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藏,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总结应当具备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掌握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一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二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也比较多,可以用两课时来完成。
在上课的前一周,要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c看一看,想一想)中提出的五项特征,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调查。在布置调查任务时,要教会学生具体识别这些性状的相对性状(识别方法见“参考资料”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某人的“双眼皮”是经过美容手术而造成的,则不能当做双眼皮。上课以前,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心中有数。
因为是调查自己和亲人的特征,学生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往往会在课上或课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也容易活跃甚至会很热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课堂秩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调查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请某个同学回答。事先要了解好,最好选取的是该生的一种隐性性状,其父母一方为显性性状,而另一方为隐性性状。如该生为卷舌的,其父母一方为卷舌而另一方为不卷舌的。通过提问只要能够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就可以了。要避免在课堂上泛泛地问全班学生哪些性状与父方相同,哪些性状与母方相同。因为这样问,同学们都想说说自己调查的情况,课堂上容易混乱。课堂上不要引导学生去讨论那些性状本身,而要在认识到遗传现象后,立即转入讲解“性状”的概念和“遗传”的概念。
关于性状,课本上只举了形态特征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两个生理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一般人都能分辨各种颜色,称为正常色觉。但有的人对各种颜色都不能分辨,称为色盲。也有的人对大部分颜色能够分辨,只是对红、绿色分辨不清,称为红绿色盲。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相同的温度和阳光的照射下,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高,积累的有机物多,如玉米、甘蔗等,而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低一些,有机物积累得也少一些。
关于遗传途径,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知识来讲述。在说明了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传给子女以后,还可以提一下: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全部体细胞,都是由最初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逐渐发育而来的。这为后面讲述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内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的遗传物质,以及讲述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奠定必要的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要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上的一个小片段(即一个小单位)基因决定的。
3、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因此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6、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存在于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是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7.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具有显性、隐性之分,分别称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因此,它们控制的同一性状就有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
由于学生没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使得这部分内容很难讲清。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活动挂图来讲解(若做成投影幻灯的叠片,使用更为方便。做法见“参考资料”)。
在讲清这些要点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下卷舌和不卷舌的遗传实例。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在所讨论的实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父母双方控制卷舌和不卷舌的成对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a)和一个隐性基因(a)组成的。
(2)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分开,这一对基因必然会分离,因此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精于或卵细胞),即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和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3)在受精过程中,不同的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就是说:带有a基因的精子有可能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也有同等的可能性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同理,带有a基因的精子与带有a或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的可能性也是同等的。因此,其子女就有可能出现三种基因的组合方式,即aa、aa、aa。
(4)由于显隐性的关系,子女最后表现出来的性状一般只会有两种情况,即卷舌或不卷舌。
关于人类的遗传病,重点是阐明遗传病的病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先天性愚型病的病因则是由于染色体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造成先天智力低下。至于遗传病的各种症状,像课文所写的那样简单地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多讲。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四
1、概述伴性遗传,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1、新课导入。
使用国际测试色盲图卡的视频来导入,使学生对于色盲有了初步的了解。
2、新课讲授。
首先讲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实例,通过实例中的红绿色盲引出对于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以及具体分析讲解。
其次给予学生两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内容分析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哪类染色体?
2)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
(3)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是学生分析讨论出红绿色盲为伴x隐形疾病。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对色盲婚配方式进行图解,首先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色盲的`婚配图解,其次分析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的婚配图解,得出结论:
1、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2、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将另外两种婚配图解交给同学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具体过程。
最后使用色盲遗传家系图图片来具体讲解交叉遗传,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分析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析来讲解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
3、课堂练习。
ppt上展示出课堂时所做练习题。
4、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们有谁能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了什么呢,随机提问一名学生进行小结,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总结。
四、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调查每个小组家庭男女总数、全班男女总数。
2.两个纸盒、玉米粒或五子棋、实验记录表。
一、 导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通过小品演员的精彩幽默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小品中这对夫妻为生下一个儿子,而东躲西藏,打起了游击。妻子也因生下三个女儿备受婆婆和丈夫的责难,而妻子却为自己辩解说生男生女在男性。生男生女到底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系吗?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 新授内容。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幻灯二通过背景图片,对人体染色体相关问题做一复习,旨在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会断章取义,做到温故知新。
教师:看图片这是什么?
学生:人体的体细胞。
教师:人体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学生:23对。
教师:人的性别也是人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
学生:遗传物质。
播放幻灯三。
2.通过课本37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哪些异同,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学生介绍麦克朗和威尔逊、斯特蒂文特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记者招待会的活动”引导学生分辨xy染色体,并试写男女染色体组成和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这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由学生结合课本37页的图片和相关科学家的介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使知识的获得简单轻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那我们一起看看男女染色体有什么差别?
