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专业18篇)
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写读后感时,如何掌握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维方法,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每个人的读书感受都是独特的,希望大家读完一本好书后都能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与他人分享并且留下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读书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读后感成为我们和作者的一次精神交流。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一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二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三
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四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拖延心理学》的中译本是由人大出版社湛庐文化出版的,作者是俩美国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作完成出版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关注到这个领域,放到现在,这本书的内容并不过时,而且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花在娱乐、上网的时间更多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本书也就有了更多的意义。
把繁重的任务“肢解”:爱拖延的初认识在于大学,每当老师布置下大作业的时候,我总是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写一篇特别好的,于是我会提前就花很多的时间去想怎样做这个大作业,在别人坐在电脑前面玩的时候,我会坐在电脑前面找资料,去思考,可是一直到要交作业之前,我也没有开始行动,最后和大家一样,网上随便找找,“整合”一个,就交上去了。看上去结果是一样的,但我之前玩没玩好,学也没学进去,最冤了。现在看来,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个大作业并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完美主义心理在作祟:既然一口气不能做完,不如等到一口气可以做完的时候再开始。开始做一件事,是最难的,难在一开始,便想很快的搞定它。所以遇到一件不能马上搞定的任务的时候,把它分解成一步步的行动吧,在纸上把任务写下来,然后把一步步需要做的列好,干完一件打一个勾,一个繁杂的任务所获得的成就感比分解成一步步行动所得来的成就感要遥遥无期,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早点获得甜头,就把任务分解了吧!
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写这读后感的时候,也下了很大决心,我总是想写的逻辑缜密,滴水不漏,可实际上水早就全洒了还不知道,别想着把事儿做的尽善尽美,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还不如赶紧完成它,结束这件事在我心头的困扰。
那就在此先收笔了,未完待续!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五
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离不开时间的竞争,所有的拖延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上的拖延。除非作为一个特例,否则拖延可以导致努力的失败。正如这本书所揭示的:拖延,可以把企业拖垮;拖延,只能让他人领先。任何憧憬、理想和计划,都会在拖延中落空。
“不允许拖延,这应该成为一条企业通令。”这是《决不拖延》的观点。该书认为,习惯性的拖延者,总是为了没有完成某些工作而寻找借口,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工作没有按照计划得到实施而编造理由,蒙混公司,欺骗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欺骗,自我折磨,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当然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员工,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美好的人生离他们也会显得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甚至连望都望不到。
《决不拖延》一书同时客观地指出,拖延并非人的本性,它是一种恶习,一种可以得到改善的坏习惯。这个坏习惯,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或者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制造问题,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
那么,怎样让这种习惯得到逆转呢?
《决不拖延》建议我们从现在开始用“立即执行”的好习惯取代“拖延”,我们同样可以拥有成功。因为,立即去做,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会带动我们更容易地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就是“现在就做”。许多人做事总要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孰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唯有依靠行动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只要做起来,哪怕是很少的事,哪怕只有五分钟,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就会带动我们容易地做好更多的事情。无数事实证明,所有的成功者从不拖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发挥了本身潜在能力的极少部分,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立即执行,所以把握了成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六
读过这本《决不拖延》后,对比了一下自己,感到自己在生活中还是有拖延的习惯的,也就是俗话说的“犯懒”。比如:能马上就做的事却要等一等;计划要做的事一直等到最后;可以今天干的事拖到明天……为此也时常自我批评,但仍时不时地犯懒。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拖延产生的危害。
首先,惰性在拖延中滋生,以前我总是认为只要不误事,晚一点干也没关系。现在看来这种心态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惰性从而直接导致消极的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时光就在不经意间流逝,机会就这样从身边溜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儿时就学过的诗中包含的道理此时回想起来显得格外的深刻。
其次,自信在拖延中衰退。有时候拖延是对自己能不能完成没有把握,所以就想先放一放,到非干不行的时候再说。这样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行事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甚至本来能完成的事也完不成了。
最后,效率在拖延中丧失。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系统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环节的拖延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使得该按计划完成的事一拖再拖,甚至遥遥无期。大量的资源因此被白白浪费。
从书中我了解了拖延的危害,也找到了改变拖延习惯的办法。第一是立即动手,绝不拖延。一旦决定就马上着手去做,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正如书中所说“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如果有时它战胜你,你要不断地勇敢再勇敢,世界将向你屈服。”第二是突破自卑,相信自己。拥有自信,绝不拖延。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做事的时候需要自信也应当自信,而不是在成功后才拥有自信。第三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拒绝拖延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职责的态度。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体负责。找准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拖延只是一个坏习惯,不是不可改正的天性。拒绝拖延,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拒绝拖延,勇敢面对,认真工作,挑战自我,保持激情,突破困境,享受快乐,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七
这几天把《终结拖延症》这本书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所谓拖延的意思就是把事情不断延后,却迟迟不去做。有的人认为时间有的是,明天可以再开始“记得有句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总认为时间还有很多,离最后的时间还很远,我们总会拖延到最后迟迟不肯行动。
读了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4.我觉得我会失败.....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能否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而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下面我举一个我的例子以坚持早起床为例吧,”今天早晨六点定点闹铃响了,时间太早了,还是再睡会吧明天再坚持六点起。不行一定要起床,因为六点起床洗脸刷牙做饭送孩子上学时间刚刚正好,而且我不用再着急开快车了就算遇上堵车孩子上学也不会迟到了。
我们真正迈出第一步很难,我们总是存在着拖延。在我们还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时拖延思维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我们变得又拖延了。
针对拖延引发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
我们可以学习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几点建议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八
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一个区加油站,工作人员因为当天没有及时公布油价,被来此巡视的领导约翰丹尼斯先生这样批评:“费里奇先生,你大概还熟睡在昨天的梦里吧!要知道,你的拖延已经给我们公司的荣誉造成很大损失,因为我们收取的单价比我们公布的单价高出了5美分,我们的客户完全可以在很多的场合,贬损我们的管理水平,并使我们的公司被传为笑柄。”直到费里奇先生立即更换了告示牌。自始至终,约翰丹尼斯先生是微笑着批评管理部下的。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一名主抓安全的矿领导下井,在大巷里远远地看见有两个工人在工作。当他快走近工人的时候,两名工人也看清了他。突然,两名工人飞快的向大巷另一头跑去。这名矿领导一看,急忙追赶,上演了一出“警察追小偷”的井下实景剧。两名工人跑不动了,矿领导也累得气喘吁吁。最后,领导问:“你俩跑什么跑?”回答:“那你追啥追?”“你们的帽子跑掉了。”
