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优质13篇)
批评是对他人行为或作品进行评价和指责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阐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总结范文的风格和内容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模板。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一
(吉林省敦化市第三中学)。
摘要: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这些有效措施有效渗透于实践之中,以助力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没有得到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予以重视;教学方式呆板等。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将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的良好心态,从而让学生以正面的情绪去树立信心,养成勇于挑战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树立学生自信心。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营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体育较差的学生,反复的失败必定会削弱他们的信心,从而降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从而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观察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学生的状态将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展,批评教育不会带来实质性的`解决,因此,为了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恰当的体育运动方式让学生将内心的沮丧、压抑、紧张等情绪宣泄出来,从而使学生恢复良好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需要过程的,而每个环节都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心理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如,激趣法、竞技法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支川。体育教学中的心里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j]。教学与管理,(06)。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二
摘要:青少年要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这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对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正是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所在。但在高中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查找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三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二、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三、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四
近年来,伍家岗区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抓好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不断提高,各项体育赛事成绩捷报频传。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个、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个、湖北省健康学校2个,近三年,累计向国家、省体育代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22人,在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等比赛中获冠亚季军共11项。今年8月,区教育局获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突出贡献奖”。
一、统筹构建学校体育工作大格局。
出台《伍家岗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部署全区中小学体育工作,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一是建立“阳光体育平台”考核机制,22个单位全部进入国网,全部进入全国优秀组织推荐名单之列;二是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坚持对各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体育工作评估,每次组织教学督导检查都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督查内容,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三是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工作机制,把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列入教育督导检查、体育工作专项检查的重要指标,为改进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二、大力提升学校体育硬软件实力。
以来,该区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更新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所有学校均建成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部分学校还建成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风雨操场、体能教室。区教科所通过读书分享、文本解读、知识点梳理、技能培训、课例研究、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学习型教研组评比等一系列教科研专题活动,打造出一支专项技能突出,教科研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多人多次在国家、省、市教学竞赛中斩获大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9人次,省级一等奖15人次,市级一等奖22人次。
三、有效促进各种体育赛事出成绩。
区教育局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每年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篮球比赛,校内体育呈现出社团规模化,训练常态化,比赛多样化的特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区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篮球联赛(湖北赛区)连续两年获得亚军;市六中参加20全省女子篮球赛获第六名,是唯一获得名次的初中球队,后参加“谁是球王”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获季军;区田径队在年全市冬季大比武田径赛中获亚军,在全市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区毽球队在全市第三届毽球锦标赛中获两项冠军。
四是扎实推进各项体艺项目显特色。
大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全区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特色体育艺术项目,如篮球操、抖空竹、舞龙狮、独轮车、花式跳绳、中华武术等,形成了人人有特长展示,班班有保留活动,校校有特色项目的良好氛围。独轮车、篮球、足球、轮滑、武术、跳绳、毽球等15个学校特色体艺项目分别在国家、省、市展演,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开幕式演出活动中,该区9所学校参加了开幕式节目表演,精彩的表现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五
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体卫司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l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中小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
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1.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存在,衡量学校和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中考、高考成绩。学校、老师和家长整天围着分数转,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作业负担重,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了。而且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可见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
2.体育课得不到重视。
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比率太少,甚至有的学校高三年级学生根本不开设体育课。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有的甚至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学生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3场地器材短缺、经费不足。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现有体育器材破损严重。大部分学校甚至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有些学校远远达不到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调查显示,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
4.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缺乏有效的运动,在家里,许多学生整天埋头做作业,家务事全部由父母代劳,脑力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走出家门去参加锻炼,加上要么坐公交车去上学,要么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关系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针对近年来全国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学校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营造了生气勃勃、个个参与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为青少年学生放下书本、走向操场、沐浴阳光、快乐锻炼创造了条件,对磨砺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弘扬他们的拼搏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凝聚他们的爱国力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学生、教师及家长中的反响较好。
一、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开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1)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活动开展不平衡。城市学校由于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等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学校,导致城市学校开展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与农村学校活动开展存在不平衡现象。(2)城市与城市学校之间、农村与农村学校之间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如,完全中学与普通高中学校等之间因为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活动开展不平衡。(3)男女学生之间的活动开展不平衡。由于男女生之间的体质差异、活动项目、活动内容等的不同,造成了在男女学生之间开展活动的不平衡。
