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范文(19篇)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许多改变和便利。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掌握。
诸葛亮诸葛亮篇一
我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识大体,顾大局。
周瑜嫉妒他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却镇定自若,答应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我为他捏了把汗,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完?可他还立了军令状!诸葛亮知人善任,知道鲁肃是一个忠厚守信的人,就私自找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的两边用幔子遮住,一千多个草把子分列在船的两边,鲁肃果然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一、二天没动静,直到第三天的四更,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和他一起去取箭。我感到迷惑,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呢?原来是位了让鲁肃目睹整个借箭过程,当一个目击证人,让周瑜心服口服,他的计划是多周密啊!诸葛亮知己知彼。因为知道曹操疑心很重,所以叫军士们高声呐喊擂鼓,虚张声势,曹操以为他派了很多兵,就叫一千多个弓弩手朝船射箭,箭像下雨一样插在草把子上。读到这里,我也替诸葛亮高兴。他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轻松地得到十万支箭!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人,是神仙。
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为什么诸葛亮能预计第三天有大雾呢?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时常观察天气,才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比他我就很惭愧,因为我不喜欢读课外书,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所以成绩一直“马马虎虎”的。今后,我可要多看书啦!
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发动十万大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
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为了作长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构筑营垒,准备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夹杂在一起耕种。蜀军纪律严明,百姓和兵士相处得很好。
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着。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也厉害,他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到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通知司马懿在五丈原坚持,只守不战。
诸葛亮等待东吴方面的消息,但是结果使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失败了。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稳守营垒,诸葛亮几次三番向他挑战没有用。双方在那里相持了一百多天。
要使魏军出来打,只有想法子激怒司马懿。诸葛亮利用当时轻视妇女的风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司马懿这样胆小怕战,还是回去做个“闺房小姐”吧。
魏军将士看到主将受到嘲弄,气恼得嚷着要跟蜀军拼。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他安慰将士说:“好,我向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战一场。”
过了几天,魏明帝派了一个大臣赶到魏营,传达命令,不许出战。
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感到失望。只有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意,说:“司马懿上奏章请求打仗,这是做给将士们看的。要不然,大将率领军队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请战的道理。”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去挑战,司马懿挺有礼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说:“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
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他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
后主刘禅得到诸葛亮生病的消息,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李福跟诸葛亮谈了一些军国大事,就走了。
过了几天,李福返了回来。他看到诸葛亮病势转重,哭了起来。诸葛亮睁开眼睛,对李福说:“我懂得您回来想问些什么。您所要问的人,我看就是蒋琬吧。”
李福说:“丞相说的是。皇上正要我问丞相万一身子不好,由谁来继任您的工作。那么请问蒋琬之后,谁可以继任呢?”
李福还想再问下去,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没几天,这个年纪才五十四岁的丞相终于在军营里去世。
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魏营的探子听到诸葛亮病死的风声,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
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
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拨转马头,下命令撤退。
蜀军将领等魏军离得远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撤出五丈原。
这件事传到老百姓耳朵里,百姓编个歌谣嘲笑司马懿,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
司马懿听了也不生气,说:“我只能料到活的诸葛,怎么能料到死的呢!”后来,他又亲自跑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观察了诸葛亮布置的阵势,赞叹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随笔【第三篇】:我最崇敬的人――诸葛亮。
遥望三国历史,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手持羽毛扇,一派风流倜傥的身影,他就是诸葛亮。
