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范文(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整理出来,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成长。那么,怎样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作品进行精读,确保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其次,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不仅仅是简单地摘抄或概括作品的内容。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逻辑的严谨,避免使用太过主观或情绪化的语言,而是要用客观、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注意结构的安排和篇章的连贯,将读后感分为导入、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使整篇读后感具备逻辑性和层次感。总之,写读后感是一个提升自己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过程,希望你能从中受益。最后是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把《终结拖延症》这本书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所谓拖延的意思就是把事情不断延后,却迟迟不去做。有的人认为时间有的是,明天可以再开始“记得有句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总认为时间还有很多,离最后的时间还很远,我们总会拖延到最后迟迟不肯行动。
读了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4.我觉得我会失败.....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能否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而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下面我举一个我的例子以坚持早起床为例吧,”今天早晨六点定点闹铃响了,时间太早了,还是再睡会吧明天再坚持六点起。不行一定要起床,因为六点起床洗脸刷牙做饭送孩子上学时间刚刚正好,而且我不用再着急开快车了就算遇上堵车孩子上学也不会迟到了。
我们真正迈出第一步很难,我们总是存在着拖延。在我们还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时拖延思维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我们变得又拖延了。
针对拖延引发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
我们可以学习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几点建议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二
读过这本《决不拖延》后,对比了一下自己,感到自己在生活中还是有拖延的习惯的,也就是俗话说的“犯懒”。比如:能马上就做的事却要等一等;计划要做的事一直等到最后;可以今天干的事拖到明天……为此也时常自我批评,但仍时不时地犯懒。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拖延产生的危害。
首先,惰性在拖延中滋生,以前我总是认为只要不误事,晚一点干也没关系。现在看来这种心态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惰性从而直接导致消极的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时光就在不经意间流逝,机会就这样从身边溜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儿时就学过的诗中包含的道理此时回想起来显得格外的深刻。
其次,自信在拖延中衰退。有时候拖延是对自己能不能完成没有把握,所以就想先放一放,到非干不行的时候再说。这样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行事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甚至本来能完成的事也完不成了。
最后,效率在拖延中丧失。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系统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环节的拖延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使得该按计划完成的事一拖再拖,甚至遥遥无期。大量的资源因此被白白浪费。
从书中我了解了拖延的危害,也找到了改变拖延习惯的办法。第一是立即动手,绝不拖延。一旦决定就马上着手去做,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正如书中所说“你勇敢,世界就会让步。如果有时它战胜你,你要不断地勇敢再勇敢,世界将向你屈服。”第二是突破自卑,相信自己。拥有自信,绝不拖延。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做事的时候需要自信也应当自信,而不是在成功后才拥有自信。第三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拒绝拖延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职责的态度。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体负责。找准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拖延只是一个坏习惯,不是不可改正的天性。拒绝拖延,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拒绝拖延,勇敢面对,认真工作,挑战自我,保持激情,突破困境,享受快乐,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三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什么事情都是以快节奏的角度漫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无异于就是给我们年轻人非常大的压力,书中的胡小懒就是这样节奏的年轻人,不仅年纪越发的大着,而且又是单身,最重要在单位一直处于漂浮状态,看着胡小懒从开始的懒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头绪,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慢慢的回归到计划的执行者进步中,看的我是好振奋,可能他就是我的一个缩影,回想自己以前,后悔,可是世界没有后悔药啊,正所谓拖延就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人深受其害,但是还欲罢不能的感觉。
书中的胡小懒一家公司的策划,也是做了好几年的老员工,但是就是病态的拖延,上班时间的刷微博,刷,聊天,淘宝淘淘,免费的咖啡喝喝,时间就这样跐溜的跑了,就是这样的病态拖延,导致冲忙上交的策划案都是不合格的,本身策划就是一个伤脑细胞的事情,偏偏胡小懒就是病态的拖延,总想着,还有明天,重要该做的事情就这样拖着,直到期限的最后时刻,才不得不匆忙交工,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非常不负责的表现。不漂亮的计划不执行----那是因为策划太费脑细胞,所以拖拖拖,拖拉斯基。可怕!零碎的“小岔子”-------上班的聊八卦,诉诉苦水,喝喝免费咖啡,时间就不经意间溜走。好可怕的拖延,现在的年轻人太多的拖延病患,人一旦陷入拖延怪圈,就是慢慢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就是拖延的负面威力,严重的侵害到我们每个人拖延病患的身心。