2.对活动开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培养体魄强健、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坚强意志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所在。然而,不论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由于迫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只注重了升学率的提高,特别是高中阶段,正面临上大学的压力,学生升学压力大,生怕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减少学习的时间,对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导致高中阶段的学生少参加甚至是不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3.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制订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的时候,为便于管理,大多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等辅助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开展阳光体育的宗旨,导致活动方案整齐划一,形式和内容单调,学生只能按照规定的场地和项目开展活动,活动开展之初还能吸引学生参与,时间长了,学生便会觉得单调和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日趋淡化。
具体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表现中,课间操以简单的跑步为主,虽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中也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但学生更多的时间被束缚在教师要求完成的作业、练习上。还有很多原因来自家庭和社会。在家庭中,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考上重点大学,而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在社会中,更多的人认为体育是副科,不能和高考相提并论,更不能因为体育而影响了高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就不得不以文化学习为重,而忽视了体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来看,首先是体育运动时间不足,一般情况下,体育课都会被其他文化课挤占,虽然这和国家政策相违背,但迫于外界压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学生默认,教师默认,甚至上级主管部门也默认。从课堂训练形式看,大多体育教师也是“有口无心”,把体育当做学生放松的一种方式,而没有真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在课堂中,最多就是让学生做做基本活动,然后以简单的组织形式来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强度和负荷不足,学生也有敷衍了事的心态。
二、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采取相应的对策,认真将此项活动落到实处。
1.增加经费,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适当政策倾斜,根据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完善配套相关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还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条件搞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在农忙时帮助农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经验,一举两得。
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文件的精神实质,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推进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要在教育中切实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宣传,丰富校园生活,使大家能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把参加体育锻炼变为一种自觉和自主的行为,积极投身到运动中来,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3.丰富载体,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种活动竞赛(如体操比赛、球赛、拔河比赛)、课外活动、运动会等活动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活动内容、活动项目、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等方面丰富阳光体育活动载体,积极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
首先,要摒弃男女分开教学的模式,以男女混合模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男女分开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差异,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在考试制度下如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压力会更重。
其次,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在教学前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合作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围绕选修项目来进行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一定的负荷和强度,使学生在训练中让身体得到锻炼。
最后,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很多高中学生,尤其是到了高三,他们因为考试的压力而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害怕因为锻炼而影响了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在学生学习劳累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活动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会玩耍、有快乐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吴冬霞,潘绍伟,翟永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省部分中学为研究对象[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16)。
[2]张定国,缪秀萍。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育,.
[3]朱晨,白光斌。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七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应试教育的不断增强,已经较少的学生能空出时间走出课堂进行体育运动,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身体状况的日益下降。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1],但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同时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的部分身体素质仍在继续下降,发胖率、近视率不断攀升。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媒体在争论,学者在反思,政府部门在进行原因的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底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三部门联合,一起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2]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1h,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3]。阳光体育运动大致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在学习后走出教室,进行跑步、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达到学习和运动相统一,使学生的时间向运动方面有所倾斜,在提高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体质。
3阳光体育开展的阻碍因素。
现在的大学中,很多学生有很充足的时间,但是大多数同学都是把时间花在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大部分学生无法保证每天1h的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学生一周都很难保证一次体育锻炼。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对相关专家的询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3.1宣传力度不大,学生认识不深刻。
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自从国家开始实施,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阳光体育运动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但是在一些教育发展相对较薄弱的地方,宣传力度远远达不到,很多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表示还很陌生,只听说过这个事情,但具体的怎么实行则很模糊,学生作为知识的受教者,体育锻炼的开展取决于自身对体育运动作用的了解和国家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宣传力度达不到,学生根本无法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那样实行起来则无从谈起。学校应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使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个应该是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3.2学校领导不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设较少。
很多学校只重视抓学校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有些急功近利的学校领导不仅对“阳光体育运动”置若罔闻,甚至把公共体育必修课都给“砍掉”了[4]。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宣传,更需要下级部门进行完善的开展。部分学校仅仅拿国家的政策进行宣传,但是在落实这一块却远远不够,学校单纯追求在教学业绩方面突出,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则关注较少。
3.3阳光体育运动机制尚需完善。
很多学校对阳光体育开展初期做了大量的宣传,而当宣传期过去,则无人问津,甚至被人们遗忘,这样就很难保证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制定长期的监督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生的每天锻炼。学校体育计划的长期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监管的力度,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3.4体育课内容过于老旧,体育活动过于单一。
