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范文(19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潜力,需要去发掘和挖掘。怎样进行作品赏析是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论文,供大家对照学习、参考和借鉴。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巩固识字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
2.)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指导读句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a.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呱哩。
提问: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吗?
(都是口字旁,都是拟声词,都是形声字)。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圈纹碰。
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们吗?再给它们找个朋友吧!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
圈:卷入口就读圈,圈圈圈,圆圈,圈起来。
纹:绞丝旁加上文也读纹,纹纹纹,波纹,皱纹。
碰:要注意右边不是亚。
3.)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读句“??河水??荡回来”
7.)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齐读这个自然段。
9.)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碰。
水的波纹河岸。
荡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引导学生板书:碰。
声音的波纹石壁。
返
5.)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填空练习:
1.水的()碰到()又()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
7.)小结板书:明白。
8.)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二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河岸。
荡回来。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碰
声波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5.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想想: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说: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碰到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7.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时的高兴与刚来桥洞时一样吗?引导读出小青蛙兴奋、欣喜的感情。
四、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一段,理解小青蛙现在的“欢快”心情。
2.指名一个同学扮演小青蛙,其余同学读回声,体验欢快的心情。
3.放课件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
2.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小结: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参与实践,就一定会比小青蛙聪明。
六、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读读抄抄”。
[评点]。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的同时主张精思。小学生学语文思什么?如何思?它不是逻辑性极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本案以“对回声,青蛙妈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主问题展开,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正是这种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可谓至理矣。(周一贯)。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三
1、教材的地位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播放课件)。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返回。
声波---------石壁。
回声。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上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明妈妈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有学生把“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当学生把较为重要的两三个问题提完后,我应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处理会更好些。另外,在朗读的环节上,还是要再进行加强。朗读的时间少了,形式也不够多样。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四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三)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朗读全文。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四)指导书写岸、园、围。
(五)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六)板书设计。
回声。
碰遇。
水波))))河岸声波)))障碍物。
荡回来返回来。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五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教学难点: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播放声音)导入;
1、请同学们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六个同学分别读课文的六个自然段,老师及时纠正并对孩子们读课文的情况给予及时评价。
检查生字(分三组呈现)。
第一组:呱哩指名读、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口字旁,和说话有关系),找学生分享认字方法,老师猜字谜,一口吃掉大西瓜是什么字?第二字:纹碰指名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呢;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碰的识字方法,出示碰的象形文字。
第三组:圈返指名读,学生自主分享识字方法。
生字已经掌握的很扎实了,把这些字放回词语中你还能会读吗?
出示词语:呱呱叫一圈圈波纹返回碰到哩。
出示带轻声哩的句子: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小青蛙觉得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太好啦,现在它迫不及待的邀请大家去郊游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观察课本148页第一幅图,自由的说一说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坚固的石桥、潺潺的流水、怒放的鲜花大家说这样的景色美不美?生:美!
生:石桥和倒影。
师:什么样的石桥?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讲解半圆和倒影。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关于倒影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
石桥和倒影组成这么美的景色,难怪小青蛙会说——。
“呱呱呱,多好看啊!”(齐读)。
3、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谁来试一下?
师:嗯,你读的也是顶呱呱的,谁再想来读一读?
师:你觉得读这个句子应读出怎么样的语气呢?
生:高兴。
师:那就带着你们各自的感受来高兴的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指名读、齐读)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师:小青蛙紧接着又问?生:“你是谁?你在哪儿?”
(出示这句话:你是谁?你在哪儿?)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呢?师:那该怎么问呢?请你来!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角色扮演:
师: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在回环的阅读中让孩子们明白那只看不到的小青蛙就是回声。
4、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
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
教学难点: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奇怪的声音叫《回声》(补全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师:究竟它是怎样奇怪的声音呢,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吗?请小朋友轻轻打开书本翻到148页,看——(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插图的画面)。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鸟的叫声,近处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小河上有座石桥???(师配乐自然地将课文背下去)。
1、师:小朋友,故事好听吗?
咱们自己也来读读这个课文!
2、小朋友读得开心吗!小青蛙也很高兴,他也高兴得叫起来了。你听:呱呱呱(出示课件青蛙叫)。
4、小朋友也学青蛙来叫一叫?
