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孔子拜师反思总结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一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三、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三、让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一、对于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
整体感知环节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以往经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住或艰难地把课文复述上来。不会真正地收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大胆尝试用扩充句子的形式来感知。其实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还是有很多顾虑的,怕学生不明白要干什么?怕学生不会抓不住课文中合适的词语来补充。做成平时考试的扩充句子……总之有很多的担心。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都会问“你是读哪一部分知道的?”这样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初步感知写作顺序,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二、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处理。
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正象有的老师评课时说到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话部分的处理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孔子和老子,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分析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境后即会生情。这样学生既体会人物的品行又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总结。
例如在学生交流读“难读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的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难读的句子就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好。”看似简单,但这也是对学法的一个指导。再如在补充课题环节,我先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专靠嘴上功夫,脑也要跟上,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这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才是真正的读书,这又是学法的一个指导。在补充完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补充的课题是有一定条理和顺序的。这同样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
一、重点词语抓得不够。
例如在孔子拜师路上的那一句话中,其实除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外“上千里路”、“几个月”、“终于”等词都能体现出孔子这一路上的艰辛。而自己备课时没有真正地做到细心,把这些重点词语给遗弃了。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
二、忽视了学习伙伴的提示。
在上课前我想象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学无止境”的理解,学生会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少,而无话可说,因此就没有这样做。后来在网络研讨的贴子中发现有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及结合老师或家长的继续教育来体会“学无止境”,这样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许我先前的担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这样的处理,相信学生对于“学无止境”的理解会更深刻!今后一定要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
三、课件的精细处理。
课件做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孔子拜师》这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孔子、感受了孔子的好品行后,在最后环节向学生出示了孔府、孔庙的图片,课堂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能配上音乐以及相应的介绍,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的设计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环节,今后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加专业地去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更多精彩的绽放!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二
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的能力。什么样的词句是重点?如何抓?怎样感悟?这就需要每篇课文好好琢磨,重点课文认认真真和学生来读。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读课文后,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作为线索“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展开阅读。
以第一段作为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重点词,抓重点词的好处。
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大家这样敬重他?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写了——
生:孔子拜师的原因。
师:从这部分,你读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读出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生:重点词句。
师:对!抓住重点词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们要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你们一起读读这段。
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都三十岁了,还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老子为师。
师:(板书:好学)从这短短的一段,你们就读出了这些,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拿起书,再一起读读这段,你们的读和刚才的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第一段。
(整堂课的阅读,都渗透了这样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够读进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识到了抓住课文里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词句,一点点感受人物,孩子们自己读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礼。)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三
整体感知环节一直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以往经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把学生难住或艰难地把课文复述上来。不会真正地收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大胆尝试用扩充句子的形式来感知。其实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还是有很多顾虑的,怕学生不明白要干什么?怕学生不会抓不住课文中合适的词语来补充。做成平时考试的扩充句子……总之有很多的担心。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都会问“你是读哪一部分知道的?”这样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初步感知写作顺序,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正象有的老师评课时说到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了。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孔子和老子,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气的分析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境后即会生情。这样学生既体会人物的品行又把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生交流读“难读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的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难读的句子就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好。”看似简单,但这也是对学法的一个指导。再如在补充课题环节,我先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专靠嘴上功夫,脑也要跟上,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这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才是真正的读书,这又是学法的一个指导。在补充完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补充的课题是有一定条理和顺序的。这同样也是一个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孔子拜师路上的那一句话中,其实除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外“上千里路”、“几个月”、“终于”等词都能体现出孔子这一路上的艰辛。而自己备课时没有真正地做到细心,把这些重点词语给遗弃了。这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
在上课前我想象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学无止境”的理解,学生会因为这方面的经验少,而无话可说,因此就没有这样做。后来在网络研讨的贴子中发现有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及结合老师或家长的继续教育来体会“学无止境”,这样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许我先前的担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这样的处理,相信学生对于“学无止境”的理解会更深刻!今后一定要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
课件做为教学的辅助工具,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孔子拜师》这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孔子、感受了孔子的好品行后,在最后环节向学生出示了孔府、孔庙的图片,课堂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能配上音乐以及相应的介绍,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的设计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环节,今后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加专业地去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更多精彩的绽放!
