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专业14篇)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结果和表达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思想并将其表达出来。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加入个人情感和感慨,与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对应和关联。如果你对特定的书籍或文章需要一些读后感的参考,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范文和观点。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一
最近,在班主任陈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一本书名为《强国之路》的书。薄薄的一本书,浓缩着历史的厚重。我读后感受颇深,我知道了近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十分成功,我们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我们平时也能从长辈们点点滴滴的感慨声中感受得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越来越美好!
休息天,我们和叔叔、阿姨两家人在一起吃饭,看到一大桌子堆得跟小山一样的菜,大人们都在感慨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得真快啊!爷爷说:“现在的生活多幸福,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以尽情地吃饱吃好。这一桌子菜要放在以前,我们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七个都可以吃一个星期的了!”我惊讶得停下来了筷子,聚精会神地听着。
奶奶看着我一身的新衣服,接过话茬说道:“我们小时候,要想拥有一件新衣服那也是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可以买一件新衣服。我在家里排行老四,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我都是老四了,有缝缝补补的衣服穿也就算得上是不错的了!”我们看着奶奶都沉默不语了,叔叔、阿姨眼睛里还噙着泪花。是呀!我在《强国之路》这本书中,也了解了关于那个年代的穿着打扮,以前的大街上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其他老棉布的蓝色面料衣服,简直就是蓝色的海洋……如今,走在街上,放眼望去,服装款式不同,颜色各异,如此的个性飞扬和色彩斑斓。
我还知道了,以前家里的老老小小十几口人都只能挤在乡下三间低矮的砖瓦房里,十四寸黑白电视算得上家里唯一的豪华电器了。而现在我们的房子干净、明亮又整洁,书房、客厅、卧室一室不缺,家里装修豪华,家具一应俱全。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我们的生活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今昔比较,再看我们的出行也变得这样的快捷便利。从以前的步行、自行车,到私家车、公共汽车以及最先进的火车、飞机……各自方式任君选择,真是太方便了。
看了《强国之路》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以前的艰苦岁月,也明白了今天的我们生活得实在是太幸福了。而这一切的变化正如《强国之路》里总结的:都是党的正确领导。少年强则国强!我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有用之人,创造祖国的美好未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二
内容老套,乏味又缺乏提取概念过程的垃圾考核模式。
国家为什么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及相关考试,原因是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太水,考试难度低,非专业人士突击考试就能过关,含金量不足,导致市场混乱不堪,口碑太差影响行业整体发展,为了防止更多浑水摸鱼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最终做出了把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排出目录的决定。
就拿我来说,我是2014年考过的三级,2017年考过二级,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不复杂。首先就是考试前三个月去培训机构报名,递上自己的资质、材料,然后交考试报名费用即可,当时三级的考试费用是3500,二级4800。
学习的话是采取突击式学习,也就是考试前三个月进行复习,周六周日上课,从早上09:00到下午17:00。内容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大概内容,把课本的知识点讲一下,并划出考试重点。
课的话你可以周末去听,大家就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讲,课程表都是安排好的,你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培训学校也不管,反正到时候考试参加即可,学校会通知你什么时候考,你就去网上打印准考证。
培训质量不用说了,参差不齐,有些老师讲的好,非常生动,但有些老师纯粹就是为了课时费来的,拿着ppt,照着书上念一遍,非常枯燥,很多同学上课都趴在课桌上睡觉,根本谈不上学到什么东西。
考试的内容呢,都是以选择题为主,像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技能考试,都是选择题居多,考到60分就能及格。只要你勤奋一点,稍微看点书,抽出时间多做点真题,刷点题目,都能过。
当年我就是不停刷题,把2009年以后的真题刷一遍,翻来覆去的做,然后总结错题集,考试会很轻松,毫不费力。
而且顺序都还没有变化,洋洋洒洒写完,就上交了,搞得周围考生都很惊讶,老师也很吃惊,说问我你咋写得这么快?
