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浮力教案大全(16篇)
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案中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物理浮力教案篇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师:那你有没有惯性呢?
生:有惯性。
师:那你为什么不进入灶内?(全班同学都被逗笑了,但很快安静了下来,进入了认真的思考境界之中)。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些经验又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若能恰当运用则会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如利用从井中打水,水桶离开水面时会突然感觉的下沉来引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浮力”问题他们早就亲身经历过,有些学生还会联系想到水中漂浮的物体、游泳等。
这样我就利用精心策划的导入使学生轻松而又成功地触入到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浪潮,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我设法让每个学生真正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初中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物理情境,让物理课更生动有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还如讲到平抛运动飞机投弹例题时,可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战斗机空中投弹的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放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还有介绍天体的运动,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同学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模拟等,都向学生展示了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把物理教学以新奇的方式提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打造出情感交融、兴趣盎然、和谐的探究的物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实现素质教育中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观念是否落实: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观念,只注重尖子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尤其是极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忽略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如在学习“第十六章热和能”的内容时,我对教材中的“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物理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好物理的兴趣。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物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新教材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结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其推导过程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按教材的体系、线索平铺直叙的讲授,则学生没有深刻的印象,相应的结论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也成为空谈,要学生死记结论效果也不佳。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中,我经过对多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让各种观点充分碰撞,让他们接受以上结论。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问题意识是否具备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市场有售)玩,然后要求他们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们热情很高,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的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题“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的题目中,有些学生对“为什么说他们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更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还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二、教学设计。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
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4、教学中不要急于完成知识传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操作的时间,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物理浮力教案篇二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物理浮力教案篇三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观察、分析、归纳。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浮力。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142页1、3、4题。
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第142页5题。
物理浮力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物理浮力教案篇五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物理浮力教案篇六
1.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2.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铁球,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1.9n,把铁球浸没在水中时,铁球受到浮力是4.9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
3.一个铁球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0n,当把铁球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n,此时铁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当把铁球的一半没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
物理浮力教案篇七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
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
2、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
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
3、密度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1)f浮=(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当时悬浮。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直至漂浮当时上浮直至漂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物=f浮。
例:将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图,则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cc球所受浮力最小。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浮a=f浮bf浮c,即选c。
物理浮力教案篇八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测量、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石头、乒乓球、橡皮擦、铁钉、测力计等。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ppt这艘轮船可真大。钢铁制造的轮船这么大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呢?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生:有浮力。
师: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呢?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师:下面我们先探究: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活动一。
猜想物体的浮与沉。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呢?生:不是。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组讨论。猜一猜哪些物体能上浮,哪些物体会下沉?并有小组长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1.小组讨论。
师:填写完的小组请坐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来表。
示,是浮的我们用拇指向上的动作表示,是沉的我们用拇指向下的动作表示。老师读,你们做,准备好了吗?(好,乒乓球„„学生做动作)。
2.动手验证物体的浮与沉。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怎么来验证呢?(做实验)师:如何进行实验验证呢。
出示实验要求:
1.把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进水中,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2.实验后把结果填表格里。
3.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实验前请个同学来朗读实验要求(朗读后)小组实验开始。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将实验材料分类。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了。
师:是的,像乒乓球、木块、塑料泡沫这类是浮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上浮的物体,像石头和铁钉这类的物体叫做下沉的物体。
(板书: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
师:其实生活有许多像这样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那么谁能举例说说呢?
生:羽毛是上浮的物体。
生:树叶是上浮的物体。
生:锁是下沉的物体。„„。
学生提问题。
实验:为什么塑料泡沫等物体会浮在水上?
师: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塑料泡沫等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跟着老师做:首先把泡沫慢慢的放在水上,轻轻的用手向下摁,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汇报:
生:当把泡沫往下压时,手感觉有一股力量。
生:泡沫浮在水面上思考:
师:这股阻止上浮的力量是什么?
生:浮力。
师:你能说出浮力的方向吗?
生:向上。
当塑料泡沫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受到浮力了吗?生:受到了,是浮力让泡沫漂浮在水面上的。
教师小结。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师:乒乓球、泡沫是属于上浮的物体。
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电脑上出示:
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要知道的问题呢?
生: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电脑出示: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认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认为不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不要紧,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同学们,那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先询问学生的实验设计。
出示实验要求:
(请学生读要求)。
实验要求:
1.先称一称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并记录,再放入水中。
2.然后称一称物体在水中的重量,并记录。
3.填写完表格后说说你的发现。
友情提醒:
1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2物体和测力计不能接触盆壁。3正确使用测力计。(手钩住测力计末端挂绳,读数时视线与指针保持同一高度)。
师:宝贝们,请记住友情提醒,现在小组实验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
学生小组内汇报实验结果,填写数据。然后学生通过展示台展示解说小组的实验单及发现。
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变轻吗?
预设。
生:还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生:我发现橡皮擦放在水中时,测力计上的指数由大变小了。
生: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不一样,在空气中会重一点,在水中会轻一点。我认为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学生齐说:
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水的浮力的。
师:所以这个概念能不能只是对于上浮的物体来说呢?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在原黑板概念基础上板书: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板书设计。
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物理浮力教案篇九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第142页5题。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一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二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三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机械效率。
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四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 :第142页5题。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五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物理浮力教案篇十六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四、布置作业。
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