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淡彩教学设计(模板12篇)
分析是深入思考、理清思绪的关键过程。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对比、归纳等等。如果您需要一些总结的范文来参考,不妨看看以下几个案例,可能会给您带来新的思路。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一
《有几枝铅笔》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开始。本课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1——10这些数字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续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说的训练。
二:动手操作的训练。
无论是在主题图的教学中,还是在“摆一摆”“练一练”环节中,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图上的实物进行操作,切实体会加法的含义;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正确计算。
三、与实际生活像联系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身边的加法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就在我买的身边。
四、其他方面。
我上课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直是语速较快。上届的孩子由于已经习惯了我上课,在语速上我也没刻意去注意。现在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听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我尽力注意语速适中,让孩子能听明白,听懂。教学的方式上注重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二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四
1.能读写100以内的数,通过数数活动,会用不同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2.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培养同学们的数感。
3.通过数数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正确数100以内的数。
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图片,卡片。
小棒数根,学生自备大约10枝铅笔。
讨论、交流、操作。
1.复习数位。
老师提问: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复习20以内的数。
3.谈话导入新课。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8个人,两人合作,分清楚要数什么,然后用最快或最喜欢的方法数清铅笔或小棒的数量。
(2)小棒和铅笔都数正确的.小组获胜。
2.学生游戏。
教师参与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数法,观察学生数数是否熟练,对不同的数法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3.交流、汇报数数方法。
(1)请学生说说自已是怎样数数的。
学生演示自已数数的方法。(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两个两个地数,有的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十个十个地数)。
(2)集体数数。
主要练习上面几种数数的方法。
(二)数手指游戏。
师:每个人有几根手指?数数看。
叫9位同学,从第一位开始依次伸出双手,全班同学数10、20、30、40、5090。
师:大家数了几个10?是多少?再添上一个十呢?(板书:10个10是100。)。
(三)数一数活动。
1.抢答数数。
随便出一个数,学生抢答出下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如:47、48;(两个两个地数)如:36、38;(五个五个地数)如:85、90。
2.数一数我们班的人数。(留心学生的数数方法有哪些,相互评价谁的方法最好。)。
3.圈一圈,数一数。(课本插图。)。
师:总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这么快数出来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4.小结:数数时不仅要注意不要多数,也不能少数,还要认真、细心观察,排列整齐的东西要先找规律,才能数得又快又对。
1.第1题:看学生是否能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数数。
2.第2题:通过数一数、填一填,进一步学会数数。
3.第3题:练习数数和写数。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数100以内的数,计数单位一和十,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五
1.使同学们学会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借助实物操作和互助交流数数的方法,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1.谈话:
新学期开学,明明的好朋友都来帮他整理书房,看,其它都弄好了,就剩下铅笔还零乱的摆在桌子上呢!
问:一共有多少枝铅笔呢?
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2.板书课题:
数铅笔。
1.观察图:
(1)生说一说数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3)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数呢?
(4)请大家动手数一数。
(5)同桌互说。
2.出示笑脸图。
(1)观察数数。
问:图上一共有多少张小男孩的笑脸?(圈一圈,数一数)。
(2)谁能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3.出示点子图。
提问:这幅图又有多少点子?圈一圈、数一数指导:(10个一圈)说明自己画圈与数数的方法。
1.出示计数器。
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动手拨数:4357生读数。
2.按要求。
二人合作,一人拨数,一人读写数。
3.练习:
数方格图;
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九十五。
4.数一数教室内的桌椅。
数100以内的数。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加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图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感加法的含义。
师左手拿3支铅笔,右手拿2支铅笔,合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刚才演示的情景。问一问(提出问题),列一列(列出加法算式),,说一说(说说各部分及算式的意义)。算一算。
认识加法和加号。
二、创设活动,摆一摆,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逐幅出示p22摆一摆,列一列,算一算。)由易到难,从扶到放地列式计算,逐步加强。
三、拓展加法的含义。
看图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从而理解加法的含义。(图附后)。
(或请学生选择哪些图片可以用加法计算,为什么?)。
四、练一练。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自己明图意,说含义,发现规律。
第四题可能多的发现加法现象,发展发散思维。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七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八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铅笔淡彩画法的特点,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技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铅笔淡彩画的接触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实践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艺术,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画技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绘画技能。
导入环节:
教师提问:“在课堂开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以前都有接触过哪些种类的绘画?”
