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精选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对比、归纳等等。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一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游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的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畏艰难险阻,徒步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不朽杰作。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游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1、回忆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奇”在哪里。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再次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他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课件(重点句式)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想让学生体会:“温故而知新”。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我设计的第三课时,前两个课时已经把课文内容基本上完,时隔一个星期后,再来学习,意在指导学生有新的感悟,并且能够把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入自己的体会。同时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走遍天下书为侣》,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同样,一篇文章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也总可以从中获得新东西。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和收获。
【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温故而知新。】
1、师:回忆文章开头那一句话简单介绍了徐霞客?
抽生回答: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齐读这句话。
师:思考一下,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对徐霞客的敬仰、佩服之情。
师:你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你自己吗?
(教师可以做一个示范)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进行概括,准确表达了意思。这就是由书上的一句话获得的新知。
2、师:徐霞客是一个“奇人”,首先表现在什么方面?
抽生回答,“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师:当时的读书人都在干什么?(追求功名)考中了,意味着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接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这段文字让我们浮想联翩,想象徐霞客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来徐霞客的雄心壮志和不畏艰险,他真不愧为奇人。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
“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所以,我们获得的新知是——
过程的艰辛。
3、师: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获得什么信息?
(交通条件落后、没有——、没有——、没有——,这真是一件——)
师:说说前几天我们春游你的感受。
学生可以说坐着舒服的空调大巴车,品尝着美食,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多么惬意。
师:课时,徐霞客的长途旅行却是一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情。
4、师:那么徐霞客在长途跋涉中经历来哪些艰险又感人的故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讲给小组成员听听。
四人小组讨论,利用文中提到的素材,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可以适当补充。
全班交流。
师小结:前两节课我们是通过读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意,今天我们把作者的文字变成了自己的口语表达,加入了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再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借用书中的素材加上自己的体会,用一百字的篇幅介绍徐霞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一开课我引用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学文中我让学生给“卓尔不群”换个成语来表达,学生们提到了“截然不同”、“与众不同”等。谈到当时的读书人时,我又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引领学生学习使用名言。这与国学教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加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还原徐霞客遇到的艰险故事。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交流时,表现积极,兴趣浓厚,都愿意张开嘴巴说。
3、课后的拓展训练是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容易,写作难。如何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准确地表述观点,是学生们有待提高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二
“历尽艰辛读大地,锲而不舍著奇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为指导,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2、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发展性目标:
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一理念,我将采用“在创设情境中感悟”“在诵读体验中感悟”“在激活想象中感悟”“在移情体验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感悟”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采用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读感悟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共分四个环节完成,分别是:(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二)潜心会文,感受“奇人”。(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四)布置作业、延伸阅读。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在引入这个环节中我采用的是质疑引入,明确本节课目的`是再次走近徐霞客,沿着他阅读大地的足迹,去探寻他的精神世界。然后复习课文中介绍徐霞客生平的第一自然段,引出问题:
1、为什么说徐霞客是“奇人”?
2、书“奇”在哪里?
