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使用围棋子(或硬币)探究生男生女几率,学会模拟实验。
三、情感目标。
确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摒弃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
教学重点。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课前准备。
围棋子、印制统计表格,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和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咱班里这些同学可以根据什么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的方式。
引起学生对性别差异的注意。
揭发一些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请学生思考:这样做有效吗?符合科学规律吗?
学生深思。
激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男女的某些性状有所差异,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那男女细胞中遗传因素会有差异吗?
回答。
奠定学习新知的基础。
【新课活动】。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指导阅读课文p37第一段,了解科学家的发现。
独自阅读,合作归纳。
开展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
体细胞中。
男:22对+xy。
女:22对+。
请学生归纳出男女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合特点。
表达交流。
检查阅读归纳活动效果。
观察,讨论,推断,形成结论。
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表达。
小组派代表发表结论和理由。
检查合作学习效果。
体细胞中异同点。
同:22对常染色体、x染色体。
异:男xy,女。
总结。
领会。
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提出问题: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合会是什么样?
思考。
旧知往新知的迁移。
简要复习旧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知识分析。
作答,交流。
【课堂操练】。
展示练习题幻灯片。
思考,作答。
检查学习效果。
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总结,引入新知识点。
思考。
强化重点知识,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堂操练】。
1、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填充各自书中p38图解。
填图,小组内交流。
自主合作学习,为模拟实验做铺垫。
【课堂操练】。
2、生男生女是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组织完成p39练习题1。
练习。
运用填图时获得知识。
【科学探究】。
模拟实验: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辅导。
听讲,观察,用心体会。
确保各组有序开展实验。
请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并按要求分工。
分工。
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巡视,纠正,辅导。
合作探究,记录数据。
用科学态度理解生男生女的随机性。
收集各组数据。
汇总数据报送。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堂操练】。
总结实验结果,结合p39练习题2引导学生加深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理解。
在引导下对各范围数据进行分析。
树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科学态度。
提出问题:当性别比例失调时,会产生什么后果?
小组讨论。
教育摒弃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
请学生发表观点。
代表发言。
总结,结合39练习3。
【课堂总结】。
提问。
回答。
检查课堂学习效果,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便于理解掌握。
设疑:人的性别决定是否只与性染色体有关?
产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拓宽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p39最后一段。
阅读。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知识,完成练习册。
2、有条件通过有关途径获得性别遗传的更多知识。
3、预习第五节。
引导健康上网等。
板书设计。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在体细胞中。
男:22对+xy。
女:22对+。
2、在生殖细胞中。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机会均等。
2、是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二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三
2、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也能猜测出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导入很顺利。
3、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学生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学生围绕课本的讨论题进行讨论,其中前三题学生都能得出很正确的答案,只有第四题有不同的答案。第四题比较难,因而在后面的环节再次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5、在生男生女机会是否均等这个环节中,我引入学生的调查,并与学生分享了老师的调查数据,以数据来说明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调查是我们学习中的一种方法。
6、探究实验:模拟受精过程。这个探究实验的引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有的合作小组在汇报中提到:最后代表卵细胞的染色体这一袋不用摸,因为他们知道,那一袋摸出来都是同一个颜色,学生很自然得出生男生女的主要原因是在y染色体。合作小组的自评互评也巩固平时的合作学习的成果。
8、几个不足:语调还不够生动。语言仍不够流畅,对学生的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与指导。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四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小资料。
1.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人类认识染色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鲁门(w.flemming)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把它称为染色质。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德耶(w.waldeyer)将染色质称之为染色体。从此以后,人们对染色体的研究报告不断提出,人们知道了连多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那么,人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30多年前,遗传学家却一直不清楚。有的遗传学家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与大猩猩、黑猩猩一样都是48条。195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作的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意外的发现了人的染色体数目。一天,他对在常规组织培养下的细胞进行观察,无意中发现显微镜下出现铺展得很好的染色体,杂色体数目为46条,而不是48条。后来,徐道觉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了“奇迹”出现的原因,不知实验室的哪位实验员把配制的冲洗培养细胞的平衡溶液误配成低渗溶液,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涨破,所以染色体逸出,铺展良好,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虽然徐道觉博士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发现。1956年,华裔学者庄有兴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染色体是46条,并发表了实验结果。为此,庄有兴荣获美国肯尼迪国际奖。
2.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4.隐性遗传病的近亲结婚和非近亲结婚的发病率: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五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六
1、概述伴性遗传,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1、新课导入。
使用国际测试色盲图卡的视频来导入,使学生对于色盲有了初步的了解。
2、新课讲授。
首先讲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实例,通过实例中的红绿色盲引出对于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以及具体分析讲解。
其次给予学生两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内容分析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哪类染色体?
