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的感悟(专业12篇)
通过感悟,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的点滴。感悟是通过观察生活,从中汲取经验,然后反思与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感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不同的感悟总结,涵盖了各种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相信这些范文能够让大家对于感悟总结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促使大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书法课的感悟篇一
书法竞赛作为一项古老而重要的艺术赛事,在现代仍然具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修行。通过书法竞赛,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向他人学习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同时,竞赛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因此,书法竞赛具有极高的教育和社会意义。
第二段:竞赛的准备与训练。
参加书法竞赛需要精心的准备和系统的训练。首先,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在练字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基本功的打磨,如笔法、结构和布局等,以及书法作品的风格、表达和意境。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写字的内涵和外在形式的统一,将个人情感与世界观、哲学思想有机结合,使作品更具魅力和个性。
第三段:竞赛的心理状态与技巧。
书法竞赛不仅是对书法技巧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状态的挑战。参赛者需要在紧张和压力中保持冷静,要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和良好的心态。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其次,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被外界因素干扰。最后,我们还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四段:竞赛的收获与感悟。
参加书法竞赛不仅可以锤炼技艺,还能够收获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感悟。通过竞赛,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加努力地去改进和完善。竞赛还能够让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我们会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挫折,这时我们需要保持信心和毅力,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超越自我,从而更加坚定地走上成功的道路。
第五段:竞赛的启示与展望。
书法竞赛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自己的不足,也能够让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通过竞赛,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艺术境界和自我理解。同时,竞赛还能够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我们创造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展望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坚守初心,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将书法竞赛推向更高的成就和辉煌。
书法课的感悟篇二
练习书法起初从手握毛笔开始,别小看简单一枝笔,要想让它乖乖听话,还需费一番苦力呢。同样的毛笔握在老师手中游刃有余;可转到我手中却不听使唤。老师说笔管握不好,毛笔字也就写不好,就像士兵手中的枪,枪举不好瞄不准,目标也就击不中。
其实练习握笔的技巧并不难,难的是抬肘悬腕运笔书写。也许是我善于观察,临摹能力强,加上悟性高,从练习握笔到书写小字,再到练习大字、书写对联,我比一般的孩子掌握的速度要快。在每周一练的书法学习时间里,我不仅为乡下爷爷写过好几回春联与寿联,还多次参加过中小学生书法比赛,获得过校级比赛一等奖,市级比赛二等奖,省级比赛三等奖。老师见我对书法学习既有强烈的兴趣,又有极高的悟性,准备教我练习临摹王羲之的行书碑帖。我知道,真正要达到手法连惯行云流水的水平,仍然需要继续持之以恒好好勤学苦练书法。
书法让我陶醉,不仅仅是因为我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书法比赛中荣获过多次奖项,更重要的是我汲取了我国国粹的智慧力量,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书法让我陶醉,不仅仅是因为我粗略学到了一技之长,会挥毫泼墨写一幅幅春联寿联,更重要的是我在动静结合的书法练习中,既培养了学习的耐力,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书法课的感悟篇三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书法步步不离“法”,对“法”的尊重与学习,既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更表现了一个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书法的法度通常指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
气韵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神采、气息、韵律等。它是书家性情的流露,是个人体悟的展示,是乐感的渗透。自古难以体现变化的楷书,我用写行书的性情去写它,加强了点画的连贯性,突出了运笔的节奏感,变有行有列为有行无列,克服了铅字排版的僵死模式;点画结构力求多变,给端庄工整的字形增添了活泼的气息,因而显现出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气势。
