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通用19篇)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在撰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总结范文可以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成就,激发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一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断的对经济市场的深化以及发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预算进行的管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在进行预算的成本上的管理水平,还会对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及施工的质量起到很好地保障作用。
但是当前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因素的类型是多样的并且影响程度也是十分大的,这就导致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发挥不好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同时还详细的对施工的每个阶段进行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针对于在建筑工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
引言。
在我们国家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我们国家一直走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特色道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导致我国对建筑行业的竞争力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这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在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建筑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加强建筑行业的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主要方法。
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能更好的实现投资企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经济利用达到最大化的水平。
当前社会生活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措施。
1建筑施工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背景和前提下,我们国家更在有利的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推动工作,建筑工程的造价在科学发生改革的.领域上得到不断的创新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就对国内的建筑行业的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工程建设技术上的管理还有经济管理的综合管理,在对施工建设的实际的工程的设计和相关的预算和结算,以及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在调查对实际建筑的施工中的工程造价显示,对建筑工程的整体的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对建筑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进行的好坏与否,它不仅可以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很好的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加强对建筑工程的造价的管理措施的探究工作。
2.1加强对工程造价的预决算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为了可以有效的对工程的预结算的工作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立初期就提倡工程预算和决算的控制管理的意识形态,并且还应该以此为根据和基础来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行相关的核算工作,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使它成为对工程造价的成本管理控制的良好基础,建筑工程的预算、决算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工程造价的成本管理之间的有机的结合工作。
为此要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充分调动建筑工程企业对成本的管理机制,并发现对成本控制的潜在能力,为了方便后期的成本核算应该通过记录成本的详细情况为此提供参考。
工程预决算的科学的控制可以有效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人员中建立施工标准。
优化对施工工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建筑工程造价的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控制。
为此还需要监管部门对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的管理意识加强,进一步的促进和提升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成本的材料输出的严格控制得到有效的管理。
2.2建筑工程造价的设计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就是在实际工程建筑的过程中的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以及管理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造价成为了建筑工程的重要阶段,虽然对于工程总造价来说工程设计中的造价管理费用占据的比例很小,但是它对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的费用支出具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有在设计造价管理时失误,就会导致整体工程建设是施工费用的不合理而停止施工。
而现在我国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则出现了在国际工程中不仅我国建筑的工程造价的管理方式表现出了投资资金的缺失,还有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费用高于国际工程的标准等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则影响建筑工程的期限以及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因素是在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在设计阶段缺乏科学性,从而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得不因为资金的欠缺以及造价等问题而修改建筑的方案。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二
唐政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2000(7).7、费平,卢风.生态经济与市场激励机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三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是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基础,这里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意义,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策略,对于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建筑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要有效地积累资金,提升其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造价管理跟着。
施工单位要认识到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造价管理有效策略,以管理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质正在不断完善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领域也在创新改革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之后,经济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压力就增加了很多。
这种新形势对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环境下,建筑施工单位要重视总价管理科学体系科学体系的建立,要重视造价管理的有效实施策略,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
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建筑造价管理,要能够把造价管理科学体系策略应用到工程设计,工程成本预算,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去,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好造价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真正提升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建筑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造价会影响到招投标工作。
为了保障公平公正,在建筑工程领域会开展招投标工作,以确定有哪家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
在招投标中有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对单位企业是否能够中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施工单位、企业需要在招投标之前就将造价预算计划编织出来,确定招标控制价和报价的合理性。
因此,对于施工单位企业而言,需要进行工程造价控制,需要开展工程造价预算,这是企业招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
只有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和预算工作才能提升施工单位、企业招投标竞争力;。
(2)有效工程造价管理能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做好造价预算工作,做好相关预算审计工作,在施工时使施工方能够根据预算对财力、物理和人力进行合理的安排。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浪费,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这对于提升工程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2.1加强工程预决算的控制管理工作。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益,作为项目部,在工程预决算阶段,就需要开展管理工作,要建立预决算的控制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预决算造价控制意识,能够积极改进成本核算方式,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在工程预决算控制管理中,相关人员需要树立成本管理控制意识,能够完善成本管理控制机制,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预决算方式对工程造价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相关人员能够不断挖掘成本控制的内在潜能,要做好成本详细记录,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依据。
要通过对工程预决算的科学控制,建立起工程人员施工的统一标准,以有效的工程预决算控制,不断优化工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
要通过工程预决算的有效控制,使工程建筑成本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
2.2加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工作。
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而言,其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是其关键内容。
在工程设计阶段,做好造价管理工作,以这种方式降低施工成本。
其实工程设计所消耗的造价管理费用很低,与整个工程投入相比,这部分费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工程设计造价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整体费用支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在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因资金支出不合理而停工,甚至会影响工程质量,拖延工期,对工程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对于施工单位、企业而言,加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有效减少工程设计工作对后期投资的影响,能够建立完善的招标工作,有效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是对于提升工程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2.3加强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在工程招标阶段,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工程招标控制价进行确定。
要通过加强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方式,保障招标控制价能够与市场实际情况相适应,不能出现价格高于或者是低于市场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相关单位要严格一个工程只能编制一个招标控制价制度,相关人员要对招标控制价进行合理的编制,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工程各个材料的单价进行管理,要确保所编制的招标控制价能满足工程质量的需要,能够满足工期需要。
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时,相关人员要研究工程各要素,要研究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根据工程情况确定招标控制价。
另外,相关人员要能够科学合理当地选择招标方式,通过合理招标方式的选择,确定科学的中标价格,通过招标阶段造价管理,提升工程效益。
2.4加强成本核算意识。
要提升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管理与控制的质量,把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容,施工企业就必须要加强成本核算意识,要全面培养造价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
作为造价管理人员要具有材料成本核算意识,能够对材料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不断改进成本核算的方式,以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
企业要能够充分调动建筑材料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挖掘管理潜能,以提升成本核算工作质量,实现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四
我国政府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高度,通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打造“美丽中国”。
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然而,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循环经济在我国煤炭行业的普及与推广始终离不开价格理论的指导,笔者就如何通过资源价格机制促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深入探讨。
(一)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主要分为纵向产业链构建以及横向耦合共生产业链构建两种方式,笔者以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横向产业链构建为例,探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
这些产业链条按照顺序形成纵横交错、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
其二,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对废气、废水、废渣等各种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煤炭行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例如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瓦斯发电站、矿井水处理厂、粉煤灰制砖厂等工业废物再利用部门将工业三废转化为电力、纯净水和建筑用砖等次生资源,该层面主要以“再利用与再循环”为原则。
