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课教案(优秀21篇)
教案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实际需求。教案的编写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教案范文展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学习的关爱和期望。
园林课教案篇一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1、情境教学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问答式教学法。
多媒体。
一课时。
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三、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四、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画意美。
1.教师提问引入: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1)自读课文3-9段,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3)师生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相关图片。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六、了解说明方法。
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
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摹状貌等。
七、品味语言。
表现美的事物,需要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八、本课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我们要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九、布置作业:
小作文《我们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字数为150字左右。
叶圣陶。
﹙1﹚标本﹙3、4、5、6、7﹚局部(大)。
﹙2﹚完美的图画(10)不止这些。
﹙8、9、10﹚细部(小)。
总说--------分说--------总说。
概括具体(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牵涉面广,要讲的东西很多,一般安排二课时为适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当时,我有所当心。结果,只用了一课时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处理教材非常重要,关键在取舍。要结合学科性质、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突出重点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2、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内容安排要紧凑,教学推进要快,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适度。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园林课教案篇二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中苏州园林的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能够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还真有点难度。不过,今天,我们可以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他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读,正音知意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齐读: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要求学生背过)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园林课教案篇三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描述出来,在班上交流。
(一)第四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池沼的配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1池沼有两种情况: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2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三)第五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四)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角落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美-(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美-(园林建筑的色彩美)
文中十余次提到绘画,“图画美”这一特征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 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本文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第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园林课教案篇四
把握课文说明对象总的特征。
一、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吗?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在古时大多是有钱人家的花园,这里有山有水,让人感觉身在大自然之中。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一番?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欣赏苏州的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前,注意文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小黑板)。
2、阅读课文1、2节,同时思考问题:(小黑板)。
(2)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达到这个要求的?
3、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幅完美的图画?请大家读3-9节,找出每一节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做板书。)。
4、苏州园林既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在这幅完美的图画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也可把它们命名为一幅幅图。如第3节,我们称之为亭台轩榭图。请大家为其他节取一个名字。
三、小组合作,感受园林自然之美。
1、既作为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它美在哪儿?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图》美,美在它的”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
师示范讲第3节。1、2组浏览4-6节,3、4组浏览7-9节,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请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写下来。
2、一幅幅美丽的小画,构成了苏州园林这样的一幅大画。“浏览者走在园林里,如在画图中。”可以说,苏州园林美,美就美在它的自然之趣。苏州园林是幅充满自然之趣的山水图画。那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如何让园林之景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呢?请4人一小组,快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园林课教案篇五
1.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每段的中心句,梳理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生自主学习案。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生字词。
3、熟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引入: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由学生谈自己所见所感。
反馈预习成果,师补充纠正。
〖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整体感知,知己知彼。
1)、本文是()说明文。也可是()说明文。
说明对象:()。
2)、对象的总体特征:()。
4)、本文结构特点:()。
5)、说明顺序是()。具体是从()到(),
从()到(),从()到()。
请用“苏州园林很美,美在层次,你看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撞上一面大镜子,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展示你所找到的美。
例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明确学习目标。
2、师生交流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3、课件展示说明文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读文。
圈划出文中语。
句加以说明。
5、组织交流、评价。
7、师生共同总结本基恩、内容。
二、〖课堂练习〗――技能拓展应用,搭建金级平台。
1.第二段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层次”,四个排比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纠错。
体会说明文结构的严密性,和多样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体验,主题升华。
小作文:我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可用逻辑顺序,也可用空间顺序,也可二者穿插使用。
字数为150字。
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园林课教案篇六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
从名句下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园林课教案篇七
一、领会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二、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本文着重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二、检查预习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一)(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
(二)(3—9)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处处八画。
(三)(10)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
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
——总印象为: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来”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该错过苏州园林。
2学习2段。
(1)齐读。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处处八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3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间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
——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
(2)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
2划分第二段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3练习一。
园林课教案篇八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昨天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但这掩盖不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典园林的流光溢彩。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苏州园林》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那别样的美丽!
1、同学们初读课文,能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码?