究其实,气韵也是法度。法度是基础,气韵是升华。法度有一个“学法(有他无我)、用法、活法、破法到至法(有我无他)”的'过程。学法是根本,破法是关键。“破”要依法破法、用熟破法、以情破法。
佳作贵佳。
当今书坛,“大家”林立,“大作”铺天盖地,市场炙手可热,显示出一派生机繁荣的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却夹杂着鱼龙混淆、良莠不分、真伪难辨之隐,不免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年来,书法的辛苦旅程使我深深感到,大作,即上乘之作,决非一般俗子轻易举劳,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勇气和拼搏,哪来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
佳作贵佳,自古有品鉴,我以为具体到今天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深厚的传统功力上,其次体现在鲜明的艺术个性上,其三体现在强烈的时代气息上,其四体现在独到的艺术语言上。
书境依境。
书法艺术是抒情的艺术,它以文境为载体,以书家创作时的“心境”为依托,是书家在相宜的创作环境下倾吐创作激情、施展创作技艺、与书写内容之意境的要求相统一和谐的最佳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个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高的审美准则。因此说,书法艺术的境界应是文境、心境、环境的综合产物。根据书写内容选择创作书体,根据书写内容和创作书体培养创作心境(性情),同时营造好有利于创作的环境,而后一鼓作气,这样的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才能匠心独运,意态浑成。
书美三味。
一幅书法作品美在何处?我看不外乎三个方面,喻之三味:一味形美,二味神美,三味情美。
形美即点画美、字形美、篇章布局美,这是书作美的根基所在。书法艺术审美意识的物化全是通过线条来构建的,是以文字形体结构为外在形式的情感符号来完成的。所以有“七分结构三分写,十分灵气方为真”的说法。
神美即书作表现出来的神采、风韵和气势(或曰气息)美,这是书作美的至高层次。神美的展现,是书家创作性情的表露,是书作形美的内涵,是形美所蕴含的内在“意味”。形以神佳,神因形立,二者不可偏颇,更不能偏废。
情美是取法万物,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笔随意转的境界。书法创作中,书家性情的宣泄依照书法的不同法度抒发,不仅可以创作出迥然不同的形象,而且还可以通过创作把自身的学养、性情、胸襟跃然纸上,以感染欣赏者。
用情写形,以形传神,以神达情;形是载体,神是果实,情是过程,三美合一才为至善至美。
赏书三识。
鉴赏或审视一幅书法作品,就我个人的实践和体悟,认为应该把“三关”,又可称之为“三识”,通俗说来就是看“三眼”:即一观,二品,三琢磨。
一观即第一眼宏观把握,主要是粗略地看一下作品的书体形式、章法布局等,此乃作品在形式上给人的直观效果和第一印象。这一观,符合艺术审美中“直觉思维”的规律。
二品即第二眼微观品味,要求鉴赏者仔细端详和品味作品的笔质、墨力和气韵。
三琢磨即第三眼精心审视,反复琢磨上乘之作有哪些高超之处。
上一篇:师德师风自查问题下一篇:胡萝卜结果后收获感受
书法课的感悟篇四
书法,就是书写的方法。书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
书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文化内涵。按书写工具,可分为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按字体,可以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可能从文字出现开始,人们就在琢磨如何让字更美观,于是就有了历朝历代不可胜数的书法家的身影。晋代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飘若游云,矫若惊蛇。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唐朝的张旭被成为“草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赞美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我个人偏好楷书,因为我喜欢楷书那种挺拔有力、力透纸背的阳刚之美。
书法令人赏心悦目,而练习书法却是相当不容易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临摹。通过临摹,可以快速地学习名家的优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比如临邹慕白的字帖,就能学到他的“捺”的特点:自然飘逸、豪放大气。还有他的字中,如果有几个横,虽然长度相差无几,但显得十分匀称、特别美观。
临颜真卿时,能学习到字的整体布局的方法,有板有眼、用笔肥厚、丰泽厚实、笔力雄健。而柳公权的字,则要学习他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的风格了。
我现在练的字更近于欧体,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内紧外松、左收右放,因刚劲而显挺拔,于规矩中见飘逸。
当然,临摹不意味着完全照搬照抄,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个人艺术风格,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从容步入书法这一人类艺术的殿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掌握方法,付出努力,就一定能练好书法,让这一国粹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书法课的感悟篇五
1、学习书法,不论楷、行、草、篆、隶哪种书体,都应当“师出有名”,也就是要从碑帖法书中汲足营养。若是急于求成,背离法帖而信手成体,就会造成“先天不足”。
2、学书临帖,先要应规入矩,写得越像越好,这就是“先与古人合”。如果不恪守法度,未得其妙就急于求变,势必会“畸形发育”。当临帖到相当程度,再须融入己意,化古为我,这就是“后与古人离”。如若循规蹈矩而无新意,一成不变地写下去,那就成为“书奴”了。
3、有人夸赞某写家:“他太有才了!写谁像谁!”我却不以为然。唐代李邕早就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学谁像谁,这容易做到。然而我们学书的目标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如果一辈子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得再像,充其量也只是“书匠”而已。
中,斯为下矣”。倘若选取当代人还并不成熟的书作为范本,岂不是“斯为下下矣”?