2)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
(3)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是学生分析讨论出红绿色盲为伴x隐形疾病。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对色盲婚配方式进行图解,首先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色盲的`婚配图解,其次分析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的婚配图解,得出结论:
1、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2、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将另外两种婚配图解交给同学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具体过程。
最后使用色盲遗传家系图图片来具体讲解交叉遗传,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分析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析来讲解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
3、课堂练习。
ppt上展示出课堂时所做练习题。
4、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们有谁能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了什么呢,随机提问一名学生进行小结,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总结。
四、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七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八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九
摘要: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用显隐性状及显隐性遗传方式的判定、基因位置的判定、家庭中各成员的基因型的判定等方法可解决高中生物必修阶段中人类单基因遗传病问题。
关键词:显隐性性状显隐性遗传方式基因位置人类单基因遗传病。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必修阶段必考内容之一,如何正确地应用遗传定律,对解决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发病概率等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一、明确人类遗传病的五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
二、显隐性状及显隐性遗传方式的判定。
研究人类的遗传病,我们不能做遗传学实验,但是可以从家系成员情况或者家系图的研究中获取资料,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显隐性遗传方式。如在不知道是何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前提下,了解家系中是否有“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现象的存在。
1.“无中生有”现象。
分析:根据“无中生有”(父母双方无此遗传病而后代中出现患者的现象)现象,可以说明无此遗传病为显性性状,患病为隐性性状,并能得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
例题1:已知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生有一个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女儿,问该病为性遗传病,为显性性状,为隐性性状。(答案:隐表现正常患病)。
2.“有中生无”现象。
分析:根据“有中生无”(父母双方均有此遗传病而后代中出现正常表现的个体的现象),可以说明有此遗传病为显性性状,表现正常为隐性性状,并能得知此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同样能从家族系谱图中据此现象作出判断,如:
据上述图示判定,此类遗传病方式为显性遗传病。
3.若均无上述两种现象存在,则可根据常见疾病直接判断。
如常见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常见单基因隐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
三、基因位置的判定。
1.在已知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显隐性的情况下,要知道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通常可先根据各类伴性遗传病的特征,采用排除法判定。
如:(1)伴x隐性遗传病:特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母病则子病,女病则父病,父正则女正。常见病例: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伴x显性遗传病:特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父病则女病,子病则母病,女正则父正。常见病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3)伴y染色体遗传病:特征:传男不传女。常见病例:毛耳等。
例题2:在下列4幅图中,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图中黑色表示患者),是:(答案:c)。
2.若均无法排除任一可能,则只能通过题意中其他提示加以判定。
例题3: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下图是该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某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请分析回答:
(1)若ii代4号个体不带有该致病基因,则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若ii代4号个体带有该致病基因,则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1)x(2)常。
四、家族中各成员的基因型的判定。
1.在已知某种遗传病的显隐性的情况下,可以先确定部分成员的'基因型。
如已知某种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则可先确定所有正常成员的基因型。又如已知某种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则可先确定所有患者的基因型。
分析:上述两种情况被确定的成员均为隐性纯合体,故能先确定,再由此推断其他各成员的基因型。
例题4: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为a和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性遗传病。
(2)i-1和ii-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3)ii-5可能的基因型是。
(4)iii-9与ii-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答案:(1)常隐(2)100%(3)aa(4)2/3。
2.若已知某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可先断定所有男性基因型,再由此推断其他各成员的基因型。
例题5: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遗传图解。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iii代3号的基因型是,iii代2号的可能基因型是。
(2)iv代1号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
总之,在分析人类单基因遗传病时(在分析判断系谱图的遗传方式时),常规解题思路是:先确定是否是y遗传,其次确定显、隐性,再确定是伴x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其中伴y遗传病的“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很明显。人类遗传病判定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
综合以上几种判定方法,可以顺利解答高中生物课中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各类题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是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是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 *** 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9、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0、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高中数学。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11、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12、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4、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1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6、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即雄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后代性别由父本决定),另一种是zw型(即雄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zw,后代性别由母本决定)。
17、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1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19、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以,通常只有有性生殖才具有基因重组的过程。而细菌等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的基因重组只能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