为了进一步阐明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笔者假设r为一定时期内矿区煤炭资源总储量,y表示从环境系统进入经济系统的原生资源(最终投入市场的原煤)总量,f表示煤炭开采和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物(如洗煤废水、瓦斯以及煤矸石等)总量,l表示煤炭加工或运输过程中因漏损而形成的污染物(如粉煤灰和煤泥等)总量,h表示煤炭行业对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所形成的回收资源(如矸石发电厂回收的煤矸石)总量,则有f=l+h,r=y+h。经济系统的循环程度与开采率y/r成反比,与资源循环率h/r成正比。当煤炭开采率y/r=0,而资源循环率h/r=100%时,则表明该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零开采、零排放原则得以实现。
(二)资源环境价格对循环经济实现的推动作用。
煤炭价格的形成可以依靠物质与能量在经济系统内部交换得以实现,从而反映在煤炭和其他副产品的价值中。
就目前我国资源环境产权市场现状来看,经济与环境系统的交换不能够形成充分的价格,这就造成环境外部成本难以内部化,矿区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最终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就难以推广。
究其原因,还是当前资源环境价格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为资源环境价值并未在传统价格体系中得以体现,相对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而言,非循环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明显偏低,高额的利润会进一步刺激其对资源环境无序开发和利用,加剧环境恶化,绿色开采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难以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将资源环境的真实价值在要素价值中得以反映,实现资源在循环型煤炭企业和传统型煤炭企业之间合理配置。
然而,在煤炭行业内部实施循环经济,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能够产生多少经济利益,除了会受到资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资源与其替代要素价格差异程度的制约。
[3]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激励煤炭企业采取绿色开采、清洁生产、环保项目研发等环保行为,就要尽可能提高资源与环境的耗损价值,从而增大节约资源的边际效益。
通过对资源环境的阶梯定价,对非循环型煤炭企业征收一定的环保税,补贴给那些开展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既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煤炭企业,又保证循环型煤炭企业获得正常利润的支持,最终在利益诱导下使煤炭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
(一)煤炭开采环节的价格安排。
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传统开采方式,也可以采用绿色开采方式,开采方式不同就意味着生产要素也存在差异,两种开采方式的投入要素即为替代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如图2所示,假设传统开采模式企业为a,煤炭售价为px,绿色开采模式企业为b,煤炭售价为py,煤炭需求企业为c。
显然,当pxpy时,企业c会购买绿色开采企业供给的煤炭,从而不再考虑传统开采模式煤炭企业的产品。
因此,资源价格在实施循环经济最初阶段的安排原则是环保型煤炭企业煤炭售价不高于传统企业煤炭售价,即pxpy。
此时,将之称为原则i。
而实际情况恰好和理论假设相悖,具体表现在:
(2)当py定价较低时,企业b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其采用绿色工艺及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可见,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利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避免这两种情形的出现,首先在保障原则i的基础之上,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有效干预:(1)提高企业a开采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
此时,假设企业a开采煤炭资源的价格构成为:px=cp(生产成本)+ct(运输成本)+r(利润)+t(资源税费),需要将t提高至t*,从而使r(平均利润),以达到延缓煤炭资源耗竭的目的。
(2)对于实施绿色开采工艺的企业b来说,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价外补贴,使其能保证获取平均利润。
同时针对企业c购进b企业的`煤炭资源也要给予一定的价外补贴,鼓励企业c自愿购买企业b的“绿色煤炭”。
(二)工业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环节的价格安排。
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既可以选择采取传统生产方式,也可以选择采取绿色开采、清洁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传统生产就构成了煤炭企业生产方式的互替关系,而且二者对企业生产成本影响较大。
[4]如表1所示,甲和乙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煤炭企业,其中甲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清洁生产,增加了一些环保工艺,其总成本除了煤炭生产成本c之外,还有绿色工艺成本e;而乙企业采用传统生产模式,工业废弃物直接向周边环境排放,企业总成本只包含生产成本c,却增加了环境外部成本w。
当矿井水、粉煤灰等工业废物直接排放之后,会进一步产生间接的环境污染,从而增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ew,即企业乙的资源环境累计成本大于甲。
因此,就煤炭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业废物,将有助于减少环境外部成本,提高环境效益。
在工业废弃物回收与利用阶段,资源环境价格安排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和内部成本外部化,使循环经济煤炭企业的成本低于传统煤炭企业的成本,此时的煤炭价格才能真正体现其开采成本。
这可称之为原则ii。
政府机构可以采取下列价格策略来调整循环型煤炭企业与非循环型煤炭企业之间的相对比价:(1)对企业乙的环境破坏行为适当征收环境税费(te),其征收标准为:ec+etc乙,从而实现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2)政府每年对煤炭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将其分配给企业甲和企业乙,使企业甲、乙双方进行排污权交易,通过制定排污权价格pw,迫使乙企业要么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么以pw的价格水平向甲企业购买污染物排放配额差额,自愿选择罚款,从而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间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煤炭行业的普及。
(一)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矿业权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针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垄断和市场分割的局面,资源价格改革要建立健全煤炭资源有偿开采和矿业权市场竞争机制。
在煤炭行业内部推行“煤炭资源基准价格”制度,煤炭基准价格先是由专业评估机构对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和煤质优劣测算出基准价格,再通过拍卖或其他类似形式形成矿业开采权的市场交易价格,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采矿权市场竞争机制。
其次,还要逐步完善与煤炭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真正实现外部环境补偿价值的内在化。
[5]在当前煤炭定价机制下,煤炭价格并未反映环境外部成本,煤炭企业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灾害防治等无法得以实现,开展循环经济积极性也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建立类似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绿色矿山建设基金”等奖励性环保基金项目,用于资助那些实施环境保护的煤炭企业,缓解其环保投入的资金压力。
(二)加大价格与税收政策调节力度,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价格干预手段,合理调节因生产方式不同而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比价关系,具体到煤炭企业而言,要使开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开采的企业通过价格调整,能够弥补资源再生过程中的高成本投入,还要使它们能够获得与市场其他生产企业大体相同的利润。
[5]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煤炭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而且要把优惠的范围扩大到环保设备的制造,环保工艺流程的设计、施工、安装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并对煤炭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来环保技术等给予更大优惠。
而对于传统型煤炭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环境税法,对其征收一定的环境税。
(三)推行清洁生产价格政策,促使煤炭企业加速转型。
煤炭企业在煤炭深加工与处理环节采用清洁生产方式,需要购置环保设备、加大生态治理修复技术的研发投入、招聘相应的环保人员,这些环保投入一方面可以减少社会环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科学合理的价格政策就要通过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和内部成本外部化,使开展循环经济的成本不高于传统生产成本。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
二是推行煤炭企业绿色产品认证,政府对于煤炭企业通过废物利用生产的产品予以税收或其他方式的优惠,促使企业更多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四)逐步降低政府定价的影响力。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并非易事。
20世纪末,我国政府在资源市场化配置方面作出了大胆探索,逐步放开统配煤矿的煤炭价格,但一直以来以政府为导向形成的合同价格和供需关系形成的市场价格构成的“价格双轨制”仍沿用至今。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为促进循环经济在煤炭行业的普及和推广,就要逐步减少政府对煤炭价格的干预,突显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首先,为了不断扩展煤炭资源价值构成要素,完善煤炭资源价值构成体系,应将煤炭资源损耗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生态补偿成本在内的多种成本要素考虑在内,并按照科学的成本摊销方法进行摊销,使之在煤炭价格中得以体现。
其次,在避免过快放开市场价格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煤炭的价格,充分利用煤炭市场中已形成的“倒逼机制”迫使煤炭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实施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五
(一)低碳经济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出现了一个金融概念,即碳金融。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碳金融的定义并没有能够得到统一,学术界仍然处于对碳金融的定义诠释状态之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顾名思义地把碳金融简单地界定为,就是与碳相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具体来说,只要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的一切金融制度安排与金融交易活动,我们都可以认为它就是碳金融,其主要包含了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因而,碳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服务活动,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能够切实迎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来更为优化配置资源、降低排放成本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低碳经济创新了碳金融这个概念,使得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
(二)低碳经济促进了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的竞争与合作。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推广实施,催生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尤其是发达的欧美日国家早就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更新与能源开发,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应该说,它们已经在低碳经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和其他新兴世界的国家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对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与实施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践和推进,在新能源和新环保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摸索与实施的初期阶段。因此,发达国家提出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新技术,这就催生并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并在该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态势。
(三)低碳经济会使得潜在的国际贸易新壁垒出现。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比如说各种技术规范、标准、标签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而这些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利的影响,主要是说其中的一些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比如说,碳标签和碳关税。碳标签是英国首先提出来的,其把产品中的碳含量用明确的指数标示出来,主要针对出口产品,而且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显然会侵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碳关税则是指边境调节税,它由法国和美国等提出并引入到国际贸易中的,而这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接受碳关税,那么,它将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具体措施。
鉴于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格局与规则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尽快调整国际贸易战略。这是由我国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尤其在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际贸易参与国,低碳经济又主要针对的是出口贸易。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就业率的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和取得规模经济等。加之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大幅攀升,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压力,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国际竞争力相应的提高,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切实调整我国的国际贸易战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际气候谈判中兼顾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和热点。而我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具体来说,国际气候论坛上,我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并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得的利益,强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努力引进并使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还要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和行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物力等来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自己的低碳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生产出低碳商品和气候友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地抓住优势,掌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措施来应对国际碳关税。
