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的诗句(汇总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一
既生了周瑜,为何要生诸葛亮。
古代有英雄豪杰,而现在有学霸大神。在古代,周瑜是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给他设下一计——草船借箭。在我们班,我和他都是“重量级”人物,同样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同样是他嫉妒我。
他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周瑜”,而我就是“诸葛亮”。有人说周瑜比诸葛亮要差,可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胖,虽然胖的很“可爱”,但谁说胖子不如瘦子!上课时他总是神速来解答老师设下的难题,却总是漏洞百出。
一次数学课上,可真是让我体会到了“草船借箭”的悲伤。当上课铃打完后,便感觉背后一股冷气飘来,“嗒嗒······”随着一声声高跟鞋的声音,我们的数学老师王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同学面前,而且她一上讲台,就感觉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了她身上,好像那一张非常冷漠的脸正在盯着自己。“看你们考得好成绩!”光这一句话就把我们的气势打败了。
“武文静!数学壹佰零叁分,你连一半都考不到!加上卷面分才伍拾分呀!”我的同桌武文静一听,吓得半死。一节课过去了,到快下课的时候,班里的“周瑜”开始陷害我了。“老师,我觉得同桌之间要互帮互助,所以······”“哎,这个意见好。”王老师表示认同。这时,他突然冲我一阵坏笑,我一切都明白了,我这个“好”同桌是怎么教都教不会的。
不过,这件事的结果和古代的事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我同桌追星,于是我激励她,如果考好了,就带她去见那个明星。
这一次考试,同桌努力考了捌拾分以上,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周瑜”的同桌因为没考好,受到了批评,连“周瑜”也受到了牵连啊!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二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算不上一个军事家,他们的根据主要有:
陈寿的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就陈寿的这几句话就断定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未免太轻率了,太片面了。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再说北伐,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以攻代守。如果说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是军事家的话,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的诸葛亮怎么就不是军事家了呢?难道评定他们二人的军事才能有双重标准?北伐真的无功而返吗?既没有像曹操那样的赤壁大败,也没有像刘备在夷陵全军覆没,更没有损失多少军队、失去多少州郡,怎么算打的是败仗呢?有史可考,司马兵力强于诸葛数倍却不敢攻,唯一一次还被诸葛打的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采取守势也是求稳,不敢冒然进攻,因为他没有把握战胜诸葛亮!司马还有次忍不住冒然出击,结果又一次大败,张颌被连弩射中左膝,伤口感染不治身亡,都是司马斗智斗战术完败了诸葛亮,不过毕竟司马懿也是一位军事家,战术上比不过诸葛亮,但战略上总算没有犯大错误,又重回了老套路——守而不攻。
在北伐中,蜀军步兵为主,魏军则是以骑兵为主,要知道骑兵的速度、战斗力步兵是不能比拟的,诸葛亮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发挥步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而战斗力更强。为对付骑兵,诸葛亮有许多天才的创造,如扎马钉,八阵图等,据考诸葛亮还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野战特种部队,他们的致命武器就是:诸葛连弩。这些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弥补了兵力不足,令魏军不敢轻视。
真正的军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几座城池,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脱离正确政治思想的军事进行的是杀人游戏,诸葛亮的军事是围绕他的政治主张的,以攻代守、积极防御只是其军事手段的表现形式。
子曰:兵者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评定南方、以攻为守等等。
再说,诸葛亮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极为辉煌的成就。与他有关的军事著作查有可考,并受到后来历代诸多军事大家的推崇,影响深远。如果说诸葛亮是我国一流的军事战略家,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后历史的发展,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兑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仅此一事,诸葛亮即足以当之无愧地名列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之榜首。
诸葛亮之治军,亦不亚孙吴,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这里无须再说。至于司马懿在写的朋友的信中谈的诸葛亮什么志大才疏,不能随机应变等,要看当时司马说这话的时间点和动机。出征之前朋友来信表示关心,司马回信安慰一番,为提高自己的信心,必然会贬低一下诸葛亮,让朋友放心,也很正常。正如现在我们身在外地,哪怕是穷困的饭都吃不上,写信回家给父母时也会说,我很好,不用担心之类的话,这两者是一个道理。
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是再写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我不想说太多了,也无需多说!只愿朋友们不要为史书上的一句话就下结论,也不要受某些专家、学者论调的影响,要综合全面看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都算不上军事家的话,还有谁能算是军事家?那些说诸葛军事才能平庸的真是惊世谬论,大言不惭。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珍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三
