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模板22篇)
读后感是一种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可以促使读者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问题。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书中的名言或关键句子,以突出主题和观点。以下是一些流传甚广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一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
主题:识字。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王玉梅/郑州市中牟县卫民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寓言,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活动情形的儿歌,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因此,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子旁。
3.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文中提到的六种小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有利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迷、藏、造、蚂、蚁、食、粮、蜘、蛛、网”12个生字,会写“间、迷、造、运、池、欢、网”7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识“蜻、蜓、迷、藏、造、蚂、蚁、食、粮、蜘、蛛、网”12个生字,会写“间、迷、造、运、池、欢、网”7个汉字。
任务二: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任务三: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检查复习,激趣导入。
(5分钟)。
活动一(1分钟)。
出示动物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相机张贴六种小动物的图片。
认识新朋友,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4分钟)。
指名学生朗读儿歌。。
环节二。
初读儿歌,识字学词(10分钟)。
活动一(2分钟)。
借助拼音自主朗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听准字音。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2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出示词语卡片: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指名学生认读,格局学生的认读情况强调并正音:“蜻、蜓”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蚓”是前鼻音,“蜘、蛛”都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
读通读顺。
(评价目标二)。
活动三(6分钟)。
多形式检测读书情况及积累情况。
(完成目标一)。
读好生字新词。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赏读课文。
随文识字。
(15分钟)。
活动一(2分钟)。
出示第一段。谁能来读?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
读出自己的感受。
(评价目标二、三)。
活动二(5分钟)。
读第一次对话。
结合汉之星随文教学“对”。
说话练习。
图片对比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后再读。
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
能展开想象用句式说话。
(评价目标二、三)。
活动三(5分钟)。
读第二次对话。
检测词语积累。
图片对比教学,学生体会后再读。
读出自己的感受。
调动积累,说出词语。
运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
(评价目标二、三)。
活动四(1分钟)。
这一对好朋友你感谢我,我感谢你。这时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所以(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能理解“更”,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评价目标二、三)。
活动五(2分钟)。
分角色朗读课文。
(完成目标二、三)。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出自己的理解。
(评价目标二、三)。
环节四。
交流方法。
书写生字。
(9分钟)。
活动一(3分钟)。
凭借田字格观察生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能注意拼音的写法以及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3分钟)。
教师范写分和对,学生书空后练写,教师巡视。
活动三(3分钟)。
写字评价反馈,总结。
(完成目标一)。
环节五。
实践活动。
巩固新知。
(1分钟)。
1.推荐阅读:《犀牛与犀牛鸟》、《海葵与小丑鱼》。
2.拓展延伸:课文分享给父母和伙伴;为课文配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评价目标二)。
附:板书设计。
5动物儿歌。
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空中花间土里地上池中房前。
展翅飞捉迷藏造宫殿运食粮游得欢结网忙。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二
《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有关本课的目标要求是: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有关本课的内容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就要求掌握特征、解决问题都应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结果的呈现需要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平面图形,并且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将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的一课。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正确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3、学情分析: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操作比较,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1、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正方体和长方体由那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有数量是多少,并做相应的记录(完成目标1)。
2、利用拼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和学具,小组之间相互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并将讨论结果填到记录单上(完成目标2、3)。
