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19篇)
在教案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还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案的编写要精确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完善教案的质量。教案示范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一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1、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2、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3、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师范唱,幼儿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二
1、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乐意表达、表现。
2、感受歌曲中春天的诗意与韵律美,体验春天的美好。
活动准备:柳条、浪花、桃花、雨丝、音乐、录音机、礼物、小燕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春天悄悄地来了,有个朋友唱着歌儿,也飞回来了,你们听!
二、欣赏活动。
1、第一遍欣赏,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呀!谁来了啊?(小燕子)。
原来是小燕子飞来了啊?小燕子从哪来的?
小燕子为什么从南方飞回来了啊?
2、第二遍欣赏,感受歌曲轻快的节奏,体会小燕子愉悦的心情。
(边欣赏,教师边用手演示:小燕子唱着轻快的歌曲,在天空中飞舞……)。
(1)小燕子的心情到底怎么样?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燕子多高兴啊,它从南方飞回来,发现我们这里有很多变化,小燕子看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回忆有关春天的经验。)。
3、第三遍欣赏:和小燕子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
(1)你们瞧,小燕子在天空中多快乐啊,让我们也用自己的小手当成翅膀,和小燕子一起看看春天的美景。
教师一遍做手势,一遍用语言引导:
(2)小燕子快乐地从南方飞回来啦。它一会飞向高处,看到柳树姐姐在梳辫子;。
一会儿飞过水面,层层浪花跳着春天的舞;它飞上桃树,桃花妹妹哈哈笑;。
它飞在春雨里,雨丝沙沙沙,唱着春天的歌谣……。
和小燕子一起飞翔,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4、第四遍欣赏:小燕子的礼物。
(2)出示图片,丰富歌词。
剪柳条,绿油油,送给哥哥当鱼钩;。
剪浪花,蓝莹莹,送给姐姐做花裙;。
剪桃花,红艳艳,送给妹妹扎小辫;。
剪雨丝,亮晶晶,送给弟弟做风铃。
三、活动结束。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三
这是济慈早期创作了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兹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四
19、“寂寞”“严霜”等词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弹”字用得准确,表现了声音的轻快。“炉边”“升高的暖气”写出了冬日夜晚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
20.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微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1、提示: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蛐蛐的歌儿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句将蝈蝈与蛐蛐连成一体,更表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
22、蝈蝈的乐音是在春天的繁荣之后奏响的,“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的时候,蝈蝈就在树篱上尽情地欢唱。而蛐蛐是在冬夜,“当严霜凝成的一片宁静”时,它在炉边弹起了愉快的歌儿,它唤醒了人们对春的沉睡的记忆,当冬天来临,新的春天也会接踵而至的,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所以,诗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由衷地赞叹了大地的生命力。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五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济慈(英国)。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1、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2、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3、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三、学唱歌曲。
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师范唱,幼儿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四、以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游戏中提升经验。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活动反思:
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七
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1、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2、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三、学唱歌曲。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游戏中提升经验。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八
《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第十册第六课《京韵》中的一首歌曲。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就被这首歌所吸引了,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投入,特别是在范唱时自身也融入了歌曲中。?《蝈蝈和蛐蛐》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孩子们能作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曲。特别是在唱到蝈蝈和蛐蛐在青草地上吹牛皮的情景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创编动作,分角色用动作表现,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另外这首歌曲还极具戏曲风格,让人听起来感觉非常有趣、幽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同学们对京剧的感觉稍有体会后再学唱这首歌曲,大家会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味道,而且以此激发大家对京剧的热爱。
由于歌曲特殊的诙谐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加上有了一定的对京剧韵味的感觉,学起来很轻松愉快。不仅能把握住旋律的特点,也能充分表现出歌曲的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本歌曲,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九
《蝈蝈与蛐蛐》、《夜》是两首外国诗,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感悟诗意。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情味。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想象,通过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来体味适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学习外国诗相对来说,总觉得困难一些。因为语言文字总是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身后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社会习性等,外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流动,所带来的那些民族特色对我们而言是阅读欣赏的障碍。也因为经过译者的中介,语言的转换有时会削弱或改变原诗的艺术魅力,我们的体验感悟或许不能与译者同步,产生阅读的障碍。但诗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诗歌都离不开想象与联想。
