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后感(精选13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后所产生的个人感悟与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我们是否有必要写一份读后感呢?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回味和总结,有助于巩固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思考水平。这个时候写一篇读后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我需要整理自己的思路,将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和观点进行梳理。其次,要提取出书中的重要论点和观点,并加以评述和分析。最后,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如果你想了解别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观点,可以阅读以下的读后感范文。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一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己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二
《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先生得了淋巴癌以后写的一本书,几年前曾经读过他的其他两本书,已没什么印象。习惯了打分制,这本书,给8分,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满分,但我内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已经很好了,虽然很简单,也没什么剧情,但句句走心。书中的插图是他的小女儿德婷的摄影作,很喜欢。
整本书作者都在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一些态度。从以前对身体的种种透支开始,当真是拼了命,也许我还没有找到我可以为之拼命的爱好,我理解不了他的那种不要命的状态。看完书,我就领悟了几点,当然还是有些老生常谈,说起来谁都懂,那就是,即使再怎么爱着你的事业,也别太卖命,要懂得分配点时间给家人,给身体,给其他的一些领域。别等到来不及了才追悔莫及。命是最根本的,活着而且健康,你才有资本去做其他事。这些道理我觉得大多数人都知道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恐怕不及百分之一,身边很多朋友,卖了命的起早贪黑,都有追求。他们总说,时间不等人,再不努力就老了,是啊,可是还有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说别人了,我又能做到多少呢。我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分给爸爸妈妈呢。
作者在书中写被确诊癌症后的恐慌,虽没经历过,没有办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单单从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家人的那种情绪中就可以体会一二。要离开所有的自己深爱的东西,事业、家庭,一切。这样的情形,恐怕谁都没有办法坦然面对。我深爱着这个世界,世界却将弃我而去。还好他挺过来了。祝好。
李先生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自己在生病后对家人对亲情的感悟,很多地方让人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总是紧忙给母亲打个电话,曾经一个小时内打了三次,次数的频繁让妈妈有些诧异,妈妈紧着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我赶忙说没有。
我不是工作狂,也没有很多雄心壮志,所以很少熬夜通宵达旦的去做一些事情。除了管不住嘴,偶尔对胃不负责任以外,其他时候还是蛮注意自己的健康的~上大学以后在父母身边呆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一有假期,都会选择回家陪家人,跟在妈妈后面做一个小尾巴。虽然很多时候很多事,对妈妈都是报喜不报忧,可是,即便这样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还是觉得很幸福。哪怕只是听着妈妈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安心。父母恐怕是世界上唯一的爱你胜过爱自己的那个人,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去,真的就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那将是怎样的无法言语的悲痛。
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不会重来的一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这一生不会重演,你们也不会再遇到第二次,且行且珍惜。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三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
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四
我曾是一名癌症患者的家属,父亲是胃癌中晚期患者,手术近三年后复发;在没找到安宁医院的情况下,在家尽可能地陪父亲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父亲走后不久,我也先后发现确诊了两种恶性肿瘤。今年疫情期间发现了柱子哥的公众号,严谨的思维、超强的学习能力、对人生的超乎年龄的思考和领悟,让我这个中年人感到敬佩。
作为读者,第一时间买了书,这本书成为画线最多的几本书之一。因为有父亲生病在先,其实关于疾病、关于治疗的书我看过不少,但多半是医生和家属写的,或者是国外的病人写的。国内的这样知识型患者的出书,可以让人极为真情的感受到同样的就医环境、同样的困惑和努力,除了感同身受外,还有很多可以拿来直接借鉴的经验和工具。我也是淋巴瘤之家的一员,一方面看到那么多学习型的患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疾病的了解堪称是专家,让我对未来一代更加乐观。看了柱子哥的书,这位比我儿子大上几岁的女孩儿承担了这么多生活的责任和担当,真的有些心疼。看到网上有些跟我同龄的患者,都是儿女在帮忙问诊求医,他们一方面学业工作辛苦,另一方面承担为父母负责的巨大压力。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也要向柱子哥学习,自己担当起治病、管理和规划未来的责任,减少儿女的负担。
这是一本或早或晚人人都会需要的书,也许不是现在,只是当你需要时,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时,记得还有一本有如灯塔般的书,可以帮助照亮人生路。