我就说题目很简单,不难,平时都复习过,答案记得,于是就提前交卷了。最后分数出来,都是六七十分。职业资格考试有个特点,不要求你考100分,只要60分即可,就能拿到证书,也不讲究排名之类的,因此考试没有那么大的难度。
二级的话,难度大一些,会有现场答辩还有论文,不过对我来说难度也不是很大,很轻松地就过了,老师们也不是那么刁难学生,只要你答辩发挥正常,不是太紧张,最后都能过。
所以,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总体是偏向理论的,缺乏实操练习,复习考试的阶段也谈不上对于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学校和考生也是心知肚明。很多同学是为了拿证,还应付单位的要求较差,学校也是为了收钱,各取所需。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三
初读罗素的《幸福之路》还是高中时期的某个暑假,学生时期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外乎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如今近十年的光阴过去,从学校这个象牙塔出来,由学生仔逐步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幸福的探求亦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学业有成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有成。
罗素说:“多数工作都会使人得到两种满足,一是消磨时光,二是给抱负以一定的出路,而这就足以使一个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个无工作的人快乐得多。但是当工作有趣时,它给人的满足感将远远优于单纯的消遣。”这句话套用在社区工作者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了。
曾经,社区工作者在大众的眼里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每天处理的都是家长理短的琐碎小事。在我的记忆中,社区工作者多为一群40岁上下的大叔大妈,每日()一杯茶,一包瓜子,聊聊天,劝劝架,一群人也是有说有笑,更多的是在打发时间。这在当时一大批因为经济形势而下岗的工人眼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一晃十多年过去,自己也成为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才发现,当初以为乏味的工作早已变得有趣许多。
初来社区接手的条线工作,其中一条就是文体工作。正是这一场场文体活动,让社区工作变得有趣鲜活很多。每次活动,我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欢声笑语中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趣味运动会,既锻炼了身体,又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端午包粽子,冬至包饺子,品尝到美食的同时,向社区许多生活达人学到了包粽子包饺子的好方法;暑期一系列未成年人活动,丰富的不仅是他们的假期生活,更是人生经历;开学启蒙礼,开启的不仅是对即将步入学堂的孩子们的美好希冀,更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弘扬……这些活动所赢得的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发出的声声感谢和由衷称赞,都给了我们社区工作者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或许这就是工作能造就幸福的原因。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四
算不得书评,也就一点体会。全书给我最大触动应该是死亡和孤独这两个部分。
我最喜欢人类的一个设定就是会死,曾幻想过长生不老,可是好像太无聊也太孤独,也许很早之前我就认识到了活着的无意义,可我也不想消极度日。就像尼采说的不圆满的生命抗拒死亡,从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死亡焦虑应该集中在青年一代,他们就像没有绽放的花,我目前的目标可能就是让自己达到圆满吧,为了从容赴死。
至于孤独,我体验的是痛苦,没意识到是孤独引发的痛苦,最孤独的时候是17年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原本一直走在被安排好的路上,就是一眼看到头的那种,我看到路的尽头不是我的目的地,是别人的,就在那个时间体验到人必须自己做决定,必须独自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无人可替。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建立关系,长大了,很难做到真诚,目的性太强,而且我就是书里所写的匮乏机制,我一直以为我不愿付出是因为自私,大概爱就如同食物吧,如果自己太匮乏就不会拿出来和人分享,自顾不暇。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五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六
百分之三自我实现人群的感悟——心理咨询不只是前景很好,现状也很好,不要说什么心理咨询师活不下去,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来访者主导的行业,只要你自己成长好,有实力,有丰富的经验,获得来访者的认可,收入水平还是可以的,用以前在北京的一个开中心的同行的话来说:比打工的强点,比当老板差点。
百分之三自我实现人群+行业金字塔上端的人的体验。网络上曾经鬼哭狼嚎的卖惨,抱怨,围城心态的人,这些习惯性跳槽的混子,迷茫空心的行业新手和行业没有地位的人会鬼哭狼嚎妖魔化行业,神话别人的行业。
如果你不想付出又想快速得到,才进入行业就想赚大钱,那基本上不太可能,除非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钓鱼的手段,因为心理咨询主要是靠你个人的专业能力要硬自我成长水平要好,其他名气地位啥的都是虚的。
其实一个咨询师一生服务不了多少个来访者,国外的精神分析师一生也就二三十个来访者,因为都是长程固定的咨询,我现在不接短程的咨询,基本上都是长程固定的咨询,所以也不太需要和人竞争,抢别人生意什么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市场就让别人去抢吧,我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一点点,不求有益,但求无害,不求成名,但求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不害人,用心做好自己的每一次咨询,每一个咨询。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七
前不久刚刚读完这本很贴近生活的哲学著作,因为之前从别的书里对罗素有过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读起来并不陌生。另外,我也没有对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写一篇心得的习惯,因此,也只是想借着《幸福之路》来整理整理最近混乱的思路和波澜的情绪,而且也不用浪费精力来取名字了。