1、学生回答:水彩笔画,蜡笔画,
教师:看来同学们接触过的绘画有很多,那么今天老师介绍大家来认识一下一种新的绘画方式(ppt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觉得这张画与我们平常接触的画有什么不同?(这时进一步展示铅笔淡彩画与平常画的对比图)。
生:教师:(ppt展示)——导入主题:铅笔淡彩画。
2、学生回答:水彩画,铅笔淡彩画。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阅历都很丰富啊,今天我们要接触的就是刚刚同学们提到的一种绘画。
(ppt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它是刚刚同学们提到的哪种类型的绘画?这张画与我们平常接触的画有什么不同?(这时进一步展示铅笔淡彩画与平常画的对比图)生:教师:(ppt展示)——导入主题:铅笔淡彩画。
1.(ppt展示两张图片)——对铅笔淡彩画的概念进行解说。
2.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可以知道铅笔淡彩画有哪些特点?(ppt展示解说:以铅笔素描为主,水彩色为辅)。
一、构图,轮廓。要注意远景、近景、中景的构图;
二、表现基本明暗。环境光暗面要一致;
三、上色。上色要淡、薄,且应从淡色入手,逐步转到深色。颜色尽量以纯色为主。(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铅笔淡彩画的含义,且对铅笔淡彩画的作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教师示范。
教师在投影仪上进行示范一幅风景画,首先让学生感觉水彩厚与薄,水分多少将导致水彩颜色的厚薄度。
其次,用铅笔在水彩纸上进行简单构图,在构图中,将上一环节的步骤解剖中提到的要领进一步解释。
加上明暗。明暗面一致、最后进行上色,上色时再次强调同学们要从淡色入手,比如天空的颜色,且颜色尽量以纯色为主。
(设计意图:此环节能够让学生对铅笔淡彩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师示范可以让学生更加好的把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为下一环节:尝试环节打好基础。)。
动手尝试。
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创作一幅铅笔淡彩风景画。注意步骤解剖时提过的要点。学生们进行动手尝试,自主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创作指导。
(设计意图:实践动手环节能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拓展同学们的思维。且对铅笔淡彩画的绘画方式及其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延伸。
反思:我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九
一、内容分析:
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班的孩子地处城乡结合部,孩子们对于本节学的5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掌握较好。但本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图像---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因此,本节我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数字中抽象也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四、设计理念:
以内加减法,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数字中抽象也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真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加法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铅笔和桃子图片生:学具中5个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探索新知,体验发现。
1.老师拿出铅笔直观演示。
(先拿出2枝铅笔,再拿出3枝铅笔,最后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
2.师:谁来完整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合起来的过程)。
3.师讲解:像刚才我们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的动作,可以提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枝铅笔?(板书课题)请齐读两遍。
下面,请你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做合起来的动作。(师适时在黑板上粘贴铅笔)。
师边讲边板书:我们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的过程,在数学中还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你们看!我用2个符号就把数字组成了加法算式。
4.认识“+”的名称,写法和意义。
师:“+”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对了,它叫做“加号”,请跟老师读。在算式中读“加”,表示把数或物体合起来的意思。(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叫什么名字?记得真准!是我们学过的等号,表示合起来有多少的意思。那么,你会读这个加法算式吗?(指名读,指生领读)。
5.新知渗透,小结。
谁会把老师刚才合铅笔的过程和列出的算式再说一说?(指名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并给予及时评价)。
师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6.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指名上台摆桃子,其他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摆。先说说自己摆的过程再列出算式(课本中“摆一摆”)。
(2)师:请你自己摆出一幅圆片图,并说出加法算式。
(3)师: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加法问题?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特别高兴,接下来带你们去参观一下!
1.(大屏幕出示停车场图片)这是哪里呢?你看到了什么?
2.师:咱们继续走,瞧!一群小鸟正在叽叽喳喳唱歌呢!你发现数学问题了吗?(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3.下面我们随着音乐来活动一下吧。(做《拍拍手》)。
旁边还有一场精彩的比赛呢!试试看把算式写在书上。(同桌先交流后全班交流)。
5.师:明明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加法题,很想邀请大家去做客。可他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想请你们找找他家里的加法问题。愿意帮助他的同学请坐直!