3、小组展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对比表格纸,反馈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目标2)。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各一个、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的塑料棒若干,任务单一份。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三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 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杨蕊/郑州市第九十二中学一年级语文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思想。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他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但识字方法较少;生字“跑、足”的笔顺需要指导。
(2)基于阅读: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需要培养了解讲话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和单人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经验,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识字。
2、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课件,说说课间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认读生字“操”、“场”认识提手旁(评价任务一)。
环节二。
二、自读词语和儿歌。(用时:10分钟)。
1.老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读音。
2.学生自读,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课文。
(完成目标二)。
通过听范读、自读等方式能正确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识字写字。
(24分钟)。
活动一。
1.老师领读、学生领读12个生字。
2.同桌互读、开火车、展示朗读、男女生赛读12个生字。
3.做游戏读词语。
(完成目标一)。
通过指名读、小组赛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交流识字方法等方式正确认读12个生字。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1.说说每个字的结构,观察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指导。同桌交流评价。
3.对照田字格师评。
(完成目标一)。
通过观察、老师范写、练写、对照等方式正确书写“足字旁”的笔画。
比较“足字旁”和“足”的异同。
(评价任务一)。
环节四。
反复诵读。
(8分钟)。
1.指名读儿歌。
2.师生接读儿歌。
3.配乐朗读儿歌。
(完成目标二)。
通过指名读、师生接读、配乐朗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评价任务二)。
板书设计:。
7.操场上。
跑 足。
教学反思:《操场上》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画,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新课程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自立、合作、探究”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言,都想告诉我他们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这时我就让他们看看课件中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什么。学生边说边学习了词语,这就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二。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识字。
1.合作识字,体验情操。合作识字就是指学习者在小组学习中、同伴相互学习中识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同座为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情况。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记得轻松,又让学生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
2、探究识字,培养能力。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汉字的规律,培养自主认字能力。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做做“打球、拔河、拍球”以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动作,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就发现“打、拔、拍”这些动作是跟手有关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这些动作是跟脚有关的,所以用了足字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比较观察,示范演示。写字是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是电脑时代,但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老师要十分重视写字指导,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板书示范,把每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写字,课内保证了写字时间。这样每节课有3---5分钟时间写字,细水长流,一定能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l在丰富的活动中,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整堂课,无需老师过多语言的引领,学生便踊跃地投入到学词、识字中来。表演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课堂气氛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边表演,看着他们的演技,我不禁感叹“动”起来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觑。更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时,真是前所未有的顺畅,一遍下来,全班无一人停顿,看来,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知识扩展】。
望岳扩写作文。
天空布满了乌云,天气显得要与冰霜相媲美,并向人们头上肆意地甩着灰色的大雨点。
泰山威武的身躯在他步步登上开阔地时展现。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随他同行的朋友朋友也坐在他的身边。“好一座威武雄壮的泰山哟!”他的眼眸中略显光芒。“那是那是,这可是五岳中的东岳泰山呢!”他再次定睛于泰山之景。高大的泰山如同是有千万根柱子将它支持住,使它高耸入云。云雾在它周围环绕,将泰山的顶端渲染的扑朔迷离,愈发让人觉得泰山绝顶飘渺不定,令人不可捉摸。
他闭上了眼睛,享受着徐徐的风吹拂在脸上所带来的清凉,舒适。年轻的他有着一颗热血的心。他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辉煌的一笔,他渴望能造福于百姓,他渴望建功立业,在他看来,这一切会是不久的现实。
他张开了眼睛,太阳正好出来,照在泰山上。高高的泰山挡住了光线。只有南面沐浴在阳光下,北面照射不到光线。何等高的高山啊!何等美的美景啊!
他不禁激动起来,从包中拿出纸笔,提笔写下《望岳》。随后,他大声喊道:“我今后不仅要远望与你,我还要从你的绝峰上俯视大地,俯视一切的一切。我渴望着与你再次见面,渴望攀上人生绝顶,实现我的目标。这是我的使命!”