5、学习书法究竟先从哪种书体入手?尽管古人早有定论,可当前书界似乎仍众说不一。有的主张先学篆,有的主张先学隶,还有的则主张先写行草。然而宋人苏轼却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你看那些楷书功力不佳的人,写出的行草书是多么的“营养不良”!更有甚者简直就是“畸形儿”。
6、习书练字的过程应当是:“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而书法的境界由低到高的进程则是:技——法——道。技,即书写的能力与技巧;法,即书体的法度与法则;而道,则是在掌握了技巧、法度基础上的化古为我、书入我神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变化,是从心所欲的挥洒,是无法有法、有法无法的创新,是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品质、品位也。心正笔正,人品重于书品。“气”者,气韵、气质是也。腹有诗书气自华。神,乃神采、精神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那些没有内涵、没有品位、没有气韵、没有神采的书作,无异于抄写公文。
8、书法,既是高深的艺术,又是大众的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发展个性;又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欣赏。如若丢掉传统而一味追求怪异,那势必误入歧途,失去读者和观众;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创作要师古出新。师古,即学习古法、继承传统。古人云:“法心师古,意从我出”。师古但不泥古,即所谓出新。出新,就是创新。怎样才能算是“新”?这不能自己说了算。自己认为写的字与古人不一样就算是“创新”了?这不可能。创新是在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它要接受专家内行的鉴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些人既不习名碑法帖,又不懂书法艺术本质,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胆无功,信手乱画,还美其名曰“自成一家”,真乃亵渎艺术。
法和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间架结构、篇章布局等,都要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不从规矩而出。”学书先要“法古”,即先要临摹效法古代名家之法帖,也叫法书,从中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及规律,即应规入矩,“先与古人合”。而后化古为我,书入我意,在“师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后与古人离”,“从规矩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则“法”是“书”之本业,不讲法则,不合法度,而乱“变”一通,势必误入歧途。
书以“学”为贵。“学”者,学问、学识、学养也。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要有精致的书法技艺,丰富的书法知识,高深的书法理论,同时还要具有书法以外的宽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素养。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字外功夫”。学,即学问、学识;养,乃素养、修养也。前者是指书家必须善于学习,积累学问,后者则指把学得的知识融于自己的人格之中,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学”则无以“养”,不“养”则徒然“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苏东坡云:“退笔如山味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学养深厚,才会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才能在较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这就是书法艺术家与“书写匠”的根本区别所在。
书以“品”自高。“品”者,品质、品格、品位也。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中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褚外。”人有丑俊,性情各异,书有工拙,品有高低。“书如其人”之说,古来有志,现代笔迹学也证明,任何人的字都是其性格的一种表现,心直则笔正。
书法课的感悟篇六
钱书斌。
一、兴趣的引领者。
1、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的发展史。
3、作品的赏析。
4、自身的书法修养与魅力。
二、理念的倡导者。
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1.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
2.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书法教育包括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教学。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书法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还要关注学生在书法练习和书法欣赏中的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学习的指导者。
2.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在临写的初始阶1段,要充分发挥习字格在读帖和临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位置和比例关系。在临摹的过程中,养成读帖的习惯,形成“意在笔先”的意识。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部分书写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尝试较准确的背临。
3.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严格要求。