2、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6、板书全文结构。
合作探究:
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生动性和准确性)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鉴赏我国园林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开启艺术宝库的大门。
她的亭台轩榭,布局精美,
她的假山池沼,配合绝伦。
她的花草树木,彼此映衬,
她的近景远景,层次甚蕃。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充满画意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通向自然的大门。
要求:
1、运用总分的说明顺序;
2、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生动。
园林课教案篇九
1.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1、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每段的中心句,梳理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生自主学习案。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1、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生字词。
3、熟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引入: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由学生谈自己所见所感。
反馈预习成果,师补充纠正。
〖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整体感知,知己知彼。
1)、本文是()说明文。也可是()说明文。
说明对象:()。
2)、对象的总体特征:()。
4)、本文结构特点:()。
5)、说明顺序是()。具体是从()到(),
从()到(),从()到()。
请用“苏州园林很美,美在层次,你看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撞上一面大镜子,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展示你所找到的美。
例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明确学习目标。
2、师生交流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3、课件展示说明文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读文。
圈划出文中语。
句加以说明。
5、组织交流、评价。
7、师生共同总结本基恩、内容。
1.第二段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层次”,四个排比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纠错。
体会说明文结构的严密性,和多样性。
小作文:我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可用逻辑顺序,也可用空间顺序,也可二者穿插使用。
字数为150字。
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园林课教案篇十
感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幻灯片
1、谈苏州:
因“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而成为“五方毕至”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就是苏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水色山光美丽怡人,自然环境赏心悦目,“人家尽枕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放幻灯片:苏州风物)
2、简介作者叶圣陶,引入新课
让我们从文字入手,深入领会苏州园林的风采。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形成认识(幻灯片:园林总特征)
进而引导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除了这些整体认识,读书中还有那些收获?(这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幻灯逐步显示,形成直观体验
引导小结文章的脉络:本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方式,属于逻辑顺序(幻灯显示)
引言:本文介绍苏州园林,它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整体上介绍苏州的园林。苏州有许多名园,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最突出。就这些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之中找出“同”来,尤其体现在文中的“四个讲究”上。
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桌讨论,尝试划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出问题:
1、四个语段按什么顺序?这个顺序是否能调换?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1、幻灯片展示: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藕园等图片,组织欣赏。
2、朗读课文,再一次从文字角度领略园林风采。
这节课上,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风采,感受到了浓厚的园林文化。苏州是美丽的,我们济源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有着秀丽景色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农村,也变的越来越美丽。请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作个介绍。
园林课教案篇十一
1、理解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理解综合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3、学习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理解综合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学习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多媒体课件导学提纲
读读找找议议表达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出示导纲
四、检查预习
五、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三段并概括段意。
六、导学互动
1、整体感知:思考
(1)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分项说明园林的特征?
(3)结尾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那些?
2、指导学法:读读找找议议表达
3、分析表达方式
4、分析语言特点
七、导学归纳:
1、总结中心。
2、总结学法。
3、总结写作特点。
八、导学检测:
九、结束语。
附板书设计
总写: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自然美
分写花草树木的映衬――图画美四个讲究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门和窗――图案美捎带说明
极少用彩绘――色彩美总写不止这些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导学提纲
淅川县
一、简要提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性问题
(1)自主解决字词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池沼相间着眼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2、探究性问题
(1)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3)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5)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那些?
(6)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7)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加以说明。
三、梳理与反馈
1、总结本文中心
2、导学检测
(1)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来写。
(2)为了生动透彻地表现苏州园林的特征,本文综合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3)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
(4)加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园林课教案篇十二
(一)说明方法:
(1)作比较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使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三)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4段中也有体现。
(四)迁移
1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五)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不止这些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结构 总说 分说 总说
教学反思
园林课教案篇十三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轩榭()。
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
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显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师:你太有灵感了!我突然也来了灵感,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评价你的发言。
生: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生:我到过北京的园林,颜色斑斑驳驳,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所以电影导演拍摄古装剧里面。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到7段可以为一层,8和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和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投影: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布局谋篇,你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先写说明对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再分写。生:我学多到了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层次,如果说写记叙文还可以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话,那写说明文是万万不可能的,一定要列提纲。
投影:
你对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吗?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生(大笑):老师,好像我们写作文时打下课铃就要收本子了,于是就匆匆忙忙结尾了!师:是哦,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叶圣陶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还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结尾呢。
投影:
叶圣陶,现代作家。中学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开始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曾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作者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造诣甚深。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者在童话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先后出版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生:老师,我认为叶圣陶的结尾不草率,这样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高读者的欣赏兴趣,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师:你真是叶圣陶的知音啊!请看大屏幕——。
投影:
原来如此:
这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师:看完这则资料,大家说叶圣陶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摄影集,还想知道什么,自己去看呗!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跟着叶圣陶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三明治”最后一道工序,语言明确。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师:在《中国石拱桥》里,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章中间的表达作用。
投影:
且学且用:
分析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讲究做事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老师给大家一个分析说明文方法的方向——三步跨栏法。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效果。
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试着用“三步跨栏法”分析其作用。
师: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看大屏幕:
投影:
“三步跨栏法”分析范例: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生:大家闺秀!