学生看课本37页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讨论后回答。
学生:性别。
教师:这对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请同学介绍麦克朗、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
学生活动:找三位学生代表,饰演这三位细胞学家,模拟一场记者招待会,请在座的“记者”向三位细胞学家提问:
问题1 这两幅图哪张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张是女性的染色体?
问题2 男性的性染色体中,哪条是y染色体呢?
问题3 y染色体与x染色体形态大小有什么区别?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要求“记者”做现场报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总结男女染色体的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试写出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以及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演。
此间播放幻灯3-5.
学生: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分别是含有x染色体和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可以产生一种卵细胞,仅含有x染色体的。
教师:那生男生女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就决定了性别。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借助于生男生女图解,学生在前面学习遗传图解的基础上,很快可以得到男女比例为1:1。此时,教师及时对小品中妻子为自己的辩解做回应,要求学生分析妻子说生男生女取决于丈夫的科学依据。趁热打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设置障碍,学生亲自动手模拟随机受精的实验。我把它设置成了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体会分工合作,团结一心的成果。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有的小组的男女比例竟然不是1:1,与理论出现了矛盾冲突。到底怎么回事?此时的学生在这种冲突中,燃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之火。这时,我们不急于对这个问题作解释,请学生代表将课前的调查结果公布,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此时,我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讨论其原因。这个问题是个难点,教师及时引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调查的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
问题解决到这,似乎就可以结束。但是我搜集了两个阅读材料(见幻灯10),学生阅读后,很惊讶。此时教师提问:从这两个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请同学们填写38页生男生女遗传图解。男女比例是多少?
学生:男女比例是1:1。
学生:有,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模拟随机受精,看看是不是和理论结果一致。
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准备好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组内男女比例不是1:1呢?教师将课前的调查也派学生代表展示给大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朗读。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三、 课堂反馈。
见幻灯11和12。第一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走出“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的误区。第四题,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应用和总结,利用情境教学,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
四、 课堂小结。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一说还想知道哪些关于性别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想尽量给学生机会,所以这节课的两个重点都分别设置了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分工合作,感受成功的快乐,力争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我以为课本依然是水源,要合理的处理好课本上的资源。教学中,我最深的体会是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动手空间,教师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的话,将难以把控整个授课的进程。作为一个生物教师队伍中的新手,在授课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六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小资料。
1.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人类认识染色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鲁门(w.flemming)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把它称为染色质。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德耶(w.waldeyer)将染色质称之为染色体。从此以后,人们对染色体的研究报告不断提出,人们知道了连多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那么,人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30多年前,遗传学家却一直不清楚。有的遗传学家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与大猩猩、黑猩猩一样都是48条。195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作的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意外的发现了人的染色体数目。一天,他对在常规组织培养下的细胞进行观察,无意中发现显微镜下出现铺展得很好的染色体,杂色体数目为46条,而不是48条。后来,徐道觉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了“奇迹”出现的原因,不知实验室的哪位实验员把配制的冲洗培养细胞的平衡溶液误配成低渗溶液,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涨破,所以染色体逸出,铺展良好,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虽然徐道觉博士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发现。1956年,华裔学者庄有兴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染色体是46条,并发表了实验结果。为此,庄有兴荣获美国肯尼迪国际奖。
2.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4.隐性遗传病的近亲结婚和非近亲结婚的发病率: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七
2、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也能猜测出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导入很顺利。
3、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学生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学生围绕课本的讨论题进行讨论,其中前三题学生都能得出很正确的答案,只有第四题有不同的答案。第四题比较难,因而在后面的环节再次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5、在生男生女机会是否均等这个环节中,我引入学生的调查,并与学生分享了老师的调查数据,以数据来说明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调查是我们学习中的一种方法。
6、探究实验:模拟受精过程。这个探究实验的引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有的合作小组在汇报中提到:最后代表卵细胞的染色体这一袋不用摸,因为他们知道,那一袋摸出来都是同一个颜色,学生很自然得出生男生女的主要原因是在y染色体。合作小组的自评互评也巩固平时的合作学习的成果。
8、几个不足:语调还不够生动。语言仍不够流畅,对学生的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与指导。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使用围棋子(或硬币)探究生男生女几率,学会模拟实验。
三、情感目标。
确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摒弃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
教学重点。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课前准备。
围棋子、印制统计表格,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和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咱班里这些同学可以根据什么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的方式。
引起学生对性别差异的注意。
揭发一些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请学生思考:这样做有效吗?符合科学规律吗?
