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案(模板19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材料。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丰富多样的教案资源,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孔子拜师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
了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入选的中国人人名、搜集孔子名言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二、直奔中心,提炼问题。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
2.提炼中心问题:孔子和老子有哪些品行得到人们的尊重呢?
三、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文,静静地、默默地读读课文第二段,划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辛苦的词语。
2.品读“不怕辛苦”
(1)出示学生找到的词语。
(2)读一读词语。
(3)播放“风雨雷电声”,感受辛苦。
(4)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5)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指导朗读。
3.品读“有礼貌”
3、感悟“谦虚好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a.指名读这段话。
b.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
齐读,理解“止境”。联系实际谈对句子的理解。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那就是——学无止境。“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子学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
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
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孔子就是这样谦虚好学的,你熟悉的人中有没有想孔子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练读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全体合作读对话。
四、紧扣中心,谈孔子和老子。
师:孔子拜师的场面真是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之后,师徒二人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读一读。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读孔子名言。
(2)说说老子是怎么教学的。
再读中心句。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出示中心句,齐读)。
五.拓展延伸,语言实践。
1.孔子生平简介。
2.生本对话。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千年是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出示练习题)写话训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句或几句话。
(1)我想对孔子说:———————————————————。
(2)我想对老子说:————————————————————————————。
(生做后交流)。
六总结全文。
师: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还为孔子写了一首小诗呢。(出示小诗)。
传诵一个故事,
是为了牢记一位圣人;
怀念一位伟人,
是为了学习一种精神。
请记住这位万世师表的孔子吧,
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孔子拜师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教学流程: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二、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二、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三、走进课文,以悟促读。
一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现在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三、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四、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
孔子老子。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作业:
孔子拜师教案篇三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孔子拜师教案篇四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教学后记:
孔子拜师教案篇五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案篇六
《孔子拜师》是关于孔子谦虚求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描写了孔子去拜见老子,让老子成为他的老师的故事。在孔子去拜师的时候,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但是他还孜孜不倦地努力求上进。在设计上这节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其谦虚的精神。
1. 欣赏文章中的简练句子。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句复述孔子拜师的故事。
3. 归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为人处世及求学上进的心态。
1. 如何精要简练地把事情进行表达。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典型事例在表达文章时候的重要性及形象性。
1. 引入:多媒体引用老子的名言警句。
2. 快速阅读:叫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2)孔子与老子的一番话表明了孔子当时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练习的设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讨论方式,讨论的主要内容是:(1)把文章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拜师。最后后叫学生起来把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的原因及孔子的性格特征在同学面前说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上网搜索有关孔子的资料。反思方面,就是觉得学生对当时的情景难以想象。
孔子拜师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一些重要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难、立志拜师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后孔子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孔子名言和词语。
1、复习第一课时,读孔子名言。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主要问题,感受人物品质。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孔子为什么拜师?师怎样拜师的?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通过想象画面,情景对话,对比朗读体会孔子的艰辛和拜师的意志)。
2、分析人物对话。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体会孔子的尊师有礼;理解“迎候”和“等候”的意思,体会老子对孔子的尊重和有礼貌。)。
3、分析第四段,感受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抓住不离左右,随时请教和毫无保留,感受孔子学习积极,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
三、学习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读一读人人们对孔子、老子的评价的句子,感受圣人们的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行高尚。
四、总结全文。
1、说说我们可以从老子或孔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什么。
2、课后读一读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板书设计。
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困难、尊师有礼。
老子——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案篇八
1、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一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板书孔子。你们了解他吗?你说,你说。
师: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的弟子有三千之多。孔子受到后人的广泛尊敬。人们修建了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诞辰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的祭孔活动。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孔子拜谁为师呢?板书:老子。
师:古人的姓名比较复杂,有姓、名、字等。老子,姓老,名耳,字聃,因此老子又叫老聃;孔子名丘,字仲尼,因此又可以称为(生:孔丘。)。
板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名耳字聃)。
师:而现在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孔子、老子、这是因为古代子表示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3、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纳闷曲阜。
师:课文中的字词学会了吗?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多音字)、齐读。
4、再读课文。
师: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指名读,年轻的孔子拜知识渊博的老子为师,这其间经历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请你边读课文边画画令你感动的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文章中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吧!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1)指名交流段落。你说。
(2)交流原因。(指名几位同学交流)。
师:能说说感动的原因吗?什么叫渊博?多么谦虚好学的孔子。
(3)个别读。
师:把你心中对孔子谦虚好学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评价语:你强调远近闻名,读出了孔子的谦虚,了不起!