师:对!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大家开始吧。
(这个环节做得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表述,其中有一个叫王博基础相当差的学生也举手答问了。)。
生:“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个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窗子很多的特点。
师:王博,当你选择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担心,因为我知道,这个句子并不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也不能鲜明地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你随机应变,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调整为“窗子很多”,你不仅有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而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凡事只要用心,没有做不好的。请大家给王博鼓掌。
生:标本,谁如果要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师:苏州园林是我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四、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投影:
且行且远:
试找出文章中把苏州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观。
学习结果如下:
投影: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
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生:美术画!
生:中国画!
生:中国写意画!
生: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生:神似!
生:神韵!
生:课文里说了讲究自然之趣,也就是不讲究对称,没有人工的痕迹。
师:是的,建筑或者艺术,所有人工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浑然天成”,古人讲究浑然天成,是因为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课文里说的那样,身在城市的人们,不能时常游山玩水,不能肆意亲近自然,于是设计了一座座园林,使人在游玩的时候忘却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技术和艺术完美协调”的审美观,请同学们从我们学过的课文和诗句里找到相应例证。
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投影:
圆明园: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梦。
赵州桥: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破山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中国古代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生: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师,同时也是诗人,既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
师:破山寺,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以及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中国古人的“曲径通幽”的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所以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投影:
园林。
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艺术。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
投影:
我们为什么需要建造一座座园林?
生:城市的生活是喧嚣的,而人的内心是向往宁静的,所以才会建造一座座宁静的园林。生:如果一直呆在喧嚣的城市,我们会越来越紧张,只有呆在安静的环境里,我们才会感到舒适悠闲安逸和快乐。
生:美丽清幽的园林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置身于此,人们常会放松,会置身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之中,忘记一切烦心之事,这便是建造园林最初的目的。
师:我查过资料,园林建造的最初目的,是反应了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愿望,后来园林渐渐向普通人开放,满足了大家休闲散心怡情养性的愿望。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苏州园林的资料,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园林美和昆曲美》作者就是刚才投影里面提到过的陈从周。我记得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投影:
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园林课教案篇十四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主。
6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习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习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课后反思。
园林课教案篇十五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预习,找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标本的意思是标准、典型,在这里说明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典型,其他园林建筑都是或多或少地苏州园林的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的?
(图画美,通过四个讲究来展开,并且用“如在画图中”总结)。
3.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6自然段写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7-9段写各处细节之处的)。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不可以,这是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园林课教案篇十六
2、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希望自己的东方馆中能有一处表现中国园林的景观。他们专程派人来到中国,当时我国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推荐了苏州园林。
1997年12月,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现代作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在游历了各地园林之后,对苏州园林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苏州园林为何能得到如此的青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
二、听录音朗读。
1、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以后,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三、研读体会。
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的配合突出艺术价值、凸现布局巧妙。
花草树木的映衬园林四季常青、景色优美如画。
近景远景的层次层次多景致深、几乎翻了一翻。
提问1:文章扣住亭台轩榭的布局写出了苏州园林建筑物怎样的特点?
提问2: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布局具有怎样的特点?
——假山的堆叠,突出艺术价值。是技术更是艺术。以堆假山为例,辨别技术与艺术的区别,苏州园林假山的艺术价值在于追求自然,使游览者如在山间。正如古诗歌所说的那样: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池沼的布局是如何追求入画的效果的?