3、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看似三个问题,老师将其巧妙地用徐霞客人“奇”在哪里,统领其他两个问题,解决了人“奇”在哪里,自然也就解决了后两个问题。
(这个环节我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初步感知情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到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潜心会文,感受“奇人”。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研读课文,勾画出表现徐霞客“奇”的词句。
2、小组交流,整理归纳意见。
3、抽生全班汇报交流。假设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感受到徐霞客的“奇”。
1、感受徐霞客的“奇志”。学生朗读,相机出示: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引导学生抓住“醉心”、“发现”等重点词语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卓尔不群”以及他的雄心壮志。)理解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感受主人公的精神。
2、感受徐霞客的“奇行”。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这个小节分五步完成:
(1)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2)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请学生结合课文以及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3)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4)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课件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让学生体会到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这里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课件出示)在徐霞客的时代,没有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许多地方甚至连道路都_________________,加上当时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途旅行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学生感受到徐霞客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段话。(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他把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5)学到这里让学生自由表达,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环节,老师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创设情境导读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一步一步地深切感受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
3、感受徐霞客“奇作”——完成奇书。
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徐霞客游记》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书”补充资料(课件出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徐霞客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最后教师小结:徐霞客一生走遍了三江五岳。他有着走遍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历尽千心万苦,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写成千古奇书,真是一位千古奇人。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学生随着文本和老师的点拨到课文中“走了一遭”,此时,再让学生来理解“阅读大地”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同时以词解词,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
(四)布置作业、延伸阅读。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印象,对文中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题目。
1、在课文中找出四字成语或词语填在括号里。
徐霞客的一生,是(不避艰险)的一生,是(锲而不舍)的一生,是(求真求实)的一生,是(卓尔不群)的一生。
3、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课文,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地介绍徐霞客。可用上今天积累的好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介绍《徐霞客游记》的基础上,老师相机由读引申到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效地落实了小学五—六年级10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
板书分别用了课文中的四个词来概括徐霞客为什么是个奇人及《徐霞客游记》为什么是奇书,简明扼要地点名了课文的中心,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千古“奇”人卓尔不群锲而不舍。
千古“奇”书科学文献山水杰作。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三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文章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徐霞客,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深入研究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赞美了徐霞客淡泊名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钻研精神。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从四年级开始课标已经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文章的要领,掌握写批注笔记的方法和针对课文质疑。进入五年级后课标又提出了引导学生写摘录笔记和心得笔记的要求,并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导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写摘录笔记,写批注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7个,写字12个。理解“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旅途劳顿、锲而不舍、不避艰险”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方法与过程:抓住“奇”字展开对文章的深入研究。找出课文中介绍当时背景的文字,体会它们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徐霞客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体会他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这其中认字、写字、有感情的读文属于第一课时的目标,其余内容是本节课的目标。抓住“奇”字展开对文章的深入研究。找出课文中介绍当时背景的文字,体会它们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了解徐霞客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体会他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觉得应该遵循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思结合的理念。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课前老师事先根据教学需要做了部分多媒体课件,以便课堂上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根据以上教学准备我将本节课大体设置为:“复习导入——充分自学练写笔记——汇报交流精要点拨——课外延伸布置作业”这四个基本环节。
1、复习导入。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此文,导入时直接让学生谈体会: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徐霞客是怎样一个人?这样设计一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为了体让现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奇人、奇书,奇在哪里就确定为本节课细读文本的主线。
2、充分自学练写笔记。
找到这条主线后,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汇报交流精要点拨。
接下来,让学生汇报学习收获。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完成第二个课时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可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有层次、有梯度的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徐霞客人“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书“奇”表现在哪些方面?(2)从文章的哪一处看到了徐霞客的“奇”谈谈你的体会。(3)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地方写的好为什么?展开对文本的探究。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但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还要将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改进性评价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减负增效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体现均衡发展的理念。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示范作用努力营造教学的“气场”和课堂文化,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融合起来。
4、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当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与教师有了智慧的碰撞时,适时的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体会,达到了潜移默化的目的,也完成了第三个课时目标。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将板书设计为:
人志向奇经历奇。
奇
书不朽的杰作。
总之,本节课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地身份出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灿烂的支点,真正体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四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2课时。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层。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边读边做批注。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6、小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板书)。
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指名朗读前两段,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内容?
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
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生自学,交流。
全班交流。
1、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他走了多少路程?
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
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当时的交通条件是如何的呢?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此后三十多年……走笔为记。
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谁能来读读?(第4自然段)。
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
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2、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谁能来读读?(第4、5段中的相关的句子)。
徐霞客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有力地证实了徐霞客“求真求实,锲而不舍”科学研究的品质。
3、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最后自然段)。
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那《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奇”在哪里呢?(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价值,也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4、小结:《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质疑。
导入。
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人.