一个总字的强调读出了孔子的好学。
(4)师引读。
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师:这是一个多么谦虚好学的孔子啊!在年轻的时候,他就,他总觉得。
2、学习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感受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
(1)指名读。你来读。2生。
(2)学习重点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
师:同学们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你说,路途好遥远,孔子却不怕。
你说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还是很有信心。
孔子拜师教案篇九
今天下午,我组织了全区本学期第二次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上次(9月11日)重点进行了全册总的和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分析。今天重点进行了第三至五单元的教材分析。会上,我向老师推荐了一篇非常好的教学案例。现推荐给更多朋友,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时间还充裕。我开始行动了。一日早读,我试探着问大家:“谁知道孔子?”
“老师,我家有《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面肯定有孔子和老子。”
“老师,我回去查,我家的书很多。”
“放学后,我们几个到书店去,一定能找到!”
“我回家上网,在google里输入‘孔子’、‘老子’,准能有收获。”……。
我立刻由愁苦转为惊喜:“能把你们找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吗?”
“吔———” 。
这是一节不错的课。我悬着的心放下了:“谢谢同学们,下课。”
“老师,孔子拜的老师不止老子一个,我知道他跟师襄学过琴,拜过小孩子、渔夫为师,哦,还拜过动物为师呢。”
“老师,孔子真了不起!我好想到他的故乡曲阜去亲眼看一看孔府、孔庙、孔林。”
“老师,我还知道孟子也是一个大思想家,他的观点和孔子差不多。”
“啊,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太伟大了!”……。
脑海里清晰地回荡着《孔子拜师》课堂上学生给我“诲人不倦”的评价,我也一直为文中先圣们的高尚品行而感动。打开孩子的“成长记录袋”,抚摸着一张张稚嫩又充实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巨人”手抄报,我忽然悟出:我不也正在“拜师”么?——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散发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文本,全新的教育理念。
反思一得: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从他们身上我得益匪浅。《孔子拜师》的人文内涵让我感动,她提供了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平台。本课的教学过程一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文本,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每位教学实践者的良师。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有关孔老夫子的课文。我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没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是不是?现在不同了,中华民族要复兴,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要跟着上去。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强?这些都是大问题。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任继愈老先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生前曾经感慨地说过,家国要有支点,家国的支点必须落在文化上。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两千多所,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的复兴一定是重中之重。美国人通过好莱坞输出他的文化,我们呢,通过孔子学院输出中华文化。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壮大,必须通过教育。
我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解读《孔子拜师》的,可能过于宏大、过于崇高了。宏大就宏大吧,反正宏大也不犯法。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孔子向谁拜师?老子。那时孔子在鲁国,山东曲阜,老子在天子脚下,河南洛阳。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总算到了洛阳城门口,老子站在城门口,迎候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其实,老子当时的角色,跟任继愈老先生是一样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能够读很多书,读很多经典,所以老子特别有学问。
就这么一段文字,我们不妨用心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点。我说两点,第一点,大家看,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很有些味道。说“迎候”,不说“等候”,也不说“恭候”。这也就是老子,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不信,你用“等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等候。”什么感觉?没感觉。“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热,没有温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恭候。”什么感觉?矫情!太过了!这不是老子说的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味道不一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都断章取义,只强调“无为”,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他没避世,没放弃,没消极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说话,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不告诉你,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孔子的老师?就从这时开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则,老子要生气的。
第二点,孔子说“学生仲尼,特地来拜见老师”,能这样说吗?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里改称“仲尼”,行吗?这个有点难,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到“五四”已经基本断了,我们现在去传统是非常厉害的。传统中,中国人的名字是非常讲究的,通常一个男子,他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名、字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近义、或相对、或用典。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润”、“泽”二字同义。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为什么是“翼德”?他要飞,要飞就得有“翼”不是?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有了羽毛,长空万里任我行。当然,名和字也有区别,这就涉及到我们传统中的“礼”。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叫名,或者可以叫字的,这后面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绰号孔老二。孔子有个哥哥,是个瘸子,孔子的母亲颜氏,因为生了个瘸子,心有不甘,就跑到曲阜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去祈祷,希望再生个孩子,能健健康康、齐齐整整的。结果,精诚所至,生下孔子。为了感谢尼山之神,父母就给孔子取了这样的名和字。名“丘”,丘是小山的意思,指的就是那座尼山。字“仲尼”,仲指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尼指尼山,因为正是尼山之神给孔子的父母带来好运。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叫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时,为表谦卑,也叫“名”。“字”呢,是长大以后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弱冠之礼”,即成人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第一,平辈之间;第二,朋友之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礼。
