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论文(优质18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不妨通过总结来巩固所学。如何写一篇趣味横生的寓言,需要对寓意的把握和巧妙的表达方式。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过载和信息安全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宗教领袖对于信仰和和平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和谐共处。
休闲农业论文篇一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近几年,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正处在市场的'发展阶段,“农家乐”旅游依然属于微利经营,发展本地区的休闲旅游项目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政府要提高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认识,把休闲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农村扩大内需、缓解农民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在税收政策上实行减免措施,在国家许可的情况下为经营者提供最大的优惠。在证照管理上,“农家乐”的经营者只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及健康证这3个证件,制定统一收费标准,而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也要考虑“农家乐”的实际状况,给与其相应的费用减免。
2.2加强规范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强对其的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全面发挥旅游、文化、交通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统筹安排,协调管理。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标准,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开始,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防止出现强行拉客等各种不文明的竞争行为,让山区休闲旅游可以健康、有序的进行。
2.3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武陵山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必备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尤其是要把区域性基础设施当作投资的重中之重,要做好交通、环境、安全等各种保障设施,同时规范住宿、饮食、卫生等建设标准的要求,全面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使休闲农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还要实行投资的多元化,各银行也要积极把休闲农业的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一项重点内容。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外资的投入。不断进行招商引资,运用现代社会的服务理念,把农家乐和休闲度假设施充分结合在一起,建设出具有高层次的山区休闲旅游。
2.4创新各种名品名牌。
武陵山区可以通过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定,打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休闲、娱乐等高品质的休闲农业经典。要注重挖掘武陵地区的各种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以“农家乐”休闲项目为根本,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把休闲农业建设成为更加人性化、绿色化的一种体验式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休闲农业论文篇二
吴舰航1,2(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2.哈尔滨市农业信息中心,哈尔滨150021)。
摘要:目前,哈尔滨市休闲农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机遇使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市场潜力。阐述了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等几方面内容,并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论文篇三
城市休闲性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种,从古希腊的集市、罗马的广场到中世纪的市场、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经长期社会发展演变形成的,还是经过规划或建筑师设计构建的,其空间形态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当代休闲学权威杰弗瑞?戈比提出这种空间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在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从受“形体决定论”思想而单纯改善主要街道、公共建筑、公园、开放空间形象等手法的“城市美化运动”,到“人本主义”开始注重城市休闲空间功能的改造,其过程体现了城市休闲空间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更新发展。特别是“人本主义”的思想是城市休闲空间改造的精神和灵魂,它反映了规划者思索附近居民对休闲空间使用偏好的可能性,是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的进步。
休闲农业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休闲农业论文篇五
摘要: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推动了现代城市休闲空间的建设,对其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可持续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巴塞罗那模式”,探讨中国现代城市休闲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措施。
关键词:巴塞罗那模式;休闲空间;现代城市。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科学信息技术日趋完善,共同迎来了现代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城市休闲空间则是其休闲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当今中国现代休闲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公园、广场、道路、商业步行街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工作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都需要休闲的公共空间得到放松。因此,在借鉴巴塞罗那城市规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对于以人为本国家政策的落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休闲农业论文篇六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在长沙地区的发展已经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限制了长沙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完善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论文篇七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不够完善,从而对于各地开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无统一组织原则和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很多混乱和阻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和引导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和管理,以确保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者(企业和农户等)进行支持和保护。总之,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将会出现若干问题,包括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产业链利益方的协同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产业扶持政策等,需要理论学界、企业专家、政府、农户等主体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值得肯定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会推动我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休闲农业论文篇八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1)。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休闲农业论文篇九
