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专业15篇)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总结要经常反思和修正,力求越写越好。以下是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一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我国在积极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增设的一个二级学科,隶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
由于创设时间较短,学科交叉较多,又是新兴交叉学科之一,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所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学科内容动态性、学术观点多样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特殊性,传统的以讲授理论为主或理论与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传统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动式教学法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参与、互相进步,实现共同目标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1.主题讨论法。
主题讨论法是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一定意义的教学内容主题的设计和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主题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很好地互动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方法是: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章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要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一到两个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主题,课下充分收集资料,准备提纲和发言稿,课上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在讲授《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时,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和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等讨论主题;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章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逆城市化现象如何评估环境价值探讨控制环境及污染的方法等主题进行讨论。为了使讨论能够充分深入展开,避免流于宽泛,对每一个主题都细化为若干个具体问题。以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为例,首先课前将这一主题拆解为几个具体问题(或者说是几个讨论方向),如为何中国经济未发达而人口先老龄化(未富而先老)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延迟退休的合理性人口红利期是否结束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外养老保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等,然后将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或5~8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准备讨论。要求同学们在收集公开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研,收集一手材料通过梳理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观点或结论。课上讨论时,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愿发言,也可以是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对相同观点补充完善,也可以对不同观点反驳切磋,在同学们全部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继续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主题讨论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3000~5000字论文或报告,文中标明小组成员各自负责的部分。教师据此考察同学们对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掌握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教学的效果。
运用主题讨论法教学,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和课上集中讨论,有的放矢,紧密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同学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友情。同时,这一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训练,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广大同学写作毕业论文及今后从事实际工作也有意义。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法,主要是教师围绕所讲内容,采用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课上进行分析讨论,课下以报告、论文的形式总结。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经常与主题讨论法结合使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虽然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将之与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举例说明相混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与课堂举例说明是有根本区别的。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来实现对知识的传递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方式;而课堂举例说明是教师为了讲授清楚某一理论知识点,特别用某个案例来应证,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结合主题讨论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好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及体语等),更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仍有一定偏差。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授课,效果一定比传统授课方式好;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多媒体授课只能使教师和学生更懒惰,课堂授课质量更差。实际上,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多媒体既可以生动地表达出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更好地呈现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而板书却难以实现这一点;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节约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教师将收集的大量关于本专业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得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应用的度(即要合理应用)和掌握好应用的方法(即要科学应用)。教学中,过度应用多媒体容易导致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在其头脑中缺乏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样一旦发生诸如停电、电脑死机等意外情况,授课就大受影响;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快速连续播放幻灯片,就会使学生或忙于记笔记而疏予听课,或注意了听课而忽略笔记,常常顾此失彼,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方法理想。因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备课,对所讲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要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方法,哪些内容更适于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在具体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幻灯片间的停顿,给学生思考、记录笔记的时间;而且要注意做到有主有次,确保学生把要点记下来,因为并不是每幅幻灯片都需要重点讲授;当然最好是课前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此外,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数据、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带来生动多样的信息。如笔者在讲环境问题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大、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和工业垃圾成灾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深刻感受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可以节约板书时间,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概言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学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采取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且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瑞玲.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2]张伟丽.运用主题讨论法创新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j].当代经济,2011(7)。
[3]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二
这些专科课考试科目一般会在这些科目中选择,比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总论、高级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高级环境政策分析、高级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社会学、农村环境保护社会调查与案例研究方法、环境经济模型原理与方法、环境经济与管理优化方法、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相关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三
[摘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指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经历着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出发,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并提出相关的实施策略,对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由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面临着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凸显,如何更好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口就业难,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问题带来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资源供应等问题长期恶化,生态环境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人口的素质低下,人力资源投资少,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更严重的是这已经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个重大包袱。