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齐读课题。
初读。
感知。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按内容不同给课文。
分段。
再读。
感悟 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什么是“奇人”?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
人?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小结。
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这本书“奇”在哪里?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谈一谈你的体会。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六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名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1、学习徐霞客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求知探险的精神。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师板书:阅读。生齐读。师:“读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生谈感受。
师板书:大地。生齐读“阅读大地”。师:“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师:可是的确有一个人,他会阅读大地,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板书:徐霞客)。
2、齐读课题。
(一)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学生反馈: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板书:奇人。
(二)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思考:徐霞客的人奇在哪里?他的书又奇在哪里?自读做批注。
2、汇报交流:
(1)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句子一: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埋头于经书之中,而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句子二: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a:学生汇报读句子并谈自己的体会。
b:品读重点句子。
c:师引读: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徐霞客的“奇”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用同样的方法汇报徐霞客的“奇”因: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3)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3、体会《徐霞客游记》的“奇”
(1)自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本书奇在哪里?
(2)反馈: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现《徐霞客游记》的价值。
(3)齐读: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课题还可以换成()的徐霞客?
1、搜集阅读有关徐霞客的故事和《徐霞客游记》。
2、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七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的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畏艰难险阻,徒步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不朽杰作。
1、回忆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奇”在哪里。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再次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他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课件(重点句式)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想让学生体会:“温故而知新”。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我设计的第三课时,前两个课时已经把课文内容基本上完,时隔一个星期后,再来学习,意在指导学生有新的感悟,并且能够把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入自己的体会。同时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走遍天下书为侣》,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同样,一篇文章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也总可以从中获得新东西。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和收获。
【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温故而知新。】
1、师:回忆文章开头那一句话简单介绍了徐霞客?
抽生回答: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齐读这句话。
师:思考一下,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对徐霞客的敬仰、佩服之情。
师:你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你自己吗?
(教师可以做一个示范)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进行概括,准确表达了意思。这就是由书上的一句话获得的新知。
2、师:徐霞客是一个“奇人”,首先表现在什么方面?
抽生回答,“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师:当时的读书人都在干什么?(追求功名)考中了,意味着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接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这段文字让我们浮想联翩,想象徐霞客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来徐霞客的雄心壮志和不畏艰险,他真不愧为奇人。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
“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所以,我们获得的新知是——
过程的艰辛。
3、师: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获得什么信息?
(交通条件落后、没有——、没有——、没有——,这真是一件——)
师:说说前几天我们春游你的感受。
学生可以说坐着舒服的空调大巴车,品尝着美食,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多么惬意。
师:课时,徐霞客的长途旅行却是一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情。
4、师:那么徐霞客在长途跋涉中经历来哪些艰险又感人的故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讲给小组成员听听。
四人小组讨论,利用文中提到的素材,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可以适当补充。
全班交流。
师小结:前两节课我们是通过读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意,今天我们把作者的文字变成了自己的口语表达,加入了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再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借用书中的素材加上自己的体会,用一百字的篇幅介绍徐霞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一开课我引用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学文中我让学生给“卓尔不群”换个成语来表达,学生们提到了“截然不同”、“与众不同”等。谈到当时的读书人时,我又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引领学生学习使用名言。这与国学教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加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还原徐霞客遇到的艰险故事。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交流时,表现积极,兴趣浓厚,都愿意张开嘴巴说。
3、课后的拓展训练是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容易,写作难。如何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准确地表述观点,是学生们有待提高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八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名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教学目的.:
1、学习徐霞客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求知探险的精神。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板书:阅读。生齐读。师:“读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生谈感受。
师板书:大地。生齐读“阅读大地”。师:“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
师:可是的确有一个人,他会阅读大地,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板书:徐霞客)。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学生反馈: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板书:奇人。
(二)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思考:徐霞客的人奇在哪里?他的书又奇在哪里?自读做批注。
2、汇报交流:
(1)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句子一: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埋头于经书之中,而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
句子二: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a:学生汇报读句子并谈自己的体会。
b:品读重点句子。
c:师引读: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徐霞客的“奇”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用同样的方法汇报徐霞客的“奇”因: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3)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1)自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本书奇在哪里?