大道上,行人中穿梭着两个人,其中一人眼放豪光,眉宇间透露出几丝不俗的气势。他大笑了几声,又踏上了他的征途。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五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什么季节?(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文人那里,秋天是忧伤的、哀怨的、令人顿生惆怅。可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一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答案: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
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六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加强校本研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加强集体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搭建合作共享互动展示的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
评比分三个内容开展。
(1)选择上课内容,设计教案。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备课组、年级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探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
(1)试教修改,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2)在本班进行公开教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意识,目标达成度要高;凸显教学的重点,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合理,效果明显;课堂训练精而有效,提高40分钟的效率。评选小组、学校教师一起听课。
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评:上交一份教学评价。(第15、16周)。
(1)开展一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专题式学习讨论活动。
一年级、预初、初一语数英教师。
组长:车先林。
组员:李勇、夏茂进、龚根弟、郭伟峰、朱成兵、赵艳。
评选产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优胜奖和鼓励奖(各50%)。分部对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并通报四中、四小、二小表彰。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七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知道为此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需要建立的评价机制,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来适应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容易的,但转变教学理念往往很困难。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发生改变,很难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轮课改十多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科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记住它,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需要教师清楚的是学生达到标准时的具体表现,以及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水平。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设计,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模式。
逆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目标、又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设计。该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其核心的步骤如下:
开展逆向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要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清晰地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先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来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或者课后的作业来进行验证。因此,测量工具的编制很重要。
传统的教学不会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就关注评价,也不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才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这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作用。
目标明确了,评价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会兼顾目标和评价这两头,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来让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观念决定行为,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学设计这样的行为。
要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下功夫。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个学段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教师通过一节节的教学逐渐加以落实。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为每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安斯沃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析课程标准的方法:
1)确定与教学相符合的某一具体内容标准;
2)列出内容标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创建知识技能结构图;
3)分析主要知识技能,确定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述实质性的学习问题;
5)依据概念和技能,设计表现性的学习任务;
6)确保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现性学习任务中;
7)创建与表现性学习任务相符合的教学纲要;
8)设计学习结果的评分标准或评价量表。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了确保学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清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对学习的判断,更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学习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头提问,直接谈话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试,比如随堂小测试、课后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等等;三是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等;四是实践性作业,比如实验、小制作、课题研究等等。选择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评价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
上述的各种评价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的评价,一类是表现性的评价。客观性的评价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说。表现性的评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建构性、标准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的评价。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赛,针对这样一项运动(真实性),我们要观赏从起跳到落水的全过程(过程性),为此要制定评价的规则(标准性),明确达到某种程度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据该运动员在空中重现标准动作的情况(建构性)来加以评判。
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关键的策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明确的中心问题可以减少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心问题通常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关。由此出发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能,也能够很方便地构建起教学活动的内在框架。
如何确定中心问题?仍然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识虽然在学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这一知识呈现的过程中人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中心;还有的知识,从学科内容组成的角度看并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在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中心。
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八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杨蕊/郑州市第九十二中学一年级语文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思想。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他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但识字方法较少;生字“跑、足”的笔顺需要指导。
(2)基于阅读: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需要培养了解讲话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和单人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经验,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识字。
2、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课件,说说课间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认读生字“操”、“场”认识提手旁(评价任务一)。
环节二。
二、自读词语和儿歌。(用时:10分钟)。