致敬,柱子哥!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五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己,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己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六
当年读过《草样年华》的年轻人们,现在是时候把孙睿老师新写的《背光而生》买来看看了。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人生之路,几乎全部都是背光而生的平凡之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平凡。从青春年少到中年危机的心态变化,大概率上,一脉相承。
花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口气看完,看的时候,不停代入,替主人公米乐做决策:这一步走得明显不对,那一步走得也太不周全了,最后这一步,你费那事干么。所以,整体的阅读体验,谈不上愉悦,但这种间接的人生阅历,却让人感到满足。
这种自带准绳的人生,踏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必能一直活得很好。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有太多的翻车事件屡见不鲜。多数人心中都有隐秘的角落,埋藏着隐秘,精致过一生,再也无法坦坦荡荡,所幸人类在这些年进化得忘性极大,不去提醒想起,倒可以落个心安。
草样年华,没有筹码,完全可以直面风险,反正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哪怕全部亏掉,从头再来,成本也是极低的。人到中年后,相对于所得,更在意风险,看准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避险更重要。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更像孙睿老师的心态写照,对比着《草样年华》火遍大学校园时的如日中天,可以想到,这些年,他一直在用一种踏实的方式,背着光,努力生活。
期待他的电影早日上映。想看看在背着光的那一面,可以有多么璀璨的生长。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七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向阳而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像一朵鲜花的开放,你可知那些热烈而灿烂的.绽放背后,也有疼痛与忧伤?在年少的光阴里,她们经历挣扎与坚守。痛苦与前进的重重蜕变,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生命盛开希望,让我们一起见证她们逆境中的震颤成长!
在这个炎热的假期里,我读了本励志书——《向阳而生》。这本书讲述了由于母亲工作变动,唐歌只能到七中这个特殊学校上学。一开始那些残疾人让她感到恶心恐惧,美丽善良的米米老师带她走进残疾人的内心,让她改变了对残疾人的偏见与不安。但就在这时,一场从她出生之前就埋下的灾难骤然降临,命运之神抽走了她的幸福摧残着她的生命。唐歌伤心着、报怨着、发泄着,最后她去内蒙古找米米姐姐,米米姐姐飞走了,却留下了一封信,让她明白身边充满关爱。回到家后,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让她知道父母的爱深如海,渐渐地她走出困厄,走向光明。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米米姐姐和陆以梅。她俩都是白血病患者,面对未来,她们勇往直前,面对朋友,她们给予关爱。在生命的尽头,无私奉献。虽然最后她们没有战胜病魔,但是她们乐观、勇敢、顽强、伟大的精神感染了所有人,让我敬佩不已。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八
李开复的优秀离不开他的家学渊源。在这本书中,李开复对自己的父亲提到的不多,但是塑造了一个极具智慧的老人家形象。随便在网上查一查资料就可以发现李开复的父亲大有来头。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1910年出生,13岁参军,后黄埔军校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在当时整个那个贫苦的大环境下,有这样的背景算得上是精英了。后成为国民党高官,撤退台湾,在1950年时竟然能把自己的老婆孩子从大陆撤到台湾来,真的是不简单。后来在台湾潜心研究近代史,出了好几本大人物传记,并在台湾某大学历史系教书。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李开复能11岁就去美国读书,并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家庭能给李开复提供硬性条件上的支持,但更可贵的是潜移默化对孩子软性特质的打磨,冰山下的东西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汲取了足够多的养分。
这么优秀的家庭,要怎么讲呢?按这个辈分大略算一下,人家家里已经出了四代大学生了,有四辈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了,而我们家才第一代大学生,还是个独苗。这种情况下,人家积累了四代的人脉资源,知识资源,政治资源,我们要如何和别人竞争呢?可能家里的唯一一个大学生还只是个偶然情况?她本不应该是,是也改变不了什么。整个社会阶层慢慢越来越固化,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这种时候我们要怎么选择呢?奋力拼搏向上跃迁一个阶层,在新阶层里吊车尾磕磕绊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这个阶层扎根再往上跃迁?还是待在舒适区,降低自己的欲求,活得逍遥又自在?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难题。
专注当下的幸福——其中有一段,李开复下午去友人家拜访,躺在友人的躺椅上惊叹简直是神仙生活,却被友人提醒,这躺椅,这景色,李开复已来过无数次了。可见,有些事情的确是在人慢下之后才能发现的。专注当下美好的事物,的确很能提升人的幸福感。我们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九
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死亡就如他朋友描述的那般,于他是一份"伪装的祝福",是一份礼物。让他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思维的盲点,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静静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不再做一个只求效率的人。
在书中他描述了两个女儿的教育、家人对他的照顾,真是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他又真的很幸运,有一群爱他的人。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能更开心一点儿。