学生深思。
激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男女的某些性状有所差异,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那男女细胞中遗传因素会有差异吗?
回答。
奠定学习新知的基础。
【新课活动】。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指导阅读课文p37第一段,了解科学家的发现。
独自阅读,合作归纳。
开展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
体细胞中。
男:22对+xy。
女:22对+。
请学生归纳出男女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合特点。
表达交流。
检查阅读归纳活动效果。
观察,讨论,推断,形成结论。
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表达。
小组派代表发表结论和理由。
检查合作学习效果。
体细胞中异同点。
同:22对常染色体、x染色体。
异:男xy,女。
总结。
领会。
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提出问题: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合会是什么样?
思考。
旧知往新知的迁移。
简要复习旧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知识分析。
作答,交流。
【课堂操练】。
展示练习题幻灯片。
思考,作答。
检查学习效果。
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总结,引入新知识点。
思考。
强化重点知识,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堂操练】。
1、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填充各自书中p38图解。
填图,小组内交流。
自主合作学习,为模拟实验做铺垫。
【课堂操练】。
2、生男生女是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组织完成p39练习题1。
练习。
运用填图时获得知识。
【科学探究】。
模拟实验: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辅导。
听讲,观察,用心体会。
确保各组有序开展实验。
请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并按要求分工。
分工。
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巡视,纠正,辅导。
合作探究,记录数据。
用科学态度理解生男生女的随机性。
收集各组数据。
汇总数据报送。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堂操练】。
总结实验结果,结合p39练习题2引导学生加深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理解。
在引导下对各范围数据进行分析。
树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科学态度。
提出问题:当性别比例失调时,会产生什么后果?
小组讨论。
教育摒弃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
请学生发表观点。
代表发言。
总结,结合39练习3。
【课堂总结】。
提问。
回答。
检查课堂学习效果,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便于理解掌握。
设疑:人的性别决定是否只与性染色体有关?
产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拓宽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p39最后一段。
阅读。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知识,完成练习册。
2、有条件通过有关途径获得性别遗传的更多知识。
3、预习第五节。
引导健康上网等。
板书设计。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在体细胞中。
男:22对+xy。
女:22对+。
2、在生殖细胞中。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机会均等。
2、是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九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精心设计实施了本节课。
生物科学来源于自然世界,回归于自然才能化僵为活,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从自身做起才能切实提高这一代的环保素质。
我热爱我的孩子们,热爱生物教学,这是我不断努力探索前行的动力。
用真情浇灌学生,用生命感悟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一
1、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加大了课堂密度,优化了课堂结构,用形象逼真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提高了教学效果。导课时播放“群鸟聚会”的录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利用这段录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效果很好,将鸟的生殖发育过程图片转为动态画面,形象逼真,拓宽了学生视野。
2、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分析、思考,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给以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信息量大,鸟的生殖发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课前学生有的利用网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咨询父母——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了学生视野。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4、技能训练阶梯小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畏难情绪消失,这里也使我感到备课要认真备学生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授课过程中语速过快。
2、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思考就可以答出来。
3、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二
1、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就大胆放手,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在两栖动物的发育这一板块类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先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将所列问题逐一解决,通过讨论交流不能明确的,提出来,然后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解决并进一步概括总结,这样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这个类容则采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中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教学的情境,丰富了教材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自然引出课题;在在两栖动物的发育出示“青蛙的发育过程的动画能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课堂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用课件展示课堂巩固练习可以节约时间,达到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3、不管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要给以适时的指导。例如,在学生自学两栖动物的生殖时可能对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不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蛙的呼吸器官的变化也不胜清楚,教师都要适时给学生帮助与解答。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节课的知识性较强,设计时紧紧围绕课本展开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图片等直观性教学工具,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图解,,使学生很快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认识了核酸的结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知识的发生过程,体会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会了对比分析及归纳总结的生物学常用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及应用,在选题上侧重知识实践的联系。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节的内容。是由“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两部分组成。
核酸的种类。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功能。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酸的结构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通过问题探讨了解核酸的种类及功能紧接着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最后通过图片对比介绍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从而引出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由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极其多样导致了核酸的多样性。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核酸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了解核酸的种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为学习后面章节中有涉及到dna携带遗传信息,以及在《遗传与进化》中重点介绍dna本质的更好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图、对比、分析、总结能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通过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