在指导学生欣赏《蝈蝈与蛐蛐》、《夜》时,设计一个主要问题:读了这两首诗,想象诗中的画面,你还能想象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在力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感悟诗中的意蕴。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就能发现诗歌的美,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大自然的美丽无穷无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这两首外国诗都在写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的多姿魅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拓展想象,然后仿写,发现学生有物可写,写出的诗歌也很美,写出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到大自然、生活的美好。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
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
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
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
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
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二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选择很重要。一首歌曲只有先打动教师本身才能打动学生。我在第一次听《蝈蝈和蛐蛐》时就被这首歌所吸引了,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投入,先将自身融入了歌曲中。
《蝈蝈和蛐蛐》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这种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京韵,激发孩子们能大方的作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曲。特别是在唱到蝈蝈和蛐蛐在青草地上吹牛皮的情景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出表现诙谐、体现京韵的动作,用动作表现来表达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另外这首歌曲的戏曲风格,是一大特色。因此在同学们对京剧的感觉稍有体会后在学唱这首歌曲,大家会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味道,而且以此激发大家对京剧的热爱。
导入新课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课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我在课的开头就设计了欣赏学生耳熟能详的京歌《说唱脸谱》环节,并在欣赏中提炼了有效的问题“三个一”——‘一种艺术形式’、‘一个艺术动作’、‘一件乐器’。这样的提问目的明确、答案集中,而且激起了学生聆听、思考的兴致。这样的环节呢,也把学生印象中“咿咿呀呀”的比较枯燥难懂的京剧多彩的展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又紧跟问题“它是纯粹的京剧吗?”,引出本课歌曲体裁京歌的内容,做好了初步的激趣,并把遥不可及的京剧一下拉近了学生的身边,把本课的大基调确立好了。
对于学习动力,我一直认为竞争是比较有效的手段。本课我也采用了两次竞争,一是学唱环节的分组分段学唱比赛,二是创编音乐剧表演的环节上。有大范围的比赛、有小范围的对抗,加上老师的语言调动,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力。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三
《蝈蝈和蛐蛐》是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中的一首歌曲,整首歌以诙谐拟人的手法,讽刺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要踏踏实实、做个诚实的人。在教授歌曲时,我以两幅图片(蝈蝈和蛐蛐)导入新课,在欣赏中让学生猜这是大自然中哪两位朋友,孩子在思考交流中认识了这是昆虫蝈蝈和蛐蛐。通过欣赏图片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接着我以图中蝈蝈和蛐蛐的对话引入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通过聆听孩子们能很快的辨别歌曲的'情绪变化和歌曲风格,并能进行划分歌曲乐段以不同情绪进行分唱,在孩子们完整演唱时,我用分角色演唱的方法让学生表演唱,孩子们在表演中提高了学唱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模仿表演的能力。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四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
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
(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
“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机、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
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6分钟)。
(二)梳理关键句。
我们也回到那个奇妙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
后面诗句感情更加强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后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poetryofearthisneverdead、”“thepoetryofearthisceasingnever、”
观察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
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
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表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
请大家再观察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发现吗?
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
(三)解读意象。
(1)、解读“蝈蝈”意象。
诗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部分的诗句)。
“喜悦”(板书)。
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因为喜悦。
“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势宏大,蝈蝈的狂欢。
“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唱得疲劳”:喜悦之极,一直歌唱。
“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惬意,内心的满足。
“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充满了喜悦。
“飘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
(2)、解读“蛐蛐”意象。
蝈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儿,那么到了冬季,万物沉睡,大自然中的声音消亡了吗?
没有。还有谁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
不行。叠词产生节奏音韵的美。
再来听听“蛐蛐的歌儿”(播放蛐蛐的叫声)。结合诗句你从“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温暖”(板书)。
说说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
“弹起”。能否改成“唱起”“发出”。辨析。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动静结合)。
“升高的暖气”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受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从冬日的蛐蛐联想到盛夏的蝈蝈,体会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盛夏的温暖。
(小结:)为什么在诗歌的结尾要从“蛐蛐”重新写到“蝈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讨论)。
诗人旨在表达“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不会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声不断。(6分钟)。
(四)诗歌拓展。
余音。
1、这么浅显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课本里吗?