充分发挥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从法律法规、监管体制、政策扶持、规划协调等方面引导休闲农业旅游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一,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则应尽快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的奖惩措施,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4]。其二,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休闲农业项目审批、环评等问题的监管,将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休闲农业项目遏制在摇篮中。其三,给予休闲农业经营组织一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其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其四,制定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之前要开展深入的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调查,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品牌特色、环境容量、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本土化与特色化的规划开发。
3.2实行绿色生态经营,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
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已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对于未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也应以绿色经营方式防范于未然。如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畜禽的养殖规模,严格控制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工业项目建设;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价值;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旅游印刷品[6];严格禁止开山取石、损毁林地等生态破坏行为,杜绝销售野生动植物制品;坚持本土化开发,多引进本土特色物种,销售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具有本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保护原有乡村建筑的聚落形态,所建的配套设施应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互协调、相互辉映。
3.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要更好地维持与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可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方式以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诸如,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必须转变唯gdp而上的思想观念,树立休闲农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为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积极迎合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市场需求,自觉维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可由当地政府部门指派相关专家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他们的好处和可能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小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游客的教育,可在休闲农业旅游地通过设置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交通工具等手段,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也可通过环保宣传牌、宣传册、导游讲解等环境解说系统加强宣传教育。
3.4注重环境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环境管理的`技术水平。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中,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更有效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当地政府部门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可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资金投入,可以是引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技术,也可以是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研发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例如,利用“3s”技术可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休闲农业环境信息网络,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科学调节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容量,以免游客过多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7];使用绿色能源与绿色材料并依托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休闲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油烟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运用,加强绿色能源与环保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优化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3.5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环境管理智囊团队。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慧支持。首先,各地区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建立由休闲农业经营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人员等组成的专家智囊团队,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为政府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进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谋。其次,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参与主体进行环境知识培训,既可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组织他们到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调研并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开拓管理视野;再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前景、凝聚的组织文化等吸引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3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郑州休闲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规模、结构、服务、产品、内容、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笔者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提出“稳步提升休闲农园水平、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等具体发展途径,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制定规范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对策以实现郑州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史亚军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7]张发民.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选择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7):3-4,9.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二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三)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管理。