人们常说诸葛孔明是怎样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无一不体现出诸葛先生的聪慧,虽不能武,但凭着足智多谋的计策,能够不费兵一卒退敌兵千里,造木牛流马,名成阵图,革新连弩……诸葛先生留给后世一个传奇的形象。
白帝城托孤时的诸葛先生,明知刘禅不是个为帝者的料子,凭着先生在军中,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为何自己不取而代之?可先生终究不想曹操那样的人,并没有想要夺权的意思,反而尽心尽力一直辅佐刘禅到死为止。
然而,诸葛亮并非未完成刘备的使命,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收复中原的心愿还未完成诸葛先生便克死军中。也许,真的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诸葛先生并非是神化、完美的人,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先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诸葛先生不会有遗憾,重要的是谁能给历史以辉煌。
即使后汉再次灭亡,诸葛先生的一生仍是成功的,因为后人给了他千古的不朽。就算是再过千秋,史册上不变的,仍会是这个不朽的奇迹。岁月轮回,但英雄依旧是英雄。
诸葛亮随笔【第四篇】:关于诸葛亮的三两小事。
讲几件小事,也许不那么惊天动地,不那么激动人心,但是我相信看过的人心里会有别样的感受: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以下引用量产型闲人先生的原话:
我去过都江堰,亲眼目睹了诸葛亮签署的,维护都江堰的政令拓本,只有震撼能够形容,从此成为武侯崇拜者,坚信古往今来没有超过武侯的贤相(不否认有水准相当的)。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因为它的行之有效已经被无数次证明。
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的政令,整个世界是否能找出第二个例子?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留下的是什么,人心自明。
诸葛亮随笔【第五篇】: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诸葛亮篇二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齐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诸葛亮篇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个人档案:
出生: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谥曰忠武侯。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任者:蒋琬、费、姜维。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假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也能够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注释:也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源头就应是“三个臭裨将”,也就是三个副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相关成语。
相关俗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诸葛亮篇四
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套书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这套书中,我认识了许多明主贤臣,能人异士,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德才兼备的诸葛亮。虽然我没有机会像他那样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但我却从他那里取得了一些“真经”,用来协助“吴皇”,管理班级。
我们班实行值周班长轮流值日制,每周由两名同学组成搭档,成为“吴皇”的左膀右臂。要当好这个值周班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认真负责,更需要智慧和方法。但“吴皇”委以重任,不仅是给我们锻炼的机会,更是一种信任,我们理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千古传诵的名篇《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几条治国的建议:广开言路、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等,我便把它们运用到了班级管理中。
我觉得当好值周班长,要善于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敢于向“吴皇”进谏。有一天我带早读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在跟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便毫不犹豫地使出了记叉的杀手锏。下课之后那个男生气冲冲地找到我,说“不要动不动就记叉”。没想到他话音刚落,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都提议“是应该提醒三次之后再记叉”。我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就去向吴老师上奏。“吴皇”不愧是明主,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谏言。
“明主”管班,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公平公正。我作为“贤臣”,当然要秉公执法。有一次,我发现我的好朋友兼同桌上课又在递纸条,于是就记下了她的名字。她事后向我求情,要我别告诉老师,还保证以后不再犯。要知道她还是班上的风云人物,老师的宠儿,一般同学们都会对她网开一面,所以我当时也有些犹豫。但我想起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想起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又坚定了给她记叉的决心。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而它也给了我启迪和帮助。我们班有一个让我很棘手的人物,他调皮叛逆,小错不断大错也犯,不服管,还喜欢狡辩,而他在男同学中的威望又很高。为了制服他,我采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方法,在他每次犯错后,及时提醒但不记叉,并与他约法三章,以七次为限。最终他被我的诚心和耐心打动,心服口服乖乖听我话了。
感谢诸葛亮,感谢《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它们让我进步和成长!
诸葛亮诸葛亮篇五
诸葛亮打造的是汉家的江山,作者竟说诸葛亮是为他出名打仗,岂不冤屈了卧龙的一片赤诚之心!
诸葛亮的确好生不义,要夺荆州为什么不先斩后奏,既取益州,他为何不干脆一刀杀了刘璋,以绝后患!办事不干净,反叫后人耻笑了他的一片“好”心!
至于提到作者说诸葛亮不忠,我以无话可说!
呜呼哀哉,孔明啊孔明,你的《出师表》为何如此无力,你在九泉之下又怎能睡得安稳啊!诸葛亮——小人!