有时候,道理是非常简单的,简单的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决不拖延,就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又让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道理。《决不拖延》。这本书对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拖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述了这一不好习惯的来龙去脉,并给出了杜绝拖延的种种可行的方法。问题往往是一分为二的。事实上,在生产中,有时候,一些工作还是必须放一放的,特别是井下工人。如,刚刚休假回来,疲惫了,就必须休息半天。在家与媳妇怄气,回来了就得找支书班长说一声,顺顺气,把家事先摆平了,要不然,是不能带着心事下井的。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了,并不能一概而论。
平心而论,我也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拖延的不良习惯,也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拖延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后果,更没有想到过如何去改正拖延这个不良习惯。《决不拖延》一书阐明的道理似醍醐灌顶,使我彻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九
有时候,道理是非常简单的,简单的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决不拖延,就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又让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道理。《决不拖延》。这本书对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拖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述了这一不好习惯的来龙去脉,并给出了杜绝拖延的种种可行的方法。问题往往是一分为二的。事实上,在生产中,有时候,一些工作还是必须放一放的,特别是井下工人。如,刚刚休假回来,疲惫了,就必须休息半天。在家与媳妇怄气,回来了就得找支书班长说一声,顺顺气,把家事先摆平了,要不然,是不能带着心事下井的。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了,并不能一概而论。
平心而论,我也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拖延的不良习惯,也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拖延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后果,更没有想到过如何去改正拖延这个不良习惯。《决不拖延》一书阐明的道理似醍醐灌顶,使我彻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完善自己,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我特意挑选了这本书仔细研读。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为不是单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还跟其家庭关系有重要联系。
在本书第九章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亲子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孩子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机会。通过对拖延者的研究发现,有五个基本的家庭倾向。这五个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们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倾向在每个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种倾向相互交织,压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发展,从而培养出拖延习性。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一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读后感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二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三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玻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四
这个暑假,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读完以后,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而老师们,日复一日的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
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
读完了《拖延心理学》和《少的力量》这两本书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检验书上的观点。
试验的课题就是《高位刹车灯安装diy》。
我曾经买了一个高位刹车灯,可是放在那里几个月也没有安到车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没有动手,就这样耗着。下决心要把刹车灯安上。可是实际启动任务以后,书上所描述的问题果不其然出现了。
实验过程如下:从早上10点开始。原本估计安个灯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实际上弄了一天。首先这个灯没有说明书,也就没有接线定义。于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先花时间在网上查找类似的20led高位刹车灯的信息和别人安装的经验,结果大概花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查到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办法,自己用12v电源做试验,摸索接线的定义,加上中间家里一些杂事打扰,花了一个小时,把接线定义找出来了。这样,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从上午10点走到了中午12点。然后把车上大灯拆下来,研究从何处破线,在车上做试验,确定各灯位置和走线。然后在拆下来的大灯上做上标记,继续上网搜索别人的接线办法,思考接线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标上序号,同时在线上做上标记,把延长线接上,并用自粘胶带缠好,外边再包上绝缘胶布。这样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然后吃吃午饭,一点多开始安装。中间加上解决各种细节,比如放倒座椅,拆下护板,安大灯,走线,接线,接左大灯,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等到弄好,已经到了下午4点了。
这次实验结果,总共耗时6个小时。原来计划从早上9点开始动工,12点之前完工的。这还是自己在最快两小时搞定的基础上多留了一点时间。可是,我自以为的正常估计,在现实面前碰的粉碎。实际花费时间恰恰是预估的两倍,因为那个理想时间是一切都顺利的最理想情况,可是现实中理想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幸亏这次试验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则,实验还真完不成。
根据这次实验,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上?
学生是否对于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过于乐观,从而一旦不能按照预想完成,就产生挫败感?学生是否对完成任务的步骤清楚明白,而不是笼笼统统?学生是否有一个清楚的时间观念,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活动上?这些道理,如果学生能够明白,那么不仅仅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业,更有助于他们将来在事业上的成功,为他们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受益终身。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五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六
关于拖延的原因,除了焦虑等因素外,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关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乍一听感到惊奇,思考后就觉得深以为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拖延者在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因为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这一经常无法被普通人所认知到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缘由,颇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这一作者着墨颇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点。拖延怪圈简练言之: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我得马上开始;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还有时间;
5.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不做。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儿会感到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作者实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无比苦恼。我们期待着改变。
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前关注、关注、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当你阅读本文时,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了。通过有效的途径,你慢慢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当到达第四个阶段时,新的神经通路开始运转,你开始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对你的拖延症有了这么多的深入了解以后,克服的方法就显得简单了许多: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通过实践以后,你会发现,制定这样的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而且会带给你成功的快感。对了,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同时也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烦扰,不妨读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七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八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