4.遵循书法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生初学书写首先学用铅笔,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学习使用钢笔和毛笔。书法教学要以书写笔画为起点,一般应从结构简单的字到结构复杂的字,从单字练习到篇章练习,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教师要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教学进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不断提高书写能力。硬笔书写教学要贯穿书法教育的全过程。
5.强化书写实践。要通过课堂练习、书写作业和各学科书面作业等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书写实践活动。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书写实践的指导,对日常作业要有明确的书写要求。努力把练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6.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
7.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
8.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书法教学可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
9.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
四、评价的促进者。
1.评价目的。书法教育评价要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旨在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和审美情趣。
2.评价重点。小学低、中年级的书写评价,要重视对基本笔画、结构的正确把握;关注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小学高年级还要关注书写的美观与流利。中学要关注书写练习的坚持和书写水平的持续提高。
3.评价方式与方法。书法教育评价应结合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圈点法、批注法、示范法以及作业分析法,也可以采用展示激励、反思总结以及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评价过程中要综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提倡在各学科考试中设置卷面分。鼓励与肯定的评价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提高的源泉。
自我总结:虚心中求进,精进中求变。
春花流水存记忆,岁月蹉跎丰人生。
2014年3月。
书法课的感悟篇七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一名书法助教,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幸参与到了很多书法课程的授课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深刻地感受到了书法对人的影响,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心得。
第二段:书法的启示。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学习书法需要耐心、毅力和恒心,这都是一些重要的品质。在解读历代名家的作品中,我们会感受到他们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对于书法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技法,而是要意识到其中的启示,这将对我们品德和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书法对身心的益处。
书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感到非常放松。在挥毫泼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情绪以及压力释放出来,达到远离纷扰、静心养芯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书法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触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的心理更加平衡和健康,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第四段:书法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
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它的存在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书法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教授技法,更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他们的爱好和文化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书法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一种展现人类智慧和美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年轻人来说,书法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学习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更可以让我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品质、涵养和情感世界。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魅力和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珍视,我们更应该将书法这种文化宝藏传承下去。
书法课的感悟篇八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一名“在路上”的普通书法爱好者,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线条散步的梦。虽习书有年亦收获颇丰,但是对照自己的目标,差的还很远很远。回顾习书路上的点点滴滴,我走的弯路实在不少,对于歧途之误、耗时之憾我感慨良多。很荣幸,6月份当上了版主,在这个论坛我收获了很多,现如今作为版主我有义务、更有责任适时地给广大书友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避免他们走我走过的弯路。