目前来说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期,以散、多为特征的行业,所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但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决定休闲农业存与亡、好与坏、大与小。所以很多地方存在不良竞争,大都以散户经营为主的地区,为了节省成本服务质量低下、消费者满意度低,这就造成了地区信誉度下降,口碑上不尽人心,所以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政府开展一系列的阳光培训,增加农业劳动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培育一批地方从事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提高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形成人性化管理,体现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拓宽休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备条件。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三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2007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四
内容摘要:适逢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举行,杭州的休闲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必将极大地带动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杭州休闲产业当前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杭州休闲产业问题对策。
休闲产业是涵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以及与此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纪念型工艺美术品等多方行业的综合产业;又是能优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从提出的“游、学、住、创业在杭州”到的“休闲之都”和“女装之都”,再到提出打造“会展之都”与实现的“中国茶都”和“动漫之都”。而20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行更是将杭州的休闲产业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总的来看,杭州休闲经济起步虽然只有五六年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杭州的休闲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已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五大休闲场所。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6月底,杭州市已有210家星级饭店,数量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并拥有各类旅行社318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杭州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国外市场的扩大,杭州的入境游人数已连续三年排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五
日前我省的牛肉大部分来自于广西省、山东省,本省肉牛供应量处于较低水平。而安徽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牛的耕田作用越来越小,很多农户不再养牛;我省的猪肉主要来自于外地养殖场,许多地方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幼妇孺,肉牛和猪养殖劳动量大,一次性投入大,饲喂费工费时,饲养不方便;有的农村社会治安不好,农民怕丢失、被盗,不敢养牛和猪;过去养牛和猪是一家一户饲养,不利于环境的卫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环境的清洁,很多农民不愿意养牛和猪。
xx年的肉牛价格再创新高,市场上活牛价格高达28~32元/公斤,育肥牛为 34~36元/公斤,牛肉价格为42~46元/公斤。一头牛育肥3~5个月,纯利润达1000~1700元。农民养殖一头母牛,如果一年能产一头犊牛,就能收入1500~1800元。养殖肥猪或者繁育仔猪收入都不错。
现省内肉牛供应主要来源于安徽芜湖等地。合肥淮南六安一带有著名的小吃,“牛肉汤”深受安徽人喜爱,到安徽必会吃“牛肉汤”,随着肉牛的价格上升,也逐渐的从前年的2元一碗升到现在的 3。5元一碗,但吃的人仍旧很多, 牛肉是供不应求,供应的肉牛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省外的以牛肉供应为主,主要原因是活牛长途运输存在一定技术上的困难。而牛肉长途运输的保鲜成本也较高。因而省内肉牛的养殖成本最低。现在是供不应求。现在肥猪和仔猪都是供不应求。
肉牛养殖的风险主要是三方面:
1、 价格风险:肉价市场的变动。以目前物价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和猪肉的价格波动较低,因此价格风险也较低。
2、 疾病风险:目前牛口蹄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牛肺病为主要防疫对象。在牛饲料中添加中药可进行有效的防治,牛是疾病发作很少的饲养动物之一。而猪的常见猪有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等,只要做好防疫工作就可以了。
3、 自然灾害风险:水灾、气温等风险系数不高。
安徽省内目前肉牛养殖地方首选淮南市孙庙乡。合阜高速直穿淮南。距合肥仅90公里,交通方便,淮南雨水充足、气候相宜、地势平坦。而且淮南有瓦埠湖(在中国地图上可以找到),周围是大坝,草木丰富,当地主要靠种植水稻小麦(秸杆可以喂牛),民风纯朴,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工厂,环境优美,适合发展养殖业,目前对当地申办各种农业种植、养殖有政策性的照顾。再者淮南有充足的土地资料和饲料资源。
(1)近期目标:
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建成生态养殖基地并投入生产,同时建成并完善公司生产体系,管理营销体系,联营合作体系。
(2)长期目标:
从生态养殖基地运行的第二年(产品出栏销售时期)开始申请进入国家农业产为化示范项目,取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利用国家补助金等,以已经形成的基础优势为核心,扩大养殖基地,走公司加农户的道路,即我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饲料,然后集中回收出售。或者办肉类加工厂,改进制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小吃“牛肉汤”,销往全国。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六
休闲农业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它强调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近来,我有幸体验了几次休闲农业,领略了乡村风光和农耕生活的美好,也汲取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
二、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休闲农业所在的农村环境天然纯净,自然之美令人赞叹不已。在这里,我悠闲地漫步在田间小路上,静静地聆听着风声和鸟鸣,阵阵清香的味道弥漫在空中,草木芬芳,白云飘逸。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悠闲。这里的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溪水,它们散发着的自然味道,特别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所散发出来的生机和美丽。
三、了解乡村农耕习俗。
在休闲农业的场所,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能了解和体会到乡村的农耕生活。在花田采摘,果树果园品尝,土炕烧饼制作等活动中,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农民辛勤劳动的艰辛,还能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充分体会到了“丰收之喜”的大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
四、休闲的同时还可体验农作物和食材的培育。
休闲农业还让我们亲身体验食材的种植过程,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的驾驭。我们可以亲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摘取,不仅对生物学科有所收获,同时还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在拿到成果的那一刻,更加感觉到了自然的魅力与人类的劳动所造出的非凡价值。
五、归来感想。
回到城市,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休闲农业会如此受欢迎。我认为,休闲农业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更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旅途中不只是享受到了美食、美景和乐趣,还让我们重温了生命的本质、独特的魅力和美好的体验,受到了精神与心理上的愉悦。因此,我坚信休闲农业会在未来蓬勃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精神富足和身心健康的一种好选择。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七
项目概况:主要打造建成旅游、休闲、垂钓和各类观光果园项目(桑树园、油桃园、葡萄园和中草药等规模园区)。
该园区规划面积8000亩,充分利用京沪高铁以西,省道s311以北,高铁快速通道以南土地区位优势。采用“荒山基储滩区启动、腹地跟进、体系创新、城旅共荣”发展策略,构筑“三园、一村、一中心”特色功能体系。
桑涧镇果树观光园:依托现有的山区丘林地理优势建成2000亩油桃,2000亩葡萄、2000亩桑树高效观光区果林示范园。打造成休闲观光、采摘一体的生态园。
