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向死而生读后感(优质21篇)
读后感不仅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意义,还可以激发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欲望。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在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时,可以借鉴其中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但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一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
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二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己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三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课节: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二、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三、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
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
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
总理六有,六无。
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
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
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
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四、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
『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
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
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五、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六、悟点道理。
作者邮箱:huashuxiyouxiang@。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四
1.虽然写下这标题,现在所想到的却是一个孩童时期的疑问。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大概都有一个疑问就是
“如果没被生下来,我们将在哪儿?……”
如今,我们懂事了,自然不会为了这问题,再对着深邃的夜空凝想和遐思。
那是因为已经有了这么一次生活的机会。
而考虑更多的是为何而生,人为什么值得活着?
也许每个人都支配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对**的追求,对**的渴望,对**的展望,是我目前奋斗中三种主要感情。
我也许没有像罗素那样的执着追求,思想境界,博大的胸怀,令人萧然起敬。
正如罗素所描述的那样,他三种支配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感情如同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安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对于心头迷漫着“我为何而生”这样的疑问的我来说,罗素的这些感情的抒发,绝对是最为贴近和亲切的了。
说到这,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也渐渐的清晰展现出来:
无论从迷茫到清晰再到迷茫再到清晰,从快乐到痛苦再到快乐。
我们渴望去驾驭生活,驾驭情感,同时我们也理解。
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而知道了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活时,我们将更明确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
这样我们才能在欢声笑语中寄语生活与未来。
故寥寥几笔写下此读后感一篇,以慰藉心灵。
人生是一条无法选择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为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们心情舒畅。我们也许会为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觉而独自心醉神迷,也许会为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发现了人生的短暂。
对罗素的关注源于对哲学的朦胧兴趣,很久以前就有想法想了解西方的哲学发展历程,一个偶然的机会拿到了《西方哲学史》这套书,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伯特兰·罗素,苦于对西方哲学了解的甚少,恐难以读懂,所有便想到寻找罗素的传记阅读。这便是我阅读《罗素自传》的初始目的。
95岁的.生命历程,造就了传奇的一生。贵族家庭的出身,但一生的历程也是跌宕起伏,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也经历过飞机失事的危险,有过牢狱的经历,婚姻上四次的变故,所有的这些从生活到情感,他的经历应该比任何人都丰富,所以,才能有晚年的从容和淡定,才能有他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最为独树一帜的看法。
早年的罗素致力于数学的研究,曾经有《数学原理》的重要论著,中年以后致力于哲学研究,也许是因为早期的数学研究经历,所以,他成了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基于数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所以,他写下的文字对于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的人阅读起来很是费力,尽管是个人的传记,我个人阅读这套书的时候就是这个感受。加上这部传记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私人交往的信件,有些时候需要搞清楚他及与他交往的那些人的历史背景,所以,就更是感到费力。
第一卷讲述的是1872年到1914年,罗素的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青少年时代,他最初的婚姻(22岁与爱丽丝结婚)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共42年的生命历程。
第二卷讲述的是1914年到1944年42岁到72岁30年间的生活,介绍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他的第二次婚姻(1926年9月27日54岁时,与多拉结婚),他对苏联的态度,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各界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第三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年至1967年从72岁到95岁23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和平主义主张,还描述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90岁寿庆活动的热烈场面,介绍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等有关情况。
这部书对于哲学有兴致的人,还是与必要了解和阅读的,因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人物。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五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20年的郑英,已经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站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的顶端。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发展机遇,郑英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但我们从郑英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
郑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郑英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比如本书中她例举的教育一个“红孩儿”的经历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里,我们不妨向王阳明学习“事上练”的心态。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在书中,郑英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名师雷夫也强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要做得更好。
郑英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
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的郑英,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这从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验证。她不仅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晒家人之间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当然,郑英过上美好生活的一个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为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六
当年读过《草样年华》的年轻人们,现在是时候把孙睿老师新写的《背光而生》买来看看了。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人生之路,几乎全部都是背光而生的平凡之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平凡。从青春年少到中年危机的心态变化,大概率上,一脉相承。
花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口气看完,看的时候,不停代入,替主人公米乐做决策:这一步走得明显不对,那一步走得也太不周全了,最后这一步,你费那事干么。所以,整体的阅读体验,谈不上愉悦,但这种间接的人生阅历,却让人感到满足。
这种自带准绳的人生,踏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必能一直活得很好。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有太多的翻车事件屡见不鲜。多数人心中都有隐秘的角落,埋藏着隐秘,精致过一生,再也无法坦坦荡荡,所幸人类在这些年进化得忘性极大,不去提醒想起,倒可以落个心安。
草样年华,没有筹码,完全可以直面风险,反正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哪怕全部亏掉,从头再来,成本也是极低的。人到中年后,相对于所得,更在意风险,看准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避险更重要。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更像孙睿老师的心态写照,对比着《草样年华》火遍大学校园时的如日中天,可以想到,这些年,他一直在用一种踏实的方式,背着光,努力生活。
期待他的电影早日上映。想看看在背着光的那一面,可以有多么璀璨的生长。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七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己,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己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八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xx年到20xx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九
“老师,这是什么?”