学校体育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校体育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课程,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有着推动的作用。虽然现在的体育课程摆脱了以前那种“放羊”的体育课形式,但是很多的体育课都是一学期一成不变地进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疲惫,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更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创新,学生对于体育课在心理上形成疲惫心理,那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则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大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是在初高中无法相比的,各种社团、俱乐部是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坚实的保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锻炼的途径,同时学校开展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更激励和吸引着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大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法有以下4点建议。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宣传力度日益提升,但是有的同学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更没听说过,这样就无法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加强阳光体育的宣传,使更多学生理解阳光体育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好的宣传,能使阳光体育的概念深入人心,为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在某学校的操场西南角墙壁上,赫然写着这样一行文字“,每天锻炼一小时,轻松学习每一天,快乐生活一辈子。”这话似乎有点夸张,细处想是颇有道理的。有个理论叫作:7+1>8。在这里不妨用其来解释学习和锻炼的关系。就是7h的学习加1h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h的学习效果,每天锻炼1h,身体有活力了,学习状态好了,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这些宣传的话语无形中推动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更好发展。
4.2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确保运动的时间得到落实。
“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国家宣传阳光体育的运动标语,也突出了阳光体育最根本的内容。1h的时间虽说不太长,但是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这1h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个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学校领导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参加的监管力度,学校应该出台更多措施来保证学生每天运动1h,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比如:有的学校早起跑步,出勤的成绩和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但是这只是表面上让学生参加了体育运动,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每天锻炼1h的生活习惯。例如某校为了落实每天锻炼1h的方案实施,每天锻炼1h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体育活动等时间组成,在时间上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课间操每天上午第二节9∶30~10∶30,时间为30min,并进行详细的组织实施。
4.3利用体育课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他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应该在室外体育活动上,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这样能够使他们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点就要求学校体育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体育选修课,让学生来进行自主选择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让其在课外时间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例如开设以“跑步、球类、力量、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的体育活动内容,保证每天活动1h,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定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自觉锻炼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4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体育活动。
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也许有的学生适合从事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有的不适合。这样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目的体育活动,不能只开展常见的大项如篮球、足球、排球等,更应该开展一些运动小项如乒乓球、跳绳等,满足同学们不同运动的需要。同时应该根据部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使其在无法参加室外的体育课的情况下,对体育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其身体素质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指导。
4.5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创造校园体育氛围。
如今的校园是多样化的校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校园歌手争霸赛、健身操大赛等。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好的体育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体育运动,各种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竞赛,能够调动大家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各种运动协会像轮滑、瑜伽、羽毛球等不断地开展和完善,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人在运动,而是有组织地在进行体育活动,这样无形地带动着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氛围。
5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大力实施的校园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体力、心理、智力不可代替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需要改进和提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有各方面的因素。在不断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要求,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最终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八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职体育教育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其能使学生的体能得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本研究就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进行民主体育教学平台的构建。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民主教学平台的设置,以此来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为人是一种较为感性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所以能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对方的感受有真切的体会,能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好,之后自己也会对别人好,这样的道理在教育中也一样适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待每位学生都应该报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嫌弃后进生,也不偏爱优等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放下感情色彩,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情绪之后,如果学生不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不及时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得到弥补,进而促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能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采用多媒体设施开展有效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体会。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向学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史进行讲解,让学生的文化常识得到丰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这是一种能将课堂教学模式突破的教学方式,其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使学生的体育教学理解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交替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内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下一次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然后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以此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将抽象的心理教学具体化,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以及健康的成长。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和体育相关的比赛活动,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多媒体视频中看到的体育活动,在上课的时候能通过这些活动开展热身运动,并且能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项目的拓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参与体验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得到提升,并且增强自信心。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突破口头上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采取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团体性活动。像乒乓球运动,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采取男女混合双打或者单打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比赛的形式选出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通过这种活动,能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增强,还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并且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使自身的体育技能得到增强,在通过尝试参与各种运动之后,还能将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掘出来,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采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曹雯丹.论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4):22.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九