现在的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的好:“因病开放,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要揪出那个拖延的“真凶”。现在的拖延大多数都是懒惰的,因为拖延与懒惰是狼狈为奸的一对,要战拖,就得要从心里和行动上克服拖延,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行动地耗时间,就是拖延,战拖,就要从抗击惰性开始。怎么做呢,远离那么懒散的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做点事情,其实不吃亏,放下三分钟热度,多点专注,人要踏实,才能换来长久,最重要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年轻人每天在临睡前,都要想想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诉自己:“别犯懒,不行动的话,这些想法就永远跟梦一样,摸不着,看不见。”人妖克服惰性,就要学会经常与消极的自己作战,在试图享受安逸的时候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刺激。
战拖,对完美主义者,我想说,允许自己的人生留点缺憾,因为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完成比完美更加的靠谱。生活的赢家,从来都没有借口,当有件事情迟早需要做,而此刻又不想做,人就会有很多理由拖迟它,借口会让拖延变得顺理成章,要打败拖延的恶习,就得学会“没有任何借口”。没有借口,那就要打造强大的执行力,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战胜拖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即执行,别把想法留在大脑,别让所以得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别试图准备好一切在开始,要知道,谁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下一秒的你和未来。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目标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就有了行动的力量。习惯拖延的人,缺少的就是一个坚定的目标,所以才会迷迷糊糊,胡乱的拼凑自己的人生。克服拖延顽疾,就要需找到这股神奇的力量,让它指引我们前行,把梦想交给现实,告别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人生。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都要有一个目标的目标,专注的做好每个步骤,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大目标分解到小小目标,时刻监督自己修正目标,这样才能够战胜拖拉斯基,吻别拖拉斯基。
文章最后,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玩不过时间,时间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你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唯有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才有可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又或许因为梦想太遥远,现实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打消了从前的积极性,不过不管怎么样,人都要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一个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够走到终点,因为他们不会被疲惫打败,就算走在无人陪伴的路上,就会为自己鼓掌。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四
隔了21个月,最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向拖延,最后失败了能够说不是他是关联,是时刻不够补。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好多时刻下决心的时刻比做的时刻还长,喜爱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后务必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体此刻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能够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能够透过拖延和自己厌恶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能够报复他人。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透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实际上他们只是期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透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刻根源
拖延者的时刻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主观时刻和客观时刻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时刻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刻方面无序和误解。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刻区域里:时刻迷失、时刻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刻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潜质,能够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就是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生活经验能够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能够打破的,能够重新建立新连结。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透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但是,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能够透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应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正因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抑郁症的人则正因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样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状况是“脑锁住”。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应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状况,都是能够透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状况。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联而做出拖延行为。有些则期望透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联而选取拖延。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五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六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七