“飞机。”
老师很自然地回答。或许,我们平时都是这样回答孩子们的提问的。
但现在我是这样回答的。
“老师,这是什么?”
“飞机。一架飞机。你看是什么颜色的?”
“白色。”
“像什么?”
“像小鸟。”
“它会怎么样?”
“飞机会飞。”
“你真棒!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
“不,是‘我’。”
“我看到了一架白色的飞机,像小鸟一样会飞。”
每次,我和孩子们聊天时,总能说上这么一段长长的话。当孩子们有发现时,我想尽办法让他们去观察他们所发现的东西,设计一个又一个“陷阱”让他们去钻,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改变是受了美国教育家安妮恩格尔哈德和谢丽尔沙利文的《玩教育》的启发。在《玩教育》中,作者探讨了学前期孩子的发展历程和需要,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帮助我们把孩子的学习变成好玩的、有趣的活动。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都很清楚,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学习的愿望,在生活中常常会主动的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年龄越小,问题越多。因为孩子很热切地想观察和发现他周围的世界,怀着一颗好奇新,他会兴奋地探究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小到泥土里的小蚂蚁,大到天空中的一切。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成熟,他们在自己的玩耍中找到了欢乐。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到快乐,在快乐的同时,进行学习。也可以这么说,当孩子玩的时候,就是他在学习。现在我们都很提倡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倡归提倡,做起来终是难的。因为玩耍和学习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会合而为一,它需要适宜的环境。
通读全书,我觉得建立最适合的`有利于幼儿茁壮成长地环境有四步:
首先是“爱的种子”,也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要有一种对孩子心灵的理解的心。在教育孩子前要做好准备:给予所教育的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一切东西。有了这种准备,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就近了,会觉得这些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第二步要做的是“撒播爱的种子”。为孩子们创设家的环境,设计各种适合他们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包含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学习的内容要多方面,这样可以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步要开始“培育小苗苗”,在全游戏化的活动中让孩子全面发展。
在付出辛勤的教育后,最后可以“欣赏花朵”,对孩子进行发展的评价和身心需要的调查。
《玩教育》不仅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使我的教育渐渐地充满智慧,又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以前我从来不喜欢各种小动物,但在孩子们要我摸一摸小兔子开始,我渐渐接受了这些原来在我眼里有些可怕的动物们,是孩子们让我学会了去试一试。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与《玩教育》相遇,使我懂得把自己的爱进行撒播,要让我的孩子们有更多的吵闹声、玩耍声和笑声,也使我与他们的父母交上了朋友,把“爱”的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每一个家庭里,我分享着每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喜怒哀乐,我的生活变的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也让我愿意花更多、更有效地时间给我的孩子们!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
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一书,汇集了她的17篇教育随笔,内容分为这样两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这两辑文章,均紧扣“向美”的主题。从郑英老师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对教育之美的享受,这也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能达到的较高的境界。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直面教育中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优秀教师,并不是因为他们遇到的学生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是在他们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会非常智慧地予以解决。
很多老师都有类似这样的感悟,正是那些问题学生成就了他们。在《教育,向美而生》一书中,郑英老师分享了几个教育案例:“红孩儿”伟伟、“低起点”孩子涛涛、“芥末型”绩优生子轩等。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班级里学生的影子。相比较而言,我们是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决定了我们教育人生的幸福指数。教育无小事,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逃避肯定不是办法,把问题推给学校、家长,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进行解决,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教育态度,也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对学生教育日常的疏导。大禹治水的办法经常被老师们引用并奉为圭臬,其中一个最核心的词语就是——疏导。