每次在临近假期和年关的时候,在火车站,汽车站,和一些县城的车站里,到处都能看见那些背上背着,手里提着,胸前挂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的工人们,有的还要牵着孩子,他们睡在地上,吃着泡面咸菜,有的一连几天都买不到票,他们弯着腰,排着队,尽管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些回家的喜悦,但是更多的还是在那一张张麻木的脸上,被风雨留下的苦难的痕迹,苦难是什么,是让一个失去感情的生活程序,是一种让人放弃希望的现实基础,还是一种让人一味服从的社会地位?是谁给了谁的权利,在他们的脸上写下了苦难,是自己,还是现实。但是我的所见所想就不会偏颇吗?也许关于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可能没什么地位,可能没什么未来,但是他们真真实实存在着,生命的重量切切实实,虽然看起来沧桑渺小,但是谁知道他们的心里面躲藏着多少个小幸福,也许对于他们的苦难,仅仅是我片面的主观臆断而已啊,所以,我宁愿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我宁愿去相信他们的幸福,去尊重他们的经历,去感受他们的真实。
其实,幸福说大可以大到天上,远到看不见的地方,但是,幸福说小却可以小到身边,近到看不见的心里。它是一种角度,站在我们肉体之外的某个点上来注视着一切,也是一种态度,是发自我们心底的一种色彩来美化着一切。如果把幸福抽象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棱棱角角和世俗功利了。
可是世界总归不是抽象的,那么世界上最真实的幸福也不可能是完全抽象的,所以,还是要回归于具体。具体到衣食住行,具体到所有的点点滴滴的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所以,不好好工作哪行,不爱护家人哪行,不努力奋斗哪行,不对得起自己哪行。
靠谱是什么,靠谱的好小伙就是不但要有情、有义、有感性,还必须有血、有肉、有本领。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八
近日有幸阅读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了解到了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部分,再这条漫漫长路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丝绸之路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西亚和欧州,将那里的葡萄、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此时此刻,我对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此文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阅读此文,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为主,这就是“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而且还有许多名人的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这条路真是条伟大的路呀!
我感到这条路传承了无数的骆驼商旅,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丝绸运往亚欧,将那里的食品带回中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美轮美奂……正是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这条路传承了亚欧的文化与友谊-----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亚欧各国的人们能这样友好相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为他们知道友好相处;因为大家懂得互帮互利!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九
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时;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
当中国的大门的钥匙被偷的时候,当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无情地踹开的时候,中国已然开始了那段惨不忍睹、面目全非的`凄惨岁月……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造成了国民的**……中华大地伤痕累累,已被侵略者的鞭子鞭打的体无完肤。尽管在这片土地上,发出了无数声痛苦的呻吟,可是这一切都在这样凄惨的历史背景下无济于事。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是,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他们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珍贵的生命,洒下了自己的热血,淌下了自己的热泪。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了今天这泡在蜜罐里的生活。
但是尽管是这样,我们拥有了一双能够飞上蓝天的翅膀,可是我们依然是折断羽翼的。“请不要随地吐痰”“请自觉排队”“请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类似于这样的提示在现在随处可见,大家看到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吗?做为一名中国人当你在国外看到用汉语写的“请不要大声喧哗”“请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的标语时,你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呢?他们为什么要用汉语不用英文呢?这还是‘礼仪之邦’么?还是‘谦谦君子’的国度吗?当前中国便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没有一对完美的羽翼,依然无法成为那个在蓝天上自由滑翔的最强者。
我们口口声声强调要“复兴”,难道只是要复兴经济、军事、政治吗?我们的优良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古人高尚的品德难道不应该复兴么?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一件事。
蜜蜂会忘记采蜜,鸟儿会忘记筑巢,曾经的中国正是这样的一个患有健忘症的过度。但是当晨光洒向苔藓小路,铺满了灰尘的被尘封了千年的国门,也已伴着古老的钟声开启。推开了,推来了!透入了新鲜的空气。蜘蛛网被清风吹破,在那一刻,一切都被吹醒,一切都有了生机。祖国跨越了新世纪,逐渐复兴强盛!这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实属不易,我们更应珍惜美好生活!