5、课文中青蛙是怎么叫的,你能把这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
出示句子: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谁来试一下?
师:嗯,你读的也是顶呱呱的,谁再想来读一读?
师:你觉得读这个句子应读出怎么样的语气呢?
生:高兴。
师:一般你什么时候很高兴呀?
生:??
师:那就带着你们各自的感受来高兴的读一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6、小青蛙看我们小朋友读得这么棒,可不服气了呢,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句。
子,你们能将他们读好吗?
出示句子:
1、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2、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3、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师:小朋友先自由的选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特别是红色的字要读准音。读好的小朋友请举起你可爱的小手!
师:1谁敢第一个挑战?
这里这个“哩”读轻声,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师:还有谁再来读一读?
师:是呀,你觉得那时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呢?
那你们觉得应怎么来读呢?
师:2谁还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二生)。
师:波纹这个词你念得多好呀!你可以做小老师教全班小朋友一起读一读行吗?小朋友,“波纹”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一圈圈地波纹)。
河面上这样一圈圈的纹路就是波纹,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一圈圈波纹(齐读)师:3还有哪个小朋友喜欢最后这一句的,你来响亮的读一下!
这里的“碰”是读后鼻音,开火车读一下。
师:小朋友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下吧。
三、学习第四五段。
抛出问题:是谁解决了小青蛙的疑惑呢?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呢?请小朋友自由的读四五段找一找,并用铅笔轻轻的画下来。(自由读四五段)。
师:小朋友,想看一看青蛙妈妈妈怎么做的吗?(出示青蛙妈妈做实验的课件)。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字卡。投影仪,盘子,水,石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你读了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板书有价值的学生的问题。
二、、那接下来你想干什么呢?好的,尊重你们,我们用笔划出正字词,标出自然段,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检查。第一小组读课文的一段,顺序其了组读二三四五六段。
指名读,读你想读段落。师生纠正字音,评价。
四、认读字词。
1、自由识记词。
2、小组长检查。
让学生发挥小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
3、老师检查,指名读,带读。提醒“哩”读第一声。
4、小组给他们组词。
五、写字指导。
1、观察。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
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2、范写。生写这两个字每个写一个。评一评:放在投影仪上看看说说。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
3、观察。两个字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姿势。
六、朗读感悟。
设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谁能自信的告诉大家生字你全会了?好,那你把他们放到课文中去把课文读的更流利好吗?自由读。
2、现在你能回答自己提的问题了吗?学生回答,读相应的课文,齐读。
现在老师也有问题问你们,听好,再读课文,然后告诉我吗?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要求默读。
3、学生读后回答,你画出那几句,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老师看你的嘴形说字,带读。
二、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指导朗读。
1、上节课小朋友们读的可好了,接下来我们请几位小朋友读他自己喜欢的段落给大家听,你仔细听,过会请你评一评。
3、第二段朗读。老师也很想读,让我来试试好吗?请自己读。再指名读。
4、朗读第天段。请小组读。
5、小青蛙在桥洞里说话会有回声,小朋友你们在哪儿听到过呢?指名读。
6、齐读课文。
7、读读抄抄。
8、实践活动: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山价或者空旷的房子叫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三、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动作的词语。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的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
请你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
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
最后,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四、朗读课文第四段,北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所用物品、所做动做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五、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六、朗读感悟第五段。
1、知道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2、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3、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和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小青蛙听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乐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5、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八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但科学性又很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但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本来想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来影响教学秩序,我就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用画来表示回声的现象。随后,再要求学生讲解自己画图的`想法,在回头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我还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一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来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之后学生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的火花,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布置学生试着到课外去找资料,寻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的分组讨论会,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作到各个都说,关照面更大,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的到位。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九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课时。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到(),又一圈圈地()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
1、上节课,学习了《回声》这篇课文。我听说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节课想不想和黄老师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这奇妙的回声。看,不远处,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最想说些什么?生谈。
2、齐读第一段。
导入: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小青蛙会说些什么?(生谈)。
(一)分享快乐。
小青蛙高兴地叫:呱呱呱呱,多好看哪!
出示。
(1)你就是青蛙,你会怎么说?