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力。但是,如果能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果能指引着学生向更高层面上发展,那自然是更为省力和高效的教育方式了。像很多班主任带班一样,郑老师的班级也有公约。但他们的班级公约里所写的,并不是几不准,如有违反,将会接受什么惩罚之类的。他们的公约里,写下的是师生共同的信条和愿景,是指向着让孩子们向善向美的具体的做法。而且,这些公约,是通过学生们的深度讨论后确定下来的,而不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家之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不只是在问题出现时会发生,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中也应该施行。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教师视野的无限拓展。郑英老师让学生辨认校园里的树木,查找关于这种树的传说,了解与它有关的历史人物,看它是否当选,这样,校园就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具体的环境。郑英老师几年来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是,定期走进大地,阅读大地之书。她不仅自己从大地之书上获得灵感、培养诗心,还把学生指引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讲台,如何能安放下教育的千钧重担?所以说,教育不仅是指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空间。当一个老师把教育的视野无限拓宽了之后,教育也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教育之美也是到处都有的,我们不仅要能发现,还要能创造,能享受。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享受这样的教育。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一
李开复的优秀离不开他的家学渊源。在这本书中,李开复对自己的父亲提到的不多,但是塑造了一个极具智慧的老人家形象。随便在网上查一查资料就可以发现李开复的父亲大有来头。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1910年出生,13岁参军,后黄埔军校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在当时整个那个贫苦的大环境下,有这样的背景算得上是精英了。后成为国民党高官,撤退台湾,在1950年时竟然能把自己的老婆孩子从大陆撤到台湾来,真的是不简单。后来在台湾潜心研究近代史,出了好几本大人物传记,并在台湾某大学历史系教书。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李开复能11岁就去美国读书,并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家庭能给李开复提供硬性条件上的支持,但更可贵的是潜移默化对孩子软性特质的打磨,冰山下的东西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汲取了足够多的养分。
这么优秀的家庭,要怎么讲呢?按这个辈分大略算一下,人家家里已经出了四代大学生了,有四辈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了,而我们家才第一代大学生,还是个独苗。这种情况下,人家积累了四代的人脉资源,知识资源,政治资源,我们要如何和别人竞争呢?可能家里的唯一一个大学生还只是个偶然情况?她本不应该是,是也改变不了什么。整个社会阶层慢慢越来越固化,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这种时候我们要怎么选择呢?奋力拼搏向上跃迁一个阶层,在新阶层里吊车尾磕磕绊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这个阶层扎根再往上跃迁?还是待在舒适区,降低自己的欲求,活得逍遥又自在?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难题。
专注当下的幸福——其中有一段,李开复下午去友人家拜访,躺在友人的躺椅上惊叹简直是神仙生活,却被友人提醒,这躺椅,这景色,李开复已来过无数次了。可见,有些事情的确是在人慢下之后才能发现的。专注当下美好的事物,的确很能提升人的幸福感。我们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二
《向死而生》书中很真诚地跟大家分享了他在患癌之前、之后,以及积极治疗病症的全部过程。语言很平实、很真诚,读来感觉异常亲切。字里行间,感受到李先生对于人生价值重新的参悟和曾经自己对成功定义的深刻反思。在他这种坚强又积极的心态下,病症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以说,生病这段时期,是他重新整理自己前半生的最集中的阶段。我曾经看过李先生的那本《世界因你不同》,很受触动。今天再看这部新书,更多的是对自身生病前生活工作的认真反思和感悟。
我常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极大的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的名望、地位,而是看他如何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常说,人生有两个主要的财富:才华和时间。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才华越来越多,但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一天天过去,时间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光阴。所以,必须节省时间、高效地运用时间。
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安排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其实我们非常脆弱,只要稍稍把追求世俗价值的名利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你真正想做的事往往就被蒙蔽了。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挖掘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然后守住初心,不受诱惑地尽力去实践。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会圆满,没有遗憾。”