死亡虽然有时会是一份礼物,但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要去尝试或是去修习吧。那么,我们就从他的补修中学点对我们有意的知识吧,珍惜健康、珍惜家人和朋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
死是个厚重的话题,也是需要人一生思考的哲学问题。这类书我看了不少,也经常思考,但每读一本书都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向死而生》讲述了李开复先生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以及过程之中的所思所想,道出了真话、说出了实感、讲出了哲理。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开复先生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心境,感受到开复先生生病中的那份煎熬与艰难,感受到开复先生开悟后的那种豁达与开朗。修完死亡学分,重生后的开复先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身体健康的重要,更加珍惜与其相遇的人,尤其是亲人,也看开了名利的虚华。这些都为读者思考生命、看懂人生、对待名利、珍惜亲情、关注健康给出了弥足珍贵的建议和借鉴。
刚刚确诊为癌症,开复先生失落、彷徨、沮丧,"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漫飞"、"我仿佛被禁闭在一间玻璃屋里,虽然可以看到、听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属于我。"之后自己研究病情,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从此之后,癌症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开始悄悄起了变化;或者说,至少它在我心里不再是一个万恶不赦、去之而后快的敌人,而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疾病面前,许多人是被自己给吓死的。恐惧是摧残人心的一种情绪。对危险的恐惧,要比危险本身可怕十倍,有害十倍。在危险面前,与其选择恐惧,不如选择勇敢地面对。生病也是人生的一份机缘,开复先生与疾病斗争中更好地认识了身体的奇妙,感悟到健康的可贵,更收获了人生的觉悟。所以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坦然的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人生成长的机缘。
结束治疗,开复先生充满了重生的喜悦,更看清了自己,认识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仿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的、芳香的"、"这场大病,让我心里的某些角落仿佛也被打开了"、"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成功绝对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绚丽,更应该是超越之后的超脱,是拥有之后的放下,是喧嚣之后的宁静。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我,生活的质量如何,幸不幸福,开不开心,等等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最真实。上天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观光游历的,就是演饰人间剧情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千万不要过分地看重自己,也别把自己总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被别人的价值观所左右,竞逐别人的肯定。星云大师说得好:"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开悟后的开复先生在书中说:"生命最重要的成就,其实是把自己内在独特的本质开发出来。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否则,努力争取出人头地、唯恐落后、追名逐利的欲望就会像一头野兽一样,霸占我们的灵魂,很容易让我们像机器似的超速运转,有名还要更有名,有钱还要更有钱,看不到自己的初心。"。
我赞同开复先生的感悟,我们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就如黑暗中的一盏油灯。灯芯的粗细决定了火苗的大小,火苗的大小决定了灯光亮的程度,所照区域的大小。火苗大无疑可以照亮更大的区域,让我们看到看清更多的东西。但是,火苗大,耗油量也自然大。要想保持住明亮的火苗,我们就得不断地给灯加注燃油,而加注燃油也要适可而止,你把它加漫出来就会是火灾。
在病中觉悟的最后章节,开复先生总结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凭良心做事、真诚对待自己和别人,"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体验世界,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更不要把优化你的影响力当作一生的追求。
人总要死去,灵魂与肉体终将分别。但当我们还活生生存在的时候,就应该让灵魂与肉体友好的相处,学会彼此的尊重。否则,透支生命,终会疾病缠身,灵魂与肉体两败俱伤。正如开复先生书中说:"活在当下,让今天就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人生无论长短,只要这样去活,一定都会圆满丰富。"。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一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二
有幸拜读了郑英女士的两本书《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郑英,何许人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去年十月十九日,郑英老师来祁门一中作了讲座,听说反响特好。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xx年到20xx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
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
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三
10月19日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
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