虽然说碳关税是一些发达国家自行提出来的一种新税收,但是,发达国家凭借着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优势地位与霸权地位,执意要征收与气候相关的碳关税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既然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在碳关税征收方面占据着道德高地,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应对碳关税,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和谴责。
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快我们的自主创新步伐,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来提升自己企业生产消费中的节能减排能力,并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低碳创新措施来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尽管短期来看,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长远来看,它将促使我国企业及时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强化国际间的低碳技术与产品合作。政府应给予低碳技术创新以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减少贸易发展中的碳排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其已经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因而,在当前国际流行的低碳经济理念与背景下,我国在采取适度的自由贸易战略下,更应该引入低碳措施,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基于低碳经济的新贸易壁垒,保证我国企业低碳经济下仍然有一个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势头。那么,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对外贸企业进行结构优化和升级引导,还应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出服务贸易的国际发展战略,推进其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努力保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更为优化。这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中我国所面临的巨大资源与环境压力。
此外,我国还应该充分重视企业在低碳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外贸企业的自主转型。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的时候,尽可能地基于低碳经济理念加强环境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环境技术与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还应该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从而让我国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还可以让企业从内部转变自己的生产与管理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
三、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促使了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这就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我们必须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及时转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要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减少碳排放,生产出绿色产品,努力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从而真正在国际贸易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六
摘要:简要分析了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原则,并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对于工程建设而言,经济预算以及成本工程属于关键性基础环节,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市场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要想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管控工程经济成本,准确计算工程总造价。
一、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有效开展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可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使施工单位的整体效益实现最大化。
成本控制属于基础性项目管理工作,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预算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质量,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经济预算各项指标的精准性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的财务成果,进而决定工程建设项目各个投资方的经济利益。
但就深层面来说,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缩减经济成本,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结构安全性等因素均无法获取有效保障,极易危害施工单位的市场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基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合理化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有利于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贯穿性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均会涉及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大量具体环节,例如,施工安排、财务管理、设计维修、人员选配以及物资采购等,这些环节均离不开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因此,施工单位不能只在生产环节开展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还要将其贯穿于其他环节,例如,验收、施工、采购、资金准备、招投标以及项目洽谈等。
(二)综合性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能单纯地以费用支出、管理等定义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其包含多个方面,例如:无形资产管理、工期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支出成本管理等,所以,施工单位要对其形成明确的认知,对其进行综合性管控。
(三)全员参与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全体施工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施工单位各个部门要协同合作,一起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经济预算以及成本管理的各项落实方案,并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成本意识,提高其成本控制参与的积极性,确保经济预算的各项指标顺利达成。
[2]。
三、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完善的制度及方法。
我国社会经济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给工程建筑领域带来快速发展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工程建筑领域片面追求自身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加大创新制度及方法的力度,导致其制度及方法仍停留在旧有层面上,与其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相悖。
例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艺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但施工单位在经济预算方面,仍延续传统的定额换算方法,不仅导致其经济预算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工艺材料以及技术的实际成本,也无法满足经济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工程建设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3]。
(二)质量成本意识缺失。
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对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形成明确的认知。
有些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片面追求施工质量,并没有严格管控经济成本,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存在造价高、效益低的情况;有些施工单位则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毫无节制地缩减工程建设经济成本,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与结构安全性等因素达不到合同要求标准。
施工企业只有综合考虑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成本与整体质量,才能促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三)成本控制存在局限性。
很多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工作均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在实际管控过程中,各个部门单独行动,并没有实现协同作业。
例如我国某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购部门仅负责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数量,技术部门仅负责执行操作,等等,这种施工模式,导致施工单位内部部门之间严重缺乏交流与沟通,各个环节的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存在较大的脱节性,无法充分发挥其应用意义。
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施工单位各个部门只有协同合作,才能确保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工程按期交接,促使施工单位收获良好的效益。
[4]。
四、强化经济预算以及成本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成本进行合理化预算管理,这是施工单位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保障。
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并基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制定相应的监督程序,监督各个部门的执业行为,例如:贷款银行、项目承包方、中介预算单位以及工程造价部门等,确保各个部门规范化操作,各个施工环节顺利完成。
(二)加大造价管理力度。
首先,施工单位要结合工程建设项目经济预算的各项指标,制定可行的投资指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成本限额。
其次,明确项目投资后,准确估判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确保施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再次,施工单位要加大施工环境造价管理力度。
施工单位要综合对比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成本、造价方案以及成本预算结果,确保工程经济预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提高造价工作的管理质量。
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最易出现经济效益风险的环节,并不是来自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而是项目发包方,或是项目业主提出变更项目设计方案的要求。
项目设计方案一旦出现变更情况,施工单位不仅需要重新选购施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还要重新评估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以及应力结构,甚至是需要拆除已完工的项目,这必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严重损害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5]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还要明确告知项目发包方以及项目业主,除非施工质量、项目结构功能与施工合同不符,否则不允许随意变更项目设计方案。
(三)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成本控制贯穿全程,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且影响较为深远,因此,施工单位要着重加大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力度。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涉及多个种类,例如:人力成本、工期成本、设备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等。
施工单位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时,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出现遗漏现象,损害施工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
建筑项目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施工单位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范要求,极易导致项目某个部分出现质量过剩的情况,这样便会造成隐形资源浪费。
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针对各个环节使用功能的需求,制定适宜的成本控制措施,确保质量适宜,避免质量过剩问题,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结语。
我国整体社会发展格局的变化,推动我国建筑领域蓬勃发展。
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促使我国人均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人们对工程建筑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烈,这给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建筑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经济预算的准确性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在竞争激流中实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萍.刍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j].科技视界,(28).