——引用活水,使园林拥有生气,池沼的安排因地制宜,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追求的是自然之趣。在池沼里养鱼植莲,莲开时节,万柄摇风,鱼戏莲叶,美不胜收。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看看是不是这种感觉?
提问3:苏州园林注重花草树木的映衬,在树木的栽种和修剪上有哪些做法?
——着眼画意,主要体现在栽种注意了高树与低树,落叶树和常绿树,花时不同的树相间。而在修剪上也注意了不求规则整齐。这样做使得苏州园林四季长青,景色如画。
提问4:苏州园林中有不少花墙和廊子,有的园林还有镜子,你知道她们的用途是什么吗?(花墙和普通的墙壁有什么不同?)。
——借助有镂空图案的花墙和无所依傍的廊子及镜子,使园林层次更多,景致更深。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b、文章第六、七、八小节分别介绍了什么?去掉这一部分,对文章有没有影响?
——这三个小节分别写出了苏州园林的角落美、门窗美、色彩美。这些写可以说明苏州园林即使在细小的地方、次要的地方也都注重美的设计。
园林课教案篇十七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说写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3.本文的语言简洁明晰、相当典范。应注意对本文的语言加以品味。
重点:
(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2课时。
1.投影仪。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历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处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志。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各色金鱼或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大多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http:///lw/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抓住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求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略)。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生字词。(采取形式是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另找一名学生叫写,看谁写得对,写得规范)。
如:轩榭丘壑嶙峋镂空。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苏州园林示例》出自:网。
园林课教案篇十八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预习,找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1)写了苏州园林总体给人的映象和他的地位。
(2)标本的意思是标准、典型,在这里说明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典型,其他园林建筑都是或多或少地苏州园林的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的?
(图画美,通过四个讲究来展开,并且用“如在画图中”总结)。
3.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6自然段写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7-9段写各处细节之处的)。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不可以,这是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略
园林课教案篇十九
(一)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二)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一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文体(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风光)。
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集大自然秀丽风光之精华于一地,也许你们还听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吧,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苏州园林,则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精心创造出的杰出的艺术品,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浏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着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自由朗读课文,明确阅读要求。
1正字正音。
轩榭对称池沼丘壑嶙峋镂空斟酌阑干。
学生注音、朗读。
2解释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败笔嶙峋斟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胸中有丘壑。
学生解释,强调语境义。
3探求作者思路: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4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三)引导讨论、分析。
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2讨论:作者怎样抓住中心安排全文的结构?
第1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法的样本)“鉴赏”(指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
3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讨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讨论: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这是重点,故作详细说明。
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
讨论:这三段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门窗雕镂、色彩淡雅几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非重点,但决非可有可无,通过细微处给人的美感,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
讨论:用寥寥数语作结,留有余地,引人回味,从而更好地表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四)课文核心部分结构提纲。
1(投影显示)。
布局。
大部讲究配合。
3-6段映衬。
层次。
总说(图画美)——分说每个角落。
2段3-9段细部讲究门窗雕镂。
7-9段色彩淡雅。
2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
从全文看:整体——局部。
从部分看:主——次大——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各段中也有显示,可任选一段作分析。
(五)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必定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讨论、归纳:课文中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略作分析。
2抄写字词。
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投影仪打出训练题:注音、写字、释义、组词)。
(二)检查预习说明方法的情况,由学生举例说明,举例子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打比方:如第3段“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形象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
2举例子,如第5段以“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说明苏州园林裁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归纳: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能突出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这篇说明文语言多样性的特点。
(三)重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用词准确、精当、周密。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1以第5段为例分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发言、归纳: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相映成趣的情态,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第4句是议论,阐明了这样栽种的理由及艺术效果。
第5句描写了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提示学生再举出课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进行分析。
如第1段中的议论、第7段中的描写等,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2课文语言准确、精当、严密,请学生举例分析说明。
(1)准确运用副词、动词、数词及附加语: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况,哪怕这个例外是个别的,也要在文字中表现出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因为要求得“完美”,所以用了“务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总”“一切”等准确的词语,因为要构成“完美”的图画,所以“绝不容许”“伤美”“欠美”。这样准确说明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
(2)用词严密,紧扣中心,前后呼应:
第7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接着用“阶砌旁边”“墙上”“墙壁”紧扣“每个角落”,用“栽”“蔓延”“补”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匠师们心机之巧,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又紧扣“图画美”的中心,突出了苏州园林处处是画,美不胜收的特征。