前言。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这种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工作时得心应手,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不少学生在校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进而产生心理担忧,长期以往,心理问题逐渐严重化。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魄,而且可以释放学生压力,因此利用体育教学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难以适应学习新环境。很多高职新生难以适应校园新环境,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课程安排、校园文化等都不同于中小学时代。当学生在此环境中碰到一些挫折时,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从而变得情绪紧张、心态不佳等;其次,社会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断出现各种新思潮,且相互碰撞,而高职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想所影响,加之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最后,人际关系紧张。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城市与地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兴趣爱好,所以在实际人际交往中难以会发生一些问题,加之高职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极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时他们往往感到孤单,产生恐慌、情绪低落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1.调节教学内容,增添体育项目。
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挑选教材时体育教师应格外仔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教师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爱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存在差异,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看待与处理,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较好地释放学生压力,学生可以自身实际需求选取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可见适宜的体育运动较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感受到乐趣,减少心理健康压力,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多组织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此外,高职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已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所以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2.营造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积累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质与情绪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体会到体育项目运动的激情,且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多种精神也会日益深化于学生内心,主要涉及勇敢、坚韧、顽强等精神。另外,高职体育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不是仅局限于体育训练方面,还涉及体育文化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学生素质会随着体育文化的培养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接受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爱好特征视作出发点,合理选择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内涵,消除不健康心理,乐观生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在于需要明确了解与掌握高职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来源,大部分学生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体育训练项目和学生日后工作岗位,并以此来设置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日后工作发展的体育项目。可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有目的性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较为重要,从而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对日后工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职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但他们的思想也与成人较为接近,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式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4.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体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且需要严格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吩咐,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习惯,增加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良好心态的培养难度。所以,体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人,他们同样具备思想与感情,需要得到尊重与关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放下身份,平易近人,讲解方式灵活,激励、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批评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时,同样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耐心指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的体育课程充溢着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信任他人,从而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态,提升体育学习积极性,掌握与他人相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提升学生信心,树立正确、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调整不健康心理方式等。值的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需要注意策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调节内容、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2]周建雯,熊伟.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15).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通过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众多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做到通过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给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现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观的存在,仍需学校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
因此,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促进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就此本文与读者对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共同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大学生未出校门,但是很多竞争压力依然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者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进入社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有限时间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随着这种压力的日益剧增,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只关注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发展,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时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还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环境中。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时代一下跨入轻松的大学时代,虽然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体育运动正是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学会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从而通过这种途径大学生的交际变得会更加容易。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开朗外向的性格,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容易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师可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如越野等,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韧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下养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竞技活动并不是教给学生要争强好胜,而是要学生在体育竞技中感受到真正的体育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体育盲了。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篮球,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足球,无论是哪种体育活动,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不仅能培养健康的身体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运动精神,并且比赛是一项团体活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首要准则。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比赛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够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烦恼。并且体育竞技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赛,不仅能促进学生培养冷静、认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思。总之,体育竞技比赛能够消除大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的交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出外向开朗的性格,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os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证实学生步入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而身体素质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是逐年下降的,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早在前就有人提出,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文化知识是错误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违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不可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均下降。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选取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05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本校03级、04级、05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握力(男)、台阶实验。
