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专业17篇)
教案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编写教案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教案范文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能力。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一
成功的方面:
1、目标明确,学生在课上已全面达标。
3、在课上选取与学生生活或是感兴趣的事进行组织教学,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练习分层,符合学生认知循序渐进的特点;
不足的地方:
1、时间安排过紧,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练习;
2、在口语的表达方面还有不足,语言儿童化还有待提高;
3、在知识细化方面还要下功夫。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二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自主探索”,突出过程性目标,实现教的转变、学的转变、课堂气氛的转变。下面以《中心对称》一课为例,进行反思。
一、关于概念的教学。
中心对称概念的引出。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我设计先复习轴对称概念和性质。本课在揭示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时,加强了和轴对称的辨析,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这一概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的转变:本节课我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中心对称图时,我只给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把对称中心定在不同的位置。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画图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达到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的目的。
三、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让学生设计上面的各种类型图,学生自己去解答,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了规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五、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不足之处。
1、轴对称的概念强调不到位、不够细致,尤其是对称点的概念。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太短。
2、没讲中心对称与旋转对称的关系。
3、联系生活的例子离学生经历太远,如举测小口瓶子的内径,能使学生亲自动手就更好了。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三
在教学《测量》时,我是这样讲的:
首先我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十米的距离(在教室外),然后让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接着把学生按高矮分两组手拉手看十米需要几个学生,再让学生走一走,看自己走十米需要几步,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约十米的物品。
在进行操场测量时,由于学校没有操场,我让学生先测量了一下学校院子的东西长度,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一分钟内走多少米,再让学生分组走四百米(学生不知道),告诉学生走四百米用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估算一下标准操场的长度。
最后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在“做一做”中的3.
整堂课上的很累,一是学生有点乱,而是感觉教的有点死板,很机械,课堂气氛不活跃。
这堂课的优点:
教材与实地结合,学校没有操场,怎么办,这一部分占课堂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我将学校院子的长度作为操场,然后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这基本上能让学生在印象中有一个标准操场的样子。
自主学习。在本课中,因为需要学生动手的多,也因为老师的经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我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测量,亲自动手做,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学生无拘无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足:
测量操场没有让学生自己测,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感到教材例题与习题矛盾,你都量了,还让学生走什么,估算什么,所以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事后,我感觉讲这一课经验太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轻松而又有效的上好这一课,因此,恳请同仁多加指导。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四
书本第1~3页。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用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算式的读法,写法。体会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教学准备:学具,游戏。
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今天天气真好啊,瞧小动物们一个个从家里跑了出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晒晒太阳,做做游戏,多开心啊!(出示情景图)。
瞧,来了哪些小动物(小兔,小鸡)。
2、师: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呢跟你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谁来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列个算式吗还有呢。
板书:2+2+2=6。
3+3+3+3=12。
二、观察操作,认识几个几。
1、观察情景图,初步感知几个几。
师:仔细看一看这些算式,哪几个比较特别呢特别在哪里。
(加数都一样)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个加数相同的算式。
师:2+2+2=6这一题加数都是几(板书:2)有几个2相加(板书:3个2相加)谁来带着大家数一数1个2,2个2,3个2。(板书:3个2相加)。
3+3+3+3=12这一题是几个几相加呢自己先数一数。谁来带着大家数一数。(板书:4个3相加)。
2、操作,感受几个几。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摆小棒,好吗看谁的小手最灵巧。
(2)再来摆!每堆摆4根,摆3堆。摆完了和小伙伴数一下你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
(3)接下来,请你们任意地摆出几个几,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反馈。
三、深入探究,认识乘法。
1、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师: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老师又要来考考你们了!