[2]马蕾.建筑工程的预算造价管理措施剖析[j].信息化建设,2015(9).
[3]邹立超,巩艳芬.浅谈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主要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6).
[4]金宝成.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7).
[5]马永健.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12).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七
根据沙人综{}25号文件《关于在全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开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公共课培训的通知》精神,我进行了自主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收获颇多,现心得如下:
一、经过本次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学习,对两个概念及系统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
1、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2、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但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深刻细致的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低碳转型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低碳转型的政策工具、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低碳生活的时代意义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4、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低碳经济》就为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解低碳经济,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低碳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通过整合,我认为在今后的生物中应予贯穿低碳经济的思想:
1.在《光合作用》中,贯穿“碳汇”和“森林碳汇”等概念与知识。
2.在《微生物的培养》中,理解“碳源”等概念。
3.在《生态农业系统》教学中,正确理解与处理“循环经济”(特别是“循环农业”)等概念与知识。
4.在《酸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酸雨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案,养成自觉低碳消费行为。
6.在《资源使用》等内容中,让学生养成“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新原料思维观。
7.在《运动养生》中让学生学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觉进行低碳生活的方式与途径。
8.在《能源》教学中,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努力上进,创造性地发展我国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使用机制,积极为我国的发展与壮大贡献知识与力量。
综上所述,学习《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获感良多,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际能源署也因此预计,到,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大国将会是中国。人口基数多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愿自觉的选择低碳的生活,哪怕一年一个人减少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加起来就能减少1.3亿二氧化碳的排入,那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
我也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追求低碳生活,践行循环经济,用自身行去为实现低碳目标努力。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八
所谓低碳经济体系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新型的能源、科技技术以及全新的发展观念,积极促进各行各业实现低能耗高产出,进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它将农业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过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浪费的问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效应。
2.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2.3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4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都市休闲农业等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能够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九
摘要: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建筑业也在加速发展,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各大建筑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极易发生风险,不仅使得工程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更会使得建筑企业经济发生危机,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严重时还会使得企业发生经济赤字,导致整个企业的资金链被破坏,最终走向破产,所以加强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无论对企业本身利益,还是对所承包的工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就建筑企业由于经济管理力度不够而引发的危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措施,希望对建筑企业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起到一些帮助。
引言。
每一个企业在建立初期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建筑企业也是一样的,都是寻求将企业自身利益扩大。
而建筑企业要想最大化利益,就需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力度,但是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扩大企业利益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时企业利益与施工周期、施工条件以及各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变得很困难,使得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变得困难和复杂。
所以,建筑企业要想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建立在对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上,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就能使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有效性与合理性,对于企业的利益也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一些财务、经营方面的预算,还要包括一些工程项目、技术以及验收方面的管理,这些内容涵盖量非常大。
所以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管理工作,如果能够加强工程中各个内容的管理,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紧密连接加强企业内部的交流,还能对工程的各种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控制以及分配。
可以加强企业在经营方面的协调性,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企业完成预期的目标。
不仅如此,加强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对企业对工程成本控制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就能够使企业在同一工程项目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1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的风险。
在工程建设初期要对工程的定额进行划分,在进行工程限额划分时主要根据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这类划分可以分为全国、地方性等划分类别。
除了大方面进行建筑工程限额划分之外,工程下属单位还可以根据工程建设区域当地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划分,而在面对市政工程时,由于该项工程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进行投资,在划分限额时也要考虑政府部门的意见。
这样就体现出该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这样会给施工工作以及工程施工周期带来一定的风险,建筑企业无法在既定期限内完成施工任务。
2.2不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而带来的风险。
现在,各大建筑企业的管理部门大多只注重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施工进度,认为只要保证建成的建筑符合要求以及按时完成就可以了,对于经济管理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工程成本控制这一方面出现了欠缺。
而一项工程的建设资金是由上一级管理部门进过预算后划拨下来的,而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没有对经济管理做到足够的重视,很容易发生资金欠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风险,在存在这样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工程建设,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施工的进度。
2.3招标上的工程量清单与实际施工图纸的不一致导致的风险。
现在我国建筑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工程的业主为了能够加快施工进度,往往在工程未进行合理的设计时就对工程进行招标,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只对工程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工程图纸以及相关的价目清单都比较简单,并且没有进行合理的预算。
当工程招标过程中是按照这些不完全的图纸以及价目清单进行招标,施工企业在开始施工时才发现这些问题,当完善工程图纸以及预算以后造成与原来的施工图纸出入很大,而且工程项目以及数量方面也有很大差别。
这样的招标现状,让施工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标的建筑企业往往会按照原有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这样给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因这样的影响造成很大的风险,使得建成的建筑工程不符合业主要求,以及工程质量不过关,在使用中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2.4工程质量成本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带来影响的因素还有不合理的工程质量成本,这里说的质量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时期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投入的经济费用,在工程建设时为了能够保证工程建成后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往往对施工中的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工程质量的控制成本会无形中被提高。
现在各大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在工程建设中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对于市场的变化掌握力度不够,这就使得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产生缺失,最终造成许多无效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对质量控制成本这一块,这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影响,因为经济管理是建立在成本控制上的,一旦成本控制出现问题,经济管理工作将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3.1加强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成本的管理工作无论对经济管理还是工程整体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进行成本控制之前,必须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预算,这是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的.必备条件。
同时,要想很好地进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降低因经济管理造成的风险,必须要建立在有效合理的项目预算上,所以为了能够做好项目预算工作,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员必须要对该项目做好足够的了解工作,认真考虑项目前期的设计,对项目的各个部分的成本都进行精确的计算,要求与实际项目运行成本不能相差太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3.2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
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经济管理有着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能够更加全面的去管理。
同时还要要求建筑企业高层对于项目预算有着足够的认识,使建筑企业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心中树立一个有效进行成本预算的理念,这样就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这样就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项目风险。
3.3加强合同管理。
建筑企业在开始进工程建设初期一定要对项目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业主与企业之间所签的合同内容一定要有足够的了解,加强合同审核与监督工作,防止因合同上出现漏洞而影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效果。
在进行项目工程施工中发现所施工的内容与签订的合同内容不符时一定要与业主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于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将因合同内容的出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保护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3.4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与管理体系。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进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时也一样,因为一旦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对经济管理工作不重视,那么该工作的开展将变得非常困难,会受到来自各个部门的影响。
与此同时,企业要想进行合理有效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还要选拔工作能力强的人才从事该项工作,因为经济管理工作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十分的全面,所以必须要有工作能力强的管理者来带领团队开展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对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来说都十分重要。
4结语。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对于整个建筑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该项工作不经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且经济管理工作在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筑企业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施工中认真总结经济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风险,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控制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风险的有效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当下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代海艳.建筑工程经济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11(17):123~124.