于是老师多次阅读、反复观察这首诗歌,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老师先卖一个关子,请大家来观察这首诗歌的结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打出诗歌完整的体例,让学生发表看法。)。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五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选择很重要。一首歌曲只有先打动教师本身才能打动学生。我在第一次听《蝈蝈和蛐蛐》时就被这首歌所吸引了,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投入,先将自身融入了歌曲中。
《蝈蝈和蛐蛐》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蝈蝈和蛐蛐》这首歌采用了京剧和京韵大鼓两种不同的音乐元素,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所以我是这样来设计课堂的:首先对京剧的发源,京剧的行当和脸谱等做了一个简短的讲解。随又引导学生观看了京韵大鼓视频《长寿村》,让学生通过聆听,从音乐节奏、速度、情绪、表演、伴奏乐器等方面初步感受京韵大鼓的特点,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
在歌曲教学环节之前我设计一个听故事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明白做人要踏实不能浮夸的道理,同时能通过快板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表演形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这一设计又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孩子们带着好奇与期待很顺利的进入了下面的歌曲学唱环节。
在歌曲学唱过程中,我按照歌曲内容三步曲的形式进行了教学,第一步自我介绍,第二步吹牛皮,第三步看结局。同时,在每一段落中强调所要注意的重点,分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并能完整的进行演唱。
但是学生初次接触到京韵,对京韵的理解和表现还不是很到位,因为这歌好听,拖腔唱起来很有韵味,学生喜欢唱,偶尔也能听出京韵味道。其次,学生对歌曲中重点节奏及拖腔的掌握情况还有待课后延伸,复习与巩固,另外,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还要加强,这节课听的内容较多,要多听,才能掌握京韵特点与感觉。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六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
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七
这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以此激发对京剧的热爱。
教学中第一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三点:
1、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耳朵是第一位的老师,会聆听才会唱好歌。
2、通过交流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带京剧味儿的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学会分段。
3、情感目标的落实到位,从故事中得到启迪,懂得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莫浮夸吹牛。
第二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几点的实施:
1、过程目标的达成度;认知目标的实施和检验。
2、学生对歌曲音准节奏的把握,以竖笛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学唱,教学中落实到某一句、某一字,也可点击教学光盘中的相应句子多次聆听,促进高效的学习。
3、学生对京韵的理解和表现,重在感受、模仿。
4、学生的模仿、内化能力。处理歌曲,实现从会唱到演唱的的提升。
整体看来,时间的把握出现偏差,主要是上课时过于细致,应偏重于整体感受、体验,著重抓个别部分难点细细落实。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八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选择很重要。一首歌曲只有先打动教师本身才能打动学生。我在第一次听《蝈蝈和蛐蛐》时就被这首歌所吸引了,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投入,先将自身融入了歌曲中。
《蝈蝈和蛐蛐》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这种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京韵,激发孩子们能大方的作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曲。特别是在唱到蝈蝈和蛐蛐在青草地上吹牛皮的情景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出表现诙谐、体现京韵的动作,用动作表现来表达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另外这首歌曲的戏曲风格,是一大特色。因此在同学们对京剧的感觉稍有体会后在学唱这首歌曲,大家会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味道,而且以此激发大家对京剧的热爱。
导入新课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课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我在课的开头就设计了欣赏学生耳熟能详的京歌《说唱脸谱》环节,并在欣赏让学生观赏了蝈蝈和蛐蛐故事的动画片段。这样激起了学生聆听、思考的兴致。这样的环节呢,也把学生印象中“咿咿呀呀”的比较枯燥难懂的京剧多彩的展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又紧跟问题“它是纯粹的京剧吗?”,引出本课歌曲体裁京歌的内容,做好了初步的激趣,并把遥不可及的京剧一下拉近了学生的身边,把本课的大基调确立好了。本科我运用了快板这样的音乐器材和歌曲风格联系起来,用快板演示出休止符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了本科重难点。对于学习动力,我一直认为竞争是比较有效的手段。本课我也采用了两次竞争,一是学唱环节的分组分段学唱比赛,二是创编音乐剧表演的环节上。有大范围的比赛、有小范围的对抗,加上老师的语言调动,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力。
总之,本课教学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竞争是最好的动力。通过这两点来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学会歌曲、体验京韵、体会诙谐、表现歌曲。
蝈蝈与蛐蛐教案篇十九
蝈蝈与蛐蛐活动教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2、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三、学唱歌曲。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游戏中提升经验。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