(2)反馈: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现《徐霞客游记》的价值。
(3)齐读: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三、再次解题。
2、课题还可以换成的徐霞客?
四、拓展。
2、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九
【课文】。
徐霞客是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他把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到洞里去考察。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村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连当地人都还没有人敢进去呢!
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野外考察的科学家。
【前言】。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1、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阅读),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词语。大家平日都阅读什么?(阅读书籍、报刊等)有一个名叫徐霞客(板书)的人,阅读的却是大地(板书)。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他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他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3、师: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1、默读课文,解决问题一: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重点词句,在数的空白处作批注。
(2)学生回答问题:
课文第二自然段: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醉心”“发现”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的“卓尔不群”。)。
2、解决问题二: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单批注。(生默读,师巡视。)。
(2)把圈画的词句和感受跟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4)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请你结合课文以及你搜集到的资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5)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6)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过多少座险峻的'山峰?探寻过多少个鲜为人知的岩洞?黄果树瀑布旁留下了他锲而不舍的身影,长江源头见证了他求真求实的足迹,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青年走到老年,足迹遍及祖国16个省。他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7)学到这里,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表达。
1、奇人徐霞客写出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奇”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学生回答(可结合查到的相关资料,如果没有搜集到,教师可简单介绍)。
师述: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徐霞客的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外可以找来读一读。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来理解“阅读”的意思吗?看谁找的又对又多。(考察,走遍,游历,研究,横跨,实际勘探等)。
2、师总结:做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他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旷世奇人——徐霞客。
3、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对徐霞客的感激与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课外阅读有关徐霞客的故事和书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
回顾这两天以来的磨课历程,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谨以感受最深的几点反思如下: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当我对徐霞客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我习惯性地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集锦》,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从“奇人”这个关键词切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受他“奇”在哪里。我也打算走捷径。可是,在预设学生会如何回答时,我犯难了,仅仅凭借“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这几个重点词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徐霞客的“奇”吗?世上具有这种品行的人千千万,为何独独称他为“奇人”?我感觉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之间似乎缺了点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后来有老师点拨了一下,为什么不从“阅读大地”入手呢?是呀,为什么不从课题中“阅读大地”这个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词语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这篇课文是写人的,徐霞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远,假如从“奇人”入手,再来一步步地“演绎”,这样设计方便了老师可为难了学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当机立断,立即修改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读书,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读能力。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这个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奇人”这两个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多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假如想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我敢说,影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肯定比文本《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更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但是,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通过换词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情感一脉牵——。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进行情境渲染。在教学课文时,当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二段“此后30多年……”这些句子理解时,我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例激情渲染——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而当讲到第4自然段谈到徐霞客奇在他的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时,我又运用语言进行渲染: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在总结学生发言的情况下,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及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时候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3、资料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还要结合生活、回归生活。