[2]吴岩真.试论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华章,,21(10):166~167.
[3]马志骞,侯佳.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141~142.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是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基础,这里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意义,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策略,对于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建筑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要有效地积累资金,提升其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造价管理跟着。
施工单位要认识到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造价管理有效策略,以管理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质正在不断完善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领域也在创新改革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之后,经济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压力就增加了很多。
这种新形势对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环境下,建筑施工单位要重视总价管理科学体系科学体系的建立,要重视造价管理的有效实施策略,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
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建筑造价管理,要能够把造价管理科学体系策略应用到工程设计,工程成本预算,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去,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好造价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真正提升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建筑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造价会影响到招投标工作。
为了保障公平公正,在建筑工程领域会开展招投标工作,以确定有哪家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
在招投标中有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对单位企业是否能够中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施工单位、企业需要在招投标之前就将造价预算计划编织出来,确定招标控制价和报价的合理性。
因此,对于施工单位企业而言,需要进行工程造价控制,需要开展工程造价预算,这是企业招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
只有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和预算工作才能提升施工单位、企业招投标竞争力;。
(2)有效工程造价管理能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做好造价预算工作,做好相关预算审计工作,在施工时使施工方能够根据预算对财力、物理和人力进行合理的安排。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浪费,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这对于提升工程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2.1加强工程预决算的控制管理工作。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益,作为项目部,在工程预决算阶段,就需要开展管理工作,要建立预决算的控制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预决算造价控制意识,能够积极改进成本核算方式,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在工程预决算控制管理中,相关人员需要树立成本管理控制意识,能够完善成本管理控制机制,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预决算方式对工程造价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相关人员能够不断挖掘成本控制的内在潜能,要做好成本详细记录,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依据。
要通过对工程预决算的科学控制,建立起工程人员施工的统一标准,以有效的工程预决算控制,不断优化工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
要通过工程预决算的有效控制,使工程建筑成本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
2.2加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工作。
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而言,其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是其关键内容。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一
为响应福建省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文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深刻学习低碳精神,我们通过网上学习培训平台以自主学习考试来进一步增强自我的低碳环保意识。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对低碳经济最初的认知源自2008年初的“限塑令”,对于习惯拿个钱包就上街,大包小包塑料袋往家提的家庭主妇而言,在“限塑令”刚开始实行时真的相当不习惯。但也就在媒体轰轰烈烈的宣传和辩论中渐渐适应了随身携带购物袋的生活,觉得自己每天步行上下班,生活中几乎不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应该还算比较环保了吧。经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才发现自己离真正的环保还差得远着呢。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川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人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义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
真正的低碳循环经济应该是5r,也就是包括了recycle{回收}、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fuse{拒绝}、repair{修理}这五项,而我们所做的基本上只是减少,其余四项还做得远远不够,而且仅限于日常生活中,而工作中的循环和低碳观念几乎还是空白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理念之后,结合我自身的生活以及教学工作,我认为在今后应予贯穿低碳经济的思想:
1、让学生把握一些恶化环境因素如酸雨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案,养成自觉低碳消费行为。
2、让学生养成“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新原料思维观。
3、让学生学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觉进行低碳生活的方式与途径。
4、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努力上进,创造性地发展我国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使用机制,积极为我国的发展与壮大贡献知识与力量。
同时我也将在今后生活中,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追求低碳生活,践行循环经济,用自身行去为实现低碳目标努力,如使用节能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洗菜的水冲洗厕所,少开车多步行,手机不充电时充电器完全拔出,电视不看就不处于待机状态等等。
我深知,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也是我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际能源署也因此预计,到2015年,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大国将会是中国。人口基数多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愿自觉的选择低碳的生活,哪怕一年一个人减少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加起来就能减少1.3亿二氧化碳的排入,那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不管能力有多少,做了就好。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课题和任务。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二
其次理论基础相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遵循生态经济理论,都强调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其作为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
最后技术手段相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依赖于工业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的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尽量做到废弃物的无害化或危害最小化。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是共同的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高碳能源而言,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从现阶段我国实际出发,需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循环经济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
2.1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能源基础产业的地位难以改变,发展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在未来几十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从未来煤炭消费需求看,今后一个时期,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能源投入巨大,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而且,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将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提倡节能减排,改善日益恶化的气候和环境。
煤炭工业也应当着力推进创新和提升,紧跟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然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稳步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基本的路径。
因此,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设,对于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煤炭企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坚持基本国策,从自身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规划与实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煤炭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在生产源头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矿井设计和生产设备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发展要求。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系统和整个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把煤炭企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企业。
2.3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应对行业危机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20xx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增速降低,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煤炭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十年黄金发展期之后,煤炭行业目前面临着国内经济下行、煤炭产能超前、煤价下调等困难,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应对当前煤炭行业的危机,寻找危机下的发展路径是煤炭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行业危机是推动煤炭企业寻求转型的强大推动力,能有效促使煤炭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法,淘汰落后产能。
煤炭企业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顺应国家低碳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减少资源投入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幅度提高资源回收率,用延伸产业链的办法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提高煤炭资源的价值,实现行业危机下企业经济利润的持续增长。
3.1以煤炭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作为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
研究开发煤炭绿色生产技术,是煤炭企业能否顺利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通过具有煤炭产业特征的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可以支撑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也可以为煤炭企业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谓绿色开采就是要求企业在煤炭资源开采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开采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该技术要求从业人员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土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开采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冀中能源集团在多个煤矿试验成功巷道矸石充填技术、粉煤灰与矸石固体充填、矸石膏体充填和超高水材料充填等适应不同开采条件的成套充填采煤关键技术,并实现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从“三下”压煤中回收大量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达到矸石不升井、煤矿不建矸石山、矿井无废渣外排、矸石置换煤炭资源、减少地面塌陷的绿色环保目标。
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还必须重视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特别是要研发煤炭的清洁高效加工技术。
通过煤炭洗选,减少煤炭的灰分、硫分与矸石,减排二氧化硫,节省运力;通过低阶煤提质加工技术,降低煤炭水分,提高煤的发热量,减少碳排放。
通过超超临界燃煤、循环流化床燃烧、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等国际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达到煤的清洁高效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降低污染。
通过煤炭液化、煤制醇醚、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基多联产等技术,实现煤炭利用碳排放减少,使得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埋藏成为可能,达到煤炭的高效低耗利用。
此外,煤炭企业还需研发和利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治理技术、矿井水资源处理利用技术、煤矸石及其他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绿色生产技术都可以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煤炭产业特点决定了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煤炭企业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理念。
二要对煤炭资源产品进行加工,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要把煤炭、煤矸石一次使用后,再次变成可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垃圾丢弃。也就是,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合理利用。
例如,淮南矿业集团在2003年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以来,先后投入数十亿元,致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下大力气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低碳转型。
淮南矿业集团经过10年循环经济建设,到20xx年年抽采瓦斯5.9亿m3,建有瓦斯发电站9座,装机规模4.8732万kw,瓦斯储配站12座,瓦斯储备能力23.5万m3,瓦斯(燃气)民用用户达6.48万户,16座矿井水处理站全部投入使用,矿井水年利用达到2100万m3左右,选煤厂和电厂用水实现全循环、零排放,已建成和在建的煤矸石电厂规模120万kw。
到20xx年淮南矿业集团治理塌陷区复垦面积达到76.8万m2左右。
已消化利用全矿区历史上矸石存量的一半,达2000万t,基本消灭矸石山,预计到20xx年,塌陷区治理面积将要达2000万m2左右。
全矿区循环经济的建设已经显现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结淮南矿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笔者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把煤炭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并延伸煤炭产业链。
井下排出的废水,经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于地面生活用水、井下降尘用水和其他工业用水等;开采过程中抽采的瓦斯,用于锅炉、居民生活燃气和瓦斯电厂发电,电厂则可以为生产生活供热、供电;以煤炭为原料,以煤气化为龙头,其产生合成气,可制取醋酸、二甲醚、甲醇及合成氨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这样通过企业内部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形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矿区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利用了废物、降低了环境污染。
第二条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煤矸石、电厂炉渣、粉煤灰—建材—制砖等;