(3)用词精当,概括性强:
第1段中“标本”一词,准确地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2段中“务必使……完美的图画”一句在内容上高度概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结构上又充分体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
3提示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作用。
归纳: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正是因为作者在说明中运用了形象的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油然而生“眷念”之情。
小结: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从而可以看出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是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1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画面、解说)配乐欣赏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与美感。
园林课教案篇二十
引导语:苏州园林的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说明。让我们拿着苏州园林教案这把钥匙,去开启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园林课教案篇二十一
设计理念: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收集和大量的材料整合中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由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与自然”。要求是亲近自然,感受人文。因而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欣赏审美苏州园林———体味感悟祖国语言——诗意畅谈园林风光。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与课文学习相配合。主要采取阅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注重自己体验感受法,收集处理信息法,质疑提问法,讨论解决问题法。
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品读感悟法,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百度搜索法,及想象体验法。
1、阅读课文,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了解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总特征,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领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3、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图画视频等观赏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叶至善)。
1、《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说明事物特点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2、通过阅读感悟,百度搜索,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
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本文作者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
总体到局部到细部分别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
底,更显示了作者至臻至美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
因此本文的难点就是复杂事物如何抓住说明特征和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说明的。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位于全书第21课,是一篇说明文。本篇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人与自然”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课文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前面已经学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建筑说。
明文,所以学习本文应轻松些,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同,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感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教具准备:每生一台可上网电脑。
学生准备:搜集和“苏州园林”相关的材料。
为了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师导入情境:“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誉满全球。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吴王夫差的馆娃宫,距今约二千四百年,是苏州的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请同学把你们从百度搜索到苏州园林图片、视频或其它知识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告诉大家百度网址,或搜索的关键词直接进入其中。
师顺势而导: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1、生字词是否会写。
2、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你知多少?
3、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本课主要写什么?如何写?)。
4、你认为本课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育的艺术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用爱心去帮助一个人。
教师可以参与,但不要把我们认为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得到更多更好的解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各执一词,这样收获也许更多。
在前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把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很多重点已经涉及到,难点也在进一步酝酿当中。
本课的重点在教学目标2和重点1和难点当中说的很明确,但怎样让学生掌握确实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这样做更好一些。
让每个小组将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意见分歧的问题报出来。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讨论解决。
我想这些问题作为本课的难点很贴切,这些肯定是学生敢兴趣的问题,而且经过小组讨论还是问题,一定有难度,再让全体同学从互联网百度搜索寻找答案,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即使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尽量不要说出答案,如果学生还是得不到满意答案,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到底是什么问题难倒本班这么多高手。
再读课文,回归重点,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文相差太远,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上网搜索或实地考察,也许有些问题是考古学家或科学上的难解之迷,那么恭喜你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学生会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马上得出正确结论。但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可。
以出示相关课文内容或百度视频让学生说说你读到的或看到的是否具备这种特征。如果说的很好很贴切,就说明是真的理解了,如果说不出来也不要着急,进入下一个向导。
师引导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字来描述一下,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语段读出来,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适当的作出一些分析。
学生应该能说出一些,分析一些好的句子或语段,如果有学生还是说不出来,
请保持淡定,继续下一个向导。
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回答,也可根据自身经验回答。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答案越新奇越好,越有创意越好。
到这个时候,正是学生内容丰富具体,思想活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探究发现,然后写出来或画出图纸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构思和创意,教师的赏识一定要具体、惊异、夸张的表现。如学生通过搜百度索说出的(1)房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2)以“假山秀水”为核心(3)光影变化中的园林(4)四季更叠的园林(5)苏园、颐和园、凡尔赛宫综合大花园等,虽然也不奇怪,但一定要鼓励。
师引导: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正好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挚爱,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通过课文我们不仅领略到园林的风采,还欣赏到苏州园林视觉的美、和谐的美、惬意的美。要用语言描述这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