1.老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读音。
2.学生自读,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课文。
(完成目标二)。
通过听范读、自读等方式能正确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识字写字。
(24分钟)。
活动一。
1.老师领读、学生领读12个生字。
2.同桌互读、开火车、展示朗读、男女生赛读12个生字。
3.做游戏读词语。
(完成目标一)。
通过指名读、小组赛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交流识字方法等方式正确认读12个生字。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1.说说每个字的结构,观察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指导。同桌交流评价。
3.对照田字格师评。
(完成目标一)。
通过观察、老师范写、练写、对照等方式正确书写“足字旁”的笔画。
比较“足字旁”和“足”的异同。
(评价任务一)。
环节四。
反复诵读。
(8分钟)。
1.指名读儿歌。
2.师生接读儿歌。
3.配乐朗读儿歌。
(完成目标二)。
通过指名读、师生接读、配乐朗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评价任务二)。
板书设计:。
7.操场上。
跑足。
教学反思:《操场上》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画,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新课程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自立、合作、探究”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言,都想告诉我他们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这时我就让他们看看课件中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什么。学生边说边学习了词语,这就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二。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识字。
1.合作识字,体验情操。合作识字就是指学习者在小组学习中、同伴相互学习中识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同座为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情况。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记得轻松,又让学生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
2、探究识字,培养能力。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汉字的规律,培养自主认字能力。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做做“打球、拔河、拍球”以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动作,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就发现“打、拔、拍”这些动作是跟手有关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这些动作是跟脚有关的,所以用了足字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比较观察,示范演示。写字是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是电脑时代,但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老师要十分重视写字指导,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板书示范,把每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写字,课内保证了写字时间。这样每节课有3---5分钟时间写字,细水长流,一定能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l在丰富的活动中,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整堂课,无需老师过多语言的引领,学生便踊跃地投入到学词、识字中来。表演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课堂气氛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边表演,看着他们的演技,我不禁感叹“动”起来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觑。更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时,真是前所未有的顺畅,一遍下来,全班无一人停顿,看来,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九
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学来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教。摈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穿插交融而互动的教学模式。
2、基本结构。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1)课程基本描述(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时、授课对象、开课单位等);(2)教学目标;(3)授课对象分析;(4)教材的选择与分析;(5)课程讲授(知识点与学时分配、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设计);(6)作业设计(课程论文设计、大作业设计、实验设计);(7)考试方法设计(考题设计、记载办法及正态分布设计)。
3、教学目标。
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能力与个别差异。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到了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态度与观念。教师可以用行为目标、学习目标或作业目标等术语,用精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教师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主要应参考学习结果的外显行为。
4、学生分析。
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对学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一般包括对学生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动机水平、焦虑水平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5、教材分析。
教材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合授课对象。
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及参考书的特点。
6、教学手段。
分析有哪些教学媒体可以使用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良好的教学设计应是对现有多种媒体条件进行最优良整合,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包括传统媒体、多媒体等。
7、作业设计。
教学模式研究型,将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应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研究型、设计型作业,设计大作业、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设计实验。
8、考试设计。
实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方法。
累加式,即一门课程的成绩由多个环节的成绩累加而成,例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设计)、大作业、实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环节的成绩各占一定比例。重能力求创新是指要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9、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选择适当,运用灵活。
教学策略意指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1)教学传递策略,是指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生的。教学顺序的安排要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同时要充分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2)教学组织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学习,各有其使用条件和适用的对象,在实际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3)教学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
10、设计效果。
教学设计多次应用于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只有应用于教学,才能够检验其合理性,并通过真实教学效果的反馈来进一步调整、完善下一循环的教学设计。原则上,参加教学设计评比的课程,不应少于三个教学循环。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可以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院系评价三个方面综合评定。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
一、指导思想: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加强校本研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加强集体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搭建合作共享互动展示的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
二、评比内容及安排:
评比分三个内容开展。
(1)选择上课内容,设计教案。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备课组、年级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探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
(1)试教修改,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2)在本班进行公开教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意识,目标达成度要高;凸显教学的重点,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合理,效果明显;课堂训练精而有效,提高40分钟的效率。评选小组、学校教师一起听课。
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评:上交一份教学评价。(第15、16周)。
(1)开展一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专题式学习讨论活动。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预初、初一语数英教师。
四、评选小组名单:
组长:车先林。
组员:李勇、夏茂进、龚根弟、郭伟峰、朱成兵、赵艳。
五、表彰奖励:
评选产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优胜奖和鼓励奖(各50%)。分部对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并通报四中、四小、二小表彰。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四、教学过程。
一、
1、课件出示(一头狮子)和(一只鹿)板书课题,生齐读。
2、这篇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出示课件,简单了解。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打开《伊索寓言》这本书,一起去阅读——狮子和鹿。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每节写什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匀称精美别致珊瑚。
读准多音字“称”,区分几种读音并组词,把这些词语藏在句子中读一读——。
出示句子: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抱怨撅起配得上。
出示句子: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
3、撒开长腿甩在了后面使劲一扯挣脱出来出示句子: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这三段话,就像是三幅画面,谁能用很概括的词语给每幅画加上标题。如学生有困难,老师先示范。
预设:欣赏美角抱怨细腿狮口逃生懂得道理。
5、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学生有困难,出示句式帮助理清思路:鹿非常欣赏(),而抱怨()。但是当(),那()让它(),而()帮它()。
6、教师小结:能抓住关键词语初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品读语言。
1、故事发生在一片丛林中,丛林里住着一只漂亮的鹿,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现在我们就是这只漂亮的小鹿,来,谁快来夸夸自己。指导读“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生齐读。
2、引导用“多么……多么……”说话训练。
3、小结导入:清清的池水让小鹿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丽。这时,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指名接着读。
此时,鹿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从哪些词语读出来?——没精打采、抱怨、撅起嘴、皱起了眉头。
此时,我不仅听到鹿的抱怨声,还看到她神情的变化,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生齐读。
小结:清清的池水,也让鹿看到了自己的——不美丽。
4、但是,一场怎样的遭遇让鹿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一幕——。
5、创设情境引读第六自然段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到过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对于弱者来说,那将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这样吧,现在我们就到森林深处去亲自体验一下。闭上眼睛:清清的池水边,一头小鹿正在悠然地喝水,突然它发现了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身材是那样匀称,皮毛是那样光滑,特别是两只鹿角就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一阵风吹来,他忘情地欣赏着,殊不知远处的树丛中,两只虎视眈眈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它,一场厄运就这样降临了——出示ppt:
(1)读懂。
1、2两句话,体会有力的腿让它甩掉狮子——。
鹿猛一回头……,(惊叫)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好险哪!)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甩在后面。鹿心想:(惊魂未定,危险紧接着来临了)。
(2)读懂。
3、4两句话,体会美丽的角让它重陷险境——。
这段话中的三个动作很精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演一演,老师在几个惊险地方配上画外音(“好险哪!”)。
(4)再次引读。
5、6自然段,感受惊心动魄的“狮口逃生”
五、悟寓意,谈体会。
2、这片丛林,这只狮子,让鹿知道了——(生谈体会)。
是啊,这次逃难,让鹿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丽!生齐读最后一句。
3、小结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板书设计。
28狮子和鹿。
欣赏美角——差点送命抱怨细腿——狮口逃生悟寓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二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三
本节课按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新知的讲解中紧扣关键词易错点,设置不同的疑问,通过师生共同探究,逐个完成对各个易错点的突破;例题的讲解中,鼓励学生主体参与,采取到黑板书写,既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又能训练了学生书写以及正规答题格式。课题的引入以及例题均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和教学直观性。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做到数形结合,启发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知中,如椭圆定义的数学语言叙述,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通过实验研究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学会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数学的能力完成不同层次的提升。
本节课椭圆定义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要,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做到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椭圆定义,或许正是这种不完整的描述引来的一些易错点会加深学生印象。在推导标准方程时,教材是对式子进行了有理化之后与原式相加达到化简的目的。实际上对含有两个根式的代数式的化简一般采取将一个根式保留在等号一边然后两边平方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学生对此运算技巧不熟悉,而且运算能力不高),而教材中的方法则充分利用了代数式的对称性,化简中的运算量较小,但从对含两个根式的代数式化简的方法来看不具有一般性,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大多数学生在对方程进行化简时会采取两边平方的方法,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点评,提高学生代数运算的能力.同时求轨迹方程的验证一项教材是以小字形式出现,对初学圆锥曲线的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在课堂不要做太多要求,要合理的处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容量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归纳总结这个环节较仓促。因此今后要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率。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不够熟练,缺乏简化计算的能力,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课件之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其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四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所制,对于战争与和平了解得并不多,战争的场面能从电影、电视中的镜头见到过一些,也可能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些发生在遥远的国家中的战争。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感受不会很深刻,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师生共同广泛地搜集资料,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每个人带来的灾难,只有学生有了深刻的内心感受,才会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也才能达到本组教材的教学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
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能述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课文对话部分,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3、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尝试写一段话,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三、
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认识“详略分明”的写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全文围绕着落花生展开。)。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自学题单第一个板块——温故而知新: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3、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让学生发现“主要内容要详细写”板书:详略得当)。
(二)合作学习,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可贵之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合作与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2)交流讨论:兄妹们强调了花生显而易见的特点是。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9自然段三遍,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
2、小组汇报交流: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是。
(板书:有用)父亲指出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是?(板书:不外显)小组进行填空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组成四个句子,出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中,哪几句值得赞赏?这四句话中关键是关注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好看而且有用”固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比较现实。)。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文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多元解读。