第三条是瓦斯资源化利用循环,瓦斯—工业锅炉、民用燃气、瓦斯电厂—电能、热能;
第四条是矿井的水资源化利用循环,矿井水—地面水处理—生产生活供水;
第五条是煤化工产业循环,原煤—煤气化—甲醇—丙烯、合成油等;
第六条是塌陷区治理及生态建设,矸石—塌陷区充填—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耕地、水产养殖、生态园林、居住建设用地等。
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多种废弃物,通过以上各产业链的循环运行,对废物资源加以利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又充分利用了废弃物,非常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3.3以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为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保障。
推动煤炭企业持续发展,需要各级领导和员工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煤炭企业应从树立环境伦理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4个方面加强建设,打造“四位一体”的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机制,为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提供保障。
(1)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树立企业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要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低碳发展要求企业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企业的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传媒手段,积极开展企业发展形势教育,让循环经济理念、方法、目标深入人心。
煤炭企业还应将循环经济理念植入企业文化,让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员工心里、感染员工的思想、影响员工的行为,持续推进,整体提升。
(2)完善煤炭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首先,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机构,指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明确相关机构及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该机构要负责制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包括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土地复垦生态建设规划、水处理及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将规划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实施计划加以落实。
其次,建立评估机制,及时检查发展循环经济的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错误,推广经验,确保发展循环经济目标实现。
再次,煤炭企业还可以建立灵活的发展机制,通过股份改造、引进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最后,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获得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在发展企业自身循环经济的同时,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最终共同推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
(3)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约束。
煤炭企业还需要通过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来推进其循环低碳发展进程,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对严格实施节能减排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
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生产上造成资源浪费及污染的现象进行处罚,真正将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煤炭企业应对节能减排工作做出具体规定,明确总体目标,确定工作重点,完善保障措施,严格责任考核制度。
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各部门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并与部门单位及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经济效益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激励作用,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好的给予奖励,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追究责任并给予处罚。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三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一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生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增长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必须要融合进自然界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的过程当中去。
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的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质单向流动的路径的。
循环经济主要是由自然界当中的资源转化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转化成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料。
这便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过程。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管理学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环经济要求我国的管理学界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具有帮助意义的理论工具。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单纯依赖要素的大量追加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并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保证,而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便对企业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现代管理学家将自然环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对象当中去。
循环经济要实现物质资料的闭路循环,需要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和运营过程。
这要求现代管理理论突破以往以经济效益或人的行为为研究范畴的传统模式。
最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速度应当有所差别,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
从宏观角度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转移,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问题,首先表现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
我国管理学研究目前存在着诸多内在缺陷,从而决定了管理学研究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管理学研究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位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一些管理学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得到检验。
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研究人员提供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禁不住实践的考验而失效,这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学培训课程当中,普遍感到难以得到切实可行的理论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起到启示作用,但是这种基于经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从而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难以发挥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依赖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调整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对整个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多个模块。
如果某一理论不能够深入整个企业管理的全局和全过程,并最终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得到认可,那么就难以最终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工具。
其次,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激励机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管理学期刊论文等形式上。
由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以发表的文章数量为考核指标,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效能的关注程度较为低下,大量研究人员专注于发表应用大量数学工具的管理学论文,在形式上追求新颖而并未过多考虑理论本身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难以得到学术评审机构的青睐,从而形成了众多管理学者为了短期利益而脱离实际进行研究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满足学术圈内的一种自我欣赏的需要,而不能达到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的目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学术刊物可能会对相关的理论成果的登载并不抱以较大的热情,这也会形成对相关研究的一种遏制作用。
然后,在我国管理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数学工具滥用的状况。
滥用数学工具的结果使得管理学者普遍缺乏对某一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积极性,而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数学工具,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论上的内涵的问题。
甚至部分研究结果因果倒置,出现逻辑上的根本错误。
而事实上,管理过程当中的众多现象难以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这种分析工具滥用的趋势,将根本性地削弱我国管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对现实经营管理工作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的环境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经济指标来加以计量,因此,我国管理学研究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在这种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问题。
最后,这种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过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学术研究风尚的引导来加以解决。
转变以往单纯依靠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学术研究评价的体制,注重管理学理论对实践产生的指导意义,这应当是这一改革过程的核心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可能产生对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替代作用,这很可能触动以往的利益群体,如何协调这一关系,也应当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支撑已呈现出一种囊括企业运营机制、社会组织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的态势。
在此方面,我国传统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已经呈现出缺位状态。
研究过程当中往往出发点相对单一,理论范式相互割裂,难以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
首先,部分管理学者将研究的出发点定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
自哈佛学派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以来,研究企业之间乃至于产业链条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研究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西方管理学者的认同和采纳。
这种研究范式,事实上以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较静态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当中,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以规范分析为方法,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往往隐藏着西方经济学企业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基本假设。
人本身的主观因素被过度简化,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乃至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融合。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模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经济效益所挤占。
并且,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产业组织理论当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当中,往往被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而存在。
这就不可避免的将忽略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的潜在观念留存于研究成果当中,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到产品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模式,在这种分析过程当中,不仅没有被提出,反而被作为一种既定的理论前提保留下来。
由此可见这种分析范式不能够最终帮助企业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
其次,沿用行为科学的分析范式,以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的研究范式,在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种分析范式当中,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是影响人行为的主导因素,利用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到激励或者约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
这种研究范式并没有体现循环经济需要达到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目标。
因为在这种逻辑当中,人本身的主观需要乃至于由个体组成的团体的目标是形成管理基础的前提。
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规律,不能够被相关的学者真正地重视起来,而人的主观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会经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形成一种关注自然的观念。
因此,这种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过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人的模式,难于真正成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帮助的管理工具。
然后,部分管理学家基于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事实,提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复兴古典管理理论的主张。
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是我国目前依靠各种要素的不断追加以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的现状。
古典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的适用性就体现在我国由于产业升级没有完成,大量传统产业依旧广泛存在而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替代,从而产生一种古典管理理论复兴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论所依赖的那种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依旧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却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
我国长期以来以生产和出口劳动要素密集度较大的产品,以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劳动要素大量追加是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
这种经营模式本身决定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我国众多行业当中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
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带来的企业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之间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的这一企业管理模式。
因此,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的通过对劳动的定额和时间的规范化控制,以压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而循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种高技术、低能耗的运作模式同传统的竞争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因此,在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古典管理论将会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造成的缺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