中国,在走过复兴之路,早已沧桑,可是这正是,最质朴的美丽,最美丽的沧桑!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十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
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十一
室友建亚将他在过去八年中的博文和生活感悟编辑成了这部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的散文集。散文集不仅详尽记录了一个勤奋上进的学生、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学习及成长历程中的喜悦和酸甜,也表达了作者对相关话题独到的见解。读来别有一番悠长的滋味。作为大学室友,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四年青葱岁月。期间,我们相互鼓励,彼此学习,偶尔也会搞一些具有奇思妙想的恶作剧。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些美好难忘的记忆。
建亚刻苦勤勉的学习精神,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广博的学术兴趣令人敬佩。工作后的建亚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勤奋认真、博文广识的态度和精神:他博览群书,并将读书过程中点滴的所得记录下来,积累成了一册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的感悟不仅是作者自己的财富,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得到了启发,更为他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对学生充满热忱,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同时致力于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学生取得的优秀成绩便是对他付出的最好回报。记得有次高考后他来兰州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期间我们一起聊天时他接到了单位的喜报,说他所带的班级在高考中表现不俗。建亚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也有幸共同分享了这令人振奋的喜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五年多来,建亚已数次带过高三毕业班,并帮助众多学子圆了大学梦,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散文集中学生们对高中生活充满深情的回顾是对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最真诚的褒奖。引导学生认知幸福、理解幸福、走上幸福之路也是一位教师自己幸福之路上最重要的幸福之一。
正如建亚在文中所言,这本散文集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我期待继续阅读建亚优美的文笔,分享他的感悟和独到见解。祝福建亚的“幸福之路”越走越顺畅,愿《幸福之路》如美酒一般越酿越醇香!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十二
在周末,我读了《复兴之路》,有了好多感受。
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
曾经的辉煌让一帮人慕名而来,让所有人都相信有一个童话般美丽的・梦境一样的国度在那世界的东方。人们传说着那个国家丰衣足食・辛福安康,甚至连地面都是用金子。
也曾经屈辱,而这段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也永远不会忘却的。我的祖国啊,您曾伤痕累累,险些只剩下半壁江山。可是,您有无数挚爱您的儿女,爱到拿生命去作为代价来换回您失去的`也在所不惜。于是,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英雄的炎黄子孙,用激情,用热血,用生命保住了江山,保护了您啊,我的祖**亲!
曾经的辉煌,就让它过去吧;曾经的屈辱,虽然已成为历史,但这深深的痛楚我们一定会将它烙印在心底,让它化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
漫漫求索之路,有您坚韧的足迹,更有重峦叠嶂泥淖沼泽;。
漫漫革命道路,有您忠诚的儿女,不惧抛洒热血马革裹尸。
10月15日那个普通而特殊的日子。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上天,我国的守卫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浩瀚的太空翱翔了21小时,中国儿女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在那一刻实现了!
我是文明古国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立振兴中华之志,长建设四化之才,尽力报效国家之力,把爱国之情化为效国之行,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得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十三
《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当前的社会,有些人在精神上经常陷入痛苦纠结的状态,其实他们具备很多可以实现幸福的条件却自叹不幸,原因就在于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又令人沮丧,以致他们在追名逐利和过度虚荣中很少拥有幸福感,在长期负面情绪压力之下,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损害。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而那些时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对很多的事情感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因此这些人对于感情和家庭,对于工作和休息,对于获取和给予,不仅能够驾驭,还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罗素在书中一以贯之地倡导非自我中心主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过分地关注自我,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欲望的牢笼中难以自拔,并由此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而“非自我中心”的视角则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失,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失。一旦人们除了自己也对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产生了真心地关注和付出,精神就会摆脱禁锢而变得开朗起来,幸福的感觉就有可能真正来到身边。据说,以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这就是罗素所说的“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发展”,幸福的感觉会自然来临。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不断地付出和得到爱,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会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篇十四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你读过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请看以下小编带来的幸福之路读后感,与你分享!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
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
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 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
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
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
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
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
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
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
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
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
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
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
“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
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
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的等等。
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
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什么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的否定。
罗素甚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
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经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
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
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
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
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
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
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
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
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
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
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
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
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
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
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
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
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
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
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
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
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
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又令人沮丧,以致他们在追名逐利和过度虚荣中很少拥有幸福感,在长期负面情绪压力之下,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损害。
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