可以说,这本书,是李开复先生从死神身边走过一回的深入灵魂的深刻感悟。李先生对家庭,对妻子,女儿的爱,很让我动容。他通篇都在感谢一直支持帮助他的益友们和家人。我相信,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福报深厚。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祝愿他未来的生活,工作平安,顺利。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三
对比另外一位作家史铁生,李开复就像一个小屁孩一样幼稚,不接受辩解。
特别有一章的标题《不知死焉知生》把我惊到了,蹭孔子热度怎么明显的吗?把原本玄奥的话自己改一下就以为自己也是孔子了吗?秀到我了好吧,我以后把《大学中庸论语》看几次然后把文中顺序掉乱一下,我也是万世师表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无非是知道有李开复这个人罢。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四
你好小蓝,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是存在情深不渝的爱情的,无关得失无关旁人无惧现实无惧将来,许是前世的羁绊,伙食今生的注定老兵不死,冰哥的朋友真是太多了,天南地北,大洋彼岸,都是生死之交。老兵,也是个有着崇高目标的老者,命特别硬,许是老天知道老兵是个好人,无论如何,不肯收了他,所以,继续任老兵在人世间扑腾,救火救灾,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像老兵这样忠义两全的人,世间少见。
成都姑娘,莉莉实在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妹子,本来是生活在中国平凡的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但她却可以孤身一人飞到法国波尔多,孤军奋战,也许,每个深夜,她都会双手抱膝,迷茫无助,甚至痛哭流涕,但是她不服输的性子,决定了她后来开挂的人生。我很是好奇啊,冰哥在书中提的问题,不知莉姐什么时候解答呢?我的东北兄弟,大洋,和大冰一样,似乎又是个简称。而且,似乎,对于大洋那谜一般的过往,并没有过多解释,比如说,他怎么身上会有一种痞子的气质,比如,他又是怎么成为一个浪子的。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洋是个重情重义孝顺父母的好人就可以了。
我相信,大冰在书中写的全是真事,所以,对于大洋几乎散尽家财赈灾救玉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事迹我肃然起敬,对于大洋带着重病的母亲年老的父亲浪迹天涯的事迹我无比钦佩,对于大洋母亲最后不治而愈的传奇我甚感惊异。不过,世界上,没什么不可能。铁树开花,不过是时间长点。重病痊愈,也只是心态放宽之后,身体就自然的好了起来。浪子回头的儿子,向死而生的老妈。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五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最后借书中的一段话送给自己和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不论身处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身份地位高低,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救世主开拯救。”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六
死是个厚重的话题,也是需要人一生思考的哲学问题。这类书我看了不少,也经常思考,但每读一本书都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向死而生》讲述了李开复先生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以及过程之中的所思所想,道出了真话、说出了实感、讲出了哲理。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开复先生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心境,感受到开复先生生病中的那份煎熬与艰难,感受到开复先生开悟后的那种豁达与开朗。修完死亡学分,重生后的开复先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身体健康的重要,更加珍惜与其相遇的人,尤其是亲人,也看开了名利的虚华。这些都为读者思考生命、看懂人生、对待名利、珍惜亲情、关注健康给出了弥足珍贵的建议和借鉴。
刚刚确诊为癌症,开复先生失落、彷徨、沮丧,"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漫飞"、"我仿佛被禁闭在一间玻璃屋里,虽然可以看到、听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属于我。"之后自己研究病情,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从此之后,癌症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开始悄悄起了变化;或者说,至少它在我心里不再是一个万恶不赦、去之而后快的敌人,而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疾病面前,许多人是被自己给吓死的。恐惧是摧残人心的一种情绪。对危险的恐惧,要比危险本身可怕十倍,有害十倍。在危险面前,与其选择恐惧,不如选择勇敢地面对。生病也是人生的一份机缘,开复先生与疾病斗争中更好地认识了身体的奇妙,感悟到健康的可贵,更收获了人生的觉悟。所以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坦然的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人生成长的机缘。