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一个区加油站,工作人员因为当天没有及时公布油价,被来此巡视的领导约翰丹尼斯先生这样批评:“费里奇先生,你大概还熟睡在昨天的梦里吧!要知道,你的拖延已经给我们公司的荣誉造成很大损失,因为我们收取的单价比我们公布的单价高出了5美分,我们的客户完全可以在很多的场合,贬损我们的管理水平,并使我们的公司被传为笑柄。”直到费里奇先生立即更换了告示牌。自始至终,约翰丹尼斯先生是微笑着批评管理部下的。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一名主抓安全的矿领导下井,在大巷里远远地看见有两个工人在工作。当他快走近工人的时候,两名工人也看清了他。突然,两名工人飞快的向大巷另一头跑去。这名矿领导一看,急忙追赶,上演了一出“警察追小偷”的井下实景剧。两名工人跑不动了,矿领导也累得气喘吁吁。最后,领导问:“你俩跑什么跑?”回答:“那你追啥追?”“你们的帽子跑掉了。”
有时候,道理是非常简单的,简单的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决不拖延,就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又让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道理。《决不拖延》。这本书对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拖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述了这一不好习惯的来龙去脉,并给出了杜绝拖延的种种可行的方法。问题往往是一分为二的。事实上,在生产中,有时候,一些工作还是必须放一放的,特别是井下工人。如,刚刚休假回来,疲惫了,就必须休息半天。在家与媳妇怄气,回来了就得找支书班长说一声,顺顺气,把家事先摆平了,要不然,是不能带着心事下井的。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了,并不能一概而论。
平心而论,我也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拖延的不良习惯,也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拖延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后果,更没有想到过如何去改正拖延这个不良习惯。《决不拖延》一书阐明的道理似醍醐灌顶,使我彻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八
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九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拖延心理学》的中译本是由人大出版社湛庐文化出版的,作者是俩美国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作完成出版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关注到这个领域,放到现在,这本书的内容并不过时,而且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花在娱乐、上网的时间更多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本书也就有了更多的意义。
把繁重的任务“肢解”:爱拖延的初认识在于大学,每当老师布置下大作业的时候,我总是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写一篇特别好的,于是我会提前就花很多的时间去想怎样做这个大作业,在别人坐在电脑前面玩的时候,我会坐在电脑前面找资料,去思考,可是一直到要交作业之前,我也没有开始行动,最后和大家一样,网上随便找找,“整合”一个,就交上去了。看上去结果是一样的,但我之前玩没玩好,学也没学进去,最冤了。现在看来,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个大作业并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完美主义心理在作祟:既然一口气不能做完,不如等到一口气可以做完的时候再开始。开始做一件事,是最难的,难在一开始,便想很快的搞定它。所以遇到一件不能马上搞定的任务的时候,把它分解成一步步的行动吧,在纸上把任务写下来,然后把一步步需要做的列好,干完一件打一个勾,一个繁杂的任务所获得的成就感比分解成一步步行动所得来的成就感要遥遥无期,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早点获得甜头,就把任务分解了吧!
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写这读后感的时候,也下了很大决心,我总是想写的逻辑缜密,滴水不漏,可实际上水早就全洒了还不知道,别想着把事儿做的尽善尽美,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还不如赶紧完成它,结束这件事在我心头的困扰。
那就在此先收笔了,未完待续!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一
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离不开时间的竞争,所有的拖延都可以归结为时间上的拖延。除非作为一个特例,否则拖延可以导致努力的失败。正如这本书所揭示的:拖延,可以把企业拖垮;拖延,只能让他人领先。任何憧憬、理想和计划,都会在拖延中落空。
“不允许拖延,这应该成为一条企业通令。”这是《决不拖延》的观点。该书认为,习惯性的拖延者,总是为了没有完成某些工作而寻找借口,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工作没有按照计划得到实施而编造理由,蒙混公司,欺骗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欺骗,自我折磨,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当然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员工,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美好的人生离他们也会显得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甚至连望都望不到。
《决不拖延》一书同时客观地指出,拖延并非人的本性,它是一种恶习,一种可以得到改善的坏习惯。这个坏习惯,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或者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制造问题,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
那么,怎样让这种习惯得到逆转呢?