例如,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他们可以很容易的体会到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当我再次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而且都有具体的记载时,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就更加深刻,能更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奇”。并且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次回归到课题:为什么叫他“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谈到:徐霞客在考察大地,他把大地当作书一页一页、一步一步刻苦的读着,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此时我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使得16个省市的印象丰满起来。之后请同学们再来对比明朝地图,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使得学生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的过程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住情感的命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教学合一,达到更高妙的境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一
短暂而又漫长的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终于告以段落,说它短暂,是因为从知道内容到讲课结束,不足四天时间;说它漫长,是因为在这四天里,我的内心经历了烦躁、焦虑、紧张、投入、虚脱、轻松的复杂过程。
回顾四天来的磨课历程,感觉自己收获颇多,谨以感受最深的几点反思如下:
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记得听到讲课内容的那一瞬间,我的大脑出现了短暂的空白。我在心里不停地埋怨,为什么是徐霞客而不是李白或苏轼?我不熟悉徐霞客,不喜欢徐霞客,如何引导学生熟悉、喜欢徐霞客呢?我陷入了迷茫中。可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埋怨,容不得我不喜欢,我强压住内心的不满,一遍遍地朗读课文。我先以一般读者的身份读,了解到徐霞客是个奇人,写了一本奇书;接着我又以学生的身份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拿不准音的字,如“栖、锲”等;最后我才以教师的身份读,发现这篇课文还是有值得教的地方,比如条理比较清晰,文字简洁质朴。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渐渐地,徐霞客这个人物在我大脑中明晰起来。之后我又翻看了《同步拓展阅读》,上网查阅了有关徐霞客的资料,慢慢的,对这个“肩荷一袱背,手挟一油伞,足踏天下半”的“天下第一奇人”有了一丝好感。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当我对徐霞客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我习惯性地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集锦》,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从“奇人”这个关键词切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受他“奇”在哪里。我也打算走捷径。可是,在预设学生会如何回答时,我犯难了,仅仅凭借“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这几个重点词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徐霞客的“奇”吗?世上具有这种品行的人千千万,为何独独称他为“奇人”?我感觉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之间似乎缺了点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后来有老师点拨了一下,为什么不从“阅读大地”入手呢?是呀,为什么不从课题中“阅读大地”这个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词语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回想起多年前讲《一夜的工作》一课,开始设计时也是从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切入,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受周总理的劳苦、简朴,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跟周总理生活相距太远,并不是课文告诉他“劳苦简朴”他就能认同。这篇课文也是写人的,徐霞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远,假如从“奇人”入手,再来一步步地“演绎”,这样设计方便了老师可为难了学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当机立断,立即修改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读书,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读能力。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这个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奇人”这两个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多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本课中,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二
正如师傅所说,开学初就打听本学期师徒汇报课比赛时间,那时候只知道是五月份但是具体不知道什么时候,临近上课了腿上疱疹还疼得厉害,加上班上发生了闹心事,所以五一还是决定出去散散心,但还是有点“提心吊胆”生怕一回来手忙脚乱又上不好,现在上完了,心里虽然放下一块大石头但是还在忙着考计算机所以,这个月很忙,但教学贵在反思,忙里也得反思反思。
比起上学期上《迟到》这一课,感觉心里有点底了,那时候,直到上“战场”心里还是没多大底的,尤其拿自己班上上课,上课老担心某些调皮孩子添乱,况且前一节课是综合科目他们肯定心都野了,去多媒体上课的次数又少,他们个个兴奋地都忘了基本的纪律。而这一次在师傅和组里其他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教案一步步改进:直接出示三个问题改为在前一节课做好铺垫,先让孩子们针对课题提问,教师总结归纳为三个问题;如何引导孩子们想象徐霞客旅途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将这三个大问题与“奇人”“奇书”紧密联系起来,都是师傅关键时候点拨出来的。
至于上课要注意的细节就更不用说了,要将教案背熟,最好脱离课文;应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回答,而不是为问答案而问学生;多关注学生,学生默读课文时要到生中巡视做到心中有数;在朗读中体会,朗读的形式不能太单一。课堂教学中,这些我都有意识的记住并改正了,但课堂小结这点自己忽略了,还是自己不够深入研究文本,正像书记所说,要明确编者选这篇课文的意图,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知识,与其说这是这堂课的遗憾之处,不如说这是自己宝贵的经验。也很感谢敖校和书记的点评,“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是怎么读懂文章的,就教孩子怎么把文章读懂”,“这是写人的文章,重点是感受徐霞客的奇,设计的三个问题有些难度;教学时候太碎了……”这些都是值得我反思的方面。
说心里话,当我去听一堂课点评时,除了教学设计方面值得改进或提升以外,对于我们新手来说,更想学到实在的东西,更细的东西,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改进或者切忌的地方。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三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第一自然段。
(略)。
第二课时。
理解、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一.导入,板书课题。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板书:奇人千古奇书)。
3.什么是“奇人”?(罕见的、特殊的人)。
过渡:徐霞客罕见、特殊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他是一位奇人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感受徐霞客“奇”之一。
1.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他和当时的读书人有什么不一样?奇在哪儿?