你们每人有几只眼睛呀(2只)。
师:(请4个小朋友起立),这4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只眼睛呢怎样列算式一起说。(板书:2+2+2+2=8)几个2相加呢(板书:4个2相加)。
师:(再请4个小朋友起立)8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只眼睛,怎样列算式(板书:2+2+2+2+2+2+2+2=16)要写几个2呀(板书:8个2相加)。
师:我们全班一共有多少只眼睛呀怎样列式谁来说,要几个2(板书:34个2)。
2、讲述乘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师:其实,像这样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一起读一下。
(2)就像39个2相加,可以写成392或者交换位置写成。
五,畅谈收获,应用升华。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有什么感受和打算呢。
2、师:其实,乘法在生活中用处可大呢!比如说一只手有5个手指,一双手有2个5只,可以用25=10或52=10计算。课后请你用心搜索,然后跟大家来交流。
3、建议大家继续玩数青蛙的游戏,想想这里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乘法。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五
1.探索并了解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探索并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运算。
3.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5.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6.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一些探索过程中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自己数学学习兴趣。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六
本章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内容建立在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而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学得好坏直接关乎到后续章节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学习整章的基础,因此,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后续章节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列简单的代数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及相关概念,并且本节课的知识相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并且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每一步的根据。
从学生做练习和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掌握的很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符号问题,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能熟练运用性质进行同底数幂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性质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字母表达式所代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积累选择适当的程序和算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问题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例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性质的推导体会“特殊。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七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传统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2、数学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数学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忽视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数学课程并不是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数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题型灵活多变,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八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九
乘法公式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要学好这部分,除了要注意:1、掌握公式的几何意义比如完全平方公式。2、注意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是正确使用公式的前提。如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是:公式的左边是这两个二项式的积,且这两个二项式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公式的右边是这两项的平方差,且是左边的相同的一项的平方减去互为相反数的一项的平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在各种情况下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了。3、注意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乘法公式中的字母既可以代表任意的数,又可以代表代数式,只有注意到字母所表示的意义的广泛性,就能扩大乘法公式的应用范围。
以上3点是掌握任何公式必备的条件,但是在掌握以上三点,我们要高瞻远瞩,对课本中的教材必须要看的更深也更广,所以我就在学生对乘法公式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的基础上,专门提出了今天的内容,可以说是带点专题性质也可以说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延续,让学生还要注意乘法公式的逆用,不仅要掌握乘法公式的正向应用,还要注意掌握公式的逆向应用,乘法公式均可逆用,特别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用就是配方,配方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还要注意乘法公式的变形,要善于对公式变形的应用,在解题中充分体现应用公式的思维灵活性和广泛性。同学们在运用公式时,不应拘泥于公式的形式而要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在课堂的反映中,我深刻的感到这个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脱离了课本,但是又和课本内容紧密联系非常受学生欢迎,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尽管没有让更多的同学表达他们的思路,但是让同学们的思维都动了起来,当有些同学有了自己的思路之后,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在老师的启示下能够产生新的解题方法,但是我也发现对部分领悟能力较弱的孩子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把解题过程能够全部的展现出来。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主题图或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一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用多种方法求商。
情景图或课件等。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1、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 学生交流想法。
5、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 小结。
1、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二
教科书第21页例1、例2。
教师:在前面我们编出了1~3的乘法口诀,利用编口诀的经验猜一猜4的乘法口诀一定有哪个字。
学生:有4。板书:四()教师:括号里可以怎样填?
出现汽车图。
教师: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请根据四()在小组内编一编,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正方形,看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2个呢……你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教师:你们编好了吗?哪些组愿意把你们编的口诀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写出口诀和应用这句口诀可计算的乘法算式。
学生1:我们编出了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我想1辆车有4个车轮,4辆车就有16个车轮。用这句口诀可以算4×4=16。
教师: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口诀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按顺序排列4的乘法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同组讨论,再交流。
教师:你能按规律去记住这些口诀吗?用2分时间,看谁记得快。 学生独立记口诀。
教师:我们来对口令,看谁的口诀记得好。
师生间、生生间按顺序和随意抽的形式对口令记口诀。
教师:下面老师说乘法算式,你能说出用哪句口诀计算吗? 学生:能。
教师:4×8。 学生:四八三十二。
教师:8×4。 学生:四八三十二。……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和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写出乘法算式,并体验乘法更简便。
4、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旧引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3=122+2+2+2+2+2=124+4+4+4+4=20。
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题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像这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我们把它叫做“求相同加数的和”,板书:求相同加数的和。
二、引导探索,感悟新知。
1、看一看。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情景图。
引导学生们观察小朋友都在做什么?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有的摆了3座小房子。有的摆了2颗星星。有的摆了10个三角形。有的摆了4棵小松树。)。
2、找一找。
板书:6个33+3+3+3+3+3。
3、猜一猜。
8个3怎样写?80个3怎样写?
4、说一说。
介绍乘号及写法。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法一样,都有一个运算符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讲解:求6个3的和可以列乘法式。
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
或:3×6=18,读作:3乘6等于18。
乘号。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五
1.学习编写5的乘法口诀。
2.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3.探索5的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知道5是10的一半。
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课件。
生:跳远。
师:从0开始,
小青蛙跳了几次,每次跳了几小格呢?
表示几个几?