从表1可以看出,03级学生1一3年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及格率为一年级是71。7%,二年级是74。6%,三年级是73。1%。这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发展态势,即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三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大学生步人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随着学生步人高年级,对其身体锻炼约束减弱,因此高年级呈现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03,04,05级学生大学一年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分别为71。7%,70。9%,69。8%。这说明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一)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
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说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是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过程,身体的活动是采用某一形式、遵循某一运动规律来完成的',是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支撑的。简单的游戏只适应于某一年龄段,是不能相伴一生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没有经常锻炼的项目。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二)健康意识淡漠。
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持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质状况从个体而言是人生中体格最强壮的时期,身体的各系统发育和机能能力都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不坚持体育锻炼,短期内机体并无明显反映,但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淡漠,人们便失去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喜好偶尔运动一次,这势必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体内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使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三)体育教育的脱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这说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级开始逐渐开始下降,则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有些专家认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我认为这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诸多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健康和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了呢?体育教育是借助某一运动项目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它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来支撑,因此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脱节,中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成,而大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而无法衔接。面对运动技能偏低、培养目标较高的形式我们的教师也很茫然,无论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三自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更无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顾此失彼势必造成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运动,造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学龄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否养成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健康意识。
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势必造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其健康意识,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单靠讲几次理论课是不够的,应该营造一个具有浓重健康氛围的环境,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健康意识,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力求务实。
1。为中学体育教育补课。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做支撑,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能做支撑,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进身心健康)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学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再去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这样才符合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完成《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项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定是多样的、复合的。根据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等情况,设定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第一学年注重第一学年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余锻炼中来,为其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奠定基础。第二学年注重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分层次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传统项目教学选项分班时可同时开二至三个班,在第一次课上按学生的运动技能分成高、中、初三级授课,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出现。只有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体质健康监管机制。
为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使体质健康检测不再是各项指标简单的测试和数据的统计,而是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依据所学健身知识、运用多种与健康相关联的运动手段,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并自觉实施,真正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监督辅导机制,对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的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的可行性给予指导,定期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加以评价和调整,使学生具备在人生不同时期都能保持、调节健康状态的能力,维护自身健康,真正拥有健康。
(四)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惰性,当你具有自我锻炼的愿望,并具备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能否长期坚持自我锻炼并行成习惯,主要看你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据调查有74。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有必要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做到体育部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协调配合,把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加分、综合评定,甚至与学分挂钩,使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强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克服惰性最终形成习惯。为使课外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安排教师现场辅导,随时对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辅助各院、系、班组织小型多样的娱乐性、协作性强的群体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体内形成良性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四、结论。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遵循身体机能发展规律和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习惯的形成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避免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抓好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每一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才能完成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项系统工程,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的情况,从学生闲暇体育的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闲暇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一个重要途径,并阐述了闲暇体育的重要意义及保障学生闲暇体育的措施。
当前各地对青少年的体质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体质较以前有显著的下降。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要提高身体的素质必定要给身体提供一定的运动强度和量的刺激,且强度和量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通过一段时期的延续,才能使身体的状况达到质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身体的素质提高了。但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属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被各种素质班,补差班、兴趣班所占据,学生进行闲暇活动的时间被占据,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就由体育课程来承担,其实这也是大量人群对学生体质健康认识的误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它不仅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途径,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闲暇体育,这也是当前我们普遍忽视的问题。
一、闲暇体育的界定。