20、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遗传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性原细胞做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
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匆;
姐妹道别分极去,再次质缢个西东;
染色一复胞两裂,数目减半同源别;
精质平分卵相异,其他在此暂不提。
dna,四碱基,a对t,g对c,互补配对双链齐;
rna,没有t,转录只好u来替,augc传信息;
核糖体,做机器,trna上三碱基,能与密码配对齐。
核、质基因,特点不同。
父亲有,子女没有,母亲有子女才有,基因在细胞质;
父亲有,子女也有,基因在细胞核;
基因分显隐,判断要细心
无中生有,此有必为隐;
显性世代相传无间断;
基因所在染色体,有常有x还有y,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难逃,是x隐;
父病女必病,是x显;
传儿不传女,是伴y;
此外皆由常。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一
1、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加大了课堂密度,优化了课堂结构,用形象逼真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提高了教学效果。导课时播放“群鸟聚会”的录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利用这段录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效果很好,将鸟的生殖发育过程图片转为动态画面,形象逼真,拓宽了学生视野。
2、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分析、思考,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给以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信息量大,鸟的生殖发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课前学生有的利用网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咨询父母——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了学生视野。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4、技能训练阶梯小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畏难情绪消失,这里也使我感到备课要认真备学生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授课过程中语速过快。
2、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思考就可以答出来。
3、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二
课前反思: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生物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标进一步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组织培养活动或参观组培生产基地。
课中反思之一:采用会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被子的植物“双受精”、鸟类的“双重呼吸”和“双子叶植物”,学生很容易掌握.
课中反思之二:学生认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关键区别是"是否有生殖细胞的参与",认识非常准确。
课中反思之三:在讲到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哪个更有利生物种族的延续时,不少学生说无性生殖繁殖周期短,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持生物的性状,应该是无性生殖。有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认为有性生殖结合了父母双方的'缺点和优点,提供了产生集双方优势于一体的新个体的可能性,为生物的进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因而有性生殖更有利生物种族的延续。学生们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有性生殖是一种更优越的生殖方式。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将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引导到扦插、嫁接、压条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上,将动物的无性生殖的应用重点放在克隆技术上,这样的编排有利理清教学思路。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三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四
在鸟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复习了前面学过的与鸟有关的知识,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分析了鸟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实验又进一步了解了卵的结构,继而又学习了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同学们注意在课余时间对这些小精灵献上一份爱心,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它们。
生物学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场所,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的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卵(鸡蛋)结构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有兴趣学习。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用生物学知识科学地描述鸟卵(鸡蛋)结构并认识其功能,理解结构并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加强科学知识的教学与运用,是生物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认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不是很多,但要从这些知识中去领悟去思考鸟与人的关系,并深化这种关系在学生中的影响,传达人的爱心,保护鸟类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优秀的那一类人才。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五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区别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难点:
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教学用具和器材。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片,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讲述法结合。
教学过程。
导言:据统计,地球上生活着100万种以上的昆虫。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十分复杂,今天我们就以家蚕和蝗虫为例来学习。
讲述:这一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有关家蚕的资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用蚕卵孵化家蚕,并记录观察结果)。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或本组的成果?(回答:略)。
讲述:下面我们观看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播放录像),请大家仔细观看,注意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填写下表:
(学生观察、讨论、完成上表)。
讲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家蚕要经过四次蜕皮,在蜕皮期间,蚕不食不动,叫做眠。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什么要蜕皮呢?这是因为昆虫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的缘故。
提问:根据日常观察,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蜜蜂、蚊、蝇……)。
讲述:早在三千年之前,我国就开始养蚕,生产蚕丝,用蚕丝织成精美的绸缎,销往世界各国,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
进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家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那么,蝗虫的发育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p16图14―11(在黑板上挂上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提问: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上是否相似?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回答: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上相似,它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
提问:根据日常观察,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的相似?