2.指名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卓而不群”“雄心壮志”,朗读相关句子。
(板书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3.小结内容: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的第一“奇”。
4.小结学法: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后面的课文。看看徐霞客还“奇”在哪里?
三、按学法学习第二自然段及三、四、五、六然段,继续感受徐霞客之奇。
1、自由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画出重点词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写出简单的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有感情朗读。
“奇”之二: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此后三十多年……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徐霞客一不受当时朝庭委派,二没有国家的任何资助,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经30余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徐霞客日间攀险峰……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看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结:图上的`情景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来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在徐霞客探索考察的旅途中,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徐霞客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22岁走到了56岁,一走就是30多年,一走就是9万里。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还带走了他仅有的行囊。”
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同伴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
奇之三: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第五自然段中徐霞客探寻两处山洞的事例。
师补充资料,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而且都有具体的记载。
奇之四:写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1.生读第六自然段,说说书奇在哪儿。(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补充资料介绍《徐霞客游记》这部奇书。
四.总结全文。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奇就奇在——(引读)。
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写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不仅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更是一位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五.作业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板书:
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奇人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写出千古奇书。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四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大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用换词法来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等等,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五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本课中,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进行情境渲染。在教学课文时,当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二段“此后30多年……”这些句子理解时,我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例激情渲染——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而当讲到第4自然段谈到徐霞客奇在他的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时,我又运用语言进行渲染: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在总结学生发言的情况下,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及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时候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还要结合生活、回归生活。例如,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他们可以很容易的体会到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当我再次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而且都有具体的'记载时,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就更加深刻,能更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奇”。并且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次回归到课题:为什么叫他“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谈到:徐霞客在考察大地,他把大地当作书一页一页、一步一步刻苦的读着,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此时我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使得16个省市的印象丰满起来。之后请同学们再来对比明朝地图,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使得学生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的过程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住情感的命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教学合一,达到更高妙的境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步骤: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板书课题。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板书:奇人千古奇书)。
3.什么是“奇人”?(罕见的、特殊的人)。
过渡:徐霞客罕见、特殊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他是一位奇人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感受徐霞客“奇”之一。
1.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他和当时的读书人有什么不一样?奇在哪儿?
2.指名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卓而不群”“雄心壮志”,朗读相关句子。
(板书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3.小结内容: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的第一“奇”。
4.小结学法: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后面的课文。看看徐霞客还“奇”在哪里?
三、按学法学习第二自然段及三、四、五、六然段,继续感受徐霞客之奇。
1、自由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画出重点词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写出简单的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有感情朗读。
“奇”之二: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此后三十多年……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徐霞客一不受当时朝庭委派,二没有国家的任何资助,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经30余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徐霞客日间攀险峰……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看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结:图上的情景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来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在徐霞客探索考察的旅途中,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徐霞客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22岁走到了56岁,一走就是30多年,一走就是9万里。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还带走了他仅有的行囊。”
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同伴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
奇之三: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第五自然段中徐霞客探寻两处山洞的事例。
师补充资料,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而且都有具体的记载。
奇之四:写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1.生读第六自然段,说说书奇在哪儿。(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补充资料介绍《徐霞客游记》这部奇书。
四.总结全文。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奇就奇在——(引读)。
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写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不仅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更是一位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五.作业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板书:
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奇人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写出千古奇书。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说课稿篇十七
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我没有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了徐霞客其人的基础上,从文章的整体入手,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读书,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读能力。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这个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奇人”这两个抽象的字眼。
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