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安置,新的劳动力又处于待业状态,数亿失业大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人口的剧增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
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二)资源问题。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从资源总量上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具体到平均人口就是一个资源小国。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急剧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以及资源的.浪费引发的资源结构性短缺。
例如,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大多是一些对经济建设需求小的金属矿,劣质能源占的比例高,贫矿过多导致开采冶炼的成本提高。
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持续减少,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虽然科学技术能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是某些资源的衰竭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环境资源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状态。
例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中国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三)环境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迅速蔓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是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人口的发展史,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一方面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到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环境考验,生存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但是人口还在持续的增长,这已经侵害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
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一旦环境政策出现松动,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我们的后代需求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当代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日益问题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发展国家经济都无法回避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
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及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与自然辩证法有共通之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所以我们又有了另一种说法,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
在唯物主义自然观下,我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
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鼓励科技创新,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和使用新能源,保护国家稀缺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3.积极倡导并鼓励节约型消费方式,加强环保的宣传,建设生态文明4.减少工业“三废”排放,加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生态平衡。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节能减排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虽然我们还处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之中,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途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五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方位环境保护,把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完成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领域。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生态核心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资源,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它既包括作为人类消耗对象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也包括现有的和可能具备的生产和技术条件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增长不仅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受技术进步、科学教育、信息服务、资源有效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经济的增长是以地球的资源作支撑,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这种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只能带来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重新审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率先提出和讨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思考和谋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头和“催化剂”。显然,环境状况是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因而也就成为检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和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由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是永不会停止的。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易程度,最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其周围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这一规律同样存在于人口生态系统中。尽管人口生态系统的人口环境容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物环境容量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依靠水、肥、能源、交通等的大量投入换取高量产出,使人口环境容量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所允许的环境容量成为可能,然而农田的扩展、水、肥、能源的多少最终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直接受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既对人类的栖息生活起着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以及气候状况等因子,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自然因素;而人类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采药、长期连续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以及农业污染等,都是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社会因素。我国特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来自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都将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更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管我们已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我国仍将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大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防止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恶化,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互惠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实现人的自然化。这种自然向人类的生成和人类向自然的生成,使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利益的保2护,实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类对自然利益的损害,也即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转化为尊重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尽人类的道德责任的互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在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为新型思维方式创设条件。
历史发展到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人均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构成了迄今为止人们确认的一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容量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下降;人口数量在继续增长,且每个人的活动能量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很强的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面对这种“下降”与“增长”,需要寻求不要“撞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口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以不损害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原则。这就要求在人口生产中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资源的稀缺意识,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可更性资源的发展,走节约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顾及到环境效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及到单方面的效益,而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六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本专业侧重于人口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专业优势在于人口学、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人口与粮食安全,生态脆弱区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等。