(紧扣关键词“哪”进行朗读指导?)。
(2)齐读。
(3)就在这时,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到底发生什么奇怪的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段的后面几句。
(二)感受奇妙。
出示:
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1)指名读。
(2)谁能用一句话来说?
(3)如果你是小青蛙,你就是那只看不见的青蛙,我们来演一演(师生合作)。
(4)演一演。
(三)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小青蛙也奇怪极了,它问妈妈——读。
出示。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指名读(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唉,同学们,如果老师把“吧”、“哩”和可爱的小问号藏起来,你们再去读读,你发现什么?(生谈)。
(3)小青蛙它知道吗?(不知道)对呀,此时的它是奇怪极了。看来这几个字不能藏呀,(放回原句)。
(4)齐读。
(四)深入探究。
(1)过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唉,还是青蛙妈妈有办法?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2)齐读。
(3)多有趣的实验,想不想去看一看?
(4)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谈)。
(五)明白事理。
(1)那青蛙妈妈又怎么说呢?自由读读这段话。
(2)自由读、指名读。
(3)激情导读:你看,青蛙妈妈讲得多清楚,多准确呀!水的波纹是荡回来的,声音的波纹是返回来-——生读;说得多好呀,原来声音的波纹也像水的波纹一样去了还会回来的——生读;老师知道了水的波纹和声音的波纹碰到河岸、石壁障碍物会——生接(会回来的)。
(4)噢,原来水波和声波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那么它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呀?
(5)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回声与水波的对比图。(生谈)。
(6)此时,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7)小青蛙你明白了吗?
(8)引读:小青蛙明白了,高兴得————。
(9)想象说话,小青蛙可能高兴得————。
(六)口语交际:
(2)生谈。
(3)有感情的读读小青蛙说的话。
(七)亲历生活,走出文本。
1、除了桥洞里可以听到回声,你还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2、欣赏回声(广场上、山谷中……)。
3江西有一个回声谷,如果你站在山谷中对着山谷喊,山谷也会对着你喊,有趣吧!美国牛津郡山谷枪声可连续反射20次……听了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板书奇妙)。
4、科学家们就是利用这奇妙的回声测出大山的高度、海洋的深度……还可以帮人们治病呢!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像回声一样有趣的事,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呢!
1、出示生字圆围。
2、仔细观察这两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写这两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谈)。
3、师范写。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课时。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到(),又一圈圈地()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一蹦老高、、、)。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河岸。
荡回来。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碰
声波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5.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想想: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说: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碰到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7.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时的高兴与刚来桥洞时一样吗?引导读出小青蛙兴奋、欣喜的感情。
四、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一段,理解小青蛙现在的“欢快”心情。
2.指名一个同学扮演小青蛙,其余同学读回声,体验欢快的心情。
3.放课件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
2.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小结: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参与实践,就一定会比小青蛙聪明。
六、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读读抄抄”。
[评点]。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的同时主张精思。小学生学语文思什么?如何思?它不是逻辑性极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本案以“对回声,青蛙妈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主问题展开,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正是这种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可谓至理矣。(周一贯)。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意图:。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引发兴趣。
1、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语朋友叫“回声”(板书)。
2、师:关于“回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识字,短文复现。
1、师:这课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怎么认识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2、出示词语,同桌互查,用星号评价对方。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一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
2、出示课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3、图文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
4、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五、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短文复现,巩固识字:。
一天,聪聪来到鱼塘边,看见青蛙游来游去,就“呱呱呱”地学青蛙叫,还捡起石头扔过去。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
2、出示“纹、影、倒、洞、游”描红后观察。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3、示范指导。
(1)范写“纹、洞、影、倒、游”四个字,让学生仔细看,一笔一画都要认认真真写好。
(2)讲解要点:“纹”的纹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4、学生临写。
(1)古筝响起,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
(2)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3)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六、注意事项。
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回声的资料,没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向家人请教有关回声现象。
第二课时。
一、引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入新课,学习二、三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那只看不见的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回声的话,体会两次话的语速、语调都一样,理解回声的特点。
4、青蛙自己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怎么读?谁来读?((从标点:问号、感叹号等来体会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5、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三、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标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或者板画)。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四、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等朗读全文。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五、指导书写--岸、园、围。
六、读读抄抄(课后题)。
七、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碰遇。
水波))))河岸声波))))障碍物。
荡回来返回来。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及产生回声的原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31回声)。
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识字: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呱呱叫、说话哩、圆圈、波纹、碰到、返回”指明学生认读。
3、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岸又返回来。)。
4、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
返回来。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学习第一自然段。
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读后回答:什么像个大月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2、请同学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然段。
读后回答: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
2、默读第二段,并把话画出来。
3、分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学说话的小青蛙。
4、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5、再读:注意语气不同。
6、小青蛙很奇怪,它是怎么做的?读一下小青蛙妈妈的话。
我们也跟着小青蛙妈妈去看看吧。
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表示动作的词吗?拿起笔,把这三个字涂上黑点。
很远,波纹还会荡回来吗?