艺术离不开批评,批评是为了更好的进步。我比较喜欢说不足,许多书友可能不大喜欢,但平日里我的点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对,但一定是我最真实的观点,取舍的自由在每个书友。言归正传,就我看的一些帖子而言,我发现大家有几个很明显的共性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专门发个帖子一吐为快:
1.理论读得少,甚至是不读。我不是理论狂,也不喜欢为了明细某个概念而纠缠,但是我非常看重理论的作用。特别是书法这样一项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一定不可能取得多大的艺术成就。拿咱们这个论坛来说,临习版多数是临帖的作品,那么,什么是碑,什么是帖?什么是笔法?碑帖笔法有何区别?什么是绞转?什么是线质的扁薄······可以说多数书友对于这些必须要搞懂的概念却仍然处在一种含混的状态,故而说不清、道不明、写不出,笔下难以见到甚至见不到原作最核心的精神。
2.取法的问题。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任谁也无法说个高低之分,但取法一定是有高低之别的。举个例子,仅就隶书的线条质量这一点看,恐怕谁也无法否认《石门颂》的圆实、高古、灵动鲜有匹敌者,这就是取法高。按照这一法则,对于看重隶书线质学习的书友而言,最理想的取法是不言自明的。我想,书友们都希望自己花时间得到的是最精华最高妙的宝贝,没有谁希望自己苦苦临池学到的是一些没多少含量的东西,如此,请看重”取法高”这三个字。
3.看字以及学习的方向。平日里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都要避免“眼高手低”,而书法的学习恰恰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眼高手低”,原因很简单,写字和看字都要有一定的功夫,会看字才能看出自己的问题,知道什么该加强、什么必须杜绝。看字的功夫和下面的学习方向的把握又是密切相关的。记得欧阳中石先生有个观点“学习书法有三个问题要搞清楚:从哪来、站在哪、往哪去”(大意如此),可谓精辟,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要知道自己在过去临过帖子里学到了什么、当下的得与失分别是什么、下一步该学什么?由此来看,不少书友的学习十分盲目,各种帖子穿插,而且风格毫不相干,临习也没有一个侧重,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浪费精力,书友不可不为戒。
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肯定不止上述的几点,但是恐怕都离不开上述几个问题的范畴,今天,我着重说说解决的办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不一定适合每个书友,取舍的自由在大家。
1.中国书法一路“写”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结了浩如烟海的理论经典,在理论经典的选择上对于当代的今人而言,如何着“眼”的确要费一番功夫(古人很喜欢意象化的比喻,对于今人而言可能不是那么好懂)。理论读多了会增强人的思维逻辑、加强大脑的思辨性,会让人更聪明,所以我很看重理论的作用,这个部分我尽量说的细致一些。对于有古文基础和一定技法功底的书友而言最合适的就是抱着上海书画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硬啃,坚持下去,对于各种理论上的障碍一定都能够打通,但是这个办法不适合多数书友。
第二个方法就是针对多数书友的捷径方法(分三步):第一先从今人的理论读起。原因很简单,现当代艺术家的语言和文章写作习惯比较接近我们这个时代,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如何取舍呢?艺术要盖棺才能定论,对于当世的艺术家,相关的评论多少会有顾忌,作为后学的我们不一定会听见真实全面的声音,但是对于逝者,相对比较客观(不管是对书家书风的评论、还是书家本人的理论见解,多数都有一个比较公允的社会评价,拿来参考大致不差)。像林散之先生(一生临池不缀、游艺于碑帖之间)、白蕉先生(以箫散、高远、淡雅的书风直追晋人)、沈尹默先生(海派“二王”大家,二王笔法较为纯熟)、陆维钊先生(碑学大家、对于理论多有个人精辟见解)等等等等,这些老先生的书名基本不存在太大争议,理论也较为大众所接受(而且他们的学习取法都很正统),拿来细读肯定不会走弯路,最有利于理论的快速积累和一些大致共通的审美评判,一句话,读懂这些逝去大家的理论就基本树立起了一个明晰的、纯正的理论标尺,对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大有裨益。记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正成先生主编的《现代书家书论》,大家可找来看看,非常经典的一本书。第二,慢慢涉猎一些当代书法理论,这典型的就是学院派的一些理论。
何为学院派?学院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最完备的训练体系和最为前沿的理论体系(能不能立得住要留给历史检验,但是可以作为一种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本人首推中央美院的邱振中教授,他有着很深的西方哲学和美学修养,行文习惯偏西化,许多书友读起来可能不太习惯,但是对于一些概念,个人认为他讲的透彻简结,没有太多的弯子和古人书论里头惯用的意象化比喻,读了就一目了然,他的一些著作大家可找来看看。还有就是张俊东先生的《二王笔法及其流变》,对于写帖的朋友会很有帮助,大家也可找来看看。第三,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以后,就可以关注网上各种观点了(不局限于书家,正所谓高手在民间,许多网友的理论也是很新颖独到的),有一定的理论鉴别力就要在广度上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就不胜枚举了,像经常有书家在网上和书友们在线交流,里面一定会有我们没听过但却很有道理的只言片语,我们就要注意收集,做个学习的有心人,学习无止境嘛。
2.取法的高低离不开书法的眼界——这既牵涉到理论水平又和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理论水平的提高在上一部分我做了细致的分析,下一部分我着重说说审美的提高方法。
3.眼界的提高。眼是一定要高于手的,不然何来眼界、何来审美?首先要读理论(我本人因理论空白的桎梏而导致歧途不断,书友千万引以为戒,重视理论的作用)。其次要多看(这部分有两块):一是要多读帖,临帖要读帖(着眼于每个字的细节,求形似),这个大家都知道,读得越细越好。平时有时间也要读帖,揣摩字形、笔法、章法(求神似),两者结合,对于临字的功夫会有长足的提高。二是古代看经典法帖,现代看各大名家经典名作(这部分涉及一定的鉴别,大家要注意),当代看各种国展、兰亭展、中青展里面的精品,也许一开始看不懂,但养成习惯,有时间就看那么几张,久而久之给你一张字你慢慢就会有一个情感上的导向,也许没办法系统地讲个一二三,但能看出好还是不好了、属于上品还是中下品了,这不就是进步么?再次,看名家的点评文章,当代首推福建师范大学的朱以撒教授,他的评论最为全面客观,从字法、章法到墨法——一张作品里所涵盖的必要信息他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作出准确的分析,如果你抄录的是现当代的散文,就连文字内容的好坏他也能给你说上几句,有些书友可能看过他的评论但不喜欢,但我认为他的评论特别开阔审美视野,不读可谓憾事。