本专业按照自然、社会、经济实践和理论工作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本着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具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特长,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在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相关行业工作,应变能力强,能够总结概括工作经验、掌握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并自觉尽职尽责,在自己岗位上作出创新和贡献的人才。
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关系人类生存发展,此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大国和资源大国,也是一个存在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紧缺问题的国家。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环境、资源综合症”,并且这种深层次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人类社会建设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恶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2)此专业有长远的应用价值,总的前景不错。
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评价、环境经济分析、生态经济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所以这一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可以的,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3)目前就业出现困难,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经济学专业近年大规模招生,而且对工作的期望值偏高,地区性就业出现失衡,所以使就业呈现困难的局面。
就业方向:
1、到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2、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金融行业及其他类型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七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积极成果,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深厚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经济投资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评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项目合作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经济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b.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统一。
三、招生对象。
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a类:
英语。
(2学分)(2学分)(3学分)(3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列经典著作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五、课程设置。
b类:
商用软件与网络现代财务管理企业组织理论。
(3学分)。
c类:人力经济学d类: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增长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2学分)(2学分)(2学分)(2字分)(2字分)(2字分)(2字分)。
(2学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
(2学分)。
六、培养方式。
(2字分)。
确定每位硕士生的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由导师负责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关课题研究。
七、考核方式。
公共课及专业课的考核以命题笔试为主,专业课的考核以课程专题研究论文为主,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第二学年结束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确定论文题目,并提交开题报告,由所组织有关专家审议。论文题目确定以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完成计划,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报校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答辩前应请两位专家(其中一位为外单位)评阅。评阅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答辩时未完成,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
可在一年内补充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由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和论文答辩结果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八
(一)在全疆首提并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助推健康新疆战略实施。201x年委员会创造性地商请部分县委书记赴内地调研康养产业发展并开展试点示范。201x年、2020年,委员会与自治区旅游部门从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切入,在乌鲁木齐县、奇台县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先行先试区座谈会。相关建议得到自治区党委采纳,明确支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推动自治区四部门联合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下一步,委员会将围绕编制自治区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履职工作。
(二)推进电化新疆战略实施。精心筹备召开“加快电化新疆建设,促进电力产业健康发展”的月度协商座谈会。推动了《2020年自治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九
人口资源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要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最终影响我四强国富民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内容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转型期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的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社会人力、技术资源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护农村的环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在转型的适应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用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的代价换取而来的。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型期的农业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汲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义。
农业资源环境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农业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总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时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其环境问题始终显著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开发加快,水资源恶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等种种环境问题仍亟需解决。
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只关注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城镇化大量征占耕地等,无止境地索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环境,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平衡的。这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都很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的压力尤其大,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我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6亿,这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3亿,全国人口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杨涛,2003)。有限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分着,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农村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长期沿用祖辈世代流传的经验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我国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利用率则达到80%以上。农民缺乏对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当,具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化肥进入到水土中,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的使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4年(杨涛,2003)。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缺乏环保意识。
(四)农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资源开发不合理。
农业发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和指引,农民一味地粗放式开垦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区不断地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区的石漠化、华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化也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给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2万km2,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及471个县市(杨涛,2003)。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围湖造田,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缩减,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据统计湖泊消亡的数量已达一百多个。