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才能得以施展。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庐,刘备父子又将是如何的结局?恕我冒昧,也许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蜀汉了吧。这也是诸葛亮与刘备交情非同寻常的原因,铸就了诸刘的鱼水关系。很遗憾,诸葛亮的死使蜀汉彻底颓覆,从此溃败,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蜀国的倾覆。迂朽的刘禅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骂,而诸葛亮以一生又是充满光辉与赞赏。“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四
18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他这一生,为了战争拼搏了二十多年,从隆中对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一生托付给战场。他能言善辩,却从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极高,却从不张扬个性;他神机妙算,却从未孤傲轻敌。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五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算不上一个军事家,他们的根据主要有:
陈寿的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就陈寿的这几句话就断定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未免太轻率了,太片面了。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再说北伐,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以攻代守。如果说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是军事家的话,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的诸葛亮怎么就不是军事家了呢?难道评定他们二人的军事才能有双重标准?北伐真的无功而返吗?既没有像曹操那样的赤壁大败,也没有像刘备在夷陵全军覆没,更没有损失多少军队、失去多少州郡,怎么算打的是败仗呢?有史可考,司马兵力强于诸葛数倍却不敢攻,唯一一次还被诸葛打的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采取守势也是求稳,不敢冒然进攻,因为他没有把握战胜诸葛亮!司马还有次忍不住冒然出击,结果又一次大败,张颌被连弩射中左膝,伤口感染不治身亡,都是司马斗智斗战术完败了诸葛亮,不过毕竟司马懿也是一位军事家,战术上比不过诸葛亮,但战略上总算没有犯大错误,又重回了老套路——守而不攻。
在北伐中,蜀军步兵为主,魏军则是以骑兵为主,要知道骑兵的速度、战斗力步兵是不能比拟的,诸葛亮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发挥步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而战斗力更强。为对付骑兵,诸葛亮有许多天才的创造,如扎马钉,八阵图等,据考诸葛亮还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野战特种部队,他们的致命武器就是:诸葛连弩。这些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弥补了兵力不足,令魏军不敢轻视。
真正的军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几座城池,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脱离正确政治思想的军事进行的是杀人游戏,诸葛亮的军事是围绕他的政治主张的,以攻代守、积极防御只是其军事手段的表现形式。
子曰:兵者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评定南方、以攻为守等等。
再说,诸葛亮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极为辉煌的成就。与他有关的军事著作查有可考,并受到后来历代诸多军事大家的推崇,影响深远。如果说诸葛亮是我国一流的军事战略家,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后历史的发展,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兑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仅此一事,诸葛亮即足以当之无愧地名列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之榜首。
诸葛亮之治军,亦不亚孙吴,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这里无须再说。至于司马懿在写的朋友的信中谈的诸葛亮什么志大才疏,不能随机应变等,要看当时司马说这话的时间点和动机。出征之前朋友来信表示关心,司马回信安慰一番,为提高自己的信心,必然会贬低一下诸葛亮,让朋友放心,也很正常。正如现在我们身在外地,哪怕是穷困的饭都吃不上,写信回家给父母时也会说,我很好,不用担心之类的话,这两者是一个道理。
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是再写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我不想说太多了,也无需多说!只愿朋友们不要为史书上的一句话就下结论,也不要受某些专家、学者论调的影响,要综合全面看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都算不上军事家的话,还有谁能算是军事家?那些说诸葛军事才能平庸的真是惊世谬论,大言不惭。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珍惜。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六
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七
公元251年,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有算命先生对他说呆在成都对他不利。费祎就真的离开成都,带领军队去汉寿屯田了。史书上因为算命先生一句话就离开行政中心的人实在不多。一般来说,史书上记载的算命先生说的话,都是谁不听谁倒霉,但是像费祎这样听了还倒霉的人,只有他一个。
诸葛亮的评价2
公元252年,费祎等了六年,望穿秋水的诏书终于下达,刘禅让他开府治事了!也许是刘禅对他不够放心、也许是刘禅又想过几年皇帝瘾,费祎始终没能迈到开府这一步,距离位极人臣就差那么一点点,终于熬到这一天,成为人生赢家了啊。看来听算命先生的果然没错,离开成都真的会遇到好事耶!