识,解决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联想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图解,认识核酸的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同时通过实验动手观察,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有关细胞的内容时,已经知道细胞核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因此具备学习dna基础和学习dna结构的积极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初中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仅知道细胞核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还不知道dna的结构,也不知道核酸的种类及分布。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能看懂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解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在第二节学习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应该能够理解本节中“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这个过程的形成。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学生对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核酸的分子结构,dna和rna区别存在盲区,但本着对核酸的兴趣,亦能克服这些新知识。
1.知识与技能。
1.1、说出核酸的种类。
1.2、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1.3、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2.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3.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
1.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2、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教学难点。
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材料的准备。
2.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预习作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组成示意图、脱氧核苷酸长链示意图、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4.实验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等相结合的方法。
问题探讨:dna提供犯罪嫌疑人信息,通过视频介绍,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核酸的种类:dna和rna核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对比、总结,得出结论。
1课时。
1.课本p29练习题。
2.制作dna连接模型:材料自选。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1.种类:dna和rna。
2.功能:携带遗传信息。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收集资料;
2、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通过介绍祖国“缫丝养蚕”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出常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和不完全变态。
难点: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教材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观察、分析、思考、理解家蚕完全变态以育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对蝗虫生殖和以育过程的图片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
2、收集有关家蚕、昆虫、蝗虫等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蝴蝶蜜峰蜻蜓)。
生:看图。
师:这三种动物都属于同一类——昆虫。
师:昆虫纲简述。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而且与人类关系密切:蚕吐丝、蜂酿蜜、蝶传粉、蝗虫危害农作物、蚊蝇传播疾病等。
师: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和一个口器,有的可将许多小图像拼成详细图像。有的聚光能力较强,得到图像较明亮。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师:就说我们刚刚提到的蝴蝶,你知道它小时候的模样吗?
是小蝴蝶、蛾子、还是毛毛虫呢?
生:思考回答。
师:原来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而来,生命世界真是奇妙!
问:大家来想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呢?
生:家蚕、蜜蜂、蚊子、苍蝇、蟑。
师:家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很多同学都养过蚕,我国也曾以“缫丝养蚕”著称于世。
师: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生:结合教材讨论交流。
师:小结大家刚刚讲的内容,受精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育为家蚕的幼虫,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蚕。
问:蚕吃什么?
生:桑叶。
师:蚕吃桑叶逐渐长大,在它长大的过程当中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蜕皮。
问:要蜕皮几次?
生:四次。
问:在蜕皮过程中,蚕有什么变化?
生:不吃也不动。
问:这叫做什么?
生:叫做眠。
师:蚕的幼虫期要经历四眠,刚刚孵化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分别被称为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和五龄幼虫。
师:当其经过了四眠之后,就要发生一个很多的变化,是什么呢?
生:吐丝结茧。
师:在茧中化蛹,经过十多天,蚕蛹逐渐羽化,变为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蚕蛾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头部小胸部两对翅早腹部肥大。
问:蚕蛾吃食吗?
生:不吃。
师:蚕蛾均不取食,它们依靠幼年期在体内积累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生存。
师:接下来蚕蛾就要进行交尾,使蚕蛾的卵受精。
师:蚕蛾的卵受精。
师:蚕蛾在交配后死亡,而蚕蛾还有一个重要的使用——产卵,它用尽全身最后的能量,产卵后也很快死亡。
现在我们来观看,了解一下昆虫产卵的过程。
变态发育: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时期家蚕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幼虫期和成虫期。
师:像家蚕这种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师:而如果昆虫如家蚕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话,我们就将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师:蚊子也是一种进行变态发育的昆虫。
思考练习。
(1)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2)幼虫期经历五次蜕皮。
(3)这种发育方式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实际上就是区别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可先看动画再做比较]。
问:现在请大家根据所填的表格完成自我评价题!
课外拓展。
蝗虫:植食性、危害禾本科植物,我国历史上严重成灾的大害虫。
1、赤眼蜂。
2、螳螂的生殖(幻灯片)。
板书设计。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与以育。
受精卵——幼虫(四次蜕皮)——结茧化蛹——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
二、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受精卵——幼虫(五次蜕皮)——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后记。
1、对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介绍要全面(发育的几个阶段;幼体、成体比较)。
2、解释蝗虫的幼虫为什么叫“跳蝻”(翅的差异)。
3、何时为灭蝗最佳时机应帮助学生分析。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五
在鸟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复习了前面学过的与鸟有关的知识,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分析了鸟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实验又进一步了解了卵的结构,继而又学习了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同学们注意在课余时间对这些小精灵献上一份爱心,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它们。
生物学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场所,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卵(鸡蛋)结构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有兴趣学习。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用生物学知识科学地描述鸟卵(鸡蛋)结构并认识其功能,理解结构并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加强科学知识的教学与运用,是生物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认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不是很多,但要从这些知识中去领悟去思考鸟与人的关系,并深化这种关系在学生中的影响,传达人的爱心,保护鸟类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优秀的那一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