农业发展缺少正当的强制理性的引导,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变动性牵着走,从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管制,会造成耕地的极大浪费。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则将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万km2,若按70%占用耕地计算,则占用耕地的总量将达到350万km2(杨涛,2003)。
(一)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决策。
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事关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机制,将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通过综合不同的决策人员、决策方法和手段以及决策模式,最后确定一套综合各方意见相对合理可靠的决策方案。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与源头控制以及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一体化的综合决策管理体制,保证决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综合决策负责制和考核制,确保决策的真正执行,发挥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召开公众听证会,给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进行评价的窗口,并认真记录、考虑、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时向群众通报有关决策的内容;同时建立公民参与制度,让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实行区域农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农业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如处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种植果树或者树木,进行木材经济或发展水果产业,实行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区域环境的变化,通过发现、分析区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护环境。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而产生大量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向高污染的企业和工业征收排污费,“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有损于资源环境的行为征税,完善征税标准、税种和税率,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征税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应该转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实行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精耕细作,进行高效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和完善农业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兴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科技进步,在农村推行生态农业,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变废为宝,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如可以在农村建造沼气池,农民可以通过把人畜粪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秆等发酵成沼气,用沼气来发电及作为燃气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高效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对机械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种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从而解放发展力。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两手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将资源环境使用与综合核算制度联系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努力发挥资源的资产价值对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通过核算经济发展中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将对资源环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反映现有资源环境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行、发展和完善该制度。
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完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分部门分单位分地区管理规划的局面,实行统一安排管理,同时要加强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存量和质量的勘探、管理、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发生变化的信息。再者,政府还要加强对资源的法制管理,坚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保护的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科教兴农,采用多种形式如举行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管和决策部门,对农业的资源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促进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不会让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资源环境带来太大压力,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为了保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这些问题,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是,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有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其中,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而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面对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不得不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中国乃至世界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坚决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健康理念,而针对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我也应该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是为造福人类而努力。
记得上大校长钱先生曾说过:“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然而很幸运的是我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在这里我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祖国的环保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面对生态环境这一敏感问题,于是乎就抛出了这样的一个严峻课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决定了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对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既不可能不大量需要重化工业产品,也不可能不以自己为主发展相对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
国每年s02排放总量的近6%。如果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由于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由外贸拉动的s02“逆差”将更高。另外,这个阶段的消费转型也使环境问题难以迅速解决。
另外,当经济处在上升期的时候,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预期过高因而出现投资过度的问题。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后,产业链条加长,中间需求环节(钢铁、机械等)、基础需求环节(能源等)对最终需求环节(汽车、住宅等)容易产生过高估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而中间和基础需求环节是重化工业中污染相对较重的环节。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求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我们平时的不卫生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对于生态保护这一概念的认识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曾学习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我深知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是解决环境问题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进行资源开发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鉴于新闻中常说的我国植树乱砍问题确实是导致生态破坏的问题之一。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应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严格管护;已经开发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使其休养生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要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的废弃地,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林草资源灾害性损失;加大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封山育林育草力度,加速林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樵采对林草植被的破坏。
而针对现阶段的旅游热,我也想谈谈我的观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严格管制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建设的设施,要限期拆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当然,随着越来越快的城镇化,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也变得极为重要了。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大中城市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严禁在城区和城镇郊区随意开山填海、开发湿地,禁止随意填占溪、河、渠、塘。继续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切实加强城镇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城镇创建工作。