诸葛亮诸葛亮篇六
于是,我只是轻轻地,轻轻地感受,感受您在舌战群儒的锐气,火烧赤壁的霸气,空城计的勇气,品味《出师表》中您忠心,信心,决心……你告诉,你才是胜利者。
您虽然死于征战,但您留下了永恒的传奇,您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您刚刚出山,借箭,借火,借东风,羽扇一挥,百万大军灰飞烟灭,为蜀国打出了一片天下。可天不尽人意,关羽被吴国杀害,刘备为其报仇又遭火烧连营之痛,退败于白帝城,治国大任托付于你,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你没有气馁,重振军纪,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出师北伐,还谱写了《出师表》这流芳千古的篇章,让我看到的是你的信心,你一心一意为蜀国劳作,让我看到的是你的忠心,你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争,让我看到的是你的决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虽死于征战,但你无怨无悔,你曾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慨叹,大业未成,但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辉煌的篇章。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流连的风景。人生必定不平坦,失败乃是难免之事,但胜败并不重要,体会的应是过程的美好,只要我们努力了,无论胜败我们都是胜利者。
诸葛亮诸葛亮篇七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齐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嗍种刑映觯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资料,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冬至2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最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明白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状况,并向刘备推荐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取“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取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那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状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a,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齐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带给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齐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能够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能够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靠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a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这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推荐,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必须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d,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a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到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a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a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诸葛亮篇八
听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完人。
这是大清皇帝乾隆写的一首诗,老实说,诗写得不怎么样,但他高度评价了诸葛亮。
是的,打诸葛亮从隆中出来做了刘备的高级参谋以来,这以后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读过书的,看过戏的,听过鼓儿词的,有谁不知道诸葛亮呢?神机妙算,鬼神莫测,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木牛流马,夺天地之造化,窥鬼神之玄机,直是千古一人!但是,尽管前后两次出师上表,开创先主巴蜀一隅的天下和后主30年的守成基业,最后他还是没能实现统一中原振兴汉室的宏伟蓝图,在一丈原鞠躬尽瘁了。这样一个几乎屡战屡胜即使败也总能打个胜仗再全身而退的军事、政治天才,凭一生的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带走的会是遗憾?我告诉你吧:诸葛亮只会打眼前的仗,而在全局上往往考虑不周,总出意外。就拿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战船大破曹军来说,诸葛亮摇着鹅翎扇算计得很是周密,可谓一箭三雕:抢先一步偷了荆州,然后伤了曹军的元气,捎带着气死了周瑜。战役上大获全胜,他忽视了东吴失去周瑜的仇恨心理以及孙权对荆州的孜孜惦念,结果在守荆州这件事上关羽送了命。
诸葛亮在刘备死了以后保后主六次伐魏更能说明问题。
第一次是魏太和二年春,总的战略方针是攻魏不备,断陇而守,想的挺好,但具体战役中,他算准了司马懿必取街亭,便派马谡去守,可是他忘了先主对他说过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结果马谡很轻易地就把街亭给丢了。
第二次是这一的年十二月,想趁魏之虚而击之,断陇而攻。他派姜维诈降大破曹军,正当须要乘胜进击的时候,却发现粮草不继了。这意外的情况使胜利半途而废。
第三次在建兴七年,总的决策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个引蛇出洞,干一场野战围歼魏军。老对手司马懿倒是大败了,却忽然传来了张苞身亡的消息,诸葛亮哭得吐了血,大军只好退回汉中。又是一个没料到的因素。