闲暇体育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行为的一种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而这种外在的物理活动与内在的心理活动与人的身体有直接联系。闲暇体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闲暇时间和体育活动。闲暇体育是人们自觉自愿参加的,有一定运动量和强度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没有外在压迫感和内在压抑感,即不以全神贯注,又可漫不经心,在运动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同时个性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闲暇体育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个体的生理机能要增强,必需要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复刺激,才能不断提高机能的水平。一堂体育课的时间是35―40分钟,在理想状态下学生的练习密度为40―45%,运动强度指数为:1.4―1.5,按每周3堂课计算也就45分钟,这样计算的话要,想要依靠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程度是很小的。为此学生的闲暇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依照标准的教学课时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为闲暇体育创造的极好的时间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无意识的体育锻炼,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后,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闲暇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理念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难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不是由某一制度或政策决定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小学生的思想中没有终身体育这样的意识和概念,学生为什么会进行体育活动,因为他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玩的的高兴),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他肯定会继续去做,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习惯,继而升华为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闲暇体育的措施。
(一)体育氛围动力保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学校形成了体育传统与风气,它能够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定势,集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比赛对学生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学校可以比赛为组织形式,除了举行秋冬季田径运动会外,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开展学生能在闲暇易于开展活动的单项比赛,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踢件、铁环等,在时间上将各类体育竞赛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赛带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点带面,局部促进整体,以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有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能使原先体育态度淡漠的人转变态度。而一定的体育行为,一旦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协调起来。为此学校成立水平相对较高的各个运动队的同时,还应关注运动水平、能力一般,但又有运动趋向的学生群,学校可以开设以提高和普及为目的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同样享受运动的乐趣。实践证明,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氛围,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为闲暇体育提供巨大的内驱力。
(二)课堂教学技能保障。
体育锻炼能力并非是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运动技能从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教材上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以前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节,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体育课中所传授的技能、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不能从体育课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为此我们为了使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进行较好的体育活动就必需在体育教学中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中贯穿技术技能相对简单,学生有一定兴趣,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容易开展的内容进行教学。一方面将趣味性和技能性都强的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发挥这些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技能性,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等内容,另一方面,对技能性不强,但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运用,如在准备活动,调节情绪或休息放松时运用。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内容上有所侧重。总之,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可以为学生的闲暇体育打好运动技能的基础和活动兴趣,让学生在闲暇的时间里有内容、有项目活动。
(三)家庭、社区空间保障。
学生的.闲暇体育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脱离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为此,我们更要重视学生在家庭、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活动的最主要的空间,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学生的闲暇体育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脱离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从客观上需要社会力量稳定的投入和支持,而小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闲暇体育活动,有利于更好的促进社会化的闲暇体育活动。学校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着在社区体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明显优势:学校一贯重视开展学校体育,学校有能力保证大量的学生体育活动群体,保证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社区体育的主力军队伍。另外,以孩子为核心带动家庭加入社区体育组织是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四)运动评价督促保障。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建立有意识的体育行为,他们从事的体育行为只是在游戏成面上,在时间上是有间歇性,活动的内容也具有不确定性,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和意识,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的体育活动,加速学生有意体育行为的养成,我们将学生的闲暇体育纳入体育课的评价内容,一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进行评价,让学生有意识的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活动项目进行引导,如学生参与集体项目的得分较高,个体练习的分值较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内容上相对固定。
五、小结。
要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仅仅依靠体育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学校作为增进学生健康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天性,重视学生的闲暇体育对学生体制健康的作用,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闲暇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闲暇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使者论文篇十三
摘要:造成我国多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教育应抓住大学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手段与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体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质健康;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周辉(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健身、田径、排球等;王汉新(1966-),河北故城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
自1985年以来,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已进行了6次。跨越25年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学生中长跑猝死事件,迫使部分学校取消了运动会中长跑项目。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大学阶段期间是学生步入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兴趣培养直接关系其职业生涯中的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学生体质健康、兴趣培养为出发点,促使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人才主导的世纪。经济实力比拼的背后是人才竞争,人才的培养不单指脑力知识,也包括人才的身体素质。“十八大”提出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目标,人力资本需要建立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之上。1前,清华学校选派学生到美国留学时,时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先生对清华校长周诒春说“我们要送出去的学生总得像点样子,总不能派一批‘东亚病夫’出去”,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值得人们仔细回味。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一举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另一方面,1985―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却是连续的下滑,小学生近视率超过5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90%,20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降低0.36%,20~39岁成年人降低0.39%[1],北京市应征入伍的青年体检合格率不足10%,()等等。在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对比中,我国学生不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日本、韩国学生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