而要如何实施这一系列的举措呢,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我们大众共同努力了。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丶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丶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而对于我们人民大众来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大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城市动物园、植物园等各类公园,要增加宣传设施,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丶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任何种类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系列的破坏,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混乱状态1”。雷切尔·早在20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卡森就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样,欧洲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哀叹在黑森林里找不到家。然而,绝大多数人仍然忽视环境问题。.当戈尔在《不可忽视的真相》中谈到全球变暖的严重性时,他用几乎无助的语气自嘲道:即使是如此直截了当的数据,很多人仍然认为我在夸耀和恐吓人们。其中,有许多知识渊博的科学家。。环境问题确实需要人类的关注。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比如印度2011年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三种。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注释:。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选择》,载《小城镇建设》,2001.6,第14页。
3.《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十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是在两会结束之后,县委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握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和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做好今后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全县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指明了方向。各乡镇、各单位和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抓好落实,推进全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就做好我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三大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这些年来,我县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计划生育、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作为战略任务,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成效显著,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辛勤战斗在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水利和环境资源保护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人口方面,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资源方面,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利用粗放。在环境保护方面,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工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不仅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关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政治问题。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因此,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谋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三个代表”,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从现在起到,我县将迎来一个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将会给我县的环境和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暂时的、片面的发展。否则,我们不但无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还会动摇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祸及子孙后代。
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我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坚定不移地做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各项工作。
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明确方向,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当前,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和降低现行的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计划生育工作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制度,为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大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更多的农业人口家庭自愿只生一个孩子。三是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和有关政策法律知识,促进育龄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四是加大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五是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完善技术服务配套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六是要根据我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实际,制定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七是加强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十一
(一)推进美丽新疆建设实现新突破。组织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新疆政协首次联办“美丽新疆·中国梦——提高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座谈会”。承办自治区党委交办政协“洁净新疆建设”专项政治任务,提交了《关于加强洁净新疆建设的指导意见》。注重加强舆论宣传,5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新闻媒体发表相关新闻报道50余篇,累计5万余字。其中《一场从无到有的农业技术革命——看新疆政协如何以“协商+科技”重击白色污染》和《为了我们新疆更加净美》,连续两年在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发表,依托该报海内外的影响力,扩大了自治区政协推进美丽新疆建设的宣传。
(二)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协商研讨。围绕建立新疆北疆国家公园体制,举办专题协商会,提出前瞻性建议推动自治区纳入“十三五”规划,为推动新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献计出力。
(三)推动冰川保护取得新成效。五年磨一剑,分别以政协主席重点提案督办、召开首次月度协商座谈会、连续跟踪调研视察等方式协商监督,推动自治区建立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并在新疆生态脆弱冰川实施禁游。
(四)持续监督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和废旧铅酸蓄电池污染治理。一是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开展民主监督,督促我区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实现下降;二是对废旧铅酸蓄电池污染治理和再生利用,与自治区环保厅联合查处环境犯罪案件,推动自治区9厅局联合下发《关于落实我区废旧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并助推项目落地。
(五)推广利用生物可降解产品,助推新材料产业振兴。通过对口协商、调研视察、召开现场会、提案转化等方式,推动科技厅下发《生物降解膜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推动自治区农业厅在全疆14个县试点推广;推动昌吉回族自治州作为示范州率先推广;联合乌鲁木齐市政协推进生物降解包装物进超市;助推以新疆蓝山屯河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打造完整的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链;通过全国两会提案,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
(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联合自治区气象局开展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上的《控制重点城市pm2.5,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专题发言。二是围绕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依托民主党派和委员单位连续调研。其中,关于加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开都河-孔雀河环境保护及伊犁河流域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调研成果分别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张高丽、汪洋的重要指示及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的批示落实。赛里木湖生态保护调研为争取国家重点扶持项目起到了作用。五年中,委员会开展冬季供热计量与收费改革、气象地质地震防灾减灾等专题履职活动也都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五年组织“委员林”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十二
200*年,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市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委员积极性,认真履行委员会职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精心选题,务求实效,切实搞好专题调研和资政活动。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立足委员会自身职能和特点,组织委员认真开展了调研视察和资政活动。