企业本身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产量和价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规模。
因此,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管理学理论相对匮乏。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大量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了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种趋势本身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更加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历史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外来理论水土不服的客观问题。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产生于完备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概括性反应,因而和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也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一种严重的不信服的态度。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多样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部分地区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要素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直接发展具有高技术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在基础,而部分地区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资本要素相对匮乏,甚至迫切需要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
这种现象决定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投资管理理论要有新的突破,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选择有阶段的、多批次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处理好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协调好不同地区的利益,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和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当中管理学理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其生产力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并不如同我国一样悬殊。
因而,其循环经济建设主要以对传统产业进行直接淘汰的方式加以进行,其提出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发展状况。
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是根植于特定地区和特定文化氛围之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
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在进行过程当中,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依旧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论是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国管理学研究相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主要存在着现有成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管理学研究范式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本身的内在特征,以及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方面较为欠缺等多个方面。
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机制的负面效应,以及我国管理学发展所遵循的理论范式等原因所共同促成的。
我国管理学研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四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舶来品,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于循环经济制度的认识还很局限,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老路子。
先污染后治理这条道路是由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出来的血路,这只是对于环境问题的处理机制,治标不治本,并且事后治理,不仅因为污染的时间长导致治理成本的加大,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末端治理使得企业习惯于按照环境法规规定的上限最大限度的污染环境,降低自身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采用新的环保设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的出现。
2.对循环经济制度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简简单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制度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出现的,反而忽视了循环经济制度是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出现的全新经济形态,这不是一种一味追求环境效益的经济方式,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式。
3.有些人认为我国并不具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
很多人认为我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才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发展循环经济可能会放慢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而得不偿失,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只看到了循环经济制度与社会相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两个相互统一的一面,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片面单一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
循环经济制度正好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结合点。
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制度。
4.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条件不够成熟,或者说,他们认为那不是当前应该解决的事情,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不够的表现。
当今,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在全球内盛行,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掘下的坟墓所掩埋。
(二)我国循环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制度是需要依靠行政能力才能得以建立,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其职能是有其自身局限的。
在以往过于强调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下,由于所有的都是依靠国家的行政指令进行分配,宏观政策更容易产生不良的管理后果,管得过多过死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起步比较晚,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对循环经济认识深度的限制,我国具体的环境标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衔接;环境标准指导作用差强人意。
环境标准的引导性更是不够;环境标准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境标准以机关文件形式发布,形式比较单一,环境标准不为人所知,从而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具体到企业这一重要的经济组织来说,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短板,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过于依赖外国进口的高新设备,使得企业自身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管理薄弱。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污染环境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求得生存。
(一)政府层面的努力。
首先是要对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循环经济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的保证,因此法律制度是与循环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制度。
法律制度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对循环经济中的消费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等进行约束和规范,来确保各参与主体对于义务和责任的履行,实现其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开展生产活动的具体行为的准确性。
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综合性的、专项性的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循环经济发展内容并有促进作用的一些规定。
当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例如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此种法律的国家,曾经先后制定了包括《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包装法》、《垃圾法》等在内的涉及到社会众多领域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作用。
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明确,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应当具体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具体开展。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五
第一条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依法有序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制定政策法规、实施行政许可或者行政处罚、监督违法行为、开展宣传教育等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应当遵循依法、有序、自愿、便利的原则。
第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求意见时,应当公布以下信息:
(一)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背景资料;。
(二)征求意见的起止时间;。
(三)公众提交意见和建议的方式;。
(四)联系部门和联系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征求意见的时限内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组织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的,应当对相关事项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调查问卷所设问题应当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调查的'人数及其范围应当综合考虑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等因素。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的,应当提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议程等事项通知参会人员,必要时可以通过政府的网站、主要媒体等途径予以公告。
参加专家论证会的参会人员应当以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环保社会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为主,同时应当邀请可能受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直接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代表参加。
第八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并保证其陈述意见、质证和申辩的权利。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九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研究,在作出环境决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支持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12369”环保举报热线、政府的网站等途径,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第十三条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调查核实举报的事项,并将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十四条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奖励。
国家鼓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推动有关部门设立环境保护有奖举报专项资金。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环保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形成低碳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第十九条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其他部门规章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六
从澄海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出发,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以及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扶持等方面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力量,最终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作者:杜雪媛作者单位:汕头市澄海区环境宣教中心,广东汕头,515800刊名:能源与环境英文刊名:energyandenvironment年,卷(期):“”(6)分类号:x321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保意识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七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在以物质、能量梯次和循环流动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在遵循生态学规律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增大环境的包容量。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倡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即循环农业经济,遵从我国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并在此模式下充分利用当前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和废物排放降到最小量,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模式。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季节性的变化会使农作物有不同的需水量,必须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农业灌溉,我国的很多地区对农作物的浇灌方法有很多,漫灌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但是,这一方式由于不能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从而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再加上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导致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推行循环发展经济,势在必行。
2.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
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由于很多农业生产厂家只追求产品数量,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一些农药、化肥,并减少了对农畜家禽粪便这些有机肥的应用,造成了农村产业之间的分离,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这一状况还在日益增长。
2.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
我们大力发展农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获得可供社会服务的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标志也是农业产业化。
当前我国的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促使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提高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
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2.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在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导致我国的国情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多地少是最基本的体现。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经营模式,仍然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无法预防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所以,我国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必须要解决现实存在的国情与矛盾,并发展集约型循环型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八