最后我还想说:我的教学是幸福的,这幸福不仅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让我幸福,我的成长同样让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四
这样的角色演读,把学生带到了那个遥远而古老的年代,同学们一下子对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创设这个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学生了解孔子和老子高尚的品行做了铺垫。
在研读课文时,我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诗雨同学说:“就说我拉小提琴吧,虽然会拉了,但是还要处理好感情。”
孩子们都纷纷说出自己对“学无止境”的理解。
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创设情境,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五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孔子拜师》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的能力。什么样的词句是重点?如何抓?怎样感悟?这就需要每篇课文好好琢磨,重点课文认认真真和学生来读。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读课文后,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作为线索“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展开阅读。
以第一段作为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重点词,抓重点词的好处。
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大家这样敬重他?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写了——
生:孔子拜师的原因。
师:从这部分,你读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读出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生:重点词句。
师:对!抓住重点词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们要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你们一起读读这段。
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都三十岁了,还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老子为师。
师:(板书:好学)从这短短的一段,你们就读出了这些,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拿起书,再一起读读这段,你们的读和刚才的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第一段。
(整堂课的阅读,都渗透了这样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够读进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识到了抓住课文里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词句,一点点感受人物,孩子们自己读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礼。)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高山流水,探访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设计提问: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点什么?有些不妥,这毕竟局限了学生的认识,若能让学生谈谈你对孔子还有哪些了解,想必学生一定会积极交流,也将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接下来检查预习,在初读课文之后,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列出了本课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同时,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只顾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没有从教学达到的目的出发来设计。例如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我怕学生谈得不够全面,不够生动,只想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无从表现,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刻。再如,对于曲阜的介绍,我只考虑,通过介绍曲阜引出孔子文化节向本单元主题*拢,因而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节外生枝的教学,并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益处。我想,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六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七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八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在检查预习环节,我重点检查了词语的朗读。本课有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切入文章的重点段落。抓住“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让学生提问题: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接着转入第1和2段的学习。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处理对话时,处理得有点琐碎。我先让学生把孔子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又让学生找出老子的话,体会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插入了近义词“迎候、等候”的比较练习。接着,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老子的对话,体会孔子老子对话时的语气。对于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处理得比较简单,仓促。
整体感觉这堂课,学生是被我牵着鼻子走的,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九
《孔子拜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单元。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的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学校智囊团的反复商讨,我们以“拜”字入手,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当10月底抽签定下《孔子拜师》一课时,我和同行的龙校长顿时心凉了大半截。因为对于长期从事五、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自接下任务起,大家心里总像有块沉重的石头压着。从第一周的自主钻研教材,到后两几的隔天试讲,磨课。每天放学后,已经疲惫不堪的智囊团老师们仍会聚到一起,各抒己见,我也马不停蹄地将所有建议一一记下。每天晚上再回家修改教案,记教案,改课件……整整一个月时间,晚上七点到凌晨一点,书房的电脑前总会有我的身影。随着赛课的时间日益临近,我心里压抑着:因为教案一直没能定稿。
1、语言不够精练,爱重复学生的话。
2、课堂不紧凑,教学任务未完成。
3、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单调。
4、没有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过于做作。
5、举手投足不自然。
6、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
如果有个地洞真想赶紧钻进去。由最开始的信心百倍到现在的灰心丧气,一向心态极好的我此时也几近崩溃。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这堂课了。
看着不忍给我施加压力的领导,再看看为了这节课前后忙碌近一个月的智囊团老师,近一月被压抑的心情如堤坝泄洪般顷刻爆发,我不能继续这样下去!绝不能让大家的辛苦付之东流,更不能丢了市一小的脸啊!“要带动学生,首先自己得投入,只有自己融入进文本了,学生才会被你的气场所吸引,不自觉地跟着你来。”龙校长、石主任语重心长的话语萦绕耳际。回到家,坐在书桌前足足发了半小时呆后,我打开电脑,搜索电影《孔子》。因为文中所描写的孔子品行高尚,而作为课堂引领者的我,内心深处却没有一点对他的敬佩,那又怎能让我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我看完了这部描述孔子一生的电影。这两小时,我纠结——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流失;我顿悟——早就该做这件事了。我连夜敲击键盘,认真地写下了属于我的对《孔子拜师》的重新构想。
第二天,再次站上讲台,电影中的一幕幕不自觉地闪现脑海。那艰辛的一幕幕,那感人的一幕幕……我情由心生,发自内心的佩服崇敬流露于言表,我不再受制于教案,整堂课感到得心应手。
一个月,漫长的一个月,煎熬的一个月,蜕变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我几近崩溃,这一个月,我受益匪浅;这一个月,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家的温暖。
孔子拜师反思总结篇十
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并以学生的两个问题引路: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以这两个问题为整堂课的线索,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整堂课也有了非常清晰的教路。
由于这篇课文要掌握的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通过理解重点字理解词语、情景法、查字典、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在理解“风尘仆仆”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孔子经过几个月的旅程终于来到洛阳,想象此时的孔子是怎样,进而感受这个词的意思。对字、词、句的理解,一直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在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进行理解时,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孔子求学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孔子好学精神的重点。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年代,孔子千里迢迢去拜师的路途遥远。同时抓住几个关键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感受孔子求学的辛苦以及求学心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1、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在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艰苦求学时,我预设让学生充分体会孔子的艰难,但由于过分突出重点,在学生说自己体会时大部分都变成了“孔子非常能吃苦”“孔子不畏艰难”等等。如果在这时我再追问:孔子如此不怕吃苦,是为了什么呢?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质就呼之欲出了。另外当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2、应敢于挑战。
教学时,针对课后习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设计教案时,课后题“孔子和老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说说读后的感受。”让我灵光一闪,这是多好的点啊,而且刚好可以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进行导入。但转念一想,如果是常规课我一定会这样设计,可是公开课,我能驾驭吗?于是我退却了。现在一想,放弃这么好的切入点真是不该,正如邹甜老师说的,开放式的设计并非绝对“开放”的,设计时一样是板块式教学,你才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啊,敢于挑战,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下一回,我也来挑战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