第四次,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八卦阵图重创了司马懿,正可长驱直入,事儿却又坏在粮草官苟安手里,原来苟安被司马懿收买了,回成都散布诸葛亮要篡位的流言使那个阿斗起了疑心,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第五次是同一年,诸葛亮五出祁山,司马懿兵大败不得不收兵上邽,诸葛亮决定围点打援,和司马主力决战。正打得好好的,司马懿落花流水之际,却忽然间永安告急,说东吴正和魏谋和,要联合攻蜀,诸葛亮只好撤军了。意想不到的是这是一个假消息,李严办不及粮草便捣了一个鬼。
第六次,建兴十二年春,本想东西呼应直取关中,司马懿已经屡战屡败,都不敢应战了,任凭诸葛亮用女人衣饰来羞辱也不吱声。这时被派往魏营的使者却向司马懿透漏了诸葛亮已然重病的消息……后来,后来就是星陨一丈原。
白话到此,有人会问:你历数诸葛六次北伐失败,想说明什么?嘿嘿!前边已经说过了,战略方针的制定,百密而一疏便往往导致前功尽弃全盘皆输,这是兵家的教训。
说的对或不对不过是读闲书说闲话给你解闲闷。
诸葛亮诸葛亮篇九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可谓是聪明绝顶。但是,也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其次,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的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就是既让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是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来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差点成了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表会用人和错用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纳贤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虽招了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是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两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失败只能说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无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
诸葛亮不但料事如神,还有勇有谋。在家喻户晓的空城计中,诸葛亮面对十五万大军临危不惧,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依然镇定自若。难道它就不怕司马懿破计攻城吗?不是的,他也怕,但他又一次用心理学看透了司马懿的多疑与胆怯,使蜀军转危为安。而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又中了诸葛亮的计。假设当时诸葛亮也慌乱了手脚,那么敌军就会攻进城来,这样一来,诸葛亮辅佐的驻军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我想也许只有像他一样的人,才敢想并用之妙计。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以智慧与勇敢的化身。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一
诸葛亮的确才华横溢,刚出茅庐在新野一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东吴把北魏打得损兵折将,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搁浅。随后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又夺取荆州,建立了蜀汉的第一个根据地。最后取西川,建立蜀国。但诸葛亮在用人上,实在令人难以折服。
诸葛亮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在街亭一战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于自负,起用根红苗正、世代将门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战役失败。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十分挑剔。以道德第一来衡量一个人,让人才不能尽其用,只能被机械化地指挥。诸葛亮不给别人一丝创造、发挥的机会,因此,他的部下只能是唯命是从、像似任人搬弄的滚木礌石。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太自负,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的眼光是没错的,最后失去街亭,不得已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才得以活命。
魏延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军。在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和北魏对抗的大将只有魏延。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小路出兵,偷袭长安。诸葛亮不听,认为是冒险。由此以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诸葛亮认为魏延狂妄自大,脑后有“反骨”,总是不大重用魏延。这和毛泽东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延安时,许世友拿着枪逼问毛泽东。误会解除后,许世友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员只可信赖的战将。
后来司马懿对部将说:“若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长安必失。”魏延天天积怨在胸,终于在诸葛亮刚刚踏上命赴黄泉的路上,就造反了。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太会用人。一个押粮官进不进粮食,都得请示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庸才官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典故用在诸葛亮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西蜀灭国,诸葛亮债责难逃。