生:跳了三次,每次跳了5格,表示3个5师:用算式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生:3×5=15。
师: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小青蛙跳远的情况。
师:你想让小青蛙跳几次,表示几个几呢?
再来列列算式吧!(请点击数字)。
生:
师:不用跳格子的方法,你能说出5×5=?吗。
生:5个5比4个5多一个5,积就大5。
5个5比6个5少一个5,积就小5。
师:6×5=?
生:6个5比5个5多一个5,积就大5。
6个5比7个5少一个5,积就小5。
师:除了用邻近的乘法算式来推算出积,还有什么方法呢?(讨论)。
生:6个5是3个5的加倍,所以积就是15的加倍。
师:还可以用加倍的方法。
师:8×5=?
生:8个5比7个5多一个5,积就大5。
8个5比9个5少一个5,积就小5。
8个5是4个5的加倍,所以积就是20的加倍。
小结:我们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求邻近乘法算式的结果,也可以用加倍或减半的'方法来推测。
师:为了使计算更快、更准确,我们还可以编乘法口诀。
1×5=5一五得五。
师:乘法算式里的两个因数1和5作为口诀的前半句“一五”,把积作为后半句,由于积不满一十,就用“得五”,读作:一五得五。
师:还有哪个算式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呢?
生:5×1=5师:请同学们根据算式,编一编5的乘法口诀。
(小组活动)。
几个5交换。
1个51×5=5一五得五5×1=5。
2个52×5=10二五一十5×2=10。
3个53×5=15三五十五5×3=15。
4个54×5=20四五二十5×4=20。
5个55×5=25五五二十五5×5=25。
6个56×5=30五六三十5×6=30。
7个57×5=35五七三十五5×7=35。
8个58×5=40五八四十5×8=40。
9个59×5=45五九四十五5×9=45。
注:这里从6×5开始,学生可能会把口诀编成六五三十。教师要加以解释,以语言上顺口为主,把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同是6×5与5×6本来就是交换题,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师:读口诀,
再用你喜欢的方法熟记口诀。
学生熟读。
师:你使用什么方法熟记的?
师:老师和你对口令。
全班对,个别对。
师:你和同桌对口令。
同桌交流。
师: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是一对形影不离好朋友。
(1)根据乘法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三五十五。
五七三十五。
五五二十五。
(2)用口诀计算下列根据算式。
3×55×65×47×5。
师:先算一算,然后再找找规律。
2×10=7×10=8×10=2×5=7×5=8×5=。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5是10的一半。
(1)每人手里拿5个气球,9人共拿几个气球?
问:告诉我们每个人拿5个,有。
9个人,也就知道这里有几个几?
求“9个人一共拿几个气球?”,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根据9个5,可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9×5(或者5×9)。
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9×5=45(或者5×9=45)。
师:解决问题要完整,应用题要写上单位名称“个”,和答句,
答:9个人一共拿45个气球。
小结:这道题要求的是5的9倍,或者说9个5。
(2)有6只盘子,每只盘子里装5颗草莓,总共有多少颗草莓?
和小组内其他组员讨论这题应该怎样解,应该怎么想?
汇报交流。
板书:6个56×5=30(个)。
想:五六三十。
答:总共有30颗草莓。
小结:这道题要求的是5的6倍或者说6个5。
(3)红色积木有5块,绿色积木的块数是红色积木的2倍,绿色积木有几块?
板书设计:
5的2倍。
2个55×2=10(块)。
2×5=10(块)。
想:二五()。
答:绿色积木有10块。
小结:这道题要求的是5的2倍,或者说2个5。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六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多媒体。
导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1、让我们先进入第一层,门上写着一组算式:
2+3+65+5+59+1+22+2+2+24+4+4。
二、感知“几个几相加”
小朋友真聪明已经得到第一把钥匙,进入第一层,现在我们要争取进入第二层啦!
(1)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只小白兔?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6(只),3+3+3+3=12(只)。
这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
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连加;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2)完成第页的“试一试”
三、认识乘法。
1、出示第2页的例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添加电脑图片为6个2)是几个几相加,你能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吗?
(添加电脑图片为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介绍: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问题。(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板书:2×4=8。
4×2=8。
(乘数)乘号(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读写乘法算式。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五、连系实际。
谈话:在完成了上面的题目后,我们已经冲刺到“智慧宝塔”的最高层,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好吧。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让一名学生拍手,其余同学说一说,最后让同桌游戏。
六、总结。
乘法公式数学八年级教案篇十七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