最后,当你到达技法层面对自己已经不存在障碍的时候就到了该回归大道的时候——美学,书法是线条的美学,要从根本上提高审美水平和构建线条美能力就必须从美学上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当然,一书友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读读美学,一定有好处的)。美学的效果不温不火,你求她来她不一定来,但是在某个无意间她就悄然飘进了你的笔毫,在墨的摩挲下和纸面擦出了前所未有的氤氲和韵致(也许这就是“无意于佳乃佳”?)。这部分如果要展开讲,恐怕不是一个小小的帖子能够说完,在这里我推荐几本简单易懂又隽永耐品的经典之作给大家:李泽厚《美的历程》(厚积薄发的一本小册子,但是才气横溢,时有经典之笔)、宗白华《美学散步》(像一个长者,谆谆引导你对美学展开体验)、朱光潜《朱光潜谈美》等等,中国古代对美学有深入的体验式叙述,但是不成系统,散在诸子百家(《庄子》比较多)、历代文论画论之中,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来中华书局过去出版的一套《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仔细看看,对于传统之美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如果有兴趣拓展视野,可看看西方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一些经典之作,讲得很细致、深入,但是读起来会让你想撞墙。
个人经历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愿读者诸君有以谅我、大方之家有以教我。
书法课的感悟篇九
与美同行?读到这个题目,我总会轻轻一笑:怎么能说是和美在一起行走呢?但是,我还是明白了,其实每个人,都在与美同行。
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由她的女儿推着散步,这是美;在公交车上,见到为孕妇让座的孩子,是美;在暴雨天看到依旧在路上的交警,红着眼为我们指路,更是美!
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我们难道不是在与美同行吗?
最让我身同感受的,是在一个有些冷的日子,秋风瑟瑟,凉风从窗外刮进来,让坐在车内的我忍不住缩了缩脖子。这时,刚好经过一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我准备把车窗向上调一点。但这时,我看到了一抹在移动的红色,我揉揉眼,停止了车窗的上调。应该是公共自行车吧。不,不是,我仔细地看着那抹红色,近了,更近了,哦,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
寒。
在自行车点一边,来了一位行人,他没有看到那位老人,皱着眉头观察公共自行车的借还法,又走到自动播放的电视机前研究。那位老人却看到了他,急忙走过来,询问他。大致是一些他想知道的公共自行车怎么借的方法。那名行人听后,感激地点点头,用市民卡刷了一下,接了一辆车骑走。老人和他嘱咐着要怎么换的方法。行人跨上自行车,向老人笑着挥挥手,老人也向他挥挥手,满脸笑意。红灯跳转成绿灯,我们的车驶往下一站,我回头看那名老人,不,那名志愿者,红色的马甲在略显单薄的身躯旁垂挂下来,红色的身影渐渐变小,变小……直到那抹红色消失在我的眼界。
我想,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与美同行”的吧。那位志愿者,明明已经可以在家里享清福,却要在这里为大家服务。我再次向后望去,旁边的绿化带里的叶子已经开始发黄,黄绿红相间的叶子间,假如你看到了那位老爷爷,一定要告诉我,我要去为他拍一张照,一张以秋为背景的照片。那抹红色,在以秋为背景的照片上,一定会笑得很美,很美。
书法课的感悟篇十
书法心得体会一直以来都是我热衷的话题。从初学书法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每次拿起毛笔,在纸上挥洒墨迹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身心的放松,还深深地领悟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享我的心得与感悟。
首先,书法教会了我耐心和专注。毛笔书法是一门精细而繁琐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反复揣摩每一笔每一划的力度与角度,才能够达到意境恰当、笔法工整的效果。在我刚学书法的时候,往往会急于求成,追求一时间的好看,于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笔画交织、字体乱糟糟。但是,通过坚持练习和教师的指导,我逐渐明白了书法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沉淀。我变得能够静下心来,专注地对待每一笔每一划,凝神聚气,在纸上书写出优美的字体。这种耐心和专注的品质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应用。
其次,书法让我明白了“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第一道工序就是临摹名家的作品。通过临摹名家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的技法和风格,还能够体会到名家的境界和意境。但是,临摹并不等于创作,我们需要通过临摹不断吸收与借鉴,进而积累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进行创作,并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因此,书法教会了我坚持“临摹与创作”的循环过程,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造力。