和诸葛亮相比,北魏自曹操起,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魏国至此时止,人才济济,必然导致魏强蜀弱。继诸葛亮之后,蜀国大将姜维九伐中原时,以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此时的廖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和北魏相比较,西蜀将才匮乏到已捉襟见肘程度。这和诸葛亮培养人才方面的失误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诸葛亮给我们的教训是,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唯才是举,要发现每个人的最最闪光的点。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六年级:李昊洋。
上一篇:再睡两分钟。
下一篇:考试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二
我与诸葛亮一席对话夜阑人静,万物皆睡。天上的流星依旧,我坐在竹椅上,望着天空那弯暗月,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阵微风起,只见一人拿把羽扇,在不远的前方朝我走来,仔细察看,原来是中华智星——诸葛孔明也。只见他徐徐地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如此美景,你有何感受?”句句出口,如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耳中。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起立让座,曰:“卧龙先生,您好!如此良夜美景,见到您实感兴之。先生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一心只为报答先帝三顾之恩,可曾后悔?”他沉默许久,道:“如你所言,人称‘智绝’的我本应在陇中容忍度余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先主真心请我,我感到莫大的欢欣。遂许先主以驰驱,毕平生之力,辅助先主,此情此义,乃我的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也。”听完后,我默默赞许,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襟所折服,又为他忠心不二而钦佩。而后,我又向诸葛亮讨教:“先生您自出道以来,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再而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借风借箭,智算华容,当真高管仲、乐毅一等。”他只是微微会心而笑,道:“你过奖了!这些都是我报先帝之职分也,不足挂齿。想我打拼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居平大路,联吴抗曹,为收服人,对抗孟获六纵七擒,六出祁山,可惜屡屡成功之时,皆因吾之疏忽,与之失之交臂,当真可悲。”
说完后,他的脸色晦暗下去,几许忧伤、几许烦恼、几许叹息,似乎在责备自己。我不忍观之,曰:“先生不必太过自责,皆因当时形势不合,后主刘禅又不思进取,听信谗言,亲佞远贤。先生纵有回天之术,也难堪挫折。吾闻过李清照忧愁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生的愁悔比之若何,望先生不可太过自怨。”
这时,他的脸色开始变得平静,逐渐转好,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意少舒。他站立起来走近我,深情地望着我,轻柔地抚摸我,我望见他眼里的那股热血在沸腾,泪水模糊了眼睛,对我说:“当真是后生可畏啊!与你交谈,我的心宽悦了许多,情绪冷静了少许。谨记吾的话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信你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再会!”说完他便离开了。我在原地,默默回想,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三
小的时候第一次看《三国演义》,对书中复杂的情节我没记得多少,却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而近来学的几篇课文愈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寻出规律,定出方针;更不用说他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给后人们留下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精彩战役。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给予新的内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不披铠甲的英雄。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四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有关诸葛亮的好句,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篇》。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勿与恶小而为之,勿与善小而不为。——诸葛亮《三国志》。
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论交》。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诸葛亮《马前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诸葛亮。
为政举措。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五
有一天我在睡觉,作做了个梦,梦见了诸葛亮来到我的'身边我十分开心。
我直接去起床写作业了,那道题不会我就问问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说:你不能老是问我,一定要自己研究研究在研究。这样你才可以学业有成更上一层楼。我十分生气。自言自语的说:哼就是不想告诉我答案,我自己也会做。
突然我都做完了。天才诸葛亮说:对啊!这不就写来了吗?我说:对,只要坚持不懈不放弃梦想一定会成功的。
最后,妈妈叫醒了我,啊!原来是一场梦啊!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六
刘备在隆中两次拜访诸葛亮,真诚地邀请他出山,帮助他实现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但他没有见到诸葛亮。
冬天到了春天,刘备第三次带关羽和张飞去隆中。诸葛亮正在打盹。刘备不忍打扰他,耐心地在茅草屋门口等候。等了很久,诸葛亮醒了,刘备进来探望。诸葛亮深受感动,同意帮助刘备出山。他还分析了国家冲突的形势,并为刘备提出了一个三部曲的战略。
我通过阅读“小屋中的'三个看护者”这篇文章获得了很多收获。像刘备一样,我们必须对人真诚。像刘备一样,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当你学会关心和爱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和帮助你。