桑涧镇休闲度假村,充分利用老虎洼及桑涧水库的自然优势,依托定城东向发展战略,建成拥有200套别墅型生活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形成集散服务中心,主题休闲街区和美食公园旅游产品系列特色。
桑涧镇休闲垂钓中心,充分依托桑涧镇水库水利资源优势,建成2000亩带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的休闲垂钓中心,接纳四方宾来观光、垂钓。
项目估算总投资3亿元,其中:果树观光园1亿元,休闲别墅等1亿元,垂钓中心1亿元。
建设时间为3年,从2015.11—2015.11
项目共涉及四个行政村,目前已向土地承包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做好土地流转准备工作,同时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资深专家来我镇实地勘察并做详细规划设计,向社会发布招商信息。
项目规划区位于省道s311定滁路以北,北至京沪高铁快速通道连接线,东起京沪高铁线,西至定城交接处,这里地理条件好,有山,有水,有绿地,自然资源丰富,离省会合肥及淮南、蚌埠和滁州都是一小时以内到达时间,京沪高铁定远站十分钟时间到达,交通非常发达。
根据市场预测,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总收入将达1.5亿元,扣除成本和税费,预计利润每年可达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五年时间。
独资、合资、合作
项目单位:定远县桑涧镇人民政府
地址:定远县桑涧镇
联系人:刘宏周
电话:4922010
电子邮箱:sjlutao@
一、项目区概况
噜嘎村位于四大寨乡东北部,距紫云县城30公里,四红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气候舒适,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噜嘎村全部为布依族,民族风情淳朴好客,自酿米酒甘醇,可谓酒甘民淳。噜嘎村全村589人138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轻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再加上2015年噜嘎水库建成,不仅为我村农业灌溉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也会带来观光旅游人流资源。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
一是基地可靠。噜嘎村土地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农业种植年收两季;可以在水稻收获后种植蔬菜,既不影响农民粮食生产、又可以给农民带来蔬菜种植利于。噜嘎水库的建成,为鱼的养殖奠定基矗二是条件优越。我村森林覆盖率高,无工业企业污染,空气、水质、土壤、气候、风向等自然条件非常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是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三是服务到位,四大寨乡农推站有农业科技科技人员7人,其中兽医师2人、农艺师5人,农技服务到村入户,成为噜嘎村种养殖业发展的后盾基矗同时,四大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
(二)必要性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于拓展农业的'经营范围、延伸生态产业链、减少农产品运销环节、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观光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饮食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利润流失的中间环节,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地增加了。
二是拓宽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转变了农业的增长方式。休闲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发展领域与范围,使农业不再依靠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而是通过增加农业发展空间,不仅赚农产品的钱,更赚服务业的钱,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克服了土地利用限制等瓶颈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的整合,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多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作为依托,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相结合,克服了旅游业发展中受土地资源严重制约的矛盾。
四是实现了城市乡村相互交融,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休闲观光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好去处,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项目建设编制的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及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重点发展及总体目标:蔬菜种植业300亩、设计年产150吨;水晶葡萄20亩,设计年产8吨;养殖场4个,设计年产野鸡5000羽、野兔5000只、网箱鱼水库养殖鱼50吨。农庄2个,年容纳客流3万人次。预计年销售额达400万元。
3、建设工期:2年
四、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1)蔬菜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约300亩。主要种植常规蔬菜,如:白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2)水晶葡萄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约20亩,供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使用。(3)养殖场4个,一个野鸡养殖场,一个野兔养殖场,一个网箱鱼养殖基地,一个水库塘养鱼基地供休闲观光垂钓体验活动使用。(4)农庄两个,农庄设计以游客的食宿为主,兼有茶、棋、牌等休闲娱乐活动。
五、项目投资概算
蔬菜种植基地租地21万元/年,种植及管理成本7万元/年;水晶葡萄基地租地1.4万元/年,种植及管理成本2万元/年;野鸡养殖场建设4万元,引种20万元;野兔养殖场建设4万元,引种20万元;网箱养殖基地及水库塘养建设及租水库17万元,引种8万元;两个农庄建设40万元,总固定资产投资145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总投资245万元。
六、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益
1、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利润80余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年。由此能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85个以上,为农民新增收入100万元以上。
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玄月
——信息来源:
——信息所属: 安顺 紫云县 四大寨乡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八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的居民大量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给我国的农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项目试图通过生态、高效农业同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探索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本项目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合理的布局水产、林地和经济作物;以民俗文化为先导,加强项目的文化、教育功能;以休闲设施、农家乐为核心,吸引城市居民到项目中进行体验式消费。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农村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旅游业庄园,成为扎根,辐射半岛的城市居民假日短途休闲旅游目的地。
本项目涉及的产业有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现实版“开心农场”以及户外运动。
现在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气候,尤其在城市的大型超市中,有机蔬菜和绿色肉蛋奶受到市民的欢迎,随着市民消费水平和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景势必更加广阔。
农家乐作为市民假日近途旅游的目的地,今年来一直非常火爆。但这一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经营者更新比较快,很难见到规模大、服务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经营者。这一市场还留给像本项目这样的后来者很大的空间。
现实版“开心农场”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事物,主要有“自理式”和“托管式”两种经营方式,在xx、xx等北方大中城市的xx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在xx区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现实版“开心农场”起初本是城市居民为了放松身心、体验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情况下,又有了降低生活成本的因素,它的发展应该是“方兴未艾”!