《决不拖延》建议我们从现在开始用“立即执行”的好习惯取代“拖延”,我们同样可以拥有成功。因为,立即去做,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会带动我们更容易地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成功的秘诀就是行动,就是“现在就做”。许多人做事总要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孰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唯有依靠行动才能创造有利条件。只要做起来,哪怕是很少的事,哪怕只有五分钟,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就会带动我们容易地做好更多的事情。无数事实证明,所有的成功者从不拖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发挥了本身潜在能力的极少部分,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立即执行,所以把握了成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二
关于拖延的原因,除了焦虑等因素外,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关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乍一听感到惊奇,思考后就觉得深以为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拖延者在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因为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这一经常无法被普通人所认知到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缘由,颇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这一作者着墨颇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点。拖延怪圈简练言之: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我得马上开始;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还有时间;
5.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不做。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儿会感到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作者实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无比苦恼。我们期待着改变。
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前关注、关注、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当你阅读本文时,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了。通过有效的途径,你慢慢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当到达第四个阶段时,新的神经通路开始运转,你开始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对你的拖延症有了这么多的深入了解以后,克服的方法就显得简单了许多: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通过实践以后,你会发现,制定这样的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而且会带给你成功的快感。对了,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同时也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烦扰,不妨读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三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习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习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习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习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四
s.j.斯科特著、王斐译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分别从你为什么总是拖延和拒绝拖延,从行动开始两大部分对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及如何解决进行说明。
书的前言部分就告诉我们: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反观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总是觉得很累,躺到床上看手机,看各种资讯新闻,有时候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晚上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有一段时间,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要充实自己,哪怕锻炼身体也好,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其实这就跟拖延背后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追求完美、对未知的恐惧、承诺“稍后”在做,只专注简单的任务、经历动力缺失、不知道从何开始、经常分心和没有足够的时间。
我常常会给自己一个“借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开始!就这样,在我的想象中,我将拥有无限的能量、健康的饮食、定期的锻炼、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项任务。然而,现实是,“明天的我”已经很疲倦,没有动力,很想去逛个街,也很想追个剧。最后对自己定的计划形成抵触、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和进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自己的缺点,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标和及时鼓励自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就像我看完这本书,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实在是没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标后好像不那么难以完成,渐渐坚持了下来,虽然比预计的时间长,但还是按时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这就是自己的进步。
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告诉大家,也告诉我自己:只需致力于每天做一些小的改进。庆祝每一次胜利,并且对你最终克服一个常常阻碍你实现目标的坏习惯而感到兴奋。祝你好运!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五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不知道你有没有拖延症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
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
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
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
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
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
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
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习室自习,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
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
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
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
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
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
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
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
《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
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
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
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
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
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
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
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
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
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
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
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
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
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
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刻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此刻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务必打印,因此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相册名字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
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务必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立刻开始。
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刻……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
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甜蜜爱情签名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慢慢来。
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
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
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
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
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六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七
我们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里推荐好书的时候,早早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自己推荐的书。然而7月即将过去,结果定下的东西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学》里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样,拖着不干某件事情,虽然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习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习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习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习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八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别让拖延症害了你读后感篇十九
这个暑假,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读完以后,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而老师们,日复一日的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
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
读完了《拖延心理学》和《少的力量》这两本书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检验书上的观点。
试验的课题就是《高位刹车灯安装diy》。
我曾经买了一个高位刹车灯,可是放在那里几个月也没有安到车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没有动手,就这样耗着。下决心要把刹车灯安上。可是实际启动任务以后,书上所描述的问题果不其然出现了。
实验过程如下:从早上10点开始。原本估计安个灯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实际上弄了一天。首先这个灯没有说明书,也就没有接线定义。于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先花时间在网上查找类似的20led高位刹车灯的信息和别人安装的经验,结果大概花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查到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办法,自己用12v电源做试验,摸索接线的定义,加上中间家里一些杂事打扰,花了一个小时,把接线定义找出来了。这样,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从上午10点走到了中午12点。然后把车上大灯拆下来,研究从何处破线,在车上做试验,确定各灯位置和走线。然后在拆下来的大灯上做上标记,继续上网搜索别人的接线办法,思考接线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标上序号,同时在线上做上标记,把延长线接上,并用自粘胶带缠好,外边再包上绝缘胶布。这样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然后吃吃午饭,一点多开始安装。中间加上解决各种细节,比如放倒座椅,拆下护板,安大灯,走线,接线,接左大灯,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等到弄好,已经到了下午4点了。
这次实验结果,总共耗时6个小时。原来计划从早上9点开始动工,12点之前完工的。这还是自己在最快两小时搞定的基础上多留了一点时间。可是,我自以为的正常估计,在现实面前碰的粉碎。实际花费时间恰恰是预估的两倍,因为那个理想时间是一切都顺利的最理想情况,可是现实中理想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幸亏这次试验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则,实验还真完不成。
根据这次实验,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上?
学生是否对于完成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过于乐观,从而一旦不能按照预想完成,就产生挫败感?学生是否对完成任务的步骤清楚明白,而不是笼笼统统?学生是否有一个清楚的时间观念,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活动上?这些道理,如果学生能够明白,那么不仅仅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业,更有助于他们将来在事业上的成功,为他们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