(一)体质与健康。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人的身体素质、形态结构、运动能力、生理机能、心理发展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其范畴涵盖体格与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的发展水平[3]。体质包含身体素质,且主要指耐力、力量和柔韧三项基本素质。体质的好坏不仅与遗传有关,而且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条件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它既是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健康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的,因为增进体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以体育的方法或动作为基本手段,在健康的体育意识引领下,以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为指导,合理、规范地运用各种体育技能,以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的健康行为[4]。简言之,就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来增进体质健康。
(二)学校体育。
梁实秋曾说过:“所谓大学,是由伟大的运动场馆和小小的学院组成的。”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完成的。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重要手段,它是实施体质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载体。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学校体育的目标所决定的。为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先后颁布了“阳光体育”等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学者和体育工作者就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独特的效能,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意志,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中,更应从理念上去思考。
(三)体育创新。
创新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话题,创新是高校办学之本。现代人力资本观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腾飞得益于充分利用了这三种资本,促进这三种资本之间的循环流动及相互作用[5]。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素养、创造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无不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与质量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都属于知识,它转化为生产力需要高等教育这一重要条件,高等教育在科技知识与生产之间充当着中介、桥梁作用,表现在普及、创新、合作等方面。
体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仅有8%的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高中生为10.5%,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学生只占6.3%,这些数据都远低于欧美地区的同类学生。体育活动减少必然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其主要归因于社会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升学压力、家庭教育等)和学校体育两大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伴随着我国近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私人汽车、internet、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在改变人们出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网络依赖,进而导致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社交机会的减少,加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惯养,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1)升学压力。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标准,文化课成绩更是评价学生,乃至升学考评的“唯一”标准。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高中阶段的所有的活动安排皆应以备考为基础。体育课、课外活动对高考评价少有关系,这就使得学校体育活动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默认下变得无足轻重。(2)家庭影响。mansour对美国城镇青少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的自我生命质量评估得分与其父母的家庭关系、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等有着显著的正相关[6]。忽视体育参与的社会化过程,仅仅简单地把体育活动与体质、体格相连的观念,让我国许多家庭产生了“小胖墩”。三口之家、老人溺爱等,又进一步降低了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许多学生从小便形成了不爱劳动、不爱锻炼的习惯。(3)学生认知。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在给人类带了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静态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病。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枯燥单调,缺少兴趣下的被动参与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使他们很容易退出体育人口的行列。
(二)高校体育教育。
体育行为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最终自身也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学校体育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基础,是实施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根基。虽然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体育锻炼,但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而体力活动的不足则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为肌肉软,笨是指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7])的主要因素。
1.体育需求的欠缺。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少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已大为降低,按理来说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有关空闲时间喜欢做的事情调查中,前3位依次是看电视、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听音乐或唱歌,体育活动仅列10项中第7位;尚有23.5%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学生产生体育需求的动机包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以及从众行为等,在学生对体质健康认知缺位情况下的体育课程往往成为引导的关键所在,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这种引导非常有限。
2.课外体育的不足。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教室、场地等成为了普遍短缺的资源,加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将一周内的不同时间都安排有课程(特别是下午的七、八节课,甚至通过压缩课间变为一天10节制),使原本属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消失殆尽。主要或完全寄托于一周的两次(甚至一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不可能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的这一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也就很难得以发挥。
三、体育教学过程改革的思路。
教育模式并不是提出任何一种新理论,而是显示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现有的理论。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来源于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多媒体形式教学,还是“三自主”选课模式、组织体育俱乐部、强制性体质达标测试,都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同探索。
(一)课程内容、手段的创新。
健康体育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不健康体育行为的矫正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手段是“身体练习”,同时具有多重“教育功能”的属性。体育能增强体质,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能增进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体育教学教改,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
(二)推进“强制体育”机制。
在现代学校中,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都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8],学校体育基本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成为大学生的自我追求。
众所周知,学生光靠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修学分上体育课外,课外时间几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可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要求,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体质健康。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场地、时间条件,譬如中国矿业大学于率先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下午第7、8节课不排课,空出时间用于学生体育锻炼和自主学习,并制定了相配套的管理、检查、考核措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体育俱乐部制。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组织力量为主体建立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最初是在高校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出现的,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被作为一种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而一些高校也开始了效仿欧美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模式,着力调整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及上课方式。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学校俱乐部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兴趣爱好,其锻炼会更有动力、勇气和自觉性,通过具体的锻炼目标促使学生自觉训练并达到一定的成绩。俱乐部内的比赛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让他们亲身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四、结论。
学生体质下滑是多个因素的叠加结果,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认知、增强其体育需求。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有利阶段,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培养过程,既可以是引导性的也可以是强制性,但不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校重视体育场所的建设与课余时间的安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
[4]郑家鲲。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3.
[5]许桂清,黄睿。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