青蛙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2、指名读青蛙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3、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叫声像波纹?读第二、三句找到答案。
也要()回来。
5、解释:“荡”:(水波一上一下,一起一伏地动)和“返”
6、学生加上动作说一说。
7、指名读第四句话。回答: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叫什么?
8、朗读青蛙妈妈的四句话。回答:什么是回声?
9、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指名读。
学习最后一段。
1、小青蛙的心情现在怎么样?为什么高兴?
2、我们也学到了知识,让我们高兴地读第六段吧。
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
“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回声》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版块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通过朗读课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三年下学期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结合课程资源,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是一篇知识童话,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这节课,我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指导读书、观察实验所提供的形象,以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练习说话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让学生获得有关“回声”的自然常识,还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整堂课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
本课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的。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科学童话《回声》。板书课题:回声。
3、师:这么美的景色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打开书读一读
预设:找出比喻句,课文中把什么比做大月亮?
4、指导朗读(指读、范读、齐读)
预设: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4、师:青蛙为什么奇怪?它是怎样问妈妈的?
预设:理解“奇怪”“极了”“奇怪极了”词语的意思。抓住词语理解小青蛙的心情。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三、朗读感悟,理解“回声”。
师:青蛙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课文的话来回答。(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教学】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填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做实验演示:在装水的玻容器投入石子,学生观察水波的变化。做动作理解:荡。
4.用上动词“带、跳、捡、扔、激、碰、荡”说话。
2.预设:为什么青蛙妈妈说他们像?
3.做练习(出示妈妈的话)
4、师:青蛙妈妈讲的话大家读明白了吗?(学生交流)
5、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6、师:回声的话该怎么读,知道了吗?(“回声”的朗读声音延长”)请每个同学再去读读第2小节,画出写回声的话,然后读一读。
进行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回声的话。指名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
(1)读好第5小节小青蛙的话。(出示句子: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蹦”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跳”)“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换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一跳老高、一蹦三尺高、手舞足蹈……)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词语的积累靠教师的有意识指导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
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到(),又一圈圈地()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一蹦老高、、、)。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四、总结拓展。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五、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课文回声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桥景图”)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第一段吧。
2.过度: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小青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二段,我们想想小青蛙发现了什么?(在桥洞底下发现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那只小青蛙学它说了什么话,请你用画下来读一读。请注意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谁能给大家演一演呢?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4.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疑问的语气。)。
5.引读第三段:这时候,小青蛙——,于是他——,妈妈——。
6.过度: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三、四组同学读第四段。想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青蛙妈妈怎样做呢?它有哪几个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把石子小河里)。
5.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水波河岸荡)。
6.过度:青蛙妈妈为什么让小青蛙观察水波纹呢?请看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大家数一数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你明白吗?
3.引导理解: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叫声像水的波纹)(师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一边指图一边范读)第二、三句: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板书:声波石壁返)师引导比较:水波一起一伏地在动,因此是——(生答:“荡”回来);而声波是直接——(生答:“返”回来。)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生配动作读)第四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4.青蛙妈妈可真会讲道理,我们把它的话再完整地读一遍。
5.(课件演示“回声图”)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7.除了课文讲的桥洞里,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呢?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六段。
2.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3.小结:小青蛙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总结拓展。
2.过度:这些回声的小故事有趣吗?老师相信你们编的会更有趣!现在我们进入“小作家天地:回声的小故事可真有趣,我也来编一个!”
(二)哪些人或者小动物来到什么地方听到回声?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3.评议习作。
4.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