结束治疗,开复先生充满了重生的喜悦,更看清了自己,认识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仿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的、芳香的"、"这场大病,让我心里的某些角落仿佛也被打开了"、"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成功绝对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绚丽,更应该是超越之后的超脱,是拥有之后的放下,是喧嚣之后的宁静。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我,生活的质量如何,幸不幸福,开不开心,等等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最真实。上天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观光游历的,就是演饰人间剧情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千万不要过分地看重自己,也别把自己总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被别人的价值观所左右,竞逐别人的肯定。星云大师说得好:"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开悟后的开复先生在书中说:"生命最重要的成就,其实是把自己内在独特的本质开发出来。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否则,努力争取出人头地、唯恐落后、追名逐利的欲望就会像一头野兽一样,霸占我们的灵魂,很容易让我们像机器似的超速运转,有名还要更有名,有钱还要更有钱,看不到自己的初心。"。
我赞同开复先生的感悟,我们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就如黑暗中的一盏油灯。灯芯的粗细决定了火苗的大小,火苗的大小决定了灯光亮的程度,所照区域的大小。火苗大无疑可以照亮更大的区域,让我们看到看清更多的东西。但是,火苗大,耗油量也自然大。要想保持住明亮的火苗,我们就得不断地给灯加注燃油,而加注燃油也要适可而止,你把它加漫出来就会是火灾。
在病中觉悟的最后章节,开复先生总结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凭良心做事、真诚对待自己和别人,"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体验世界,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更不要把优化你的影响力当作一生的追求。
人总要死去,灵魂与肉体终将分别。但当我们还活生生存在的时候,就应该让灵魂与肉体友好的相处,学会彼此的尊重。否则,透支生命,终会疾病缠身,灵魂与肉体两败俱伤。正如开复先生书中说:"活在当下,让今天就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人生无论长短,只要这样去活,一定都会圆满丰富。"。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七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向阳而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像一朵鲜花的开放,你可知那些热烈而灿烂的.绽放背后,也有疼痛与忧伤?在年少的光阴里,她们经历挣扎与坚守。痛苦与前进的重重蜕变,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生命盛开希望,让我们一起见证她们逆境中的震颤成长!
在这个炎热的假期里,我读了本励志书——《向阳而生》。这本书讲述了由于母亲工作变动,唐歌只能到七中这个特殊学校上学。一开始那些残疾人让她感到恶心恐惧,美丽善良的米米老师带她走进残疾人的内心,让她改变了对残疾人的偏见与不安。但就在这时,一场从她出生之前就埋下的灾难骤然降临,命运之神抽走了她的幸福摧残着她的生命。唐歌伤心着、报怨着、发泄着,最后她去内蒙古找米米姐姐,米米姐姐飞走了,却留下了一封信,让她明白身边充满关爱。回到家后,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让她知道父母的爱深如海,渐渐地她走出困厄,走向光明。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米米姐姐和陆以梅。她俩都是白血病患者,面对未来,她们勇往直前,面对朋友,她们给予关爱。在生命的尽头,无私奉献。虽然最后她们没有战胜病魔,但是她们乐观、勇敢、顽强、伟大的精神感染了所有人,让我敬佩不已。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八
有幸拜读了郑英女士的两本书《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郑英,何许人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去年十月十九日,郑英老师来祁门一中作了讲座,听说反响特好。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xx年到20xx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
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
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九
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死亡就如他朋友描述的那般,于他是一份"伪装的祝福",是一份礼物。让他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思维的盲点,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静静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不再做一个只求效率的人。
在书中他描述了两个女儿的教育、家人对他的照顾,真是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他又真的很幸运,有一群爱他的人。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能更开心一点儿。
死亡虽然有时会是一份礼物,但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要去尝试或是去修习吧。那么,我们就从他的补修中学点对我们有意的知识吧,珍惜健康、珍惜家人和朋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二十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二十一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中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师者,当怀一颗诗心,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不是文章、修辞、语言、考试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参的操纵者。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视野,即引导学生发现美。师者,当以一颗诗心领悟美,再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