(一)精心组织了对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专题调研。做好低保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于3―7月份组织委员开展了对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认真学习了中央、自治区有关低保工作的法规和文件;听取了市民政局关于全市低保工作的汇报;在听取三个区(县)工作汇报的基础上,分别召开了所在区(县)部分市、区政协委员座谈会3次,低保重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负责人、居民和低保户代表座谈会3次,发放问卷调查表489份,选择享受低保的家庭、写申请未批准的困难家庭入户调查27户。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经市政协十届八次常委会议通过,形成《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低保工作机制的建议案》,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完善低保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工作规范化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街道社区基础建设、尽快实施分类施保等五项十六条建议。《建议案》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自治区低保检查工作组的好评,许多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了市政协《城市供水安全》提案资政活动。资政活动是市政协200*年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是履行政协职能的新举措。委员会先后组织委员12人次参与了资政活动的听政、视察工作以及资政座谈会;资政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之后,委员会领导多次与环保、水利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联系协调,提出城市安全供水的建议,后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了报送全国政协、自治区政协和提交市政协的四份提案,其中包括以我们委员会名义形成的两份集体提案。
二、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视察活动。
视察是委员会履行职责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政协委员了解社情民意、联系群众、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适时组织委员开展视察,得到了有关地区和部门的重视。
(一)认真开展了对我市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情况的视察。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为巩固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去年9月份,在分管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视察。在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听取工作汇报的基础上,以听汇报、查看计生服务站、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视察报告后,向市计生委征求了意见,由办公厅以《调查研究专报》形式报送市委、政府供决策参考。
(二)组织委员会和活动小组的委员进行知情视察。2005年迎接“三大盛事”,城市建设是重要载体。为使委员知情知政、献计出力,11月上旬,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今年城市建设新上项目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市建委负责人关于我市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以及开发区负责人相关情况介绍,实地视察了团结园广场、网球公园、劳动路、黄河大街、人民公园等项目。委员们对城市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进一步拓展民主监督领域,为推进依法治市建言献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十三
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开展监督,砭弊建言。
(一)在视察中开展监督。5年来,组织开展各类视察活动15次,就岷江上游水环境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我省核废物处置、雅安市茶产业发展、小流域水污染防治、油气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页岩气开采和利用、锦江生态带建设等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许多意见和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重视采纳。201x年,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岷江上游水环境保护情况视察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有力促进了相关政策规定的落实落地。2020年,尹力省长对《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联合视察报告》作出了“报告很好”的批示,并要求相关部门和市(州)推动落实。
(二)在督查中落实监督。2020年初以来,我省和中央环保督察相继在全省展开,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专委会一方面参与环保督查工作,加强对督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牵头省政协迎接中央环保督查工作,收集整理报送省政协和政协委员开展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调研、专题协商、提案等材料605件,全面梳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在助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取得的成效经验,在整理工作中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办理政协提案、建议等,为全省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发挥助力。
(三)在考察中学习监督。面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普遍偏软的现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联合云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视察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赴云南、贵州考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情况,赴三江源考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赴重庆考察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赴浙江省考察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监督情况,赴云南考察高原湖泊保护情况,学习取经,引他山之石。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十四
始终遵循“省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要求,突出重点、关注短板、助力弱项,深入调查研究,务实建言献策,力求履职效果契合中心任务,符合决策需要,体现人民心声。
(一)聚焦“三大战役”开展调研。先后围绕我省中心城市灰霾污染防治、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重大转折需要应对的重点问题、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调研、成都平原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我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天府新区水资源支撑、旅游转型升级、雅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过度包装治理、盐源光伏产业扶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开展调研19次,形成调研报告19篇,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等重要批示30余次,所提意见建议得到党政重视采纳。201x年,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关于xx水电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作出了“此报告颇有见地,所提建议极具建设性”的重要批示,并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统筹推进。报告提出的建议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并出台专门文件加以规范。2020年,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尹力对《关于我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环保厅、省经信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文件推进相关工作。
(二)聚焦改革难点大会发言。在政协全会、常委会、专题协商会上,就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科学统筹进一步深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加快发展我省环保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天府新区建设水资源保障问题、我省“十三五”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文旅融合促进xx旅游业转型升级、构筑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发展综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脱贫奔康长效机制、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农村环境保护短板、重构治水新机制重拳出击整山河、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巩固产业扶贫等作大会发言19篇,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助推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在全国政协十二届第十六次常委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所提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重视采纳;关于建设芦山地震灾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大会发言,经民盟中央形成专题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领导批示,直接促成《芦山地震灾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金有忠委员《用倒逼机制改善行政审批工作》大会发言,得到时任省长先后9次批示,有力推动了该项工作大幅度改革改进。
(三)聚焦基本国策提出提案。明晰履职方位,引导支持委员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基本国策提交集体提案13件,委员提案287件,办复率100%,委员满意率100%。宗浩、陈宏斌等委员《关于加强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被列为2020年省政协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取得明显成效。
(四)聚焦冷点盲点反映社情民意。5年来,人资环委提出社情民意41件,委员提出社情民意188件,报送全国政协、专报省领导和转送省直相关部门后得到采纳和反馈。专委会反映的《关于单列天府新区用水总量治标的建议》,作为省政协重点社情民意进行办理,取得良好效果;提交的《高度重视移民去世后无处安葬的问题》《关于将水电库区基金主要用于库区移民后扶工作的建议》《关于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社情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张红委员提出《关于在凉山州雷波县打造xx磷化工千亿产业园工业特区的建议》得到时任副省长刘捷批示,省经信委为此开展专题调研论证。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篇十五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伴随着这种成绩、财富的增长,象人口骤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困扰和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也愈加突出和严重.
作者:王楠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11刊名:时代经贸(学术版)英文刊名:economic&tradeupdate年,卷(期):20086(3)分类号:x3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