再次,书法深化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书法,我得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每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例如,“纸、墨、笔、砚”四宝,它们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再如名家的作品中常常能发现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引用,这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书法,我更加热爱并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更有意识地去研究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最后,书法教会了我对自我的认识和塑造。每个人的书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是因为书法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心灵表达。在我书写的过程中,我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心境来选择不同的字体和风格,通过笔画的用力与笔尖的磨损,展现出我内心的情感和个人特色。我发现书法能够让我抛开外界的杂念和压力,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和满足,又会反过来影响我的书法创作,让我在书写中加入更多的深意和情感。因此,书法教会了我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我对自我的认识和塑造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而言之,书法心得体会是我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耐心与专注、临摹与创作、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研究,以及自我认识与塑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还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精神追求。书法让我在每一页纸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而这些足迹又成就了我的人生之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热爱书法,用毛笔书写出更多美丽的字句,同时也希望通过书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课的感悟篇十一
前言:
欢迎您来到清雅阁,清雅阁的创办初衷便是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发扬中国国粹艺术。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我们将始终秉持创作优质书画内容的宗旨砥砺前行。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转发。您的每一次参与都是我们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
声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优质行书创作曹雪芹经典名句欣赏:(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书者介绍:
夏云,一九八二年八月出生于江西兴国,书斋名晋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赣州书法院理论宣传部主任。书法作品入国展24次,其中6次荣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入选为“梦想与超越——江西省中青年书家档案”书家,被媒体提名为“当代楷书十大青年书法家”。
练行书有几点要注意:(1)一定要有楷书的基础。不能求快,打好楷书基础,没有章法的“龙飞凤舞”是没有用的。建议买本好字帖,建议练田英章的字,他的字功力深,结构好,形式美,可以试试。
(2)当楷书练好了,就可以试试练行书了。注意书法要求博采众长,练田英章的字就算是练硬笔欧体,想练得更好可以多翻翻其余的好帖,最好练一点毛笔。(3)向书法好的人学习。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还是那句话,先打好楷书基础,再学行书。
书法课的感悟篇十二
的确,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本学期,在胡老师的艺术与美的课堂中,我领略到了丽江的原生态,以形写神的中国画,以形写形的西洋画,鬼斧神工的雕刻,瑰丽奇珍的陶瓷,庄严肃穆的皇家园林,激昂震撼的交响乐,余音袅袅的钢琴曲,令人耳目一新的话剧,雄奇壮美的摄影艺术,以及时尚前卫的时装表演„„但我最钟情的还是那行云流水的书法。
在课堂学习及课外阅读中,我对各种字体以及名垂古今的书法大家有了一些了解。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全国文字——小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给人一种遒劲、圆润的美。
但是由于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变,于是隶书就出现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给人一种波、磔之美。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给人一种灵性动感之美。
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退化而成的。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便捷,给人一种严谨整齐之美。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非真非草”。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给人一种飘逸文雅之美。
此外,我还了解到郭沫若的“郭体”布局大气,气象恢宏,给人苍茫雄健之美;启功的启体字形点画活泼,体势清朗,典雅遒丽,给人超迈潇洒的之美;舒同的舒体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给人润厚通畅之美。
说完字体,再说一说书法中不得不提的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时所作,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卷面潦草,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乃颜真卿情之所至,不工而极工。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
《寒食帖》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适度,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总之,《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美,《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美,《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美。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最后,感谢老师带我走进了艺术的海洋,我会自由的遨游,享受艺术带给我的美。