这里的户外运动主要的是素质拓展训练,是现在各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中专院校和户外俱乐部非常流行的培训方式。
本项目涉及的行业都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我们是后来者;但是将这几个产业整合在一起的项目少之又少,我们又成为了这个细分交叉市场的先到者,拥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们在辛兴镇西公村考察了一块项目拟用地,此地由三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20年,这三位承包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有着极大地热情和兴趣,此地有几个大小不等的池塘和两条由水库引出的水渠,土地部分已经种植了数目可观的白杨树,树龄大多在五年以下,池塘中野生泥鳅比较多,但是此地交通略显不便,只有便道与外界沟通,不适合大型汽车和机械的进出。
以此地为例,我们的营运计划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建设以道路整修为主要内容,使项目拟用地与外界有比较畅通的联系。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科学布局水产养殖格局,主要发展甲鱼、泥鳅养殖业,同时开展垂钓业务,吸引垂钓爱好者前来垂钓,初步发展以特色餐饮为重点的农家乐。这一阶段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积累资本进行第二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摸索经营经验。第二阶段,在积累充足资金后,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现在农家乐项目无法做大规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的要求。因此,此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结合当地实际。考虑到本项目的主要客户是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参照快捷酒店为宜。同时,增加户外运动项目,比如素质拓展训练设施和真人cs设施等。在生态高效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建设精品菜基地,生态养鸡、养猪,不仅做到食品原材料的自给自足,而且可以支撑产品的对外销售。当然,其中预留一部分土地给现实版“快乐农场”所用。本项目的长期规划甚至可以引进沼气技术来,农场内部各部分间互相联系,互为支撑,形成一个闭合循环、和谐有序的统一整体。
根据项目的营运计划,我们的营销计划也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初步创建品牌,严把产品质量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养殖,努力将产品引进xx和乃至整个xx的大型超市,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和大型餐饮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打开产品销路,是产品获得良好的美誉度。第二步,伴随第二阶段的营运,严把产品质量关,餐饮、住宿服务关。大力进行品牌的建设和运营,运用平面和网络媒体,建设强势的新农业品牌。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xx是xx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起源地,又拥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这些都为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根据项目营运和营销计划,我们需要的人才大体需要以下几种: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经济作物种植、家畜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酒店餐饮营运等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支撑项目的酒店住宿以及户外运动项目的运营。
(三)营销人才。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市场企业才有发展,营销人才必不可少。
第二阶段,总投资1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品牌营销,建设现代化的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庄园。
首先,作为一个交叉细分市场的先到者,可参考经验少是最大的风险。其次,与项目拟用地原承包人的关系问题,因涉及到土地承包等农村比较敏感的问题,也面临较大风险。第三,在地理位置上本项目拥有一定的劣势,因为离xx市较远,很大一部分城市客源被城市近区县截流,在市场开拓方面困难比较大。因此,项目的特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