诸葛亮的评价3
公元253年,春节。费祎在汉寿大摆筵席,庆贺这一美好的节日。一向不怎么爱喝酒的费祎,这一次实在是高兴,喝高了,直到被郭修刺杀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郭修也当场被杀。至于杀人动机,官方说法是郭修心念故国,不愿成为蜀臣,本想刺杀刘禅,无奈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决定换一个刺杀对象。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法认为刺杀刘禅、费祎对魏国谈不上有什么好处,而费祎死亡,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年轻时就喜欢“阴养死士”的姜维。而裴松之对郭修身份的表述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有力支撑。姜维有机会并且也只有姜维有机会把一名死士包装成魏国的中郎将,让他长期潜伏,寻找机会刺杀费祎。迄今为止,姜维主使的说法依然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
费祎是蜀汉帝国最复杂的人物,他两面三刀、卖友求荣、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哄骗蒋琬、压制姜维,是欺上压下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能力又是那么出众:他过目不忘、还能一心多用、可以同时下棋、吃饭、做游戏、招待客人、办公,并且既不耽误公务也能让客人尽兴。当初董允接替他的尚书令职务,也想学他这么潇洒,结果不到十天就耽搁了一堆事情。董允感叹:“我就纳闷了,同样是国家的尚书令,做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诸葛亮的评价4
费祎主政的时代,内政方面,人民安居乐业,齐夸他的领导。外交方面,跟吴国更是好得没话说。军事上,绕到曹爽大军身后截断归路也不能不说他神奇。至于费祎的私生活,更是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儿子们出门没有马车,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他死后,家里连存款都没有。
费祎不贪财,他所爱的只有权力。他的人品固然可疑,但他的功绩不容抹杀。面对蜀汉的困局,他的面壁计划很实际,也最容易为蜀国多数人所接受——活在当下:
为什么一定要收复中原?我们哪还有机会收复中原?何必那么辛苦去跟超级大国死磕?高兴一天是一天,快乐一秒是一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费祎这个人就是复杂到了连他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都没法说的地步!他的聪明才智甚至超过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的诸多功绩也无愧于优秀政治家的称号,但他这样的人绝、不、适、合、做、朋、友。
诸葛亮的评价5
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永远都不要碰上费祎这样的人物。
这一年,正赶上吴国太傅诸葛恪空国而出伐魏,云开雾散的姜维兴奋地立刻出兵。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对吴军采取守势,对蜀军采取攻势。姜维承担了巨大压力,最终因粮食用尽而退兵,并没有受到损失。而从出生就一直顺风顺水的诸葛恪竟然以倾国之兵败于合肥新城之下,回国后不久在宫廷政变中被杀。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事必躬亲,恪尽职守。诸葛亮确实尽职尽责,蜀汉后期,大小事务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北伐期间,诸葛亮基本都是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据说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报奏诸葛亮。
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粮草,引诱司马懿中计,一把火差点让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从此闭门不战,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都没有用。
一日诸葛亮突发奇想,将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让其穿戴,这是在羞辱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而是亲自穿上了衣服,而且问部下是否合身,魏将都十分恼怒,唯独司马懿笑而不语。又问起诸葛亮的日常,使者说诸葛亮昼夜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义中这样记载: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恪尽职守的,他对于诸葛亮的的忠诚也是大家赞赏,而从司马懿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诸葛亮,但其子司马昭弑杀曹髦,其孙司马炎僭越称帝,也司马氏的谋反之心公著于众。无论如何,司马懿还是感叹诸葛亮的担当和能力,经常夸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篇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从《三国演义》的“智慧之神”——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当从没有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和敬仰。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询问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准确的替他分析了天下局势,后被编为著名的‘‘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刘备病危,以后事向托,诸葛亮此后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后上奏《出师表》,率军6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途中。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他悲剧的主调,诸葛亮除了让后人无限崇敬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但他那宏伟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超凡绝伦的才智,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雕像。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空城计,诸葛亮七擒孟获,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外,诸葛亮还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如此的欣赏他。
另外,诸葛亮除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外,他还精通绘画和音乐。张彦还曾在《论画》中记载过诸葛亮擅绘画,画一扇可值千金。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抚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还著有一本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伟大的诸葛亮还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奇特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至今都留个我们不少谜团,他还发明制作孔明灯,诸葛亮弩,八阵图,孔明锁等,而且美味可口的馒头也来自他老人家。
我并没有把他当做神一样看待,他是一个值得我崇拜的普通人,难以想象他经过了多么艰苦的学习才成就了这样的旷世奇才,但是从今往后他就是我心目中努力去攀登的高峰。我将自此立志,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值得大家称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