(出示大屏幕图片,分大组比赛说,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铅笔有多长》。
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设计理念:
学习活动: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笔者认为,《课标》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等。新课程改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途径,变暗示性复习铺垫“迁移”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两次测量不同长度铅笔的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2、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注重整体感知。遵循这一特点,本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由于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印象深刻。还让学生通过游戏对已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整理与排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认识这些长度单位。设计的一些数学问题,能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和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铅笔、直尺、1分硬币、电话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全班一起说歌谣:边说边要用手比,米、米,这么长约是1米,厘米、厘米,这么长约是1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在头脑中感知1米和1厘米有多长,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谜语激趣导课。
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三、创设问题情境。
1、估一估。
我们先来估计一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铅笔有多长?(赶紧把你们抽屉里的铅笔朋友找出来),估一估。
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汇报。
2、量一量。
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快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
四、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认识和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1、揭示分米。
师: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那么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1)找一找。
(2)量一量。
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
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
3、分米和米的关系。
生:这条尺子上一共有10个1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
4、感知几分米。
生:文具盒、20厘米长的尺子、脚。
5、观察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可以用分米做单位,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
活动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自己的铅笔吧。(不是整厘米数)。
2、认一认。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仔细观察尺子,有新的发现吗?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师:细心数一数,还能发现关于毫米的什么秘密?
生: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10个1毫米。
师:那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大家都看到了吗?其他1厘米的中间有长刻度线吗?
生:有,我还发现长刻度线的前面是5个小格,后面也是5个小格。
师:你的发现很有意义!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个发现来更快地读出长度?
3、感知1毫米的长度。
(1)(生拿出1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量一量。
师:生活中购物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
师:1毫米比较短,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我们在测量和画线段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
4、估一估。
观察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解决问题:现在可不可以比较准确地量出铅笔的长度?赶快量一量吧,把测量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是否准确。
五、整理。
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并说一说为什么?
六、练习(小朋友们学得真快,现在让老师也来考考你们)。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一张购物卡厚约1()小亮高1()多一点一枝铅笔长约10(),也可以说是1()。
2、简单的换算。
7m=()dm。
3dm=()cm。
500cm=()m。
七、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分米d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m=100cm。
1米=10分米。
1m=10dm。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40mm=()cm。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十一
1、掌握“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选择颜色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用“铅笔”工具自由地画画。
2、颜色的选择方法。
3、画板背景色的转换。
三、教学地点:机房。
四、教学过程。
(一)用铅笔工具画图。
方法:
选择铅笔工具,将鼠标指针移到画板中,在绘画的起点处进行操作。
点——按一下鼠标左键。
线——在起点处按下鼠标左键不松,拖动鼠标到画线的结束处,然后松开鼠标左键。
注意:当我们在工具箱中选择一种工具时,这个工具箱中的按钮则向下凹,这种形式表明当前这一工具正在使用中。
教你一招:直线的画法。
水平线: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水平移动。
垂直线: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垂直移动。
45°斜线: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不放,拖动鼠标指针向任意方向移动。
(二)颜料盒的使用。
在“画图”中,我们可以选择工具的颜色,如红色的笔、蓝色的笔等。
前景色:使用画图工具时画出的内容的'颜色。
背景色:画板的颜色,使用橡皮工具也会出现背景色。
每次进入画图时,计算机自动设置背景色为白色,前景色为黑色。
要改变画图工具的颜色时,移动鼠标指针到颜料盒中选定需要的颜色,单击左键,同时看到前景色方块中的颜色随着发生变化。
(三)用蓝色铅笔工具写一个“李”字。
步骤:
1、打开“画图”程序。
2、将鼠标指针移到颜料盒中的蓝颜色处,单击左键,前景色已经变成蓝色。
3、用鼠标单击铅笔工具。
4、用鼠标写“李”字。
(四)将背景色变为红色。
步骤:
1、打开“画图”程序。
2、将鼠标指针移到颜料盒中的红色处,单击鼠标右键,背景色已经变为红色,但前景色并没有改变。
3、单击“图像”菜单下的“清除图像”命令。
练习:1、画一条红色的线。
2、用蓝色的铅笔工具画一个圈。
3、将画板颜色变为绿色。
五、操作园地。
1、画一个小房子。
2、画一棵河边的小柳树。
3、画一只天空飞翔的小鸟。
六、课后小结。
铅笔淡彩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1(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三、巩固练习。
21、填一填,说一说。(根据板书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3、完成练一练第3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4、辨一辨:
出示淘气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同桌合作找出错误并改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