课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子要拜老子为师,老子自然就是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名”,而非“字”。一称“字”,跟老子的关系就扯平了,这对儒家祖宗孔子来说,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孔子来说,感觉特别亲切,对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他总是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你看,这又是一种不教而教。这里,语文——孔子的名与字,文化——名字后面的传统礼制,有着内在的一致。作为学生,也许对此浑然不觉;作为语文老师,就该敏感一点、清醒一点、警觉一点,因为,那正是语文的事儿,更是文化的事儿。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1、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理解。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
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
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一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二
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理解:毕敬厌倦诚恳如痴如醉戛然而止席地而坐顺畅悦耳知道:厌倦、诚恳的近义词。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
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点: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过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课件:(对比读)@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搜集孔子的相关知识。
2、做好预习,理解字词义。
1、我们泱泱中华,从古至今,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今天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2、(出示孔子简介)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他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后人修建了孔庙纪念他。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把他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3、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板书:孔子)对,他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像及名字。)孔子又名丘(qiu),字仲尼(zhongni)。古代人的姓名比现代人复杂一些,名和字是不一样的,自称常用名,为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称呼别人用字。
4、你还知道关于孔子的其他知识吗?
5、你想知道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吗?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6、读题,质疑。
他是怎么拜师的?
……。
1、通过朗读解决你的好奇和疑问吧!放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读正确,句子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自己解决疑问。
2、开火车读课文,并正音。
迎候等候(两个词用法不同,用句子填空区别)止境毫无保留传授佩服品行(“品行”就是指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品德。)。
1、文中有一个地方把“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拜谁为师?”这两个问题一齐解答了,你找到了吗?(出示第一段)。
2、指名读。
3、用“因为……所以……”说说孔子为什么拜师、拜谁为师。
4、从这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好学精神并板书:好学)。
“远近闻名”却“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他的学问已经出名了,却总觉得不够,说明他很好学。
5、感情朗读:
是啊,这就是求知若渴的孔子啊,读(指名读第一段)。
这就是勤奋求学的孔子,读-。
1、于是,勤奋好学的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师之路,一路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读读第二段,把感动你的此句划出来,并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
2、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上千里”、“几个月”:上千里的距离在50万米以上,可见孔子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千里的路程孔子只能靠双腿、马车一步步艰难的行走着。
(2)“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生活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管白天夜晚都在赶路。
(3)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吗?(配乐想像说话)。
(4)脑中想像这样的画面,来读这句话。
(5)还有什么词让你感受到孔子路途上的辛苦?(风尘仆仆)。
(5)孔子就这样在这千里迢迢的求师路上,面对炎炎的烈日、凛冽的寒风,一直行走,(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听到同学们读到“终于”这个词时松了口气,你们有什么感受?(体会不易)是什么在支持着他走到洛阳?(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
1、这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位有着求知好学的学生,那老子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写字:闻、尘、仆、纳闷、丘。理解“纳闷”的意思是因为奇怪而发呆,用纳闷造句。注意“尘”上部分没有钩,找“仆”的形近字“扑”。
1、听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引读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句)。
(一)研读第二段,体会孔子和老子的谦虚有礼。
1、划出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指名读。
2、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读懂了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学无止境。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是从哪个词里看出来的呢?