(回答:蟑螂、蟋蟀……)。
讲述:像蝗虫、蟑螂、蟋蟀等昆虫,它们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特别是对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了具体的认识,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列表的形式比较家蚕和蝗虫生殖与发育的区别: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着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教学后记:经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及变态发育的两种情况。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了解某些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2)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加深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实践,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的能力;。
(2)通过调查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
(3)在调查结果的交流和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发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1)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结果,使学生受到人口素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
(3)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对遗传病患者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教学手段:
计算机: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调查报告。
教学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案;。
3.辅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一、调查过程流程:
(一)准备阶段:第三周(2月23日——2月29日)。
1.在课下,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不同的调查小组,按本班的人数分成三个小组,每组人员12人,推选出组长。
2.根据研究性课题的题目,师生一起确立可供调查的子课题。
经过讨论,确定调查的课题:中学生深度近视的发病情况、色盲的发病情况和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情况。
3.每组自选一个课题,承担一个子课题的调查任务。
4.师生一起联系有关学校的卫生室,保证调查的实用性、可靠性。
(二)实施阶段:第四、五周(3月1日——3月12日)。
1.指导学生完成、完善调查方案。
各调查小组在确立调查的具体课题后要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出本组的调查方案,教师在听取各组的汇报后,与同学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2.实施调查方案、对整个调查过程进行监控。
在学生实施调查方案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调查的进展、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等等,及时加以协调和解决,保证调查顺利地进行。
(三)总结阶段:第六周(3月13日——3月18日)。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结束后,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调查到的信息资料和调查数据,对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完成调查报告。
2.调查报告的呈现形式。
具体呈现形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强求一致。
3.组织好调查结果的分析与交流。
二、本节课的内容:
(一)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分四个小组。
第一小组:课题——红绿色盲的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获得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人群。
第二小组:课题——深度近视的调查。
调查目的:中学生中戴眼镜的人的比例是越来越大,深度近视的`也不少,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想通过调查,探个究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在校的中学生。
第三小组:课题——地中海贫血的调查。
调查目的:地中海贫血是课本上没有介绍的一种遗传病,而且在广东的发病率比较高,为了丰富课本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在网上获得知识。
调查方法:网上查阅。
教师对学生展示的调查结果进行点评。
(二)分析、讨论调查结果。
(三)教学评价(评价表)。
评价小组:评价人:评估时间:
评价内容及权重自我评价其他评价教师评价。
组1组2组3组4。
人员分工及团对合作。
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
调查报告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
报告中有详细的数据统计几及。
各种材料。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转化能力。
报告人的仪态、精神面貌和表达能力。
问、答问题的积极性。
成果形式的新颖性、形象性。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
总评。
说明:
(1)每一个项目的评价,按a、b、c(优、良、中)三个等级进行。
(2)总评,在10个项目中,有八项获得a级,可评为优;六项获得a级,4项获得b级,也可评为优;10项获得b级,也可评为优。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篇十七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