我们也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乐于助人。俗话说,“助人为乐”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七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深深地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蜀国的臣相诸葛亮。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让人佩服不已。以致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但真正让我感动的`却是他的高尚的品行,和他的人格力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诸葛亮,就要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在曹军大兵压境的时刻,孙刘联手,周瑜屡屡设计陷害于他,他虽然明明知道,却一点儿也不计较。还帮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从而成就了周瑜在赤壁一战成名。七擒孟获的故事再次让我们领略了的大度,面对孟获的一再出尔反尔,诸葛亮是捉了又放,放了又捉……一个人对我们失信一次,平常人都是难以容忍,诸葛亮却是一忍再忍。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对蜀国的赤胆忠心。先帝驾崩以后,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先后曾六出祁山。有一次,前方战事取得很大的进展,昏庸的小儿刘禅却听信谗言,将之召回,恢复汉室的大好时机瞬间即逝。面对如此昏庸之主,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况且,先帝在白帝城托孤之时也曾有所暗示,他众多的手下也一定尽力劝说过他这样做,对于有的人一定是求之不得,但他却始终不为所动,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宽广的胸怀和他的赤胆忠心怎能不让人感动?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八
自从田忌和齐王比赛,田忌赢了之后,齐王有些生气了。
齐王天天想:“我齐王的马多好哇!怎么我的好马输给了田忌的劣马呢?真是的。”最后来齐王想到了诸葛亮,于是齐王用飞鸽传书把诸葛亮请来了,诸葛亮来了后问齐王是怎么回事,齐王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听后说:“大王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齐王都不同意,到了最后诸葛亮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花重金把齐王的马换成最好的马,把田忌的马换成最劣的`马。”诸葛亮认为这是最不好的方法了,于是齐王去了赛马场,花了很多金子才给自己换了好马,给田忌换了劣马,又去“请”田忌和他一起观看比赛,结果呢?当然是齐王赢了。
齐王赢了后十分高兴,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都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接到钱后就赶紧走了,因为诸葛亮知道齐王只是让赛马主持人换马,没让他别告诉田忌,结果诸葛亮想对了,这件事在赛马后的第二天,赛马的主持人就说出来了,别人都说齐王很笨,不配当大王。听了这话齐王很生气开始生赛马主持人的气,更生诸葛亮的气,那怪谁呢?只怪自己太笨了。
唉!难到我不赛马不行吗?齐王从此以后再也不轻信别的话了,而是认真思考去解决问题。
诸葛亮诸葛亮篇十九
夜深人静,万物皆睡。天上流星依旧,我坐在竹椅上,望天空那弯明月,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阵微风过。只见一人,一手拿羽扇,一手缕着胡须,端庄的在前方站着。仔细查看,才发现,原来是中华三国时期的智星——诸葛孔明也。
只见他徐徐的说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如此美景正是散步之时,何不出来一同漫步呢?”句句出口如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耳中,君子有成人之美。我与诸葛先生漫步在庭中。我对他说:“诸葛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识,一心只为了报答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可曾后悔过?”他沉默了许久,对我说:“正如你所言,人称‘中华智星’的我本应在隆中安度余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如不是先帝三顾茅庐打动我,我现在还在隆中过着平淡安闲的日子。遂许先帝以驱驰,毕平生之力,辅助先生,此情此意,乃我报答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也。
听完他的.话后,我默默地赞叹诸葛先生的淡泊名利,也被他宁静致远的胸襟所折服,又为他对先帝的忠心和对后主刘禅的尽心辅助而心生钦佩之意。
而后,我又向诸葛先生讨教:“先生您自打出山以来,神机妙算,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再而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使东吴百余大臣无言以对。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算华容,当真高管仲、乐毅一等。
他只是微微会心而笑,道:“你过奖了,这些都是我报答先帝之职分也,不足挂齿。想我诸葛亮打拼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居平五路,联吴抗曹,为了收服人心,对抗孟获时六擒七纵,六出祁山,可惜屡屡成功之时,皆因吾之疏忽与之失之交臂,当真可悲。”说完后,他的脸色晦暗下去,几许忧伤,几许烦恼,几许叹息,似乎在责备自己。
我连忙上前说道:“先生不必太过于自责,皆因当时形式不和,后主刘禅不思进取,听取谗言,亲佞远贤。先生纵有回天之术,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吾闻过李清照忧愁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生的愁悔比之如何?望先生不要太自责。他听完后,他的脸变得平静了下来,渐渐好转,我的心也放松了下来。他走近我,我望见他眼里的那股热血在沸腾,泪水模糊了双眼。对我说:“当真是后生可畏啊!与你交谈,我的心境宽悦了许多,情绪也冷静了少许。请你谨记住我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青出于蓝的。我们下次再会吧”。说完他便离开了。
我站在原地,默默的回想了一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