从:“行礼”、“再次行礼”的动作,“拜见”“等候”、“迎候”等话语中体会他们互相尊敬和礼貌。
3、同桌分角色、全班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学习第三、四段。
2、交流: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2、你因什么而感动?(孔子好学、老子无私教授)。
1、一次拜师求学,折射出孔子、老子高贵的人格品质,让我们一次次为他们而感动,难怪课文中这样写到:(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孔子不仅品行流传千古,还有许多耐人深思的名言至今让后人传诵。(出示孔子的名言)并积累。
2、写字。
(1)孔子拜师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对待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生:“学无止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积累这个词语,学习“止境”两个字。
(2)写迎、等、止、境、授、品,注意区分“迎”与“柳”。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四
1、于是,勤奋好学的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师之路,一路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读读第二段,把感动你的此句划出来,并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
2、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上千里”、“几个月”:上千里的距离在50万米以上,可见孔子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千里的路程孔子只能靠双腿、马车一步步艰难的行走着。
(2)“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生活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管白天夜晚都在赶路。
(3)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吗?(配乐想像说话)。
(4)脑中想像这样的画面,来读这句话。
(5)还有什么词让你感受到孔子路途上的辛苦?(风尘仆仆)。
(5)孔子就这样在这千里迢迢的求师路上,面对炎炎的烈日、凛冽的寒风,一直行走,(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听到同学们读到“终于”这个词时松了口气,你们有什么感受?(体会不易)是什么在支持着他走到洛阳?(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理解“学无止境”的含义,体会孔子、老子的品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开火车读课文,并正音。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
迎候等候(两个词用法不同,用句子填空区别)止境毫无保留传授佩服品行(“品行”就是指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品德。)。
3.读课题,质疑。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他是怎么拜师的?
……。
三、学习第一段。
1、文中有一个地方把“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拜谁为师?”这两个问题一齐解答了,你找到了吗?(出示第一段)。
2、指名读。
3、用“因为……所以……”说说孔子为什么拜师、拜谁为师。
4、从这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好学精神并板书:好学)。
“远近闻名”却“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他的学问已经出名了,却总觉得不够,说明他很好学。
5、感情朗读:
是啊,这就是求知若渴的孔子啊,读(指名读第一段)。
这就是勤奋求学的孔子,读-。
三、学习第二段,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好学精神。
1、于是,勤奋好学的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师之路,一路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读读第二段,把感动你的此句划出来,并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
2、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上千里”、“几个月”:上千里的距离在50万米以上,可见孔子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千里的路程孔子只能靠双腿、马车一步步艰难的行走着。
(2)“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生活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管白天夜晚都在赶路。
(3)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吗?(配乐想像说话)。
(4)脑中想像这样的画面,来读这句话。
(5)还有什么词让你感受到孔子路途上的辛苦?(风尘仆仆)。
(5)孔子就这样在这千里迢迢的求师路上,面对炎炎的烈日、凛冽的寒风,一直行走,(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听到同学们读到“终于”这个词时松了口气,你们有什么感受?(体会不易)是什么在支持着他走到洛阳?(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
四、小结:写字。
1、这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位有着求知好学的学生,那老子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写字:闻、尘、仆、纳闷、丘。理解“纳闷”的意思是因为奇怪而发呆,用纳闷造句。注意“尘”上部分没有钩,找“仆”的形近字“扑”。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远近闻名。
总觉。。。。。。风餐露宿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六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巫老师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巫老师的这一节《孔子拜师》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复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质疑导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质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
3.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根据提出的问题,巫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巫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巫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版书,版书设计做到简洁明了,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词句:如(1)“风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即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巫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等。
4.学习升华。经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最后巫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拜师的艰辛及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孔子谦、恭的品质,字词学习。
教学难点:透过孔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两种字体的板书讲起引入。
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字能猜出是哪几个字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猜金文上的一位名人是谁?(提示:出示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而歌的图片。师介绍,这个场景上的演员们正在高声吟诵着2000多年前的这位古人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猜出后介绍孔子:
这就是生活在2500多年前孔子当时所使用的文字字体。古朴、典雅的金文。“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智慧极高,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孔子的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孔圣人,先去看看他是如何拜师的,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孔子的品行。
1、自由读。要求: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读后交流,孔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交流。a字词。
b孔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
三、细读课文,细细品味孔子的品行。
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看看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的。读到感动时,读到有体会时,读到有疑问时,可以读读画画,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1、自由读。
2、交流读书体会。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1)你体会到了什么?随机: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2)读出一路艰辛,求知若渴。
b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 。读。
c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随机谈体会,指导朗读。
d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你读懂了什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你怎么理解?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指导书写。
五、小结延伸。
列出一些课后题目帮助学生认识孔子。
如:1、祭孔大典。
3、正拍摄的电影《孔子》。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纳闷、渊博、止境”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3.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方法理解课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能借助课后资料全面地了解孔子,积累孔子名句。
教学重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1.孔子像;2.相关重点词语;3.重点语句;4.孔子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
2.媒体出示孔子像。师: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师简介古人姓名,相机识字“丘、仲”。)孔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古时候,人们把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男人成为“子”。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板书:孔子拜师)。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 。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渊博。
日夜兼程远近闻名不离左右。(注意读准字音,发现词语特点)。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指导扩充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书写、作业。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研读感悟。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引导:那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呢?课文中哪一段写到了?指读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渊博”怎么理解?引导查字典(知识深广。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板书:谦虚好学)。
2.指导感情朗读。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那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课文中哪一段写到了?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读(师相机停顿,以这一句主要在写什么提问,并基本框定本段结构:孔子赶路——拜见老子)。
3.师小结:这一段先写空子赶路,再写拜见老子。
4.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这部分内容,看谁读得最能表现当时他们相见的情景。
5.随机解决“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纳闷”“迎候”等词语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可查字典,“纳闷”可联系上下文,“迎候”与后面“等候”比较,体会老子的学者风范。“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说理解)师相机板书。
6.演读这一段,师将对话分行出示: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7.同桌之间试着来讲这个故事。
(一)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学无止境,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继续看孔子拜师后是怎么做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左右”在这里指(身边)。“随时请教”又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坚持不懈)“毫无保留”(一点儿也不保留。)。
2.感情读好这两句。
3.孔子和老子到底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品行呢?请你任选一个,以“我眼中的孔子(老子)”为题写一段人物评价。
拓展、积累。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1.积累孔子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2.运用。(师说大概意思,生背对应句子。)。
3.从《孔子拜师》这个小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好学、不怕辛苦、永不满足的孔子,也从孔子身上学习到很多。课后的“资料袋”还有关于孔子的不少介绍,我们可以再去读读,我们会了解更多,学到更多。
4.总结: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希望今天我为大家打开的是一扇门,透过教材这扇门你们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相关作业。2.回家跟父母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拜师教案篇十九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你们刚才的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了?
2、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孔子的好学就在这里,谦虚就在这里。读。
3、其实,拜师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3)出示。
在当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孔子却走过了,翻过了(),跨过了。白天(),夜里还要(),真是日夜兼程,一刻也不停息啊!
渴了时,他;
饿了时,他();
累得走不动时,,哪怕是风餐露宿,也不改。
拜师的决心。
(4)朗读。
(1)交流出示。
(2)从他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聃”是谁啊?这里为什么称他“老聃”?出示。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表示尊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几句关于学习方面的格言。
三、小结。
1、这节课我们跟着孔子一起拜了一回师。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个增样的人?
2、你知道后人都用什么方式纪念他的?
四、布置任务。
1、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名言,下节课开记者招待会。
2、下节课我们还要研究老子是怎样对待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