近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达到5638.6万吨。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的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2012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66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54.83亿元。
依托优越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河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生加工基地,初步建成门类比价齐全的工业体系。
以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性工业为主的模式,、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
2012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达到23647万吨标煤。
同时河南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2012年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3.74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15250.4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27.59万吨。
河南省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是当前束缚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循环经济发展,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早已启动,河南省整体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省份。
国家也将从多个方面对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所以,河南省应利用这次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观念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河南省产业结构总体上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和原材料工业展主导地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也即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的转变。
河南省现已建成180余处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上下游产业耦合性差,资源共享程度低,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
急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围绕优势资源,打造循环型园区和产业链条。
(二)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源循环利用。
河南省近年来大力促进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积极用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工业“三废”的再回收利用。
河南矿产较多,尤其是煤炭,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摆脱资源利用粗放,优势产业链条过短的不利局面,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改善生态环境与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理就是要实现较少的污染排放和较高的产出。
而河南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有色、钢铁、煤炭、化工、造纸等行业,减排潜力巨大。
清洁生产是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
对于仍有的废弃物排放,则需通过技术处理,尽可能变为下游产业的原材料;不能处理的,则无害化排放,做到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化。
(四)试点工作稳步有效推进要求我省发展循环经济。
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公布了全国循环经济首批82家试点单位名单,河南省鹤壁市、中铝中州分公司、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天冠企业集团公司和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家进入国家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2005年上半年河南省还确定了第一批21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4个城市、4个园区和13家企业,基本涵盖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及冶金、有色、煤炭、化工、食品等河南省重点行业。
年河南省整体被国家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之一。
同时在省内第一批试点单位的示范带动下,河南启动了省内第二批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试点之所以能迅速推广,是因为政府、企业看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仍有问题存在,需要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循环经济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一)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
比如,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德国生产商和零售商精简包装,尽可能回收利用,又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将物质闭路循环观念推广到所有生活废物。
年,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颁布,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
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为河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证。
但是相比其他省份,河南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比较滞后,难以规范约束企业生产行为。
因此,在现有循环经济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省实情,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对于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循环经济区域性发展规划,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2009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评审论证后,批复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改办环资〔2009〕2838号)。
《实施方案》作为循环经济区域性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承载力为核心,以“五大循环链、八个行业、八大工程、九个重点区域、二十个试点园区、二百个试点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园区、区域、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该方案较为详尽的提出-20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企业、各地市发展循环经济指明方向。
相关部门应继续建立区域性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引导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循环经济项目及产业。
(三)完善循环经济发展配套政策与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经验表明,若离开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由于外部不经济性,企业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精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以,政府部门应综合运用财政税务、投资信贷、价格优势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银行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
政府则可采取直接投资或是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唯有让推行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看到各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自身才有动力搞好节能减排工作,继而带动企业、园区、区域乃至社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多赢”,受益的不单单是企业自身,还包括全社会公众,甚至包括我们生存的这个生态环境。
相信在广大群众眼中,循环经济就是企业的污染减排,或清洁生产,与自身毫无关系。
所以,有必要通过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将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计划,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比如制作宣传片、宣传手册;定期开放现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园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企业是如何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关系到全体公众利益,唯有公众的自觉参与,才能把循环经济的法律规范转化为普通的道德准则和广泛的社会活动。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篇十九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就要适应市场的规则,加强对建筑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尽可能地降低工程建筑成本,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本文就对建筑工程经济的成本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就其工程经济的成本预测和相对应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外国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一方面,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前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对此,建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工程的成本控制,加大对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进而为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工程经济的成本控制原则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目标管理原则,它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目标管理包含确定目标,分解目标,执行、实现目标、核实目标结果以及后期的目标评价。
目标要进行多次地分解,这样有助于执行和完成。
第二,成本最低原则。
成本最低原则是在具体的施工工作中,运用最少的人工、资源、材料等来实现最高的成效。
成本最低与偷工减料并无矛盾,它是指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工程投入,科学合理地利用较少的成本投入,并给建筑工程企业带来最高的经济效益。
第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实工作中,项目负责人在拥有成本控制权利的时候,也要定期对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公平的评估和考核,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尽可能地将责、权、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1增强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观念。
建筑企业要加大对员工成本控制观念的培养,确保企业每个成员能够深刻意识到成本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员工缺乏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因此,建筑企业应确定好成本管理目标,制订出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计划,同时还要加大对企业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的培养,确保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
只有增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观念,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2.2完善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和核算。
现在的许多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很多企业成员缺乏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综合实力,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体制,使每位员工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任务和职责,另外,企业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成本控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详细分解成本控制目标,尽可能地将工程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还可以专门设立成本控制部门,就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情况一一进行审核,实行公平合理的奖惩体系。
另外,我国建筑企业受到自身成本控制能力差和传统经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给予成本控制分析方面足够的重视。
因此,对于我国建筑企业来说,必须对以上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健全成本核算制度与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出一套适应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同时,企业也要定期、持续地监督、评估企业的种种控制制度,一旦出现错误,就要及时纠正,努力完成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工作的目标。
2.3加大成本的控制和实行,达到其经济成本的控制目的。
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成本控制目标,就要做好对预算的'控制和实行,因为这两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成经济成本控制目标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建筑企业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求,以各时期的预算制订、考核、实行状况为基础,加大对各时期成本的控制和执行,使预算的制订、考核、实行达到最好的成效。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企业往往没有对一些的细节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没能对成本的投入及控制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预算的制订出现一定偏差,从而导致工程成本控制不能达到较好的成效。
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常常采取偷工减料的措施,进而导致工程质量不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虽然表面上减少了一些的工程成本,但实际上却是增加了工程成本。
因此,企业应该在施工过程中,利用财务部门的作用,让其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制定出合理的预算,以此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2.4加大对材料成本的控制。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周期长、工程大、工序复杂,需要的材料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也非常庞大,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做好对施工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企业材料负责人可以在工程施工前,要深入市场了解各种施工材料详细的情况,对材料进行认真的挑选和比较,尤其是要多询问几家厂家,然后再进行详细、科学的对比、分析,选择出最佳的方案,不仅降低了购买材料的成本,而且也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大对施工材料成本的控制,进而有效降低企业施工成本,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5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花费的资金。
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对这部分费用进行开支时,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因此该部分费用也被视为控制建筑企业成本的重要方面。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对非生产性费用方面控制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还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根据市场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精简,尤其是对职能相近部门进行科学的合并,同时还要加大对附属非管理部门的弱化,最终实现对企业非生产性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企业在办公方面的费用,从而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建筑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为建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必须加大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以便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能够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新.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的控制策略[j].科技与企业,,15.
[2]林南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分析[j].四川建材,2013(04).
[3]张岳.建筑工程经济分析对施工成本控制的贡献性刍议[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