1、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引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出示句子“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由四种不用的语言形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既不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虽然不体面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2、这四个语句中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对别人有好处)。
3、作者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确像“落花生“一样“有用”而不是“伟大”“体面”的。出示作者许地山资料。
(四)学以致用,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1、作者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这类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练习写一段话。“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3、抽生汇报,
总结。
:读着读着,同学们所写的就成了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就是《收获》。作者由“落花生”收获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收获了写作的方法,收获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四、板书设计:。
落花生——有用但不图虚名。
借物喻人。
(1)种花生、收花生。
略写。
(2)提议过花生节。
详略得当。
(3-11)尝花生、议花生。
详写。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六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什么季节?(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文人那里,秋天是忧伤的、哀怨的、令人顿生惆怅。可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一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答案: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
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七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2、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能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3、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星空的美丽传说?生答。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号》。
2、学唱歌曲。
(1)听范唱录音。
(2)简介“银河合唱”。
(3)随录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谱和歌词。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二乐段。
(5)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
3、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八六拍。
(4)复听。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星空畅想。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八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课前准备:助人为乐的图片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对子歌,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文,圈生字。
2、找出文中藏有的对子。出示对子,指名读,齐读。
3、出示带音的生字,指名领读。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课件例如:
“炭”(利用儿歌来记):青青一座山,伐木在林间,木材变成炭,温暖留人间。
“恨”认识(竖心旁)拓展怕忧悔惊情怜。
漠扩词沙漠、冷漠、漠不关心、冷漠无情。
贫--富对比。
索取--奉献对比分别造句进行理解。
5去掉音,指名读,开火车。
6巩固生字,出示词语,摘苹果,抢读。
三、生字回文,理解课文。
(1)指名读文,在朗读课文中巩固识字。
(2)让学生说说从本课中体会到什么,或者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冷漠、热忱、雪中送炭、饥寒、温饱”,美、丑分别举例子说一说等较难懂的词语,可适当做点解释。
(3)自由练习读文,举行抢答赛:利用反义词词义相反的特点,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以抢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4)自由练习背诵。
四、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善于帮助别人,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识字六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十九
一、课题。
二、目标分解依据。
1、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2、教材特点。
3、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按规范格式叙写)。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四、评价活动方案(设计)。
五、教学活动预案(体现以生为本)。
六、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二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来还原理解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陆之夜的宁静与安详,和作者所流露的喜悦之情。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美景,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美景。
重点:这是一首译作,因此引导学生的理解和想像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情感作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品味诗歌。
可以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来指导学生朗读。
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强求统一。
1、朗读交流。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学生的语感慢慢的培养出来了,他们的情感也渐渐的走进了诗歌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谈谈这样朗读的理由。以次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景和情。)。
2、朗读后交流。
提问: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
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是那些?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胸怀。)。
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1、读了诗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同学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像力,调动各种感官,把画面加以再现。)。
三、尝试表达。
以“之夜”为题写一个片断。(如:中秋、国庆、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夜景的方法。
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诗歌,喜欢诗歌。
实在不会写的,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写一段话。
(这可以作为回家作业)。
四、课后去读一些诗歌,拿自己最喜欢的诗来班级进行交流。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二十一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2、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颐和园、大明湖等美景。
3、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重点: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颐和园、大明湖等美景。学习难点: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方案:
通过点名说,以及小组的交流回报来检测目标达成度85%。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1自学“我的发现”,思考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学生准备: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背诵“日积月累”的四副对联。
3、我搜集的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有:
【我的疑问】预习中,我遇到的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预设: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日积月累”:体会这些对联的描绘的美景。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1)从小林的发现中,我知道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
(2)从小林的发现中,我知道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滕王阁对联)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黄山玉屏楼)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黄山文殊院)。
(1)这次资料搜集的范围是有关我国()的资料,可以是()、()、(),也可以是()、()。
(3)在搜集中遇到什么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
(4)资料展示:展示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简要说说搜集的过程。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
1、用比照的方法来写一处景物。(如学校篮球场)。
2、搜集描写名胜古迹的对联两副。
3、进一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较,可以使句子更具体形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学习重点、难点: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评价方案:
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预习自测】。
认真阅读课本96页“口语交际:保护文物”内容,思考:
1、读了那则报道,我的感受是:
2、保护长城,我的建议是:
3、我还搜集到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
1、保护长城,我们小组的建议有哪些?
