表达上、兴趣爱好上、知识技能上、言谈举止上、待人接物上、文化修养上、艺术特长上、生活方式上、文明礼貌上等发现、挖掘自己的优点,并以自己的优点来激励自身发展,矫正和规范自身不良心理,促使自身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1、自我欣赏法:就是学生的自我陶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的剖析自己、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给自己找优点,发现自己内在的美,并学会用这些美来激励自己、美化自己,在他人面前处处体现优越感,使自己内心坦荡、生活坦然,全方位得到自己的赏识。
2、将缺代优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当老师谈到学生不满意的特点(即缺点时),教师们就要换个角度思考了,把这些缺点当优点来加以疏导与欣赏,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学会从反面及其它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学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顶牛”。
3、强加优点法:就是在学生没有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时,我们把优点强加给他,并大力宣传,用我们地方方言叫“赶鸭子上架”。学生“不优”也只有“学优”了。这一点吻合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1、目标性原则,当学生有问题时我们找优,就要有目的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言行,并能及时的改正。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校长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2、可塑性原则,不管是自己找优或是他人找优,我们用到的必须是有发展潜力的优点,才能带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遏制不良习性的产生。
找优法的技巧。
1、换位找。换位找就是换位思考,就是调换位置来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名言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所以,班主任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的能力。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能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时宽容绝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之下,能换位思考,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反思的充分时间,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就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从心理上、思想上完全扮成学生角色,和学生一道去开创新局面,去感受新的心理特征和个性行为。
2、亮点找。现在的学生比较难管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心声,其实他们都有一些优点,学生往往习惯于被表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多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巧妙的表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独特找。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就要找学生的独特优势,用独特优势来覆盖缺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凯特说的:“要让别人真正喜欢你,就要让自己培养喜欢自己的特质。”
找优法的作用。
1、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优越感、会理解他人,让学生拥有一个宽容、博爱的胸怀。
2、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帮助学生走出忧郁的.阴影。
3、让学生在激励中快乐成长,克服嫉妒心理,抑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克服交往障碍,学会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4、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耐心、富有同情心的思想情操。
找优法所需的援助。
学生在自然中成长、在社会中成长、在学校中成长、在家庭中成长,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相关人员也应该相互沟通、观点一致。全国优秀班主任“宏志妈妈”高金英老师有过这样一个教育实践:有一个学生调皮,她把家长请到学校与家长交流,说你跟我唱一出戏,我不要这个学生了,我要开除他,你使劲求我,见机行事。学生来了,老师说了,家长不停的哀求,一把鼻涕一把泪,好说歹说,这时站在旁边的学生扑通跪下,说:“老师、妈妈,我错了,请原谅我。”老师、妈妈收场,三人分析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从此,这位学生大改观,后来考上北京某重点大学。此例说明家校配合是教育子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需的家庭援助。
找优法的发展趋势。
当今学生心理个性强,批评与自我批评将不再适合青少年的教育,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找优法满足了青少年的虚荣心,批评教育学生的各种方法将被“找优法”取而代之。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作为班主任,要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詹姆斯的话:“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欣赏。”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