2、我们小组还搜集到哪些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
3、保护文物,我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先各小组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副组长记录,人人参与,推荐上台展示人选。然后全班展示:每个问题确定三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余小组作点评。别人在展示时,全体同学,认真倾听,准备点评,或作补充。
作业设计:
1、分类整理我们班保护文物的建议和做法。
2、将有关文物被破坏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看看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和做法。
板书设计:
保护文物。
交流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制定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课后反思: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评价方案:
【预习自测】认真自学课本97页“习作”,思考:
1、这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介绍“世界遗产”的()。
2、导游词可讲景点风光,还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还要提示参观浏览的()。
3、我准备介绍的“世界遗产”是(),重点介绍的内容是()。
教学预设:探究案【范文学习】《故宫》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们:(称呼)。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向导,我姓张名静宜,叫我张导好了。现在我将带领你们游览故宫,欣赏我国的文化遗产。(问候、自我介绍、交待浏览地点)。
故宫为我国明清二朝的皇宫,也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所以我们在游览时应当不乱扔垃圾、不触摸物品,这样才能欣赏到有着历史气息的故宫。(提醒游人游览时应注意的地方)。
进了太和殿的大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便是一座座雄伟的宫殿。正前面那座最大的木。
构建宇,很是引人注目,那就是太和殿。它是皇权的象征,每当有重大活动是,皇帝都在此举行。后面的一排金碧辉煌的尬宫殿,分别是中和殿、保和殿。(按照游览顺序介绍)。
游完了辉煌的太和殿,再向北走,我们能感觉到这儿的生活气息很浓。这里的一切起居用品在当时都是堪称一流的,后宫里的户外养心之处是御花园。它格局、布局紧凑,古色古香,花草树木点缀其间。亭台楼阁相依相承。是个清心雅致、赏心悦目的好地方。大家跟着我走,故宫东边这座角楼和其它三座角楼遥相呼应。它们的造型奇特、精美绝伦,与周围环境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其实故宫是在1987年12月申遗成功,从此以后便成为文化遗产的旅游胜地。
这次旅途到此结束,祝大家愉快!谢谢!(告别语)【合作探究】。
1、从上面的范文,你发现如何写导游词?
1、自主完成习作。
2、根据自己写的导游词演一演小导游。
3、展示优秀的导游词。板书设计:
写导游词。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
重点介绍什么?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
课后反思: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篇二十二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2、了解藏族的曲调风格。
3、介绍藏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使学生初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和体裁的认识。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3、讨论歌曲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的节奏比较复杂。
2、歌曲音域较广、跨度大。
三、教材分析:
《一个妈妈的女儿》这是一首曲调柔美抒情,言语朴实简练,主题鲜明的儿歌。其曲调采用了川藏地区的民歌音调为素材,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歌风。它热情地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妈妈无比热爱的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由五个乐局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二句是曲调的重复变化,旋律从低声区进入,流畅而又舒展。歌词将“太阳和月亮”,“长江和黄河”比拟成一妈妈的女儿,形象非常生动,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第三句“啊”及八度大跳一下子把情绪推上高潮,充满激情地唱去了“我们的妈妈叫中国”。突出了主题,表达了女儿对祖国妈妈发自肺腑的心声崇敬的心情。第四乐句又运用了八度大跳,使得这一情感更为深情。最后结束在重复变化了前乐句后,音域向上高扬,最后结束在“la”音上。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
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现在就让老师跟你们乘坐火车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旅游——西藏。(看视频1)。
2、师:我们现在到站了,你们说我们来到了那里呀!哦!原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藏,你们了解西藏吗?(生……)这里有美丽的大草原,还有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
二、新授歌曲。
问:这首歌曲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生......
2、再欣赏一遍,感受歌曲情绪、速度?(优美抒情,稍慢)。
3、请大家跟琴用啦模唱歌曲旋律(默唱一遍,用啦轻生演唱)。
4、学生朗读歌词。
5、随琴加入歌词演唱一遍。
6、教唱歌曲难点。
7、完整演唱歌曲。
二、歌曲处理。
1、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2、分组比一比。
3、同学们可还记得4月14日7时49分,一次7.1级强震,再一次撕裂了祖**亲刚刚开始愈合的源自汶川大地震的深创剧痛,顷刻之间,我们美丽的青海玉树变得满目疮痍,顷刻之间,温馨的家园被夷为平地。(视频)。
4、同学们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这生死时刻,我们的祖国妈妈没有忘记她的女儿,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大量的救援部队,这一刻我们13亿华夏儿女紧紧地和玉树心连心、同悲痛,手挽手、齐抗灾,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玉树人民祈福和加油吧!让我们共同歌唱《一个妈妈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